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農業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手機好多圖片 2025-02-02 09:48:56
日本哪個牙膏最好圖片 2025-02-02 09:46:41

農業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2-07 06:51:33

『壹』 農業文章寫什麼題材好

要寫好三農文章,從實踐中體會到也離不開這3大點:標題、內容和圖片。1、標題寫好了,才有人點進去看。題目釆用三段論形式比較多,標題文字注重實用價值有懸念和擅用數字傍大款。三段論形式如:「農村吃不完的黃瓜,小伙教你這樣腌制起來,可以吃一年不會壞!」實用價值如:「毛巾臟了不要扔,農村姑娘簡單一招,讓你的毛巾變的跟新的一樣」。有懸念如:「農村後媽虐待孩子,送奶員給後媽一樣東西,後媽看後瘋了」。

擅用數字如:「農村小伙花了100塊,5分鍾讓大家知道農村人用什麼洗澡」。傍大款如:「農村姑娘這樣做出來的薯條,比肯德基賣的好吃哪裡去,做法還簡單」。
2、內容寫好了,才有人認真看。內容要原創真實,獨特有趣,並且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我看了一篇三農文章,其中有一句是這樣寫的:「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晚上,池塘的蝌蚪在曬太陽。」這樣的笑話,是由於對生活沒有親身體驗和觀察,是瞎編的內容:伸手不見五指的晚上,蝌蚪怎麼曬太陽呢?原創要求我們的素材必須積累於我們的生活實踐或去粗取精地學習別人的經驗得來的;蹭熱點必須是農村農業農民急需要得到的或最關切的問題;真實有價值必須是帶給農民農業農村實實在在的項目和方法,如捕捉蟑螂的方法;獨特有趣必須要有自己不同於別人的觀點或能給農民的生活帶來樂趣的內容。
3、文章圖片。圖片配好了,才有人喜歡看。圖片首先必須與內容相吻合,一般一篇文章配圖5-6個,其中3個為封面圖;圖片的來源於網路、搜狐等網站和自拍自行設計創意新圖;圖片必須要顏色鮮艷,清晰飽和度高,圖片編輯工具有美圖秀秀、光影魔術手等;圖片規格要符合平台要求,不能含推廣廣告,二維碼和聯系方式等。
寫三農文章除了上面3大點外,還要注意以下這4個要素是否具備。1、要有與主題相關的哲理故事;2、要有謀篇布局,如故事加道理加雞湯等;3、要沒有病句和錯別字,段句不宜過長;4、要有一定的篇幅,如5-6段1500字左右。

『貳』 誰幫我設計個LOGO。名為(三個老頭)可以創意文字,也可以圖片。盡量

東西吧蘿卜白菜各所我喜歡未必喜歡

技術班幫幫……素材要自找

『叄』 想找一些國外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或其他國外的典型現代化農業產業園,提供名稱,最好給出圖片地址,急!

日本:日本宮崎縣菱鎮是較早發展循環型農業且成功的地區.
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附近的瑪雅農場的前身是一個麵粉廠。農場主為了充分利用麵粉廠產生的大量麩皮,建立了養畜場和魚塘;為了增加農場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頭製造廠。為了控制糞肥污染和循環利用各種廢棄物,他們陸續建立起十幾個沼氣生產車間,每天產生沼氣十幾萬立方米,提供了農場生產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又從產氣後的沼渣中,回收一些牲畜飼料, 其餘用做有機肥料。產氣後的沼液經藻類氧化塘處理,再送入水塘養魚養鴨。最後,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農田生產的糧食又送麵粉廠加工,進入又一次循環。像這樣一個大規模農工聯合生產企業,不用從外部購買原料、燃料、肥料,卻能保持高額利潤,而且沒有廢氣、廢水和廢渣污染。該農場合理地利用資源,形成了農林牧副漁生產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實現了生物物質的充分循環利用,成為世界農業循環經濟的典型。
美國主要是開展的有機農業,現在主要以企業整體進行
德國: 德國的「綠色能源」農業 20世紀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發現可從一些農產品中提取礦物能源和化工原料替代品,實現農產品的循環再利用,這些生物質能源和原料是綠色無污染的,德國聯邦政府開始重視發展此類經濟作物。德國科學家對甜菜、馬鈴薯、油菜、玉米等進行定向選育,從中製取乙醇、甲烷,成功地研製出綠色能源;從菊芋植物中製取酒精;從羽豆中提取生物鹼。油菜籽是德國目前最重要的能源作物,不僅可用作化工原料,還可提煉植物柴油,代替礦物柴油用作動力燃料。

