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毛筆寫字圖片唯美
擴展閱讀
肖戰圖片高清呆萌可愛 2025-02-13 21:23:29
男人和女生玩撲克圖片 2025-02-13 21:08:08

毛筆寫字圖片唯美

發布時間: 2025-02-13 17:07:09

A. 二王書法作品

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今又二王:王文學、王樹民。王文學和王樹明先生被稱之為當代二王,可見他們的書法造詣確實是非常之高。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二王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二王書法作品欣賞

二王書法作品圖片4

當代二王書法

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今又二王:王文學、王樹民。

以電視劇《李衛當官2》《楊翠喜案》《王安石變法》《大唐茶聖》《宋太祖開國》等享有盛名的知名作家、編劇、歷史學者 ——尚志發先生,曾為王文學先生書寫此入得蘭亭出得蘭亭一文,在人民網、新華網等均有登載。

松嫩兩江酹酒而歌,蒼穹下就是故鄉黑龍江肇源縣。故鄉曾是遼朝黃龍府之域,又是大金國“肇基王績”之地。千年古韻,蒼涼遼闊。近百年來,蒙漢雜居,文化雙流,草原與驛站共處,農耕與漁獵相映。其文史光芒,足以興嘆。書家王文學老先生便崛起在這里。

文學老自幼功王羲之父子,追習褚遂良、孫過庭、歐陽詢諸人。八十餘年忘我臨池,晚年大倡晉唐書風,大袖煌煌,聲名烈烈。一部集甲骨金文、秦篆漢隸、南北碑板、晉唐行草於一爐的《王文學書法作品集》赫然問世。其中所書《蘭亭序》可稱神妙之品。凡有幸一睹者,無不震驚。自《蘭亭序》問世至今,1700餘年,臨《蘭亭序》者當在千百人。今日所見上品不過唐之虞、歐、馮、褚四位。宋元明清雖不乏大書家,卻無人能及唐四家。現代諸書家亦有臨跡,但其晉唐工夫與神韻則相去甚遠。可以說,自唐四家之後,臨《蘭亭序》者,1400年間,得神韻者唯文學先生!蘭亭神韻“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晉書·王羲之傳》)觀先生所書,用筆細膩洗練,結構智巧多變,精神自在,風神流美,天質自然。把先生所臨與唐四家同懸一室,亦難分伯仲。

當今書壇,審美多元。但是,無論如何,主流是傳統經典書法。晉唐書法是中國書法之精髓。代表著中國書法精神。自晉唐以來至今日,學《蘭亭序》者,聲息噪雜,其中“出蘭亭”說,頗能代表一些人之心聲。所謂“出蘭亭”,即主張“入得蘭亭,出得蘭亭”,“寫自己之蘭亭”雲雲,此說圓滑周到且豪情萬丈,卻經不起書法史的考問:“到底有誰入得蘭亭了?”入者鮮見而自詡“出蘭亭”者甚眾。所謂“出蘭亭”者,不過成了一些人知難而退的托詞。文學先生所書《蘭亭序》及《十七帖》與文書雙絕的孫過庭《書譜》都可謂大得晉唐之風的神妙之品。文學先生確是可稱“入得蘭亭出得蘭亭的”。文學先生作品中的流美函育古質,飄逸中透著風骨,便是對晉唐書風的升華。這種升華反映在他的創作作品中,如此選入作品集的諸篇行書:李白《塞下曲》、張九嶺《感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赤壁懷古》、陸游《冬夜讀書》。榜文“仁者得其壽”、“學海無涯”、“玉振金聲”、“閑雲野鶴”,及大字“龍”、“虎”、“福”、“壽”,都是書中佳品。

