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風箏節在哪裡舉行
中國風箏節主要分布在濰坊、武漢、陽江等地。海外美國、日本等國也有風箏節。
濰坊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一般定於每年4月20日至25日。濰坊舉辦的第一屆風箏節是在1984年。
陽江有「紙鷂城」、「中國風箏之鄉」的美稱,從1992年開始,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都在南國風箏競技場舉辦群眾性風箏比賽。
在美國,風箏節由全美風箏協會同各州風箏協會輪流舉辦,每年一屆,具體時間不固定,一般以舉辦地的適宜時節確定時間。
泰國放風箏的季節一般是每年二月至五月,曼谷的王家田廣場和帕瑪尼場所是傳統的放風箏中心。
每年的11月1日是瑪雅人的風箏節,是瑪雅人對死者悼念的一種形式。
ps://iknow-pic.cdn.bcebos.com/a2cc7cd98d1001e9a63befe0b60e7bec55e797de?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1)手繪風箏節圖片素材大全擴展閱讀
風箏起源於中國,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風箏並不是以紙製作,而是木製的。傳說中第一個風箏為「魯班」製作,稱之為「木鳶」。
《韓非子·外儲說》中記載中木鳶的發明者不是魯班而是戰國的墨翟,墨翟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研究試制了三年,以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將其放飛並使其成功飛起,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
墨子製造的「木鳶」(或「木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另《康熙字典》中釋義的木鳶發明者也是「墨翟」。
後來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後,才開始出現紙做的風箏,稱為「紙鳶」。
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
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
清朝道光年間,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