『肆』 有關 「地球——我們的家」 ppt圖片素材 和封面 結尾 素材

地球是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這位人類的母親是那樣美麗壯觀。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而人類活動的范圍更小了。地球所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可人類隨意地破壞她,使有些資源不能再生,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威脅。如今,科學家證明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公里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所以我們要精心保護地球,造福後代。
人類不該破壞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可人類卻做到了,是大肆地、隨意地破壞生態環境。地球只有一個,足以讓人珍惜,而人類卻毀壞她。
如今,地球遭到了人類的重創,現已「面目全非」,許環保主義者盡力保護地球,但一切只不過是杯水車薪。地球上資源有限的,在人為破壞下,逐年減少。如水資源,它是寶貴的,人們往往以為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它在地球上卻逐年減少。在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中,生態環境卻遭到肆意的破壞,環境危機日益嚴重,人類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不斷亂佔耕地,使得土地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
據史書記載,在 1500 年前,榆林地區還是個林草茂密,宜農宜牧之地。後因歷代征戰摧殘,亂砍濫伐,植被覆蓋率僅有 1.8%,流沙已越過長城,逼近榆林城。據調查,在解放前的 100 多年時間里,有近 13.4萬hm2 農田和草場院由於沙漠化而被放棄,11.3萬hm2 農田和 26.7萬hm2 草場受到沙漠化的威脅,產量和載畜量低而不穩。自 50 年代以來,通過統一規劃、調整和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堅持以治沙造林、保護和發展農牧業為主導,取得了很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從 1950 年到 1990 年底,榆林治沙造林保存面積達 74.0萬hm2,恢復和改良草場 66.7萬hm2 多。糧食總產量 1990 年較 1950 年增產 6 倍,大家畜由 7.6 萬頭增加到 36.3 萬頭,羊由 36 萬只增加到 150 萬只,活立木蓄積 340萬m3,價值 7 億多元,有 5 萬多農戶脫貧致富。
因為不合理的開發,因為各種自然資源的浪費,全球性生態破壞、各種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現在,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淪為沙漠,2000萬公頃森林在消失,平均一小時就有一種物種在滅絕。並且,地球的氣溫也在不斷升高,南極冰冠開始溶化,海洋平面將不斷升高,世界上許多沿海城市、島嶼和大量土地,將被海水吞沒。
因為人類對水資源的不重視 ,使得那些水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在以前,從遙遠的太空瞭望地球,她是一個藍色而又美麗的星球。但是由於人類的破壞和浪費,使得現在的地球不再那麼美麗。
水是生命之源,是不可缺少的,我們要節約用水,不要讓水浪費掉,不知不覺流掉、滲透掉。面對現在這可怕的一切,看過,但仍是現實。保護水資源,不要讓世界上最後一滴水是眼淚!節約用水,刻不容緩,因為浪費水就是扼殺人類自己。
未來也許是美好的,或許是一場噩夢,不管怎樣,讓我們全人類行動起來,都來保護我們的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讓地球為我們的子孫後代更好地服務。
你給我你的郵箱 我做好了 發給你

『伍』 關於春節的素材 (多一些)

http://hi..com/%B4%BA%BD%DA%CA%B8%C1%BF%CB%D8%B2%C4/blog/item/6548a20131067f03728da506.html

......

2007年新年圖片素材更多點擊:新年圖片1 新年圖片2

更多祝福語請找 : 網路空間周刊 2007新年快樂

暢想2007--因為有你更多快樂

暢想2007--因為有你更多暢想

暢想2007--因為有你更多祝福

金豬年·春節歡·歡天喜地

金豬年·春節樂·樂不可知

金豬年·春節中·中華民族

金豬年·春節"過"·國泰民安

金豬年·春節年·年年歡樂
------------------------------------------------------------------------------------------------------
http://down.nen.com.cn/desktop/sucai/wangy/shiliang/227/413727.shtml

