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悼念同學死者的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卡通人物圖片可愛的繪畫 2024-12-20 02:09:03
搜索牛排品牌圖片 2024-12-20 01:52:05

悼念同學死者的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4-12-19 23:35:45

1. 清明節紀念烈士簡筆畫手抄報 烈士紀念日手抄報

清明節紀念英雄烈士的徵文(精選11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徵文吧,通過徵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徵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紀念英雄烈士的徵文(精選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紀念英雄烈士的徵文1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悄悄的走來了,每當這時候,我的心裡總是特別沉重,因為我的腦海里總是會浮現出那些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 當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的生活中,當敵人的屠刀在手無寸鐵的同胞頭上高高舉起,是你們用自己那鋼鐵般的意志和身軀同那些的敵人奮勇拼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祖國美好的未來。毒刑拷打不能使你們屈服,面對死神的獰笑你們也神情自若,大義凜然。為了五星紅旗在中華大地的生起,你們寧肯把罪惡的牢底坐穿,用生命換來人類的解放。 在舉世聞名的長征途中,無論怎樣的艱難險阻也擋不住你們前進的步伐,無論怎樣的狂轟亂炸也摧毀不了你們必勝的信心,就連飛鳥也望而卻步的雪山也被你們踩在了腳下;沒有食物,你們挖草根,嚼皮帶。在你們心中,驅除外辱,推翻反動派,解放全中國是至高無上的信念,自己個人的榮辱得失無足輕重。 董存瑞,劉胡蘭,楊靖宇……這一個個英雄的名字,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贊歌,使中國人民擺脫了東亞病夫的恥辱,從而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在清明節來臨之際,我們要懷著無比沉重的心情去哀悼那些為祖國獻身的英雄,去哀思他們的英雄業績,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清明節紀念英雄烈士的徵文2 清明節快到了,城裡人的紀念儀式是掃墓。在我們家鄉,清明節的時候,各家各戶買上燒紙氏飢,是一種粗製的紙,燒了以後給陰間的人當錢用,也就是紙錢。清明節的前一天,帶上一把鐵杴,帶上燒紙,提上一壺酒,大多人家是一壺水,到自家老人的墳前。現在墳上培土,再燒上紙,倒上帶來的酒或者水,然後磕頭,以示紀念。不管生前他們對老人如何。都是一樣的。孝順老人的,來到老人墳前,懷著悲痛的心情,燒紙送錢,以示紀念。那些不孝順老人的,在清明節的時候,也和大多數人一樣,給自己的老人燒紙送錢。不知道九泉之下他們的父母,此時此刻有何感想。是喜是悲。 我們有父母的人,父母健在的時候,應該孝順父母。給老人最大的滿足。無論物質上,或者是精神上,都要滿足老人的需要,老人歸西以後,不後悔。逢年過殲岩返節我們我們來到老人的墳前祭祀,送去紙錢和美酒,老人是否能知道呢?正像古詩的最後一句:一滴何曾到九泉。九泉之下的父母,怎麼能感覺的兒女的孝順呢? 作為上了年紀的人。更要善待自己,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喜歡什麼。來點什麼。愛喝酒的,喝點小酒,愛喝茶的喝茶,愛唱歌的唱歌,愛跳舞的跳舞。不要委屈了自己。安享晚年。就是死了之後,也不後悔。等到兒女來到你的墳前,燒紙紀念,你能感覺到嗎?看看宋代詩人的棗昌詩,你就明白了,今朝有酒今朝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節紀念英雄烈士的徵文3 四月清明,帶著些許感傷的心情,我回到了我的母校———福建師大附中。 在安靜的桃花山上,在綠樹環繞中,在徐徐的風中,矗立著一塊英烈碑,顯得那麼遺世獨立。 這英烈碑上是為了許許多多為革命事業犧牲了生命的校友而建造的。 我走近它,看著面前的浮雕,每個人的臉上都是堅定的表情。 這些前輩這些校友,他們犧牲的時候,大概和我們年齡相仿,但他們懂得自己要面對的是什麼,他們知道什麼是視死如歸。 大概正是有著對祖國滿腔的熱愛和對革命的熱忱,為了祖國的解放和繁榮,他們才會不惜拋頭顱撒熱血,犧牲自我。 走到背面,我用手撫摸英烈碑上的每一個名字。 不知是感傷還是惆悵,縈繞在我心中。 他們本可以擁有美好的青春,可他們卻選擇了更加崇高的道路;他們每一個人用寶貴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為我們創造了美好的生活和發展環境。 因此活在當下的我們,更該懂得什麼是責任,什麼是珍惜,要懂得熱愛祖國,繼承先烈遺志來告慰青松下長眠的烈士,懂得我們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用奮發成才、不辱使命來證明自己是時代的驕子。 豐碑常在,英魂永存。 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清明節紀念英雄烈士的徵文4 一盞清茶酒一杯,一掬黃土惹愀悲。 每逢清明,印象中總是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天地之間總像是掛著一層朦朧的窗紗,如人的感情一般柔軟纏綿,直到黃昏時,村子裡的男同胞們聚集在祖墳前,提一杯酒亦或是一壺茶,佇立良久,默默表達虔誠的感情,手捧一抔黃土,撒向安靜沉睡的墓地,帶著許是一直積壓在心頭無法表露許是睹景思人的懷念之情,然後默默離開,二十幾歲的時光里,才更深的理解了那「一盞清茶酒一杯」中所包含的感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千古絕唱,至今讀來仍然那麼哀怨,再加上清明固有的氣氛,總是讓人心生悲涼,可見古往今來,跨越時空後,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仍然四海相通,古今相融。 清明節,一個屬於中華民族祭奠親人駕鶴西去的日子,屬於懷想先輩恩德與功績的時節,當飄飄灑灑的細雨淋濕了剛剛破土而出的青草,灑落在冰涼無言的墓碑,潤澤著祖先的黃土墳塋時,這片和平時看起來並無兩樣的土地,頓時就被淅瀝淅瀝的如絲細雨注進很多感情,綿延在我們哀婉悱惻的心靈,並且讓我們在緬懷故人時,警醒自己「吃水不忘挖井人,乘涼別忘栽樹人」,同時不要辜負先輩們的遺願,珍惜生命對於塵世的依戀,幸福生活。 今年的清明,少了纏綿的細雨,跟車去項目部的路上,抬眼望去,盡是無垠的荒漠,天空也顯得很低很低,竟像是特別心疼這片土地上的辛勤築路的路橋人,以她母親般溫柔的懷抱攏罩大地。 