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漢江源頭圖片唯美
擴展閱讀
圖片大小標準是多少 2025-04-03 19:40:24
哪裡有磚搬圖片 2025-04-03 19:40:24
手機投屏老是跳出圖片 2025-04-03 19:29:53

漢江源頭圖片唯美

發布時間: 2022-04-03 06:44:49

A. 漢江的源頭在哪裡流經哪些

漢江

又名漢水(Hanshui)。長江最長的支流。它發源於陝西省西南部秦嶺與米倉山之間的寧強縣冢山。向東南穿越秦巴山地,流經陝南和鄂西北丹江水庫,出水庫後繼續向東南流,過襄樊,在武漢市匯入長江。全長1532公里,流域面積15.1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褒河、丹江、唐河、白河、堵河等。漢水河道曲折,自古有「曲莫如漢」之說。丹江口以上為上游,兩岸高山聳立,峽谷多,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資源豐富;丹江口至鍾祥為中游,流經低山丘崗,接納南河和唐白河後,水量和含沙量大增,多沙洲、石灘,河道不穩定;鍾祥以下為下游,迂迴在江漢平原,河床坡降小,水流緩慢,曲流發育,河汊縱橫,且愈近河口,河道愈窄,呈倒置喇叭形,泄洪能力差,容易潰口成災。在長江支流中漢江是洪水災害最嚴重的一條。詩人李白曾為它發出了「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的驚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征服漢水,1956年在下游興建了杜家台分洪區,1958年又興建了丹江口和黃龍灘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利樞紐具有防洪、灌溉、發電、航運、養殖等綜合效益。杜家台分洪區和丹江口水庫相配合,使漢水下游基本上解除了洪災威脅。漢水是陝西省南部和湖北省的主要水運干線,流域工、農業發達,聯系產煤基地的焦枝、襄渝、漢丹等鐵路與之相交。為了增加煤炭、工業品等運輸能力,「七五」期間被列為我國最大的一次內河航道整治工程。目前漢水通航能力已從100噸級提高到千噸級,年吞吐量已從30多萬噸上升到1000多萬噸。

==================================================
http://www.statelawonline.com/zh:奼夋按

漢江,又稱漢水,長1532千米,流域面積17.43萬平方千米,是長江最大的支流。

簡介
漢水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蟠冢山,自西向東流入湖北後在武漢注入長江。沿途接納胥水河、旬河、堵河(最大)、丹江、唐白河等,沿途經過主要城市有漢中、安康、十堰、襄樊、武漢等。漢江上有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渠首。

歷史
《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嘉慶一統志.漢中府.山川》:「漢水,在寧羌州北,源出嶓冢山。東流經沔縣南,又東經褒城縣南,又東經府治南鄭縣南......東南流入興安府石泉縣界。」
由於地勢地理變化,漢江安康上游已經無法通航,冬季支流有斷流。漢江中下游部分城市地勢較低,漢江泛濫帶來巨大災難,1983年安康市因漢江泛濫帶來巨大損失。
支流:唐白河,小清河,厚子河

流域內重要城市:漢中,安康,十堰,南陽,老河口,襄樊,武漢

漢水流域文化
--------------------------------------------------------------------------------
主要以研究漢水流域地理、歷史、文化、民俗、宗教等的一門學術研究對象。

B. 漢江的起源和盡頭在哪裡

漢江的起源:陝西寧強縣的嶓冢山,盡頭是長江。

漢江為長江的支流,現代水文認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帶河,均在秦嶺南麓陝西寧強縣境內,流經沔縣(現勉縣)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

漢江是長江的支流,在歷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與長江、淮河、黃河並列,合稱「江淮河漢」。漢江流經陝西、湖北兩省,在武漢市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河長1577千米,流域面積1959年前為17.43萬平方千米,位居長江水系各流域之首。

地貌特徵

漢江流域絕大部分是山地,山地面積約123000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174000)的70%,丘陵地面積約22000平方千米,佔13%,平原面積約27000平方千米,佔16%,湖泊面積約2000平方千米,佔1%。山地分布在老河口以上,主要平原分布在鍾祥以下,之間為丘陵地區。當然,在上游山地區內亦有局部平壩與丘陵地貌,在下游平原上亦有個別丘陵,但在整個地貌上顯然無足輕重。

