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紅山文化論文
紅山 文化 是我國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一古老而內涵豐富的文化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遼寧西部、河北北部等北方地區,其中遼河流域是其發祥地。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紅山文化論文的 範文 ,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紅山文化論文篇1淺談紅山文化玉器製作工藝
摘要:紅山文化玉器是西遼河流域史前玉文化發展到鼎盛階段的代表,在這一時期玉器的製作工藝也日漸成熟完善。紅山的先民們在製作玉器方面已能成熟掌握切割、琢磨、圓雕、 浮雕 、透雕等基本 方法 ,同時還能成熟運用雙面雕、鑽孔、掏膛、鏤空、線刻、拋光及裝飾技巧。根據玉器結構及其表面所保留的加工痕跡考察。紅山文化玉器在切割和雕琢中運用了旋轉性工具――砣具。這一通過砣片旋轉研磨進行加工製作的工藝,即使在今天仍被普遍運用,是製作玉器的一個重要工具。
關鍵詞:紅山文化;玉器;製作工藝;砣機
一
紅山文化玉器古玉屬於東北玉系統,質地為陽起石或透閃石,硬度較大,在當時沒有如現在一樣的高硬度金屬工具的條件下,加工如此堅硬的石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代加工玉器的主要手段是碾玉,即將金剛石放在旋轉的砣上,利用摩擦力使其成型,然後琢磨,爾後才可成玉器,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在玉器的製作過程中,碾磨和琢磨是不可缺少的製作過程。所謂碾磨又叫“光亮”、“拋光”,是用紫膠、木、葫蘆、牛皮及銅制的鏈子,磨玉器的粗糙部位,使其平整。並通過應用氧化烙等一些化學粉劑原料作介質,使玉器顯露出光潔、溫潤和晶瑩的質地。琢磨也是加工玉器的重要手段。因為玉石特別堅硬,必須用鐵制圓盤――砣為工具,以水和金剛砂為介質,經過鍘、沖、壓、勾等工藝一點一點地琢磨而成。制玉工藝品最早是源自石工藝之中的,並且承襲了磨製石器工藝,是隨著玉、石的分化逐步演化而來的,但是應晚於玉石的分化,如果玉石分化是從舊石器時期人們選擇石料開始的話,那麼制玉工藝與炻器工藝分化就應該從新石器時代磨製炻器開始。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工藝主要有直接打擊法、砸擊法、間接打擊法三種,與制玉工藝聯系較少。“磨製工藝,是把炻器表面磨光、磨出刃鋒,並把石材磨製成型,這在炻器的製作上無疑是一項重大的進步。”①磨製石器工藝過程:
(1)切割。將石材打制或切割成一定形狀的粗坯,在扁平的石材上加沙蘸水,用木片壓擦,從兩面切成溝狀,然後切斷。
(2)研磨。放在大的砥石上加水磨,磨光滑。
(3)鑽孔。用石鑽、骨錐、木桿或竹管加沙蘸水在石器的上部磨透打鑽。可見,磨製石器工藝是通過切割、打磨、鑽孔三種工已藝完成的。這三種工藝完全被早期制玉工藝沿襲下來,在這一時期玉石分化也已經完成。制玉與制石工藝雖已開始分化,但並未完全脫離,這很可能是由於石玉匠還同在一個作坊內工作的緣故。紅山文化有大量玉器出土,這些玉器體現了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已經掌握了高超的玉器製作工藝。
玉器製作步驟主要包括:
(1)切割成材。紅山文化的先民們製作玉器的過程中普遍使用切割成材技術,使器物大致具備要加工的形狀,經過切割後形成玉材,形狀已基本規則整齊。
(2)打磨加工。紅山文化先民們在製作玉器的過程中一般不直接利用切割成材的玉料,而是將玉料進行近一步加工,使邊緣稜角變得圓潤光滑,把平面加工出弧度。
(3)鑽孔。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已熟練掌握了管鑽孔技術,並且在鑽孔後還要對孔邊緣鋒利的楞進行打磨和處理,使鑽的孔既規整又達到圓潤光滑的效果。
(4)施加文飾。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大部分都有文飾,對玉器施加文飾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刻線和研磨。刻線一般用來表現動物的頭部和鳥的羽翼。
紅山文化玉器上的另一種裝飾是在玉器表面磨出一種很淺的瓦溝狀文飾。這種紋飾主要用於對較薄片狀的玉器如勾雲形玉佩、玉璧飾等進行裝飾。由於瓦溝狀紋具有深線起伏隨形體而變化及瓦溝的深線、寬度勻稱的特點,並且它能隨著光線照射度的變化和器物的擺動時隱時現,所以更宜表現玉器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雖然制玉工藝與制石工藝在製作上有很大的相同之處,但兩者也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區別,既拋光工藝。如前所述,磨製玉器大多都會運用拋光工藝,使玉器表面比炻器細膩整潔。制玉工藝從制石工藝中分離出來是由於制玉工具砣機的出現,這一新式工具的誕生給制玉工藝帶來了一場空前的革命。
二
紅山玉器的製作工具主要是砣機。砣機即磨玉機,明代人稱之為“琢玉機”,清朝時被稱作是“水凳”。在玉器製作的整個過程中,琢玉的工具砣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制玉工具中最重要的得力工具,這一工具將制玉工藝推向琢磨玉器的嶄新階段,它標志著制玉工藝徹底從制石工藝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工藝。
紅山文化玉器中以砣成形的有勾雲形器、扉楞、孔、刃狀邊、勾形飾。如玉龍,高26厘米,斷面直徑2.3至2.9厘米,板材30×28×2,其底面積840平方厘米,厚2厘米。②“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梭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這些只有用陀機才能做到。砣機是在什麼時候被發明的,這是我國玉器史上長期爭論並且很難統一的一個問題。
如國內趙汝珍認為砣磯發明於原始社會:“至唐虞之時用玉尤為繁多,制玉亦見精良,改用陀磨而不全用手工藝矣。”③夏商周時期出現青銅砣機,是一種跪式結構,高約30至50厘米,一手拉動弓弦轉動,另一手拖玉琢磨,所謂玉人就是坐在砣機前托玉蘸調水沙磨玉的人。秦漢至南北朝時期製造出鐵制砣機,並出現了專司砣機轉動的輔助工人。由幾人共同操作完成磨玉工作。鐵制砣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隋唐時期出現了一人操作的足踏高腿桌式砣機,唐代已出現了我們如今所說的“碾子”。唐宋時期人們以“碾”訓“砣”,借用碾子旋轉來象徵砣機琢玉,這既形象生動又通俗易懂,碾玉也就是用砣機制玉之意。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載:“凡玉初剖時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④這是對明代玉機的記載。
到清代,砣機被稱為“水凳”。李澄淵1891年(光緒17年)應英國醫師卜君要求而作《玉作圖說》是較完善的關於砣機的圖像資料。⑤他“歷觀玉琢琢磨各式繪以成圖”(《玉作圖》序),經現場調查作了寫生,每圖都輔以文字說明,不僅描繪了玉匠勞動操作的場面,還將重要工具一一註明。從中可見清代玉工如何操作水凳。這種碾機是經歷代玉匠改進而得的,是一流的古代碾玉設備,被稱為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機(高凳或水凳)。現代的砣機有兩種:一種為電動砣機,砣子是用鑽石粉製成,所以又稱為沙砣,轉速10~5000轉每分鍾;⑥另一種是蛇皮鑽,類似牙醫的修牙機,轉速達3000至20000轉每分鍾。⑦現代砣機不用蘸水砂,只用細流水即可,效率更高。故此,砣機在制玉工藝中的應用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玉器更生動精美,為人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三
紅山文化典型玉器的製作工藝。
(1)玉龍。龍被稱作是中國人的圖騰,自古以來在人們心中龍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製作工藝堪稱精湛。距今5000多年的紅山玉龍最早發現於1971年春內蒙古赤峰市蒙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這塊玉龍是用一整塊碧綠色鈾岩玉圓雕而成,兼有乳白色玫瑰紋,細部採用圓雕、線圓雕手法表現,鍛斷面成扁圓形。其吻部前伸,略向上翹,嘴緊閉,鼻端平齊,上沿起銳利的棱線,一對圓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前眼角圓而起楞,眼尾細長上挑,額及顎底皆刻有細密的棱形網狀紋,頸脊起長鬃,長約20厘米,占龍體的三分之一,呈扁平薄片狀彎曲上卷披向後背,兩側磨出不明顯的線凹槽,龍尾向內彎曲,末端圓尖,背部一對圓孔。
