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這里藏著一個徽派古村
江華瑤族自治縣大石橋鄉的井頭灣村,湖南省第二屆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是一個極具瑤文化特色和江南水鄉徽式建築的清代古村落,目前又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懷化電視台、永州市電視台、湖南衛視等20多家媒體先後對井頭灣古民居建築群作了相應的報道。
井頭灣村,隸屬於瑤族分支平地瑤聚居區,是瑤漢民族的和諧融合,漢瑤歸瑤族,皆是族群歸屬的一種思緒意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百聞不如一見,走進井頭灣,您才會感覺到不枉此行。
井頭灣,不愧是神州瑤都江華的古民居瑰寶,它特定的背景是瑤族文化。它是遠近聞名的瑤錦傳承基地,被譽為湘南瑤族織錦第一村。
一
獨特的井頭灣村與廣西接壤,距離江華縣城42公里,有著江華平地瑤的特色民居。整個井頭灣村,由老屋地、井頭灣古建築群、現代民居、井頭泉井等組成,規模龐大,氣勢恢宏。現存完好古民居建築有50多座,佔地面積40多畝。因村南面山腳石岩天然之井頭泉井而名。這口大井分三股清泉奔流成溪,溪水繞村穿行而流,村莊因溪而布局,井溪時而穿建築而過,時而伴建築而下,是該村飲用、洗涮、灌溉的主要水源。村裡的古民居群巷道設計成了縱橫兩道呈「井」字形狀的獨特格局,取名為井頭灣。這個名字的來由,十分的樸素實在,當然,也透出那麼一點兒的浪漫。井頭灣村族人都姓蔣,所以又叫蔣家大院。
順著溪流,沿著泛著青光的石板路漫漫行走,很快找到井頭灣的井泉所在。這是一口深20多米、寬8米的古井。原來只是籮筐一樣大小的水井,傳說由於一條黃龍在裡面翻滾,一夜之間就變成了數丈深潭。井水冬暖夏涼,清甜可口。三股清泉由井口潺潺而出,泉水四季長流,即使是大旱之年也不幹涸。井水美容養顏,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瑤民。這里流行一個傳奇故事:民國年間,一夥強悍的土匪打起了這個偏遠村落的主意,但又礙於村民過於集中無法強攻。匪首心生一計,在村外斷其水源數日,圍而不攻。正在村民焦慮之時,井口被被黃龍拓寬了數倍,古井的出水量卻比平時猛增了幾十倍,井水四處溢流,極大地滿足了村民日常生活用水,土匪無可奈何,只好惺惺離去。
據該村蔣氏家譜記載,生於康熙元年(1662)的道州商人蔣汝新帶領兒子蔣宗文、蔣宗易(生於康熙35年即公元1696年)舉家遷徙來到此地,因他們帶走的一頭水牛在一口井裡洗澡納涼,不管人怎麼驅趕,這頭牛就是賴著不走。於是,蔣汝新就在井邊落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遠眺而看,井頭灣古村橫卧在青山綠水之間,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猶如一幅沖淡韻致飄逸空靈的山水畫軸。
二
