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魚的很唯美的圖片
擴展閱讀
一個女人醉酒圖片 2025-04-08 21:05:05
滾表情包動態圖片 2025-04-08 20:56:42
六個人卡通圖片 2025-04-08 20:55:04

魚的很唯美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11 13:42:12

1. 求家庭觀賞魚的種類,要帶圖片介紹

家庭觀賞魚的種類很多,分為冷水魚和熱帶魚。熱帶魚又分為淡水魚和海水魚。冷水魚的代表是金魚和錦鯉。淡水熱帶魚的代表是血鸚鵡魚和孔雀魚。海水熱帶魚最著名的是小丑魚。


金魚起源於中國,也稱金鯽魚,近似鯉魚但它沒有口須,是由鯽魚進化而成的觀賞魚類。金魚的品種很多,顏色有紅、橙、紫、藍、墨、銀白、五花等,分為文種、草種、龍種、蛋種四大品系。在12世紀已開始金魚家化的遺傳研究,經過長時間培育,品種不斷優化,現在世界各國的金魚都是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引種的。

2. 八寶魚的圖片。

3. 給幾張深海魚類的圖片

蝰魚又名凸齒魚,屬鮭形目鮭魚科,是一種小型、暖水性且具代表性的深海發光魚類。其體細長而側扁,一般體長不足350毫米。頭大,眼大,吻短。口裂大,斜位。具一短須的下頜大於上頜。一口長而伸出的獠牙甚利。背鰭位於胸鰭末端的後上方,較長的第一鰭條如絲狀。體側、背部、胸部、腹部和尾部均有發光器 鮭形目(Salmoniformes)蝰魚科(Chauliodontidae)蝰魚屬(Chaulios)海生魚類的統稱。共6種,主要在各個大洋的熱帶海區。。均為深海種類,沿體側有發光器,有的在鰭末端和口腔內也有發光器,所發之光有時用於誘集攝食其他魚類。魚因牙大且突出兩齶之外似蝰蛇而得名。體型均小,最大的是太平洋的梅孔蝰魚(C. macouni),長達30公分(1呎)。 蝰魚屬於輻鰭魚綱、巨口魚目、巨口魚科、蝰魚屬,是海洋深處的兇猛捕食者之一。和前面介紹的黑巨口魚一樣,它們有著大嘴和長長的尖牙,它們的牙如此之長,以至於無法安放在嘴裡,下牙向後一直彎曲都快碰到了眼睛,科學家認為它們的捕獵方式是快速游向獵物,然後把獵物釘在自己的牙齒上。 它們頭部後面的第一塊脊椎實際上起著減震器的作用,這個樣子恐怖的動物有一個延長的背骨,頂端有一個發光器,然後用它們近親黑巨口魚那種方式逗引獵物。有人曾見到它們一動不動地停在水中,在頭頂不斷晃動這個誘餌來吸引他們的美餐。它們身體側面也有發光器,這些發光器則不是起誘餌作用,主要是用於交配時發信號。以吸引其他的蝰魚。 蝰魚有一個合葉狀的頭骨,下頜可以轉得很開從而吞下大獵物,胃就像橡皮極具彈性,因此能吞下和本身同大的獵物,而且它們的胃還能起儲存的作用,如果食品多了,就多吞食一些,放到胃裡儲存起來。 蝰魚是晝夜垂直洄遊魚類,白天的時候它們呆在5000英尺(1524米)深處,晚上則在不到2000英尺的(609米左右)深的水域覓食。蝰魚無毒,分布於中國東海、南海,國外見於日本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熱帶至溫帶海域。蝰魚在深海中之所以把自己裝扮得如此「美麗」,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充分地引誘獵物,進而兇殘地捕食之。 由於蝰魚可把自己的嘴張至正常大小的兩倍,加之其胃極具彈性,所以可吞下與自己同等大的獵物。 蝰魚是分布在全球的熱帶至溫帶海域的代表性深海魚。它的牙像毒蛇的牙齒,長而伸出。體上有很多發光器,利用這些發光器引誘獵而捕食。口開的很大,胃就像橡皮極具彈性,因此能吞下和本身同大的獵物。追逐浮游生物,晚上到海面附近,白天則向深海內移動。 它們頭部後面的第一塊脊椎實際上起著減震器的作用,這個樣子恐怖的動物有一個延長的背骨,頂端有一個發光器,然後用它們近親黑巨口魚那種方式逗引獵物。有人曾見到它們一動不動地停在水中,在頭頂不斷晃動這個誘餌來吸引他們的美餐。它們身體側面也有發光器,這些發光器則不是起誘餌作用,主要是用於交配時發信號。以吸引其他的蝰魚。 蝰魚有一個合葉狀的頭骨,下頜可以轉得很開從而吞下大獵物,胃就像橡皮極具彈性,因此能吞下和本身同大的獵物,而且它們的胃還能起儲存的作用,如果食品多了,就多吞食一些,放到胃裡儲存起來。 通常人們都會認為生活在深海中的魚類會十分奇特,而蝰魚就是其中最為奇特的深魚類之一,這種外形怪誕魚類的牙齒非常大,其嘴部無法裝配其牙齒,只能將牙齒暴露出來,顯出一副十分可怕的樣子。它游動時速度很快,能夠飛速地沖向獵物,並用牙齒牢牢地咬他,牙齒像釘子一樣深深地插入其身體。 怎麼樣?這種魚很可愛吧~