http://www..com/s?wd=%B9%D8%D3%DA%B4%BA%BD%DA%B5%C4%CB%D8%B2%C4&cl=3

『陸』 西部計劃和三支一扶有什麼區別

一、概念不同
(一)「西部計劃」
「西部計劃」的全稱為「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它是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組織部門、人事部門於2003年根據國務院有關要求共同組織實施的。
計劃從2003年年開始,按照公開招募、自願報名、組織選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數量的普通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以志願服務的方式到西部貧困縣的鄉鎮從事為期1-2年的教育、衛生、農技、扶貧以及青年中心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推進農村共青團工作、全國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基層檢察院、基層人民法院、基層司法援助、西部農村平安建設等方面的志願服務工作。
志願者服務期滿後,鼓勵其紮根基層,或者自主擇業和流動就業,並在其升學、就業方面給予一定政策支持。
(二)「三支一扶」
「三支一扶」計劃是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牽頭,省區市人事、 教育部門組織實施,其政策依據是《關於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的通知》。
大學生畢業後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促進農村基層社會事業發展,簡稱「三支一扶」。工作時間一般為2年,工作期間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工作期滿後,自主擇業,擇業期間享受一定的政策優惠。
二、報名條件、時間與方式
(一)「西部計劃」(以2019年招募公告為例)
1.招募對象:
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或在讀研究生,到崗之前獲得畢業證書或學位證書,通過西部計劃體檢。有志願服務經歷和擔任過各級團學組織學生幹部的優先錄用。
2.報名時間和報名方式
報名方式:登錄西部計劃官網(http://xibu.youth.cn)或關注「西部志願匯」微信公眾號,在西部計劃報名系統進行注冊、填寫報名表並選擇意向服務省。下載列印報名表後,經所在院系團委審核蓋章,交所在高校項目辦(設在團委)審核備案。
(二)「三支一扶」
1.招募對象與條件
招募對象主要為全國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並應具備以下條件:
(1)政治素質好,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
(2)學習成績合格,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
(3)具有敬業奉獻精神,遵紀守法,作風正派;
(3)身體健康。
2.報名時間和報名方式
各地報名時間不等,一般集中在4月中旬至7月上旬左右。
各地報名方式不同,有線上報名和線下報名兩種方式。具體報名方式請以當地招募公告為准。
三、薪資待遇
(一)「西部計劃」
根據【中青聯發[2019]3號】關於印發《2019—2020年度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可知:
西部計劃作為中央舉辦、地方受益的國家項目,所需經 費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
中央財政按照西部地區每人每年 3萬元(南疆四地州、西藏每人每年4萬元)、中部地區每人每 年2.4萬元的標准給予補助,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體制結算方式 撥付省級財政部門。地方各級財政要統籌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和自 身財力,按月發放志願者工作生活補貼,承擔志願者社會保險單 位繳納部分(個人繳納部分從志願者工作生活補貼中代扣代 繳),保障各級項目辦開展志願者招募、培訓、派遣、宣傳等工 作。按照人社部發〔2009〕42號文件要求,各地可參照當地鄉 鎮機關或事業單位從高校畢業生中新聘用工作人員試用期滿後的 工資收入水平,確定西部計劃志願者工作生活補貼標准,並為在 艱苦邊遠地區服務的志願者提供艱苦邊遠地區津貼。
(二)「三支一扶」
「三支一扶」工資按當地鄉鎮機關或事業單位工資收入水平來確定的,中央財政也會進行補貼,西部、中部、東部分別為每年2.5萬元、1.8萬元、0.8萬元。
1.服務期間由省「三支一扶」辦按月發放1400元生活補貼(含交通補貼,下同),統一辦理社會保險,並享受每人每年200元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各設區市組織的「三支一扶」計劃可參照省級標准執行。
2.到納入縣級基本財力保障范圍的縣(市、區)的鄉(鎮)參加「三支一扶」的高校畢業生,其在校期間的國家助學貸款本息,由服務縣(市、區)財政按每年2000元代為償還。各高校要根據自身特點,結合實際制定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參加「三支一扶」等服務基層項目的具體措施。
四、期滿政策(文件規定)
(一)「西部計劃」
1.服務2年以上且考核合格的,服務期滿後3年內報考碩士 研究生的,初試總分加10分,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2.參加西部計劃項目前無工作經歷的志願者服務期滿且考 核合格後2年內(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自研究生畢業時開始計算),在參加機關事業單位考錄(招聘)、各類企業吸納就業、 自主創業、落戶、升學等方面可同等享受應屆高校畢業生的相關政策。
3. 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按規定符合相應條件的,可享受 相應的學費補償和助學貸款代償政策。
4. 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依實際服務年限計算服務期及工 齡(參加工作時間按其到基層報到之日起算),並在服務證書和 服務鑒定表中體現。
5. 服務期滿1年且考核合格後,可按規定參加職稱評定。
6. 出省服務的和在本省服務的志願者享受同等優惠政策。
(二)「三支一扶」
「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服務期滿後自主擇業,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享受以下政策待遇:
1.服務期滿的「三支一扶」大學生紮根基層。原服務單位有職位空缺需補充人員時,應優先考慮接收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學生。縣、鄉各類事業單位,有職位空缺需補充人員時,也應拿出一定職位專門吸納這部分畢業生。服務期滿自主創業的,可享受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小額貸款擔保和貼息等有關政策。應屆畢業生自願到國家需要的艱苦地區、艱苦行業基層工作,服務達到國家規定年限,並符合相應條件的,可享受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
2.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學生,報考黨政機關公務員的,可以通過適當增加分數以及其他優惠政策,優先錄用。到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服務2年以上,服務期滿後3年內報考碩士研究生的,初試總分加10分,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對於已被錄取為研究生的應屆高校畢業生參加「三支一扶」項目的,學校應為其保留學籍。
3.各級人事、教育、農業、衛生、扶貧等部門要制定切實有效措施,採取多種手段,充分挖掘本系統就業崗位,積極吸納「三支一扶」大學生進入本系統工作。各級人事部門要為「三支一扶」大學生建立專門的人才庫,廣泛收集各類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信息,動員各類用人單位接收「三支一扶」大學生,有針對性地提供就業指導和推薦,幫助其落實就業單位。 4.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學生,根據本人意願可以回到原籍或到其他地區工作,凡落實了接收單位的,接收單位所在地區應准予落戶。進入國有企事業單位的,由接收單位按照所任職務比照同等條件人員確定其職務工資標准;其服務期限,計算為工齡。在今後晉升中高級職稱時,同等條件下優先評定。

