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關於中國古代廣告的資料,圖片或文字描述
中國不是現代廣告的發源地,但有廣告性質的宣傳方式很早就出現了。《詩經》的《周頌·有瞽》一章里已有「蕭管備舉」的詩句,據漢代鄭玄注說:「蕭,編小竹管, 如今賣餳者吹也。」唐代孔穎達也疏解說:「其時賣餳之人,吹蕭以自表也。」可見西周時,賣糖食的小販就已經懂得以吹蕭管之聲招徠生意。而春秋末期孔子的周遊列國也可以說就是一種個人廣告的形式。除了口頭廣告,中國古代最常出現的是懸掛式廣告。北宋時期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描寫了北宋東京繁華的街市景象,裡面的懸掛式廣告隨處可見。到了清末民初,租界遍地的上海等地區成為中國現代廣告的發達地區。
明清時期的廣告
明清時代的知識分子已逐步脫開自命儒雅脫俗的傳統思想,開始涉足廣告領域,以自己的文字專長直接為商業廣告服務(明代中後期開始)。他們題寫招牌文字,撰寫廣告對聯(清代以後對聯廣告更為流行,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專用對聯,成為商業廣告的一種宣傳形式),推銷新書新作(利用書籍圖大做廣告),垂青木刻年畫(清代的木版年畫頗為流行),使明清時代的廣告形式具有濃郁的知識性、趣味性,並形成了我國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最能代表中國古代商業廣告的民族風格和氣派的是文字廣告中的招牌廣告和商業對聯廣告。
招牌廣告在宋代就很流行,至明清時代,招牌廣告無論從內容或形式上看,都更趨成熟。明清時代的招牌注重以儒家「以義取得」的思想為主導,因而在商業活動中表現為講究商業道德與商店的信譽。此時的招牌已不再是以單調的姓氏或街坊的名字作為招牌的字型大小,而是賦於招牌文字以言簡意賅的內容。其次,在招牌含義上有的選用吉祥如意為主題。第三,在招牌內容還採用與商店商品有關的歷史故事為主題。
2. 「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古代賣酒的地方為什麼要插一面旗子
「旗子」是酒旗,後人說:「酒市上有旗子,最早見於一些。」可以看出,早在2000年前,中國人就知道用酒旗作為一種特殊的廣告形式來傳播商品信息。
葡萄酒市場的目的是吸引顧客作為一種標志,它通常被稱為「表」比如在《漢詩傳》中,「人有市場酒,很美時,桌很長」,這種招牌通常掛在酒樓的頭上,非常醒目,讓路人可以在很遠的地方看到商標通常是用布縫的(素色和綠色),而且大小不同上面有大書「酒」字,或標有名酒,或寫店名,甚至還有警語句。
酒旗,又稱「酒簾」和「望子」。比如清明河畔的許多賓館,都有「新酒」、「小酒」的字樣。它們是白色或藍色的,但用於酒旗的材料不限於綠色和白色。比如唐維英武的「酒館」描述了長安飯店的繁華景象,京城豪華酒館的興起,春風中五彩繽紛的酒旗。
3. 隋唐時期的廣告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廣告
一. 市聲廣告
早期出現的口頭廣告在這一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人們開始用"心理戰術"來推銷自己的產品.這都是因為人際傳播具有很強的效力,信息在彼此熟悉的人之間直接傳遞,更具親和力,容易被人信服.所以當時的人們已經認識到一種好商品,不僅質量要好,還要善於利用人們的口頭宣傳做廣告.
(一)"鶴觴酒"
北魏著名散文家楊銜之在《洛陽伽藍記·法雲寺》卷四記載了一則酒商劉白墮巧做廣告的故事.
"市西有延酤,治觴二里.里內之人多醞酒為業.河東人劉白墮善能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晞,以罌貯酒,暴於日中;經一旬,其酒味不動,飲之香美,醉而經月不醒.京師朝貴,多出郡登藩(出郡:出任州郡的官職;登藩:往封地就職,赴任),遠相餉遺,逾於千里.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名'騎驢酒'.永熙年(北魏孝武帝元修年號)中,南青州刺史毛鴻賓齎酒之藩,路逢賊盜,飲之即醉,皆被擒獲,因此復名'擒奸酒'.游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唯畏白墮春醪."
