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太極拳24式,火柴人圖
24式簡化太極拳也叫簡化太極拳,是國家體委(現為國家體育總局)於1956年組織太極拳專家汲取楊氏太極拳之精華編串而成的。盡管它只有24個動作,但相比傳統的太極拳套路來講,其內容更顯精練,動作更顯規范,並且也能充分體現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動作名稱:1.起勢
2.左右野馬分鬃
3.白鶴亮翅
4.左右摟膝拗步
5.手揮琵琶
6.左右倒卷肱
7.左攬雀尾
8.右攔雀尾
9.單鞭
10.左右雲手
11.單鞭
12.高探馬
13.右蹬腳
14.雙峰貫耳
15.轉身左蹬腳
16.左下式獨立
17.右下式獨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針
20.閃通臂
21.轉身搬攔捶
22.如封似閉
23.十字手
24.收勢
(1)太極拳圖片男生唯美擴展閱讀
太極拳動作剛柔相濟,是既可技擊防身,又能增強體質、防治疾病的傳統拳術,太極拳歷史悠久,流派眾多,傳播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太極拳雖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氣動功力等方面各派有異,但都具有疏經活絡、調和氣血、營養腑臟、強筋壯骨的功效。
太極拳作為拳術之一,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至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術家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辭》,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樹木花草,山嶽樓台,看似靜止,無不在漸漸老化。俗語說,只有「變」是不變的,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在拳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柔快慢,上下左右,順逆纏繞,忽隱忽現,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
顯時氣勢充沛,隱時煙消雲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於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後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簡化太極拳
⑵ 求跆拳道中太極一章的圖片分解
太極一章:18個動作
具有八卦中的「干」之意。干則具有宇宙萬物根源之太初之意。換言之,太極一章可視為跆拳道招式的檔枯含根源。在構成上也多半使用前屈站立姿勢,以期初學者亦能行笑充分獲得修練。所使用的技法,也只有中段直拳、下段封擋、中段接招、上段招以及前踢而已。
一、 ←前行步下防,正拳(左右各一次)
二、 ↑弓箭步下防,正拳
三、 →前行步外腕內防,正拳(左右各一次)
四、 ↑弓箭步下防,正拳
五、 ←前行步頭防,前踢,正敗伏拳(左右各一次)
六、 ↓ (左手左腳)弓箭步下防,跨弓步正拳
⑶ 吳式太極拳圖片基本功
吳式太極拳圖片基本功
精簡吳式太極拳,共有動作三十個,布局合理,結構緊湊,角度分明,簡易學,練完一套大約6分鍾,適合男女老少練習。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吳式太極拳圖片基本功,歡迎閱讀。
第一式 太極起勢
1、面向正南,心氣和兩腳開立,兩足平行與肩同寬,兩腿直立,兩 手下垂,尾閭中正,氣沉丹田,眼看前方(圖1)。
註:動作的路線方向,實踐為右,虛線為左。
2、兩腿不動,兩手慢慢向前向上提起,高與肩平,視線不變。
3、兩肘下沉,兩手隨勢下落到體側,兩掌和指尖均向前翹起,不要用力。
4、兩手同時提起,逐漸向胸前靠攏,左手提內拇指根部與鼻尖相平,掌心向里。右手指尖扶於左腕至側,掌心向外。同時兩腿下蹲,左腳向前一步,腳跟落地,腳尖翹起,身體重心落於右腳,成左虛。
第二式 攪雀尾
1、接前式,身體轉向正面,右腳不動,左腳內扣落實,右腳外擺向前半步,腳跟落地,腳尖翹起成虛步。同時右手向西伸出,拇指根與鼻尖同高。左手指尖仍貼於右手腕,兩肘下垂,兩臂成半圓形,身體重心坐於左腿。
2、腿和腳不動,左手指尖仍貼右腕,右掌心轉向上,左掌心轉向下,隨落隨轉至與肩齊平。
3、身體稍向左轉,兩手向西南伸出,右腿屈膝;成弓步,身體向西南傾斜,右手掌高與肩平,兩臂成半圓形,肘尖下垂,眼看右掌
4、弓步不變,兩手隨腰轉向西北。
5、重心後移於左腳成右虛步,同時兩手變立掌,右指尖與鼻尖齊平,左手指仍貼於右腕,兩手與胸部相距約一手之遠。腰部轉向正西,眼看西方
第三式 單鞭
1、接前式,右掌隨腰向西南轉動推出,臂成半圓形,右腳跟為軸,腳尖內扣後落平,左腳不動,身體重心移於右腿,成丁字步,右掌中指根部與鼻尖齊平,左手指尖仍貼於右手腕,掌心轉向上,眼看右手背。