作為「路橋人」的一員,深知先輩們為披荊斬棘,開辟荒漠中縱橫交錯的市井之路所付出的艱辛與不易,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自我犧牲,放棄了多少個與妻兒團聚的日子,多少個本應團圓的日子過成搖首相望,才使得這片無邊無際的荒漠間的無數個星星點點的綠洲連成一片,使得這里原本封閉的文明得以交流,古老的文化得以傳播,現代文明得以滲入。 現在,站在先輩們用心血築成的路上,再提起新疆,已不再覺得遙不可及。 成長在路橋集團下的我們,更應該秉承先輩們的優良傳統,弘揚路橋人的吃苦精神,為路橋夢而努力。 國是千萬家,路橋集團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小家,家好,國才能更好,等我們有一天驕傲的說「路橋夢已實現」時,「中國夢」也就近在咫尺了。 不遠處,雖說看到的是沉澱灰塵的綠色,卻依然擋不住春天的腳步,雖沒有漫山的映山紅,也沒有遍地金黃的油菜花,而當春風迎面拂來時,遍地落葉,樹木都在爭先恐後的脫掉陳年舊衣,換上新裝,這里也呈現一片春意盎然、萬物復甦。 每一個開始都是一個新的起點,承載著新的希望,春風落葉下,思緒飛揚,讓純潔得只剩下感情與生命意識的哀思伴著淡淡的沙塵味,在春風中飛揚,也許,它能帶走沉澱許久的塵世煩擾,留下一份清新和明白,給遠去的親人或先祖一份醒悟清朗的告慰。 但願清明節能真正成為我們人生的清醒站,在對冥冥之中的祖先或親人的景仰與懷念時,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也許我們能再次從心靈深處感受一種人生的超越,體會一份血緣親情的真純,在祖先血脈依存的凝聚力與感染力中,一步一個腳印,實現自我夢,路橋夢,中國夢! 清明節紀念英雄烈士的徵文5 嚴冬在春風中消退,歲月在奮斗中遠去,不知不覺又是一年清明時,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 歷史的長河記載了多少英雄的事跡,革命先烈們,把對人民群眾的愛化為戰斗時同敵人搏殺的力量;革命先烈們,在民族面對巨大危險的時候,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鋼鐵長城;革命先烈們,在社會、人民需要的時候,拋去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把寶貴的生命無私地奉獻給了祖國。 回想起這些,一位位令人尊敬的革命先烈浮現在眼前,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縈繞在耳旁。 劉胡蘭、邱少雲、董存瑞……他們不都是為了革命事業,為了群眾利益而犧牲的嗎?他們是為了理想而奮斗的勇士,為了信念而逝去的戰士,把自己的生命鑄成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矗立在人們的心理,因為有了他們的犧牲和奮斗,共和國才有今天的繁榮和富強。 如今,戰爭年代已遠去,我們只能從書本和電視劇中體會和感受那一份份比天高比海深的愛國情懷。 我想那些為了國家利益而犧牲的烈士們,雖生命逝去,但精神永存!珍惜我們的幸福生活吧!珍惜烈士們用青春和熱血換來的幸福吧!我們不能忘記,我們不會忘記,今天的美好生活,源於昨天你們血與汗的奉獻。 沒有你們的浴血奮戰,就不會由我們的今天。 安息吧,英雄! 清明節紀念英雄烈士的徵文6 清明是一個讓我們緬懷先人的日子;清明是一個籠罩在煙雨蒙蒙中的節日。在片片雨絲下,隱藏著的是人們對先烈們的淡淡的哀傷和深深的懷念與崇敬。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裡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敬愛的革命烈士們,您用青春和生命為民族解放而英勇抗爭的光輝業績令我們敬仰;您留給後人崇高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永遠鼓舞我們 進取 、向上;您播下的思想種子,已經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成為帶領我們走向美好明天的旗幟。 敬愛的革命烈士們,經過你們不懈努力和艱苦卓越的奮斗,當年被帝國主義列強辱罵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已經站起來了,今天,我們接過從您手中傳過來的接力棒,決心要更新觀念,擴大視野,掌握一技之長,全面完善自我,為中華民族的興旺出一份小小的力量。 敬愛的革命烈士們,此時此刻,我們只想用一朵小花寄託我們的哀思,我們只想用一個花環表明我們的心意,我們只想用一座石碑表達我們的敬仰……但我們更明白,最好的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繼承您的意志,弘揚您的精神,讓我們的明天更加輝煌,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富強。 「紅花無情笑東風,青山有幸埋忠骨。」敬愛的革命先烈們,你們為人民的利益而死,你們的死重於 泰山 ,你們與青山同在,你們與大地永存。你們永遠是我們心中的一塊豐碑。安息吧,敬愛的革命烈士們,您的精神永存!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思想永遠昂揚,靈魂永不跪倒,步伐永遠堅定,這就是我們面對先烈們的錚錚誓言。我們將無愧偉大時代,我們將奮然前行! 清明節紀念英雄烈士的徵文7 清明節到了,我們學校開展了緬懷先烈的活動,我們又一次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我們為英雄敬獻了鮮花,又一批小學生光榮地佩戴上紅領巾,站在那裡,我們默默地悼念英烈,每一朵鮮花是我們對英雄的哀思,每一句話語是我們對英雄精神的贊頌,此刻,我想起了許多英雄,英雄董存瑞,在我軍沖鋒受阻的情況下,他沖向敵人的碉堡,用生命當支架,舉起炸葯包,把敵人的碉堡給炸飛了,為大部隊掃平了的障礙,而他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當我想到這里,我的心裡很難過,流出了眼淚。我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學習。 清明節再一次讓我們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我們要向英雄們學習,學習他們那種熱愛祖國的精神,並化為一種力量和行動,好好學習,學好本領,將來建設偉大的祖國。 清明節紀念英雄烈士的徵文8 清明節,家家都要掃墓,但掃的不只是逝去的親人的墓,還有那些為國捐軀的烈士們的墓。他們無私地為人民奉獻,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奮斗著,拼搏著,獻出了自己最值得揮霍的青春和最寶貴的生命。在敵人的利誘和威逼,甚至酷刑下,他們沒有絲毫畏懼,沒有絲毫退縮,奮不顧身地捍衛國家的尊嚴與國土。 他們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願讓國家受到敵軍的侵略。要說英勇無畏,他們才是最最擔當的起這個詞的。這些烈士們就是因為有著這樣大無畏的愛國情懷,才會有我們今天這樣和平、幸福的生活。他們放棄了自己幸福生活的權利,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自己卻沒有好好地享受過生活所給人帶來的快樂。 