當時有位河東釀酒大師劉白墮,他的酒"飲之香美,醉而經月不醒".他為自己釀造的酒起名"鶴觴酒",也叫"騎驢酒".永熙年中,南青州刺史毛鴻賓外出遇劫,強盜喝了他攜帶的鶴觴酒,立刻醉倒在路旁,束手就擒.而"鶴觴酒"也因此名揚天下,被人們譽為"擒奸酒".當時社會上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不畏張弓拔刀,惟畏白墮春醪."劉白墮也利用鶴觴酒的故事進行口頭宣傳,使其暢銷中原,聞名遐邇.洛陽城內的朝臣貴人不但自己飲用,還定購許多贈送給遠方的朋友,以致此酒的名譽傳遍千里之外.
(二)攻心戰術
光有口頭宣傳的意識是不夠的,做廣告至關重要的一點是要抓住顧客的心理狀態,運用攻心之術.北魏時代(公元386—534年),洛陽是政治和商業中心.《洛陽伽藍記》記載了一段巧用"心智"做廣告的故事:有一個僧人在挖掘舊墳墓的時候,挖出一個已死去12年的人,此人叫崔涵.他來到"奉終里"(地名,專門賣棺木郭的市肆)對賣棺材的老闆說:"做柏木棺,不要用桑木做木欀."別人問他為什麼 他回答說:"我在地下看見一個鬼訴說他是用柏木棺,按理可以免受刑罰.可是其他鬼卒認為他雖然用的是柏木棺,卻是用桑木木欀做成的,所以不能免除刑罰."棺材店的老闆把這個荒誕不經的故事在洛陽城中流傳,一時間,洛陽各地出現了"柏木踴貴"的現象,人們爭先恐後地搶購柏木棺.這個故事使我們看出奉終里的商人,利用當時人們害怕死後受地獄之苦的迷信心理大做口頭廣告宣傳,使賣不出去的柏木棺變成了暢銷貨.
(三)唐朝僧侶的"唱賣"活動
隋唐統治者都重視宗教對麻痹人民思想的作用,於是佛經廣泛傳播於民間,隋文帝和武則天時期,全國廣建廟宇,大造佛像.這一時期,統治者對外來宗教的態度也比較開明,無論佛教,道教和其它外來宗教,都受到重視,得以興盛發展.這些大大小小的佛寺,一般都擁有大量財物,包括錢,糧,布帛等,除了主要用來消費及繼續盤剝生利外,其中一部分衣物等日用品,有時會拿出來"分賣"以牟利,"分賣"時要唱出所賣物品的名目.在唐代寺院里,有所謂"分賣"衣物的制度,而且相當盛行,所以又叫"唱賣","唱衣","估唱"等.在敦煌遺書中,就可以找到不少關於"唱衣"的史料.其中,又有不少"唱衣"的"布"的記載(布,指貨幣).僧侶們邊唱邊賣,其內容大多是衣物的樣式,質料,價格及質量等等,詳細地唱出了所賣之物的特徵,是很到位的口頭廣告.
二. 招貼廣告
(一)現存最早的廣告實物
在20世紀初,新疆吐峪溝(吐魯蕃)遺址出土了一張隋初時期公元594年(高昌國延昌卅四年)的告白殘紙,紙上寫有"……白官私……延昌卅四年甲寅,……家有惡狗,行人慎之"等字樣.這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廣告實物.有人據此而認為此殘紙也是我國最早的印刷廣告,但我國歷史學者經過考證,認為此殘紙片上文字是麴氏高昌國時期毛筆楷書,是民家張貼於戶外的告白,因此還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印刷廣告.
(二)唐朝的招工廣告
唐代有的商人還貼出招佣的"紙榜子",類似今天的招貼式招工廣告.據唐人李公佐寫的著名傳奇小說《謝小娥傳》中記載:謝小娥為了報殺父殺夫之仇,女扮男裝,"為男子服,佣保於江湖間".年末,她到了潯陽郡(今江西九江),看見竹門上有招貼寫著:"召佣者",小娥便應招受聘了.