“書為心畫”書法是心神之作。歷代書家無論功業大小,其書法都是他自我的精神描摹,都會列印出人生與社會的背景。文學先生為人真誠、謙和,文雅溫善。於新中國崛起之初,肇源百廢待興之時,為城中僅有幾位文化人之翹楚。懂教育,通文學,喜書法,勤筆耕。苦寒絕域下,在國家與百姓期盼渴望新文化新生活之際,先賢挺身於前沿,為時代弄潮頭。文學老人主掌文化教育多年,草創肇源文化事業於艱難百端之中。白手白刃,初劈榛莽。肇源小城有了高級中學,第一次有了電影院,有了書店、圖書館、文化館、美術社、文工團、評劇院、廣播站、放映隊等等。越來越多的肇源人有了文化,有了文化生活。

正是小城有了這些,才使得若干年後,肇源出了大學生、教授、作家、詩人、曲藝家、書法家、畫家。有人走出了小城,有人走向了全國,也有人走向了世界。可以這么說,前輩王文學老人是肇源現代文化教育事業當之無愧的奠基者。幾十年繁雜細碎的公僕生涯,“苦寒絕域”的邊城歌哭,一朝自由解放,氣息貫通,激盪飛揚,點線之間便是無我境界。

文學先生之書法自新世紀以來,備受書家關注,已經引起世人注目,其作品不僅國內收藏,日本、德國等藏界也有搜羅。(尚志發)

王樹民,號·之一堂。一手能寫十幾種書體,其多幅作品被多國國家領導人、各界友人及藏家收藏,頭頂文化藝術領域多個“家”和“大師”的桂冠。但誠實的黑龍江肇源人證明其降生時並未見閃電、彩虹和祥雲。

王樹民長得很“正統”,架秀琅眼鏡,不苟言笑,肢體淺淺浮現謙恭含蓄的學者氣質。其父王文學老先生的書法造詣可與虞、歐、馮 褚等唐四家的墨跡媲美,但卻兩袖清風,一生清貧。豐厚遺產當數卓越家族的DNA。

王樹民是老三屆,出校後即當知青,早年本該擎起祖傳毛筆的手,卻在農村的廣闊天地舉起了鋤頭,接受了勞動人民的再教育,後在工廠當過學徒,其後又供職於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

09年前的兩年內他相繼痛失雙親,大孝之人感懷父德光輝普照、感恩母愛神聖無邊,感傷書法界魚蟲混雜、追名逐利眾生浮躁。於是,發誓傳承世代家族書法藝術,弘揚我中華傳統藝術之瑰寶。遂修行體悟,靜心凝神,專注於書法藝術。經勤學苦練後一手能寫甲骨文、石鼓文、篆書、漢簡、隸、楷、行、草等十多種字體,可謂變化自如、妙筆生花,其作品堪稱一部書法藝術發展史。世人驚為奇才!

王樹民現身兼數職:北京黑龍江商會副秘書長,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陽光基金會副秘書長,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書畫拍賣網特聘專家,中國文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名家聯合會榮譽副會長,中華民族聯合會書畫藝術院副院長,青島黃海學院特聘教授。

為何謂為奇才?於是深究。

其一奇,行為奇!不走尋常路:一般書法練習者都是從楷書入手,普遍只練一兩種字體,王樹民練字卻是從文字演變初始的甲骨文開始,而且各種書體都寫。他認為楷書只是工具字而已,但甲骨文、金文、篆書較難書寫,必須很好的掌握中鋒用筆,寫得好與否的關鍵是控筆力度,只要善於控筆,書寫其他書體就容易多了。他臨帖的方式也極其獨特,不描紅、不雙鉤、不一筆一劃臨摹。他的獨特方式為意臨、意寫,只要他用心觀摩過的名碑名帖,憑借“法力”便能很深的領悟個中真諦,下筆時給力就已成竹在胸。初學時揮灑之墨跡高懸於四壁,謂之練習亦作品,作品亦練習。