我們現在的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這些偉大的烈士們的壯舉,我們雖然無法做到像那些烈士英雄們一樣,但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從小開始,努力讀書,勤奮讀書,長大以後為祖國效力,為祖國爭光。在這里,我想對那些烈士們說:「英雄,我向你們致敬!」 清明節紀念英雄烈士的徵文9 夾雜著幾句唐人的詩句,清明就這么杏花細雨,朦朦朧朧的過來了。 清明中缺一不可地活動當數是——掃墓。這也體現了我們對先烈們發自內心的緬懷與敬畏。 先烈們有的為革命事業而獻身,有的為了保護人民及國家的財產和利益而獻身,有的為了在自己崗位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嘔心瀝血而獻身,它們都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永垂不朽的靈魂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有時候一個人的對與錯只在一念之間,因為對錯的選擇可能管護個人的生死,所有意志弱的人都會選錯,而成為烈士的人正是意志堅強的人,我敬佩他們那份不可阻撓的勇氣,為了國家和人們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它們是國家最寶貴的人才,使人們最寶貴的的子弟兵。 烈士們繼承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不怕犧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光榮品質,他們有著「鐵人」般的意志,永遠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怠慢,烈士們頭頂上耀眼的光環是人民對他們的肯定,我堅信:耀眼的光芒將充滿世界各個角落,照進每個人的心田。 新一代的重任將落到我們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身上,我們應以這些烈士們為榜樣,學習他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不怕犧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秀品質,為將來更好的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打下堅實的基礎。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烈士們的精神永遠陪伴我們走完人生之路。 太陽出來了,圓圓的、火紅火紅的,像烈士的精神之光照進我們心頭,伴著我們走向新生活,當然,希望也就此誕生。 清明節紀念英雄烈士的徵文10 又是一個細雨紛紛的日子,又是一個令人萬千思緒湧上心頭的日子,又是一個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站在廣闊的藍天下,站在這片凈土上,以最庄嚴的態度肅立在烈士墓碑前,我的思緒不禁飄到很遠的地方:英烈們為了家鄉拋頭顱灑熱血!李大釗為了人民利益毅然放棄了自身幸福!董存瑞用自己火熱的胸膛築起我們的今天!張思德同志明有機會生存,他卻把這個機會留給了戰友!那一幕幕彷彿就在昨天,揮之不去,牢牢的刻在我的心頭…… 戰士們平凡的臉龐,朴實無華的`笑容再次感動了我! 我們現在腳下所踩的這片凈土,頭上頂著的這片藍天,是他們用生命為我們開創的!讓他們的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染紅了藍天,染紅了我的心! 他們為了我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擋住了敵人的槍林彈雨;他們為了我們,用鋼鐵般的意志面對敵人殘酷的刑法;他們為了我們,忍飢挨餓,在所不辭! 我們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我們要更加珍惜自己現在的生活!我們要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家鄉,師長,同學! 我懷著沉痛的心情,抱著尊敬的態度把那一捧紅得如晚霞的花放在了先輩們的面前! 這個清明節,我們不應該遺忘他們!我們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先烈偉大的精神!秉承先烈們的遺志! 清明節紀念英雄烈士的徵文11 又是一年的清明節,上墳的繁瑣和奔波卻從未改變,變得只是今年清明,大家的腳步慢起來,因為今年清明列入國家法定的假日。這倒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多留在山上一會。每年都給外公上墳,而外公留給我的確是一段段無數的猜疑和想像。恐怕連媽媽都對外公的身影模糊在媽媽9歲時,正在上班的外公卻意外死去。原因我至今也沒搞清楚,在那個落後的年代,這么個封閉的小山村恐怕至今仍是個謎。當家人都圍著墓燒紙錢`,點香,放貢品時。只有我靜靜地蹲在這個小包邊,對著裡面早已逝去的外公揣測著失去的重重,想得出神。 天氣陰沉沉的,是個掃墓的好時候。這座山卻冷冷清清的,大概是山上都為老墳吧。我走過一個個墓,並為之逗留。有些墓很豪華,大氣,應該是有錢人家的先人之墓吧。墓上的磚塊都很整齊,也很考究,墓碑上更是刻著龍虎花草等巧奪天工之美景,倒也給人新的視覺享受。而也有幾個墳凄涼落魄,彷彿親人們早已忘記他們的存在。雜草從生,凌亂不堪,碑上的姓名也難以辨認。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外公墓邊的「金阿大之墓」,死者的名字讓我啞然失笑。「恐怕就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是金家的兒子,父母也不識字,就為順口,叫上」阿大」。」爸爸吸口煙,慢慢吐出些縷煙霧,解答我的不解。我的心猛地一怔。我們的先祖,因為不識字,結果一輩子乃至死後也沒有名字,只能以「阿大」等代號來留給自己的後代。他們這輩因為沒有讀書,連自己的名字也沒有,便永遠荒蕪在歷史浩浩盪盪的長河裡。這一塊墓碑,無凝就是一個悲劇。我由此前對先輩的崇敬,競轉變到對躺在墓里的主人的憐憫之情。我開始重新審視這代人所生長的社會。 在此之前,我對外婆甚至更久的年代抱著美好的憧憬:在那個無憂無慮的年代,人們朝耕暮歸,悠然自得,清新的空氣中決沒有那惡臭的汽車尾氣;可是他們沒有學習的機會,自己就變得不具思想,沒有意義;因為文盲的眼睛是清澈可也是呆滯的,這種純真的目光也許在孩提時代很可愛,而長大後,他們就變成魯迅筆下的成年「閏土」,可憐而木然,甚至死後連墓碑上也沒有一個完整的名字,到處的「阿大」、「狗娃」……讓人心痛,更讓人清醒地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正因為當年廣大的中國農民沒有讀書的機會,有國無防,外敵才得以入侵,迫使們簽下一個個屈辱的合約,導致中國付出大半世紀的努力才得以洗去國家的恥辱。 面對著先輩之墓,帶給我們的是縷縷對逝去親人的哀思,更是對明天的展望。今天的祖國,再也不是愚昧落後的舊中國。義務教育的普及,使得我們每個人都能讀上書,祖國的未來必將更加美好。 逝者,安息吧! ;

