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川劇人物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心理受傷搞笑圖片 2025-01-03 03:48:49
紅梅洗頭發女人的圖片 2025-01-03 03:41:01

川劇人物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4-12-31 06:15:29

『壹』 求這個臉譜的兩邊的人物各叫什麼,有高清素材最好

這個是川劇,川劇臉譜中的鴛鴦臉。但我並不知道這個是哪部劇目的角色。

鴛鴦臉是丑角臉譜之一。它將臉分為兩半邊,兩邊的色彩與花紋圖案不同,從而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強烈的反差。此臉譜多用於神仙鬼怪之類角色。如《菠蘿花》中的趙偉即用此臉:半邊臉繪猴形,另半邊無圖紋。左耳上插一支紅耳發,右耳下垂一支黑色耳發。又《菠蘿花》中的猴娘娘也用此臉譜:右邊臉勾猴形圖案,左邊臉為小旦臉,頗有特色。再如《飛雲劍》中的陳倉老鬼是一個吃人魔鬼。其鴛鴦臉的勾法是:一邊為花臉,一邊為小旦臉。藉以表現他的兇殘性與迷惑性。出處:45種常見的川劇臉譜網頁鏈接

高清圖沒有,正面圖只在淘寶中查詢到(左下角)

『貳』 動漫人物臉型素材圖片高清-如何畫動漫人物的臉部(盡量有圖片參考)

動漫人物眼睛,頭發,臉型圖片~初學畫畫的話,可以嘗試繪制Q版的動漫人物哦~_綣訓幕,我就是這樣練習的,畫出來會有些變形呢!如何畫動漫人物的臉部?(盡量有圖片參考)在了解了臉部大致的結構之後,這次我們來具體講解臉型。我知道大家通常都是從眼睛開始畫的,眼睛確實是人物畫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我們還是要先從更基本的臉型說起。此外,希望大家平時能多觀察各種不同的人物的臉部特徵,以幫助熟悉臉部的結構。
首先,我們先看兩張《真人版美少女戰士》中的人物截圖(地場衛、水野亞美)。他們在圖中擺的是動漫作品中最常出現的幾個角度,正臉、側面、斜45度角。這3個角度加上平視、仰視、俯視,就構成了人物臉部最主要的9種角度。
標准臉型:圓形臉型、方形臉型、國字臉型、甲字臉型、申字臉型、由字臉型。在素描中,臉型的表現方法如下兩張圖所示:
其實有4個特別要注意的部分:1、眉骨 2、顴骨 3、咬合肌部分 4、下頜底部。這4個部分的處理,決定了整個臉部的感覺。男女、老幼的特徵都在這4個部分有著明顯的表現。
在漫畫中,有2種最具代表性的畫風,歐式和日式,見下圖。歐式畫法繼承了傳統繪畫的表現手法,重視表現人物臉部的骨骼、肌肉,這種畫風最突出地表現在歐美奇幻類和香港漫畫中;日式畫法則大幅度簡化人物臉部的骨骼、肌肉,只表現五官的特點,這種畫風最突出地表現在早期的日本動漫和少女漫畫中。現在的主流漫畫家大多會兼顧兩種表現方法,不會特別偏重某一方(當然也有開創出自己特色畫風的漫畫家),為了大家學習方便,我們今後只介紹主流畫風的特點。
男性角色的「男性臉」與「女性臉」(這里男性、女性是指臉部的特徵傾向,與人物的性別無關):1、男性臉在眉骨、顴骨上十分突出、眼眶較深,而女性臉則幾乎看不到眉骨、顴骨、眼眶很淺。2、在咬合肌部分,男性臉拐角分明,依臉型不同,一般為大角度鈍角或偏直角,女性臉則拐角柔和,一般為曲線。3、男性臉的下頜底部通常較平,女性臉的下頜底部則較尖。事實上,中年男性或特別健壯的男性青年才會用標准「男性臉」,一般的青少年男性、清秀型男性,都多少會偏向「女性臉」,而真正的女性角色則多會使用有強烈女性特色的畫風。
井上雄彥老師是比較男性向的畫風,以《灌籃高手》里的人物為例子:通過上圖的比較,可以看到赤木是「男性臉」、流川則相當「女性臉」,櫻木介於兩種類型之間。
側面的宮城與斜面的三井,可以看到,晴子的臉型則完全是另一種畫風。少女漫畫中的男性臉型,久保帶人的《死神BLEACH》中,男性角色也大多稜角分明(但臉部線條則更加簡化),大家可以自己去對比,我們只用下圖來說明清秀型男性和真正的女孩的臉型的差別:
在風格近似的朽木白哉和露琪亞的對比中,露琪亞的女孩臉型十分明顯,而下圖中的卡嘉莉則更明顯。求這個臉譜的兩邊的人物各叫什麼,有高清素材最好。這個是川劇,川劇臉譜中的鴛鴦臉。但我並不知道這個是哪部劇目的角色。鴛鴦臉是丑角臉譜之餘一種。它將臉分為兩半邊,兩邊的色彩與花紋圖案不同,從而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強烈的反差。此臉譜多用於神仙鬼怪之類角色。如《菠蘿花》中的趙偉即用此臉譜:半邊臉繪猴形,另半邊無圖紋。左耳上插一支紅耳發,右耳下垂一支黑色耳發。又《菠蘿花》中的猴娘娘也用此臉譜:右邊臉勾猴形圖案,左邊臉為小旦臉,頗有特色。再如《飛雲劍》中的陳倉老鬼是一個吃人魔鬼。其鴛鴦臉的勾法是:一邊為花臉,一邊為小旦臉。藉以表現他的兇殘性與迷惑性。
出處:45種常見的川劇臉譜網頁鏈接高清圖沒有,正面圖只在淘寶中查詢到(左下角)。

『叄』 中國戲劇的種類及每個戲劇的代表人物

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1、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

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戲曲學院、南開大學為京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代表人物有梅蘭芳、譚鑫培、程長庚、楊小樓等。

2、豫劇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

如到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代表人物有陳素真、常香玉、馬金鳳、李樹建等。

3、崑曲

崑曲(Kun Opera),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

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太倉南碼頭,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

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北京大學為崑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代表人物有魏良輔、湯顯祖、沈自晉、周傳瑛等。

4、秦腔

秦腔(Qinqiang Opera), 別稱梆子腔,中國西北地區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秦腔成形後,流傳全國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響,並直接影響了梆子腔成為梆子腔劇種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藝朴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Ⅳ-16。

代表人物有馬友仙、貟宗翰、李愛琴、肖玉玲等。

5、滬劇

滬劇,上海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滬劇起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

清代道光年間,浦江一帶的灘簧發展為二人自奏自唱的「對子戲」和三人以上演員裝扮人物、另設專人伴奏的「同場戲」。

1898年,已有藝人流入上海,並固定在茶樓坐唱,稱作本灘。1914年,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

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滬劇是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的戲曲,其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易於塑造現代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濃郁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藝術美。

2006年,滬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54。

代表人物有楊飛飛、馬莉莉、王盤聲、陳瑜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