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背頭演員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ps圖片全都變灰色 2025-03-30 10:29:29
旺家的男人圖片 2025-03-30 10:25:36

背頭演員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5-03-27 02:17:08

A. 以人民的名義 老戲骨走心演繹生活百態

導演李路(左一)、演員李建義在拍攝現場。

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火到超出想像。

《人民的名義》之所以大獲成功,離不開其中每一位演員的傾情演繹。「老戲骨」如張豐毅、侯勇、吳剛、張志堅、李建義,中生代演員如陸毅、柯藍,浙江籍演員陶慧敏,都把人物呈現得立體、鮮活。不管是一心只關注GDP的耿直書記李達康,深沉、老辣的高育良,還是謹慎、正直的季昌明,圓滑逢迎的公安廳長祁同偉,這些多面的角色,為那些總是「面癱」的小鮮肉獻上了一本演技教科書。

真實接地氣

老戲骨出彩表演獲贊

很少有作品會像《人民的名義》一樣,讓觀眾在翻查演員表的時候,時常有種「恍然大悟」之感。

比如劇中喜怒不形於色的「高育良」,竟然還演過《大明王朝1566》里囂張跋扈的「小閣老」;謹慎、正直的「季昌明」,竟然是《天下第一》里陰險狡詐、權傾朝野的東廠太監曹正淳;人氣最高的「達康書記」,演過《潛伏》里城府極深的陸橋山,還有《鐵人》里的正面人物王進喜;更多人想不到的是,祁同偉的太太,「梁璐」的飾演者陶慧敏,是89版紅樓夢里的黛玉,也是楚楚可憐的「小白菜」。

拍攝現場,大家一起討論劇本。

這兩天,過去有點「默默無聞」的李建義,感受到了「超級明星」待遇。走在街上,隔三差五就有人親切地喊他一聲「季檢察長」。因為,觀眾記住的是他演的人物——《人民的名義》里的檢察長季昌明,而不是他李建義本人——這恰恰說明,作為一個演員,這個角色演到觀眾心坎里去了。

真正的演員,是隱於角色身後的,他們讓觀眾記住了角色,忘記了本人。這背後,需要演員們「忘掉」自己,也需要他們「進入」角色。導演李路說:「他們都想把自己的角色塑造得有光彩,都會偷著做功課,你根本看不見他們做功課,來了之後已經設計完了,全是高手。我常常說,你怎麼這么演,驚著我了,你設計過了,是吧?」

李建義說,他在進入一個角色之前,都會仔細研讀劇本,角色和其他人物之間的關系、這場戲在整個戲中起到的作用,他都會寫下來。因為只有這樣,才知道用什麼「態度」來演繹:「比如第一場開會的戲,季昌明的表演就要求『謹慎』。丁義珍跑了,到底是誰放走的?我的眼神沒有看別人,但是餘光時刻都在觀察著每一個人。同時我的表演也是中性的,這樣給觀眾留下一個懸念,到底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人民的名義》能成功,除了有天時、地利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人和』,它離不開大家共同的努力。」李建義說,前幾天他特地給導演李路發了簡訊,誇獎李路有組織力、親和力、性格魅力,建立起了一支特別好的團隊。在這個團隊里,從張豐毅到陸毅,不管是一線還是非一線,沒有人端著明星架子,也不存在誰跟誰「飆戲」的情況,每個人都一門心思想把人物塑造出彩。後輩向前輩虛心求教,前輩也樂於傾囊相授,氣氛特別融洽。

飾演高育良的演員張志堅也說,團隊的目標一致:「大家都清楚地認識到,這么多年爛戲太多,好題材、好劇本太少,所以非常難得碰到這么一個題材,有這么多好演員共同去做一件事。我們只有一個目標,想告訴觀眾,這是一部好作品,這是一個好團隊。」

為了演好高育良,張志堅做了不少准備:「劇中服裝大多都是我自己的。我生活中沒那麼老氣的衣服,還專門和太太去逛商場。劇中常穿的一件幹部服,就是在商場看到的。那個是羊絨加薄棉的面料,很符合人物的身份,質感很好,價格也不便宜,七八千塊,我就買下了。還有眼鏡,其實劇組給我准備了七八副備選,但畢竟經費有限,高育良是個學者型的官員,眼鏡還是一個很重要的道具,我選了很久,後來自己添置了一副比較貴的。」

張豐毅、李路、吳剛。

為了打破以往的形象,飾演「達康書記」的吳剛還在發型上「大動手腳」,從背頭到分頭到寸頭,一種一種去試,最後確定了寸頭。「對於演員來說,從化妝開始就是進入角色的創作過程,我一睜開眼能夠感受到這個人物已經有了,不再是吳剛了,我心裡就踏實了。」

梁璐的飾演者陶慧敏說,能與經歷相似、年齡相近、實力旗鼓相當的演員對戲,她覺得相當過癮。「在演員們的實力演繹下,所有角色都有善惡悲喜的一面,人物更加飽滿。觀眾喜歡我們,說明觀眾的鑒賞能力很強。」

