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龍的工藝品的名稱和圖片,資料
1、交龍紋鼎
交龍紋鼎是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典型的晉地作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鼎為典型的晉地作品,足部偏矮,蓋頂設有三個環形裝置,在器物放置時形成三個支點。鼎上的花紋為蟠曲的交龍紋,體軀扁闊,橫向或豎向交纏,顯得十分精細。
⑵ 元代,明代,清朝的瓷器龍紋有什麼不同
一、元代龍紋元代陶工以線條勾勒龍紋的形狀,龍首作斜角側視狀,嘴巴微張,舌頭從中吐露,圓形的雙眼有如戴上眼鏡一般,前額微微凸起,頭部的毛發與腿上的關節毛都呈飄帶狀,體表以細線描繪鱗片紋或網格紋,四肢各有三爪或四爪,爪子尖長,如同鷹爪一般銳利。例如圖一為元代的青花龍紋,此龍位於元代青花扁壺上,該器的壺身略呈上寬下窄的梯形,表面用雲頭紋區隔出二種紋飾題材,在雲頭紋內部繪滿繁密的纏枝花卉紋,並有兩只鳳鳥穿梭其間;而在雲頭紋以外的器表上,則有兩個龍紋以一升一降、左右並列的形態,戲耍於波濤之上。我們從圖中所擷取的局部特寫里,看到元代龍紋以粗細並用的線條勾勒出張口吐舌、拱身舞爪的形象,長條狀的毛發分散飄揚,以富有律動的線條呈現出活潑生動的風格。相同的龍紋也可見於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博物館所收藏的青花飛龍紋扁壺上,雖然該器的壺口改用金質套管,肩上雙系也已缺佚,但是壺身仍舊完好,表面除了有雲頭紋包圍的纏枝花卉之外,正中處描繪一個龍紋,獨自飛舞於波濤上方,龍紋的肢體靈活彎轉,長須和毛發冉冉飄揚,從它的眼鏡眼、鷹爪、吐舌、前額微凸、體施鱗片及分開飄帶狀的毛發來看,都是元代龍紋的典型特徵。二、明代龍紋明代的青花瓷器雖然是在元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龍紋的形象已經有了顯著的改變,這種改變表現在龍首、龍身及龍爪上最為明顯。例如圖二為明代宣德朝所製作的青花葵口盤的局部特寫,盤的內底以青料描繪一個昂首挺胸、跨步行走的游龍,身邊綴以雲朵,猶如在雲中翻騰一般。龍首部份維持眼鏡龍的形式,然而嘴巴閉上,唇部向上翹起,額頭較平,頭上的毛發成束往前飄,身體表面以青料塗繪一片片的鱗片,五根腳爪分布均勻,好似風車一樣,整體風格顯得頗為穩重。而這種眼鏡眼、翹嘴唇、平額頭、風車爪及成束往前飄的毛發,正是明代龍紋的最大特徵,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宣德朝青花瓷中,即有不少以龍紋為飾的缽、碗、杯、盤等器物,都具有上述的特質。不過,到了明代嘉靖時期以後,青花龍紋在繪畫技法的改變下又有一些變化。
例如圖三為明代萬曆朝青花盤的局部特寫,圖中所示的龍紋繪於圓盤的內底,龍首仍是斜角側視像,頭上的毛發成束往前飄,張開的五爪如同風車,造形與宣德時期近似。但是龍紋的身體以簡單的線紋勾勒鱗片,再用長筆平塗法填上均勻的顏色,趾骨和尖爪部份一筆畫成,內部也填上相同的色彩。這種簡化的筆法與平塗式的填色方法,讓明代後期的龍紋顯得比較草率,例如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屬於嘉靖、隆慶、萬曆的青花瓷器,即有不少龍紋呈現如此的簡化風格。三、清代龍紋清代的青花瓷器既有模仿明代的仿古作品,也有當代創新的款式,這種現象自然也反映在龍紋的製作上,不過清代的仿明龍紋大多有形無神,無法與明代龍紋相比,但是當時所設計的新式龍紋,卻因為有了全新的氣象而成為此一時代的象徵。清代的新興龍紋一改明代晚期的簡單草率,以更加威猛、更加寫實的形象出現。此處因為缺乏青花龍紋圖片,所以暫時用圖四所示的黃地綠彩龍紋來做說明。此一龍紋繪於黃綠彩盤的內底處,是清代康熙朝的作品,龍首作張口咆嘯狀,眼睛略為突出,額頭向上隆起,下巴長如戽斗,頭上的毛發蓬鬆散亂,身上的鱗片具有寫實性的立體感,五爪張開成「四加一」的形式,猶如雞爪一般,四肢關節毛短少,成為清代龍紋的典型特徵。相同的龍紋可見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康熙朝青花海水雲龍紋瓶與青花海水龍紋印盒上,其扭身騰躍、威猛有力的形象,呈現康熙龍紋特有的氣勢與精神。到了乾隆時期,以正面像為首的龍紋開始興起,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朝青花龍壽紋螭耳六方瓶,是由當時的督窯官唐英親自設計,為乾隆皇帝祝壽的器物。該器的瓶身呈六邊形,由瓶口至圈足各有不同的紋飾,其中位於器身腹部的六個龍紋是全器的主紋,龍首由正前方取像,額頭高高凸起,雙眼圓睜,嘴巴張開露出獠牙,蓬鬆的毛發由雙頰兩側及頭頂處向上飛揚,正是乾隆朝龍紋的最大特色。然而,到了嘉慶時期以後,以威猛寫實形象著稱的清代龍紋也開始發生轉變,如圖五所示的龍紋來做說明,此龍繪於光緒朝青花龍紋蓋碗的內底,高額頭、雙凸眼,頭發蓬鬆散亂,爪子如雞爪般張開,以及關節毛短少的現象,都是清代龍紋的典型特徵。不過,散亂的頭發向後垂下,身體用簡單的線紋勾勒鱗片,再以近似平塗法的方式填色,不僅缺乏清代早期龍紋的立體感和寫實性,龍紋的精神也不像早期一般威武了。中國古代的青花龍紋,在不同的繪畫技法下呈現活潑、穩重及寫實等特色,不僅反映出相異的時代風格,也是我們鑒賞青花瓷器的依據。謝謝