2. 小學一年級清明節祭英烈手抄報 小學一年級手抄報

弘揚民族魂--六二班手抄報集阿圖什市第一小學清明祭英烈共築中華魂

一年級清明節祭烈士漫畫手抄報清明節手抄報

清明時節憶先烈精美手抄報 緬懷先烈手抄報

致敬英雄清明節手抄旁脊報展祭祀掃墓清明節手抄報張庄小學四年級下清明手

清明祭英烈城南小學開展運瞎滲手抄報緬懷英雄活動

怎麼畫簡單二年級緬懷先烈手抄報怎麼畫簡單怎麼畫清明節手拆報簡單呢

清明祭英烈手抄報一等獎教程清明祭英烈手抄報內容資料

小學生清明節手抄報圖片清明祭英神凳烈

清明節祭英烈手抄報簡單又好看二年級

一年級清明緬懷烈士的手抄報關於烈士的手抄報

清明祭英烈手抄報清明祭英烈城南小學開展手抄報緬懷英雄活動清明節

清明祭祀緬懷先烈手抄報

四年級烈士頌緬懷先烈手抄報簡單又好看清明節祭英烈手抄報簡單圖片

清明祭英烈緬懷先烈的小學生優秀手抄報精選各年級的孩子們還用心地

英烈------向陽小學開展清明節手抄報評比活動副本清明節手抄報簡單一

息縣第十小學清明節祭英烈主題手抄報展示

關於清明節的手抄報懷念烈士

3. 平凡人的感人事跡有哪些

平凡人的感人事跡很多,下面舉的就是幾個平凡人的感人事跡。
1、申春玲
1998年8月24日,一場特異的悼念會在山東嘉祥縣後中庄進行。 死者申春玲是一位年僅16歲小姑娘,但她卻享福了這個村最高的葬禮格式, 她的三個胞兄穿上了為父母送葬能力穿上的孝衣。在靈柩前長跪不起,全村老少自覺地佩帶黑紗哭著為她送行。可是有誰吵帆知曉這位早逝的姑娘其實與這個家庭不曾任何血統牽涉,她只是一個連戶口都不曾的繼女;在繼父癱瘓,親母親出走離家後, 她卻勇猛地留了下來,用纖弱的雙肩托起了四個大學生胞兄!
2、沈桐和孫志帥
2011年3月12日下午,寧夏第一工業學校初中機電101班學生沈桐和孫志帥返校途經石嘴山市南沙海景區時,突然聽到不遠處傳來一陣急促的呼救聲。尋聲望去,是湖中央冰面上玩耍的3個小男孩掉進了冰窟窿。沈桐和孫志帥冒著危險地將孩子救出後,又悄然上學去了。
3、張光城
齊河開發區火把張村村裡孩子上學需穿越升橡雹308國道,路上車多導致事故頻發,時年66歲的他對全村人承諾:接送孩子上學,保證不出事。他信守諾言,17年來,安全護送學生600多人,未發生一起交通事故。如今他已80多歲了歲,但「送學爺爺」的送學路仍在繼續。
4、王秀燕
丈夫去世後,她帶著公公和兒子改嫁,而第二任丈夫家中還有岳母和 3個孩子。在這個特殊的大家庭里,她既要照顧丈夫的患病岳母,又要照顧年邁的公公,還要帶好4個孩子,她用偉大的愛詮釋了什麼是真善美。
5、如核 最「親」媽媽李保葉:收養殘疾女嬰撫養成人
20多年前,蒙陰縣岱崮鎮五里溝村村民李保葉,收養了一名手足扭反的殘疾女嬰,取名王琳。此後,她悉心照顧身殘體弱的王琳。為了給王琳治病,她將兒子送到娘家,自己帶著王琳四處求醫,欠下巨額債務,用了13年時間才還清。盡管生活困難,她仍把王琳送到縣城接受教育,並一直鼓勵、支持王琳讀到中專。如今,長大成人的王琳選擇了特殊教育職業,把愛繼續傳遞給她的學生們。
6、刁娜
1988年出生的龍口女孩刁娜,是南山集團一名員工。2011年10月23日傍晚,刁娜和愛人開車經過一處攪拌站附近時,看見一女子因交通事故受傷躺在路中央。兩人擔心女子有被過往車輛二次撞傷的危險,便下車營救。在指揮過往車輛繞開受傷女子時,刁娜不幸被車掛倒,右腿嚴重骨折。經媒體報道後,刁娜的事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強烈共鳴,被人們稱為「最美女孩」。

4. 公祭日的圖片背景色怎麼換的

1、首先將獲取來的背景色素材在手機上打開,並提取鏈接發送到電腦上,為後面的排版編輯做准備。

(4)悼念同學死者的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中的磨畢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所有死難同胞(包含慰安婦),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瞎宏芹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中國同胞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三十多萬人慘遭殺戮,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這一公然違反國際法、日內瓦公約的殘暴行徑,鐵證如山,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設立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的審判,早有歷史結論和法律定論








5. 尋找大師議論文素材

紀年被遺忘的學人——讀書——鳳凰網
看大師:影響後人的文化脊樑