站在村外半山腰,我們可以鳥瞰到,井頭灣村古民居建築群總的布局是「枕山、環水、面屏」的理想風水格調,主體結構分為兩個部分,即蔣宗文族和蔣宗易族。蔣宗文族,由上下座民居及門樓組成。蔣宗易族,由三座大屋民居和八字門文昌樓組成。兩座門樓處於兩條主巷道的入口,兩條巷道依坡而上,都用青石板鋪成,一級一級地向坡頂延伸,並有橫巷貫通。三座大屋創建於道光年間1830至1832年,由蔣宗易後代蔣光椿、蔣士俊、蔣士耀、蔣士祿組織共建,分上、中、下三座,有9個天井,130多個門口。上下屋民居由蔣宗文後代蔣士明、蔣士洸、蔣士爵組織創建,於1843年建成,分為上、下兩座。兩大宅院比鄰而建,門庭嚴謹,高牆聳立,青瓦蓋頂,青石鋪地,天井相間。宅院的門梁、窗戶、屏門大多採用精湛的傳統木石雕刻工藝裝飾,經歷百年的風雨,依舊保存完好。梅蘭竹菊、鯉躍龍門的姿態,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關於三座大屋的創建還有一個傳奇的故事呢。當年,蔣氏後人蔣光椿的妻子是10多公里外的白芒營鎮黃泥江村人,由於當時貧窮到無米下鍋的地步,蔣光椿叫兒子到黃泥江舅舅家裡要點錢米。舅舅沒好氣地對外甥說:「你那裡沒有黑土,黃土總會有吧。我也沒有米了,只有泥巴。」於是,蔣光椿的兒子空手而歸,並將原話告訴了父親。蔣光椿立下狠心,帶著兒子到與廣西交界的地方開荒挖地,結果意外挖出了兩窯銀子,他們就用這些錢建成了三座大屋。後來,其它民居也相繼築建。
井頭灣古民居具有典型「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的徽式建築風格,多以四合院格局為主。走進井頭灣,滿目是古意:青磚瓦屋起,料石砌到窗。水從拱門過,路巷石板勷。磚牆青瓦,整體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間,樸素典雅。馬頭牆與封火牆錯落有致,院內石墩青光可鑒,石柱上刻有龍鳳花鳥。每座房屋都分正房、廂房、下房。房的左右建有用青石板鋪成的走廊。正房與廂房、廂房與下房之間靠一個呈「回」字型的天井隔開。天井與廳堂相通,採光效果很好。大的天井有的還設有養魚缸或盆景、假山。天井主要是用來採光,但民俗認為這是「四水歸堂、肥水不外流」。大廳兩邊各有兩間卧室,卧室的窗欞上刻有木雕,雕飾的內容多為吉利的民間故事、戲劇畫等。刻牡丹,花開富貴 ;刻葫蘆,福祿綿長;門戶、窗欞木雕活色生香,饒有風趣。
朋友,走到這里,請大家觸摸一下這些門墩上的麒麟,石柱上的鳳凰,門檻上的蝙蝠,我想,這些浸潤著古悠神性的石雕會給我們帶來靈氣和福氣,更會讓我們觸摸到久遠的鄉愁。
井頭灣的古屋用條石作基礎,屋基用三層或四層打磨精細的長條石砌成,堅固牢靠,風雨不摧。所有工程中的主樓、廂房、天井、照牆等,古色古香,做工精緻。石礅、石礎、石條等均飾有動物花草等精美浮雕,讓人不敢想像那些石料從何而來,能工巧匠技藝如此高超。
徜徉在井頭灣古民居,在歷史的幽暗時光里穿行,融進瑤族村寨的記憶中,我領略了古建築群的精髓與愜意。井頭灣是流動的詩,是立體的畫。它沒有江南水鄉的典雅工麗,卻充盈了瑤鄉的純實與天然。
三
井頭灣古民居中最有特色的八字門文昌樓,門樓上面的牌匾書寫「九侯第」三字,這個「九侯第」的來歷還挺有意思的。據說,蔣姓系周朝時周文王所賜,蔣氏家族在周朝沿襲以來就是名門望族,官宦世家。東漢建武年間,蔣橫被劉秀治罪,9個兒子避難四方,待帝省悟後,9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穎,會稽(今屬浙江 )侯鄭,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臨湖侯曜、臨蘇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屬江西)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屬江蘇)侯澄。