其二奇,思想奇!不想尋常事:練書法和行事一樣,眾人最忌“眼高手低”,而他最講求的就是“眼高手低”。高為標准高,不入法眼的一掠而過,目標所及都是晉唐前的名碑名帖。不能不折服初學時他選練的字竟然與高等教育書法教材的選擇驚人的雷同。低為姿態低,低頭苦練、低調做人。他的成功口訣是:先天才氣+內在修為+後天歷練。在王樹民的心中,成敗在於一個“法”字,他認為好的碑帖就是法,法是去蕪存精、自然堆砌、水到渠成,法是起也是始。法到好時就是和古人氣息貫通,交疊融合,你中有我。 他坦言搞藝術的人大都追求個性,而他追求的卻是同、是共性,同即是去俗,去俗即是拋棄其個性,忘掉自我。個性與生俱來,人皆有之,而傳統藝術最需要的就是維護,學習傳統藝術的秘訣在於求同而不再於存異,超越和創新在沒達到某種高度時簡直就是扯淡之說。君不見晉唐書法的豐碑高高屹立,現代書法家只可仰視而不可褻玩焉!只有先忘了我最後才會有真我,當然,也不是所有書法追求者忘了我就會有真我。王樹民最熱望的就是能及早達其父王文學之項背——入得蘭亭,出得蘭亭。

其三奇,出身奇!不是尋常人!不做尋常夢! 王樹民不是尋常人,他出生在世代書香世家,祖祖輩輩都是文化人,爺爺乃松花江東名士,為私塾先生,父親是跨世紀書法大家,真跡收藏於《王文學書法作品集》,是真正的無價之寶。凡有幸一睹《蘭亭序》之臨跡者,無不驚嘆其風骨之非凡,神韻之唯美!據說王老故去後王樹民破碎了眾多巨賈豪商想高價收藏的美夢。其母一生執教40餘載,桃李天下,賢德雙修,陪伴其父臨摹大家真跡,對書法藝術的追求亦是幾近痴迷,所書之字功底扎實,神韻兼具。王樹民固執的完整保存著父母的書法真跡,他捍衛的應該不只是藝術尊嚴、家族榮譽,更是一份厚地擎天的父子母子情意。

憑心而論,相對其父母和某些書法家,王樹民本人全心提筆練字的時間並不長!但是他自幼隨父母識文習字,目睹其父母寫字近60載,賞閱歷代名碑名帖幾十年,看的時間可謂長達生命的三分之二!其父母之真傳和其他大家之心得早已入骨至髓!成為奇才絕非偶然。

王樹民也不做尋常夢:雖然先天的遺傳素質和後天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環境教育使他得天獨厚,但他從不驕矜虛妄,從他食指和中指上厚約0.3公分的老繭可觀其用功程度。他曾為其作品不能與其父作品一同登堂入室而深深羞愧,他曾為被商業文明侵蝕的神聖書法藝術悲哀和焦慮,而且悲哀和焦慮還在延續……。所以“每天進步一小步”是他的座右銘,他以頑強的意志學步、同步、超步,他矢志不移的要把偏執狂才能大成的藝術精神進行到底。

若要問王樹民的字究竟書寫得如何,曾有專家學者驚嘆為: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今又二王——王文學,王樹民。因本人水平實在有限,不敢妄加評價,還是請你自個去欣賞吧。相信大眾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眼光是趨同的,即便是不懂書法之人看到王樹民的字都會和我一樣,為之眼前一亮,為之精神大振!

奇才書法藝術家王樹民已經成功了,但是他懷揣著不尋常的夢,他認為傳統書法藝術的頂峰無極限,所以他依然在書法藝術的漫漫長路上努力追索,繼續登頂。 讓我們向奇才書法藝術家,向有所有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書法藝術家致敬!

