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長安樂游原唯美圖片
擴展閱讀
調整頻道動態圖片 2025-02-05 11:32:52
手機圖片壁紙動態 2025-02-05 11:19:26

長安樂游原唯美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2-13 07:40:13

㈠ 樂游原的畫面

《登樂游原》——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作者簡介]:
李商隱(812-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奚+谷)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一生都寄人籬下,懷才不遇。他擅長寫駢體文和詩歌,詩以七律最出名。與杜牧齊名,後世稱「小李杜」,又與溫庭筠並稱「溫李」。

[注詞釋義]:
樂游原:長安樂南方的游覽勝地。地勢高而宏敞,西漢曾在這里建有宮苑。
向晚:將近傍晚。
不適:不愉快。

[詩作分析]:
全詩大致可這樣理解:黃昏時分心緒煩悶,駕車登上郊外古原。夕陽燦爛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這是字面上比較淺顯的解釋。
名句賞析——「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自古詩人詞客,善愁多思,而每當登高望遠,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可是,這次他驅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時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古原蒼茫的氣勢,開闊的視野,讓他心情豁然開朗。在夕陽的映照下,西天的絢爛的晚霞發出奪目的光彩,這壯麗的景色給他異常的感動,使他不由得發出「夕陽無限好」的贊嘆。然而這贊嘆所引起的更多的是惋惜和遺憾,因為他想到自己的年齡和身世,想到大唐帝國正走向衰落的命運,他痛感人生和時代雖是如此美好,但它們終究已很有限,正無可挽回地在漸漸消逝。這無可奈何的命運使他對眼前美好的景色充滿留戀,又十分哀傷。詩的後兩句表達了人類一種普遍的情感,引起後人廣泛的共鳴,成為傳誦人口的警句。

杜甫《望岳》
欄目:唐詩鑒賞 作者:情詩網 2004-9-14 23:59:00 瀏覽:1692 相關信息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於易水送人一絕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清人陳熙晉說:「臨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淪,始以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駱臨海集箋注》)。這四句話大致概括了駱賓王悲劇的一生。

駱賓王對自己的際遇憤憤不平,對武則天的統治深為不滿,期待時機,要為匡復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業。可是在這種時機尚未到來之前的那種沉淪壓抑的境遇,更使得詩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悶之中。《於易水送人》一絕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這種心境。

據史載,戰國末年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歸還諸侯之地。臨行時燕太子丹及高漸離、宋意著白衣冠(喪服)送於易水,高漸離擊築,荊軻應聲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聲悲壯激越,「士皆�目,發盡上指冠」。這首詩的第一聯,「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就是寫的這件事。「此地」,即詩題中的易水。「壯士發沖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邊送別友人,想起了荊軻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但是,詩的這種寫法卻又給人一種突兀之感,它舍棄了那些朋友交往、別情依依、別後思念等等一般送別詩的常見的內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這種破空而來的筆法,反映了詩人心中蘊蓄著一股難以遏止的憤激之情,借懷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壯別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為一體。從而為下面的抒情准備了條件,醞釀了氣氛。

第二聯,「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這兩句用對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後一句。這後一句也就是全詩的中心所在。它寓情於景,景中帶比,不僅意味著荊軻那種不畏強暴的高風亮節,千載猶存;而且還隱含了詩人對現實的深切感受。詩中用「已」、「猶」兩個虛詞,即使句子變得自然流利,也使音節變得紆徐舒緩,讀來給人一種回腸盪氣之感,更有力地抒發了抑鬱難申的悲痛。

這首詩題為「送人」,但它並沒有敘述一點朋友別離的情景,也沒有告訴我們送的是何許人。然而,人們卻完全可以由它的內容想像出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壯別的場景,也可以想見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為只有這樣,詩人才願意、才能夠在分別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別的常言套語。此詩題為送人,卻純是抒懷詠志。作為送別詩的一格,這首絕句可說是開風之先吧。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屬於楚國。