(2)獸面紋玉佩和勾雲形玉佩。獸面紋玉佩用較薄的長方形片狀玉製作,有鏤空出對稱的雙角、雙眉、雙耳及鼻、口等,下部有3-7個獠牙,尖銳犀利,獸眼猙獰,製作過程中採用了砣具。勾雲玉佩用對磨鏤空的方法,塑造出彎卷的溝角,鏤空部位兩側形成寬緩斜坡,鏤空以外的部位沿著輪廓的走向打磨出寬緩的線凹槽,這些斜坡和凹槽能折射不同角度的光,並呈層次感、立體感,造型優美流暢。
(3)馬蹄形玉箍。其形似馬蹄,因器內中空呈箍狀而得名。這類玉器表面上看起來簡單,但其雕琢十分費工夫,原始先民在雕琢這種器物是採用了線鋸搜空(即以鑽桿在器物邊緣鑽一小孔,穿入繩線,加入適當的水和研磨料往復穿梭進行切割的方法)、掏膛取芯的方法使之出現弧線形琢磨痕跡。在古代尚未出現金屬絲線時,即能依靠竹木纖維或獸皮藤條製成一件玉雕,著實需要費一番心血。
(4)玉璧。絕大多數為長圓形,玉璧邊緣處呈刃狀,截面近似於菱形,上側中央常鑽有兩個小孔作穿系用。紅山玉璧還有雙聯璧和三聯璧,做法是在一個上小下大的長圓狀玉片上分別琢磨出兩個或三個由小到大的圓孔,然後才在外緣上依中孔的位置兩側各切磨出一個人字形,打磨成刃狀。
(5)玉鳥。多為扁體,常做成雙翅挺展的�形,最長不超過4厘米,頭上仰,方尾,有爪的作攀附形狀,腹部靠頭處有一小孔,腹部中間厚兩側薄,背平,用紋勾勒出鳥的羽毛。
(6)玉龜。先切割出形狀,周邊進行圓雕,用陽線簡略幾筆刻畫出龜的頭部、龜爪和龜尾,然後打磨光滑,有的在尾部穿孔。玉龜略呈方形,一般5厘米左右,匍匐狀,背部稍微向上凸起。
四
從紅山文化玉器製作工藝與良渚文化玉器製作工藝比較來看。良渚文化聚落在東海之濱的太湖平原,屬於海洋性文化。1936年西湖博物館施昕更先生在浙江杭縣的良渚鎮附近的六個地點進行了小規模開發,出土了一批泥制黑衣陶器,還搜集到一批石器,並調查了1930年發現的隨葬玉制棕璧的墓葬。他對這些資料作了及時地整理,寫了《良渚》一書,保存了這些考古資料。1959年,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根據考古學的命名原則,將該遺址命名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我國南方發現的第一個新石器時代文化。良渚文化發現前後,杭嘉湖地區多次出土良渚古玉。1903年天寧寺灣出土大型玉璧;1930年,在蘇嘉公路橋北端出土一批玉器;1937年雙橋發現90多件玉器。⑧考古界一般認為良渚文化玉器的時代為周漢之間。自1973年發掘吳縣草鞋山首次確定良渚文化琮璧的時代後,⑨相繼發掘了江蘇吳縣張陵山(1977年)⑩等大型良渚文化墓地,出土了上千件琮璧玉器和裝飾玉器。紅山、良渚文化大件玉器均出自墓葬,玉器數量的多少取決於墓葬的規模,與器件數與規模成正比,但紅山與良渚玉器在製作工藝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紅山文化的琢玉技術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已具有了比較豐富的制玉 經驗 。紅山文化琢玉的最大特點在於玉匠對玉材的熟煉運用,能較好地把握器物的造型特點,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紅山文化玉器製作的最大特色就是“神似”。紅山文化玉器多通體光素無紋,龜、鳥等只在主要部位加以刻畫,線條都為線凹槽紋,或隱或現,富於變化。玉龍軀體光潔無紋,頭部精雕細琢。紅山古玉的穿孔、拋光、琢刻都十分簡練得體。
與紅山玉器相比,良渚古玉則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它缺少紅山玉器那種精細靈氣,它以線刻技術聞名。最能體現良渚文化玉器製作水平的是獸面紋的刻畫。方柱形玉琮四面中間立槽,槽兩邊基本等距離,每一節上下間距幾乎相等,誤差極小。琮的獸面圖基本相同,獸面不在側面中間,而是在旋角上,兩個半面構成一個完整的獸面,使獸面的鼻、口更具形象。獸面的紋飾刻劃最細的僅0.7絲米,內眼圈直徑只有2毫米,只可在放大鏡下才能清晰辨別,琢玉水平十分精湛。
另外,對於製作工藝中的鏤空的方法也不一樣。紅山文化以砣具鏤空為主,稱為“砣具鏤空”,如勾雲形玉佩就是用砣具雙面對磨而成。鏤空末端呈尖線狀,鏤空處上寬下窄,邊緣似薄刃是紅山文化典型玉器的獨自砣具鏤空特徵。良渚文化則以呈鑽配合軟性線具樓空為特色,稱“線具鏤空”。
從玉的製作工藝可以辨別玉器的真偽。紅山文化玉器已有上百件被科學地發掘出來,它對填補和豐富我國上古玉文化的內容起了推動作用,也導致中國史上“玉兵時代”的再提出和文明起源的再討論。11 文物界對玉的性質及玉器所反映的文化特徵進行的考古研究,進一步提高了紅山文化玉器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注 釋:
①徐惟誠.中國 網路 全書[M].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6.474.
②楊伯達.關於琢玉工具的再探討[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72-76.
③楊伯達.關於琢玉工具的再探討[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72-76.
④宋應星.天工開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 308.
⑤楊伯達.關於琢玉工具的再探討[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72-76.
⑥趙永魁,張加勉.中國玉石 雕刻 工藝技術[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0.33.
⑦趙永魁,張加勉.中國玉石雕刻工藝技術[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0.34.
⑧衛聚賢.吳越考古匯志[J].說文月刊,1939,(3).
⑨殷志強.紅山、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較研究[J].北方文物,1988,(1):8-12.
⑩楊伯達.關於琢玉工具的再探討[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72-76.
紅山文化論文篇2試談紅山文化玉器類型
摘 要:紅山文化玉器種類繁多,造型多樣,類型劃分方法也有多種,按照玉器形制及使用功能,紅山文化玉器可分為裝飾類、工具類、 動物類 和宗教典禮類4種類型,這些造型多樣、寓意深刻的玉器,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先民們當時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更體現了先民們的獨特理解和創新精神,反應出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關鍵詞:紅山文化;玉器;類型
紅山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一古老而內涵豐富的文化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遼寧西部、河北北部等北方地區,其中遼河流域是其發祥地。1971年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圖的大玉龍被鑒定為紅山文化遺物,紅山文化玉器討論和研究開始興盛,自70年代至今阜新胡頭溝、朝陽牛河梁等多地的玉器被源源不斷的發掘,古老的紅山文化玉器震驚了海內外人士,學界對其研究也深入到了各個層面,本文將對其類型作主要探討。
一、裝飾類
和原始先民製造的青銅器、石器一樣,紅山文化玉器也存在著大量的裝飾類玉器,可以佩戴在人們的手、耳、頸等部位。
玉環――玉環是壁的一種,有大小之分,大的可以用來佩戴在手腕和手臂上,充當手鐲、臂鐲,小的可以佩戴在手上、耳朵上或者作為串飾佩戴在衣服上。在牛河梁發現的玉器均佩戴在手腕上;
玉珠――紅山文化玉器中的玉珠類型已經非常豐富,在形狀上有圓珠、半球、扇圓形以及扁圓薄片形,可以串起來充當衣服上的飾物或佩戴在頸部。巴林右旗那斯台發掘的玉珠有60餘件,其他如城子山、胡頭溝遺址也有大量玉珠發現;
玉�――形狀多為扁平圓形或環形,上面有一個缺口。從已經出土的情況來看,玉�多放在墓主的耳邊,因而推測是重要的耳飾。克什克騰旗南檯子遺址出土有兩件玉�,形狀為圓環形,有一缺口,在墓主耳部。
二、工具類