『柒』 有哪些視頻網站的高清視頻素材比較好

1、 VJ師

VJ師網屬於素材共享平台網站,主要內容有:視頻素材、VJ素材、LED視頻、演出背景視頻、影視素材等。如果你想找一些專業性的視頻這上面較好,但是它上面的素材量相對大型網站較少。而且需要少量付費。

2、視覺中國

視覺中國是這幾個當中做的比較大一個,素材分類比較簡潔,是集圖片視頻音樂為一體的網站,還比較新穎的有一個編輯圖片。


3、 V播網

V播網主要提供視頻創作素材,主打4K視頻素材、延時攝影、航拍素材還有松巴版權音樂。是一個集圖片,視頻,音樂為一體的網站,找素材比較方便,個人比較喜歡這種一站式服務。他們提供素材交易同時,近期舉辦「創客100」活動,打造創客基地,引導創客的創作和交易,為創客帶來資金流。裡面的素材也不是全部免費的。

4、4K中國

4K中國是一家比較老的超清視頻素材網站,採用的是論壇模式,素材資源長時間沒有更新,資源也相對陳舊,元老級,網站體驗比較差,內容雜亂,直接略過。而且需要下播放器或者存到雲盤才能觀看,較復雜。

5、全景網

全景網是一家專注圖片素材的網站,相對於視覺中國,它比較高大上,又比較親民。以圖片為主,圖片素材質量較高,網站體驗比較好,不過圖片價位相對較高,土豪隨意。偶爾玩玩編輯的人不是特別推薦。

6、 攝圖網

攝圖網也是一家主要做圖片的網站,也有少量視頻素材,清晰度不太高,畫面質量稍差,內容雜亂,如果上面其他網站沒有合適的素材,可以上去找找;總體來說不推薦給專業人士,初級者可以作為備選圖庫。但是很多都是免費的。

7、千圖網

相對與全景網,千圖網就非常親民了,千圖網是中國免費素材最多的網站之一,擁有800多萬張免費素材,在某寶上,一些和圖片製作相關的都會用到。提供矢量圖、psd源文件、圖片素材、網頁素材等熱門主流素材免費下載服務,總體來說還好,對於專業者不推薦;當然偶爾玩玩的話,肯定是你不二的選擇!畢竟不收費嘛