大師,不僅是自己專長上給世人帶來深遠的影響。而且,他們也是精神上的標桿。他們屹立在那裡,激勵後人。巴金,陳寅恪,卻在自己的年歲的終點處,仍有著非同尋常的創造力。

大師的魅力在於不斷反省:巴金——中國二十世紀的良心
晚年的巴金在《隨想錄》一書中,以罕見的勇氣「說真話」,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座豐碑。他對過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贏得了文化界的尊敬。巴金的痛苦就是巴金的魅力,他喚醒了因為各種緣故陷入同樣感情困境的中國知識青年枯寂的心靈,遂而成為青年的偶像。
「我的上帝只有一個,就是人類。為了他,我准備獻出我的一切。」「1927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區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層樓上,一間充滿煤氣和洋蔥味的小屋子裡,我寂寞,我痛苦,在陽光難照到的房間里,我想念祖國,想念親人。」

大師的魅力在於學無止境:錢鍾書——難以望其項背的文化昆侖
他說,我一輩子乾的,就是要使小說、詩歌、戲劇與哲學、歷史、社會學成為一家。錢先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以小說家觀點解讀古今中外的文史著作。他以一種文化批判精神看待中國與世界,以一種現代意識統領文學創作以一種高尚的形象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人格上的榜樣。作為知識分子,他被迫接受思想改造,受過不少罪。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他曾說:「大名氣和大影響都是90%的誤會和曲解攙和成的東西。」
「事實上,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上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志。」

大師的魅力在於無媚骨:陳寅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這是陳寅恪為沉湖而死的王國維撰寫的紀念碑文,也是自己一生為人為學的生動寫照。「考自古世局之轉移,往往起於前人一時學術趨向之細微。迨至後來,遂若驚雷破柱,怒濤振海之不可御遏。」「但開風氣不為師」的名言,不僅是龔自珍的自白,也是陳寅恪的志趣和自道,他沒有在任何場合自命為大師,更未在任何時候端過大師的架子。
寅恪先生最動人一節是一九五三年拒絕接受中古史研究所所長的一番話。當時中共科學學院成立中古史研究所,聘寅恪先生為所長,特派先生的弟子汪錢帶聘書南下廣州接先生北上。時先生雙目已盲,乃口述覆信,由汪錢筆錄,他說: 「我的思想,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中。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有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所以我說: 獨立之精神、自由的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正如碑文所示: 「思想而不自由,無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豈庸鄙之敢望」……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見解再研究所學……因此我提出以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你要把我的意見不多也不少地帶到科學院。」
進入生命的晚年,在肉體與精神陷入無限痛楚之中時,明末清初寧死不屈的一代奇女子柳如是便成為他生命中幻象和唯一的光亮。陳寅恪以驚人的毅力口述完成了洋洋80餘萬言的《柳如是別傳》。這一「 鴻篇巨制」的萌生問世,發軔於少年,志成於人生暮年,是陳寅恪所構建的托其心志,明其理想的又一心靈豐碑。此一巨大成就,正如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池田溫所言:「若非有無比堅毅之心力,焉能完成此大業?人類文化史數千載,失明史家之能撰大著,其類殆罕;陳先生之業績,稱為20世紀中國史學界這一大奇跡無不可也!」
「自昔大師巨子,其關系於民族盛衰學術興廢者,不僅在能續先哲將墜之業,為其託命之人,而尤在能開拓學術之區宇,補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規則也。」