在已經發現的考古遺址中,工具類的玉器和某些石制或陶制的生產工具非常類似,因而工具類玉器應是仿照實際的工具進行雕琢而成的。
玉斧――玉斧和普通的石斧類型相似,都為梯形弧刃,做工非常精緻但沒有刃口,因而應為非實用玉器。在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的玉斧為長方形,和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石斧外形非常接近;
玉棒――這種玉器在紅山文化玉器中非常常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短柱狀,一端呈圓弧凸起,且有兩匝凸棱,另外一端為漫圓尖,還有一類是長柱形,一端是橢圓形的斜面,另一端則為圓尖狀。胡頭溝遺址發掘了4件玉棒屬於第二種類型,牛河梁遺址發掘的一件玉棒則屬於第一種。根據這類玉棒的形狀,可以推測是模仿石椎、石磨棒而製造的,著名的考古學家古方則提出是薩滿巫師使用的鼓槌;
玉勾形器――這類玉器出土的不多,那斯台遺址曾經出土過一件,顏色為青色,呈扁平體,兩面均磨刃,鋒部為彎鉤,末端有孔,其中內援間還有一個凹形槽,應作為復合器使用。
三、動物類
這類玉器在已經發掘的遺址中所佔比例也較多,在動物造型上有豬、鳥、魚、龜等多種。
玉豬龍――這是紅山文化中非常典範的代表,在多處遺址中都曾發掘。各地的玉豬龍形態差別不大,均為身體蜷曲,頭部和豬類似,豎耳圓眼,口微張,口眼間有橫向溝紋皺褶,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這種玉器富予了和人類生活相關的豬的體態特徵,因而“豬龍變化說”擁有很大一部分支持者。這種玉器可分為兩種:一種蜷曲如環,首尾相接或相近,頭部比較大,雙耳豎起,雙目圓睜,頭部有一圓形小孔。牛河梁、敖漢下窪、那斯台、巴林左旗尖山子等地都有這種玉器。還有一種,首尾明顯分開,雙目為梭狀,沒有雙耳,在頸後有彎勾狀長鬣。這種玉龍比較少,當前僅在三星他拉發掘出一件,精雕細琢,通體拋光,體態造型都非常完美,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好的龍形象;
雙豬首環形器――這種玉器當前也僅在知城子山發掘1件,整體為長條形,頂側為三聯弧狀,器身中部有3個並排圓孔,兩端均有一個豬首,且兩個豬首的神態相近,耳朵較大,額頭隆起,眼睛呈菱形,底面平直中部有4個漏斗狀小孔;
獸面形器――該玉器也僅在牛河梁遺址發掘出1件,在墓主人腹部正中,因而有學者如郭大順推測為腰帶飾。顏色為淡綠色,器體扁平,耳部較大,為圓尖狀,豎起,眼睛及鼻孔用圓孔刻出,鼻、嘴均用陰線表示,嘴唇緊閉,嘴角下咧,中部有兩個小孔,能夠穿系捆綁;
玉鳥――這種玉器發掘出的較多,除正式發掘品外,還有採集品和傳世品。體態多樣,造型不一,在胡頭溝、那斯台、阜新縣福興地均有出土;
玉�――即民間所說的貓頭鷹,�形象也較為常見。主要有兩類:一類翅膀略微展開,爪攀附,背面有2或3個橫穿孔,在斯台遺址中可以看到。還有一類翅膀展開幅度較大,圓弧形,沒有爪,背面有一孔,胡頭溝遺址中能夠看到這類;
玉龜――也是紅山文化玉器中多見的類型,說明龜對當時人們來說一種重要的存在。牛河梁遺址發掘出一件,龜殼狀,雕琢精湛,尤其是龜的龜紋雕刻非常細致逼真,也是迄今為止時代最早的玉龜;
玉魚――紅山文化遺址附近多有河流經過,而古代人們漁獵是人們生存的重要保證,也是重要的裝飾品造型的素材。玉魚為扁錐形,頸部刻有陰刻線紋,左側有淺槽,雙目對穿呈孔;
玉蠶――蠶也是古代先民重要的崇拜生物,在缺乏自然知識的理解下人們希望自己可以像蠶一樣轉而再生,同時用來祈求豐衣足食。那斯台遺址共發掘了4件玉蠶,造型相近、製作較為粗略,體態也較為原始,是迄今為止所發掘的最早的蠶形象。
四、宗教典禮類
古代先民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產生了各種巫術崇拜和宗教典禮,這種玉器造型和其他類型相比較為獨特。
玉璧、雙聯璧、三聯璧――其中玉璧的形狀外緣為圓或方圓,內緣都是圓形,邊緣處均磨薄,一側邊緣中部有1―4個圓孔,也有少數無鑽孔。這類玉器見於胡頭溝、牛河梁遺址;雙聯玉上小下大,上端有半圓、圓弧、尖圓等3種形狀,下端則為圓或方圓,中部有兩個鑽孔,邊緣均磨薄,上下體連接處有凹痕。這種玉器出土較少,在牛河梁遺址發掘了3件;三聯玉璧有兩種,一種在造型上和雙聯玉璧相近,只不過體中部的圓孔自上而下逐漸變大,體側有凹痕,在胡頭溝發掘出1件。還有一種為長條狀,一側平直,一側為三聯弧形,中部有3個圓孔。在內蒙古的那斯台遺址發掘出1件; 玉箍形器――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典範代表,數量較多,大都為扁圓筒狀,腹壁斜直,部分玉箍形器的平口邊緣有兩個圓孔。在牛河梁遺址中有出土,置於墓主頭骨下面或胸部;
勾雲形器――勾雲形器形體扁薄,造型上和卷雲或變體動物較為相似。勾雲形器和其他玉器相比形態較為多樣,包括5種,一種為長方形,中部圓形鏤空,兩側勾角略直,器體兩面非常光平。在牛河梁遺址中發掘的就屬此類;第二種也為長方形,中部同樣鏤空但為勾雲狀,外圍有淺凹槽紋,兩側勾角彎曲較為明顯。城子山、那斯台遺址發掘的當屬此類;第三種大略為方形,中部和二類相同,上下兩端各有一對勾角,上端邊緣處尖狀小凸,下端中部有尖齒狀小凸,器體兩側各有一個較長的勾角,下端向外彎曲,為圓尖形。巴林右旗巴彥他拉蘇木發掘的玉器當屬此類;第四種為橢圓形,中部有3個三角形排列的圓孔,上側及兩側均外弧,下側中部外有尖齒狀小凸。在牛河梁遺址發掘的當屬此類;最後一種為圓角長方形,上下側呈長邊平直狀,左右側略弧,中部和四類一樣有3個三角形排列圓形小孔,左右兩側中部有方形小凸,下側兩端尖角內收,正、反兩面均有淺凹槽紋路。這種玉器目前僅在牛河梁遺址出土1件。
事實上,除了上述4種類型外,紅山文化玉器中還有 人物類 玉器,但是此類玉器目前所發掘數量較少,學界對於其特徵的研究還存在不少疑惑之處需要進一步探討。這類玉器造型各異、大小不一,主要分為石雕人像和玉人面飾兩種,那斯台遺址出土了兩件石雕人像,4件人面形石飾。巴林右旗出土了1件玉人面飾。
綜上所述,紅山文化玉器主要分為動物造型和宗教典禮類兩種造型,其他類型地位並不突出。這些造型多樣、寓意深刻的玉器,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先民們當時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更體現了先民們的獨特理解和創新精神,反應出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參考文獻:
〔1〕索秀芬,李少兵.紅山文化研究[J].考古學報,2011,(03).
〔2〕王小磊.紅山文化典型玉器淺析[J].大眾文藝,2011,(21).
〔3〕呂昕娛.試析紅山文化玉禮器[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2).
〔4〕崔岩勤.紅山文化玉器教學資源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
〔5〕呂軍,欒兆鵬.紅山文化玉器研究綜述[J].北方文物,2000,(03).
〔6〕劉國祥.牛河梁玉器初步研究[J].文物,2000,(06).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紅山文化論文”
㈡ 求宮斗素材,比如說衣服首飾傢具之類的東西
各種都有喲~~求採納~~
1[工藝]:金累絲/累絲,燒藍,點翠,扭珠,灑金,鏤空,銜珠/絲……
2[形狀]:蝶形,蜻蜓,桃形,鳳形,雲形,牡丹,蓮花……
3[材質]:金,銀,玉,珍珠,瑪瑙,翡翠,紅珊瑚,寶石,水晶,琥珀,貓眼……
4[名稱]:簪,釵,步搖,絹花[這個就只要什麼灑金/銀,金/珠/銀蕊,或者新裁就行]
1[顏色]:竹青,蔥綠,碧色,翡翠色,黛青,黛綠,蟹殼青,石青,豆青,豆綠,松花,鴉青,櫻桃紅,銀紅,朱紅,水紅,茜色,桃紅,棗紅,殷紅,絳紅,嫣紅,鵝黃,鴨黃,櫻草色,橙黃,橙紅,湘色,駝色,赭色,秋香色,靛青,湖綠,靛藍,寶藍,湖藍,水藍,藏藍,黛色,絳紫,紫檀,雪青,丁香色,藕色,藕荷色,象牙白,月白,瑩白,玄色,玄青,墨色,銅綠,烏金……
2[工藝]:彈墨,刻絲,彩綉,縷金,暗花……
3[圖樣]:藤紋,牡丹,並蒂蓮,鳳紋,蝶紋,鶴紋,祥雲紋……
4[料子]:妝花緞,軟煙羅,雲錦,雨花錦,菱錦,蜀錦,浣花錦,散花錦,彩暈錦,雨絲錦,織錦,玉錦,織金錦,花素綾,廣綾,交織綾,花軟緞,素軟緞,織錦緞,古香緞,平素綃,提花綃,天香絹,單羅紗……
5[樣式]:琵琶襟,對襟,褂子,比甲,春衫,大袖衣……
男裝
寶藍底菖菖蒲紋杭綢直裰
寶藍底玄色步步高升團花的繭綢直裰
寶藍底鴉青色萬字穿梅團花繭綢直裰
寶藍底直裰上紫金色團花
寶藍色暗紫紋雲紋團花錦衣
寶藍色綢杭直裰
寶藍色家常錦緞袍子
寶藍色凈面杭綢直裰
寶藍色律紫團花繭綢袍子
寶藍色鼠灰襖
寶藍色團花束腰裰衣
寶藍色五蝠捧壽團花紵絲直裰
寶藍色銷金雲玟團花直裰
寶藍色雲紋團花湖綢直裰