『捌』 軍隊文職怎麼考

博士招考崗位報名時間為2020年6月17日8:00至21日18:00;報名資格條件初審,截止時間為6月23日18:00。其他招考崗位報名時間為2020年7月1日8:00至10日18:00;報名資格條件初審,截止時間為7月12日18:00。

在上述時間內,報考人員根據公布的文職人員招考信息,通過軍隊人才網進行報名,不設現場報名。報考人員按照報名流程及要求,如實填報個人信息和相關證明材料,選擇招考崗位和考試地點。

網上報名的具體流程為用戶注冊->填報個人信息和相關證明材料->選擇報考崗位->提交報名資格條件初審->網上繳納報名費->列印報名回執單->列印本人准考證。

(8)農業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報考人員需具備以下條件方可報名:

1、政治條件。符合軍隊招錄聘用文職人員政治考核的標准條件。

2、學歷條件。具有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報考在艱苦邊遠地區、島嶼的崗位,以及特殊崗位可不作全日制要求。

3、資格條件。具有招考崗位要求的專業技術資格和職業資格。除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外,報考初級專業技術崗位,以及博士研究生報考中級專業技術崗位的,不作資格條件要求。

4、身體條件。符合軍隊招錄聘用文職人員體格檢查的標准條件。

5、年齡條件。報考科級副職以下管理崗位或者初級專業技術崗位的,年齡不超過35周歲;報考科級正職管理崗位或者中級專業技術崗位的,年齡不超過45周歲。

6、其他條件。在符合以上基本條件的前提下,具體報考條件由用人單位根據招考崗位需要確定。

『玖』 人與自然有關的素材 急!!!

可持續發展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雙重和諧
[日期:2008-06-12] 來源: 作者:周笑冰 [字體:大 中 小]
【 內容 提要】可持續 發展 具有深刻的價值內涵,它涉及人、人與 自然 和人與 社會 的關系。可持續發展首先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通過對傳統發展觀的反

思,人們認識到 經濟 增長只是社會發展的手段,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和最終目標。可持續發展還是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和諧協調的發展

。人與自然相互對立和役使的 時代 理應終結,和諧融洽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正成為人類共同的理想。此外,人與人的和睦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和保證。人類社

會中的不公與強權是導致生態失衡的深層原因。因此,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是使人與自然協調的前提。 [中國論文聯盟www.lwlm.com]

人與自然的關系

新世紀的前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走符合國情、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實

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我們首先必須深入理解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才能充分認識統籌我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以科

學的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人,萬物之主;自然,卻是制約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與根本.人與自然關系反映的是人類文明與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類的生存發展依賴於自然,同時也影響

著自然的結構、功能與演化過程。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與作用,包括從自然界索取資源與空間,享受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功

能,向環境排放廢棄物;二是自然對人類的影響與反作用,包括資源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制約,自然災害、環境污染與生態退化對人類的負面影響。而不往非

禮也工業化以來,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

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因此,人類為了持續發展,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必須充分認識自然規律。人類發展到今天,應該而且已有能

力主動調整自身行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

治,是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人類社會是在認識、利用、改造和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演變是一個從和諧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諧的螺旋式上升過程。馬克思說過

:「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不斷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人類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和最終

歸宿。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也不斷遇到新的挑戰。同時,人類在自然的「報復」中不斷學習,積累經

驗,不斷深化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與自然關系所面臨的問題不同,人與自然和諧的內涵也不盡相同,和諧與否,如何實現和諧,取決於人

類當時的認識水平和生產力水平。

在原始社會,人與自然曾保持了一種原始的和諧關系。當時,人類以採集狩獵為生,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由於天然食物供給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人類為

了生存,聚居在自然條件優越、天然食物豐富的區域,形成了利用原始技術獲取基本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僅能維持個體延續和繁衍的低水平物質消費方式,以

及以家庭與部落為主的社會組織形式,人口數量與平均壽命都很低,只能被動地適應自然,人與自然處於原始和諧狀態。

在農業社會,人與自然關系在整體保持和諧的同時出現了階段性和區域性不和諧。農業社會的生產力水平較原始社會有很大的提高,產生了以耕種與馴養技術為

主的農業生產方式,形成了基本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以大家庭和村落為主的社會組織形式。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活動范圍的不斷拓展,人類在利用和改