(三)唐朝的戲劇演出海報
中國的戲劇藝術,到唐代有了很大的發展,並出現了固定的演出場所——戲台(寺廟演出時的"廟台").同時,其他市井閭里演出則出現了"勾欄",也出現了做宣傳用的戲劇海報.後來明朝人張寧《唐人勾欄圖》詩中就提到此事:"天寶年中樂聲伎,歌舞排場逞新戲.教坊門外揭牌名,錦綉勾欄如鼎沸".從"教坊門外揭牌名"看,"教坊"指的是民間表演機構,不是朝廷里的教坊,而是官稱的民稱化,如唐代的"和尚教坊"一類;"牌名"指的是戲碼;"揭"則是有張掛,張貼的意思,也有公布,宣傳的意思.現可見這張貼的戲碼便是早期的海報,也就是它吸引著眾多的戲迷入場看戲.
(四) 店鋪的招貼
嶺南及蘇杭一帶的人,喜愛色彩鮮艷,款式新穎的巾,稱"語兒巾",意思是:小孩兒看見了,也會咿啞學語索要.元稹詩中寫道:"貢兼蛟女絹,俗重語兒巾","南方去京華絕遠,冠冕不到,唯海路稍通.吳中商肆多榜雲:'此有語兒巾子'".既然那麼多人喜歡"語兒巾",那麼寫在商店招貼上的這類廣告語言,就能很好的吸引顧客,引起他們的購買慾望.
三. 招幌廣告
唐朝的招幌廣告以酒旗的使用最多.酒旗是中國古代酒家用來招徠酒客的一種招幌,有的酒幌高高挑起像面旗,迎風招展,有的則把布掛在竿上,懸於門首,成為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酒旗又稱"酒簾"(圖13021),"酒旌","酒旆","酒幔","酒標","青幟","青簾","青旗","彩幟"等等,是周圍呈鋸齒狀的長條旗子.後來又叫"酒家望子",《廣韻·鹽韻》中有:"簾,青簾,酒家望子"的記載.最初的酒旗用青白二色布製作,後來發展到用五彩酒旗綉上圖案或店名.
圖13021 酒簾
酒旗廣告在唐代時多用於酒店,並在許多文人的詩句中得到大量反映:
張籍《江南曲》:"長干午日沽春酒, 高高酒旗懸江口."
劉禹錫《堤上行》:"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春堤繚繞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開."
杜牧《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入茶山下題水口草市絕句》:"依溪侵嶺多高樹,誇酒書旗有小樓."
《送沈處士赴蘇州李中丞招以詩送行》:"酒旗誇酒美".
陸龜蒙《懷宛陵舊游》:"陵陽佳地昔年游,謝眺青山李白樓.惟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風影落春流."(宛陵,安徽宣城縣)
皮日休有一篇專門詠"酒旗"的詩,對古代酒旗的樣式,顏色作了更具體,更生動的描繪:
"青幟闊數尺,懸於往來道.多為風所颺,時見酒名號.拂拂野橋幽,翻翻江市好.雙眸復何事,終竟望君老."
酒旗又叫"酒旆".
杜牧《代人寄遠》(六言詩):"河橋酒旆風軟,候館梅花雪嬌.宛陵樓上瞪目,我郎何處情饒 "
酒旗又叫"青旗","青簾".
元稹《和樂天重題別東樓》詩:"喚客潛揮遠紅袖,賣壚高掛小青旗."
白居易《杭州春望》詩:"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酤酒趁梨花."
劉禹錫《魚腹江中》:"風檣好住貪程去,斜日青簾背酒家."
酒旗又叫"酒幔","幌","幟".
王建《宮前早春》詩:"酒幔高樓一百家,宮前楊柳寺前花.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
陸龜蒙《和襲美初冬偶作》:"小壚低幌還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
李中在《江邊吟》中也有:"閃閃酒旗招醉客,深深綠樹隱啼鶯."
當時的酒樓店家,除以旗幟做幌子招徠顧客外,還講究環境的幽雅,這為來店暢飲頻添了幾分情趣.韋應物的《酒肆行》寫道:"碧流玲瓏含春風,銀題彩幟邀上客."顯然,這是一處為上流社會開設的酒店,在五顏六色的"彩幟"上醒目地綉著白色的"酒"字,既顯示了行業的特徵,又突出了廣告的藝術性.
四. 燈籠廣告
唐代繁榮的"夜市"帶來了燈籠廣告(圖13022)的興起.用燈籠做廣告,是唐代及以後酒樓,飯館的特色之一.它一般夜間懸掛在店鋪的門前,燈籠上用文字表明其商號的商業性質,如寫上"酒樓","茶館"或"客棧"等字樣,在夜間點燭放亮十分引人注目,起到了招牌廣告和懸幟廣告的作用,也有現在霓虹燈廣告的效果.而且各行業燈籠造型也略有區別,如酒樓懸掛的燈籠形如酒瓮,葯店懸掛的燈籠狀如葫蘆,都是為了便於識別.
