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漁鼓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60台手機支架圖片價格 2025-04-16 08:13:17

漁鼓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5-04-16 02:54:14

A. 給我一些戲曲資料

戲曲名詞、術語
優 伶 五音 律呂 百戲 傀儡戲 參軍戲 滑稽戲 梨園 教坊 雜劇 院本 影戲 南戲 砌末 勾欄 瓦舍 楔子 折 南曲 北曲 散曲 套曲 賓白 科範 介 科諢 關目 傳奇 出 家門 幫腔 引子 尾聲 花部 雅部 行頭 破台 對台 捧場 倒彩 客串 腳色行當 挑大樑 程式 戲班 科班 京派 海派 清唱 同光十三絕 四大名旦 四小名旦 四大須生 壓台戲 壓軸戲 摺子戲 做功戲 唱賺 唱功戲 靠把戲 猴戲 連台本戲 堂會戲 古裝新戲 時裝新戲 現代戲 新編歷史劇 生 老生 小生 武生 末 外 孤 細酸 孛老 倈 旦 正旦 花旦 貼旦 老旦 武旦 刀馬旦 卜兒 凈 大花臉 二花臉 武花臉 毛凈 丑 旗鑼傘報 門子 龍套 刀斧手 雲童 馬童 鼓師 琴師 定場詩 下場白 唱念做打 把子功 毯子功 身段 台步 會陣 圓場 繞場 過場 起霸 趟馬 走邊 亮相 打出手 火彩 椅子功 翎子功 水袖功 髯口 髯口功 甩發功 扇子功 手絹功 聲腔 四平調 導板 慢板 快三眼 原板 二六板 搖板 散板 回龍 流水 快板 哭板 數板 南梆子 反西皮 反二黃 高撥子 京白 韻白 黃腔 走板 假嗓 吊嗓 板眼 叫頭 哭頭 盔頭 鳳冠 皇帽 帥盔 相貂 紗帽 巾 翎子 臉譜 戲衣 蟒 官衣 帔 褶子 八卦衣 靠 箭衣 玉帶 罪衣罪裙 靴 彩鞋 旗 馬鞭 雲帚 雲笏 一桌兩椅 桌圍椅帔 幕 帳 布城 龍鳳掌扇 虛擬 形似神似 四大徽班 富連成社 易俗社
戲曲聲腔、劇種
海鹽腔 餘姚腔 弋陽腔 崑山腔 青陽腔 高腔 京腔 梆子腔 亂彈 皮黃 二黃 西皮 舞劇 歌劇 話劇 影戲 京劇 評劇 曲劇 昆劇 北昆 唐劇 晉劇 蒲劇 呂劇 棗梆 茂劇 柳腔 豫劇 懷梆 宛梆 樂腔 吉劇 滬劇 越劇 杭劇 紹劇 甬劇 姚劇 湖劇 睦劇 甌劇 婺劇 平調 蘇劇 錫劇 丹劇 揚劇 淮劇 徽劇 廬劇 儺劇 贛劇 閩劇 薌劇 漢劇 楚劇 堂戲 湘劇 祁劇 陽戲 花燈 苗劇 侗劇 粵劇 潮劇 瓊劇 雷劇 臨劇 桂劇 彩劇 邕劇 壯劇 黔劇 地戲 侗戲 滇劇 傣劇 白劇 秦劇 跳戲 老腔 隴劇 藏劇 川劇 歌舞劇 活報劇 傀儡戲 滑稽戲 圍鼓戲 絲弦戲 耍孩兒 柳子戲 五音戲 二夾戲 哈哈腔 一勾勾 太平調 四平調 五調腔 龍江劇 二人台 拉場戲 僮子戲 丁丁腔 淮海戲 柳琴戲 黃梅戲 泅州戲 沙河調 嗨子戲 含弓戲 洪山調 清音戲 梨簧戲 目連戲 東河戲 宜黃戲 寧河戲 瑞河戲 蒲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詞明戲 竹馬戲 三角戲 游春戲 歌仔戲 文曲戲 梁山調 辰河戲 荊河戲 巴陵戲 正字戲 白字戲 西秦戲 花朝戲 貴兒戲 大棚戲 牛娘戲 師公戲 布衣戲 關索戲 眉戶劇 端公戲 線胡腔 遏工腔 八步景 碗碗腔 弦板腔 高山劇 河北梆子 老調梆子 河北亂彈 武安評調 武安落子 山西梆子 上黨皮黃 祁太秧歌 渾源羅羅 晉西道情 鐃鼓雜戲 山東梆子 