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立冬早安問候語圖片
立冬早安問候語圖片如下:
1、一年一度的立冬,沒有國慶的隆重,沒有端陽的游興,也沒有中秋的浪漫,但卻有我溫馨的簡訊,穿越時空送來問候:天冷了,記得添衣了嗎?
2、有人思念就是幸福,有人掛念就是開心,有人想念就是美好,有人惦念就是友情,立冬到了,帶著祝福的念頭,送出問候的念想,願你:立冬快樂,注意防寒。
3、寒風料峭,青山寂寥,陽光少了點驕傲;草兒萎靡,樹兒頹廢,雪花多了點逍遙;降了溫度,少了熱度,冬日添了點祝福;願給你快樂,給你溫暖,給你立冬時節的美好。祝立冬快樂!
4、風蕭蕭兮易水寒,又是立冬到眼前。花謝花飛飛滿天,等你信息真可憐。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把你信息念。若要使我開心顏,你可要把信息還!祝立冬快樂!
5、立冬了,天冷了,祝福到了,心情好了;願朋友們:降溫了有新棉衣穿,下雪了有火爐抱,回家了有熱騰騰的飯,感冒了有愛人朋友陪,立冬了有朋友的祝福相伴!
6、好久沒收到你的簡訊,我以為失蹤了,直到看到日歷上寫著今天「立冬」我才幡然醒悟,原來你是在忙著為冬眠做准備呢,你冬眠了嗎?沒冬眠就請回個簡訊。祝你立冬快樂!
『貳』 美得令人窒息的二十四節氣圖
立春,紅白兩色梅花映著黑木屋;立夏,翠綠的竹葉上打著斑駁陽光;立秋,向日葵開得熱烈……最近,一組《美得令人窒息的二十四節氣圖》在網路上瘋傳,囊括四時美景,每一幅都美不勝收,受到網友熱評。這組照片的作者「青簡」,是上海的80後女醫生周潔(@青簡jane),消化科醫生,愛 旅遊 ,愛攝影。她的二十四節氣圖里的取景地遍布了全國11個省份,北至黑龍江,南達福建,西及西藏。「春天的節氣圖中多以江南水鄉景色為主,冬天的節氣圖則多數攝於北方。靈感來源於偶然看到日本有個做二十四節氣照片的網站,從拍攝了兩年多的照片中挑選、製作了這套圖。
「二十四節氣主要反映的是我國黃河流域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徵的節候。如果只選江南地區的圖片肯定是不夠的」。為了盡自己所能,更准確地表現二十四節氣,青簡拍照的地方北至黑龍江,南達福建,西及西藏,涉及省份11個之多。「只有走遍全中國,才能完整感受二十四個節氣。」青簡說。其中,一幅「處暑」攝自江蘇太倉。這張圖拍攝的內容很簡潔,畫面中一根根低垂的柳條紋絲不動,深綠色的柳葉,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盛夏時節。
遠處,虛化在畫面背景中的白牆灰瓦,一眼便把人帶到江南水鄉那安靜的夏日,使人不免沉醉在水畔樹陰下的清涼。喜歡攝影和 旅遊 ,青簡去過國內很多地方,江蘇是她經常到的地方。「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吸引我一次又一次地來到這里。
去年處暑那天,我和朋友正巧到太倉的沙溪遊玩。當天陽光熱辣又無風,但柳樹成蔭的水岸邊卻是陣陣清涼,真的很神奇」。青簡說,她拍照用的都是普通器材,因為拍攝的內容都是她帶著真實的感受和 情感 拍出來的,「可能這也是引起這么多網友共鳴的原因吧」。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訂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立春 ,是24節氣第一個節氣。
「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從 歷史 文獻記載來看,我國歷朝歷代的迎春儀式隆重而浩大。此時的立春已經超過了農歷24節氣只標示節令與氣候的功能,而是已經被當成一個節日了,因此在 歷史 上便演化出了許多圍繞立春而舉辦的活動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 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
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必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
驚蟄 ,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 是24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
是從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春分,每年公歷3月20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
清明 ,是中國的24節氣第五個節氣。
每年的陽歷四月五日左右。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 體育 活動。
穀雨 ,位於24節氣表的第六個節氣。
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說「春雨貴如油」。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 時為穀雨。古時有「走穀雨」的風俗,穀雨這天青年婦女走村串親,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與自然相融合,強身健體。
立夏 ,位於24節氣的第七個節氣。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農歷的立夏。「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的開始。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小滿 ,位於24節氣的第八個節氣。
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每年5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到達黃徑60 時為小滿。江南一帶則有「小滿動三車」的說法。它是對江南小滿農事的形象總結。所謂「三車」即水車、紡車、油車。在農諺中,百姓以「滿」指代雨水的豐裕程度,小滿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時節,如若田裡不蓄滿水,就會造成田坎乾裂,無法插秧,影響農作物的收成。
芒種 ,是農作物成熟的意思。
芒種是24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 時為芒種。送花神農歷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夏至 ,是24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 26′28″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煙台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煙台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裡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 游戲 ,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小暑 ,是24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 時為小暑。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大暑 ,是24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
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 。大暑節氣的民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面,這一時期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湘東南地區則流行一句廣東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即「涼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燒仙草」在外觀、口味、療效上均與龜苓膏類似。台灣則有大暑吃鳳梨之俗,乃是因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
立秋 ,是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
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處暑 ,是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