寶藍色紵絲直裰
寶藍色素麵湖杭夾袍
大紅色紵絲直裰
佛頭青刻絲白貂皮襖
佛頭青的素麵杭綢鶴氅
靚藍色杭綢袍子
靚藍色錦鍛棉直裰
靚藍色綾鍛袍子
蜜合色綢杭直裰
墨綠色刻絲鶴氅
深藍色素麵錦鍛袍子
藕荷色紗衫偏襟直裰
石青色寶相花刻絲錦袍
石青色杭綢直裰
石青色湖綢素麵直裰
石青色團花紋暗紋的直裰
象牙白工筆山水樓台圓領袍
杏黃底團花錦衣
玄色鑲邊寶藍撒花緞面圓領袍
玄色闊袖蟒袍
鴉青色暗紋番西花的刻絲袍子
鴉青色杭綢素麵夾袍
鴉青色素麵刻絲直裰
殷紅底五幅棒壽團花的玉綢袍子
月白色素麵細葛布直裰
月白色銀絲暗紋團花長袍
女裝
褙子
白地撒朱紅小碎花長身褙子
白底靛藍梅花竹葉刺綉領米黃對襟褙子
白底水紅領子對襟印花褙子
白底水紅竹葉梅花圖樣印花對襟褙子
白色粉綠綉竹葉梅花領褙子
寶藍色寶瓶紋樣的妝花褙子
寶藍色杭綢褙子
寶藍色葫蘆雙喜紋的遍地金褙子
寶藍色十樣錦妝花褙子
寶藍色五壽捧壽妝花褙子
寶石青織銀絲牡丹團花褙子
遍地金妝花褙子
草綠色柿蒂紋刻絲褙子
蔥綠底纏枝寶瓶妝花褙子
蔥綠色褙子
翠藍色素麵杭綢褙子
翠綠色纏枝花的刻絲褙子
大紅百蝶穿花遍地金褙子
大紅遍地金褙子
大紅遍地金水草紋褙子
大紅金枝線葉紋長褙子
大紅底萬字不斷頭紋的褙子
大紅刻絲蝴蝶葡萄褙子
大紅如意紋妝花褙子
大紅色百蝶穿花紋的遍地金褙子
大紅色十樣錦妝花褙子
大紅色綉黃色芙蓉花的褙子
淡粉色綉紅色菊花交領褙子
淡黃滾邊白底印花對襟褙子
淡黃鑲領粉綠暗花對襟褙子
淡肉紅撒花褙子
淡紫蘭花刺綉領子粉紅對襟褙子
丁香色地百蝶花卉紋妝花緞褙子
丁香色梭布褙子
丁香色刻絲葫蘆紋樣的褙子
丁香色仙鶴紋的刻絲褙子
丁香色十樣錦妝花褙子
豆綠色柿蒂紋杭綢褙子
豆綠色妝花褙子
豆綠色雲紋妝花褙子
鵝黃色凈面四喜如意紋妝花褙子
鵝黃綉蔥綠柿蒂紋的妝花褙子
啡色撒花金團花領褙子
粉白撒花金色滾邊緞面對襟褙子
粉橙綉梅花對襟褙子
粉紅緞圓領褙子
粉紅綉金交領褙子
粉紅折枝花卉褙子
粉藍五彩花草紋樣緞褙子
粉色撒花禙子
粉色素麵錦緞褙子
芙蓉色雞心領直身褙子
官綠色潞綢褙子
紅色萬字不斷頭暗紋杭綢褙子
紅色竹葉緞面對襟褙子
湖藍交領褙子
琥珀色素麵杭綢褙子
湖色梅蘭竹暗紋刻絲褙子
湖色寶瓶妝花褙子
湖色素麵妝花褙子
絳紫對襟立領緞褙子
金緞風毛褙子
金黃對襟立領縷金百蝶穿花褙子
錦緞煙霞紅提花褙子
酒紅撒金褙子
藍色遍地金褙子
荔枝紅纏枝葡萄文飾長身褙子
玫瑰紅織金纏枝紋褙子
玫瑰紫凈面妝花褙子
玫瑰紫二色金的刻絲褙子
玫瑰紫二色金刻絲及膝窄袖褙子
玫瑰紫事事如意妝花褙子
米黃鑲領墨綠底黃玫瑰紋樣印花緞面對襟褙子
蜜合色遍地金褙子
蜜合色折枝花卉風毛圓領褙子
蜜臘黃折枝牡丹圓領褙子
墨綠綉金褙子
泥金撒花褙子
藕荷色提花褙子
淺啡撒花褙子
淺啡綉金褙子
淺金緞褙子
淺金桃紅二色撒花褙子
淺金五彩綉花褙子
淺紫雞心領綉梅花褙子
淺紫菊花刺綉鑲邊粉色對襟褙子
淺紫折枝花卉褙子
茜紅色月季花妝花褙子
茜紅色折枝花褙子
青綠綉金圓領對襟褙子
秋香色葫蘆雙福的褙子
沙綠色褙子
深紫五彩刺綉鑲邊粉紅撒花對襟褙子
深棕綉金撒花褙子
石藍底素麵妝花褙子
石榴紅遍地金的褙子
石榴紅十樣錦妝花褙子
石青色緙金瓜蝶紋褙子
石青織銀絲牡丹團花褙子
水紅撒虞美人亮緞粉紫鑲邊偏襟長褙子
水綠綉金藍緞領褙子
桃紅偏襟長褙子
桃紅撒花褙子
桃紅色褙子
桃紅色蝴蝶穿花妝花褙子
桃紅色錦緞褙子
桃紅色素麵妝花褙子
駝底團花杭綢褙子
杏白色的褙子
杏黃色褙子
杏黃色的素麵褙子
杏黃色素麵褙子
杏黃色素麵妝花褙子
綉白色梅花對襟棉綾褙子
綉金牡丹紋亮緞滾邊褙子
綉牡丹月季粉色亮緞圓領薄褙子
玄色遍地金葫蘆雙喜紋杭綢褙子
殷紅色仙鶴瑞草五蝠捧雲的褙子
銀白底子梅竹菊紋樣印花緞面對襟褙子
團花刺綉對襟褙子
銀白小朵菊花青領對襟褙子
櫻草底素麵妝花褙子
鸚哥綠潞緞褙子
雨過天青玫瑰紋亮緞對襟褙子
月白底櫻花紋樣寶藍滾邊緞面對襟褙子
月白蘭花刺綉交領褙子
月白撒花交領褙子
月白色錦緞窄袖褙子
月白色素麵妝花褙子
月白色綉翠竹刻絲褙子
雲雁紋錦滾寬黛青領口對襟長褙子
正紅妝蟒暗花緙金絲錦緞褙子
織金錦緞對襟長褙子
紫色圓領窄袖褙子
中衣
白綢桃紅滾邊中衣
白綢竹葉立領中衣
白色繭綢中衣
白色圓領中衣
淡藍暗花中衣
鵝黃色扣立領中衣
粉紅立領中衣
金紅絹質中衣
淺粉立領中衣
淺藍立領中衣
淺綠薄紗中衣
銀白綢緞中衣
月白交領中衣
紫色交領中衣
襖
暗紅縷金提花緞面交領長襖
暗紅提花鑲邊粉紅暗花緞面圓領對襟襖子
寶藍色遍地金通袖襖
寶藍色牡丹穿花遍地金通袖襖
寶藍色牡丹紋長襖
寶藍色素麵抗綢小襖
沉香色十樣錦妝花遍地金通袖襖
蔥綠色妝花通袖襖
大紅遍地金通袖襖
大紅遍地錦五彩妝花通綉襖
大紅茶花穿蝶刻絲小襖
牙白色素麵妝花小襖
石榴紅的素麵杭綢小襖
大紅底綉牡丹花的小襖
大紅底子粉紫縷金牡丹刺綉緞面交領長襖
大紅色刻絲牡丹花開通袖襖
大紅色紵絲通袖襖
大紅柿蒂紋折枝花刻絲通袖襖
大紅五彩刻絲小襖
大紅五彩妝花十樣錦通袖襖
大紅五蝠捧雲的刻絲小襖
大紅妝花通袖襖
淡紫底子折枝辛夷花刺綉交領長襖
淡紫圓點撒花軟綢交領長襖
鵝黃色綉草綠色如意紋的小襖
豆綠色的綾襖
柳綠色杭綢小襖
青碧色杭綢小襖
粉紅色杭綢小襖
粉紅色刻絲十樣錦的小襖
粉紅色水錦彈花襖
鳳穿牡丹朱紅長襖
湖綠色妝花素麵小襖
湖色鑲草綠色寬邊的小襖.
灰綠滾邊緞面花卉暗紋對襟襖子
家常耦合色短襖
絳紫浣花錦紋夾襖
藍綠色妝花通袖襖
玫瑰紅遍地金的小襖
玫瑰紅萬字流雲妝花小襖
茜紅色棉紗小襖
青碧色綾紗斜襟旋襖
石榴紅緙金絲雲錦緞扣身襖兒
石青色月季蝴蝶通袖襖
蜜合色的對襟襖
杏色的對襟小襖
柿子紅撒金紋荔色滾邊襖
水藍底十錦月季花錦緞通襖袍
素絨綉花小襖
桃紅百子刻絲銀鼠襖子
桃紅刻絲風毛亮緞小襖
桃紅灑花襖
桃紅色刻絲小襖
細棉面子的桃紅撒花襖子
杏黃緞面底子紅白花卉刺綉交領長襖
綉翠藍竹葉暗花小襖
綉折枝花卉果綠色緞子圓領直身襖
雪裡金遍地錦滾花狸毛長襖
胭脂紅點赤金線緞子小襖
銀紅菊花紋樣領子粉色緞面交領長襖
玉色紅青酡絨三色緞子斗水田小夾襖
月白色領蘭花刺綉長襖
月白色竹節紋小襖
赭黃鑲領杏色底子簇狀印花交領長襖
真紫色素麵妝花襖
紫紅色漳絨襖
紫色底藍色碎花夾襖
冬衣
白地雲水金龍妝花緞女披
白底綠萼梅披風
大紅牡丹團花披風
大紅羽紗面鶴氅
淡藍綉花披帛
粉紅色雲錦斗篷
粉色藏青披風
黃錦緞披風
金紅羽緞斗篷
金棕色大壽字大氅
孔雀紋大紅羽緞披風
米白豹紋鑲邊翻毛斗篷
米黃撒花披肩
披織錦鑲毛斗篷
淺粉緞子風毛披肩
絨毛錦色披風
素錦織鑲銀絲邊紋月白色披風
桃紅色貂皮皮襖
烏雲豹氅衣
雪絮絳紗披風
銀白底色翠紋斗篷
銀狐輕裘披風
月白綉花披風
雲霞五彩帔肩
朱紅團花披風
竹葉青鑲金絲飛鳳紋大毛斗篷
猩猩紅錦緞披風
灰鶴色錦綢披風
猩猩紅貂皮披風
裙
水影紅密織金線合歡花長裙
妃紅蹙金海棠花鸞尾長裙
蜜粉色鑲銀絲萬福蘇緞長裙
暗花白棉裙
白色百褶裙
白色挑線裙子
白色拖地煙籠梅花百水裙
寶藍緞子菊花刺綉馬面裙
寶藍盤錦鑲花錦裙
寶藍色曳地裙
碧綠色的綜裙
碧色緞織暗花攢心菊長裙
草綠色綉湖色梅花的十二幅湘裙
茶色潞綢螺紋裙子
蔥白底綉紅梅花的八幅湘裙
蔥黃花卉刺綉馬面裙
蔥黃綾棉裙
蔥綠盤金彩綉綿裙
蔥綠色西番花刻絲綜裙
蹙金牡丹彩碟戲花羅裙
翠蘭馬面裙
翠藍金枝綠葉百花曳地裙
翠綠馬面裙
翠綠色綉油綠色纏枝紋綜裙
翠綠煙紗散花裙
大紅刺綉折技小葵花金帶紅裙
大紅刻絲金枝綠葉百花綜裙
大紅撒花裙
淡灰紫色荷花暗紋長裙
淡綠色平羅衣裙
靛藍色八幅湘裙
豆綠色的挑線裙子
鵝黃色的挑線裙子
鵝黃綉白玉蘭長裙
鵝黃織錦木蘭裙
翡翠撒花洋縐裙
粉色大袖襦裙
粉色水仙散花綠葉裙
粉霞錦綬藕絲緞裙
鳳紋織錦緞宮裙
紅絲絨斜裙
湖藍色八幅裙
湖藍色掐金色柳絮碎花長裙
湖藍色湘裙
湖水藍色長裙
極淡玉藍長裙
茄紫薄棉長裙
姜黃色綜裙
絳紫馬面裙
金黃兩色流蘇垂絛宮裙
金黃色綉鳳宮裙
靚藍色湖杭素麵綜裙
藍底白花裙
藍綠色的杭綢月華裙
藍綠色梅竹蘭襕邊綜裙
蓮青色萬字曲水織金連煙錦裙
柳黃色綉油綠色纏枝紋綜裙
柳綠色裙裝
柳青色芙蓉滿開羽紗裙衫
綠梅棉綾裙
玫瑰紅綾撒花裙裝
蜜合色大朵簇錦團花芍葯紋錦長裙
墨綠緞子馬面裙
墨綠色的綜裙
墨綠色鑲襕邊的綜裙
墨綠色綉梅蘭竹的綜裙
琵琶襟大鑲大滾銀枝綠葉衣裙
淺藍色底白玉蘭花合體衣裙
淺藍色杭綢綜裙
淺水紅百褶裙
淺洋紅棉綾鳳仙裙
茜紅色綉百合忍冬花纏枝綜裙
青灰馬面裙
青灰撒花馬面裙
青金馬面裙
青蓮百褶裙
青綠馬面裙
青綠色雲錦長裙
乳白色百合領桃紅裙裝
乳白色柔絹曳地長裙
軟銀輕羅百合裙
散花水霧綠草百褶裙
沙綠百花裙
深紫馬面裙
石青色的綜裙
水綠色裙裝
水綠色曳地綿綢長裙
松花色百蝶穿花的八幅湘裙
素白短襦長裙
桃紅蹙金琵琶衣裙
桃紅間銀白吳棉衣裙
桃紅色百褶裙
桃紅色杭綢綜裙
桃紅綉花綾裙
桃紅綉花流蘇垂絛宮裙
桃紅綉金襦裙
桃紅綉牡丹百褶裙
天青綠垂柳暗花綢緞長裙
天水碧的素麵杭綢羅裙
霞影色半臂蜜色襦裙
香色漩渦紋紗綉裙
象牙色馬面裙
猩紅緞面五彩連波水紋鴛鴦刺綉百褶裙
杏黃金縷月華長裙
杏黃色綉梅竹蘭襕邊綜裙
杏子黃縷金挑線紗裙
綉碧霞雲紋西番蓮連珠孔雀紋錦鮮紅長裙
綉淡色迎春花梨花白長裙
綉淡紫色蝴蝶月牙色荷葉裙
綉花紅綿裙子
綉折枝玉蘭品月色素緞衣裙
綉梔子花蜀錦裙
玄色馬面裙
雪青馬面裙
雪青撒花百褶裙
鴉青色綉月白色梅花的綜裙
芽黃輕綃長裙
煙霞色灑絲月藍合歡花彈綃紗裙
煙紫色衣裙
楊妃色綉花裙衫