圖13022 燈籠廣告
中唐時期,王建在描寫"夜市"的詩中也提到了"千燈"——"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其《江館》詩中也有"客亭臨小市,燈火夜妝明"的詩句.
燈籠廣告的興起,首先是由於商業貿易的發達而出現了夜市.在江南繁華的商業夜市裡,不但叫賣聲不絕,而且輕歌曼舞通宵達旦,萬盞紅燈照耀夜空,這給燈籠廣告的產生,創造了重要的條件.其次是此時燈籠的製作技術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為商人做廣告宣傳提供了物質基礎.直到現在,許多店鋪還都用燈籠作為廣告標志,並把燈籠的數目及顏色作為傳遞廣告信息的要素.燈籠數目的多少代表飯店的等級(如普通飯店,或可承辦宴席的飯店);而顏色的不同則是代表飯店經營內容的差別(如北京萊,上海菜,四川菜等).
五. 演示廣告
演示廣告主要包括陳列展示廣告和表演廣告兩種,屬於現在說的鋪貨和售點促銷廣告的范疇,直到現在很多賣場仍採用陳列,堆頭,表演等方式招攬顧客.
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劉禹錫曾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觀市》,其中描繪了沅州(今湖南黔陽一帶)西南一個新開張集貿市場的熱鬧情景:集市上陳列著"榜"——大牌子,榜上標明貨物價格;織錦和生絹直接擺放在打開蓋的箱籠里陳列出來;精雕細磨的工藝品放在擱板上,讓人觀看,選購;"白黑巨細"的各種土特產被擺放在方形或圓形的盛物竹器里;熱氣騰騰的餅餌層層疊起,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市場上有如此多的商販將商品陳列出來吸引顧客,既反映出當時市場的繁榮景象,也反映出陳列廣告在當時已經相當普遍,不失為宣傳商品的好方法.
除陳列廣告外,還有人賣葯時耍弄刀槍,用表演來招徠顧客.《太平廣記》卷八十五"蜀城賣葯人"條記載:成都"市內有一人弄刀槍賣葯".這是典型的表演廣告.
六. 傳單廣告
自東晉起,紙的使用已經相當廣泛,很少用竹作為傳播工具.這為廣告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
唐朝時佛教興盛,再加上印刷術的發明與普及,唐太宗時,高僧玄奘取經(圖13023)歸來後曾印刷了大量的普賢菩薩像(圖13024)散發給普通民眾,將佛教之根本傳播到全國各地.
圖13023 玄奘取經圖
圖13024 普賢菩薩像
七. 為政治服務的廣告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露布"
這一時期的政治廣告及社會廣告中,最重要的是"露布".所謂露布,指的是不加檢封而公開發布的官方文書."露布"分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出師討伐時,用來暴露,宣布,聲討敵人罪惡的文書,屬"軍書"性質,也叫"檄文".這一詞我們現今仍在使用,一般將文字書寫在一尺多長的木板上.據南北朝宋,齊時期,劉勰在《文心雕龍·檄移》篇中考證:"檄"這種文體源於上古三代的"誓","暨乎戰國,始稱為檄";到了漢末及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很流行了,著名的檄文有隗囂《移檄告郡國》,陳琳《為袁紹檄豫州》,鍾會《檄蜀將吏士民》,桓溫《檄胡文》等等.
"露布"的另一種形式是"捷報",一般將克敵制勝的經過,俘獲的人數和立功將士的姓名等書寫在"長縑"(長幅的絹帛)上.
據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
"'露布',捷書之別名也.諸軍破賊,則以帛書建諸竿,上兵部,謂之'露布',蓋自漢以來有其名.所以名'露布'者,謂不檢封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亦謂之'露板'".
另據宋代高承《事物紀原》記載:
"《隋書志》曰:'後魏每征戰克捷,欲天下聞知,乃書帛建於漆竿之上,名為露布,露布自此始也.其後相因施行.'《通典》亦雲爾."
當擎送奏報的將士換馬,休息或住宿時,露布就像旗幟一樣插在地上,周圍群眾便聚到一起觀看,並將其上所書的信息四處傳播.露布這種宣傳工具不僅公開性和時效性強,傳播面也較廣,是報紙誕生以前,中國最有影響的政治廣告形式之一.