如果說,一個文藝作品的「深度」能夠決定它的高度,那麼演員的「態度」,恰恰決定了人物能不能進入觀眾的心裡。在《人民的名義》的群像表演中,有些人的表演盡管極其短暫,卻依然光芒四射。

不靠小鮮肉

讓觀眾找到情感投射

近40位「老戲骨」獻上了精湛的表演,但由於預算緊張,不少演員甚至自降身價參演。這些「老戲骨」的總片酬加起來,還請不起眼下一個當紅偶像劇演員。

對此,李建義說:「在這個圈內,不少『老戲骨』的片酬,甚至不如『小鮮肉』的一個零頭,實在太不正常了。不少『小鮮肉』可能因為外形比較好看,會唱歌跳舞,被商業公司一包裝,甚至有的人開著房車,簇擁了五六個助理就來演戲了,人家也不搭理你,不會問你怎麼演戲,站位都不往那站。有些人索性找替身,除了正臉,連後腦勺都是假的。」

李建義扮演的季檢察長。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丁義珍的飾演者也「吐槽」了這一現象:「你看任何電視劇,那『小鮮肉』都是那張臉,一張面無表情的臉。而且一年還能接那麼多戲,文化修養在哪兒?人物形象在哪兒?」張志堅乾脆就表明了立場:「我就從來不和『小鮮肉』對戲,給我看劇本,我看到是和『小鮮肉』演的話我肯定推掉,給多少錢都不幹。那就根本沒法演。」

沒有「小鮮肉」的加盟,加上擔心「反腐」題材較為敏感,《人民的名義》從找投資到後期招商,曾經困難重重。

李路曾在多個場合談論過自己找投資有多麼不容易:「超過半年時間,幾經反復,可能有幾十家,合同簽完,毀約,合同簽完,又毀約……不是一個兩個,是連續,可見我當時承載著多大的壓力。上午簽完我原本特高興,晚上他們卻告訴你,不能投。一會兒天上,一會兒地下。」

真正敲定的第一筆也是最大的一筆資金4000萬元,來自演員高亞麟,他剛剛成立了一家新的文化公司。他投這個項目的原因很簡單:周梅森和李路都是最適合表現反腐題材的人,他們能做一部好劇。他覺得,有時做一部好劇比財務投資更重要。

不過,高亞麟不是沒有擔心過:「說實話,我們很擔心90後會不會愛看,因為沒有任何『小鮮肉』加盟。沒想到年輕人喜歡這種現實主義題材。事實證明,無論80後、90後,好的東西依然是觀眾追尋的主流。」

胸有大格局

用真善美戰勝假惡丑

《人民的名義》開拍前差不多一年,李路就聯系了李建義,李建義聽到故事情節後的第一反應是:「哎呀,好多年沒有遇到過這么好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了。」在等待《人民的名義》開機的時間里,李建義推掉了不少戲,就是怕錯過這部好作品。

現在看來,李建義的判斷是對的。如今,《人民的名義》幾位主角的表情包、視頻剪輯已經風靡了整個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在互聯網上達到了奇妙的呼應和合流,產生了熱烈的互動。

正如影視評論人楊文山說的那樣:「年輕觀眾不再用一種苦大仇深、正襟危坐的姿態去欣賞正劇,相反,他們用一種輕盈的方式來挖掘劇中的一些『萌點』,通過再創造,形成一種次生解讀文本。」

這或許恰恰是因為,《人民的名義》像一面時代的鏡子,既寫出了反腐百態,也將當下百姓的真實生活融匯於其中。

張志堅扮演的高育良和凱麗扮演的吳惠芬。

編劇周梅森在接受采訪時說,《人民的名義》絕不是一部簡單的反腐劇:「我們想要面向世界,展現一個大中國,展現目前社會各階層,以及各種政治生態的情形。我們特別希望把這部電視劇做成一個當代的清明上河圖,讓大家都有代入感。」

李建義認為,《人民的名義》有其深遠的啟示意義:「現在的不少影視作品都是快餐式的,編劇借一個你的情節,再借一個他的故事,時代背景一變,就能寫一個新的故事出來。他們不去體驗生活,寫不出好的現實主義作品。周梅森為了寫《人民的名義》,看了一屋子素材,積累了好多年。我覺得,寫出一部各個階層老百姓都喜歡的作品,不是那麼容易的,但其實也不是很難的。」

的確,縱觀當下的電視節目,嬉笑怒罵的綜藝節目多,雖然無害,卻也無益,引人深思的深度內容少;仙俠、諜戰、宮斗劇經久不衰,但格局太小,始終虛無縹緲,遠離時代和現實。《人民的名義》告訴我們,一切體現時代性、人民性的文學創作,都擁有生命力和廣闊空間,一些照見大時代的大格局作品有市場。

李路說:「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對人民深惡痛絕的消極腐敗現象和丑惡現象,應該堅持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真善美戰勝假惡丑,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李建義也說:「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於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

《人民的名義》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它反映時代變化,回應人民呼聲,以清醒的聲音警世,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了美好、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