銀白閃珠緞裙
銀白素緞冷藍鑲滾白綾棉裙
銀紅色撒花裙
銀灰撒花綢子馬面裙
銀絲彩綉棉裙
玉黃色灑銀絲長裙
月白青蔥色雲天水漾留仙裙
月白色百褶如意月裙
月白色軟緞百褶羅裙
月白色綉竹梅蘭襕邊挑線裙子
月白色雲紋綜裙
月白綉桃花長裙
月藍藻紋綉裙
月色壓光棉長裙
繰色素麵湘裙
真紫色月華裙
正紅色牡丹大袖襦裙
織金飛鳥染花長裙
硃砂馬面裙
珠色百褶裙
紫綠團花硃色長裙
紫羅蘭色鑲金線滾邊素色褶裙
飾品
水紅色的撒花褻褲
紅底金線粉花肚兜
白色花紋薄底靴
百蝶穿花錦緞荷包
寶相花紋雲頭錦鞋
並蒂蓮花綉鞋
淡紫素紋香袋
海棠金絲紋香囊
金絲線綉重瓣蓮花錦綉雙色芙蓉鞋子
扣合如意堆綉荷包
掐金挖雲紅香羊皮小靴
軟緞綉花鞋
撒花蝴蝶鞋
猩紅面軟底睡鞋
綉白蓮花軟緞綉花鞋
綉花綠鞋
綉梅花月牙緞鞋
銀絲線綉蓮花荷包
月白色乳煙緞攢珠綉鞋
一套珊瑚玳瑁貝殼頭面
一套珍珠赤銀頭面
大紅折枝花的荷包
大紅底綉白鶴展翅的荷包
大紅綉玉蘭花的綉鞋
大紅底綉雙喜紋杭緞荷包
大紅底綉著壽星翁牽梅花鹿圖樣的荷包
梅花攢心絡子
官綠色縐紗汗巾
布匹
碧色織暗花竹葉錦緞
蜀錦
鳥銜瑞花錦
蟒緙金絲提花紋錦
石榴紅聯珠對孔雀紋錦
水紅紋錦
素色薄棉緞
雨過天青色蟬翼紗
雨花錦
月華錦
雲錦
天水碧
醉仙顏
斜紋布
軟煙羅
飛花布
三梭布
妝花錦
家居用品
半透明刺木香菊輕羅菱扇
寶藍色插絲琺琅百鳥花卉的面盆
寶藍色掐絲琺琅的果叉
寶藍色雲龍捧壽坐褥的禪椅
彩錦如意六角小盒子
纏枝蓮花小瓷罐
沉香木雕的四季如意屏風
成窯五彩小蓋盅
大荷葉式粉彩牡丹紋瓷瓶
大紅描金海棠花妝奩匣子
雕紅漆海棠花茶盤
雕紅漆九攢食盒
雕紅漆牡丹花開的匣子
雕紅漆戲嬰博古架
雕龍鳳呈祥紫檀大床
黑漆鏍鈿牡丹花
黑漆彭牙四方桌
黑漆鋪猩猩紅坐墊的玫瑰椅
黑漆嵌玻璃彩繪的槅扇
黑漆嵌螺鈿小幾
黑漆萬字不斷頭三圍羅漢床
黑漆象牙雕芍葯插屏
黑漆牙雕走百病的屏風
黑漆雲母石事事如意的架子床
紅底黑面琺琅葵花盒
紅木雕花食盒
紅木嵌螺繥大理石扶手椅
紅漆描金的梅花茶盤
紅漆描金海棠花小托盤
黃底藍邊牧童橫笛的青花茶盅
黃花梨透雕鸞紋玫瑰椅
金嵌藍寶石葫蘆式盒
景泰藍三足象鼻香爐
舊窯十樣錦的茶盅
菊瓣翡翠茶盅
累絲鑲紅石熏爐
鎏銀百花香爐
六柱萬字不斷頭鑲楠木床
爐鈞青金藍八楞弦紋瓶
綠地粉彩開光菊石青玉盒子
綠地套紫花玻璃瓶
梅花朱漆小幾
楠木嵌螺鈿雲腿細牙桌
內造的梅花凌寒粉彩茶具
貔貅搭腦黑漆衣架
琦壽長春白石盆景
掐絲琺琅的西瓜形漱盆
掐絲琺琅花鳥圖案的暖爐
掐絲琺琅三君子的茶盅
青花白地瓷梅瓶
青花纏枝紋茶盅
青鸞牡丹團刻紫檀椅
三扇松柏梅蘭紋屏風
四扇楠木櫻草色刻絲琉璃屏風
檀香木雕花滴水大床
天青色舊窯茶盅
銅琺琅嵌青玉的花籃
烏木雕花刺綉屏風
烏木鎏金寶象纏枝床
五連珠大紅宮燈
五連珠圓形羊角宮燈
仙鶴騰雲靈芝蟠花燭台
鑲金嵌玉大棗木梳妝盒
銀鎏金簪花暖硯盒
玉蘭鸚鵡鎦金立屏
折枝花掐絲琺琅琉璃片
織錦多格梳妝盒
紫檁木牙雕梅花凌寒的插屏
紫檀邊嵌牙五百羅漢插屏
紫檀荷花紋床
紫檀描金木盒
紫檀木的步步高升的落地罩
紫檀木雕花海棠刺綉屏風
紫檀木嵌象牙花映玻璃的槅扇
紫檀木座羊脂玉佛手
紫檀水滴雕花拔步床
紫檀座掐絲琺琅獸耳爐
楊妃榻
貴妃榻
香妃長榻
湘妃榻
湘竹榻
軟榻
暖榻
紫檀木美人榻
嵌螺鈿紫檀玫瑰廣榻
嵌螺鈿紫檀玫瑰托
茉莉寬榻
曇花小榻
牡丹窄榻
八寶琉璃榻
梨花榻
昭君榻
西施榻
貂蟬榻
床上用品/靠墊等
寶藍色綾鍛大迎枕
寶藍色五幅團花的炕褥
大紅遍地金妝花褡子
大紅底丹鳳朝陽刻絲薄被
大紅底鯉魚菊花錦枕
大紅底綉五蝠捧雲團花的錦褥
大紅焦布帳子
大紅錦綢面的被褥
大紅滿池嬌的枕頭
大紅色冰裂紋錦鍛大迎枕
大紅色丹鳳朝陽的錦被
大紅色底寶瓶刻絲的褡被
大紅雲錦坐墊
大紅折技花的地氈
彈墨大迎枕
湖藍色疊絲薄衾
湖藍色滑絲薄被
姜黃色大迎枕
姜黃色錦鯉錦鍛的大迎枕
姜黃色綉蔥綠折枝花的大迎枕
藍底白牡丹宮錦靠枕
青玉抱香枕
秋香色素麵錦緞迎枕
捻金銀絲線滑絲錦被
猩猩紅紅雲龍捧蝠坐墊
杏子紅金心閃緞錦衾
煙灰紫色團花軟墊
銀條紗帳子
月白色棉細紗帳子
首飾
八寶簇珠白玉釵
八寶連珠項鏈
八寶攥珠飛燕釵
八葉桃花細銀鏈子
白銀垂心鳳簪
白銀卷須紅寶石簪
白玉鳳紋釵
白玉嵌紅珊瑚珠子雙結如意釵
白玉三鑲福壽吉慶如意
白玉壽字一筆橫釵
白玉夕顏花鏈子
白玉響鈴簪
白珠金簪
半月型鑲珊瑚玳瑁蜜蠟梳蓖
薄金鑲紅瑪瑙墜子
碧色透玉扁釵
碧璽雕花簪
碧璽掛珠長簪
碧璽石翠花
碧璽石的寶結
碧璽石的佛珠手串
碧璽香珠手串
碧玉金簪
碧玉棱花雙合長簪
碧玉七寶玲瓏簪
碧玉瓚鳳釵
纏絲變形赤金鑲珠鳳簪
纏絲赤金鳳簪
纏絲點翠金步搖
纏絲嵌三色寶石赤金戒指
纏絲鑲珠金簪
赤金拔絲丹鳳口銜四顆明珠寶結
赤金碧玉頭箍
赤金扁釵
赤金纏絲手鐲
赤金嫦娥奔月的簪子
赤金垂心耳墜
赤金垂珠耳墜
赤金燈籠墜子
赤金點翠花簪
赤金點翠菱花
赤金點翠如意步搖
赤金丁香花的簪子
赤金佛手提藍的簪子
赤金掛鈴鐺的手鐲
赤金觀音分心
赤金桂猴子雁桿的手鐲
赤金紅寶石插梳
赤金紅寶石蝴蝶花簪
赤金蝴蝶
赤金花葉發簪
赤金花簪
赤金環珠九轉玲瓏鐲
赤金景福長綿鳳釵
赤金累絲垂紅寶石的步搖
赤金柳葉耳環
赤金滿池嬌分心
赤金扭絲鐲子
赤金盤螭瓔珞圈
赤金掐絲的手鐲
赤金掐絲柳葉發箍
赤金嵌紅寶石石榴花耳墜
赤金嵌銀手鐲
赤金如意釵
赤金如意的項圈
赤金石榴鐲子
赤金壽字填青石簪
赤金雙壽簪
赤金五彩蝴蝶壓發
赤金西番花文金項圈
赤金銜紅寶石步搖
赤金銜紅寶石鳳釵
赤金銜南珠金釵
赤金銜珠步搖
赤金銜珠鳳釵
赤金鑲貝殼玉蘭花耳墜
赤金鑲碧璽石簪子
赤金鑲琺琅的丁香花
赤金鑲翡翠如意的戒指
赤金鑲翡翠色貓眼石墜子
赤金鑲翡翠水滴墜兒
赤金鑲各色寶石的梳蓖
赤金鑲紅寶石的耳環
赤金鑲紅寶石的牡丹大花
赤金鑲紅寶石石榴耳墜
赤金鑲蓮花紋的項圈
赤金鑲蜜蠟水滴簪
赤金鑲南珠的頭箍
赤金鑲青金石的耳墜
赤金鑲青石的簪子
赤金鑲青金石珠花
赤金鑲羊脂玉葫蘆的戒指
赤金鑲月白石玉蘭花耳墜
赤金鑲珠花簪
赤金鑲紫瑛石的發箍
赤金鑲紫瑛墜子
赤金一滴油的鐲子
赤金銀杏葉的耳墜
赤金瓔珞圈
赤金玉簪花簪子
赤金長命鎖的手鐲
赤金珠簪
赤金墜雙福鎖片的項圈
赤金墜萬事如意金鎖的項圈
赤銀鎏碧玉石的簪子
赤銀珍珠墜子
串珠水晶耳墜
垂金流蘇翡翠墜子
垂銀絲流蘇翡翠七金簪子
翠玉環
翠玉戒指
翠玉手釧
翠玉銀杏葉耳環
翠珠連袂金釧
大紅色石榴絹花
大西洋珠翠葉嵌的寶花
玳瑁菊花簪
點翠垂珠藍玉耳墜
點翠耳環
點翠鳳凰展翅步搖
點翠鳳頭步搖
點翠蝴蝶釵
點翠花鈿
點翠花簪
點翠花枝鳳尾簪
點翠金鳳
點翠菱花
點翠鎦金耳墜
點翠南珠寶結
點翠鑲紅寶石金菱花
點翠鑲紅瑪瑙鳳頭步搖
點翠鑲金花簪
點翠鑲珠蝴蝶
點翠祥雲鑲金串珠鳳尾簪
點翠雲紋簪
點珠耳環
蝶花吊穗銀發簪
丁香花銀簪
丁香米珠耳墜
釘螺銀插針
頂花珠釵
東菱玉纏絲曲簪
東珠木蘭紋飾耳墜
繁花累累鑲紅寶銀項圈
翡翠寶結
翡翠發簪
翡翠鏤空雕花簪子
翡翠銀杏耳環
翡翠玉簪步搖
翡翠攢銀絲八爪菊花釵
翡翠珠子纏絲赤金簪子
粉白堆紗絹花
粉紅絹菊花
粉色珍珠圓簪
鳳凰展翅六面鑲玉嵌七寶明金步搖
鳳尾金步搖
芙蓉環晶墜
海水紋青玉簪
漢白玉梅英采勝釵
和田玉釵
和田玉雕的水仙花簪子
紅寶耳墜
紅寶石串珠頭花
紅寶石鑲金耳環
紅寶石鑲金耳墜
發髻
凌雲髻
近香髻
節暈髻
半翻髻
愁來髻
倭墮髻
螺髻
雙螺髻
反綰髻
半翻髻
驚鵠髻
雙鬟望仙
拋家髻
烏蠻髻
盤桓髻
同心髻
交心髻
拔叢髻
回鶻髻
歸順髻
百合髻
長樂髻
墮馬髻
鬧掃狀髻
樂游髻
反綰樂游髻
叢梳百葉髻
高髻
低髻
鳳髻
小髻
側髻
囚髻
偏髻
花髻
雲髻
雙髻
寶髻
平番髻
飛髻
義髻
宮殿
宮
翊坤宮
永壽宮
怡春宮
緋煙宮
忘憂宮
冰泉宮
幻蝶宮
棠梨宮
戀雲宮
流華宮
雪陽宮
邀月宮
星輝宮
鍾粹宮
紫煙宮
永寧宮
昭純宮
華羽宮
蘭陵宮
衍慶宮
靈雪宮
甘泉宮
靈芷宮
永和宮
若桑宮
落錦宮
景玉宮
菲月宮
斐蝶宮
玉清宮
韻湘宮
琉姿宮
沐晨宮
逸媛宮
影水宮
淑仙宮
夕顏宮
鳳羽宮
鳳鸞宮
鳳鳶宮
翔鳳宮
棲鳳宮
翎鳳宮
怡春宮
儲秀宮
殿
夕顏殿
瑤光殿
蕊珠殿
南薰殿
椒香殿
絳雲殿
紫夢殿
凝霜殿
漪蘭殿
椒房殿
棲鸞殿
玉芙殿
瑤仙殿
驚鴻殿
逸韻殿
惜顏殿
曦雨殿
惜雲殿
綺夢殿
寒香殿
昭陽殿
傾香殿
惜棠殿
傾雲殿
流華殿
玉熙殿
玉清殿
槿遙殿
紫傾殿
冰黎殿
傾顏殿
憶雲殿
瑤仙殿
雅嵐殿
嵐欣殿
園
絳雪園
顏雪園
泠雪園
醉霞園
沉香園
苑
茗湘苑
清漪苑
南薰苑
祁紫苑
惜風苑
槿夢苑
晨瀟苑
倚梅苑
姒殤苑
嵐清苑
薔薰苑
紫浮苑
千雪苑
池墨苑
宛
惜雲宛
綺夢宛
傾雲宛
忘憂宛
榭/水榭
汀蘭水榭
琉瓔水榭
怡蓉水榭
沉香榭
寒香榭
霖傑榭
嵐欣榭
雪陽榭
軒
紫蝶軒
鏡月軒
漓雨軒
淑景軒
夢幽軒
錦華軒
絳雪軒
悅蝶軒
飛雪軒
映月軒
翩若軒
攬月軒
靜雪軒
流韻軒
馨語軒
幽蘭軒
流盈軒
伊芙軒
蝶舞軒
宸佑軒
淚影軒
鳳影軒
傾香軒
閣
醉霞閣
幽香閣
雲煙閣
凝香閣
行雲閣
隱月閣
思凰閣
聽風閣
婉荷閣
百花閣
印月閣
雪嫣閣
清韻閣
雪舞閣
望春閣
雅歆閣
秋水閣
旖霞閣
紫月閣
憐星閣
瀾月閣
纖羽閣
夢海閣
清音閣
流霜閣
棲雁閣
綺春閣
出雲閣
逸纖閣
瑤花閣
飛羽閣
紫霞閣
思雨閣
醉霞閣
幽香閣
凝香閣
歸燕閣
隱月閣
天舞閣
樂羽閣
煙雨閣