造自然的同時,出現了過度開墾與砍伐等現象,特別是為了爭奪水土資源而頻繁發動戰爭,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現了局部性和階段性緊張。但從總體上看,人

類開發利用自然的能力仍舊有限,人與自然的關系仍能基本保持相對和諧。

在工業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到了緊張狀態。工業社會創造了農業社會無法比擬的社會生產力。人類佔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人類活動不再局限於地

球表層,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層空間。科學技術與工業發展創造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產品,極大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延長了人的壽命,促使世界人口急劇膨

脹。工業社會創造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人類已不再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不斷追求更為豐富的物質與精神享受。但是,工業社會的發展曾嚴重依賴

於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和化石能源)的大規模消耗,造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導致自然資源的急劇消耗和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很不和

諧。

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在全球范圍內呈現擴大的態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模式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復雜多

樣,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更為困難。二是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走了一條只考慮當前需要而忽視後代利益、先污染後治理、先開發後保護的道路。三

是通過市場化和經濟全球化,發達國家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在全球擴散;由於國家與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發展中國家往往難以擺脫以犧牲資源環境

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現實,面臨著資源被進一步掠奪、環境被進一步破壞的嚴峻局面。

綜觀整個社會發展史,人類對於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導致了自然界作出報復性的反應。正如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

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已成為當今世界高度關注的議題之一。人們普遍認識到,人類目前所面臨的人與自然不和

諧問題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復雜和嚴峻,但是人類絕不可能退回到被動適應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發展,才能實現新形勢下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資源

的合理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隨著經濟、社會、科技和文化的發展,我們必將越來越加深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與理解,越來越自覺而及時的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走

出一條符合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立新的人與自然和諧關系,使我國真正成為發達的世界強國。這無疑將是中華民族對人

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

姓名:謝召偉 學號:200420163075 年級:計算機應用二班

如同世間一切事物一樣,人類源於自然,其本身也是自然進化的產物,既屬於自然,又超脫於自然。與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人類中樞神經系統的高速進化導致

了人類特有的雙重進化,生物進化和文明進化。與生物進化相比,人類的文明進化是超高速的。近1萬年以來,人類在物種水平上的進化幾乎不易觀察,而在文明

進化的作用下,人類已取得了非凡成果,逐漸成為地球上最具優勢的種群,特別是在改變自然的功能與結構方面。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過程,實際是人在自然中

的位置不斷提高的過程,人與自然關系的演變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果。所以,A· 湯因比認為歷史是由一系列文明和環境之間的挑戰與應戰構成的〔1〕。P·埃

克希則寫道:「人與自然是歷史的基礎。」〔2〕

今天的人類不僅對自然中各生物有機體之間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交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對於更大范圍的地質循環和組分結構也有不可忽視的

影響。就現代人類的能力而言,雖然不可能影響較大時空尺度的自然過程,不能毀滅地球,但足以破壞地球上的各種生態系統,也完全可以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引

入新的更高層次上的和諧與穩定。

如果人類毀壞了地球上的生態系統,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基礎,就等於毀滅自身。一個具有生命力的人與自然系統的持續發展,有賴於系統中各組分

的健全與合理。對於人與自然系統的繁榮與穩定而言,系統中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協同進化是重要的。只有實現協同進化,才能達到發展的可持續。

由於人類在自然中的特殊地位,人與自然的和諧乃至協同進化,其主導方面在於人。人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正確地認識自然的規律,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以

及可能給自然帶來的正面與負面的影響,自覺地調整自身與自然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採取順應自然規律的行為,使之和諧、共生共榮。這就要求現代科學不僅

要研究自然,而且要研究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傳統的學科劃分中,自然科學的研究目的多是根據人類的需要來認識自然,為改造自然提供依據,使之滿足人類的需要。每當我們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由

於這樣或那樣的局限性而出現錯誤時,人們往往把失敗的原因歸結於人類對自然規律認識的不夠深刻,卻很少檢查人類自身的需要是否超出了自然承受能力和恢

復能力,當然這並不是想否認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還遠遠不夠。與自然科學相對應的社會科學,則旨在研究如何改造社會,卻常常忽視人類文明演化的進程是否超

出了人與自然協同進化所規定的約束條件。人與自然關系,是一個具有廣泛研究內涵,而又隨發展不斷演變的命題。以往的哲學、地理學、社會學、歷史學、人

類學、經濟學以及生態學的研究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出於不同的目的涉及人與自然關系的某一方面,但在迅速變化的全球背景下,並不能解決人類當前所面臨