李白在蜀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二十五歲;他開始遠游長江,黃河中下游各地。這首詩即是他出蜀遠游時所寫。詩題為《渡荊門送別》,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看來此論未免欠妥。送別,並非寫詩人送別同舟人。從本詩最後兩句可知,原來「送別」所指,是指「故鄉水」送別詩人。近人俞陛雲亦說:「末二句敘別意,言客蹤所至,工水與之俱遠,送行者心亦隨之矣。」(《詩境淺說》)

這首詩是借景抒情之作。構思巧妙。脈絡井井有條,結構波瀾起伏,頗有層次。

開頭兩句是總敘,陳述詩人離開家鄉,千里迢迢,乘船渡過荊門。來到古代楚國屬地漫遊。「渡遠」,是「遠渡」的倒寫。「來從」,是來作之意。看來這兩句並不是什麼驚人之筆,但它與以下詩句都密切關合,絲絲相扣,具有穿針引線、貫串全詩的重要作用。

「山隨平野盡」以下四句,是倒敘。「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是寫詩人坐在船上,舉目所見地面上的景色變化。這兩句所寫,容量很大。有闊大的空間的立體感和漫長時間的行進感。它寫詩人從四川乘船,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穿過蜿蜒起伏,千姿百態、高聳入雲的三峽。來到遼闊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嶺逐漸消失,隨著山勢的變化,滾滾奔騰而來的長江,也漸漸平靜下來,在廣闊的原野上,緩緩東流。它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這兩句,與杜甫的「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兩句詩,同為佳句,卻各盡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兩句詩描寫的是白天的景緻,杜甫的兩句詩描寫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詩是「行舟暫視」,杜詩是「停舟細觀」(王琦《李太白文集》輯注),並無優劣可分。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倆句,是描繪太空的夜景,詩人坐在船上,抬頭遙看萬里長空,只見一輪明月,猶如天上飛下的明鏡,皎潔澄澈,普照大地,那飄盪在碧空的朵朵彩雲,忽而連結在一起,由於折光的作用,便構成了非常壯觀的海市蜃樓的幻影。這兩句都是用鮮明的形象作比,描繪太空的迷人景緻,表現出詩人的豐富想像力。對於「月下飛天鏡」一句,有人解釋說:月亮映入江水,好象從空中飛下的明鏡。這種訓釋,似乎失於確當。「月下飛天鏡」,詩意異常明顯。即月亮從太空運轉而下,就好象從天上飛下的明鏡。這里並無「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棄疾詞寫道:「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從天上飛下的明鏡,與李白詩意完全相同。俞陛雲說:「五六句寫江中所見,以天鏡喻月之光明。以海樓喻雲之奇特,惟江天高曠,故所見如此。若在院宇中觀雲月,無此狀也。」(同上)見解非同凡響,不失為的評。

最後「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倆句,緊扣「送別」的詩題,與開頭兩句寫詩人離蜀遠游的詩意遙相呼應。李白五歲後至二十五歲之前,都是在蜀度過的。他酷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對故土產生了濃厚的感情。詩人突然別離家鄉到異地遠游,自然會產生惜別之情,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離情別緒」吧。這兩句詩的妙處在於,明明是詩人有離鄉惜別的情思,而又不直說,反而採用擬人化手法,說「故鄉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從四川一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里送行舟」。採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之情,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

總之,這首詩在藝術上是比較成功的,寫得曲折含蓄、波瀾起伏,忽而寫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寫太空的奇異景象;忽而寫白天對山巒起伏、江流奔騰的大自然的欣賞,忽而又寫夜晚對太空景象變幻的享受。最後才用擬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現詩人離鄉惜別的情思。我們透過詩人對大自然景象的細致觀察和欣賞,就能體會到青年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及其興致勃勃的無窮活力。尤其「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逼真地描寫出詩人乘船穿過三峽,崇山峻嶺,逐漸消失在廣闊的原野上;洶涌澎湃的萬里長江,隨著山勢的消失,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緩緩東流……詩人就使用這種白描的筆觸,淡淡的色彩,描繪出一幅非常真實的山水畫卷,給後代人們留下了領略不盡的審美感受

隴西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里人!