攏月閣
玉昭閣
冷瑤閣
琶雨閣
婉荷閣
冰泉閣
鸞鳴閣
靈犀閣
霜華閣
瑾瀾閣
影玉閣
居
忘月居
雪晗居
思懿居
秋水居
馨怡居
泠雪居
落梅居
憐星居
紫煙居
隔海居
挽蓮居
若蝶居
舞水居
飄韻居
㈢ 關於窗花的知識
窗花是民間剪紙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大、最為普及的品種。分為「南北風格」,南方以「精緻」為美,其特點是玲瓏剔透;北方以朴實生動為美,其特點是天真渾厚。其他剪紙品種都是在窗花基礎上發展與延伸。南北各地農村在春節期間都要貼窗花,以此達到裝點環境、渲染氣氛的目的,並寄託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願望。窗花無論題材、表現手法、剪刻技藝都是剪刻藝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近、現代窗花兼職已漸漸形成獨立的藝術門類,但由於他們最初源於民間喜慶或民俗活動中的剪貼畫,且多貼於農村窗戶的白紙上而被稱為「窗花」。窗花對每個人來講,是一個能引起許多流連和情感的美妙稱謂。農歷正月初一,俗稱春節,這一天,貼窗花裝飾居室環境成為我國春節喜慶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 窗花的剪刻形勢一是單色剪刻,多用於大紅紙剪紙,應用地區較廣。二是套色剪紙,一股用於宮廷、商鋪子的大窗或廳堂和門面的窗戶。三是浮雕剪紙,流行於甘肅、青海一帶,它將剪刻與紙疊工藝融為一體,風格別具。四是彩色窗花,彩色窗花又有染色和襯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豐寧、蔚縣所出最為出名。先刻後染,色澤明艷,光影效果極佳。襯色窗花以廣東佛山所產最為著名,用金箔紙和錫箔紙剪刻出主體紋樣,背襯各色彩紙,金碧輝煌、富麗典雅。這種做法叫做「銅襯料」。 歷史 窗花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宋朝、元朝逐漸流傳,逐漸成形。 我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在1967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發現的兩張團花剪紙,他們採用的是麻料紙,都是折疊型祭祀剪紙,他們的發現為我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 關於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紙張是一種很容易霉爛的材料,在我國東南部地區氣候濕潤,再加上當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時間一長紙張製品就霉爛,而民間剪紙又是一種大眾化的東西,人們不會象珍寶一樣保存起來,搞壞了自己還可以再剪。而在我國西北地區天干少雨,氣候乾燥,紙張也不易霉爛,這也可能是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紙——紙花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范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綉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除南宋以後出現的紙扎花樣工匠外, 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的最基本的隊伍,還是那些農村婦女。女紅是我國傳統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志,作為女紅的必修技巧——剪紙,也就成了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手工藝。她們從前輩或姐妹那裡要來學習剪紙的花樣,通過臨剪、重剪、畫剪、描繪自己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以至最後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樣來。 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長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實用性、審美性成為了符合民眾心理需要的象徵意義。 【剪紙藝術】 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由於剪紙材料(紙)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決定了剪紙具有它自己的藝術風格。剪紙藝術是一門「易學」但卻「難精」的民間技藝,作者大多出於鄉村婦女和民間藝人之手,由於他(她)們以現實生活中的見聞事物作題材,對物象觀察,全憑純朴的感情與直覺的印象為基礎,因此形成剪紙藝術渾厚、單純、簡潔,明快的特殊風格,反映了農民那種朴實無華的精神。 特徵 線條 線線相連與線線相斷,剪紙作品由於是在紙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須採取鏤空的辦法,由於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面。由此就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這是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剪紙很講究線條,因為剪紙的畫面就是由線條構成的。根據實踐經驗把剪紙的線條歸納為五個字:「圓、尖、方、缺、線 」。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胡須。」可以說線條是剪紙造型的基礎。 構圖 在構圖上,剪紙不同於其他繪畫,」它較難表現三度空間、場景和形象的層層重疊,對於物象之間的比例和透視關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系,較多使用組合的手法,由於在造型上的誇張變形,又可使用圖案形式美的一些規律,作對稱、均齊、平衡、組合、連續等處理。它可以把太陽、月亮、星星,飛鳥、雲彩,同地面上的建築物、人群,動物同時安排在一個畫面上。常見的有「層層壘高」或並用「隔物換景」的形勢。 形象 形象誇張、簡潔、優美,富有節奏感,由於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紙在處理形象時,既要抓住物象特徵,又得做到線條連接自然。因此,就不能採取自然主義的寫實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膽捨去次要部分,使主體一目瞭然。形體要突出,形成朴實、大方的優美感,物象姿態要誇張,動作要大,姿勢要優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動作一樣,富有節奏感。 色彩 剪紙的色彩要求在簡中求繁,少作同類色、類似色、鄰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對比色中求協調。同時還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個為主的顏色形成主調時,其他顏色在對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減弱。有時碰到各種顏色並置起來,稍有生硬的感覺時,則把它們分別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獲得協調、明快的感覺。 刀法 要「穩、准、巧」 ,民間剪紙的許多特點和風格都是是由於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產生的,如張永壽創作的「百菊圖」,許多地方都是運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種「羅漢須」的菊花,由於它初開時是直瓣,盛開時就捲曲,形成螺絲圈,剪這種菊花,要一瓣一瓣從里往外圈剪,剪成後花瓣捲曲自如,才能組成一朵形象殊異、風味別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種叫「鷺鷥羽」的菊花,由於它開花時一瓣套著一瓣,一瓣勾著一瓣,剪這種菊,要運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連,瓣瓣相隨,花瓣之間的粗細、大小才能參差有致,變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鷺鷥的羽毛一樣豐滿而美麗。 