的復雜而又尖銳的人與自然的矛盾。要完成這一新形勢下出現的新課題,需要從新的高度認識,需要一種綜合性研究,利用跨學科的優勢去把握人與自然關系在

不同時空范圍下的各種表現形式,探索如何運用人類的智慧和能動性,使自然界擺脫緩慢的自發進化過程,較快進入動態平衡狀態的同時,注意進行人類行為的

調控研究,使人類能夠自覺地調整自己的需求和價值觀,不斷彌補失誤造成的損害,使之適應協同進化的進程。
當今世界,人類走過了崇拜自然的採集狩獵時代,走過了自然優勢的農業時代,已經或正在走過掠奪自然的工業時代。此時此刻,人與自然關系正陷入深刻

的危機之中。幸運的是,人類已經開始覺醒,認識到只有人與自然相互協調,才能走向共同的繁榮。「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

昨非。」經過歷史的洗禮,人與自然的關系將會進入走向和諧的新階段。

綜上所述,人在自然中佔有至關重要的位置,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的核心是人的問題,是認識的問題。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就是改造其自身的過程。無論如何,實

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同進化,需要人類堅持不懈的努力,需要理論與實踐的互動,它將是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共同價值選擇和最終歸宿。

本章注釋
[1] 湯因比,歷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2] 羅·麥金托什,生態學概念和理論的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第177頁。

淺談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自然之聲心弦之音

20世紀出盡了創造與破壞的「風頭",21世紀將如何展現自身?自從人類出現以來,。隨著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不斷演進,人與自然的關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時

光流逝,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不尋常的時代,現代化的沖擊,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正在迅速而又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也改

變著自然的面貌。在即將過去的一個世紀中,世界經濟、政治的格局乃至人與自然的關系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本世紀開始時,人類無論在數量上還是所擁

有的技術方面都沒有力量急劇地改變地球上的各個系統,印度洋大海嘯,奪走的不僅是數以萬計的人的生命,還從某種程度上打擊了人類征服大自然的信心。從

人類歷史上看,每當遇到人類力不可拒的天災,總會有人彷徨無措,有人疑懼人類自身的能力,有人對大自然產生敬畏的心理。然而,不少科學家認為,隨著科

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自身能力和開發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結果使人與自然之間原有經過長期演化所形成的相對穩定關系發生了劇

烈的變動,代之而來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嚴重失調和眾多尖銳的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則突出表現為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充滿危機的時代。本世紀以來,人類不僅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而且還飽嘗了自身過度干預自然之苦。80年代發生在非洲的觸目驚心的大

飢荒和不斷加重的全球水土流失,90年代日益突出的全球環境變化,以及仍有佔世界1/5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超過l0億)處於絕對貧困狀態,所有這些都是人類文

明史上最慘痛的教訓。勿庸置疑,人與自然矛盾的不斷擴大和激化,將可能導致經濟、政治矛盾及相關危機的連鎖爆發,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存。
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
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的演化一直是自然過程。在人產生並且從自然中相對獨立出來之後,人類活動開始干預自然,自然過程中加入了人為因素,並發生了

很大變化。人類不僅是自然的一部分,還是自主的實體;既受控於自然,也在改造著自然。

自然對人的影響
自然及其演化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首先,自然界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創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人類的出現

,都是自然發展、演化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然環境適宜與否,是人類祖先得以生存的決定性因素。正是自然界在數千萬年前的變遷,給古猿向人的進化

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人類在漫長的棲息、進化過程中,由於各地自然條件的差異性,人對不同環境的適應逐漸形成了不同區域內人在膚色、面貌、形態等方

面的顯著特徵,並隨之產生了紅、白、黃、黑的不同人種。當然,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人類能生存發展到今天,並創造了許多超越自然的奇跡,在這一過程中

,自然對人類社會發展並不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人類決不應該因此而忽視自然的作用,人的自然屬性決定了其發展將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並且對自然

有相當的依賴性。人離不開自然,人類社會與一定的自然環境相聯系,自然影響著人,人也在適應與改造自然。
此外,自然環境還影響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如國家統一、語言分界、建築、繪畫等〔1〕。
最後,自然的變化一般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通常需要數百萬年、數千萬年甚至上億年才能顯現出來,相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自然的演變是一個慢變