大師的魅力在於一針見血:熊十力:「中國文化亡了!」
他常常穿著一件褪了色的友布長衫,扣子全無,腰間胡亂地扎一根麻繩,獨自一人到街上去或公園里,跌跌撞撞,雙淚長流,口中念念有詞「中國文化亡了!」「中國文化亡了!」然而,街市熙攘,人皆自危,沒有人來理會他,也沒有人對他口中所念有絲毫的驚異。
1946年6月7日,熊十氏致函徐復觀說:「知識之敗,慕浮名而不務潛修也;品節之敗,慕虛榮而不甘枯淡也。舉世趨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平等者,非謂無尊卑上下也。然則平等之義安在耶?曰:以法治言之,在法律上一切平等。國家不得以非法侵犯其人民之思想,言論等自由,而況其他乎? 」
熊十力自幼即與眾不同,獨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令其父兄詫異不已。十六七歲時,他即四處游學,當他最先讀到陳白沙的「禽獸說」時,忽起神解,「頓悟血氣之軀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並從中領悟到人生之意義與價值。絕非是趨利避害、去苦就樂等外在滿足,而在領悟人生之意義與價值,體識至大至剛之「真我」,以合於天地萬物之理。這一覺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後的治學方向。
品學術:懂書齋里的人間情懷
也許,有類人躲在書齋為人所不知;也許我們也不知道他們的皇皇巨著;我們更不清楚,他們如同西西弗斯一樣在自己的思考道路上推著石頭上山,而每次又從山頂滑下來。可當他們之中有人說:我對生命的看法很豁達,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給我些時間完成《伊里亞特》,人們又會想起什麼呢?

學術生活中的良苦寄託——費孝通:學術虔誠者
93歲高齡時,他還去了甘肅定西考察。「他的腦子里其實一直沒有離開學術。他又對我們說,有人建議他寫自傳,可是他認為,他這一生寫下的文章就是『自傳』,不必再寫了。他打算花時間寫些總結性的、在學術上有點分量的東西。因此,他除了開會、看書,就是下去調查研究,回到家裡,也是進了書房就看書,一看就是四五個鍾頭。他有這樣一個本領,看書或寫文章的時候,不管身邊有什麼人走動、說話甚至吵鬧,他都會旁若無人,不受影響。

學術生活里的皇皇巨著,書齋里的低調人生——羅念生:為學術獻身
羅念生一直與晦澀、枯燥,像甲骨文那樣難懂的古希臘文學打交道,終生不倦,孜孜矻矻,即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在災難和厄運時時臨頭的日子裡,他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特別是粉碎四人幫之後,他除了吃飯和睡眠的時間外,幾乎全是在他那用床板加寬的書桌前度過的。在他的住所,人們從窗外總看到秉燭夜耕的他坐在書桌前,從黃昏到深夜,那盞黃紅的燈光總是最晚熄滅。在嚴熱的夏天,晚上乘涼的大人、小孩聚了一院子,而燈前像偶像般的他,專注地坐在那裡。這種情景引起小孩們的好奇,他們多次登窗沿向內窺望、逗鬧,竟都引不開老人的視線。有一次他們聯合起來,向老人大聲齊呼:「書獃子,書獃子……」這次他聽見了,他離開書桌走向窗口,笑著向孩子們招手……。事後,他把這段故事講給家人聽,並引以為樂。他心甘情願,矢志不渝,不追求熱門,不圖名於一時,毫無保留地把畢生精力獻給了古希臘文學的翻譯和研究,成為領域里的先驅者。
羅念生不僅有著的文德,在人品上也堪稱是楷模。他善良、忠厚,待人熱忱,雖不善言表,但內心卻是個火熱奔放的世界。他不計名,不為利,對青年學者和學生,有求必應。他經常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為他們查詢資料,解答學術上的問題,每月都要寄出解答的復信、復函。他的老伴沒有工作,又體弱多病,經濟拮據。有人勸他翻譯些通俗,出書量的暢銷書,他說:「這些書有的是人翻,而我所搞的,是別人做不來的。」他囑咐兒女,生活上過得去,有吃有穿就行了。物質上的享受都是轉瞬即失的東西,只有學問和奉獻才是永存的。在文匯報發表的一篇悼念文章中,曾把羅念生先生比喻為「中世紀的和尚」這恰給了他的人生哲理以形象的描述。他從不願給別人增添麻煩,善於理解人、體諒人,就連家中的保姆他也盡力關照她們,減輕她們的勞動負擔。親朋遇到困難,他總是解囊相助,以至往往稿費尚未到手,就已經預支出去了。他的一生說是「吃的是草,而擠出的是奶。」在他重病住院期間,他以極大的毅力忍受著病痛的折磨,盡力與醫生配合。醫護人員都喜歡他,誇他是最聽話的病人。他向醫生再給他點時間,不多,只需半年!他要完成「荷馬史詩」的譯著。他不求生命中的任何享受,只求完成夙願留給後人。然而他帶著遺憾走了,留給兒女的是一個僅有10元人民幣存款的存摺,留給中華民族子孫萬代的,卻是豐厚的、永存的紀念――他的譯作和遺著。
「一個人活著若不工作,就毫無意義了。我對生命的看法很豁達,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給我些時間完成《伊里亞特》。」