這里的「巧」主要是指運用巧刀刻出的「鋸齒」和」月牙兒」。這是剪紙刀法中很重要的兩種刀法。這兩種刀法運用得恰當,就能形成剪紙藝術獨具的「刀味紙感」。 樣式 窗花都選用適合紋樣,山東的窗花多直條式,是適合該地直欞窗而形成的;西北的窗花逢中用「十」字將完整的剪紙分成四大塊,也是適合該地窗戶中心有一個十字格而形成的。湖南的窗花有固定的組合形式,一般是中心貼雙喜團花,四角貼蝴蝶角花,團花兩旁再配一對喜燭和花籃、盤花。為了不影響室內採光,窗花多為陽剪,以求得較多鏤空的面積。窗花的外輪廓和窗架之間要求舒密有致、構圖格局均衡,除裝飾美好的因素外,還能起到防寒和透風流通的實用作用。為追求清新、亮堂、明快的室內裝飾效果,窗花剪刻多用細線造型,達到鏤空玲瓏的視覺效果。 題材 窗花的表現題材極其廣博,舉凡戲劇人物、歷史傳說、花鳥魚蟲、山水風景、現實生活及吉祥圖案均可成為窗花的表現內容,可謂無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動物、喜慶吉祥紋樣,常以「吉祥喜慶」、「豐年求祥」、「五穀豐登」、「人畜興旺」、「連年有餘」、「貴花祥鳥」等為主體。「龍鳳成祥」永遠是民間藝術的主題,龍鳳造型優美,刻畫細致、准確的表達了人們祈福求祥的心理。窗花的表現題材也有故事、人物、戲曲、習俗等,多流行於黃河流域及北方農村,常見的有三國戲、水滸戲、西遊戲、民間故事以及地方戲的人物造型和戲曲情節。就連民間故事「老鼠娶親」也成為窗花表現的題材。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數量最大。窗花的民俗作用最為集中,不僅美化生活環境,而且寄託著對生活理想的追求與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後代昌隆、人壽年豐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現最多的主題,體現了窗花古老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流傳在江南地區的窗花樣式可以看出,窗花比其他剪紙樣式更能代表剪紙的藝術語言。窗花剪紙的工藝特徵已超越了民俗活動單純的裝飾功能,從而改變了剪紙單一形態的發展格局。如甘肅的浮雕窗花剪紙,運用紙扎的工藝;河北的染色窗花借鑒了民間彩繪;南通的絲織品窗花把紙與紡織品有機結合在一起。窗花剪紙作為節日的一種民俗活動的內容,不僅美化了民居環境,更重要的是成為人們審美交流的對象。 構圖方法 剪紙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紙張,基本單元是線條和塊面,基本語言符號是裝飾化的點、線、面,加上由於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紙不善於表現多層次復雜的畫面內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體積、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揚長避短,在構圖上採用平視構圖,即將物體和景象由三維空間立體形象變為二維空間平面形象,通過對表現素材進行大膽取捨,刪繁就簡,用簡練的線條進行概括,使畫面重點突出、黑白關系虛實相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用平面的眼光表現世界的物象,決定了剪紙表現的平面化特徵,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於一個特定形制的可視平面內。民間剪紙用展開式的思維方式,極度的隨心所欲。在創作者的剪刀下,剪紙成了沒有體積、沒有空間、不講透視、不顧比例,憑著經驗和靈性任意取捨的自然揮灑,大膽的創造。為表現自己的想法,創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觀法則和空間的限制,將不同時空和不同空間的物體放在同一個平面上。這種藉助靜態的平面化能表現三維、四維甚至多維的空間,並通過動態的思維,連續的描繪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間剪紙就是利用紙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馳騁,變不可能為可能,把三維世界簡化成二維空間。無限遠的空間,無限復雜的形體都被放置在一個平面上,扁平的輪廓成了剪紙的造型基礎。因此,民間剪紙的獨特表現力就是在徹底的二維空間觀念基礎上實現的。剪紙創造者發揮了其至真至純的藝術天性,打破客觀世界的束縛,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表現其心中的藝術客體。 民間剪紙的這種構圖思維不受生活慣例、題材內容的局限,將若干形象創造性的組織起來,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襯托的作用。這種平面化取物的表現手法,增強了剪紙的主觀性、時空性、立體性、全面性,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這些的根本,在民間剪紙中,被剪的物體前景、後景在一個平面上出現,物象之間互不遮擋,互不重疊,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後面的物象,從而呈現出較強的裝飾風格。出於質朴的求全的思想感情和審美定式,創作者更是打破實現的障礙,運用表裡統一的手法,全面地表現物象。對於剪紙而言,現實的物象背面、頂面、底面或內部雖然是看不見的,但是它是存在內心感悟的,看不見的是合理的,但不剪出來卻是不合理的。 另外,民間剪紙的構架和表現不是某一固定視點靜態視覺形象的模擬或再現,而是把感性和理性充分綜合的動態辯證。中國民間美術在透視上不追求縱深感,而有著「看得多、看得全」的審美辨識。民間剪紙同樣體現出這種審美觀念,在二維的空間內體現事物的全貌。 採用散點透視的剪紙作品 民間剪紙的構圖形式完全摒棄了「焦點」透視的繪畫概念,不但打破了時間、空間、比例關系的限制,而且徹底離開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對稱、均衡的形式法則統一畫面。同時,民間剪紙也具有一種散點式的構圖方法,即將不同素材各自獨立,互不交叉,甚至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透視點,而作者又能將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個平面中。這在現實中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紙中也自然的合理起來。 民間剪紙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縛,不以外表的模擬為滿足,把所有的物象在平面上表現。同時為追求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將不同空間、時間中的不同景物進行描繪,充分體現了創造者的絕妙匠心以及求全的審美願望。 造型手段 民間剪紙來源於生活,剪紙的創作者把他們對生活、對自然的認識、感悟以剪紙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是他們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因此,這種藝術表達重在表現神似,而不是表現形似。同時,受剪紙工藝的限制不宜採取完全寫實的手法,只能採用突出表現對象輪廓特徵的手法,運用變形、誇張,以突出表現對象的特徵。因此誇張和變形成為剪紙中最常用的表達語言之一。誇張變形是人類創造性勞動的成果和智慧的結晶,無論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紋飾,殷商青銅器的圖形紋樣,還是秦漢的石刻藝術,都是以藝術誇張之美來顯示其永恆的藝術魅力。剪紙作為原始藝術的直接承載體,在誇張變形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民間剪紙的表現內容多來源於現實生活,並且大多反映勞動人民身邊的生活、事物,但它並非只是對其作品所要表現的物象進行簡單、直觀的模擬,而是超越現實客觀表現,通過誇張和變形改變對象的性質、形式等來改變自然原形的慣常標准。 民間剪紙的創造者把剪紙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遠古圖騰的崇拜,是民間剪紙表達的主要內容。而表現這些充滿民俗、信仰、哲學的主題,只能從主觀出發去想像,這就使剪紙的形象隨心所欲,而描繪內心物象離不開誇張的藝術語言。 