[注釋]

1.匈奴:指西北邊地部族。

2.無定河:黃河支流。

【詩文解釋】

發誓要掃平匈奴不顧生死,五千將士在與胡人激戰中喪生。可憐無定河邊的白骨,還是春閨中妻子們的夢中親人。
【詩文賞析】

《隴西行》是樂府《相和歌·瑟調曲》舊題,內容寫邊塞戰爭。隴西,即今甘肅寧夏隴山以西的地方。陳陶的《隴西行》共四首,此其二。此詩反映了唐代長期的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詩人贊美了將士們英勇無畏的行為,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對深閨中妻子們的遭遇深表同情。全詩含義深刻,感人至深。

從軍行》共七首,你說的有「穿」的,應該是其四吧!
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① ,孤城遙望玉門關②。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③。

賞析

戰士們有思家之緒,這很自然,因為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戰士的根本價值卻在於他們是祖國安全的捍衛者。現在是這樣,古代也是這樣。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境。一個「暗」字,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次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一座孤城。第三句寫戰斗的緊張激烈,語言概括而形象鮮明如見。末句代戰士們立誓,正面地謳歌他們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鋪墊,戰士們的誓詞分量才顯得更重。
應該指出,這並不是一首寫實之作。從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縣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沒有一個樓蘭國,漢代的樓蘭國在今新疆鄯善縣東南。但是詩人為了表現守邊戰士的英勇無畏和愛國熱忱,卻把它們寫到了一首詩里。這在詩歌創作中不但允許,而且是常見的,人們感興趣的是詩中表現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膠柱鼓瑟地進行考證,那就未免多事了
注釋: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
樓蘭:漢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蠟羌縣及羅布泊一帶,此地代指唐西邊境少數民族政權。

自小刺頭深草里,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 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首小詩借松寫人,托物諷喻,寓意深長。
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雲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將「凌雲」的苗頭。《小松》前兩句,生動地刻畫出這一特點。
「自小刺頭深草里」——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里」。但它雖小而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但准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斗的精神,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必然由小轉大。不是么?——
「而今漸覺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現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這個「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凌雲」的先兆。事物發展總是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漸覺」。「漸覺」說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誰「漸覺」的呢?只有關心、愛護小松的人,時時觀察、比較,才能「漸覺」;至於那些不關心小松成長的人,視而不見,哪能談得上「漸覺」呢?故作者筆鋒一轉,發出深深的慨嘆: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里連說兩個「凌雲」,前一個指小松,後一個指大松。大松「凌雲」,已成事實,稱贊它高,並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故詩人感嘆道: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啊!這些小松,和韓愈筆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千里馬,不是遭到同樣悲慘的命運嗎?
杜荀鶴出身寒微,雖然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於「帝里無相識」(《辭九江李郎中入關》),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埋沒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由於詩人觀察敏銳,體驗深切,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描寫和議論,詩情和哲理,幽默和嚴肅,在這首詩中得到有機的統一,字里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

虞世南 《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對詩的內容進行理解賞析。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關鍵要把握住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出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詩的最後評點道,這完全是由於蟬能夠「居高聲自遠」,而不是由於憑借秋風一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美的力量,絕非依憑見風使舵,或者什麼權勢、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實際上,詠蟬包含著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贊嘆:「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譯文
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悅耳的叫聲自梧桐林向外遠播
聲音傳的遠是因為我站的高
並不是藉助了的秋風