從此蔣家被稱為九侯世家。因九子蔣澄的五個兒子皆成為州牧,也稱九侯五牧。後到清朝,按照族譜所記載,這里的家門應該是蔣元公長兄靖公的後裔。蔣氏轉輾井頭灣,後生勤奮耕讀,人才輩出。當時,這個只有12戶人家的小村莊就出了13個秀才。後人蔣伯齡生了9個兒子,其中8個兒子在朝廷做官,而且官居高位,清正廉明,朝野內外一時傳為佳話。第9個兒子在家務農,勤勞簡朴,善於經營,富甲一方,且積極辦學、扶貧濟困、回饋鄉里,在當地德高望重。道光年間,皇帝獲悉這一情況,對蔣氏族門家風嚴明、德才兼備大為贊賞,又知蔣氏家族祖系九候世家,就賜予蔣氏第九子的大宅子居所為「九侯第」。據說,蔣氏後人在民國時期有人在長沙警備司令部當過團長,湖南和平解放後還回來省親過幾次。
井頭灣村古建築群主體建造規整、嚴謹、考究,石礅、石礎、石條等均飾有動物花草等精美浮雕。三進大屋三廳依次為前廳、中廳、後廳,寬綽的堂屋,族人間的婚嫁娶喪紅白喜事等重大活動皆可在此進行。所有廳堂採用穿斗式木構架承重,檁、枋、梁、柱用料考究,工藝超絕。廳堂地面三合泥鋪就,平整乾燥。井頭灣,每一座建築都在訴說著昔日發生的故事,每一扇宅門和窗欞都有著世紀滄桑的歷史印痕,每一塊石雕都賡續了瑤鄉人的心靈、智慧和創造力。
會唱瑤歌的村民蔣盛富從小就聽著老人們講著這些古老建築的故事,他常常手撫著每一座建築的精刻細紋,直到這些細紋也爬到了他的臉上。據他介紹,鳳凰是這里常見的石刻紋飾,家裡有女孩子的多會在門楣上刻上鳳凰,這是瑤族社會男女平等思想的一個寫照。梅花鹿、魚尾龍頭等頗有意蘊的紋飾也會出現在石雕和木雕上。這些紋飾生動地反映了井頭灣村先祖們的精神面貌和對美好生活的祈願。
蔣盛富把自己喜歡的瑤歌抄在一本小本子上,天天兜在口袋裡。一有空,他就翻出來唱。他唱昔日井頭灣的艱辛:「有女莫嫁井頭灣,出門就是山。半田又半地,長年吃雜糧。」如今,辛酸的故事已經成為傳說。10月1日,在這里我親歷了一場瑤族傳統婚禮盛宴,婚禮場上,嫁過來的是一位漂亮的湖北女子。早前,還有苗族女子嫁給井頭灣的瑤族男子。情酣深處,蔣盛富唱道:「不到村子不知情,人來實地親眼見。吃了井水存丹田,一見鍾情找說親。」他所唱的瑤歌是「嘞嘞嘿」的調子,單純朴實,粗獷雋永。
井頭灣古民居,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圓雕等工藝裝飾出的圖案都蘊含有極深刻的寓意。梁檐、窗欞、石柱之上,雕刻精美,象徵吉祥,形神兼具,惟妙惟肖。寧靜古老的瑤寨村落,孕育了濃郁淳樸的瑤族風格;悠久厚重的耕讀傳家,渲染了古村民居的文化氣息;山環水抱的生態自然,靈動了井頭灣的散淡與樸野;人文氣息和自然風光相得益彰,構築了瑤鄉一處天籟的世外桃源。
井頭灣,以一種稀缺的美存在。古民居遠離了喧囂城鎮的華燈市聲,真正的古意盎然,真切的輕松與踏實。在這樣的古村裡行走,雨天你的鞋不會沾一點泥土,晴天你的頭上不會染一絲灰塵。
井頭灣原本是蔣家人避難祛災、尋求安然的理想王國,它的靈魂終歸不可遺忘的還是對這塊土地上子民們的呵護與關切。
當地瑤歌唱道:「井頭灣是好地方,大井綠水又青山。井水出來綠悠悠,一年四季景如春。」的確,古村與小溪相伴,溪水穿村而過,人影綽綽,水聲嘩嘩,與江南枕水小鎮相似。從古民居走出來的人,多了一份悠閑,多了一份慢生活,讓我們領悟到時光的善待與厚愛。
