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武昌起義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海陸圖片大全 2025-01-08 11:14:33
男人征服七座山峰圖片 2025-01-08 11:14:27

武昌起義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4-03-16 23:10:23

『壹』 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經過、結果、影響

1、時間:1911年9月28日,湖南黨人焦達峰函告武昌起義指揮部,10月6日起義湖南准備未足,請展期10天。再加上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未能趕到武漢。起義指揮部決定10月16日湘鄂兩省同時發難。

2、地點:武昌。

3、經過: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於中和門附近的楚望台軍械所,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繳獲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發動了起義,並向楚望台齊集。武昌城內的29標的蔡濟民和30標的吳醒漢亦率領部分起義士兵沖出營門,趕往楚望台;爾後,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並趕向楚望台。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

4、結果: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響應。

5、影響:革命軍攻克總督府,佔領武昌,消滅清軍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國腹心地區打開一個缺口,成為對清王朝發動總攻擊的突破口,並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

(1)武昌起義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9世紀末,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創辦新式學校。隨後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學堂。

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為後來風起雲涌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造就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寶貴人才。

紀念館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為武昌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位於中國武漢市武昌區蛇山南麓,閱馬場的北端。這座西式樓房原是清末湖北省咨議局,武昌起義成功後,革命黨人在這里成立軍政府,一度代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職權。

因主體建築為紅色樓房,而被稱為「紅樓」;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館址: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武珞路1號。

『貳』 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圖片以及其歷史事件

從碑身東面起,按著歷史順序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銷毀鴉片煙」,描述了鴉片戰爭前夕,1839年6月3日,群眾在虎門銷毀鴉片的事跡。浮雕上,憤怒的群眾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運到海邊,傾倒在放有石灰的窖坑裡銷毀,一股股濃煙從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後面,有炮台和千百隻待發的戰船,准備隨時還擊英帝國主義的挑釁。畫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現出中國人民反抗帝
國主義的堅定決心。東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寫1851年太平天國的「金田起義」。太平天國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經濟、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號,嚴重地動搖了清朝封建統治的基礎。在這幅浮雕上,一群拿著大刀、梭鏢、鋤頭,扛著土炮起義的漢族壯族人民的兒女,正從山坡沖下來,革命的旌旗在迎風飄揚。
往南轉到碑身的後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庄嚴畫面。深夜,起義的新軍和市民,摧毀了湖廣總督府門前的大炮,正向總督府里沖去。總督府內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總督府的牌子,被打斷在階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龍旗,被踐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結束了二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接下來的一幅是「五四愛國運動」。這是中國民主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浮雕的畫面顯示出學生們齊集於天安門前舉行愛國
示威遊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學生,舉著「廢除賣國密約」的旗幟,慷慨激昂地來到天安門前。梳著髻子、系著長裙的女學生,在向市民們散發傳單。人群高處,一個男學生正在向圍著他的群眾演說。憤激的青年演說者,怒形於色的人群,使整個浮雕充滿了痛恨賣國賊、激動人心的氣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運動」。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眾一萬多人在南京路上舉行反帝國主義大示威,英國巡捕向徒手群眾開槍射擊,死傷多人。「五卅慘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促使全國范圍的大革命風暴的爆發。這幅浮雕表現出由工人階級領導的各界人民堅強不屈地向帝國主義斗爭的情景。畫面上成千上萬的工人、學生、市民舉著「打倒帝國主義」的小旗,沖破英國巡捕的沙袋、鐵絲網英勇地前進;商店關門罷市,戴著禮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爭的行列;被打傷的工人,在戰友們攙扶下,繼續勇往直前。人群後面,隱約看到外灘的海關和銀行大樓。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義」的浮雕。畫面從一個連隊的角度來表現這一偉大起義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個指揮員揮著左手向戰士們宣布起義,士兵們舉著起義的信號——馬燈,光輝的紅旗舉起來了,戰馬在呼嘯,勞動人民在幫助搬運子彈,戰士們激昂地高呼著。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展開了以革命武裝反對反革命武裝的斗爭。緊接著的一幅是「抗日敵後游擊戰」,浮雕上顯現出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區敵後游擊戰的場面。遠遠望去,在一座雄偉峻峭的半山腰裡,游擊隊員們正穿過高大的樹林和茂密的青紗帳,去和敵人戰斗。畫面上,青年男女農民拿著鐵鏟,背著土製地雷;白發的母親送槍給兒子,去打擊日本侵略者;年輕小夥子站在指揮員身旁,等候命令,准備隨時投入消滅敵人的戰斗。
最後來到碑身的正面,看到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的浮雕,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國民黨認為不能逾越的天塹長江,被英勇無敵的人民解放軍勝利地渡過了。浮雕上,號兵吹起沖鋒號;指揮員右手高舉,連連向高空發射信號彈;已登上敵岸的戰士,踏著反動派的旗子,向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老巢——南京城沖去;後面數不清的戰船正在波濤中前進。在這幅浮雕的兩旁,是兩塊裝飾性的浮雕。左邊,是渡江前夕,工人抬擔架、農民運軍糧、婦女送軍鞋等熱烈支援前線的場面。右邊的一塊,表現全國各階層人民舉著紅旗和鮮花,捧著水果,歡迎解放軍、慰勞解放軍的情景。
參考<人民英雄紀念碑——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 周定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