㈡ 樂游原

http://ke..com/view/87250.htm

㈢ 樂游原的標准詩意

詩意:臨近傍晚時分,覺得心情不太舒暢;駕車登上樂游原,心想把煩惱遣散。看見夕陽無限美好,一片金光燦爛;只是將近黃昏,美好時光終究短暫。
作者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他透過當時唐帝國的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但是他無法施展,很不得志。於是發乎感慨。有人認為夕陽是嗟老傷窮、殘光末路之感嘆;也有人認為此為詩人熱愛生命、執著人間而心光不滅,是積極的樂觀主義精神。千百年來,此兩種觀念爭論不休,莫衷一是。

㈣ 《樂游原》

原文
樂游原

李商隱

向 晚 意 不 適,

驅 車 登 古 原。

夕 陽 無 限 好,

只 是 近 黃 昏。
注釋

1. 樂游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樂游原。登上它可望長安城。 樂游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於西漢初年。《漢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游苑」。也就是說,樂游原本名「樂游苑」,漢宣帝第一個皇後許氏產後死去葬於此,因「苑」與「原」諧音,樂游苑即被傳為「樂游原」。對此《關中記》有記載:「宣帝許後葬長安縣樂游里,立廟於曲江池北,曰樂游廟,因苑(《長安志》誤作葬字)為名。」
據葛洪《西京雜記》載,「樂游原自生玫瑰樹,樹下多苜蓿」,又「風在其間,長肅蕭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為「懷風」,時人也謂之「光風」或稱「連枝草」。可見,玫瑰和苜蓿都是樂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樂游原仍然是京城人遊玩的好去處。同時因為地理位置高便於覽勝,文人墨客也經常來此做詩抒懷。唐代詩人們在樂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璣絕句,歷來為人所稱道,詩人李商隱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隱二十五歲時由令狐楚的兒子令狐陶推舉得中進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將女兒嫁給了他。因為王茂之是李黨的重要人物,李商隱從此陷入牛李黨爭不能自拔,在官場之中異常失意,著名詩篇《樂游原》正是他心境郁悶的真實寫照。

2. 不適:不悅, 不快。

這首詩是作者贊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詩也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嘆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於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藉此抒發一下內心的無奈感受。

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思想感情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盡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志。這首詩就反映了他的傷感情緒。
古詩賞析
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是說:傍晚時分我心情悒鬱,駕著車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適」指不悅。詩人心情憂郁,為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景。「古原」就是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是唐代的游覽勝地。這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後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說: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贊美。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嘆。這兩句近於格言式的慨嘆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也是對自己,對時代所發出的感嘆。其中也富有愛惜光陰的積極意義。
樂游原簡介

樂游原,是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台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最高處海拔467米。

樂游原實際上是由於河流侵蝕而殘留在渭河三級階地上的梁狀高地。樂游原的南面有大雁塔、曲江池,上有青龍寺遺址,遺址內還建有空海紀念碑、紀念堂,種植著多株名貴櫻花,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好去處。

樂游原得名於漢代。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漢時代,曲江池一帶就以風景秀麗而負有盛名。漢宣帝時,這里被稱為樂游苑。一次,漢宣帝偕許皇後出遊至此,迷戀於絢麗的風光,以至於「樂不思歸」。後來在此處建有樂游廟,樂游原就以廟得名。

===============================================================================================================
樂游原是唐長安城的最高點,地勢高平軒敞,為登高覽勝最佳景地。
唐太平公主在此添造亭閣,營造了當時最大的私宅園林——太平公主庄
園。韓愈《游太平公主庄》詩雲: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台榭押城堙,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僅在樂游原上的一處園林,因太
平公主謀反被沒收後,就分賜給了寧、申、歧、薛四王,足以想見當時
樂游原規模之大。後來四王又大加興造,遂成為以岡原為特點的自然風
景游覽勝地。樂游原地勢高聳,登原遠眺,四望寬敞,京城之內,俯視
如掌。同時,它與南面的曲江芙蓉園和西南的大雁塔相距不遠,眺望如
在近前,景色+分宜人。因此,都人來此游賞者紹驛不絕。尤其是「每
三月上已、九月重陽,仕女游戲,就此拔楔登高·幄幕雲布,車馬填塞。」