B. 朋友圈曬書桌的句子

朋友圈曬書桌的句子有很多,比如書桌形狀篇、書桌情感篇以及書桌唯美句篇,和大家分享一下:

書桌形狀篇

1、書桌的桌角呈現山羊腳的弧線形,其上裝飾有女性面相的半人半獸鍍金浮雕,桌腳的最下端則以獸爪狀的鍍金青銅做造型。

2、我弄了一些黃油漆來,把那張桌書桌漆得非常漂亮。

3、走進書房,就會看到靠窗口放著一張精緻的小書桌。

4、現在,每次我都在這張小書桌上做作業、看書。小書桌上我還放一些裝飾品,使我的書房變得更加漂亮。

5、他跳下椅子,連滾帶爬奔到書桌前,扯出一卷畫紙在桌面上鋪開,研磨提筆就在紙上畫了起來。

6、無論春夏秋冬,小書桌都默默地陪伴著我。從上學的第一天起,我就在小書桌上寫作業、看書、畫畫,它幫助我學習,陪伴我成長。

7、剛上小學一年級,爸爸媽媽特意為我買了一張書桌,是我最喜歡的天藍色。桌前鑲嵌著一個精巧的書架,下面有一個很大的抽屜。

8、在我的書桌上,整整齊齊地鋪著一張薄薄的畫紙,旁邊放著一支鉛筆和一盒水彩筆。

9、我站在書桌前,拿起鉛筆,看著畫紙笑了一下,然後就開始畫起來。

10、我的書房有兩扇窗戶,朝南,好有陽光照進來。書桌正對窗戶。窗戶兩旁有兩條印著花枝的窗簾。書桌有兩層,一層是寫字的地方,二層放台燈,左邊放學慣用品,右邊放書本。

書桌情感篇

1、我喜歡書桌,在這個圖片里,書桌上堆滿了各種各樣的與學習有關東西,例如保健品,學習機,輔導書等。書架上也裝滿了各種的材料。

2、我來到父親的書桌前,恍然見玻璃板底下工工整整地壓著一張狹長的紙條,正是從包裹盒上仔細剪下的那行字:「爸爸,我愛你!」。

3、奶奶的書桌上總是擺著一隻造型別致的小瓷貓,我愛它。

4、我坐到書桌前,先粗粗看了幾頁,然後塞進書桌和櫃子的夾縫里,接著,我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心不在焉地做了一會兒功課,我鬼頭鬼腦地四處張望了一下,又悄悄地把書拿出來,如飢似渴地看了起來。

5、走進書房,就會看到靠窗口放著一張精緻的小書桌。現在,每次我都在這張小書桌上做作業、看書。

6、小書桌上我還放一些裝飾品,使我的書房變得更加漂亮。

7、這里的桌子都非常舊了,很多油漆的都掉光了,肯定有許多年的時間了。

8、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一段樹,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看看綠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一點事。