C. 漢江的源頭在哪兒

漢江源頭即寧強縣縣玉帶河源頭,流水三分,依次為回水河、馬家河和趙家河。源頭距縣城約13公里,地處川陝交界處,山峻谷狹,其間僅有一溪流過,河水順山勢瀉下,濺珠噴雪,聲若琴築,形成了「三瀑」、「三潭」的奇觀景觀。

D. 嶓冢山的漢水源頭

漢江全長1532公里,就長度而言為長江第一大支流 其發源地在陝西省西南部秦嶺與米倉之間的寧強縣(隸屬陝西省漢中市,舊稱寧羌)嶓冢山,而後向東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陝南漢中、安康等市,進入鄂西後北過十堰流入丹江水庫,出水庫後繼續向東南流,過襄樊、荊門等市,在武漢市匯入長江。
《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山海經》雲,「漢水出鮒愚山,蓋嶓冢之別名也,本在漢中郡沔陽縣界,西南接葭萌,自後魏以來,言山之所在,曰嶓冢,曰西縣,曰金牛,曰三泉,曰大安,曰寧羌,地名六變,而山則一,皆在古梁州之域,其為禹貢之嶓冢也無疑」
《嘉慶一統志˙漢中府˙山川》:「漢水,在寧羌州北,源出嶓冢山。東流經沔縣南,又東經褒城縣南,又東經府治南鄭縣南......東南流入興安府石泉縣界。」

E. 韓國漢江的源頭在哪裡

漢江
朝鮮半島著名河流,發源於太白山脈西坡五台山,大體向西流經江原道、京畿道和忠清北道,在中游兩水裡處與北漢江(317公里)匯合,穿南韓都城首爾市,於河口處與臨津江(254公里)、痢成江(174公里)相匯,注入黃海的江華灣。河口形成溺谷,呈喇叭狀。

F. 漢江的源頭我知道是陝西寧強縣,那這個充足的水源從何而來

源頭水源不多,多在沿途提供水源的支流!漢江發源於陝西省西南部秦嶺與米倉山之間的寧強縣冢山。向東南穿越秦巴山地,流經陝南和鄂西北丹江水庫,出水庫後繼續向東南流,過襄樊,在武漢市匯入長江。全長1532公里,流域面積15.1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褒河、黃羊河、丹江、唐河、白河、堵河等。

G. 漢江源頭在那裡沿途流經那些城市

漢江幹流發源於陝西省境秦嶺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為中源、沮水為北源、玉帶河為南源。幹流流經陝西、湖北兩省。

在陝西省境內,由陝西寧強縣的嶓冢山自西而東流經勉縣、漢中市、城固縣、洋縣、石泉縣、漢陰縣、紫陽縣、安康市漢濱區、旬陽縣,於白河縣進入湖北省。

在湖北省境內,漢江幹流經白河縣後,自鄖西縣進入湖北。丹江口以下,幹流折向東南,沿途經襄陽市、宜城市、鍾祥市、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漢川市等縣市,最後由武漢市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

(7)漢江源頭圖片唯美擴展閱讀

漢江與楚文化

楚人以漢江上游丹陽為起點.取威定霸於春秋戰國,開疆拓土,先後統一了50多個小國,全盛時領域北至黃河、東至海濱、西至雲南、南至湖南。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建功立業,而且確立了其文化的歷史地位,為同時代的中原許多區域文化所不及,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獨具奇秀,無與倫比。

漢江下游江陵一帶有20代楚王建都,楚紀南故城,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會,被譽為南國之壁、千丈之城、萬家之邑。楚國在此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人口500萬眾,一座城就占東周列國總人口1/6,城周宮殿等建築145座,古陵墓2800多座。

當時在漢江流域及周邊,有了最先進的采礦冶煉技術。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向世界昭示了楚人采礦冶煉技術上的驚人成就。「失臘法」等鑄造工藝至今在高科技領域還有應用價值。