花鼓丁香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奉天落子 金華崑腔 台州亂談 處州亂彈 西安高腔 岳西高腔 九江高腔 龍岩漢劇 恩施燈戲 常德漢劇 廣東漢劇 粵西白戲 潮州影戲 天柱陽戲 雲南壯劇 壯劇沙劇 漢調二簧 安康曲子 陝北道情 商落道情 關中道情 安康道情 左叔小花椒 山西碗碗腔 茬平花鼓戲 大笛子邏邏 海城喇叭戲 海門山歌舞 皖南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衛調花鼓戲 南昌採茶戲 右詞南劍調 龍溪紙影戲 龍溪鐵枝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長沙花鼓戲 樂昌花鼓戲 粵北採茶戲 梅縣山歌劇 廣東木偶戲 廣西採茶戲 貴州花燈戲 雲南華燈戲 紫陽民歌劇 韓城秧歌劇 陝北碗碗腔 青海平弦戲 龍西布袋木偶戲 泉龍提線木偶戲 海南仗頭傀儡戲
戲曲作家、演員
關漢卿 王實甫 白樸 馬致遠 紀君祥 鄭光祖 鍾嗣成 高則成 珠簾秀 李開先 徐渭 沈璟 梁辰魚 湯顯祖 魏良輔 李玉 李漁 洪升 孔尚任 魏長生 高朗亭 餘三勝 張二奎 程長庚 徐小香 孫菊仙 譚鑫培 汪笑儂 汪桂芬 成兆才 楊小樓 蕭長華 王瑤卿 吳梅 郝壽臣 蓋叫天 金少山 高慶奎 余叔岩 言菊朋 姜妙香 侯喜瑞 梅蘭芳 周信芳 李多奎 荀慧生 尚小雲 馬連良 俞振飛 程硯秋 譚富英 李萬春 葉盛章 葉盛蘭 裘盛戎 袁世海 李少春 李和曾 趙燕俠 杜近芳 白玉霜 新鳳霜 丁果仙 姚水娟 袁雪芬 范瑞娟 丁是娥 王少舫 嚴鳳英 沈雲陔 常香玉 馬師曾 紅線女 周慕連
戲曲作品、論集
拜月亭 望江亭 竇娥冤 西廂記 牆頭馬上 梧桐雨 漢宮秋 秋胡戲妻 李逵負荊 灰闌記 瀟湘夜雨 柳毅傳書 倩女離魂 陳州糶米 琴琶記 浣紗記 清風亭 紅拂記 牡丹亭 桃花扇 長生殿 清忠譜 十五貫 秋江 鐵弓緣 罷宴 趙氏孤兒 將相和 宇宙鋒 鴻門宴 蕭何月下追韓信 霸王別姬 蘇武牧羊 天仙配 姚期 長坂坡 古城會 群英會 借東風 華容道 甘露寺 空城計 洛神 梁山伯與祝英台 對花槍 汾河灣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貴妃醉酒 打金枝 鍾馗嫁妹 紅鬃烈馬 斬黃袍 紅梅閣 拾玉鐲 唐知縣審誥命 海瑞罷官 打嚴嵩 四進士 孫安動本 蝴蝶杯 庵堂認母 玉堂春 二進宮 鳳還巢 荒山淚 楊三姐告狀 天女散花 鎖麟囊 花為媒 三滴血 葛麻 胭脂 李陵碑 五台山 三岔口 四郎探母 穆桂英掛帥 楊門女將 轅門斬子 鍘美案 赤桑鎮 狸貓換太子 野豬林 林沖夜奔 三打祝家莊 打漁殺家 岳母刺字 碧玉簪 寶蓮燈 釵頭鳳 白蛇傳 琴挑 搜書院 喬老爺上轎 春草闖堂 女駙馬 六十種曲 元曲選 閑情偶寄 古本戲曲叢刊 戲考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曲藝名詞、名家
數來寶 諸宮調 說話 話本 俗賦 彈詞 鼓子詞 詞話 寶卷 蓮花落 鼓詞 說書 單口 對口 群口 大鼓 琴書 開篇 段子 表白 噱頭 包袱 底 逗哏 捧哏 京韻大鼓 單弦 評書 相聲 天津時調 京東大鼓 評彈 揚州彈詞 蘇州彈詞 樂亭大鼓 山東大鼓 山東快書 湖南漁鼓 常德絲弦 二人轉 雙黃 快板 對口詞 三句半 繞口令 袁闊成 劉寶全 駱玉笙 魏喜奎 馬三立 侯寶林 常寶堃 馬季 李潤傑 高元鈞 劉天韻 王少堂 劉蘭芳

