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打臉繪畫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搜索漫畫美女手辦圖片 2024-09-19 08:05:23
搜索一下帶馬字的圖片 2024-09-19 08:03:57
ps3圖片裁剪成圓形狀 2024-09-19 08:03:53

打臉繪畫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4-09-16 23:29:10

A. 拉風漫畫為什麼招黑

拉風官方誘導玩家刷好評的事,最早先放出獎勵無恥誘導玩家在各個應用商店刷好評,之後沒多久,私信想捧紅另一個抄襲畫吧(此軟體本來是和觸漫一樣做漫畫的軟體,後來此軟體內的玩家,提起這個畫吧指繪軟體,沒想到官方撿樣學樣也搞了一個出來)。

指繪功能的軟體「拉風手繪」,私下放出獎勵再次誘導玩家惡意給軟體刷好評現象此軟體閃退,侵權,隨意封號刪作,抄襲多位畫師的作品,包括動漫,漫畫,游戲等,功能不完善撕逼斗毆時常發生,連官方都開小號惡意撕逼斗毆。

觸漫抄襲勇於承認並且改正,拉風抄襲打死不認,最後被放出原圖啪啪打臉逼不得已,才下架素材,並且從未做過任何道歉,反倒是直接惡意封號刪作品。

拉風漫畫簡介:

麥拉風精心打造全球首款移動漫畫創作社區《拉風漫畫》,在生活中,我們擁有許多不同的快樂悲傷,通常只能用文字去記錄、分享,使用拉風漫畫可以簡單的用漫畫記錄我們的小故事不需要任何的繪畫技巧,更不需要任何的繪畫天賦。零繪畫基礎一拖一拉動動手指分分鍾創作大師級漫畫。

自定義角色:根據自己喜歡的素材組建角色,或自己或朋友,也可以幻想中的他(她)。

模板創作:模板可以更換人物,表情和文字,動作和場景不可更換,適合小白新手創作和分享。

自由創作:全自由創作,根據自己的故事選擇需要的場景、人物、動作、表情、服裝、道具等素材隨意拼組,可創作多格漫畫及長篇連載漫畫。

B. 龍燈的表現形式

洛陽瀍河東關爽明街(明清時稱龍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宋太祖趙匡胤就誕生在這里。正月十三到十六耍龍燈,並久負盛名,並鼎盛於清朝。雙龍系火龍和青龍,火龍象徵趙匡胤,青龍象徵趙光義。東關雙龍之稱由此而來。
東關雙龍起駕時,先行起駕儀程,燃放長鞭一掛,由社首引道到火街北端宋太祖廟前,也就是夾馬營石碑邊舞動最精彩套路後,開始朝城內方向進發,在龍燈前面有大紅宮燈一對,其後是門旗、對旗、帥旗、尖子旗、彩旗等。再後是撓閣,那些少男少女以民間或歷史故事為素材,或扮成十八里相送,或扮成千里送京娘。撓閣之後是捎子棍和火彈子開道,隨後是四十八面大鑼,四面牛皮大排鼓,二十四面巨鐃,十二面大鐃,驚天動地威風凜凜,最後是火龍和青龍。龍燈就舞一陣或表演雙龍戲珠及舞龍抓珠精,但更精彩者便是在老城十字街由數十人搭成人梯,然後傳遞龍頭,層層升高,龍身盤繞於高梯上,龍頭左右搖擺,龍順人梯步步高升,龍頭升至頂端渾身抖動,龍尾在下來回盤旋,龍頭左右搖擺,再用自己配製的煙火時時發光真如巨龍口噴一般,此時金鼓齊鳴,表演達到了高潮,氣氛十分熱鬧,場面十分壯觀。 沔陽高蹺龍燈是湖北省仙桃市人民倍受歡迎的一種民間舞蹈表現形式,彭場崇墉村的藝人,把高蹺、龍燈結合表演,技藝高超,為人們所驚嘆,是沔陽舞龍的一種獨特表演形式。就龍身而言 ,長度和一般龍燈差不多,然而龍節比一般龍燈少,一般龍燈為十三節至十五節,龍節之間跨度短,便於玩地龍燈;沔陽高蹺龍燈只有九節,龍節之間跨度長,便於踩高蹺(高達2米)舞龍燈。就龍衣顏色而言,沔陽高蹺龍燈有兩條,一條黃龍一條赤龍;而一般龍衣不限顏色。玩高蹺龍燈的人要打臉掛須,裝扮成戲劇「十大名角」,由旦角玩珠,武小生玩龍頭,丑角玩龍尾,其餘七人玩龍身七節。