來吧,遠方的朋友,走進井頭灣,觸及瑤鄉的心靈,意想不到的別樣風景一定有你心目中祈盼的顏值。
處於靜謐瑤鄉,井頭灣古民居依然散發出雋永的生氣。在文昌樓大門口牆上鑲有一塊同治六年(1867)的碑刻,記載了蔣氏族人捐贈銀兩維修大屋的數目,凝結著蔣氏家族的合力與團結。村裡祠堂正中掛著一塊「慶衍瓜瓞」的橫匾,是同治甲戌年(1874)庚月所立的。清朝光緒年間,蔣氏族人出過文職正九品登仕郎官員,從「九候第」大門進去那一塊字跡開始模糊的「登仕郎」豎匾可以為證。
井頭灣古民居,高低有序,房屋相連,巷道是青石板路鋪就,四通八達,曲折迴旋,有如迷宮,加上小橋流水,不是江南勝似江南。朋友,讓您的心尖緊貼井頭灣的肌膚吧。這個神韻獨具的瑤族古村,伴隨您的是山嵐水霧,綠樹繁花,不失生態的和諧與本色。
質朴的牆,素麵的瓦,一輪金月慰蒼生。在井頭灣漫步,您以堅實自信的神情,不僅流連在清新雋永的瑤鄉中,還可以與這些古民居進行無言的交流。
看罷井頭灣古民居建築群,我想,細雨蒙蒙中來此別有一番風味,遠離了喧嘩與浮躁,古韻十足的村寨就會濕潤成一部清韻豐沛的中國山水詩章。
四
井頭灣不僅散發出古樸的山野氣息,而且蘊含著厚重的民俗文化。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便有了民間祁劇班、彩調班和武藝班,白天田間勞動,晚上娛樂唱戲,曾輾轉流唱江華瑤族自治縣各個村落。現在,戲班不復存在,但村裡寬敞明亮的戲院還在。盛大節日時,瑤族同胞傳統的瑤歌不斷,蝴蝶歌、梧州歌、山歌長唱不衰。村裡每逢婚嫁喜事,人聲鼎沸,歌堂連連。
井頭灣,走過了歷史的風雨滄桑,最終走進富庶與幸福。
該村除了歷史悠久的瑤錦手工藝外,還有婚嫁民俗坐歌堂、對歌、伴新娘、哭嫁、皮籃舞等獨具特色的瑤族民俗文化。
瑤族具有獨特的飲食文化,最惹人注目的就是瑤家十八釀,瑤家臘肉風味同樣聞名遐邇,瑤家荷葉粉蒸肉和梅菜虎皮扣肉都是佳絕的菜餚。過年時的圈圈餜,清明節的艾葉粑粑,平時節慶日瑤家人愛做水煮粑粑,油炸粑粑等。這里的土特產還有山筍、茶葉、腐竹、野生天鵝菌、野生茶樹菇等。
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欄目如果不是因為爭議而停播的話,據說2016年第一站就會抵達井頭灣古民居瑤寨。
井頭灣,是瑤族文化支系平地瑤文化的承載地。沉醉於瑤鄉的山美水美,更能感嘆清新自然的瑤家姑娘天然去雕飾的貌美。走進井頭灣,你大可以欣賞一道道醉美的人文風景。
作為中國傳統古村落,井頭灣村對古民居建築群、獨特的瑤文化保護和傳承意識日益增強。修繕古民居,傳承瑤歌、織錦藝術,拓展生態自然探險和觀光旅遊是未來發展的重點。井頭灣村正在打造一座文化廣場,讓村民們的手工藝品有個展示和銷售的平台。井頭灣村即將成為集唯美山水畫卷和新農村建設圖景為一體的原生態瑤族文化傳承基地。
井頭灣村積極進行旅遊開發,向外界展示它內在的美。近兩年來,有關部門投入3000多萬元,已經對該村古民居進行了修繕,做到「修舊如故,整修如故」,力求真實地還原舊貌。要全面推進對該村的旅遊公路、停車場、遊客接待中心、集中建房新村等公共服務項目,也將大力改善環境衛生、村容村貌,不斷培育玫瑰香柑、瑤山雪梨等旅遊觀光農副產品。
遠方的客人,請您留下來!走進神州瑤都,徜徉魅力江華,體驗瑤家火塘!走進井頭灣,您將會遇到想不到的驚喜與收獲!