杜甫形容樂游原是:「樂游古園翠森森,煙綿碧草萋萋長」;唐彥
謙稱贊樂游原:「杏艷桃嬌奪晚霞,樂游無廟有年華」;李頻描述了春
天樂游原的景色:「無那楊花起愁思,漫天飄落雪紛紛」。而「爽氣朝
來萬里清,憑高一望九秋輕」、「萬樹鳴蟬隔斷虹,樂游原上有西風」,
則描述的是樂游原秋天迷人的景色。

樂游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首詩是作者贊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詩也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嘆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於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藉此抒發一下內心的無奈感受。
===============================================================================================================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玉溪詩人,另有一首七言絕句,寫道是:「萬樹鳴蟬隔斷虹,樂游原上有西風,羲和自趁虞泉〔淵〕宿,不放斜陽更向東!」那也是登上古原,觸景縈懷,抒寫情志之作。看來,樂游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時來賞之地。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於何故,玉溪意緒不佳,難以排遣,他就又決意游觀消散,命駕驅車,前往樂游原而去。

樂游原之名,我們並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絕唱《憶秦娥》深深印在我們的「詩的攝相」寶庫中,那就是:「……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玉溪恰恰也說是「樂游原上有西風」。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樂游原,創建於漢宣帝時,本是一處廟苑,—應稱「樂游苑」才是,只因地勢軒敞,人們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處長安的東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覽。

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登高望遠,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陳子昂一經登上幽州古台,便發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羅列,那真是如同陸士衡所說「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於玉溪,又何莫不然。可是,這次他驅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知此前提,則可知「夕陽」兩句乃是他出遊而得到的滿足,至少是一種慰藉—這就和歷來的縱目感懷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著說的是:你看,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才是真的偉大的美,而這種美,是以將近黃昏這一時刻尤為令人驚嘆和陶醉!

我想不出哪一首詩也有此境界。或者,東坡的「閑庭曲檻皆拘窘,一看郊原浩盪春!」庶乎有神似之處吧?

可惜,玉溪此詩卻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只是」解成了後世的「只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溪是感傷哀嘆,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雲雲。殊不知,古代「只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別家之例,且置不舉,單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錦瑟》篇中寫道:「此情可待(義即何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其意正謂:就是(正是)在那當時之下,已然是悵惘難名了。有將這個「只是當時」解為「即使是在當時」的,此乃成為假設語詞了,而「只是」是從無此義的,恐難相混。

細味「萬樹鳴蟬隔斷虹」,既有斷虹見於碧樹鳴蟬之外,則當是雨霽新晴的景色。玉溪固曾有言曰:「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大約此二語乃玉溪一生心境之寫照,故屢於登高懷遠之際,情見乎詞。那另一次在樂游原上感而賦詩,指羲和日御而表達了感逝波,惜景光,綠鬢不居,朱顏難再之情—這正是詩人的一腔熱愛生活、執著人間、堅持理想而心光不滅的一種深情苦志。若將這種情懷意緒,只簡單地理解為是他一味嗟老傷窮、殘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獲玉溪之詩心句意乎。毫釐易失,而賞析難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願共探討,以期近是。

㈤ 《樂游原》詩里有什麼景象

樂游原(李商隱)
向 晚 意 不 適,
驅 車 登 古 原。
夕 陽 無 限 好,
只 是 近 黃 昏。

這首詩是作者贊美黃昏前的原野風光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詩人李商隱透過當時唐帝國的暫繁榮,預見到社會的嚴重危機。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兩句詩也表示:人到晚年,過往的良辰美景早已遠去,不禁嘆息光陰易逝,青春不再。這是遲暮者對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於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而藉此抒發一下內心的無奈感受。樂游原是唐長安城的最高點,地勢高平軒敞,為登高覽勝最佳景地。唐太平公主在此添造亭閣,營造了當時最大的私宅園林——太平公主庄
園。