B. 苗劇簡介及詳細資料

簡介

苗劇,是湖南19個地方戲曲中最年輕的一個劇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誕生於湘西苗族自治區花垣縣麻栗場鄉,興起湘西自治州花垣、吉首、古丈、鳳凰等縣,後擴展到湖南西南的城步、綏寧等縣。始稱"苗劇"、"苗語劇"、"苗戲"(苗語叫"戲雄"),20世紀70年代曾稱"苗歌劇",直到1982年才正式定名為"苗劇"。

苗劇劇照

溯源

1994年應邀參加以國家民委副主任李晉友為組 長的全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調查,撰寫了7萬字的調查報告。大量的田野資料證明苗劇的前身為蚩尤戲,是苗巫裝扮苗族大祖先蚩尤為苗民驅鬼逐疫的儀式。

苗劇史料

五千多年前,苗族祖先蚩尤是一位叱吒風雲的戰神。出於戰爭的需要,除了運用智謀和巫術,他還創造了戰爭面具,其化裝奇特:面部戴上金屬製作的造型凶惡而猙獰的臉殼,盔頂裝有金屬鑄造的一對牛角,耳鬢亦以鋒利的劍戟狀的金屬片保護,綜合為後來所謂的"面具"。為了嚇退對方,他裝扮成猛獸凶神模樣,額上弄出四隻眼睛,兩腋下附以雙翼,變成"天符之神"。其足部裝飾成牛蹄,左右肩各增兩臂。是故,史書對蚩尤有這樣傳奇性的描繪:"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似劍戟,頭有角"(《述異記》)。"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神異經》)。"疏首"(即雕首,雕飾面部,指戴面具)。連他的八十一個兄弟(即結拜兄弟的部落酋長),也作如是裝束:"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有特異功能)。見(《龍魚河圖》)。蚩尤被黃帝擒殺之後,許多部落不聽號令,黃帝"遂畫蚩尤像,使萬邦臣服"。由此可見蚩尤在那個時期的顯赫威望。有不少史志記載,秦漢以降,蚩尤仍受到歷代帝王的膜拜。秦始皇游東海所祠山川八神,蚩尤是以"兵主"之稱端居其中的。漢高祖劉邦 在宮廷內設蚩尤神位並"首祠之",及至天下初定,便"立蚩尤之祠於長安"。以上史料表明:蚩尤是中國面具的創史人,並且最先將面具用於戰爭。蚩尤歿後,苗族經歷了長達幾千年的遷徙,為祈求蚩尤的神佑,苗巫以鍋菸灰塗面,倒戴鐵三腳(表牛角),裝扮成戰神蚩尤模樣為苗民驅邪賜福。