高蹺舞龍人必須同時具備三大基本功:踩高蹺的本事、舞龍燈的技巧、武術功夫。高蹺龍燈關鍵看舞龍頭的人,重要的是舞龍時,龍頭要甩得開、轉得圓,因為崇墉龍燈的下嘴是活動的 ,龍頭向上時龍口張開搶珠,向下時龍口閉攏,活靈活現,極是好看。沔陽高蹺龍燈可玩花樣、以天盤、地盤、地滾(俗稱懶龍翻身)魚咬尾、半邊月、青龍盤柱、五嶽(玩五張方桌)等十幾種技藝,穿插進行。玩龍燈陣容強大,威武雄壯,成為仙桃民間傳統舞蹈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曲周龍燈,源遠流長,有千年歷史。1982年經北京民族文化宮專家鑒定,確認為漢民族龍燈代表,在京展出並收藏。1989年再次由曲周縣文化館製作新龍一條,送京收藏。曲周龍燈後任技法和造型別具一格:龍角用竹篾製成,長盈尺,上尖下粗;龍目過去用豬膀胱製成,現用500度—1000度燈泡代替;龍須用麻染制為綠色整個龍身用繩索串連上百個竹圈而成,每間隔兩米,下設一把手,少則七把,多則九把;龍鱗用窗戶紙染就,火龍染成紅色,水龍染為藍色;龍尾用麻束扎一米長左右;龍的總長度在15—25米之間;龍體內的燈用折表紙先搓成半尺長的捻子,再入鍋用動物油熬制,以牛油最佳,亮度大,不易熄滅。整個龍體造型特點是:巨口張、目生光、角尖厲、須飄揚、身婉長,尾剛勁、千鱗萬甲,神采飛揚,威武壯觀。
曲周龍燈舞法多變,計有二十多種招式,其中以鑽龍、滾龍、盤龍最為精彩。鑽龍分鑽頭和鑽尾二式,舞龍人魚貫從龍頭或龍尾鑽過;盤龍分盤頭和盤尾兩招,舞龍者疊起羅漢讓龍纏繞人身,巍然屹立;滾龍是讓龍在地上翻滾,舞龍人從龍身上翻騰飛越;舞龍分兩法,一是在行進間進行,讓龍搖頭晃尾,如太穿遨遊,一是原地掄舞使龍上下翻飛左右盤旋,意為神龍發威,氣吞山河,極為壯觀。
在舞龍時,黨由一舞蜘蛛相配合。蜘蛛大為籃球,用鐵絲網制,外罩紅紗,下設把手,內然油捻。若二龍對舞,蜘蛛在其間稱之為「二龍戲珠」,煞是好看。
在國務院最近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中,河北邯鄲市極富特色和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曲周龍燈」終於成功入選,繼而為國家級「非遺」名錄填補了一項空白。 又叫「燈龍」,此種龍大都盛行在土家族聚居的集鎮。
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三出燈,十五結束。「燈龍」由九節組成(意為:老龍被斬為九節),龍頭用竹條紮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紙,塗上各種顏色,形態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胡須。龍身各節用細篾紮成圓筒形,外糊清明紙。龍尾亦用細紮成魚尾形,用紅布帶將龍頭、龍身、龍尾連接起來,並在龍頭、龍身、龍尾各節內點一蠟燭燈,似為燈籠。