(二)科舉榜文
榜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一種由政府部門發布的,以張貼單狀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聞傳播手段.政府通常用"榜"來公布法令和某些急需向公眾宣布的詔書,奏章和賞功罰罪等方面的事情.在非常時期,也用"榜"來通告戰訊及人民群眾關心的軍國大事."榜"的本義是指木片,木板,後引申為寫了字的木牌也叫"榜",再引申為公開張貼的文書,告示也叫"榜".榜通常"揭之通衢",張貼於"州縣城郭鄉村要會處",其中以皇帝名義發布的則稱為皇榜.大部分的榜是用筆書寫的,也有一部分是用雕版印刷的.
圖13025 河南大學內仿造的科舉考場
圖13026 清代科舉考試夾帶鞋
科舉榜是榜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獨特的廣告宣傳方式.中國科舉(圖13025)制度產生於隋代,到唐高祖武德年間逐漸完善.科舉制度奠定了中國文官制度選拔人才的基礎.因此受到歷朝的高度重視.當然,歷朝也有因科考而導致的眾多徇私舞弊(圖13026)的事情.
唐朝科舉(圖13027)制度逐步完善,放榜(圖13028)也步入正軌,有一套完整的模式.唐代會試二月"放榜",可謂盛況空前."金榜"張貼於禮部南院,只書寫及第人姓名;有的還寫有將同榜人姓名,籍貫,並註上主司銜名字,匯集在表面貼有金花的冊子里,四處傳閱,稱為"金花帖子"或"榜帖".與此同時,新科進士及第後,就用泥金書帖向家鄉親友報喜(圖13029),稱為"喜信".因此自古以來就把"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當作喜慶之事.劉禹錫的詩《寄劉侍郎放榜》也描寫了這樣的情景:"禮闈新榜動長安,九陌人人立馬看;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
圖13027 河南大學內的貢院碑
圖13028 清代進士公布名單
圖13029 清光緒年間科舉喜報
後來到了清代,殿試結束後,禮部尚書手捧黃榜,用雲盤托著,由撐著黃傘的校尉等鼓吹引導送出太和中門,將殿試黃榜張掛到東長安門外的長安街上.清末還會在報紙上公布.公元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八月,清廷宣布:"停科舉以廣學校".從此,這種特殊的廣告形式絕跡.
這種特殊的廣告,宣傳面廣,而且由於所宣傳的內容與人們息息相關,因此達到了很好的效果.現今一些地方的高考"狀元"榜,與此有一脈相傳的"遺風".
(三)廣發詔書
隋文帝為統一江南,大規模攻打陳.在大軍出發前,"送璽書,暴(揭露)帝 (陳後主)二十惡,下令散寫詔書三十萬張,遍諭江外."隋文帝用強大的政治宣傳攻勢,瓦解陳的民心和軍心,次年便一舉消滅了陳.大量發放詔書,不但所要傳達的信息詳盡明確,可以傳閱,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條信息,而且傳單便於保存信息,不像口頭信息那麼轉瞬即逝.這樣的高招是隋文帝制勝的關鍵.
八. 路標,牌坊廣告
(一)警示性路標
當時道路上沒有今天記里程的路碑,而是每隔一里堆一堆土來記里程.但久經風雨之後,土堆常要塌毀,官府為此花費不少修理費.到了五代後周時,韋孝寬任雍州刺史後,在原來每個土堆的位置上種一棵槐樹,這樣就節省下了經常修理的人力財力,又使行人有蔽蔭之處.後來周文帝得知這一舉動,大為褒獎,並下令"天下同之".以後沿道路種樹就成為一種制度,並作為地方官政績的評定依據之一.
另外,今天的城市街道上,常有各種標記,如單行道,快車道,慢車道,橫道線等標志,這是當時所沒有的.但有釘立各種朱漆杈子來警示行人的,後來到了北宋時,汴梁城內的御道兩邊禁止行人通行,於是在路心釘立兩行朱漆杈子,"杈子里有磚石砌御溝水兩道,宣和間盡植蓮菏,近岸植桃李梨杏,雜花相間,春夏之間,望之如綉."
路標在現在看來廣告的意義不大,但就當時而言,它提醒人們注意的功能正是現代意義上廣告的作用之一,因此,路標也可以認為是我國早期的廣告形式之一.
