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啟功行書書法欣賞
啟功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國學大師,書畫鑒定家,他精於古文,善作詩詞,著述豐富,尤其在書法方面有重大的貢獻。啟功行書書法你見過嗎?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啟功行書書法欣賞,希望你們喜歡。
啟功行書書法欣賞
啟功行書書法欣賞圖片5
如何辨別啟功書法的真假
當代名氣最大,贗品最多的書法家,非啟功先生莫屬了。啟功先生不但取得了卓著的國學和書畫藝術成就,而且樹立了文化學人的道德典範。他典雅俊秀的書法,雅俗共賞,譽滿海內外,深得大家喜愛。喜愛歸喜愛,可真正敢下手購買啟功先生書法作品的膽子卻越來越小了,全是層出不窮的贗品使得大家有些葉公好龍了。
啟功書法——端莊精緻的皇家樓閣
啟功先生的書法,總體風格上是屬於崇尚唯美主義的“理性派”書風,著眼於書法的造型與結構,偏重於靜態的建築性的美。這也就是講,他的書法是屬於寫得好看與漂亮一類的,這一點我相信是絕大數人看到他的書法後的最直觀感受。
那麼古代的書法家怎麼總結這種書風的規律呢?虞世南說:“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講的就是啟功先生這種唯美的書法在進行創作時,心是非常清靜的,頭腦是非常清醒的,表情是非常認真的,絕不像我們今天的有些所謂的書法家那樣張牙舞爪,故弄玄虛地醞釀感情。歐陽詢講:“點畫調勻,上下均平”。是指一幅書法作品完成後,我們看上去造型與結構是非常勻稱的,各個筆畫之間的搭配與組合是非常美觀的。
我國古代宮殿建築,其平面嚴謹對稱,主次分明,結構精嚴,布局嚴整。我們說啟功先生的書法有靜態的建築性的美,怎麼講?說是像故宮,不知道對不對,但起碼像端莊精緻的皇家樓閣吧。
與理性派書風相對應的是明代書法家王鐸那種感性派“抒情書風”,跌宕起伏,搖曳動盪。我們講王鐸書法的韻律感極強,也就是說王鐸的書法講究氣勢,有著動態的音樂性的美,有著高低起伏的變化。這跟當今有些人狂野的鬼畫符型的書法在本質上也是不同的。
“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竟體芳。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啟功先生的這首詩道出了他早年學習書法的方向和取法的途徑。他學習的歐陽詢、趙孟頫、董其昌、柳公權等人的書法也是基本屬於唯美派,只不過董其昌的書法又多了道家放逸的一面,這也是他比趙孟頫高明的一點。
非常理性的人在寫書法時,是用法度,是用他的書法造型規律來控制線條運行的。心境喜怒哀樂的不同與變化只會影響書法作品質量的高低,而不會通過線條表達出來。也就是只求點畫的優美,不求情緒上的起伏變化。啟功先生分別在上午、下午和晚上寫的三件書法,我們從中是無法看出他這一天心情好壞變化的。
這種唯美的理性的書風,難免會排除藝術作品中的跌宕變化。正如董其昌批評趙孟頫“太熟”,因為太熟,只剩下手腕的靈敏,而缺乏心靈的參與了。所以我們會發現,啟功先生同時期書寫內容相同的書法作品,其間的變化是非常小的。如圖(1)中國嘉德2009年春季第1006號拍品,圖(2)《啟功先生贈友人書畫集》第37號作品,書寫時間同為1980年1月,兩件作品字的結體,整體的章法幾乎同出一轍。但二者都是真跡,不存在蛋與雞的關系。
啟功先生在同一天中寫的同樣尺寸、同樣內容的書法作品,很多件放在一起,應該像拷貝出來幾乎一摸一樣的。但這可跟當前有些書畫家把一張畫,一幅字練熟了,然後作為稿子再復制上幾十張上百張(每張都有90%以上的雷同)拿去賣錢是兩碼事。他們是在用印鈔票的速度去賺錢,啟功先生則是為了省下更多時間去做學問。
但這種作品中的過度雷同也為作偽者大行其道地進行臨摹仿作提供了方便,提供了賣出贗品的合理理由。你有一張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我也有一張跟你一樣的,這很正常,難道不可以嗎?誰能說跟你那張相同的就是假的?