舞燈龍時非常熱鬧,前有二至四對排燈開道,標明此燈龍是哪個村寨或街道的巨龍,排燈後還有魚、蝦和蚌殼、燈籠等,在鑼鼓、號角聲中晃頭擺尾,暢游各街頭巷尾。玩燈龍的動作有黃龍下海,金龍抱柱,二龍搶寶,老龍翻身,金龍過海參……等。燈龍所到之處鞭炮不斷,煙花彌漫,圍觀者水泄不通。有的人家為了迎接燈龍進屋,門前排列大花筒炮36對,鞭炮數萬響,望膽大者進院一試。燈龍進入院內,四周門外的花筒炮、鞭炮騰空爆炸,焰花四起。此時除燈龍各節有燈光外,其它燈光全熄。燈龍在鞭炮與焰火餘光中飛舞,十分壯觀。舞燈龍者,大多赤膊綁腿與巨龍翻騰融為一體。燈不熄,龍不停,鞭炮不斷。一旦燈龍口中噴水,主人便拉著龍須掛朋披紅,用上等佳淆款待舞龍隊伍。如果舞龍者膽小,怕焰花、鞭炮,到門前煤龍抬頭敬禮則退場,就得不到主人的綵綢,品嘗不到上等佳淆。所以,舞燈龍者,都眼快手快舞技高強的能手。燈龍進院,盡管焰火橫飛,都燒不著龍身和人體。舞技不強者,也有舞著巨龍進院,光著竹圈出院的情形。 燈龍玩到農歷正月十五日結束,從正月十三至十五是燒龍日。燒龍,是在溪河邊或有水的溝邊進行,燒龍時,把龍放在地上,眾人把事先准備的花筒炮、煙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對龍身噴去,待龍燃燒完後,眾人啊聲連天,盡興跳躍一陣,將燈龍殘骸送入水中,澆水沖去,意為送龍歸海。 因此龍用稻草紮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紮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胡須的龍頭,用一捆稻草索紮成與龍頭頸一般粗尺多長的七節龍身,再用一把稻草紮成魚尾形的龍尾,一共九節,用稻草間隔地串連起來,每節插一根竹木桿為把。舞草把龍,主要在土家農村山寨舉行,每年農歷五月至七月,為舞草把龍時間,舞龍的意義是娛樂中包含驅瘟、防火兩種。
驅瘟。農歷五六月間,是田間稻草苗猛長期,天氣炎熱,病蟲多發,其中毀滅性的病蟲害為稻瘟病,在科技落後無法防治的時代,土家農民以舞草把龍來驅逐稻瘟病,久之成習,聚眾娛樂。舞草把龍驅瘟,從村寨出發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區、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順路舞到,舞的動作與燈龍相同。舞龍隊伍,在吹牛角號、放三眼炮、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聲中表演舞技,頗為壯觀。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間舞完後,將草把龍抬到溪溝邊燒掉,謂之送龍歸海。遷火焰。農歷的五月端午節前後或七月間稻穀即將成熟期在村寨舉行。舞龍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間放一盆水和一篩子五穀雜糧,候舞龍隊伍來。舞龍隊伍中除了舞九節草把龍外,有一條將一丈長的竹子從中破成船形,在中間裝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二人抬著。