2、右手五指下購變鷹爪。同時,左腳跟向東南移半步,身體重心仍在右腿,眼轉看左手心。
3、右腳和腿不動,左腳跟為軸,腳尖轉向東南成馬步。同時左掌心對面,距離約一尺,隨尖轉向東南移半步國。同時左掌心對面,距離約一尺,隨腰轉至東南時,掌心外轉變為立掌,中指根部與鼻尖齊平,眼看左手背。
第四式 提手上勢
1、接前式,重心移於左腿,左腳跟為軸,腳尖挪向正南,同時左掌心轉向上,背向左靠,右腿伸直,右爪伸開,手心向右下按,眼轉看右手背。
2、右腳向南上半步成虛步。腰微向前傾,右臂攏向胸前,手心轉向內,成陰掌。同時左掌落於胸前,生手心向外,眼看前。
3、身向前傾,右腳落實,屈膝成弓步。腰部立直,左腳趁勢上步與右腳落成平行步。同時右手徐徐提至額前,手心轉向上,手背距離額部約一拳,左手向下按,置於胯旁,臂部微直,手指翹起,兩腿微屈,眼看南方地下。
第五式 白鶴亮翅
1、接前式,兩腿彎屈不變,頭與腰略向前俯,如鞠躬狀,右手背隨額略下垂,左手隨身體垂直,手指上翹,掌心向下。
2、平腳不動,腰向左轉,頭部轉向東方,右手仍在額頂,左手指轉向正東為止,眼看左手慢慢推至高與肩平變為立掌,全身重心仍坐在兩腿之間,右掌仍在額前側方,眼看左手。
3、繼上式,腰徐徐立直,左手慢慢推至高與肩平變為立掌,全身重心仍坐在兩腿之間,右掌仍在額前側方,眼看左手。
4、平行步不變,腰轉向正南,右臂落下肘與肩平,手心略偏西南,兩手同型,視線轉看南方方地面約45度。
第六式 摟膝拗步
1、接前式,左掌向東方下按,腰部轉向東方,同時右掌下落與耳齊,指尖向東,轉腰時帶動兩腳,以左腳跟為軸,腳尖翹起,轉向東方,同時以右腳尖為軸,腳跟轉向西方落實,身體重心落坐於右腿成虛步,眼看東方偏下。
2、左腳前移半步成左弓步成弓步,右手徐徐向前推出,掌心向前,中指根部與鼻同高,左掌由膝部摟過,停於左膝旁,眼看東方地下,與身約45度。
3、右掌向下按,左掌提起成立掌,指尖向前,掌與耳齊,腰部正直,身體重心落於左腿,右腳前進一步,與左腳成虛步,視線不變。
4、右腳向前半步,左腿伸直成右弓步,同時左掌向前推出,掌心幾前,中指根與鼻尖齊平,右掌摟向右膝外側,貼於右膝旁,身體略向前俯,重心落於右腿,視線不變。
5、左掌下落成立掌,右掌提起,指尖向前,與耳齊平,左腳提起向前一步,腳跟著地,腳尖翹起成虛步,身體重心落於右腿,視線不變。
6、左腳向前移半步,右掌徐徐向前伸出成陽掌,中指根部與鼻同高。同時帶動左腿膝部前弓,右腿徐徐伸直成左弓步,左掌由膝部摟過貼於左膝旁,眼仍看東方地下,與身體約45度,身體重心落於左腿。
7、腰向後倚,身體重心落於右腳,左腳由實變虛退回半步成虛步,同時左手上提成立掌,拇指根部對鼻尖,右手收回也成立掌,指尖貼於左腕,變成「琵琶手」,眼仍看東方地下,與身體成45度。
第七式 手揮琵琶
1、接前式,手腳不動,只是腰部轉向東南,視線亦隨腰部轉向東南。
2、腰部轉向東北,左腿膝屈成弓步,左手心轉向東北,高低不變,右手心向內,指尖貼於左腕,眼看東北。
3、腰再轉向正東,右腳趁勢上半步與左腳成平行步,左手不變,右手隨右肘略下沉,身體重心落於兩腿,眼看正東。
第八式 上步搬攔捶
1、接前式,左腳向前半步成左前半步成左虛步,同時雙掌徐徐下落於身體右側前方,右掌心幾上,左掌落右掌上,掌心向下,眼看正東。
2、兩手徐徐向東方伸出,指尖向東,右指貼於左腕,左膝趁勢前屈弓步,腰微向前傾,眼看兩掌。
3、重心後移,成左虛步,同時右手收回握成立拳,收於胯旁,左手也略收回,指尖向前,視線仍看東方。
4、左膝前屈成弓步,同時,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於肩平,腰部助拳微向前傾,左掌內合貼於右肘內側,眼看右拳。
第九式 加封似閉
接前式,左掌貼肘尖旋轉到右臂外側,手心貼於右肘,右臂微微高抬,眼看右拳。
重心後移於右腿,左腳尖翹起成虛步。同時右臂稍左引,右拳隨勢展開,變為斜形立掌,指尖朝南,此時左右小臂成十字形,然後左右分開,兩小臂向上豎直,手心向內,兩肘下沉,兩臂與肩同寬,眼兼視雙手。
第十式 倒輦猴
1、接前式,左腿退後一步成弓步,同時左掌變成立掌向前推出,手心向外,中指根部與鼻尖齊平,右掌下落掌心向下,繞右膝貼於右膝旁,眼看東方偏下。
2、重心落於左腿,右腳翹起成虛步,右掌徐徐上提,高與耳平,指尖向東,左掌下按,全身坐於左腿,眼看東方。
3、右腳退後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右裳徐徐向東方推出,掌指翹起,掌心微凸對東方,中指根與鼻尖齊平,左掌繞左膝貼於左膝外側上部,視線不變。
4、重心後移,左腳翹起成虛步,同時左掌提起與肩齊平,指尖向東,右掌下按,掌心向下,指尖翹起,視線不變。
5、左腳退後一步成右弓步,左掌徐徐向東推出,指尖翹起,掌心微凸,中指根與鼻尖齊平,右掌繞右膝貼於右膝旁,視線不變。
第十一式 斜飛勢
1、接上式,左掌徐徐向左劃弧,掌心向下,隨肘微微後撤,向下按,然後托起,變為陽掌,掌心轉為向上托起。右掌提起先向東方,繼而捋回,與左臂成斜線。同時,腰先向左微轉,然後隨左臂轉回變成側身,右腳跟為軸,腳類尖轉向東南,全身坐於右腿,眼先看左掌,後轉看右手背。
2、左腳前上一步成斜弓步,腳尖朝東南,同時左掌向東南伸出,右掌向西南按下,肩隨左掌靠向東方,眼看右手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