B. 閬中古城有什麼好玩的
古街巷
華光樓歷史街區
古街巷:巴蜀古建築的實物寶庫 徜徉在閬中古城,最令遊客稱奇的是那些縱橫勾連的肥肥瘦瘦、長長短短,猶如長短句一般的古街、古院、古屋以及點綴著滄桑之意的古樹,繁復中見別致,玲瓏中顯精巧,堪稱我國建築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閬中山、水、城如唇齒般相襯相倚,人居環境妙趣天成,堪稱典範。自戰國中期巴國遷都閬中以來,歷代帝王都將其視為轄治西南的重鎮,競相在此設置郡、州、府、道並苦心經營。三國時期,閬中便是聲名遠播的"古城"了。尤其是唐初魯王靈夔、滕王元嬰相繼鎮守閬中時,按宮苑格局大興土木、廣建殿堂,使閬中的建築格調驟然上品位、成規模,始有閬苑之稱。此後歷代王子皇孫,朝廷命官在羈留這塊"風水寶地"期間,也紛紛廣聘能工巧匠,或興土木以建府第,或擇佳處以修別殿,逐漸使古城形成了獨特的唐宋格局、明清風貌。如今保存下來的古街巷達61條之多,而古院落更是數以千計,總面積達2.1平方公里。2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原汁原味的古城風貌,已成為我國古代建築史上不可多見的一份珍貴文化遺產,專家學者譽之為「巴蜀古建築的實物寶庫」。 古城的古街巷命名也挺有歷史文化底蘊:有以名木佳卉命名的白果樹街、古蓮池街、槐樹街;有以名人、重大歷史事件命名的迎恩街、狀元街、三陳街、良牧街;以商貿命名的廣東會館、浙江會館、陝西會館;有以地理風水命名的管星街、筆向街;有以手工業發展內涵命名的機坊街、醋坊街、蒸饃巷……它們各有風貌特點和悠久的歷史。
古院落
古城民居張家小院的海棠
閬中古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園林建築的特點,形成「串珠式」、「品」字型、「多」字型、「倒插門式」等風格迥異的建築群體,這些建築和諧相處,相得益彰,為古城營造了渾厚而帶有神秘色彩的文化氛圍。 叩開古街巷一扇扇厚重的雙扉獸環木門,無論是張家大院、馬家大院、蒲家大院,還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孫的孔家大院,那恬淡雅靜的亭台樓榭,那一窗疏影映出幾枝素竹,那幾峰假山襯出一壁浮雕,那砌工精湛的花台、花園和蔥蘢的古樹名木,以及迴廊和畫宇下的籠中畫眉,青石階沿下花缸中的嬉戲游魚,組成了一幅幅聲色俱佳、動靜和諧的立體圖畫,給人以無盡的遐思和審美愉悅。在這樣的人居環境里,古院人家盡情享受著一份生活的恬美和藝術文化的滋養。
古窗花
古窗花:民間建築的一大奇觀 玲瓏剔透,變化萬千的雕飾鏤刻,是閬中古建築的主要特徵之一。房屋上的握挑、吊檐、檐頭、門窗、門楣,大多有雕飾。這些雕刻圖案質朴,做工精細,恰到好處地點綴在構件的某些部位,在整體結構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特別是四合院中千奇百怪的鏤空窗花,是這些古民居的精華和靈魂之所在,它使深宅大院顯得敞亮、剔透,具有延伸建築空間、擴大視野的功能,美學原理和實用價值在這里展示得十分酣暢。閬中古民居的窗花達百多種以上,有"中國民間建築的一大奇觀"之譽。有描繪自然景物的奇花佳卉,有反映市井生活的琴棋書畫,有象徵吉祥如意的珍禽異獸,有表現古代人民不懈追求的「福、祿、壽、喜」之圖案。其技法有浮雕、鏤空、圓雕、多層雕。林林總總,生動、靈性,匯成一部再現唐宋以來民間藝術的「網路全書」。
編輯本段主要景點
閬中共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其數量居全省縣級政區之首。分布在古城區內的重要歷史遺跡有漢桓侯祠(張飛廟)、華光樓、貢院、清真寺、文廟、凈聖庵、天主堂、火神樓、柳樹井、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以及正在修復或重建中的道台衙門、學署、武廟、中天樓等。這些歷史遺跡是閬中悠久歷史和厚重文化的具體體現,如果說閬中古城是一幅畫,那麼這些歷史遺跡則是畫中的「點晴之筆」,沒有它們,古城將立即變得平庸起來。