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隨後自由觀眾若干。舞龍隊在土老司領頭下,從村頭第一家開始由上而下順次進各家堂屋後,龍頭向堂屋神龕做三點頭行禮,接著繞堂屋一圈,再舞各種花樣。此時,射水人用射水筒(形狀與第三章打水槍一樣)吸盆中水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為滅火),土老司抓篩中五穀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撇一把。撇到中方為堂屋大門外時,舞龍隊出門舞到另一家堂屋。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後,把草把龍和火焰抬到溪溝邊燒掉,澆水回海。舞龍遷火焰的意思是:請龍把火焰神遷出村寨,以免火災保平安。 傳說很久以前的元宵節,眾人觀龍燈會,有三個土家族青年越看越起勁,手舞足蹈,躍躍欲試,情急生智,舉起他們坐著的長板凳,模仿龍燈舞耍起來,十分快活。以後逐步形成傳統體育,平時以娛樂健身,節日期間表演比賽,深受土家人的喜歡。
板凳龍有兩種式樣:一種是用普遍長條高凳,由三人抬舉,兩人在前一人居後的簡易式板凳龍;另一種用細篾紮成,有龍頭、龍尾、龍角、龍眼、龍嘴,再糊上各種顏色的鱗片,把紮成的龍放在板凳上,四隻木腳以示龍爪,非常形象美觀。
板登龍有獨登龍和多登龍兩種。獨凳龍由三人舞,一人出右手一人出左手各抓前頭兩只腳,第三人雙手抓住後頭的兩只腳。舞時要求頭尾相顧,配合協調。當頭高時尾要隨低,頭向左,尾則隨向右擺;頭往上引,耍尾者鬆手換位。舞龍尾者必須由步法靈、速度快、眼力好的人擔任。舞龍頭的二人要求身高基本一致。多凳龍,由九條長凳組成,第一節為龍頭,第九為龍尾,其餘為龍身。龍頭在耍寶人的帶領下,時起時落,穿來拐去,活像出水蛟龍,整條龍要求配合默契,節節相隨。板凳龍的動作有:二龍搶寶、黃龍穿花、金龍戲水、金蟬脫殼,黃龍盤身等。現今,板凳龍表演已搬上文藝舞台。 土家族的潑水龍,亦是一種盛大的民間體育活動,早在土司時期就普遍興起。潑水龍,是用柳樹條紮成,由龍頭、龍身、龍尾和滾寶組成。龍的全身一般為12洞,即每月一洞,閏年為13洞。龍頭有眼、鼻、嘴、舌、角、須,形象逼真,龍尾翹上,能左右搖擺。舉龍頭的人一般土家山寨有名望的長者,龍身、龍尾隨人著舉。滾寶,也是用柳條編成如圓球狀,在龍口前上、下、左、右飛舞,形成龍搶寶。
舞潑水龍,是在農歷六七月烈日當空時議定於龍日舉行。這天,土家山寨家家戶戶將裝滿水的水桶、水盆和潑水的水瓢、水槍等放在門前,待吹牛角、嗩吶和敲鑼打鼓的潑水龍隊伍來到門口,在鞭炮聲中男女老少,齊用水瓢、水槍、木盆的水不停地潑在水龍和赤身舞龍人的身上,誰家的水潑得多,就預兆誰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舞潑水龍時,全村寨男女老少可自由參加潑水,場面激烈歡快,熱鬧非常。 迎龍燈為義烏農村歡度春節的古老待統文化娛樂活動,較大的村莊幾乎都有。迎燈的日期與天數各村不盡相同。一般是農歷正月十一至十八元宵節前後迎龍燈。