量。在這種長尺度的時空范圍內,自然只決定作為生命物種的人類的誕生、成熟與消亡的周期,但並不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在一個中尺度的時空條件下,

如地理、氣候等條件對人類社會的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盡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自然的制約,但大規模

的資源調配、消除戈壁、沙漠等自然阻隔和抵禦劇烈的自然災害皆非易事。何況從宇宙演變的尺度看,人類只是萬物循環過程中的一個短暫插曲,終究無法擺脫

自然規律的安排。
就現今人類社會而言,自然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自然固有其發生與發展的規律,人類只有不斷地

認識自然,提高自己的生產力水平,才可能在更大的時空尺度上接受自然的挑戰。

人對自然的影響
在人與自然相互作用中,人是處於主導地位的,人受制於自然,同時又給自然以影響。盡管人的影響是有限的,受一定的時空條件制約,但在小尺度的時空

范圍內(對應於人類的文明時代),自然條件是相對穩定的(自然相對於人的生命周期或社會變動周期來講,相當於不變的外生變數),人仍可以通過社會經濟活動

,不斷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和影響空間。隨著人口的增長,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越來越深刻。人對自然施加的影響主要取決於兩個

因素:一是人類的需求,它決定人類的消費結構和生活方式;二是人類具備的手段,其中主要是技術手段和組織手段。技術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工具的

使用使人與自然關系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它們決定了人類的生產結構和發展方式。而人類需求與手段的變化又都來源於人類社會的規模、結構、組織、觀念、文

化等復雜背景及其發展變化過程。
人類對自然的影響也基本上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自然施加積極的建設性影響,合理利用自然條件,並創造新的更適合人類生活的人工自然或人工生

態系統;另一方面是對自然產生消極的破壞性影響,使原有的「自然平衡」失調。例如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森林減少、水土流失、資源匱乏

等生態破壞,以及由於大量廢棄物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

我們所說的人與自然關系,即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關系。人與自然系統是以人為主體,以人的持續生存和發展為系統發展的標志。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關系是復

雜的,各因素是相互關聯的。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表現為人與資源、人與環境、人與糧食、人與災害、發展與資源、發展與環境等多種形式,並集中反映在人口

增長、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問題上。因此,人與自然關系的調控應把調整要素間相互作用的方式、強度與整個系統的結構、功能協調結

合起來,才能獲得滿意的調控效果。
人類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然改變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問題是人類應該正確認識其活動對自然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提供適應自然規律的、有科學預見的

、可調控的人類行為,使其所產生的後果,有利於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使自然界更好地造福於人類。

我們應該怎樣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今天,我們擁有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臨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

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污染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費,大量的野生動物被獵殺……頭頂的天空不像以前那麼蔚藍了,腳下也再不是一方凈土了.水龍頭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

久就會干?多少瀕臨滅絕的動物朋友還正在掙扎?人類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

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自然媽媽她太慷慨了!我們習慣了索取,一旦這位慷慨的媽媽無法提供給我們生活的資源,或者我們的行為激怒了她,她要給我們顏色瞧瞧!那我們的下場

只有是滅亡!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人類的生存須要依賴自然,我

們是否該給她多一點關心,愛護呢?我們和自然必須平等對待,必須和自然結成一體! 馬克思說過:「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

說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個比方,我們砍一棵樹就栽一棵樹.要盡我們一切力量來補償以前的過失.善待身邊的一草一木,不傷害我們的好朋友—動物……
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 自人類出現以來,就存在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只是在原始時代,低下的生產力作用於自然。到了農業時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

人類改造環境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斷提高,已對自然的干預造成了始料不及的後果。 隨著工業文明的興起,科技與生產力水平的極大進步,征服自然的逐步勝利

。可是,令人類始料不及的是,工業文明像一把雙刃劍,既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但也造成了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大氣污染、溫室效應。
有人說「人類創造和發現科學,最終毀於科學」!這句話說的也不無道理,想一想,我們天天想著要怎麼來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來做實驗,這樣是生活的好了,那

咱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呢?
要想長久地生存在這美麗的地球,就得和身邊的朋友打好關系,以前欠別人的,要趕緊還一還.而這種事情光靠一人是絕對不夠的,這是你我的責任.最後,還是記

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題吧: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