啟功的筆法——翩翩太極
筆法,簡單地講就是用筆的方法。用專業點的語言講,筆法是筆鋒的運動形式,也是指筆毫錐體在書寫時所進行的各種運動。
啟功先生在《書法概論》中談到用筆時曾說“用筆無疑是指每個筆劃的寫法,即毛筆在紙上活動所表現出的效果。當然筆毛不聚攏,或行筆時毛筆不順,寫出的效果當然不會好。或寫出的筆劃,一邊光滑,一邊破爛,這筆是把筆頭卧在紙上橫擦而出的。筆劃兩面光滑,是寫字最起碼的條件。要使筆劃兩面光滑,就必須筆頭正,筆毛順。從前人說的‘中鋒’,並不神秘,只是筆頭正,筆毛順而已。”
啟功先生書法的這種中鋒運筆,每個點畫在行進推移的過程中,是順著筆頭平行運行的,運行時的痕跡,也就是線條的特徵是什麼呢?假設這個筆的筆毫只有三根,這三根筆毫運行的中間過程在紙上留下的痕跡,就是平行的三條線,沒有任何的交叉,只是在結尾的時候,隨著收筆動作取向的不同交叉粘連在一起。這種運行的軌跡在枯筆或飛白的時候,表現得尤為清晰。
啟功先生這里談到的“ 筆頭正,筆毛順“的”中鋒”,也正是他本人一直沿用的中鋒用筆又有哪些他自己的習慣與特點呢?
Ⅱ 二王書法作品
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今又二王:王文學、王樹民。王文學和王樹明先生被稱之為當代二王,可見他們的書法造詣確實是非常之高。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二王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二王書法作品欣賞
二王書法作品圖片4
當代二王書法
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今又二王:王文學、王樹民。
以電視劇《李衛當官2》《楊翠喜案》《王安石變法》《大唐茶聖》《宋太祖開國》等享有盛名的知名作家、編劇、歷史學者 ——尚志發先生,曾為王文學先生書寫此入得蘭亭出得蘭亭一文,在人民網、新華網等均有登載。
松嫩兩江酹酒而歌,蒼穹下就是故鄉黑龍江肇源縣。故鄉曾是遼朝黃龍府之域,又是大金國“肇基王績”之地。千年古韻,蒼涼遼闊。近百年來,蒙漢雜居,文化雙流,草原與驛站共處,農耕與漁獵相映。其文史光芒,足以興嘆。書家王文學老先生便崛起在這里。
文學老自幼功王羲之父子,追習褚遂良、孫過庭、歐陽詢諸人。八十餘年忘我臨池,晚年大倡晉唐書風,大袖煌煌,聲名烈烈。一部集甲骨金文、秦篆漢隸、南北碑板、晉唐行草於一爐的《王文學書法作品集》赫然問世。其中所書《蘭亭序》可稱神妙之品。凡有幸一睹者,無不震驚。自《蘭亭序》問世至今,1700餘年,臨《蘭亭序》者當在千百人。今日所見上品不過唐之虞、歐、馮、褚四位。宋元明清雖不乏大書家,卻無人能及唐四家。現代諸書家亦有臨跡,但其晉唐工夫與神韻則相去甚遠。可以說,自唐四家之後,臨《蘭亭序》者,1400年間,得神韻者唯文學先生!蘭亭神韻“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晉書·王羲之傳》)觀先生所書,用筆細膩洗練,結構智巧多變,精神自在,風神流美,天質自然。把先生所臨與唐四家同懸一室,亦難分伯仲。