義烏的龍燈以板凳龍居多。板凳龍的龍頭是木龍頭,一般是用樟木雕刻的,施粉填墨,漆朱描金,琉璃燈。龍頭有「中殿」,為小型木雕雙層殿閣,雕梁畫棟,曲檻迴廊,相當巧麗。龍身有多片龍節和抱筐燈串連而成。每片燈板,長約1.3米,寬約18厘米,厚5厘米,中段裝燈2盞,燈距約70厘米。燈板兩端,鑽有圓孔,俗稱「橋燈」。連接時兩節燈板對准圓孔,插上一根圓木柄,閂好。人即持此木柄遊行。燈殼用細竹篾紮成龍節、圓抱筐等形式。龍節先用白紙糊好,再用紅綠兩色畫龍鱗;圓抱筐就用稀薄透明紅紙糊成。(圖為義烏蘇溪鎮新院村龍燈的盤燈表演)龍燈出迎時,先行為百子燈、堂燈、牌燈的儀仗隊,繼為火銃、樂隊,手持香燭行燈的頭手。再是龍燈隊。龍尾也是木雕,龍鱗塗金而成。最後是兩人抬的銅鑼銅鼓壓陣。龍燈迎至村莊廣場,「擺齋戶」上香點燭,陳列牲禮供 拜,鳴放鞭炮,龍燈在廣場,兩個搖叉帶領,龍燈做三進三反的「圈燈」(俗稱旋燈)時,尾隨頭行,穿進繞出,我往你來,笑語喧鬧,縱情歡樂。此外還有龍串肚、五梅花、鳳凰展翅等花樣。龍燈的精彩重點不在於長度,更重要的是看盤燈盤的圓不圓,緊不緊,龍燈旋入翻出的流暢速度和節奏的把握,精彩的盤燈表演能在不大的空地靈活翻旋,表演龍追尾、龍串肚等花樣。龍燈除板燈外,還有調龍燈、舞獅燈、走馬燈、花燈等。數百年來,迎龍燈是本市農村普遍的「田家樂」,在「小四清」、「文化大**」中,被當作「四舊」而「破」之。少數村龍頭、二殿、龍尾等藏下來,沒有敲掉。1979年起,陸續恢復。蘇溪鎮新院村是本市恢復迎燈最早的一個村1980年正月十二,組織三百多片龍燈,途徑蔣宅、八里橋頭、楂林、杜門直到宦塘村。沿途各村觀燈者,人山人海。迎燈時間二天二夜,轟動一時。 花橋龍燈盛行於三門縣花橋鎮的花橋、上宅、兩頭門等村,始於南宋,距今已有千餘年歷史。迎龍活動緣由圖騰崇拜意識,後演變為祈求豐收、祈求平安的民間民俗活動。每年正月十三上燈、正月十六落燈,連續四夜舉行迎龍活動,歷代相承。
龍燈出迎,有一整套吉祥禮儀。包括出迎時間、清龍路、祭祀、起步、行走線路、接龍、送龍珠儀式及龍燈與配套設施的先後次序等都十分講究,體現了當地的民俗風情和地域文化的價值觀念,深受百姓喜愛。花橋龍燈與其他地方龍燈最大的區別是五條龍燈同時出迎。龍分五色,分別為紅、黃、青、綠、紫,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個不同方位,涵含四海一統,天下和合之意。每種顏色也都有不同的寓意。紅代表太陽,寓含希望美好之意;青代表天空,寓含風調雨順之意;綠代表大地,寓含萬物生長、五穀豐登之意;紫代表運氣,寓含人與自然和諧之意;黃代表權力、財富,寓含生活美好之意。因此龍燈出迎前,儀式十分莊重。五位在頭天戒齋沐浴德高望重的長者,身穿民族服裝,在五龍殿前擺下香案,焚香禱祝,先祭天地,請出財神;再至宗祠祭祖、禱祝,完畢,五色龍頭朝宗祠牌位點三點,三聲銃響,出迎開始,一時鼓樂喧天,鞭炮齊鳴,獅子開道,鑼鈸鈧鏘,號角長鳴,旌旗等全副鑾駕先行,財神隨後,宮燈再隨後,古亭緊跟、五色龍燈壓陣,火燎照明,一路迎來,浩浩盪盪。所經之處,龍燈出迎時配有專門民間曲調。起步時用《落山虎》,節奏鈧鏘有力;行進時配號角;相迎時用《中指采繩》,節奏歡快、熱情奔放。
製作
綜述
龍燈製作工藝細膩、精美。它用2米左右長的木板為底座,兩端鑿圓孔,以木棒穿孔一段一段接成長龍。長度可長可短,根據村民自發參與的段數而定,短的100餘米,長的則達200餘米。每段板座上用竹篾紮成龍頭、龍身和龍尾的骨架,糊以彩紙,再飾以龍須、龍眼、龍角、龍珠,貼上龍鱗、龍鰭、繪貼花紋圖案、剪紙等。每段龍身有4盞方形彩燈,彩燈上根據製作人的喜好與風格,或剪紙、或彩繪,圖案有花鳥蟲魚、吉禽祥獸、神話傳說、戲劇人物等,形象生動、色彩艷麗,綜合了諸多漢族民間美術工藝,融合了釋、儒、道三教文化及諸子百家思想。龍燈的製作沒有專業藝人,龍頭由村裡的能人集體創作,龍身則各家各戶自製,群體傳承是其最大的特色。