9、我把卷子攤在課桌上,恨不得敲一陣鑼,叫大家都來看看我這光彩的分數。

10、友誼,是一把雨傘下兩個身影,是一張課桌上的兩對明眸。

友誼,它是理想土壤中的兩朵小花,它是宏偉樂章上的兩個音符。

11、校園內,教室里,課桌前,我們揮灑青春的汗水。

書桌唯美句篇

1、我的課桌好似成了花壇,玫瑰花、野菊花、蝴蝶蘭、含羞草紛紛在上面比試著美艷。

2、我的書桌書櫥是外公自己做的,雖然不那麼時尚,但簡單大方。書桌放在西南靠窗口,桌上擺著文房四寶。

3、走進書房,就會看到靠窗口放著一張精製的小書桌。現在,每次我都在這張小書桌上做作業、看書。小書桌上我還放一些裝飾品,使我的書房變得更加漂亮。

4、在我的書桌上,用鉛筆刀深深地刻著四個字----刻苦學習。我以為是以前用過這張書桌的孩子刻的,便沒在意。

5、無論春夏秋冬,小書桌都默默地陪伴著我。從上學的第一天起,我就在小書桌上寫作業、看書、畫畫,它幫助我學習,陪伴我成長。

6、剛上小學一年級,爸爸媽媽特意為我買了一張書桌,是我最喜歡的天藍色。桌前鑲嵌著一個精巧的書架,下面有一個很大的抽屜。

7、在我的書桌上,整整齊齊地鋪著一張薄薄的畫紙,旁邊放著一支鉛筆和一盒水彩筆。我站在書桌前,拿起鉛筆,看著畫紙笑了一下,然後就開始畫起來。

8、瓶子里插著一株在新疆最常見的沙棗花,一摞報紙斜放在書桌上,硯台上支著一支毛筆,一大張宣紙放在書桌中央一束早春的陽光照在書桌上,已久閃閃發光。

9、我的書房有兩扇窗戶,朝南,好有陽光照進來。書桌正對窗戶。窗戶兩旁有兩條印著花枝的窗簾。書桌有兩層,一層是寫字的地方,二層放台燈,左邊放學慣用品,右邊放書本。

10、我的課桌好似成了戰場,只見一個個士兵人偶在上面擺開架勢准備開戰。

C. 關於漢字的手抄報[圖片或視頻]4k紙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隻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徵。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裡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文字的由來。一個偉大的蒼頡,我特別佩服他。

文字 歷史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研究漢字,首當其沖的問題是漢字是怎樣造出來的,即要解決漢字的起源問題。在甲骨文發現之前,這個問題是難以解決的。因為要探討漢字的造字理論,必須建立在對大量漢字初形初義的考釋之上。甲骨文的發現,再參閱金文、陶文、石鼓文和簡文等,許多漢字的初形得以重見天日,這就為研究漢字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權威性的材料。因此,可以說,隨著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解決漢字怎樣產生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的條件已經成熟了。
根據筆者對甲骨文的考釋,我認為,甲骨文的每一個字都是象形的,都是對某個事物形象化的描繪,其中一小部分仍保留著較強的圖畫性,絕大部分對形象的描摹已高度線條化了。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每一個甲骨文都是象形字,除了極少數例外,如商、周、魯、君、唐等字所加之口和一些指事字中的點、橫不具有特定的形象意義外,字中的一筆一畫都是表示某種形象或某種形象之一部分的。
甲骨文通過形象的手法反映的具體事物,來源於古人的社會生活,它包括古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經濟的、宗教的、政治的、軍事的、習俗的以及人們對自然的觀察和思考等。
先有古人的社會生活,爾後才有以此為依託而造出來的漢字,甲骨文就是這樣造出來的。
如,先有結繩記事的習俗,後據此造出五與午字。
先有刻木為信的習俗,據此造出辛字、對字。
先有去掉人之外腎使之成為奴隸的習俗,爾後有臣、宦等字。
先有給幼兒文身使之得到一種巫術保佑其長大成人,後有人義的民字。
先有割牛耳歃殺血為盟,後有據此產生的未字、制字。
先有滴漏計時,後有商字、庚字。
先有殺首子祭神之俗,後有孟字。
五、午象結繩形,辛、對象刻木之信形,臣、宦象睾丸形,民象以針文面形,未、制象牛頭形,商與庚象漏壺刻箭形,孟象子入盛水器皿中之形。
如此等等,不煩縷舉。
甲骨文是以具體的形象反映古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漢字是古人社會活動的符號記錄,漢字是人文的,一個個漢字就是一幅幅袖珍版的古代社會風俗畫,漢字中包含著豐富的古代文化信息,破譯了漢字,就可以復原古代社會;反過來說,只有了解古代社會,才能破譯漢字。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很多人並不明白這些道理,只是就字論字的研究漢字,因而所得甚少,甚至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對漢字的研究要進行方法上的革命,由傳統的從文字到文字的文字解析,發展為從古人的社會生活到文字的文化解析,只有這樣,才能揭開漢字與漢字文化的神秘面紗,真正領略到漢字的偉大與奇妙。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元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可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於漢字中。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並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並加以普及。
對於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後,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漢語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基於這個語言的文明正處於高峰期——並不象阿拉伯人面對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那樣,是處於經失落的靜態文明;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現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現在並不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了。當代的中國,應該正處於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現在的中國,應該是學習英語,與翻譯並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並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
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編輯]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編輯]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編輯]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編輯]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編輯]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編輯]轉注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編輯]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字。
最佳答案見雞而作
從前有一個地主,很愛吃雞,佃戶租種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還得先送一隻雞給他.
有一個叫張三的佃戶,年終去給地主交租,並佃第二年的田.去時,他把一隻雞裝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說起第二年佃田的事,地主見他兩手空空,便兩眼朝天地說:"此田不予張三種."張三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立刻從袋子里把雞拿了出來.
地主見了雞,馬上改口說:"不予張三卻予誰 "
張三說:"你的話變得好快呵!"
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話是'無稽(雞)之談',此刻這句話是見機(雞)而作'."
鄉村開會
一個鄉里開會,由於諧音,村長說:"兔子們,蝦米們,不要漿瓜,鹹菜太貴了."(同志們,鄉民們,不要講話,現在開會了.)主持人說:"鹹菜請香腸漿瓜."(現在請鄉長講話.)鄉長說:"兔子們,蝦米們,今天的飯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們,鄉民們,今天的飯夠吃了,大家都用大碗吧)