這就是被大師稱謂的最原始的蚩尤戲。其發生的時代應是距蚩尤歿後不久。一直保留在苗族巫壇中,延演至今。其傳統儀式劇目有《恰相》(漢語即:趕猖),《大追傷亡》等,這些基本法事與技藝是苗巫度執(拿營業執照)必考項目,因而這種戲劇形態得以傳承至今。我們通過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近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次普查,獲得大量珍貴資料。這些成果,成為"中國戲曲起源於古代祭祀"的實證。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鳳凰、吉首、保靖、古丈、瀘溪以及湘西南的城步苗族自治縣、靖縣、綏寧、芷江、新晃等縣市,是中國苗族同胞的聚居地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苗族同胞在政治上當家作主,經濟上翻了身,民族民間的文學藝術也得到迅速的發展。1953年,湘西花垣縣文化館在麻栗場鄉建立了沙科中心俱樂部,並隨之成立了文化站,將熟悉苗族文藝的苗族教師石成鑒調到文化站工作。石成鑒了解苗族同胞喜愛看戲,但又沒有本民族語言的戲看的情況,萌生了創立苗劇的願望。在縣文化館的支持下,以他為主,將苗族故事《瀘溪峒》改編成苗劇《團結滅妖》,交給麻栗場俱樂部排演。他們用苗歌、苗語演唱,把生活動作和舞蹈、武術的動作加以發展。使之相當於戲曲形式的唱、念、做、打,於1954年農歷正月初六在麻栗場首次演出。這出戲以親切的民族語言、樸素的感情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受到苗族民眾的歡迎。這場演出,標志著苗劇的誕生。

自治州文化部門加倍努力,對各苗區的民間藝人進行培訓,推廣苗劇。苗劇便在花垣、吉首、古丈、鳳凰等縣廣泛興起,相繼創作演出了十幾個劇目。如花垣縣的《龍寶三姐》、吉首縣的《合作大生產》、古丈縣的《石丁叭拉》、鳳凰縣的《神箭手》等。這是苗劇的業余演出階段。

苗劇《修路》

1958年,苗劇進入城市演出,一些專業演出團體對唱腔的發展進行的各種嘗試。如1958年花垣縣文工團演出的《千歌萬頌石昌忠》,第一次突破原始苗歌的束縛,借用歌劇的手法創腔;1965年花垣縣農村文藝宣傳隊演出的《借牛》,第一次用戲曲的板腔手法進行創腔;1979年花垣縣文工團編演的《帶血的百鳥圖》,以音樂創作為主,借鑒漢族戲曲唱、念、做、打等表現手段,使苗劇的藝術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苗劇的流布,除了湘西自治州的一些縣市之外,還擴展到湖南西南的城步、綏寧等縣。城步、綏寧兩縣的苗劇與湘西地區的苗劇有所不同,他們的劇目大多數是現代題材,只有少部分是根據民間故事和苗族歷史故事改編的,還有少量的移植劇目。

藝術特點

聲腔

苗劇的聲腔體系至今尚未形成,處於試驗探索階段。大體有三種不同的形式:

用原始苗歌為唱腔。如花垣縣麻栗場業余苗劇團,從誕生至今,一直採用這種辦法。好處在於簡便易行,民眾喜愛;不足則是鏇律性不強,戲曲特色也不夠鮮明。

苗劇

用漢族民間音樂為苗劇唱腔。花垣吉衛鎮古牛苗劇團常採用這種辦法。他們演出的《歌獻情成》一劇,大部分唱腔是用本縣流行的漢族漁鼓調譜成的,有時也用陽戲音樂配曲,並有小型民族樂隊伴奏,頗受本地苗漢人民的歡迎。

以苗族民歌為素材,創作新的唱腔。這是專業劇團和部分業余劇團,為了提高苗劇音樂的戲劇性與表現力所作的嘗試。其中有四種不同的做法,有的用歌劇和歌舞劇手法設計音樂,屬於歌劇風格;有的是在民歌的基礎上,借用戲曲板式節奏變化去創腔,是苗劇走戲曲路子的一種嘗試;有的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成山歌劇,在原始民歌基礎上,根據劇情及人物性格進行發展,甚至把幾支同類型的曲調揉合成一曲,給唱腔賦予新的生命;有的則是採用曲牌連線的結構形式, 在唱腔中,結合板式變化的變奏手法來彌補不足。

伴奏

苗劇的過場曲牌,是根據苗族嗩吶曲改編的。苗劇的鑼鼓點也有兩種來源,一是用苗族鼓舞、獅舞的鑼鼓點為基礎,發展成固定的鑼鼓經;另一種則是吸收京劇的鑼鼓點,略加變化,用地方特色樂器演奏。