在春秋戰國時期,楚人最早掌握冶鐵技術和使用鐵器,迄今可考的世界第一爐生鐵鍛煉是楚人,而且當時楚人的金幣、銀幣——郢爰陳爰迄今出土最多,黃金最早被引入流通領域執行了貨幣職能。楚境出土保存完好的綉、錦、羅、紗、絹、絛等圖案千姿百態,色彩如新,品種數量最多,漆器數量之大,工藝之精亦超越各國。

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楚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且產生了商品交易場所,稱為「市」。春秋時期,楚國就有專門管理市場的官職,稱為「市令」。當時三個商業和經濟中心——鄂城、鄢城、紀郢,地處漢江之溪,輻射全國各地。

楚人還有獨具風格的精神文化。楚辭文學是楚文化的最高結晶,最正宗產品,是中國第一流文化的第一等創作。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就在他作品中,創造了一種由神話傳說、巫術禮儀、原始歌舞三位一體而組成的繽紛文學世界,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席之位。

H. 漢江源頭和終點在哪裡

漢江幹流發源於陝西省境秦嶺南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為中源、沮水為北源、玉帶河為南源。幹流流經陝西、湖北兩省,在終點武漢市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
漢江,又稱漢水,漢江河,為長江的支流,現代水文研究認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帶河,均在秦嶺南麓陝西寧強縣境內,流經沔縣(現勉縣)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
漢江是長江的支流,在歷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與長江、淮河、黃河並稱為「江淮漢」。河流長度為1577千米,流域面積為1959年以前為17.43萬平方千米,位居長江水系中各流域之首,1959年以後減少至15.9萬平方千米。湖北省丹江口以上幹流為上游,河谷狹窄,長約925公里左右,其中丹江口至鍾祥為中游,河谷較寬,沙灘多,長約270km;鍾祥至漢口為下游,長約382km,流經江漢平原,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縮小。

I. 漢江源頭在哪

它發源於陝西省西南部秦嶺與米倉山之間的寧強縣冢山。向東南穿越秦巴山地,流經陝南和鄂西北丹江水庫,出水庫後繼續向東南流,過襄樊,在武漢市匯入長江。全長1532公里,流域面積15.1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褒河、丹江、唐河、白河、堵河等。漢水河道曲折,自古有「曲莫如漢」之說。

J. 漢水源頭在哪

1、古漢源的文獻考。據我國第一部地理書《禹貢》所載:「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山海經 �0�1 西山經》亦言:「嶓冢之山,漢水出焉,又東南流注於沔。」自古以來,寧強縣北嶓冢山的白岩灣被認定為漢水發源地。歷代官宦文人多有題詠,唐朝詩人胡曾在《嶓冢》一詩中寫道:「夏禹崩來一萬秋,水從嶓冢至今流。」古漢源所在的嶓冢山當地人稱為漢王山,據說劉邦當年曾親登此山,山上至今尚有漢王廟和系馬樁等遺跡。古漢源發源地白崖灣東垂蔓古木之下有一石洞,廣數丈,洞口有一卧牛狀乳石,俗稱石牛。石牛高155厘米,長310厘米,遍體苔痕水漬,其背部及臀部有8個古字,字徑非篆非隸,更非正楷草書,光經陸離,莫可辨認。《陝西省金石志》認定是夏禹治水的遺跡,故名曰《禹碑》。從白崖灣沿水下行約3公里,到川陝公路與烈陽公路交匯處,東側公路與鐵路之間,有一株周長丈余,巨枝七出的桂花樹,枝壯葉茂,形若碧綠的華蓋。當地群眾傳說它那七條樹杈是天上七仙女的化身而增添了神奇美麗的色彩,這就是經歷580多年的禹宮古桂。此處原有一座始建於唐代,重修於明代,整葺於清代,暴毀於「文革」的禹王宮。禹王宮亦名禹王廟或嶓冢祠,原為一套古典三合院,桂花樹即植於庭院之中,清道光年間曾在此創建漢源書院。目前,地面建築無存,基址尚在。2、新漢源的確定。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探測手段的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的發源地被專家學者認定為寧強的玉帶河源頭趙家河。1990年版《辭典》對漢水源頭作了新的解釋。由此,北嶓冢山的白岩灣被當地人稱為「古漢源」,而寧強縣南部玉帶河源頭趙家河上流被稱為「新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