有幾個例子,
1人為人,2人為從,3人為眾[很多人]。
1木為木,2木為林,3木為森[很多木]。
1火為火,2火為炎,3火為焱[(yan,2聲),很多火]。
類似,
3水為淼[(miao,3聲),很多水]。
3金為鑫[(xin,1聲),很多金]。
3口為品。
這些漢字,字形和字義都一致。
但有些漢字,字形和字義可能就不能說是一致的。
比如,
千里為遠,但組合起來為 重。[可以勉強解釋為千里無輕擔。]
千口為舌。

D. 啟功行書書法欣賞

啟功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國學大師,書畫鑒定家,他精於古文,善作詩詞,著述豐富,尤其在書法方面有重大的貢獻。啟功行書書法你見過嗎?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啟功行書書法欣賞,希望你們喜歡。

啟功行書書法欣賞

啟功行書書法欣賞圖片5

如何辨別啟功書法的真假

當代名氣最大,贗品最多的書法家,非啟功先生莫屬了。啟功先生不但取得了卓著的國學和書畫藝術成就,而且樹立了文化學人的道德典範。他典雅俊秀的書法,雅俗共賞,譽滿海內外,深得大家喜愛。喜愛歸喜愛,可真正敢下手購買啟功先生書法作品的膽子卻越來越小了,全是層出不窮的贗品使得大家有些葉公好龍了。

啟功書法——端莊精緻的皇家樓閣

啟功先生的書法,總體風格上是屬於崇尚唯美主義的“理性派”書風,著眼於書法的造型與結構,偏重於靜態的建築性的美。這也就是講,他的書法是屬於寫得好看與漂亮一類的,這一點我相信是絕大數人看到他的書法後的最直觀感受。

那麼古代的書法家怎麼總結這種書風的規律呢?虞世南說:“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講的就是啟功先生這種唯美的書法在進行創作時,心是非常清靜的,頭腦是非常清醒的,表情是非常認真的,絕不像我們今天的有些所謂的書法家那樣張牙舞爪,故弄玄虛地醞釀感情。歐陽詢講:“點畫調勻,上下均平”。是指一幅書法作品完成後,我們看上去造型與結構是非常勻稱的,各個筆畫之間的搭配與組合是非常美觀的。

我國古代宮殿建築,其平面嚴謹對稱,主次分明,結構精嚴,布局嚴整。我們說啟功先生的書法有靜態的建築性的美,怎麼講?說是像故宮,不知道對不對,但起碼像端莊精緻的皇家樓閣吧。