慕人格:看大師那塊硬骨頭
常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似乎,書生從來都只是弱弱的代表。可當我們看到有那麼些人,在特別的年代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看法時,不僅他們深邃的目光讓人折服,而且,我們也覺得他們的骨頭也似乎非常硬。有傲骨,無傲氣就是說的這樣的人。
賈植芳:「把人字寫端正」
師道的光芒,那是在長久的點滴的尋常中,而無聲地流露和浸潤。著書立說、傳道授業,更是自己人生一世的傳奇與瑣碎。正如有的學生所說:「我特別喜歡植芳先生在一杯茶、一支煙中,侃侃而談,風骨畢現,從中不僅傳授了讀書的心得,更是傳染了一種難得的為人風格。」師者脫俗,於是教育脫俗。「我這個教授是假的,不是人人都叫我「假(賈)教授」嗎?不,我教書卻是真的,從來不賣假貨。」他教書不拘一格,家門為學生大大敞開著,於潛移默化中「植」種桃李芬「芳」。
歷經戰火、牢獄和各種磨難,卻不改其剛強樂觀。他努力「把人字寫端正」。 師者風骨,是由傳奇人生鋪墊的。賈植芳曾這樣總結自己:從一個監獄到另一個監獄。歷經戰火、牢獄和各種精神磨難,卻不改其剛強樂觀,一生堅持知識良知和社會批判精神,努力「把人字寫端正」。是為賈氏「風骨」。 在苦難面前,賈植芳始終心懷坦盪,不憂不懼。剛毅的精神,支撐他的艱苦歲月。「平時我捨不得吃肉,都是買青菜,但是一批鬥我,回家我就買排骨,自己安慰自己。一個人不要自我侮辱,是很重要的。」在歷經坎坷的他看來,各種經歷都是人生的財富。而自己此生最大的財富,就是「沒有做對不起國家、民族、朋友的事,做人還像個人,書沒有白念。」……坎坷中彼此攙扶的堅強人生,他們活出的是一番氣象,活出的是一種風骨。

顧准:黑夜裡的持燈人
當城頭變換了五星旗開始,三十年間,中國知識界幾乎只有兩副大腦在掘進:張中曉和顧准。一個因思想而罹難,一個因罹難而思想;一個傾全力於批判,一個在批判中建設;一個如電光石火般來不及引燃便熄滅了,一個長期在釜底下自我煎熬。他們中誰也不認識誰,卻一前一後在摸索民族的出口:一個朝東,一個朝西。方向完全不同,由於思想的深度,終至於在黑暗中匯通。
前進是那麼艱難:貧困,飢餓,疾病,孤獨,各種羈限,逼拶和毀損……唯靠良知給個人以支持。對於他們,夜與晝是沒有區別的;綿延中照例地吞咽書本,反芻苦難,舔滴血的傷口。他們用筆,默默記錄精神潛行的歷程,此即所謂道路。然而,這道路並非為世人准備的,——他們深知,他們是遠離了權力,而且為權力所嫉恨的人。
顧准遭到革命的遺棄以後,在這個世界上,再也得不到人類的庇護,包括母親。在同來的道路上,妻子早已自殺。於無助中,他只好伸手乞求兒女們的寬恕,直到死神降臨;可悲的是,革命的新一代並沒有最後跨出站定的門檻。他需要溫情,那麼渴待。
可是,當轉身面對眾神時,竟只有劍和火焰了!顧准:「不許一個政治集團在其執政期間變成皇帝及其宮廷。」「我憎恨所有的神。」顧准重復說,恍如千年空谷的一個回聲!
思想者唯以孤獨顯示強大。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從詩到散文,顧准燃盡了自己的一生。對於他,人們到處頌揚那最後的奪目的輝光,此時,我寧願贊美初燃的純凈的藍焰。

總述
徐志摩曾評價羅曼羅蘭、托爾斯泰時說:「單從他們面上的光彩,單從他們曾經生活過的事實里,我們應得感悟到生命最偉大,最生產--甚至最快樂--的時候是在受苦痛的時候。」也許,看著漸行漸遠的學者知識者的背影,內心也正是如是之想,他們曾如此精彩地活在這世界上,不管這世界有多少苦痛。紀念他們,是為了更好地繼承他們的精神。