苗劇

苗劇樂隊也分文場和武場。文場除了二胡、中胡、揚琴、三弦、笛子等民族樂器之外,還有一些苗族的樂曲。如拉弦樂器"牛角器",這是苗劇的主奏樂器,音色明亮音域寬廣,表現力強。竹嗩吶也是苗族的傳統樂器,音色明亮,但音域太窄。武場面的打擊樂則有土鑼土鈸、包包鑼、竹柝等。竹柝很有特點,原是巫師的迷信工具,在苗劇中將它作為板鼓使用。

台詞

苗劇的舞台演出語言目前尚未統一,大體上有用苗語、或用漢語兩種形式。專業劇團大多是用漢語,湘西自治州的業余劇團演出苗劇,都用當地苗語為舞台語言。城步、綏寧的苗劇則用漢語。

苗劇

劇目

解放前的苗劇,其劇目主要有《恰相》、《大追傷亡》、《抱己嘎》等,其特點是劇情單一,程式固定,嚴格安排在祭祀法事中,儀式化程度較高。解放後的苗劇,劇目甚多,主要有大戲《團結滅妖》、《帶血的百鳥圖》、《逃犯審官》、《黛雅與那卡》等。其劇情曲折復雜,戲曲化程度較高,曾獲得多次全國性獎勵。

苗劇

行當

因為創立時間不長,目前苗劇還沒有形成固定的表演程式和行當體制。業余劇團大多是以生活化的表演為主,略有提煉和發展,有的還吸收了漢族傳統戲曲的某些表演程式;專業劇團則在苗族生活的基礎上,按照戲曲劇種`表現生活的特殊規律,對生活形態進行加工、提煉,正在努力創造一套具有苗族特色的表演程式。

苗劇

演唱方法上,業余劇團與專業劇團各有不同。如花垣、吉首、鳳凰一帶的業余苗劇團由於採用原始苗歌為唱腔,完全保留了苗歌的獨特演唱方法,不求音量大,只求掌握風格韻味,曲調簡朴,多用本嗓演唱。專業劇團大多是用漢語演唱,唱腔已有較大的發展,通常採用民歌唱法與苗歌唱法相結合的演唱藝術,根據曲調的特色,採用相應的演唱方法。在做功方面,還沒有固定的程式,根據劇目題材和演出單位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農村業余劇團和演農村生活小戲時,大多是用生活化的表演,專業劇團則較多採用了程式化的表演。他們有的是直接從苗族生活動作中提煉程式,如走路、唱歌、站立等,苗族婦女走路擺手、扭腰的動作很有特色,也搬上了舞台。苗族唱歌有托腮的習慣,因此也就形成了全托、半托、假託三種程式。

另外他們也從苗族舞蹈中提煉表演程式,如跑圓場便從鼓舞中提煉出小扭腰、大擺手的動作。也有人從苗族巫師的動亂中提煉出矮步、墊步等程式;另外也借鑒、吸收漢族戲曲表演程式,如亮相、抱拳、鏇轉、弓箭步等。融合苗族巫師的一些步法,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苗劇表演程式。武打表演,業余劇團多以苗族武術為主,如苗拳、苗棍、刀。專業劇團則將漢族武打套子拆散和苗族武術融合使用。如將苗族武術的"起式"與漢族戲曲的"起霸"結合使用,或者完全借用漢族戲曲武打,如高翻、空翻、靠手等。

造型

苗劇的舞台服裝很有特色,不管什麼行當,均以苗族現代服裝為基礎。但業余劇團與專業劇團,歷史劇目與現代劇目之間有一定的差別。專業劇團的戲服,在苗族現代服裝的基礎上,進行了許多改革,特別是演出歷史劇目時,變化更大。

苗劇海報

傳承

苗劇的價值有四:(一)有利於弘揚苗族先進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二)有利於搶救瀕滅的特殊劇種,是百花齊放的舉措;(三)有利於挖掘僅存於湘西苗區的蚩尤戲(苗劇的初始形態),是編寫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史的活態史料;(四)有利於展示、傳承少數民族優秀劇目和技藝,是苗族七百萬觀眾的渴求。

