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撅嘴搞笑圖片 2024-09-28 09:25:11
不知道未來在哪裡圖片 2024-09-28 09:11:51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4-09-28 08:22:20

『壹』 誰知道八國聯軍侵華的具體戰爭過程

其中兩次鴉片戰爭,以寫第一次為主。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可以視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重點把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背景、起因、過程、結局揭示出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情形也就便於了解了。將兩次鴉片戰爭聯系起來統觀,更利於高屋建瓴地審視當時的宏觀局勢。關於兩次鴉片戰爭的課文內容,正文是分為「鴉片走私和虎門銷煙」「煙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的簽訂」和「鴉片戰火再燃」三目。

第一目「鴉片走私和虎門銷煙」的內容是揭示鴉片戰爭爆發的宏觀歷史背景和直接導火索。其宏觀歷史背景,是通過當時中國與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比較,從世界大勢上來審視的。藉此可以認識,當時清王朝日趨衰落,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則呈上升的強勢。它加緊進行對外殖民擴張,對中國的侵略有其歷史必然性。而引發鴉片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鴉片問題,這一方面是英國不斷擴大向中國走私鴉片,從而對中國造成嚴重危害;另一方面是中國為抵制而進行禁煙。兩者之間沖突不斷激化,英國遂借端發動戰爭。這樣把戰爭爆發的宏觀歷史背景和直接導火索結合起來編寫,就能夠比較全面而深刻地認識戰爭爆發的原因。

第二目「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的簽訂」,主要是論述鴉片戰爭的過程、《南京條約》和相關其他條約的主要內容,以及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對鴉片戰爭過程的揭示力求簡明扼要,一方面把英國點燃戰火和擴大戰爭的步驟表述出來,揭露其侵略罪行;另一方面通過典型事例展示中國愛國軍民的抗禦侵略的情形,同時也把清廷動搖不定、最終妥協投降以及價善、奕山之流投降派典型人物的丑惡行徑予以揭示。從這些方面,對貫穿於戰爭過程中的種種復雜影響因素的「合力」作用就能夠有一個基本認識。至於《南京條約》及其相關不平等條約簽訂。是戰爭結局的典型事件。它開啟了近代中外不平等條約的先例,危害甚大。總的看來,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重大的,由此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會。從社會主要矛盾到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領域,都開始發生重要變化。課文中對此沒有展開全面而詳細的論述,主要是點明社會性質、歷史階段和社會最主要矛盾方面的變化,因為這是基點。

第三目「鴉片戰火再燃」,主要是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因、過程、結局和相關不平等條約等事項予以簡要論述,而著重點是放在作為戰爭結局要端的有夫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問題上。教學中應注意將經過兩次戰爭所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聯系起來,這樣可大致看出,該時期西方列強通過武裝侵略挾迫清政府所接受的屈辱條件以及中國喪失的主要權益。

「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在課文中各為一目的內容,它們也都具有階段性標志,同時也有著密切關聯。這兩次戰爭是爆發在世界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或最初完成過渡之際。甲午中日戰爭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強國日本發動的對華戰爭。通過戰爭挾迫清政府所簽訂的《馬關條約》,是一個空前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適應了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的侵華需要,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程度進一步加深,並且直接引出列強對華掀起割地狂潮的局面,使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義和團運動正是在這種局勢下爆發的。而義和團運動又成為帝國主義陣營組成聯軍共同發動侵華戰爭的借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接導致《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課文的這後兩目,與前三目一樣,同樣也是本著揭露列強侵略罪行和展示中國人民反抗斗爭兩個基本方面來論述的,所選擇的素材基本上都具有典型意義。

『貳』 《時局圖》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時局圖》創作背景:1900年,俄羅斯帝國乘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機,出兵侵佔我國東北全境。中俄兩國於1902年4月8日在北京簽訂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規定俄國分三期從我國東三省撤軍,每期6個月,18個月內撤完。

1903年4月8日,為俄軍第二期撤軍的最後期限,俄國不但不肯撤回一兵一卒,反而向清政府提出7項無理要求,實際上是要獨吞東北三省,引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時局圖》把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面臨的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豆剖的嚴重危機,及時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們面前,起到了警示鍾的作用。

圖中熊代表俄羅斯,犬代表英國,蛤蟆代表法國,鷹(即鶧)代表美國,太陽代表日本,香腸代表德國。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國已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的歷史現實。

『叄』 清朝當時的社會背景

清朝當時的社會背景: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至1659年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

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

清初人口增殖,土地增墾,物產盈豐,邊境無事,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相對繁榮穩定,綜合國力遠勝於漢唐。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中國人民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

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凱誘使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清朝統治者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乾隆年間,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國的格局最終確定。

極盛時期的清朝,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包括50多個民族,國家空前統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