漢桓侯祠
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明代又稱雄威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國文化旅遊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張飛為三國蜀漢「五虎上將」之一,劉備攻取四川後,封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並任巴西太守鎮守閬中。在鎮守閬中7年間,張飛保境安民,發展農桑。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張飛被屬下張達、范強所害,謚為桓侯,葬於閬中。張飛遇害後人們敬其忠勇,為他築冢建祠,以示紀念,從初建時算起漢桓侯祠已有1700多年歷史。據閬州刺史崔善《新建巴西太守張桓侯祠記》,張飛死後即建起桓侯祠,雖歷遭兵火毀壞,但累毀累建,「土宇幾更,墓田如故」。明代典膳黎重,在墓冢四周增築圍牆47丈。此後還有多次續修。現在的桓侯祠為明清時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築群,佔地5000多平方米,規模恢宏,建造精美,由山門、敵萬樓、左右牌坊、東西廂房、大殿、後殿、墓亭、墓冢組成,建築面積達2200平方米,為三國文化的一大勝跡。
唐代佛塔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城北玉台山半腰,現滕王閣景區內,唐滕王元嬰鎮守閬中時 閬中滕王閣唐代佛塔
所建。佛塔高8.25米,四方形塔基,刻四瓣梅花形須彌座,塔身為覆缽形,正中開一船形龕,內刻一佛結跏跌坐於蓮台,上裝塔剎,剎基兩層,下層有石雕八力士舉托剎身,上層為六方柱,各方開一昆門,門內刻一座佛,剎為火焰紋狀。石質細膩,古樸秀美。此塔為七級浮屠,原為三座,僅存一座。其視覺效應奇特,無論從任何角度看去,石塔均向一旁傾斜。
五龍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閬中河樓鄉白虎村五龍山麓。始建於唐代,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修。佔地4畝,建築面積100平方米。原有山門、戲樓、左右廂房及文昌閣等,「文革」 被毀,現僅存元代文化遺址文昌閣,屬全木結構,其建築風格為布筒瓦覆蓋的單檐歇山式屋頂,面闊3間,檐柱側腳明顯,前檐下施六鋪作斗拱出雙挑:第一挑瓜子拱雕呈翼型,第二挑華拱左右各出斜拱,極為別致。斗拱用料粗大,梁架舉折小,屋面平緩。四根檐柱用料較大。整個建築,既具宋代《營造法式》中某些建築特點,又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其「叉手」用料為同期建築所罕見,左右次間還保持「草袱」及圓木椽子。建築造型優美,大式作法,與山西五龍廟型制相似。 雖僅存後殿,但卻是現已保存不多的元代建築。
永安寺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水觀鎮東北5公里群山環抱的黃泥崗上,距閬中城約40公里。建於唐代,宋治平年間,元至正年間,明嘉靖年間,屢為培修。佔地4000平方米。佔地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現存為元代和清代建築組成的古建築群,是一座重檐懸山式建築。寺中所有建築、藻飾、石雕、木雕、泥塑、繪畫六種技藝,均臻上乘,構成整體,優勝陝西之永樂宮、峨嵋之飛來殿。現觀音樓、大殿、西廂側殿、天王殿、古永安禪院山門等古建築尚存。