民間剪紙造型的誇張,是對繁雜內容條理化,規范化的過程,不是對自然客觀的描摹。因此,剪紙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這是由大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環境所決定的,源於充實豐富的人生生活。同時,對生活素材進行去粗取精,刪繁就簡的處理,也是民間剪紙造型的基礎。剔除非本質的東西,突出有特徵,有性格的部分,化復雜為單純進行藝術再創造即是民間剪紙的誇張。誇張是在省略的基礎上強調對象的特徵,對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擴大、縮小、伸長、加粗、變形等的處理,使形象更具特徵性和藝術魅力。在很多民間剪紙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幾乎只能看到眼睛,因為在人們的觀念中,眼睛最能傳神,所以創造者對人的眼睛進行了誇張的處理。 鋸齒式剪紙 民間剪紙的誇張,在為體現物象特徵的同時,也要求達到裝飾美的目的,並在裝飾美的效果中表現出創作者對生活的理想、願望等精神追求。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確、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紋飾,以達到完美的裝飾性目的。求美的意願也成為誇張的內容之一。表現人物時,將人物的衣服上綴滿花朵;描繪動物時,將動物身上的毛皮誇張成漩渦狀,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圖案,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變得通透,體現出很強的裝飾性。鋸齒形和月牙形是民間剪紙常用的裝飾紋樣。 民間剪紙的創作過程,是通過誇張的手法經過現實生活的「真」,向藝術的「美」演化、深化的過程,是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審美心理和對美的追求、體現的過程。處於長期對生活的觀察和領悟,再經過長期的實踐,創作者深諳剪紙的規律,將平衡、參差、疏密以及不規則的線條自由組合,構成美妙的動律和節奏,增添了情趣,豐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刀法運用 「鋸齒」是作者在製作過程中,由於紙和刀的切割移動而自然產生的,它利用鋸齒的長短、疏密、曲直,剛柔,鈍銳的變比,結合不同物象的特徵,表現它的質感、量感、結構等。 刻植物時,柔和的鋸齒紋可以表現它的花果,堅硬的鋸齒紋可以表現樹的葉子和莖的針刺、毛絨。刻動物時,細密的鋸齒紋可以表現軟軟的絨毛,剛健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硬實的鬃毛,圓實半弧形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禽鳥、魚蟲的羽毛和鱗。 刻動物時,細密的鋸齒紋可以表現軟軟的絨毛,剛健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硬實的鬃毛,圓實半弧形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禽鳥、魚蟲的羽毛和鱗。 刻人物時,用跳動的鋸齒紋可以表現活動的眉毛,鬍子,頭發,用修長豐潤的鋸齒紋可以表現小孩豐滿的肌膚。「月牙兒」也是剪刻時自然產生的各種弧形裝飾,它以陰刻為主,主要表現人物的衣紋,或破壞大塊黑的面積,根據個同物象的特徵,形狀,可長可短,可寬可窄,可曲可直,能變化出各種不同的類型。 「月牙兒」也是剪刻時自然產生的各種弧形裝飾,它以陰刻為主,主要表現人物的衣紋,或破壞大塊黑的面積,根據個同物象的特徵,形狀,可長可短,可寬可窄,可曲可直,能變化出各種不同的類型。 「鋸齒」和「月牙兒」這兩種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張剪紙畫面中交錯運用,使得層次更加分明和富有變化。 民間剪紙的刀法形式除「鋸齒」和「月牙兒」之外,還有諸如花朵、渦紋、雲紋和水紋等。 從南北朝時期的「對馬團花」和「對猴團花「剪紙技法中的鋸齒和月牙兒的萌芽出現,經過於百年的歷史演變,一直延續至今,巳成為一種裝飾圖案的規律被人們所喜愛和運用。民間剪紙的刀法形式除「鋸齒」和「月牙兒」之外,還有諸如花朵、渦紋、雲紋和水紋等。 當同時刻制數量比較多的剪紙時,在刀法的運用上,要切不要劃,切出來的剪紙比劃出來的剪紙要顯得厚實。用刀時必須要像手拿鋼鋸一樣,上、下來回切動,用力要剛勁、均勻,否則,刀在千里就會失去靈活性。注意不要左右來回擺動,握刀上下必須垂直,刻出的剪紙才會准確。在剪紙時,下刀和起刀必須做到准,特別是在刀與刀們連接的地方,說下就下,說起就起,否則,線條就容易被刀刻斷或者刻不斷而把剪紙撕壞。 立春與窗花 窗花,與立春關系密切,是自古以來人們迎春的方式。今年立春已過,您家,貼窗花了嗎?為了迎春,我國許多地區特別是北方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窗花。 窗花是有各種顏色、各種圖案的民間剪紙藝術品,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窗花的剪刻形式一是單色剪刻,多用於大紅紙剪紙,應用地區較廣。二是套色剪紙,一股用於宮廷、商鋪子的大窗或廳堂和門面的窗戶。三是浮雕剪紙,流行於甘肅、青海一帶,它將剪刻與紙疊工藝融為一體,風格別具。四是彩色窗花,又有染色和襯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豐寧、蔚縣所出最為出名。先刻後染,色澤明艷,光影效果極佳。襯色窗花以廣東佛山所產最為著名,用金箔紙和錫箔紙剪刻出主體紋樣,背襯各色彩紙,金碧輝煌、富麗典雅。這種做法叫做「銅襯料」。山東的窗花多直條,適合該地直欞窗;西北的窗花用「十」字將完整的剪紙分成四大塊。為了不影響室內採光,窗花多為陽剪,以求得較多鏤空的面積。窗花的外輪廓和窗架之間要求舒密有致、構圖格局均衡。為追求清新、亮堂、明快的室內裝飾效果,窗花剪刻多用細線造型,達到鏤空玲瓏的視覺效果。 窗花,與立春有著密切關系,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在詩中寫道:「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綠為人起晉風」。宋、元以後,剪貼窗花迎春的時間便由立春改為春節,人們用剪紙表達自己慶賀春來人間的歡樂心情。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牧羊、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㈣ 剪紙的象徵意義
象徵意義:
剪紙藝術是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它能給人以視覺上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
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便將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牆壁、門和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熱烈。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
在過去,剪紙幾乎可以說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並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准。在中國南北方的剪紙藝術,通過一把剪刀,一張紙,就可以表達生活中的各種喜怒哀樂。
(4)鏤空葫蘆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先唐
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
《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
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南北朝時期《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而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團花剪紙。這幾幅剪紙,採用重復折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