4. 尋找帶有魚的圖片(要比較唯美點的,不要寫實的)

5. 世界上最美的魚圖片

奧勒什蒂。最大的奧勒什蒂魚有27厘米長。它的魚鱗黃中透綠,像寶石一樣熠熠閃光。它
的頭部前端平而細長,下巴圓且厚,嘴唇呈拱形,鰓是彎曲的,像太陽的光線一樣
有道金邊兒。可以說,奧勒什蒂魚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淡水魚。
早在印加時代,被奉為神居地的的喀湖深處就有奧勒什蒂魚的魚鱗在那兒閃爍。
的喀湖全長250公里,是南美最狹長的淡水湖泊。印加人常常在湖面舉行盛大的儀式,
祈禱脫胎換骨或復生。奧勒什蒂魚這個名字來自古希臘神話中有關山中居住的美少
女的民族傳說。
20世紀初期,居住在湖旁的印地安人將奧勒什蒂魚作為主食。幾百年中,印地
安人就是這樣在湖上劃船、捕魚。他們的船是用湖周圍的蘆葦編織而成的,大部分
的船裝有桅桿,這樣可以追逐魚群。
1937年,美國人向這個湖中投入了鱒魚。鱒魚既游得快又貪婪,而且它又與奧
勒什蒂魚在同一水層覓食。很快,被稱為的喀湖中的財富的奧勒什蒂魚就遭到了新
的侵略者的傷害,被擠對得沒有了立足之地。1950年以後,人們再也沒有見過奧勒
什蒂魚。的喀湖過去曾經是祈禱復生的神聖之湖,但是奧勒什蒂魚在這里卻沒有得
到復生。

6. 深海魚的圖片

深海魚(deep-sea fish),分屬十多個科,特徵是口大、眼大,身體某一或某幾部分有發光器。見於大洋深處的硬骨魚綱(Osteichthyes)魚類,通常在600~2,700公尺(2,000~9,000尺)以下。發光器既用於誘捕獵物,也用於引誘配偶。
外形特徵
分屬十多個科,特徵是口大、眼大,身體某一或某幾部分有發光器。發光器既用於誘捕獵物,也用於引誘配偶。深海魚在進化過程中為適應壓力極大,極寒冷和黑暗的生存環境而形成了這些特殊習性。深海魚的棲息地是世界上最特殊的。[1]由於深海中的競爭不如岸邊或淺海中那麼激烈,使許多原始類群得以存活至今。最重要的深海魚類群有深海垂釣魚、蝰魚及毛口魚。深海垂釣魚屬角鮟鱇亞目(Ceratioidei),它們誘捕獵物的方法是搖動脊鰭的鰭棘作為誘餌;蝰魚屬蝰魚科(Chauliodontidae),有許多夾狀牙,是可畏的掠食性魚;毛口魚屬鑽光魚科(Gonostomatidae),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魚類。
種類
深海魚的品種主要有老虎斑、青斑、粉斑、加力魚、馬加魚、紅利魚等十多種。在餐館里見的最多的就是石斑,石斑又包含了芝麻斑、海虎斑、油斑、青斑、東星斑、北太平洋扇貝海下八千米的南極橙鯛、南極紅蝦等等十餘種,這些魚都屬石斑類,但長像相差甚遠。東星斑是石斑里的大美女,火紅的魚鱗,帶著藍藍的小星點,產量不大,因此很名貴,大多在三、五百元一斤。老虎斑身著白色虎皮斑紋,肉質雪白細嫩,吃起來十分美味。還有些斑魚長得十分醜陋,如北方海鮮餐廳里常說的老闆魚,全身長得參差不齊,實在不堪目睹。但這種魚不好動,整日爬在水底,眼睛從不滴溜溜亂轉,顯得很沉穩,因此得名。另外,最常見得的是偏口魚,也分左口魚、多寶魚等。這類魚身材扁平,也不好看,但在水中游動時如同一隻大蝴蝶。