清代四川貢院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代考棚在城內學道街、清嘉靖年間重建、原由山門、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後殿和考生宿房組成。現存有卷棚式廊道,縱橫共長50多米,廊道兩旁的木欄上帶有飛仙椅。左右有兩排考室,各室相隔,飾以雕花。至今保護較好,是全國僅存的兩處考棚之一。清代考棚,是川北道貢院的俗稱。科舉制度是封建王朝分科考試選拔文武官員後備人才的一鍾制度。明清時,閬中代行四川臨時省會17年,在這里共舉行鄉試四科。省會遷徙後,閬中貢院考棚又作縣試、府試場所至廢除科舉制度。
華光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光樓又名南樓,鎮江樓,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屢遭火焚,歷代復修,現存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建築面積150平方米,是閬中古城區的標志性建築。該樓為過街樓,樓身建於5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通高36米,三重檐歇山式屋頂,挺拔壯麗,精緻典雅,唐風清韻,特色獨具,有「閬苑第一樓」之譽。登斯樓「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圍山勢鎖煙霞」,丹青城廓、嘉陵山水盡收眼底。
天宮院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宮院位於閬中城南20公里的天宮鄉。始建於唐,明天順三年重建。 天宮院
因閬中天文文化深厚,唐代天文學家袁天罡、李淳風晚年先後來閬定居,在此擇地觀天,著書立說,死後都埋藏於此,天宮院為紀念他倆而建。原有萬年台、牛王亭、正殿、觀音殿等建築,正殿為雙重檐歇山式屋頂,台梁式屋架,用料粗大,觀音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為疊梁式和穿斗式結構相結合的建築。現兩殿均保存完好,佔地6畝,建築面積684平方米。這里地形像一頂王冠,四周有九條山脈朝向,叫做「九龍捧聖」。袁天罡墓所在的觀稼山,據說像一隻麒麟,前面的圓形山崗即是太陽,叫做「麒麟奔太陽」,李淳風墓所在地方是一個圓形山包,像一顆珍珠,兩邊山脈則似兩條飛龍,叫做「二龍戲珠」。
滕王閣
嘉陵第一江山景區--- 滕王閣在閬中城北滕王閣(11張)的玉台山,同南昌 滕王閣一樣,是唐高祖李淵第22子滕王元嬰建 造。滕王於公元679年由壽州調隆州(閬中), 嫌「衙役卑陋」,便在城中建「隆苑」(玄宗 時改「閬苑」)又在玉台山建玉台觀和滕王 亭,供其游樂,杜甫有《滕王亭子二首》。 滕王閣下台基上有唐代佛一座。塔身為上大下小長圓球體,正中開一船龕,內刻一佛結跏跌坐 於蓮台。上裝塔剎,有石雕8力士舉剎身。剎身為六方柱,各方有佛一座。剎頂為一焰紋狀圓石。石 塔通高8.25米。
錦屏山
嘉陵第一江山景區---閬中錦屏山系國家AAAA級風景區,位於閬中古城南郊,因「花木錯雜似錦,兩峰連列如屏」,故人們通常都叫錦屏山。吳道子曾以錦屏山為軸心,描繪三百里《嘉陵江山圖》,杜甫詩雲「閬州城南天下稀」為之贊美。經千餘年裝點潤飾,錦屏更加絢麗多姿,素有「閬苑仙境」和「嘉陵第一江山」之美譽。其海拔 巴巴寺
480米,面積20多平方公里,東有狀元山,西有馬家山,北有牛家山,眾山相連形成閬中古城的天然屏障。唐朝以前曾在此建有瑪瑙寺、杜陵祠、錦屏書院;明代又增建瞭望江樓等7座樓閣以及呂祖殿、觀音殿、武侯祠、飛仙洞等廟宇僧舍,匯儒、釋、道於一山。杜甫、李商隱、吳道子、陸游等詩人畫家相繼到錦屏寫詩作畫,抒發情懷。