龍頭
龍頭的製作,用長2米,寬0.3米的木板為底座,底座用兩塊木板釘成T形,三端各鑿圓孔,以可串木棒連接。在底座上用木、竹作架,製成龍頭的骨骼,外麵糊彩紙。龍頂插有月亮、方天畫戟、令旗、帥旗、威風旗(旗幟圖案採用刺綉工藝)。龍冠覆以各色四季鮮花。龍眉飾以鳳凰剪紙圖案,鳳凰則由花鳥圖構成,按不同顏色的龍配不同的花鳥圖。如紅龍的龍眉用喜鵲銜梅圖、黃龍的龍眉用黃鶯穿菊圖、青龍的龍眉用鳳穿牡丹圖、綠龍、紫龍則分別用蝶戀蘭花圖、和竹雀圖。龍面門則以三對雙龍戲珠圖構成香草雲。龍上唇貼有梅、蘭、竹、菊繪畫,邊緣有直香草雲,龍鼻下有橫香草雲,龍鼻上則用喜鵲鬧梅插花工藝;龍頭兩邊墜有花瓶球和雞毛圓球。龍口內含龍珠,兩旁貼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或今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對聯,表示祈祝之願和盡情歡樂之意。再飾以龍須、龍眼、龍鱗等飾品。融合了剪紙、繪畫、刺綉、插花、折紙等民間美術工藝手法,造型大氣、美輪美奐。
龍身
龍身俗稱龍段,用木板作底座,兩端鑿圓孔,以龍棒串孔連接。每塊板座製作4盞長方形彩燈以作龍身。彩燈內置蠟燭或電燈,可兩面開啟,稱龍燈兩面開。彩燈上根據製作人的喜好風格,或剪紙、或繪畫,圖案是百姓喜聞樂見的花鳥蟲魚、吉禽祥獸、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豐富多彩,包容了多元文化。
龍尾是在木板底座上,前制長方形龍身,後制三岔或五嶴龍尾,再貼上龍鰭、龍鱗等。
配套設施
1.古亭,以木料穿榫為架,好似花轎狀,外以宣紙糊裱,貼上各色各樣剪紙或彩繪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吉禽祥獸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畫卷,主要展示民間繪畫美術工藝。
2.宮燈。以竹蔑為架,內置電燈,外裹紅綢布,底下墜有流蘇。
3.旌旗。有兩面上綉「花橋龍燈」4個大家的大旗,紅底黃字,列號角之後。
4.火燎。用細鉛絲紮成漏斗狀的鐵絲網,連接著木棒長柄。用小塊乾柴,放入鐵絲網中燃燒以照明。由兩人各執一把火燎,走在龍頭前,晃動火燎照亮道路。這是原始的照明工具,迎龍時一直沿用,以證迎龍的歷史久遠。
5.棒頭銃。用生鐵鑄成球狀,中空可儲火葯,頂端用木楔塞緊,下端有小孔,插入導火線引火。此圓球牢牢固定在木棒上,故名棒頭銃。迎龍儀仗將出動時,先是三聲棒頭銃,聲音響,威力大。棒頭銃響後,鑼鈸齊奏,號角長鳴,一聲吶喊,龍頭昂起,儀仗出發。
禮儀
1.清龍路。就是摸清龍燈行進路線的道路情況。當地有龍路不回頭的說法,龍路上如有障礙物,則要提前清理。清龍路時由兩名壯漢在迎龍頭天各執一面大鑼,沿龍燈所經路線,鳴鑼告知群眾,各自清理,以免影響龍燈前行。沿路居民都將龍燈所經的道路打掃清理得乾乾凈凈,以迎接龍燈的到來。