7. 求魚的圖片,大魚

  • 鞍帶石斑魚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8. 青波魚的圖片

您要找的是清波魚吧

清波魚學名中華倒刺䰾(音:巴),地方名為烏鱗、清板等,原產於長江及其支流,尤以上游分布較廣,產量較多。清波魚體稍側扁,頭小略尖。口亞下位,馬蹄形。須2對,領須長,吻須短。背鰭硬棘粗壯,最後一根硬棘後緣有鋸齒。食性雜、生長快、個體大(最大個體可達25公斤)、肉嫩味美、營養豐富、繁殖力高、抗病力強,經濟價值高。

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水體污染嚴重,野生資源日益枯竭,今後有望成為一種優良的人工養殖對象。

補充資料:

清波二齡魚開始成熟,四齡魚全部成熟。繁殖期雄魚吻端、眼鼻之間出現成叢白色珠星,臀鰭條上出現成行珠星;少數雄性個體除珠星外,鰓蓋和體色變黑。絕對懷卵量1萬~5萬粒。繁殖季節3~8月,常在石質或砂礫質河床的流水處產卵。清波魚的人工繁殖已在四川、重慶等地取得了成功。

魚苗培育池一般為水泥池。初始池水深度從0.8米起,以微流水逐日沖注加深;放養密50~100尾/平方米,前5天以投喂浮游生物和蛋黃為主,第5~10天投喂水蚤和粉狀飼料,花生麩應溶解後潑灑,第10~30天以投喂花生麩為主,兼投水蚤及鰻魚飼料。透明度一般掌握在30厘米左右。

培育的魚種池塘放養密度為3~4尾/平方米,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水體交換量大的魚池可以適當加大放養密度,達到5~6尾/平方米。魚種以投喂含粗蛋白35%以上的全價顆粒飼料(亦可用草魚飼料代替)為好。魚種下塘後的第3天開始進行馴食。每天投喂量為魚體重量的3%~5%,並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增減。

10天後,魚苗體長達5~6厘米,此時,投喂原則為80%的魚苗吃飽離去為准。因清波魚具一定的植物食性,平時定時投喂少量鮮嫩的青料(青草、菜葉等),以補充部分維生素,利於魚種生長。

9. 那裡有魚的唯美圖片

http://www.nipic.com/site/search/11/293_1.html
這里有!

10. 海里有哪些魚 圖片

泥魚孟 Siganus canaliculat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藍子魚科
香港: 泥魚孟
中國: 長鰭藍子魚
台灣: 長鰭藍子魚、臭肚
棲息環境: 底棲。本種能容忍較混濁之海水。幼魚大群出沒於淺水內灣及珊瑚礁。
備注: 鰭棘有毒。三月至六月為產卵季節。性成熟體長低於18.5 cm (TL)。

坑鰜 Plotosus lineat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鰻鯰科
異名: Plotosus arab, Plotosus anguillaris, Silurus lineatus
香港: 坑鰜
中國: 線紋鰻鯰
台灣: 鰻鯰
棲息環境: 礁石區。
備注: 第一背鰭及胸鰭具毒棘,含劇毒;曾有致命個案。五月至七月為產卵季節

雞泡魚 Lagocephalus gloveri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四齒魨科
香港: 雞泡魚, 黃泡,青雞泡
中國: 暗鰭兔頭魨
台灣: 克氏兔頭魨
棲息環境: 底棲。
備注: 有毒。頭、肝、表皮、腸臟、卵巢及精囊均含有毒素,能引至中樞神經系統麻痹。