《我們是否需要大師》(《中華讀書報》)
季羨林和任繼愈兩位文化大師同日辭世之後,人們感佩他們巨大的文化貢獻,崇高的精神信念和高潔的人生風范,但更惋惜他們的離去,感嘆這個時代文化大師的稀缺,思考和憂慮他們的文化和精神的影響會否淹沒於當今這個商業物慾和流行文化的浮躁、喧囂之中……
學者朱大可向大眾和媒體准確而深刻地剖析了這種人們對大師的精神焦慮和時代心理情結:「在這個消費主義時代,對季羨林的緬懷,就是對中國文化的隆重哀悼。『大師』一旦絕跡,就會引發全社會的文化焦慮。巴金去世時,曾經有過一次恐慌性浪潮,現在好像是當年的情境再現。」
這幾年來,在文化學術界,我們也見多了所謂的「偽大師」,有些人以廉價的「大師」帽子隨便奉送,更有披著假「大師」炫目外衣者干下了道德低下、靈魂齷齪的事情……「大師」的價值,逐漸處於貶值的過程中。
那麼,今天這個時代我們還需要不需要「大師」?
英國哲學家卡萊爾曾經總結過人類歷史上不同時代的大師,比如但丁、莎士比亞、盧梭、彭斯等人,並盛贊他們是人類的領袖,是傳奇式的人物,是芸芸眾生踵武前賢、竭力仿效的典範和楷模,他們是有益的夥伴,是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他們令人敬仰,挨近他們便是幸福和快樂……這種對人類大師的論述,至少概括了大師所從事的事業是偉大的,對人們的生命和精神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他們具有引領人們前行的領袖和權威的力量,他們既是令人敬畏、景仰的,又是和藹可親的。所以,現在人們對季羨林和任繼愈兩位文化大師的敬佩、尊重,正是人們這種熱愛大師、頌揚大師的心理需求的投射和反映。而對照這樣的人類大師的標准,這實際上也使得當今我們這個社會里那些混跡於文化界、藝術界和學術界的假大師剝去偽裝……
我們的時代需要的是真正的文化的大師,精神的大師和思想的大師,而不是當今在文化界、學術界、娛樂圈中那些滿身商業化氣息、熱衷炒作的、娛樂明星式的所謂「文化大師」。「大師」是像季羨林、任繼愈那樣以道德文章、人格特質、人生境界、思想和文化的影響力體現的風采和風范;「大師」是一位豐富了人類精神的人,他確實增加了人類的寶藏,使人類又向前跨進了一步,他追求精神道德上的毫不含糊的真理,他那似乎無不周知、無不探究的心靈里顯示了某種永恆的熱情;「大師」,或像美國著名作家愛默生所說,他是世界的眼睛,是世界的心臟,他要靠保存和傳播道德情操、高貴的經歷、優美的詩歌和歷史的結論來抵制那庸俗文化的流行、繁榮……這就是我們所認為是大師級人物的榮譽的標幟。
說我們患上了「大師飢渴症」也好,對偽大師的泛濫感到焦慮和困惑也好,都不是實質問題,實質問題是這反映了我們的精神的渴念、心靈的皈依,靈魂的需求。總之,我們討論需要不需要「大師」,是要激勵我們的人生想像,獲得文化智慧,防止我們的精神生活陷入貧瘠、蒼白,要使我們對真理的追求(或者對正義的追求,對自我實現的追求)持之以恆。

「大師」與「大豬」一字之差境界高低立判
季羨林、任繼愈去世之後,伴隨他們的名字鋪天蓋地而來的「大師」二字多到令人厭煩,凡稱季羨林、任繼愈,必在其名之後綴以「大師」二字,季羨林先生若天上有知,也必定煩悶不已,要知道,季羨林曾公開表示,如果包括「國學大師」在內的三頂帽子(另外兩頂為「學界泰斗」和「國寶」)有朝一日能被摘掉,將會是件「皆大歡喜」的事情,他不願意戴這么沉重的桂冠在身上,他不止一次地說,「我就是個土包子」。
無獨有偶,和「我就是個土包子」相映成趣的是,文化老人饒宗頤在香港接受媒體采訪時,打趣地對記者說,「我不是大師,我是大豬」。有必要重復一下饒宗頤這句語錄的產生背景:季、任兩位老人去世後一片「大師」稱謂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體以「究竟誰將成為新一代的國學大師」為題展開調查,饒宗頤名列第一,緊隨其後的是張其成、馮其庸、傅佩榮。
眼看著季老至死都沒摘掉的三大帽子就要戴到自己頭上,饒宗頤的一句「我不是大師,我是大豬」,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輕輕巧巧將「三座大山」化解於無形之中。
將大師與大豬對應起來,充分體現了饒宗頤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師這個稱謂在這個時代所蘊涵的危機和壓力,當大師成為一件廉價的帽子,被學術混子們掙來搶去的時候,它其實已經成為一個貶義詞。真正的文化老人,應該對這種虛名抱有藐視的心理,他們的價值所在,在於為文化傳承做了多少貢獻,而不是體現在一個虛名上。
饒宗頤還有一句話說得好,他說「『大師』是佛家說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師。」這句簡單易懂的話,十分樸素地向公眾解釋了「大師」的來源以及不願意當大師的緣由。
和某些文化人「堅辭」大師之後又「退讓一步」默認大師不同,饒宗頤以孩童似的天真語言,將一個本來很簡單的道理說得明明白白,這該讓那些哭著喊著有大師情結的人羞慚不已。「大師」與「大豬」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對比之下境界高低立判。饒宗頤的「大豬說」也當是對持續高燒數年的「大師熱」一次含蓄幽默的批評。
針對季、任兩位老人去世後引發的一片「從此無大師」哀悼聲,有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文化患上了「大師飢渴症」。「大師飢渴症」的形成,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媒體的炒作有著不可推卸的作用,文化老人的去世,很大程度上也沾染上了「消費名人」的娛樂色彩,季羨林追悼會上發生的「烏龜事件」鬧劇,讀來令人心生悲哀。
那麼多人痛悼「大師」,那麼多人操起鍵盤廉價地跟帖一句「大師,一路走好」,但究竟有幾個人讀過「大師」哪怕一本完整的著作?浮躁的「大師飢渴症」隨著文化老人的去世而變得更加焦慮,願饒宗頤的一句話能帶來當頭棒喝的效果,該醒醒了,那些沉迷於虛幻的大師景象中不能自拔的人,讓「大師」這個詞從哪裡來歸到哪裡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