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術作品中的延安大生產運動:綿延不絕的奮鬥力量
延水長流,寶塔巍峨,南泥灣的花兒芬芳。延安,不僅是革命的聖地,也是人民文藝的搖籃。其中,轟轟烈烈的軍民大生產運動一直是文藝作品傾情表現的主題。歌曲《生產大合唱》《南泥灣》、秧歌劇《兄妹開荒》《軍民大生產》膾炙人口。而一幅幅經典美術作品,以圖像的形式詮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和人民軍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歷程,既是那個特定時代的文化記憶,也是今天我們奮進新時代的一面精神旗幟。
大生產運動給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古元來到南泥灣參觀訪問,被生機勃勃的南泥灣大生產運動深深感染。他激情澎湃,創作了《南泥灣駐軍秋收圖》。該作品採用全新的木刻語言,構圖飽滿,生活氣息濃厚。作品近景是戰士們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遠景是堆成小山似的糧食,營造出南泥灣一派豐收的景象,把戰士們艱苦奮斗、樂觀向上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陝北農民也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團結協力,開荒生產。胡一川的《牛犋變工隊》展現了這種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力群的《豐衣足食圖》描繪了解放區人民在發展生產的政策下,一家人衣食無憂的嶄新精神面貌。江豐與夏風的作品,既繼承了民間美術傳統又融匯了西方現代版畫的風格,以寫實的木刻語言和黑白影調塑造人物與空間,反映了根據地的新生活和新景象。靳之林的油畫《南泥灣》描繪了官兵與群眾同心協力墾荒、熱火朝天並肩勞動的情景。力群的《幫助群眾修理紡車》、石魯的《妯娌紡線》等作品刻畫細膩,生動再現了那個時期婦女參與生產建設的快樂與自信。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深刻回答了革命事業「為什麼人的問題」,全體官兵與廣大人民群眾同甘共苦,鑄造了積極樂觀、頑強拼搏、甘於奉獻的革命品質。在延安棗園修建的水渠,被當地群眾稱為「幸福渠」。劉文西的《幸福渠》描繪了軍民歡慶水渠通水時的情景,讓觀眾彷彿身臨其境、置身於鑼鼓喧天的喜慶隊伍中。水渠中的水翻卷著浪花汩汩向前奔涌,象徵著軍民團結協作、艱苦創業的精神。
「幸福渠」水長流,精神代代相傳。延安時期軍民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被藝術家們用情懷與筆墨定格成一幅幅時代丹青,於無聲春秋中傳遞著奮進的力量。集百川而惠蒼生,延安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