苗劇

苗劇已失去過去的輝煌,觀眾遠離劇場,劇團急劇銳減,傳承人嚴重流失。被稱為"天下第一團"的花垣縣專業苗劇團僅保留一塊牌子、一套班子、一棟房子,很少創作和上演苗戲劇目。事實證明,苗劇已經處於瀕滅狀況,若不及時搶救,它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永遠消失。

苗劇的搶救措施有:(一)出台保護政策與法規,實行法律保護;(二)建立國家、省、州、縣、四級保護機制;(三)苗劇的保護資金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確定保護重點與區域;(五)建立研究基地與苗劇保護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及其他科研部門,搶救、蒐集、整理相關圖文資料,出版研究成果,建立網路檔案;保護傳承人,落實資助項目與劇團,鼓勵辦班授徒。

附錄

石成鑒(1913-1982),苗族,花垣縣麻栗場鄉老寨人。石成鑒畢業於湘西特區師資訓練班,以後長期任國小教員。他諳熟苗儺藝術,善詩歌詞賦,懂苗語漢語,對苗族歷史、風土人情了如指掌。

苗劇

1952年,他在花垣縣麻栗國小任教時,兼任了當地夜校的教師。夜校,不但學文化,同時也開展民眾性的文藝活動。當時,他曾提出將苗族故事《瀘溪峒》(其內容與儺戲《抱假嫁》相似)改成苗劇的構想。1953年秋,石成鑒調花垣縣文化館,負責麻栗場區的民眾文化輔導工作。這樣,苗劇的創造也因此獲得了時間和空間。1954年春,他與苗族藝人吳興華用七天的時間寫出了第一個苗劇劇本《團結滅妖》;又與石成業、劉光旭等人將劇本付諸於排練場。石成業、劉光旭當過苗老司(苗巫),演過儺戲,在他們共同的努力下,《團結滅妖》很快排練而成。1954年2月初,正值新春佳節,又逢立春時分,《團結滅妖》在麻栗場進行了首場演出。演出驚動了四鄉八寨,苗民們湧向了麻栗場。他們看著以苗歌苗舞苗語演出苗家古老的神話故事,萬眾歡呼:我們有了自己的"戲雄"(苗劇)!

C. 湖北漁鼓傳統曲目

湖北漁鼓的傳統曲目種類繁多,其中以揭示社會冤案為主題的作品尤為豐富,這類曲目通常被稱為"冤枉戲"。這些作品深受啟發,改編自各種文學形式,如演義小說、戲曲和民間故事。其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包括《謀考案》和《十三款》等歷史劇目。



進入現代,湖北漁鼓也融入了新的題材,主要以短篇故事為主,如《迷路記》和《大刀風雲》等,這些作品同樣展現了漁鼓藝術的多樣性。早期的沔陽漁鼓主要以道教神仙故事為背景,倡導出世和行善的觀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內容逐漸豐富,涉及了傳奇故事、民間歌謠和法庭案例,如《封神榜》、《三國志》等傳奇小說改編劇目,以及《包公案》、《施公案》等歷史案例改編曲目。



此外,漁鼓藝人還創作了許多取材自歷史人物、民間故事以及戲曲故事的劇目,如《昭君和番》、《岳飛傳》、《吳漢殺妻》等,展示了漁鼓藝術的廣闊創作領域。還有一些以民間故事如《雙頭驢》、《十三款》為素材的曲目,這些作品深入淺出,富有地方特色,深受聽眾喜愛。

(3)漁鼓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湖北漁鼓,原稱沔陽漁鼓,湖北四大麴種之一,是湖北省流行最廣、群眾熟悉和喜愛的曲藝走唱形式。沔陽漁鼓職業藝人代代相傳,並有豐富的傳統曲目和唱腔,1940年前後,盛行於鄂中江漢平原地區。1952年以後,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全省,1958年改名為湖北漁鼓。長期以來,各地仍沿用沔陽方言演唱,保持著濃厚的民間鄉土氣息。 它以粗獷、高亢的唱腔,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頗負盛名。