金鼓 Scatophagus arg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金錢魚科
香港: 金鼓
中國: 金錢魚
台灣: 金錢魚、變身苦
棲息環境: 底棲。幼魚出現於淡水及鹹淡水,成魚出現於混濁淺水內海。
備注: 背鰭及臀鰭之鰭棘有毒。

白老虎 Apistus carinat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異名: Scorpaena carinata, Apistus alatus
香港: 白老虎
中國: 棱須蓑鮋
台灣: 棱須蓑鮋
棲息環境: 居於大陸架的軟質海底。
備注: 鰭棘有毒。

獅子魚 Dendrochirus zebra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異名: pseudomonopterus zebra, Pterois zebra, Brachirus zebra
香港: 紅須魚、獅子魚
中國: 花斑短鰭蓑鮋
台灣: 斑馬紋多臂簑鮋
棲息環境: 見於珊瑚、碎石或岩石質海底。
備注: 鰭棘有毒。

達摩毒鮋 Erosa erosa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中國: 獅頭毒鮋
台灣: 達摩毒鮋
棲息環境: 底棲。
備注: 鰭棘有毒。

老虎魚 Hypodytes rubripinni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香港: 老虎魚
中國: 紅鰭赤鮋
棲息環境: 居於淺水石礁。
備注: 背鰭鰭棘有毒。

老虎魚 Paracentropogon indic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異名: Hypodytes indicus
香港: 老虎魚
中國: 印度赤鮋
棲息環境: 底棲。
備注: 鰭棘有毒。

老虎魚 Vespicula trachinoide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香港: 老虎魚
中國: 粗高鰭鮋
棲息環境: 居於岩石生態區的洞穴或遮蔽地方。
備注: 鰭棘有毒。

雙指鬼鮋 Inimicus didactyl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中國: 雙指鬼鮋
台灣: 雙指鬼鮋
棲息環境: 礁石區。
備注: 香港在1999年首在赤洲首次錄得本種。背鰭鰭棘有毒。

單指虎鮋 Minous monodactyl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中國: 單指虎鮋
台灣: 單指虎鮋
棲息環境: 居於大陸架的軟質海底。
備注: 鰭棘有毒。

日本鬼鮋 Inimicus japonic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中國: 日本鬼鮋
台灣: 日本鬼鮋
棲息環境: 底棲。
備注: 鰭棘有毒。

石頭魚 Synanceia verrucosa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香港: 石頭魚
中國: 玫瑰毒鮋
台灣: 腫瘤毒鮋
棲息環境: 岩礁或珊瑚區,不遷移。
備注: 鰭棘有毒。具保護色和把身體藏於沙中。香港於2001年7月10日首次在西貢的青洲錄得本種。

石崇 Scorpaena neglecta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香港: 石崇
中國: 穗鮋
棲息環境: 底棲。
備注: 鰭棘有毒。

石獅 Scorpaenopsis gibbosa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異名: Scorpaena gibbosa, Scorpaenopsis gibbosus, Scorpaenopis gibbosa
香港: 石獅
中國: 駝背擬鮋
台灣: 駝背擬鮋
棲息環境: 礁石區。
備注: 鰭棘有毒。

石獅 Scorpaenopsis neglecta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香港: 石獅
中國: 魔擬鮋
台灣: 斑鰭鮋
棲息環境: 底棲。見於大陸架。
備注: 鰭棘有毒。

大口魚 Trachicephalus uranoscop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鮋科
香港: 大口魚
中國: 鰧頭鮋
台灣: 鰧頭鮋
棲息環境: 底棲。
備注: 鰭棘有毒。

黃鯆 Dasyatis akajei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土魟科
香港: 黃鯆
中國: 赤魟
台灣: 赤土魟
棲息環境: 底棲。
備注: 尾棘有毒。

牛鰍 Platycephalus indicus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科: 牛尾魚科
異名: Platycephalus insidiator
香港: 牛鰍,沙鰍
中國: 魚(甬)(印度魚(甬))
台灣: 印度牛尾魚
棲息環境: 底棲。見於近岸沙泥底。
備注: 牛鰍魚本身沒有毒鮨毒棘,但它的鰓蓋邊綠非常鋒利,如給割傷後很難埋口,所以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