當今書壇,審美多元。但是,無論如何,主流是傳統經典書法。晉唐書法是中國書法之精髓。代表著中國書法精神。自晉唐以來至今日,學《蘭亭序》者,聲息噪雜,其中“出蘭亭”說,頗能代表一些人之心聲。所謂“出蘭亭”,即主張“入得蘭亭,出得蘭亭”,“寫自己之蘭亭”雲雲,此說圓滑周到且豪情萬丈,卻經不起書法史的考問:“到底有誰入得蘭亭了?”入者鮮見而自詡“出蘭亭”者甚眾。所謂“出蘭亭”者,不過成了一些人知難而退的托詞。文學先生所書《蘭亭序》及《十七帖》與文書雙絕的孫過庭《書譜》都可謂大得晉唐之風的神妙之品。文學先生確是可稱“入得蘭亭出得蘭亭的”。文學先生作品中的流美函育古質,飄逸中透著風骨,便是對晉唐書風的升華。這種升華反映在他的創作作品中,如此選入作品集的諸篇行書:李白《塞下曲》、張九嶺《感遇》、蘇東坡的《水調歌頭》、《赤壁懷古》、陸游《冬夜讀書》。榜文“仁者得其壽”、“學海無涯”、“玉振金聲”、“閑雲野鶴”,及大字“龍”、“虎”、“福”、“壽”,都是書中佳品。
“書為心畫”書法是心神之作。歷代書家無論功業大小,其書法都是他自我的精神描摹,都會列印出人生與社會的背景。文學先生為人真誠、謙和,文雅溫善。於新中國崛起之初,肇源百廢待興之時,為城中僅有幾位文化人之翹楚。懂教育,通文學,喜書法,勤筆耕。苦寒絕域下,在國家與百姓期盼渴望新文化新生活之際,先賢挺身於前沿,為時代弄潮頭。文學老人主掌文化教育多年,草創肇源文化事業於艱難百端之中。白手白刃,初劈榛莽。肇源小城有了高級中學,第一次有了電影院,有了書店、圖書館、文化館、美術社、文工團、評劇院、廣播站、放映隊等等。越來越多的肇源人有了文化,有了文化生活。
正是小城有了這些,才使得若干年後,肇源出了大學生、教授、作家、詩人、曲藝家、書法家、畫家。有人走出了小城,有人走向了全國,也有人走向了世界。可以這么說,前輩王文學老人是肇源現代文化教育事業當之無愧的奠基者。幾十年繁雜細碎的公僕生涯,“苦寒絕域”的邊城歌哭,一朝自由解放,氣息貫通,激盪飛揚,點線之間便是無我境界。
文學先生之書法自新世紀以來,備受書家關注,已經引起世人注目,其作品不僅國內收藏,日本、德國等藏界也有搜羅。(尚志發)
王樹民,號·之一堂。一手能寫十幾種書體,其多幅作品被多國國家領導人、各界友人及藏家收藏,頭頂文化藝術領域多個“家”和“大師”的桂冠。但誠實的黑龍江肇源人證明其降生時並未見閃電、彩虹和祥雲。
王樹民長得很“正統”,架秀琅眼鏡,不苟言笑,肢體淺淺浮現謙恭含蓄的學者氣質。其父王文學老先生的書法造詣可與虞、歐、馮 褚等唐四家的墨跡媲美,但卻兩袖清風,一生清貧。豐厚遺產當數卓越家族的DNA。
王樹民是老三屆,出校後即當知青,早年本該擎起祖傳毛筆的手,卻在農村的廣闊天地舉起了鋤頭,接受了勞動人民的再教育,後在工廠當過學徒,其後又供職於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
09年前的兩年內他相繼痛失雙親,大孝之人感懷父德光輝普照、感恩母愛神聖無邊,感傷書法界魚蟲混雜、追名逐利眾生浮躁。於是,發誓傳承世代家族書法藝術,弘揚我中華傳統藝術之瑰寶。遂修行體悟,靜心凝神,專注於書法藝術。經勤學苦練後一手能寫甲骨文、石鼓文、篆書、漢簡、隸、楷、行、草等十多種字體,可謂變化自如、妙筆生花,其作品堪稱一部書法藝術發展史。世人驚為奇才!
