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見的岩石有哪些
常見的岩石有:
1、泥岩:是指弱固結的黏土經過中等程度的後生作用(如擠壓作用、脫水作用、重結晶作用和膠結作用)形成強固結的岩石。是已固結成岩的,但層理不明顯,或呈塊狀,局部失去可塑性,遇水不立即膨脹的沉積型岩石。
2、礫岩:是一種由圓渾狀的礫石(粒徑大於 2毫米)膠結而成的岩石,是圓狀和次圓狀的礫石占岩石總量30%以上的碎屑岩。礫岩中碎屑組分主要是岩屑,只有少量礦物碎屑,填隙物為砂、粉砂、粘土物質和化學沉澱物質。
3、大理岩:因產於中國雲南大理而得名。主要礦物為重結晶的方解石、白雲石,肉眼可辨認,遇稀鹽酸產生氣泡。純大理岩為白色,含雜質時帶有各種雜色,具美麗條紋,為主要的裝飾建築石料及雕刻石料。
4、花崗岩:屬於酸性(SiO2>66%)岩漿岩中的侵入岩,這是此類中最常見的一種岩石,多為淺肉紅色、淺灰色、灰白色等。中粗粒、細粒結構,塊狀構造。也有一些為斑雜構造、球狀構造、似片麻狀構造等。主要礦物為石英、鉀長石和酸性斜長石,次要礦物則為黑雲母、角閃石,有時還有少量輝石。
5、石灰岩:簡稱灰岩,以方解石為主要成分的碳酸鹽岩。有時含有白雲石、粘土礦物和碎屑礦物,有灰、灰白、灰黑、黃、淺紅、褐紅等色,硬度一般不大,與稀鹽酸有劇烈的化學反應。按成因分類屬於沉積岩。
② 各種岩石的用途,各種岩石的圖片,要全的!!
做建材
1.
大理岩:大理岩的岩面質感細致,常用來作為壁面或地板。由於大理岩是由石灰岩變質而成,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因此也是製造水泥的原料。大理岩材質軟而細致,是很好的雕塑石材,許多有名的雕像都是由大理岩作成的,如著名的維納斯像。其他如牆面或擺飾,也常是由大理石加工琢磨而成,如花瓶、煙灰缸、桌子等家用品。
2.
花崗岩:本土的花崗岩只有在金門才看得到,因此金門的老房子幾乎都是用花崗岩做成的。台灣的寺廟所用的花崗岩,是來自福建,多用於寺廟里的龍柱、地磚、石獅。
3.
板岩:因其容易裂成薄板狀,且在山區極易取得,故原住民至今仍使用板岩作為建材,築成石板屋或圍牆。
4.
礫岩:有些礫岩含有鵝卵石及砂,而且膠結不良,容易將它們分散開來,例如:台灣西部第四紀的頭嵙山層中就是這種礫岩,其中卵石和砂都是建材。
5.
石灰岩:台灣最常見的石灰岩是由珊瑚形成的,通稱為珊瑚礁石灰岩。在澎湖,珊瑚礁石俗稱「石」,居民用以作為圍牆建材,以遮蔽強烈的東北季風,保護農作物。
6.
泥岩:由於其主要成分是黏土,自古就被作為磚瓦、陶器的原料。
7.
安山岩:由於材質堅硬,亦常用來作廟宇的龍柱、牆壁的石雕、墓碑、地磚等。
③ 我的世界素材獲取一覽
我的世界 安山岩,小編也是第一時間了解到我的世界 安山岩的相關信息,下面就來為大家推薦我的世界 安山岩的相關內容吧
安山岩現時只能用來裝飾,它有和石頭一樣的爆炸抗性,代表它在建築時可以作為石頭的代替品。那麼我的世界安山岩怎麼合成?很多玩家們都不知道怎麼合成,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類 型 : 固體方塊
受重力影響: 否
可再生 : 否 可燃燒 : 否
透明 : 否 可堆疊 : 是(64)
安山岩(Granite) 是一種石質材料。
獲得方式
用鎬開采:安山岩可被任何鎬挖掘獲得,如果不用鎬挖掘,則不會掉落任何物品。
自然生成:通常安山岩會在地底並以大型礦脈形式出現。最常見的地方是在峭壁生物群系的表面,但在其他生物群系也同樣常見。
合成:在物品欄和工作台中,圓石和閃長岩按上面排序可以合成花崗岩
④ 岩漿岩 資料 圖片
一、岩漿岩的物質組成
岩漿岩的物質成分分為化學成分(已述)和礦物成分。
一)岩漿岩的礦物成分
岩漿岩中常見礦物約十餘種,根據其在不同岩類中的含量和分類命名中所起的作用,可分為三大類。
1.主要造岩礦物:在岩石中含量較高,對岩石的命名起主要作用的礦物。例如石英、長石、橄欖石等。
2.次要造岩礦物:在岩石中含量較少,對岩石的大類劃分不起作用,但對岩石的進一步劃分起作用的礦物,如黑雲母、角閃石等。
3.副礦物:岩石中含量極少(一般<1%),不對岩石命名起作用的礦物,例如磁鐵礦、石榴石等。副礦物僅對岩體的劃分、對比起作用。在岩漿岩礦物中硅鋁礦物(石英、長石等)含SiO2與Al2O3較高,顏色淺,故稱之為淺色礦物,而鐵鎂礦物(橄欖石、輝石、角閃石等)含FeO、MgO較高,顏色深,故稱之為暗色礦物。
通常情況下,由超基性岩——酸性岩,暗色礦物的含量由高變低,淺色礦物由低變高。既岩石的顏色由深變淺。