2.起步。在集中點接好龍燈後,先到五龍殿祭天地。由五位身穿民族服裝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長者須在頭天戒齋沐浴凈身。在殿內擺香案,禱祝平安,再從殿內請出財神爺,按火燎、獅子、鑼鈸、號角、旌旗、財神、宮燈、古亭、五色龍燈排列順序。至宗祠,舉行祭祖儀式後,棒頭銃三響,迎龍隊伍出發。
3.龍路。花橋龍燈出迎,必須按規定路線行進,這就是所謂龍路。龍路按龍不走回頭路的習俗。從五龍殿到祠堂,再沿事先清好的路線前行,觀音堂是必經之處,適合龍燈盤旋的大場地(如學校操場)也要經過,便於表演和歡聚。其他主要街道都要迎遍,以便群眾接龍。出遊完畢後,要先將財神請回五龍殿,然後將龍頭放回宗祠,各自方可歇息。
4.接龍。群眾將花橋板龍奉若神明,凡板龍出迎所經過的地方,沿途百姓均擺香案,虔誠接龍。接龍的儀式,是在店門口或大門口擺起八仙桌。桌上放香燭一副,清茶(白開水)三盞。穀米茶格(古代祭祀用的器具,用木頭雕刻而成)上放茶葉、白米、豆類三種祭祀用品,以及供奉水果等。也有的再加酒及三牲禮品,即俗稱三盤福禮,用面、肉、豆腐三樣。或五牲福禮,再加上雞、魚。待龍迎到時,戶主即點香插燭,斟酒篩茶,率領全家大小虔誠跪拜。迎龍隊伍也必須停下來,龍頭朝向門戶,雙方互頌吉利言辭。禮畢,鳴放禮炮,迎龍隊伍繼續前進。
5.送龍珠。花橋板龍的每次迎龍活動中,都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那就是送龍珠。在每次籌備迎龍的時候就接洽好送龍珠的對象。接龍珠者必須人到中年,膝下無兒無女,自願接受龍珠並熱情於迎龍活動的人家。送龍珠的時間就在迎龍當夜。當龍燈游完必經的龍路,迎龍儀仗隊解散,剩下龍頭龍尾,與選出的十幾段龍身,重新連接成龍。伴有鼓樂一隊,去到接龍珠戶的大門前停下。接龍珠戶在大門口擺起香案,虔誠跪拜後,由接龍珠戶家女主人用手撫摸龍口內龍珠,一長者贈女主人紅雞蛋一個。接龍珠的須敬茶遞煙,以及水果招待,在互祝早生貴子、恭喜發財的吉利話後,大家各自散去。也有的富戶接龍珠,除以上的例行招待外,還贈送每人一包香煙,另有紅包一個送給集體,內有數百元至千元不等,這些都完全出於接龍珠者自願。解放前龍珠總是送給那些人到中年又無子女的人家,解放後也有送給富戶的,可說是人們思想意識隨形勢的轉變而轉變。
6.樂曲。花橋龍燈出迎時除鑼鈸等打擊樂外,還配有專門曲調。起步時用《落山虎》,節奏鈧錚有力;行進時配號角;相迎時用《中指采繩》曲調,節奏歡快,熱情奔放。龍燈出迎時與民間曲調相融合,也是花橋龍燈的一大地方特色。
價值
藝術價值
花橋龍燈的製作展示了木匠、竹蔑匠和民間藝術的智慧,集文學、繪畫、雕刻,剪紙、刺綉、音樂、戲劇於一體,綜合了各種藝術元素,使之完善地統一在整個迎龍活動之中,具有較高的民俗學價值、審美價值和教育價值。
社會價值
花橋龍燈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和民間藝術的魅力,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迎龍活動的過程不僅是娛樂的過程,更是凝聚人心的過程,能為三門灣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佐證。
花橋龍燈多次參加市、縣民間藝術大會串踩街活動和三門中國青蟹節活動,使得這一民間民俗活動重放異彩。2007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