巴巴寺
巴巴寺是伊斯蘭教嘎德耶教門穆斯林的聖地,位於閬中市城區東北郊蟠龍山南麓。巴巴 寺,又名「久照亭」,巴巴,即阿拉伯語「祖先」之意。康熙年間,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穆斯林華哲·阿卜杜拉希在閬中傳授伊斯蘭教時,去世而安葬於此並建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巴巴寺由山門、照壁巴巴寺(7張)、牌坊、大殿、花廳、井亭和園林組成,為國內少有的伊斯蘭建築群。其寺門輝煌肅穆,亭角翹舉,赭柱青門。進寺門便見建於清乾隆年間磚雕水磨照壁,長約10米,高約6米,上為歇山式屋頂,檐下為磚仿木斗拱,壁身飾有浮雕、圓雕、鏤空雕等技法的花卉、林木、竹菊和山水亭閣,堪稱一絕,雖歷經300餘年風風雨雨,仍完好無損。 大殿為寺內主體建築,便是阿卜杜拉希的墓室。墓室非常特別,墓棺懸於室內水井(泉眼)之上。寺頂為四脊攢尖頭盔式圓頂建築,如若蒼穹。門窗、棟壁、頂楣雕琢精美、彩繪貼金。大殿後為花廳,辟有畫堂,古樸明潔,藏有許多碑匾字畫,多為明清大家書畫。寺院內外綠樹環繞,古木參天,竹、柏、楹、桂將寺院掩映在翠綠之中。每年多有陝、甘、寧夏等地穆斯林群眾抬羊前來朝聖。巴巴寺,以其清幽雅秀、小巧奇絕、精工富麗的建築藝術,吸引著四方遊客。
東山園林
嘉陵第一江山景區---東山園林。東山園林位於閬中七里經濟開發區, 明代白塔
與閬中主城區僅一江之隔。景區佔地面積200餘畝,現有省級文物單位兩處(唐代大佛、北宋狀元洞),市級文物單位一處(明代白塔)。其間林木幽深、高山飛瀑、小橋流水,是人們游覽休憩的好去處。 唐代大佛寺位於東山園林的半山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摩岩大佛為彌勒坐像,高約10米,是四川十大座像之一。摩岩大佛由三重檐樓遮護,稱為大佛寺,又名大像寺。 在大佛身後有4700多個10厘米高的小佛,排列整齊,刻工精細,全國罕見。此外,摩岩尚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30餘處,石刻造像5尊,石刻經幢1處。 據崖龕內壁刻記的《東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記》記載:大佛像是唐代一名姓何名壽松的居士,花了20多年功夫鑿成的,鑿成的時間在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
落下閎故居(星座苑)
中國春節老人——落下閎故居(星座苑)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春節文化之鄉四川省閬中市古城核心保護區內,是為紀念世界傑出的古天文歷算學家、中國春節老人落下閎而復建的一座串珠式二進民居院落。座北朝南,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房屋16間,為木質穿斗結構,雕花門窗,青瓦屋面。2006年1月29日(農歷丙戌年正月初一)正式對外開放,供遊人參觀瞻仰。
清真寺
閬中市清真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系由陝甘土木專家仿西安華覺寺設計建造,佔地3畝多。寺門門樓為亭閣式,寺內庭院佔地面積2.4畝,3條石板小徑直達禮拜大殿。大殿為傳統宮殿式,取明五暗三格局,無中梁,俗稱「二郎擔山」,面積628平方米,高30米,其造型古樸莊重,氣勢雄偉,整個大殿雕梁畫棟,古雅清凈,是全國著名清真寺之一,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