王樹民現身兼數職:北京黑龍江商會副秘書長,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陽光基金會副秘書長,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書畫拍賣網特聘專家,中國文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名家聯合會榮譽副會長,中華民族聯合會書畫藝術院副院長,青島黃海學院特聘教授。
為何謂為奇才?於是深究。
其一奇,行為奇!不走尋常路:一般書法練習者都是從楷書入手,普遍只練一兩種字體,王樹民練字卻是從文字演變初始的甲骨文開始,而且各種書體都寫。他認為楷書只是工具字而已,但甲骨文、金文、篆書較難書寫,必須很好的掌握中鋒用筆,寫得好與否的關鍵是控筆力度,只要善於控筆,書寫其他書體就容易多了。他臨帖的方式也極其獨特,不描紅、不雙鉤、不一筆一劃臨摹。他的獨特方式為意臨、意寫,只要他用心觀摩過的名碑名帖,憑借“法力”便能很深的領悟個中真諦,下筆時給力就已成竹在胸。初學時揮灑之墨跡高懸於四壁,謂之練習亦作品,作品亦練習。
其二奇,思想奇!不想尋常事:練書法和行事一樣,眾人最忌“眼高手低”,而他最講求的就是“眼高手低”。高為標准高,不入法眼的一掠而過,目標所及都是晉唐前的名碑名帖。不能不折服初學時他選練的字竟然與高等教育書法教材的選擇驚人的雷同。低為姿態低,低頭苦練、低調做人。他的成功口訣是:先天才氣+內在修為+後天歷練。在王樹民的心中,成敗在於一個“法”字,他認為好的碑帖就是法,法是去蕪存精、自然堆砌、水到渠成,法是起也是始。法到好時就是和古人氣息貫通,交疊融合,你中有我。 他坦言搞藝術的人大都追求個性,而他追求的卻是同、是共性,同即是去俗,去俗即是拋棄其個性,忘掉自我。個性與生俱來,人皆有之,而傳統藝術最需要的就是維護,學習傳統藝術的秘訣在於求同而不再於存異,超越和創新在沒達到某種高度時簡直就是扯淡之說。君不見晉唐書法的豐碑高高屹立,現代書法家只可仰視而不可褻玩焉!只有先忘了我最後才會有真我,當然,也不是所有書法追求者忘了我就會有真我。王樹民最熱望的就是能及早達其父王文學之項背——入得蘭亭,出得蘭亭。
其三奇,出身奇!不是尋常人!不做尋常夢! 王樹民不是尋常人,他出生在世代書香世家,祖祖輩輩都是文化人,爺爺乃松花江東名士,為私塾先生,父親是跨世紀書法大家,真跡收藏於《王文學書法作品集》,是真正的無價之寶。凡有幸一睹《蘭亭序》之臨跡者,無不驚嘆其風骨之非凡,神韻之唯美!據說王老故去後王樹民破碎了眾多巨賈豪商想高價收藏的美夢。其母一生執教40餘載,桃李天下,賢德雙修,陪伴其父臨摹大家真跡,對書法藝術的追求亦是幾近痴迷,所書之字功底扎實,神韻兼具。王樹民固執的完整保存著父母的書法真跡,他捍衛的應該不只是藝術尊嚴、家族榮譽,更是一份厚地擎天的父子母子情意。
憑心而論,相對其父母和某些書法家,王樹民本人全心提筆練字的時間並不長!但是他自幼隨父母識文習字,目睹其父母寫字近60載,賞閱歷代名碑名帖幾十年,看的時間可謂長達生命的三分之二!其父母之真傳和其他大家之心得早已入骨至髓!成為奇才絕非偶然。
王樹民也不做尋常夢:雖然先天的遺傳素質和後天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環境教育使他得天獨厚,但他從不驕矜虛妄,從他食指和中指上厚約0.3公分的老繭可觀其用功程度。他曾為其作品不能與其父作品一同登堂入室而深深羞愧,他曾為被商業文明侵蝕的神聖書法藝術悲哀和焦慮,而且悲哀和焦慮還在延續……。所以“每天進步一小步”是他的座右銘,他以頑強的意志學步、同步、超步,他矢志不移的要把偏執狂才能大成的藝術精神進行到底。
若要問王樹民的字究竟書寫得如何,曾有專家學者驚嘆為: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今又二王——王文學,王樹民。因本人水平實在有限,不敢妄加評價,還是請你自個去欣賞吧。相信大眾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眼光是趨同的,即便是不懂書法之人看到王樹民的字都會和我一樣,為之眼前一亮,為之精神大振!
