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葫蘆絲動畫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古劍的高清圖片 2025-04-02 18:10:35
女人禿頂圖片可愛 2025-04-02 18:06:02

葫蘆絲動畫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5-04-01 08:36:57

『壹』 葫蘆絲最經典的曲子是哪個

葫蘆絲最經典的曲子,推薦《月光下的鳳尾竹》。

哏從國是已故葫蘆絲演奏家、製作大師哏德全的侄子,也是其弟子。在哏從國眼裡,葫蘆不僅是兒時動畫片里的回憶,也是由葫蘆製作而成的好看、好聽的葫蘆絲,更是幫助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鎮幫蓋村百姓致富的「寶葫蘆」。

《月光下的鳳尾竹》是最具知名度的葫蘆絲樂曲,該曲的原型卻是1979年由倪維德作詞,施光南作曲的一首廣為傳唱的歌曲。

詞作家、詩人倪維德先生在芒市壩子看到傣族青年男女在明亮的月光下成堆地在竹林中談情說愛、卿卿我我、情歌呢喃、晚風刮來竹尖輕搖。

詩人詩興大發,揮顫碼段筆寫成《月光下的鳳尾竹》歌詞,「鳳尾竹」之比擬形似神更似,使意境得到升華,隨後由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譜曲。這首著名的傣族樂曲,以其悠揚的曲調、娓娓動聽的旋律模滑,給人心曠神怡的感覺。

『貳』 介紹葫蘆絲

簡介】
葫蘆絲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在節日里,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用竹筒製作的土火箭),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

【歷史】

葫蘆簫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簫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近年來,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簫。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在我國民族樂器大花園中,它已成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樂團訪日小組,曾用這種新葫蘆簫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種類】
阿昌族的葫蘆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語稱「拍勒翁」,用葫蘆和金竹管製成。吹管長6厘米,主管長50厘米,副管分別長33和17厘米,在兩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側,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細竹知與主管捆紮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稱葫蘆簫為「拜洪廖」,3根簫管插入葫蘆底部,用蠟封固,上端和竹製吹管僅長兩厘米。尤為獨特的是:主管除開有7個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還開有兩個氣孔。主管演奏旋律,兩根副管發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音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續音或需要單持續音時,還可將副管堵住。

【構造】
葫蘆簫是很有特色的樂器,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它由一個完整的葫蘆,3根竹管和平枚金屬簧片組成,通體長約30厘米。在葫蘆的柄端,插一竹管為吹口,整個葫蘆做氣箱,葫蘆底部插進3根粗細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蘆中的竹管部分,鑲有一枚銅質或銀質簧片。中間的竹管最粗,上面開著7個(正6背1)音孔,可吹出由g~g'一個八度的旋律音,稱為主管。兩旁的副管,上面只設簧片,不開音孔,只能發出與主管共鳴的和音,通常是較細的竹管發a音,最細的發e'音。

【特色】
葫蘆簫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蘆簫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為普及,是娛樂時助興的樂器,每個村寨都有很多制簫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傳情達意或人們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間勞動,也經常吹響葫蘆簫,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

【演奏方法】
吹奏葫蘆簫時,吹口朝上,含在嘴的一側,簫身豎立,用左右手指按放音孔,右手在上,用拇指按背孔,食,中和無名指按正面上方3孔,左手按其餘3孔,氣流同時輸入3個管口而發音。音量較小,主管的音色柔潤而纖秀,在兩根副管持續音的襯托下,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因為它吹出的顫音有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所以又叫「葫蘆絲」。

【名家名曲】
1、葫蘆絲名家
哏德全:1958年5月生於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從小酷愛音樂,10歲就隨祖父、舅舅學習葫蘆絲演奏與製作。先後擔任舞劇《潑水節》,第一屆國際旅遊藝術節開幕式晚會《江之吟》等節目的葫蘆絲演奏和領唱,有專輯《多情的葫蘆絲》錄音帶。他和楊志宇、李春華共同編著的國內第一套葫蘆絲、巴烏有聲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傣風神韻》。

李春華:出生於雲南,幼年時跟隨祖父和父親學習民族樂器的演奏。就讀於昆明師范學校時,師從王紹祿先生學習音樂理論及葫蘆絲、巴烏演奏,後考入雲南藝術學院繼續深造,多次收集民間音樂素材,至今從事葫蘆絲、巴烏的研究與演奏已有十餘載。2000年3月由遠方出版社出版了個人專著《葫蘆絲、巴烏實用教程》。同年9月錄制了獨奏專集《節日的德昂山》,2002年4月由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個人教學專程《怎樣演奏好葫蘆絲、巴烏》。
2、葫蘆絲名曲
1.月光下的鳳尾竹
2.婚誓
3.多情的巴烏
4.竹林深處
5.山寨情歌
6.侗鄉之夜
7.瑤族舞曲
8.月夜
9.竹樓情歌
10.放馬山歌
11.美麗的金孔雀
12.軍港之夜
13.夢回景頗山
14.勐養江畔
15.古歌
16金色的孔雀
17.趕擺
18.迷人的葫蘆簫
19.景坡山
20.版納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