㈥ 樂游原的圖片

樂游原,是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台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最高處海拔467米。

㈦ 唐朝詩人誰鬱郁不樂的登上長安的樂游原

月落西山啼斷猿。。雲卷翠微深處寺。。

㈧ 古長安的樂游原在現今的什麼地方謝謝

樂游原,是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台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最高處海拔467米。
樂游原實際上是由於河流侵蝕而殘留在渭河三級階地上的梁狀高地。樂游原的南面有大雁塔、曲江池,上有青龍寺遺址,遺址內還建有空海紀念碑、紀念堂,種植著多株名貴櫻花,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好去處。
樂游原得名於漢代。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漢時代,曲江池一帶就以風景秀麗而負有盛名。漢宣帝時,這里被稱為樂游苑。一次,漢宣帝偕許皇後出遊至此,迷戀於絢麗的風光,以至於「樂不思歸」。後來在此處建有樂游廟,樂游原就以廟得名。
樂游原是唐長安城的最高點,地勢高平軒敞,為登高覽勝最佳景地。
唐太平公主在此添造亭閣,營造了當時最大的私宅園林——太平公主庄
園。韓愈《游太平公主庄》詩雲: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台榭押城堙,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僅在樂游原上的一處園林,因太
平公主謀反被沒收後,就分賜給了寧、申、歧、薛四王,足以想見當時
樂游原規模之大。後來四王又大加興造,遂成為以岡原為特點的自然風
景游覽勝地。樂游原地勢高聳,登原遠眺,四望寬敞,京城之內,俯視
如掌。同時,它與南面的曲江芙蓉園和西南的大雁塔相距不遠,眺望如
在近前,景色+分宜人。因此,都人來此游賞者紹驛不絕。尤其是「每
三月上已、九月重陽,仕女游戲,就此拔楔登高·幄幕雲布,車馬填塞。」

杜甫形容樂游原是:「樂游古園翠森森,煙綿碧草萋萋長」;唐彥
謙稱贊樂游原:「杏艷桃嬌奪晚霞,樂游無廟有年華」;李頻描述了春
天樂游原的景色:「無那楊花起愁思,漫天飄落雪紛紛」。而「爽氣朝
來萬里清,憑高一望九秋輕」、「萬樹鳴蟬隔斷虹,樂游原上有西風」,
則描述的是樂游原秋天迷人的景色。

㈨ 樂游原的歷史

樂游原得名於漢代。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漢時代,曲江池一帶就以風景秀麗而負有盛名。漢宣帝時,這里被稱為樂游苑。一次,漢宣帝偕許皇後出遊至此,迷戀於絢麗的風光,以至於「樂不思歸」。後來在此處建有樂游廟,樂游原就以廟得名。
樂游原是唐長安城的最高點,地勢高平軒敞,為登高覽勝最佳景地。 唐太平公主在此添造亭閣,營造了當時最大的私宅園林——太平公主庄 園。韓愈《游太平公主庄》詩雲: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台榭押城堙,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 僅在樂游原上的一處園林,因太平公主謀反被沒收後,就分賜給了寧、申、歧、薛四王,足以想見當時 樂游原規模之大。後來四王又大加興造,遂成為以岡原為特點的自然風 景游覽勝地。
樂游原地勢高聳,登原遠眺,四望寬敞,京城之內,俯視 如掌。同時,它與南面的曲江芙蓉園和西南的大雁塔相距不遠,眺望如 在近前,景色十分宜人。因此,都人來此游賞者紹驛不絕。尤其是「每 三月上已、九月重陽,仕女游戲,就此拔楔登高·幄幕雲布,車馬填塞。」

㈩ 樂游原這首詩可以用什麼插圖

le 去聲,
樂游原:在長安城南。漢宣帝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甚高,四望寬敞。漢宣帝時曾在此建立樂游苑。唐代是游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