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思考中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淘寶代收圖片在哪裡看 2025-01-15 17:06:46
47寸圖片是多少乘多少 2025-01-15 16:35:13
亂山殘照的唯美圖片大全 2025-01-15 16:03:59

思考中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4-08-24 14:39:56

① 求關於思考的作文素材

當我們看見壺里的水沸騰時,首先想到的是把火關掉,把壺取下來;瓦特看見壺里的水開了,卻探索其奧秘,發明了蒸汽機。

類似的,當我們被樹上掉下的果實砸到頭,首先想到的是抬起頭,沖果樹發脾氣;牛頓被果子砸到頭,卻探尋其奧秘,發現了萬有引力。
每個人都有優點,我想要成為的人就是那種集很多人優點為一身的人。

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多發揮自己的特長,盡量地幫助有困難的人,如果經常這么做,你就會離你想像中的人越來越近,總會有那麼一天會實現的;然而光說不做是不行的,如果光說不做,即使你有這個天賦也是不行的,一個人有了優點也要善於發現,就算是一個小優點。比如說我現在就發現自己對什麼事都很好奇,問問題總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這也是一個優點啊!

總而言之,我就是想成為一個有別人優點而沒有別人缺點的人,讓我們朝著自己的目標奔跑吧!

② 探索|兩張圖讓想像類作文突破困境

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想像力是人類創新的源泉,它是人不可缺少的一種智能,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想像力的培養一直是一個重點,《新課程標准》中提出:「要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自由表達和創意的表達。」可見,培養想像力可激發學生的寫作沖動,而寫好想像作文又有助於想像力的培養。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樂於想像並樂於表達自己的想像,是一項有意義的、也是必須做出的探尋。

一、 想像作文實踐中的「入門難」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創新,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現在小學生要具備簡單記敘文與想像作文的寫作能力,同時,統編版語文教材中也分別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將想像作文編排到不同階段的語文教材中。第一學段,統編教材中對於想像寫話的編排特點是讓學生藉助圖片想像畫面;第二學段則給予學生一些表象,讓學生在既定模式中專注想像情節,並專門在三年級下冊安排了「大膽想像」這一習作單元專門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第三學段則要求學生能夠寫出簡單的想像作文,但在想像的方向性,合理性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教材的編排特點我們可以看出,中段是引導學生寫好想像作文的重要時機,它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也是培養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最佳時機。

但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想像作文教學中的困境真實存在。其一,學生在想像作文中想像思路難以打開。由於學生個人見識、自身經歷、閱讀經歷尚淺,導致他們在某些既定的寫作情境中無法打開寫作思路,在想像作文初學階段,很大一部分學生的作文中反映出他們的想像不豐富、不合理、不創新的問題。其二,想像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因此,想像通常是片段式、零散化的,而想像作文則要求學生將想像的內容轉化為邏輯清晰、情節連貫的文章,這對於小學中段的學生來說,具有不小的難度。思路難以打開,導致學生創作的畏難情緒加重,寫作能力欠缺導致他們的作文「詞不達意」,又導致學生享受不到創作想像作文的樂趣。長此以往,學生不僅會對想像作文失去興趣,也會對其它類作文失去興趣,更會對語文失去興趣。這一階段的想像作文教學,真切的需要老師具有針對性的策略指導。

二、支架是聯結想像與作文的橋梁

支架一:教材中的習作例文

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奇妙的想像》這篇習作為例,在習作環節之前,教材編排了《宇宙的另一邊》《我變成了一棵樹》兩篇精讀課文,之後又安排了《一支鉛筆的夢想》《尾巴它有一隻貓》兩篇習作例文做指引,讓學生在整個單元的學習中,一步步體會逆向想像、相關想像和相似想像的思路,並通過習作例文提煉出具體的策略,最後在習作環節具體實踐。

可以說,習作單元的用心編排相當於是對老師們的「手把手教學」了,從中我們也能得到一些啟示,就是教材中的課文,是可以當作「習作例文」來使用的,在解讀教材時,我們需要更多關注到「指向寫作」和「以讀促寫」的實踐。

支架二:課外讀物中的探險小說

探險類小說是兒童讀物中的重要板塊,也是培養兒童想像力的良好素材,通過閱讀探險小說,我們和主人公一起經歷艱難困苦,一起發現嶄新世界,同時獲得豐富知識與成長經驗。每一部優秀的探險類小說,都塑造著無與倫比的想像世界,如《海底兩萬里》為我們描繪的奇幻海底世界,魯濱遜漂流記為孩子們展現的「荒野求生」之旅,還有《蘋果樹上的外婆》里,那極具冒險精神又充滿溫情的想像之旅……

這些小說是孩子們樂讀也易讀的,其想像的豐富和情節的精彩,都有助於提高學生想像的閾值,也能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如何創作「既定模式下的想像作文」。