奇才書法藝術家王樹民已經成功了,但是他懷揣著不尋常的夢,他認為傳統書法藝術的頂峰無極限,所以他依然在書法藝術的漫漫長路上努力追索,繼續登頂。 讓我們向奇才書法藝術家,向有所有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書法藝術家致敬!
Ⅲ 她是美女書法家,還是80後,你猜她一幅字賣出多少錢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張華仁書法作品《厚德載物》!張華仁的隸書:氣勢渾厚、茂密凝重、結體方正、分布均勻、磅礴壯嚴、奔逸超縱、神采奕揚!
Ⅳ 楷書書法字體圖片大全
楷書的魅力,一起來體會一下,其中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楷書書法作品,希望能幫助到你!
楷書書法作品欣賞
楷書書法作品圖片3
淺談楷書藝術魅力
文人或是作家書法在當今大文化背景下,已日趨形成中國書法的一壁江山。作家裡的書法家,其書法作品有著鮮明的文人特點,不管從哪個角度欣賞,都帶有很濃的文氣,這是區別於專業書法家顯著的地方。
回顧歷史,不往遠說,活躍在文壇的現當代作家,就有很多人可以書寫出非常棒的書法作品,其功底深厚,舒緩勁健,力透紙背,完全可與書法家們比肩而論,或就是名副其實的書法家。魯迅、郭沫若、茅盾、葉聖陶、沈從文、老舍、姚雪垠、周而復、孫犁、李准、劉征、趙長青、黎晶等人,都能在文學以外,打造一個豐富多彩的書法世界。
作家沒有理由拒絕或是遠離書法。書法,乃中國文化之瑰寶,在中國已沿襲了五千多年,是歷朝歷代文人們特別鍾愛的。書法來源於文字,文字滋養著書法。作家愛書法,應該說自打有文字的那天起,就決定了這樣一個骨肉關系。作家為什麼愛書法?准確說,愛書法的作家們為什麼對書法痴迷,我個人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理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基礎的要素所決定的。文學與書法歸屬於我國一脈相承的文與字所構成的璀璨的“文字文明”,文學與書法同道同源,習文者潛具書法的基因。二是可以光鮮和潤澤作家的由內到外的藝術氣質與多維形象,使作家的藝術特質之外延更加唯美完善,繼而可使作家更加自信和豁達。
同時有效提升其藝術美譽,延展藝術領域,灌注藝術實力。三是跨藝術界有利於吸吮更豐美的藝術營養,還可結交大批書法界的朋友,以文會友,以書會友,使文學與書法撞擊出更絢麗的藝術火花。四是實現“以書養文”,即以作家的書法作品補養作家的文學創作。目前我國能靠寫作拿到版稅的作家寥寥無幾,大多數的出版物不但不掙錢,反而要掏自己的腰包,於是以書法補養文學創作無疑是一個好模式。隨著我國書法市場的發育和完善,作家們特別是名作家們比較上檔的書法作品能獲得較可觀的收入,從而達到文學與書法互惠發展的效果。當然大部分作家並不是為了收入,他們有的是陶冶情操,有的是以書法抒發自己的藝術情感,還有很多人心向公益事業,有人有單位求他們的字,他們的心理就會獲得極大的滿足,分文不取。