每年的8月23日前後(8月22日 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50 時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祭祖、迎秋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此外,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
白露 ,是24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 。
此時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福州有個傳統叫作「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在這一天吃一顆龍眼相當於吃一隻雞那麼補。
秋分 ,24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
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很多地方在秋分時節要吃一種叫做「野莧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稱之為「秋碧蒿」。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採摘秋菜。採回的秋菜一般人家與魚片「滾湯」,燉出來的湯叫做「秋湯」。有順口溜這樣說:「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 健康 。「
寒露, 在24節氣中排列十七。
於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如果說白露時節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那麼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更會吸引眾多的遊人。
霜降 , 24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 。
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這時中國黃河流域一帶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多忙於播種三麥等作物。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在此期間,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吃柿子的習俗。俗話說;「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涕。」
立冬 , 24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 。
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我國幅員 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吃餃子: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 社會 ,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小雪 , 24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
每年11月22日23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40 時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 美食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大雪 , 24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
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時視太陽到達黃經255度。大雪時節,黃河流域一帶已有積雪,天氣寒冷。而江南才剛剛進入隆冬季節,氣溫將顯著下降,天氣寒冷,可能出現初雪和冰凍現象。各地要加強冬小麥、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間管理,查苗補缺,中耕鬆土,早施苗肥,培育壯苗。
冬至, 24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
是中國農歷 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小寒 ,是第二十三個節氣。
在1月5-7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85 。對於中國而言,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廣州傳統:吃糯米飯,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裡面吃。
大寒 ,是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節氣。
每年1月20日前 後太陽到達黃經300 時為大寒。小寒之後過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餚,准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立春
2月4日-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
4月20日前後,雨水增多,利於谷類生長。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也為夏季的開始。
小滿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6月6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
6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後,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
7月23日前後,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
處暑
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
9月8日前後,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
10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
10月23日前後為「霜降」,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後。
小雪
11月22日前後為「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後,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 2天。
『叄』 立冬怎麼畫
立冬畫法步驟如下:
【第一步】
剪一條素描紙貼到藍色卡紙上
【第二步】
在素描紙上畫一座房子貼到畫面上
【第三步】
把房子的窗戶門等裝飾畫好
【第四步】
上好漂亮的底色
【第八步】
調整畫面,作品完成。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陽黃經達225°,於每年公歷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建始也;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乾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過渡。
季節劃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節氣法」與「氣溫法」。中國傳統上是以「二十四節氣」的「立冬」作為冬季起始;「節氣法」劃分的冬季,表示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
「氣溫法」劃分季節以日平均氣溫連續五天穩定降到10℃以下為冬季起始;氣溫法劃分的冬季,表示天氣寒冷了。
立冬代表著冬季的開始,它是中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立冬在古代社會也是「四時八節」之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中國部分地區有祭祖、飲宴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