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非遺傳承|烙畫技藝——火木相交融,鐵筆繪丹青
一方木板,一支鐵筆,
筆尖落下,青煙騰起,
精美畫作的輪廓便開始出現。
這不是什麼神奇的魔術,
而是一種古老的手工技藝——烙畫。
【失而復得的古老技藝】
烙畫又稱烙花、燙花、火筆畫,還有個更加形象的古稱——「火針刺綉」。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過控制鐵筆的溫度,不加任何顏料,以烙為主套彩為輔在竹木、絲綢、絹布等材料上進行烘燙作畫。
「以火作畫」這種藝術形式的雛形早在中國奴隸社會時期就已經出現。據記載,商代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將金屬坯件在火上加熱,然後製造出各種形狀的燙具在器皿上燙字和烙繪圖案。但「烙畫」技藝何時真正起源並無史料可考,只是民間傳說中有一些記載:「烙畫」起源於西漢,到東漢年間開始興盛。據傳烙畫最早批次的流行得益於東漢造紙術的發明。因為在紙張出現以前,民間藝人僅僅在絲綢、木板等材質上進行烙畫創作。而這些原材料比較昂貴,使得烙畫技藝難以真正成為「人民的藝術」。直到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這一革命性的發明對文字書寫和繪畫藝術起到顛覆性的改變。在紙張上進行烙畫開始在民間風靡起來。
後來因為連年的災荒與戰亂,烙畫技藝一度失傳。直到清光緒三年(1877年),才又被河南南陽一名叫「趙星」的善畫者重新尋得整理,經歷代民間藝人傳承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烙畫在清代盛行與皇帝喜養蟈蟈有關。尤其是康乾兩代皇帝,他們不僅為蟈蟈賦詩,還命令內務府專門飼養蟈蟈。而裝蟈蟈的容器,最流行的當屬烙上畫的葫蘆罐。這樣的流行風向,八旗子弟、各地的達官貴人都紛紛效仿,一時間烙畫依託於葫蘆罐開始再度風靡。
【木火碰撞的鐵筆藝術】
烙畫這種藝術形式對技法要求極高,不僅要把握火候,還要控制好下筆的力度,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弘一法師李叔同曾在他的書中對烙畫過程做了詳盡的描述:
「火烙畫,其法最古。法,用細鐵針,握手處裝以泥團,防其傳熱。其針在爐中炙紅,畫於竹木或石上,則焦痕斑斕可見。日本用酒精燈。鋼針連於皮管,皮管連於皮球。一面將針燒紅,一面將皮球擠出空氣。皮管、皮球熱後,鋼筆傳熱不退。握筆作畫,用可長久,不必要屢屢更其筆也。今用注竹箸式之鐵針十餘只,裝以木柄,燒於爐中,互相更換,亦火畫簡便之法也。」
而用來烙畫的工具也各有不同。古早時期,民間烙畫藝人通過最原始的方式:拿著特質的鐵扦在油燈或火爐上加熱後,在木頭、竹子等材質上進行創作。後來煤油燈出現,烙畫藝人可以側卧於床進行烙制,這樣的方式可以讓烙畫線條更加靈活多變。
20世紀50年代後,火烙鐵成了烙畫的主要工具,相比較鐵扦,火烙鐵能夠進行大面積上色,繪制的線條更加粗獷硬朗。隨著電烙鐵的發明和廣泛使用,烙畫藝術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通過保持焊頭溫度恆定不變,烙畫畫面更具美感和富有變化性。
【流派紛呈的非遺工藝】
歷史上烙畫技藝曾經形成了燕山、南陽、金陵、山東等烙畫流派。河南南陽是烙畫技藝最古老的傳承地,該流派的烙畫題材內容繁多,如人物、博古、花鳥乃至山水,以鐵桿代筆用古樸典雅的烙色繪出獨特奇觀。近年來,南陽烙畫以冬青木為主要材質,以烙畫筷為主要輸出形式不斷進行技藝的傳承與更迭。
而江南地區也是烙畫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據地方府志記載,蘇杭等地區早在東晉前就出現了烙畫技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了。不少烙畫名家出現在這片土地上,如張友琴、劉錦堂、錢懷瑾、潘三四等。劉錦堂技藝精湛,烙畫作品以扇骨和梳篦為主,擅於燙花鳥和仕女;錢懷瑾長於書畫,烙畫作品以扇骨和筆筒為主,擅於烙燙高士人物等。江南地區的烙畫名家們將烙畫這一火與木的藝術與江南文人濃濃的書卷氣相融合。他們將數不盡的江南情致深深烙燙在細巧的器物上,如檀香古扇,亦如筆墨紙張。
參考文獻
[1] 劉子冀. 烙畫藝術研究[D].沈陽大學,2021.
[2] 李文奎. 怎樣烙畫[M],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THE END-
圖片素材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