作家書法已成為中國書法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實中有些人就喜歡作家的書法作品,當問他們為什麼就喜歡作家的書法作品,他們說的更多的是感覺:感覺作家的書法有作家的味道,有作家的深邃,有作家的靈動。
Ⅳ 寧靜致遠行書書法作品
“寧靜致遠”是我們最常看到的四字書法創作之一。它代表了書法家的心境。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寧靜致遠行書書法作品,希望你們喜歡。
寧靜致遠行書書法作品欣賞
寧靜致遠行書書法作品圖片5
意境,寧靜致遠
一曲古曲。
清泉從山間淙淙流淌,滴落山澗,濺起水花,響聲清脆。風兒吹過,如塵的水滴飄飄灑灑,兩邊的岩石清涼濕潤,偶見綠色青苔。山林,古木參天,山石林立,飛鳥啼鳴,松鼠在樹枝間歡快跳躍。幽深的林間小路通向林中古剎,在遠處,雲霧繚繞,若隱若現。宛若人間仙境。夜晚,深藍色夜空,明月高懸,穿過樹梢,月光傾灑在悠悠古道,蟲兒低語,寧靜迷人的山中月景。
一首古曲,用耳聆聽,用心感受。你會聽到泉聲,蟲鳴,鳥啼,看到樹木,野花,小草。隱隱約約,暮鼓晨鍾,從遙遠的天際傳來,落在寂靜山林,小扣心扉……一首古曲,一幅唯美畫面,展現在眼前。這,就是音樂的意境。跳躍的音符,林間舞動,在聽者心裡,裝幀成一幅山水,鋪展在眼前。很美。
在如水的音樂中獨坐,一杯清茶陪伴,翻閱一幅幅中國古代山水畫。明月,山石,雲霧,茅草屋,亭台樓閣,古廟,江水,孤舟,老翁。構成每幅古畫不同的繪畫元素。不同的湖面,同樣的意境深遠。面對一幅幅作品,凌亂的心,安靜了。置身於鋼筋水泥築成的火柴盒裡,聽不到窗外汽車飛馳而過的聲音,樓下納涼人的談話,小販高聲的吆喝。人,走進畫中。成為畫中的人兒:坐在樓台賞月,與老翁一起江中披蓑獨釣,躺在山間小溪旁閉眼靜卧,在茅草屋前賞花望月,在荷葉漂浮的水上,坐在船中賞蓮彈曲……說不出的清寂,曠遠。彷彿穿越千年,襲一身古裝,回歸山林。守著園子,或背上行囊遍訪古廟,或登高望遠寄託情懷。這獨坐,這意境,心變得博大、深遠。
一直以來,我是喜歡油畫的。我是被油畫絢麗的色彩迷惑。當我開始翻閱這些中國古代山水畫,我已經受了蠱,不能自拔。我迷戀繪畫作品中的意境,心沐浴在自然風光里。心裡有潺潺的流水,飄渺的雲霧,安靜的茅屋,也聞到清新的空氣。思緒,在繪畫作品中飛揚。看到未曾見過的景物,感受未曾有過的清幽心境。這心境,牽著你,萬水千山走遍。煩躁,無奈,傷感的心,只一個剎那灰飛煙滅。你的心干凈了,輕鬆了,無慮了。人生,還有什麼過不去的火焰山。你會發現,在大自然面前,人只是一粒微塵。微不足道。和自然界一樣,有四季輪回,生生滅滅。那一刻,想遠離繁華的大都市,尋一個世外桃源。不再日日馬不停蹄。放慢生活的腳步,融於自然之中。不再承受生活的重壓,好好享受人生。我們從自然界中來,要回歸自然界中去。因為大自然太美,人生太短。
意境,一種感受,一種境界,一種情調,一種詩意。超越時間、空間。心雖小,意境很遠。自然景物,浩瀚無邊,只在那顆心裡。小小的心,承載自然界中一花一草一水一山石一古廟。