支架三:合適的思維導圖

學生從誕生寫作靈感到創作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有很大的思維跨度,其間,還隱含著篩選素材、形成框架、規范表達等環節,而這些環節又恰恰是抽象的思維活動,這時候正式最需要老師發揮作用的時候,我們需要藉助一些支架去讓學生將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圖示」於眼前,最後躍然紙上。在實踐中,筆者發現,思維導圖在這一環節中是最有效的支架,藉助思維導圖,能在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強化思維訓練,更好地達成 「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選對了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在想像作文中從「入門難」很快進步到「駕輕就熟」。

三、兩張圖搭建想像作文的橋梁

1、九宮格

九宮格是「曼陀羅思考法」的表現形式,它的第一種用法是"四面八方擴展型"。這是一種沒有設限的模式,特別適合用來收集靈感進行創意思考。只要使用者在九宮格的中間填上想要發揮的主題後,便會自然地想要把其他周圍的八個空格填滿,而這種填滿的過程也正是創意發揮的時候。

另一種形式是"圍繞型",圍繞型的運用比較適合用來做為流程性質的思考與安排,這是一種順時針的思考順序,在中心格上列出主題以後,便可以開始以逆時針的方式安排行程。這樣的形式可以跟"四面八方擴展型"搭配使用。

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習作題目《滾來滾去的小土豆》為例,學生可以圍繞題目提出問題:小土豆為什麼滾來滾去?小土豆是自己滾來滾去嗎?小土豆最後滾到了哪裡?發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小土豆滾來滾去時心情怎樣?小土豆滾來滾去時有沒有變成其他東西?小土豆都變成些什麼?最後怎麼樣了?把問題填入九宮格中。此時運用擴展型思考法,可以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發散思維,將思維可視化,解決了思路難以打開的難題。

再利用圍繞型思考法,將這些問題排排序,那個問題應當在前,哪個問題應當在後,排好順序後,一個想像故事的主幹就呈現在眼前了,學生初嘗想像作文橋梁搭建的樂趣後,會更加想要寫好這篇作文,於是,我們就可以事實捧出我們的第二張圖。

2.魚骨圖

魚骨圖又叫「因果圖」,顧名思義,其特點是簡潔實用,深入直觀。它看上去有些像魚骨,問題標在"上排魚刺"處,下排按出現機會多寡列出產生問題的可能原因,有助於說明各個原因是如何影響後果的。

當學生把九宮格中提出的問題安置在魚骨圖上後,便可以通過自問自答的形式來完善剛剛創作的框架,在回答過程中,他們可能會發現某些問題是重復的,某些問題回答出後覺得沒有意義,那我們就可以指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刪減,讓他們通過這一環節,優化自己的故事結構,在九宮格打造出流暢情節的基礎上,在魚骨圖環節做到詳略得當。

例如,在帶領學生共讀《蘋果樹上的外婆》過程中,我發現本書的探險情節非常適合學生模仿寫作,於是我在閱讀單中設計了兩個創意寫作環節,讓學生想像書中安迪與外婆沒有去成的那次旅行會是什麼樣的,以及閱讀完所有探險後,為安迪和外婆再設計一次探險。學生利用九宮格將想要去的地方寫在中間,外圈填上對這次旅程的各種疑問,再利用魚骨圖回答這些問題,依照書中前幾次探險中「出發-遇險-化解-歸來」的模式,學生創作出一篇又一篇精彩的微小說。

多次練習以後,學生對想像作文的興趣和寫作能力明顯提高,到了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奇妙的想像》這一次想像作文時,學生已經可以利用這兩張圖自由創作自己心中最奇妙的童話故事了。

四、結語

其實,想像類作文已經在語文教材里靜靜等待了很多年。魯迅先生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很多老師因此覺得,想像作文不必教,至少是不必費力氣去教。

但正因為兒童的想像力是如此多彩和珍貴,我們更應該去用心教,想像作文教學里最難把握的度,是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想像「合理化」的度,我們需要費心去想如何讓學生的想像「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只有讓學生能夠享受在自由爛漫的想像世界裡遨遊的快樂,又能夠在自己創作的想像作文中找到自信,獲得成就,我們的想像作文教學才具有了實際意義,而我認為,九宮格和魚骨圖的使用,讓這個美好的願景變成了現實。

③ 初中教室文化牆的圖片展示

現階段,教室文化需要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教室文化牆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初中教室文化牆的圖片展示,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初中教室文化牆的圖片素材 初中教室文化牆的高清圖片 重塑教室文化
大概50年前,在我還上小學那會兒,老師們常常站在四五十人的大教室前面,拿著粉筆在黑板上寫個不停。為了確保講解的要點都被消化了,他們會隨機提問並且布置下不少家庭作業。如果學生們在完成作業和考試時“互幫互助”,會被視為作弊行為,是要被懲罰的。

如今,黑板變成了白板,粉筆變成了馬克筆,學生們曾經用來學習的石板變成了筆記本,教室也變得越來越小。除此之外的變化並不大。的確,很多學校為學生們配置了筆記本電腦,而教師在授課的時候越來越多地運用新科技手段,並鼓勵學生們團隊協作。但是最本質的教學思維依然是新瓶裝舊酒—跟著老師的口令走。

我們即將面臨的也許是一次教育的革命。我指的並不是被炒得火熱的Mooc課堂,我想說的是通過讓計算機成為講師,老師成為教練,學生自主驅動學習所帶來的教育方式的徹底變革。

未來,電子教育產品在知識傳播上會更勝人類一籌。如果學生喜歡閱讀、聽講座,電子教室可以通過電子書、視頻等在、傳統的方式來呈現。如果學生不喜歡,它可以選擇通過游戲、拼圖、全息模擬等方式教學。當學習歷史、文化和地理等學科時,有什麼比近乎身臨其境的感覺更棒的呢?