(二)牌坊廣告
牌坊(圖13030)也叫牌樓,歷史上曾叫過綽楔,坊楔,華表等名稱,是有價值的歷史文物珍品,也是人們傳遞信息的載體.牌坊主要有功德坊,陵墓坊,橋梁坊,街巷坊等等.牌樓來源於坊,就像現在小區的大門,是一個街道的標志性建築,牌樓不外乎是作為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表彰,紀念某人或某事,或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志等.唐朝時,牌樓是記錄好人好事,公告的地方,比如誰中了狀元,進士等等.隨著坊市的繁榮,很多鋪面也自己修建牌坊招徠顧客.後來貞節牌坊(圖13031)類的也比較多.
圖13030 少林寺牌坊"祖源諦本"
圖13031 安徽歙縣明代貞節牌坊
九. 擅做廣告的商人
(一)長安西市的竇乂
唐朝長安西市是個商業繁榮的地方,各種店鋪的商品琳琅滿目.其中有一個叫竇乂的大商人,尤其善於經營,開的竇家店生意紅火.據《太平廣記》卷243記載,竇乂用僱人收集來的破麻鞋和廢棄碎瓦礫,加工製成一萬多條長三尺,直徑三寸的"法燭".等到"六月,京城大雨",家家戶戶缺柴燒時,竇乂高價出售這些"法燭",供人作柴燒,"與薪功倍,又獲無窮之利".
有了這一筆錢,竇乂便籌劃開店.他見長安西市有十幾畝低窪地積水很多,他便以三萬錢的低價購入.這片低窪地俗名"小海池",填起來很費勁.竇乂便圍繞小海池,開了六,七個煎餅鋪,再在窪地中間豎起一根掛旗幡的標桿,並召集眾多小孩用瓦礫片去砸幡,打中了的人就獎給他煎餅團子吃.不到一個月,這個"小海池"便被兒童用瓦片填平了.竇乂這才"造店二十間,當其要害,日收利數千,甚獲其要".
竇乂借用幾乎免費的人力為自己的店鋪打好地基,他應該算是一位有策略的商人.同時這一小孩擲瓦片填海池事件在當時可算是新聞,趣聞,他利用現在所謂的"事件營銷",為自己做了免費的廣告,獲得了市場先機,迅速搶佔了市場.這樣看來,他也是一位精明的"廣告人".
(二)用圖畫做廣告的"江淮賈人"
據《唐國史補》記載:"江淮賈人,積米以待踴貴,圖畫為人,持錢一千,買米一斗,以懸於市.揚子留後徐粲杖殺之."這段記載也可在宋人王讜的《唐語林》中找到.這個"江淮賈人"是個米商,他囤積大量米,想乘機抬高物價,牟取暴利.於是,他畫了一個人,手持標示著用一千錢才能買到的一斗米,以暗示人們日後米價將會上漲,慫恿人們趕快搶購,故意煽起顧客的恐慌心理.由於他的行為帶有欺詐和暴力,所以揚州留後徐粲將他處死了.
雖說這位商人的行為不值得提倡,但是他懂得挖掘消費者的心理,懂得做廣告的時機,懂得用形象的手法吸引顧客,所以他也是一位精明的廣告人,只不過是,過於精明反而被精明所累.
總之,本時期雖然經歷了漫長的分裂動盪,但隋唐的建立結束了混戰,為商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特別是唐朝,經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各民族高度團結,人們生活富足,有很多娛樂休閑活動,開放的文化促進了與其他各國的交流.可以說,唐朝是中國封建制度的鼎盛時期,當時的城市規模和消費水平已達到一個頂峰,雕版印刷的發明為信息傳播提供了技術條件,也為印刷廣告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越來越多的事物被當作廣告媒體來使用了,包括由夜市的興隆而產生的燈籠廣告.商人兼廣告人的新興營銷者也登場了,大型的廣告宣傳活動也頻頻出現.
另外,從這一時期的現象來看,中國的城市,商業,市場,都啟端於為官府的服務,後來才移入民間.對於廣告而言,這個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先有官樣廣告,所謂政治廣告,然後才有民間的商業廣告.對比外國的廣告發展歷史,則先是商業發達,同時城市發達,但這都是民間自然形成的,與官府關系沒有那樣深.所以,從本時期看由官到民,沿著官本位發展的中國廣告也算是具備了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