D. 松陽高腔的其他相關高腔

(西安高腔、岳西高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
地區:浙江,安徽,福建,湖南
高腔是明代弋陽腔與後來的青陽腔流變派生形成的諸聲腔劇種。在幾百年的流變過程中,弋陽腔各分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們與各地漢族民間音樂有不同程度的結合,由此形成各地高腔不同的音樂風格。 申報地區或單位:浙江省衢州市
西安高腔
西安高腔形成於浙江衢州,因衢州古稱西安而得名。它是在弋陽腔影響下形成的地方戲,最遲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以衢州為中心,流傳於浙江的溫州、金華及江西東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
西安高腔起源於民間,流行於民間,有《槐蔭樹》、《合珠記》、《蘆花絮》等一批傳統劇目。它原來僅以鑼鼓伴奏,清道光後與崑腔、亂彈合班演出,受崑山腔和亂彈腔的影響,在保留原音樂特徵的前提下加入管弦、昆笛、板胡、提胡等樂器,也有了簡單過門。現存的西安高腔唱腔上「大吼大叫」,表演上「大蹦大跳」,舞美上「大紅大綠」,樂器上「大鼓大號」,鄉土氣息濃厚,在劇目、行頭、唱法、行當體制、演出程序等方面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南戲的風貌,對南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
近代以來,因戰亂不斷,西安高腔流散於民間。解放後,地方政府對西安高腔進行了搶救,保存了大量相關資料,上演了部分劇目。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西安高腔觀眾流失嚴重,人才稀缺,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再次面臨新的生存危機,這一狀況迫切需要有關方面加以重視,認真對待。 申報地區或單位:安徽省岳西縣
岳西高腔是安徽省岳西縣獨存的古老稀有劇種,由明代青陽腔沿襲變化而來,有三百多年的傳承歷史。明末清初,文人商賈溯潛水、長河將青陽腔傳入岳西,當地文人圍鼓習唱,組班結社,岳西高腔初步成型;光緒初期,外來職業高腔藝人系統傳授舞台表演藝術,促成了岳西高腔的進一步發展。
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藝術遺產豐厚,其戲曲文學、戲曲音樂、表演藝術及基本活動形式都自成體系,風格獨特。通過對岳西境內民間抄本的發掘、搜集、整理,已累積劇目一百二十餘種,二百五十多出,可分為「正戲」和「喜曲」兩類,其中「正戲」占絕大多數,包括《荊釵記》等南戲五大傳奇劇目的精彩摺子,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學價值,其最大特徵是繼承了「滾調」藝術並發展成「暢滾」;「喜曲」所唱均為吉慶之詞,主要用於民俗活動,是岳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岳西高腔的音樂體制基本屬曲牌聯套體,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唱、幫、打」三位一體,風格古樸。藝人以獨有的「箍點」標記指導唱腔,傳承藝業。
岳西高腔的演唱包括圍鼓坐唱、舞台表演和在民俗活動中表演三種形式,有嚴格而成熟的程序規范。它全面融入境內各民間燈會,成為本土民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清末以來,岳西高腔幾度興衰,新中國成立前夕已處於瀕危境地。新中國成立後,縣政府組建專業高腔劇團,專門對岳西高腔進行傳承和研究。20世紀60年代後,珍貴史料損毀嚴重,專業劇團體制變異,民間班社活動萎縮,岳西高腔後繼乏人,再次面臨絕滅的危險。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南省辰溪縣、瀘溪縣
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彈腔和少部分崑腔在內而以高腔為主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湖南省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帶,波及貴州、四川省的部分地區。辰河高腔源於戲曲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得到發展,老藝人杜風林組建湘西最早的辰河高腔戲班「大紅班」,到各地巡迴演出,辰河高腔開始走向民間,得到廣泛流傳。