而人類教師更多的應該承擔精神導師的角色,來幫助學生樹立關於正直、團結、尊重、關愛等正確的價值觀,由學生來主導個人教育。這個場景並不像你想像中遙遠,在矽谷已經初見雛形了。

Esther Wojcicki是美國布洛阿爾托高中的一位教師,在過去的30年中致力於創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從加州伯克利大學拿到文科碩士學位後,她當了一段時間的記者,1984年加入布洛阿爾托高中擔任英文與新聞系教師。那時,系裡有19個學生在做新聞研究,他們用打字機、鑄字排版技術和熱蠟粘貼,出版了一份8頁的雙月刊報紙。

87年的時候,Wojcicki 在洛斯阿圖斯的小商店裡看到了蘋果公司生產的小型機Macintosh樣品,這讓她無比興奮,希望能把計算機帶到她的課堂上。她向州政府申請撥款買了7台電腦,雖然當它們到達她面前時,她甚至不知道該怎麼打開。沒人幫她,Wojcicki只能求助於學生了。那便是協作學習模式的開始。

2015年已經到了,這個國家開始採用以個性化、協作、創新和創造力為核心的教育學方法。在布洛阿爾托高中,這事兒似乎並不那麼新鮮。這里有一個25000平方英尺的媒體和藝術中心,600名學生在這里學習如何批判性思考、如何與人溝通,如何利用新的科學技術。這也是該州通用核心課程的標准技能。這個項目致力於讓學生學會批判性思考的技能,學會為不可知的未來做准備。學生們接受這些技能訓練,並不是為了將來要做記者,雖然這個學校有六種出版物:一個28頁的全尺寸學生報紙:《The Campanile》;一本新聞雜志:《Verde》;一本體育雜志:《Viking》;一本藝術與娛樂雜志:《CMagazine》;一個廣播節目:《InFocus》;還有一個在線項目:voice.play.net。

Wojcicki 和Lance Izumi一起寫了一本新書來分享他們的經驗,他認為谷歌式登月項目是改變教育的關鍵。他們提倡改變教室文化,讓老師放鬆對學生學習的控制,讓課程與現實世界更相關。下面是他們的幾個重要觀點,來自新書Moonshots in Ecation: Launching Blend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1.對學生的關鍵承諾是要讓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自我掌控學習過程。這聽起來簡單,但是卻是教育領域的“登月”工程。因為學校總是訓練老師盡可能地全面掌控學生,所以對於教師來說,對學生失去控制是很可怕的事情。他們擔心自己在課堂上被評定為“失控”,這樣一來,他們的考核指標就會下降,會因此遭到指責甚至丟掉工作。沒有人願意冒這樣的風險。

2.如果我們要培訓一代創新人才,那麼就要在學校里給他們可以創新的機會。如果我們想要訓練一群循規蹈矩而且從不為自己考慮的人,那麼我們可以繼續傳統的教育方式。傳統的教育模式開始於100多年以前,主要目的是為工廠培養工人。

3.如果收到信任和尊敬,學生可以在教室里做的很好。每一個人特別是兒童,更願意感覺自己受重視,被賦予某種責任和權力。在所有的教室里,學生都要被信任、尊敬、友好以待,讓他們可以有機會去創新和合作。教室文化是讓學生對學習感到興奮的關鍵因素。

4.對學習過程的掌握也很重要。孩子們需要重新做作業的機會,直到他們自己真正學到知識。有些人學東西比其他人慢,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學習能力。分數等級制是一種抑制因素:得分不高的學生不想再做作業了,他們得不到鼓勵。如果他們有改正錯誤的機會,他們肯定會去做。沒有人不想成功。

5.這個方法可以在各個領域適用。如果學生們可以有10%的時間可以做他們自主選擇的項目,他們會學得更有興趣也能學得更好。Wojcicki 認為50%的時間應該放在混合式學習上。

我所描述的電子教師可能還有5~10年的時間才能實現,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向我們走來。與此同時,沒有什麼可以組織我們選擇更有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的教育方式-從現有的科技中獲得更多的好處

猜你喜歡:

1. 文明禮儀班級文化牆的圖片展示

2. 班級文化牆圖片的素材展示

3. 班級文化牆素材圖的高清展示

4. 初中班級文化牆的高清圖片展示

5. 初中校園文化牆的圖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