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蜈蚣卡通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2寸圖片寬高多少 2025-01-24 03:08:11
戴斗篷看不清臉男人圖片 2025-01-24 02:54:23
過雙節圖片素材 2025-01-24 02:48:14

蜈蚣卡通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3-11-18 06:43:26

① 蜈蚣長什麼樣子圖片

蜈蚣又作吳公,又稱百足蟲、百腳蟲、蝍蛆、天龍,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紅色或黃色。青頭的背部和足部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

② 蜈蚣長什麼樣的圖片

蜈蚣的圖片如下:

蜈蚣為陸生節肢動物,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每一節上均長有步足,故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龍、百腳蟲、少棘蜈蚣、吳公、蝍蛆等,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

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紅色或黃色。青頭的背部和足部攜塵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

黑頭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黃色,體型更小。上述三種以紅頭蜈蚣最佳,體型大,產量高,性情溫順,適應性強,生長快。

一般在農村較為多見,常位於潮濕的牆角、磚塊下、爛樹葉下、破舊潮濕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較為常見。蜈蚣是肉食性動物,食譜范圍比較廣泛,尤其喜歡捕食各種昆蟲。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葯用。適宜人工飼養。

《本草綱目》曰:「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盯讓足,雙須岐尾。」通常身體很長,並且有許多對步足。《辯則禪本草衍義》稱:「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蜈蚣與蛇、蠍、壁虎、蟾蜍並稱「五毒」。



③ 蜈蚣是什麼樣的圖片

蜈蚣為陸生節肢動物,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每一節上均長有步足,故為多足生物。圖片如下:

蜈蚣的腳呈鉤狀,銳利,鉤端有毒腺口,一般稱為齶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

常見的蜈蚣有紅頭、拍銀緩青頭、黑頭三種。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搏冊紅色或黃色。青頭的背部和足部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

(3)蜈蚣卡通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被蜈蚣咬傷後,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順齶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毒素不強,被蟄後會造成疼痛但不會致命。蜈蚣有毒,但是各個品種的蜈蚣毒性都不一樣,大小也有影響,通常越小的蜈蚣的毒性也越小。

李時珍《本草綱目襲模·百病主治葯》所載述的解蜈蚣毒的葯物有:蝸牛、蛞蝓、五靈脂、獨蒜、芸苔子油、蛇含、香附、莧菜、馬齒莧、蚯蚓泥、食鹽、雞冠血等。

④ 世界上最長的蜈蚣有多長要帶圖片的

世界上最大的蜈蚣長達1米,生長在大理地蜈蚣的腳有35對,70隻步足,數量仍不足一百。在西印度群島牙買加發現一種熱帶蜈蚣,身體扁長,最長達1米多,是世界上最大的蜈蚣。它頭部紅褐色,長有180對步足,共360隻,最長的足有26厘米,這才是真正的「百腳」。圖片: http://v.ku6.com/show/mMm6nSFfLQzN3AhC.html

⑤ 藍腳蜈蚣是什麼類型

有糙耳孔蜈蚣和藍鑽蜈蚣兩種類型:

一、糙耳孔蜈蚣 Otostigmus (O.) scaber Porat, 1876 鑒別特徵: 觸角21節,基部2~2.3節背向光滑。 齒板齒數4+4,內部2齒,部分癒合,另1大齒外側具1小齒。 背板自第3背板起具1~9條縱脊棱表面密布棘狀小突起;腹板具不完整的平行縱縫線,一般占腹板前部的30%~50%。 基側板突長,端部2~3小棘,背面1小棘,外側面2小棘。 最末步足前股節瘦長,一般具4排,約14~18小棘。

圖片參考:

⑥ 這是什麼蟲

您好,這是:地蜈蚣,屬於唇足綱、地蜈蚣目,不屬於通常意義上的蜈蚣。地蜈蚣通常生活在潮濕泥土中,不會咬人,防禦方式為噴出有毒液體。

⑦ 蜈蚣怎麼捕食的誰有圖片看看

答:蜈蚣的第一對附肢變成毒顎,稱為顎足,長有利爪和毒腺,既可用來捕食小動物又能螯人。蜈蚣捕食時,先擺動其靈敏的觸角探索、尋覓,一旦發現食物,立即猛捕,迅速用毒顎鉗住,並用身體前面的幾對步足將食物抱緊,當捕獲食物(如活昆蟲等)被蜈蚣毒液麻痹失去抵抗力後,蜈蚣即選擇它們較松軟的部位,用大顎撕咬、切割,同時不斷用小顎不斷扒動並吞食。