辰河高腔
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辰河高腔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它有48本「目連戲」及《黃金印》、《紅袍記》、《一品忠》、《琵琶記》、《裝瘋油鍋》等劇目,在湘西久演不衰,深受群眾喜愛。辰河高腔曲調豐富,有曲牌五百餘支,適合表達各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主要曲牌有【歸朝歡】、【降皇龍】、【浪淘沙】、【淘金令】、【撲燈蛾】等。
辰河高腔的聲腔高亢激昂,音域寬廣,可在高、中、低音區迴旋,粗放時裂金碎玉,響徹雲霄;柔和時則細若游絲,婉轉動人。男聲用大本嗓演唱,給人以粗獷奔放之感;女聲唱腔的高八度花腔委婉清亮,悅耳動聽。早期的辰河高腔分生、旦、凈、丑、外、副、末、貼八個腳色行當,清末民初之後變為生、旦、凈、丑四行,其中生角又分為正生、老生、紅生、小生,旦角又分為正旦、小旦、搖旦、老旦等。演員的表演朴實、自然,帶有濃郁的泥土氣息,具有講究唱功、多唱傳奇本高腔、擅演目連戲的特點。演出時的伴奏樂器包括嗩吶、笛子、京胡、二胡、三弦、大鼓、小鑼、雲鑼、鈸、小鼓等,特製的高腔嗩吶聲音高亢優美,能與唱腔融為一體,在幫腔和伴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辰河高腔完整地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較早地在戲劇演出中實現了觀眾和演員的互動,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意識流藝術」。辰河高腔在國外演出時曾引起轟動,被譽為「中國戲劇的瑰寶」。
由於經費緊張、人才缺乏及受眾局域化、老齡化等問題,現在辰河高腔已到了幾乎失傳的地步,只有少數劇團在艱難的生存條件下堅持演出。需採取措施盡快改變這種局面。 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南省常德市
常德高腔為常德漢劇高、昆、彈三大聲腔之一。它是在本地原始祭祀歌舞等鄉土音樂的基礎上不斷吸收明代弋陽腔、青陽腔等早期戲曲聲腔而逐漸發展成熟的,主要流行於西洞庭區、武陵山系、辰水、沅水流域,遠及鄂西南和黔東一帶,1986年更名為武陵戲。明代萬曆至清代乾嘉年間是常德高腔最為興盛的時期,此後隨著彈腔南北路的興起而逐漸走向衰落。《祭頭巾》、《思凡》、《兩狼山》、《雙猴斗》、《程咬金娶親》等是常德高腔中的代表性劇目,解放後又出現了《芙蓉女》、《紫蘇傳》等新編高腔戲,演出轟動一時。
常德高腔有三十餘種基本腔和七十餘種曲牌,演唱形式有滾唱、幫腔等。其中幫腔受沅水船歌、扎排號子音調的影響較大,分人聲幫腔和樂器隨奏兩類,人聲幫腔一唱眾和,樂器隨奏以大鑼、大鈸和嗩吶伴奏。其唱腔與本地方言緊密結合,並融入了大量本地巫腔、儺願腔、漁鼓調的音樂素材,表現力很強。演唱時有本嗓、邊嗓、夾嗓、小嗓等多種表現方法。
常德高腔的腳色分為生、旦、凈、丑四行,其中包括青須、白須、小生等「三生」,正旦、小旦、老旦等「三旦」,大花臉、二花臉、小花臉等「三凈」。表演中唱念以中州韻拼讀標准與常德方言聲調相結合,為了強調人物的地域特點,也兼用一些外地語言。常德高腔特別重視表演基本功的訓練,有一套富於表現力的動作程式,此外還從生活中提煉出一些特殊的表演範式,形成模擬飛禽走獸或其他動靜物態的身法動作。常德高腔的表演中常會穿插一些精彩的特技,往往能收到引人入勝的演出效果。
早在清代嘉慶、道光時,眾多常德高腔班社已相繼解體或改唱彈腔,導致大批劇目失傳,傳承關系幾近中斷。1954年,常德市文化主管部門舉辦高腔學習班,挖掘傳統劇本二十餘個並恢復上演了其中的少數劇目,使幾近消亡的常德高腔重新萌發了生機。常德高腔為常德地域文化的有機載體,為研究地方戲曲聲腔的流播衍變提供了鮮活的材料。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巨大變遷,常德高腔又一次陷入瀕臨滅絕的艱 困境地,迫切需要得到搶救和保護。

ps://iknow-pic.cdn.bcebos.com/a5c27d1ed21b0ef41249699edac451da80cb3e48?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