二)岩漿岩中礦物共生組合規律
岩漿岩中礦物的組成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某些礦物具有老死不相往來的特性,其中最典型的為橄欖石與石英。它們分別是超基性岩和酸性岩的指相礦物,橄欖石為SiO2不飽和條件下形成的礦物,而石英是SiO2過飽和條件下形成的礦物,故橄欖石與石英不可能同時存在。影響岩漿岩礦物共生組合的因素主要有岩漿的化學成分,岩漿中礦物的結晶溫度、壓力等(為什麼?請同學們自己考慮)。
二、岩漿岩的結構與構造基本概念
岩漿岩的結構:指岩漿組成物質(晶體礦物和玻璃質)的結晶程度、顆粒大小、自形程度以及相互關系。
岩漿岩的構造:指岩漿岩中不同礦物集合體之間的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岩漿岩的不同結構、構造,反映了岩漿岩形成至冷凝過程的諸因素(溫度、壓力、粘度和冷卻速度等)。
一)岩漿岩的主要結構類型
1.按結晶程度結晶質與非晶質的含量、比例方面
1)全晶質結構;組成礦物全為晶質體多見於深成侵入體。
2)半晶質結構:組成礦物一半為晶質體,一半為非晶質體,多見於熔岩和淺成侵入體。
3)玻璃質結構:組成礦物全為玻璃質,僅熔岩常見。2.按顆粒大小:絕對大小和相對大小兩個方面按絕對大小:
1)偉晶結構:礦物顆粒>10mm。
2)粗粒結構:礦物顆粒為10-5mm。
3)中粒結構:礦物顆粒為5-2mm。
4)細粒結構:礦物顆粒為2-0.2mm。
5)微粒結構:礦物顆粒<0.2mm。
6)隱晶質結構:肉眼不可辯礦物顆粒組成岩石的統稱
按相對大小:
1)等粒結構
礦物顆粒大小相等。
2)不等粒結構
礦物顆粒大小不相等,但差別不大。
3)斑狀結構與似斑狀結構:
礦物顆粒大小相差懸殊,大的稱為斑晶,小的稱為基質。當基質為隱晶質時,稱為斑狀結構,若為顯晶質時稱為似斑狀結構。
3.按礦物的自形成度(晶體礦物發育的完整程度)
1)自形結構:礦物晶體具有完整的晶形,
2)半自形結構:組成岩石的單個礦物晶體上,部分晶面完整,部分不完整,而構成的一種結構。
3)它形結構:礦物顆粒無完整晶形的一種結構。
二)岩漿岩的構造常見的構造有以下幾種:
1.塊狀構造:岩石中的礦物均勻分布,各礦物的排列無規律。
2.斑雜構造:岩石中的礦物不均勻分布,某些礦物局部相對集中,而形成如同豹皮狀的一種構造。
3.條帶狀構造:深淺色礦物呈層分布,而形成的一種構造。
條帶狀構造一般多發育於岩體的邊緣部位。
4.流紋構造、氣孔和杏仁構造、枕狀構造等.
三、岩漿岩的分類
岩漿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類:
一)按化學成分的分類
在岩漿的劃分中,起較大作用的化學成分是酸度和鹼度,一般先以SiO2含量將岩漿劃分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45%-53%)、中性岩(SiO253%-66%)和酸性岩(SiO2〉66%)四大類。然後再根據鹼度(Na2O、K2O)的含量或里特曼指數(δ=(Na2O+K2O)ª/SiO2–43)將上述各類進一步劃分為:鈣鹼性系列(δ〈3.3)、鹼性系列(δ=3.3—9)、過鹼性系列(δ〉9)三個系列。
二)按礦物成分分類
主要依據石英、長石、似長石(霞石、白榴石)和暗色礦物的含量及種類,來劃分岩漿岩大類中的岩石系列。
超基性岩以不含石英、基本不含長石和含大量暗色礦物為其特徵;酸性岩類以含石英和貧暗色礦物為特徵;基性岩及中性岩類以所含長石類型及暗色礦物種類加以區別。鈣鹼性系列岩石以不含似長石為特徵,鹼性岩以含似長石為特徵。
三)按岩石的產狀、結構構造分類
岩漿岩的產狀與其結構構造也是分類的重要依據,因為,即使岩石的化學成分相同,因其產狀、結構構造的不同,可將其分為深成岩、淺成岩和噴出岩。
參考上述分類方案,本教材將岩漿岩分為五大類:
1.超基性岩類:橄欖岩—苦橄岩類;
2.基性岩類:輝長岩—玄武岩;
3.中性岩類:1)鈣鹼性岩:閃長岩—安山岩類(以斜長石為主);
2)鹼性岩類:正長岩—粗面岩類(以鉀長石為主);
4.酸性岩類:花崗岩—流紋岩類;
5.脈岩類;
具體劃分方案見P168表11-3。(注意該表中錯誤的更正)
關於「玢岩」與「斑岩」的用法
1)玢岩是指淺成岩中具有斑狀結構且斑晶以斜長石、暗色礦物為主的岩石。例如,苦橄玢岩、閃長玢岩等。
2)斑岩是指淺成岩中具有斑狀結構且斑晶以鉀長石、似長石、石英為主的岩石。例如,正長斑岩、花崗斑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