【參考資料】
蜈蚣俗稱「天龍」,又名「百足蟲」,屬節肢動物,唇足(多足)綱,蜈蚣目大蜈蚣科,種約30~40種。最常見的為少棘金頭蜈蚣,還有平耳孔蜈蚣等。其軀體偏平而長,由22個同型環節構成,每節有一對附肢,體長約9~18厘米,寬5~11毫米,分頭部和軀幹部,頭部紅色或金黃色,身體黑綠色,頭板杏仁形,窄端向前方突出。頭板和第一背板金黃色,具有一對又細又長的觸角,觸角後有復眼(單眼四對和發達的爪及毒腺,最末一對附肢向後延伸呈尾狀。�
蜈蚣的第一對附肢變成毒顎,稱為顎足,長有利爪和毒腺,既可用來捕食小動物又能螯人。人被螯咬後,毒泉里的毒液就迅速進入人體傷口,使被咬處紅腫和劇痛。它最後一對足向後伸展,好像兩條尾巴,其它的21對附肢用來爬行,所以叫步足。�蜈蚣是常見的葯用動物之一。主治中風、破傷風、臍風。痔漏、蛇傷等許多疾病。�
一、生活習性:蜈蚣喜棲息於陰暗潮濕的石城間、牆腳邊和成堆的樹葉、雜草中,以及腐爛的植物碎屑里。白天隱蔽在陰暗處,夜間四處活動,尋找食物。蜈蚣的食量較大,每次吃進食物可達體重的315,約1.2克。飢餓時瓦相殘殺,並食其幼仔。雌蜈蚣具有懷抱卵群孵化的保護幼蜈蚣的特性。�蜈蚣有冬眠的習性,一般在每年立冬前後,天氣轉冷時開始冬眠,蟄居於向陰避風少土多石,距地面10~13厘米深的土中越冬。至翌年驚蟄後隨著天氣轉暖,出洞覓食活動。�蜈蚣在我國分布較廣,以北方陝西、河南及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省較多。�
以往人們都習慣於天然捕捉,由於長期的濫捕亂捉,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因此開發人工飼養蜈蚣是一條既保護生態環境又能發家致富的門路。�
二、葯用價值:蜈蚣性味辛溫,有毒,具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殺蟲、消腫、解皰毒以及抗腫瘤、抗真菌等多種葯理作用。可治療中風、偏頭痛、驚痛、破傷風。百日咳、瘰癧、結核、症結、瘤塊、瘡瘍、腫毒、風癬、蛇傷、痔漏等多種疾病,用途甚廣。�葯理研究表明,蜈蚣含有兩種類似蜂毒的成份,即組胺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質。另外還含有脂肪油、膽甾醇、蟻酸等。還可分離出S—羥基賴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等多種氨基酸成份,具有抗腫瘤、止痙、抗真菌等作用。�
三、繁殖:蜈蚣為卵生動物,一般野生蜈蚣生長4年才會產卵繁殖。每年的5~7月份是蜈蚣的產卵盛期,夜間產卵,每次產卵約20~50個,約25天後,受精卵就會完胚胎發育。和出卵膜的白色幼蜈蚣仍需母體保護20天左右,才散團自行活動覓食。蜈蚣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經過11次蛻皮,每蛻一次皮身體增長1厘米,蜈蚣生長速度緩慢,飼養3年體長11厘米左右,一般壽命約為5年。�蜈蚣一般在初夏時產卵,並有護卵的習性。雌蜈蚣產卵時,身體倦成「S」形,卵精由身體末端生殖孔排出,並在第八、九體節的背板上粘結成一團,然後巧妙的翻轉身來將卵團抱住,不吃不喝,直到孵出為止,一般孵化期約40天。較大的蜈蚣有巴西巨蜈蚣,體長約27厘米。我國南方的多棘蜈蚣體長約24厘米。�
四、人工養殖: �
1.築巢:以直徑0.4厘米粗的鐵絲為骨架,用水泥澆制或者用磚頭砌成1米見
方的池子,池的頂部安裝活動玻璃小門,池兩端開通風口,開口處要安裝窗紗布,池壁銜接處要密封。池底放20厘米厚的泥塊,泥塊上面用磚頭、碎瓦等有規則地雌疊,留有縫隙,以便活動。�
2.種苗:一般可到飼養場購買,也可在清明、立夏到野外捕捉。捕捉方法可根據蜈蚣夜間活動的特點,用手電筒或其它照明工具進行捕捉,翻動亂石堆或雜草堆等發現蜈蚣後迅速捕獲。冬天可尋找蜈蚣越冬的地方進行挖掘和搜尋。也可在上中或雜草、磚石堆中埋入雞毛、雞骨頭等引誘蜈蚣在這些地方繁殖,第二年開春即可捕捉到相當數量的蜈蚣。�
3.飼養:蜈蚣為食肉性動物,以投喂蛙肉、地鱉蟲、菜青蟲、湖蝶、飛蛾、蚯蚓等為主,也可輔喂些嫩草料。蜈蚣在10℃以上的溫度時開始活動覓食,適宜溫度為25℃~32℃,低於10℃進入冬眠。長期乾燥會使它停止生長,甚至死亡。一般晚上8~9點開始到第二天凌晨3點為蜈蚣的索食時間,應在傍晚時投喂鮮食,不能投喂腐臭的食物,投料要及時、足量。夏天要在池內放些稻草、雞毛等一些雜物並使池內經常保持清潔,及時清除殘渣。嚴禁在池子周圍放置農葯,以防蜈蚣中毒死亡。�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母蜈蚣常常吃掉初生的小蜈蚣,所以當幼蜈蚣能自行活動覓食時,一定要及時把母蜈蚣放入另一池子單養。當小蜈蚣體長達到8厘米時,食量增加,要飼喂足量的食物。以飼喂體軟多汁的小蟲為宜,小蜈蚣的攀緣能力很強,要注意防止逃逸,還應及時做好分池飼養工作。�
五、加工:將成熟的蜈蚣(體長約11~12厘米)捉出來,用兩端削尖的竹片,刺入頭尾兩端,將其撐起綳直,曬干或烘乾。臨用時除去竹片及其頭足,剪成3~5厘米長的小段,也可用沸水將活蜈蚣燙死、曬干或用文火烘乾後,即可出售入葯。葯品是乾燥全蟲,頭部紅褐色,頭板近圓形,背部黑綠色,腹部淡黃或棕黃色,癟而皺縮,全蟲呈扁平、長條形、質脆,斷面有裂隙。稍有腥氣並帶特殊刺鼻的臭味,長9~17厘米,寬0.5~1厘米,背部有兩條突起的棱線。以身干、條長、頭紅、足紅棕色、身黑綠、頭足完整者為佳。葯用時可將其拭凈,除去頭足剪斷,灑浸後微火焙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