讀劉禹錫《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站在洞庭湖邊,天空一輪圓月高懸,清幽的月光灑在平靜的湖面,宛如一面明鏡。湖面灑滿潔白的月光。耳邊是貝多芬《月光曲》優美的旋律。遠望君山,在夜色中,湖面似盤,君山似螺,高高地安置盤中。這是我夢中的洞庭湖,在如水的月光下,清麗,寧靜。人未去,心已到。這,就是詩歌的魅力。這,就是意境的魔力。透過文字,一幅絕美的秋月湖光山色圖呈現在眼前。讀了詩,賞了畫,美了心。
建築,凝固的音樂。中央美術學院橡山學院,長廊蜿蜒曲折,似山中小徑,上下起伏。別致的門,宛如山洞,閃電。寧波博物館,悠遠的意境,中國的山水濃縮在這座建築里。印度泰姬陵,藍天白雲下,宛如一顆碩大的淚滴,輕落那塊神奇的土地。蓮花寺廟,絕美的設計,安靜地盛開在一年四季,成為這塊古老的土地又一勝景。
意境,真的好神奇。
無論音樂、繪畫、詩歌還是建築,不同藝術表達形式,同樣會說話的語言,帶給欣賞人心靈的關懷。這種關懷,是視覺聽覺的感受,也是精神的愉悅。蒼白的心有了色彩;枯竭的靈魂,濕潤了;落滿塵埃的心潔凈了。這就是藝術的力量。這力量,來自兩個字——意境。
意境,剎那的感受,像靈感,不知不覺來了,襲擊了你,就像喝了一杯陳年老酒,醉倒在這份美麗的情感里。你的心裡,盛著滾滾的長江黃河,落日的余暉,一輪山中明月……一朵花,你看到花的海洋;一株草,你見到遼闊的草原;一滴水,你望到浩瀚無邊的大海。那是你飛揚的思緒,浪漫詩意的心境。大美無言,美在心海。
意境是什麼?浪漫詩意的生活。在這樣的生活里,冰冷的牆體有了溫暖,緊閉的房門有了問候,生活的坎坷只是個短暫的旋律。人的生命,不老在美麗的意境里。
她說,退休後,我在郊區買一處小院。在院子里,種花,種菜。吃自己種的菜,綠色食品。那種生活,才是我想要的生活。想起陶淵明的園子,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有這樣一片園子,房後是榆樹,柳樹,房前是桃樹,李樹。詩意地棲居,真好!想像著兩鬢斑白的她戴著圍巾,在院中春種秋收。坐在躺椅上讀報小憩。月下拉一曲高山流水。渴望遠離都市的喧囂,渴望看到園中四季的色彩,渴望每天抬頭望天看月,渴望閑庭信步。她夢中的生活,在那份意境里,等待著意境與現實相遇,握手。
想起兒時,我的家,居住在一個不大的院子里。院子西邊是一顆老槐樹。綠樹蔥蘢的日子,槐花在風中起舞,滿地白色的槐花灑滿庭院,泛著甜甜的味道。我時常坐在院中,花樹下,讀書習字。盛夏,月圓之夜,一家人圍坐院中,吃著月餅、西瓜。聞著茶香,品茶。賞月,聊天。盛大的節日,和小夥伴在一起,拿著梯子,在父親的陪同下,坐在房頂看五顏六色,瞬間即逝的煙花。那一切,被時間的長河淹沒,如一首詩,一段懷想的樂章,一幅繪畫珍藏在人生的記憶里。那記憶,變成勾起我無限遐思的意境。是友人的,也是,我的。遙遠的記憶蒼老在時代的發展里。我在用今天的藝術,紀念昨日的生活,享受意境,緬懷過去。
意境,真的好。獨處一室,享受一份豁達,浪漫,詩意。人在意境里,寧靜致遠。美好的人生,生命的寄託,從意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