與理性派書風相對應的是明代書法家王鐸那種感性派“抒情書風”,跌宕起伏,搖曳動盪。我們講王鐸書法的韻律感極強,也就是說王鐸的書法講究氣勢,有著動態的音樂性的美,有著高低起伏的變化。這跟當今有些人狂野的鬼畫符型的書法在本質上也是不同的。

“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竟體芳。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啟功先生的這首詩道出了他早年學習書法的方向和取法的途徑。他學習的歐陽詢、趙孟頫、董其昌、柳公權等人的書法也是基本屬於唯美派,只不過董其昌的書法又多了道家放逸的一面,這也是他比趙孟頫高明的一點。

非常理性的人在寫書法時,是用法度,是用他的書法造型規律來控制線條運行的。心境喜怒哀樂的不同與變化只會影響書法作品質量的高低,而不會通過線條表達出來。也就是只求點畫的優美,不求情緒上的起伏變化。啟功先生分別在上午、下午和晚上寫的三件書法,我們從中是無法看出他這一天心情好壞變化的。

這種唯美的理性的書風,難免會排除藝術作品中的跌宕變化。正如董其昌批評趙孟頫“太熟”,因為太熟,只剩下手腕的靈敏,而缺乏心靈的參與了。所以我們會發現,啟功先生同時期書寫內容相同的書法作品,其間的變化是非常小的。如圖(1)中國嘉德2009年春季第1006號拍品,圖(2)《啟功先生贈友人書畫集》第37號作品,書寫時間同為1980年1月,兩件作品字的結體,整體的章法幾乎同出一轍。但二者都是真跡,不存在蛋與雞的關系。

啟功先生在同一天中寫的同樣尺寸、同樣內容的書法作品,很多件放在一起,應該像拷貝出來幾乎一摸一樣的。但這可跟當前有些書畫家把一張畫,一幅字練熟了,然後作為稿子再復制上幾十張上百張(每張都有90%以上的雷同)拿去賣錢是兩碼事。他們是在用印鈔票的速度去賺錢,啟功先生則是為了省下更多時間去做學問。

但這種作品中的過度雷同也為作偽者大行其道地進行臨摹仿作提供了方便,提供了賣出贗品的合理理由。你有一張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我也有一張跟你一樣的,這很正常,難道不可以嗎?誰能說跟你那張相同的就是假的?

啟功的筆法——翩翩太極

筆法,簡單地講就是用筆的方法。用專業點的語言講,筆法是筆鋒的運動形式,也是指筆毫錐體在書寫時所進行的各種運動。

啟功先生在《書法概論》中談到用筆時曾說“用筆無疑是指每個筆劃的寫法,即毛筆在紙上活動所表現出的效果。當然筆毛不聚攏,或行筆時毛筆不順,寫出的效果當然不會好。或寫出的筆劃,一邊光滑,一邊破爛,這筆是把筆頭卧在紙上橫擦而出的。筆劃兩面光滑,是寫字最起碼的條件。要使筆劃兩面光滑,就必須筆頭正,筆毛順。從前人說的‘中鋒’,並不神秘,只是筆頭正,筆毛順而已。”

啟功先生書法的這種中鋒運筆,每個點畫在行進推移的過程中,是順著筆頭平行運行的,運行時的痕跡,也就是線條的特徵是什麼呢?假設這個筆的筆毫只有三根,這三根筆毫運行的中間過程在紙上留下的痕跡,就是平行的三條線,沒有任何的交叉,只是在結尾的時候,隨著收筆動作取向的不同交叉粘連在一起。這種運行的軌跡在枯筆或飛白的時候,表現得尤為清晰。

啟功先生這里談到的“ 筆頭正,筆毛順“的”中鋒”,也正是他本人一直沿用的中鋒用筆又有哪些他自己的習慣與特點呢?

E. 求繁體字的楓橋夜泊 古詩

烏、滿、楓、漁、 對、蘇、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