⑶ 清朝各式皇帝衣服上的龍紋怎麼畫
以明黃、金黃或者杏黃一類的亮黃色為主,龍袍上綉有九條龍,以龍袍實物來看,前後加起來不過八條龍,但實際上還有一條是被綉在衣襟之內,所以一般情況下是看不到的,故龍袍實際上綉有九條龍。
古代的皇帝多以真龍天子自居,所以他們穿的朝服也叫龍袍。龍炮的意思除了是皇帝穿的以外,還因為龍袍上綉有龍的圖案。清朝皇帝龍袍上綉的圖案是五爪的龍,在清朝只有皇帝和皇後才能穿綉有龍圖案的服裝,其他人穿了就是僭越,會被治罪的。
即便是清朝的太子和其他皇子也是不能穿綉有龍圖案的服裝的。有人根據清朝的一些圖片提出質疑,他們說皇子身上的衣服也有龍圖案。實際上這是誤解,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皇子衣服上的「龍」和皇帝龍袍上的龍是不一樣的。皇子服裝上綉的並不是龍,而是蟒,龍是五爪的,而蟒是四抓得。因此皇子的服裝也叫蟒袍,而不是叫龍袍。
⑷ 哪有代表五行的五個龍紋圖案呀
淺談北方民族貨幣上的龍文化
虹寶音
中國的龍文化最早出現在距今大約7000餘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北首嶺仰韶文化時期。它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在宗教、政治、經濟、文學藝術以及建築、石器、玉器、銅器、彩繪漆器、樂器、陶瓷、絲綢、傢具、景泰蘭、貨幣製作等諸多領域中均被廣泛應用。喜以龍紋作為裝飾物,在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中處處可見。具有中華民族獨特風格的中國北方民族的錢幣,歷史悠久、絢麗多彩,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於北方民族的貨幣上的龍文化的論述,至今仍處於萌芽狀態。早在1985年,中國錢幣學會強調並提出了必須重視和加強少數民族錢幣研究,開創錢幣學研究新局面的任務。為發掘龍文化的意蘊,使之雅俗共賞,本人對北方民族貨幣上的龍文化做了初步的梳理,現將拙作獻上,以求同仁指教。
一、總評
我們的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龍是其中的佼佼者。龍既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寓意吉祥、兆映祥端,又是中華民族威武精神的體現。龍文化是古代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也是貨(錢)幣文化的一個主要內容,它是我國獨特的藝術瑰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氣質與審美觀。中國是龍的故鄉,中國人是「龍的傳人」。
其實,把龍作為圖騰崇尚,北方少數民族早開「先河」,聞名世界的遼河流域出現的紅山文化區——內蒙古翁牛特旗發現的大型C式玉豕龍堪稱之公認為迄今所見的「中華第一龍」①,「最為震驚中外的是發現了規模罕見的祭祀群……各酋部聯盟共同崇拜的祖神圖騰珍遺,由此獲得了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早期的社會進程新信息、新史證」②。這充分表明北方紅山各酋部落先民早有崇龍的觀念。其次是方官成先生在《蒙古世者歷史綱領》一書中多次記載「漢人的『龍』字是從蒙古語言的『 (lu)』語言過渡而成,是『 (lu)』的音位」③。這也就是如上所說的又一證明。所以,龍自然地成為「中華第一龍」的故鄉的貨幣紋理中的素材是無疑的,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鮮明雋永的象徵,也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豐富多彩的龍文化遺產。
二、北方民族古幣上的龍文化起源
(一)龍紋鑄幣。根據史料記載,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西漢時代鑄幣上就出現了龍紋。但是,我初步認為北方民族在鑄幣上最早啟用龍紋的是契丹人。契丹族是鮮卑族的後裔。公元916年契丹族統一了大漠南北和東北地區,在赤峰市巴林左旗古稱臨潢府建立了遼國。遼從阿保機統一契丹之後,大約在天贊年間開始鑄幣。在貨幣上鑄龍紋起到類似於「漢代通天神獸為溝通天、人、地三界的媒介」④的作用。也是「薩滿文化」的主要特徵⑤在厭勝錢上的反映。
由此看來,厭勝錢本身就是錢幣形式的吉利品或避邪品。自漢代,隨著宗教藝術的發展和龍文化的盛行,龍就大踏步走進了錢幣領域,北方民族鑄幣上的龍紋也百態紛呈。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錢幣上的龍文化也綿延不斷。
(二)龍紋鈔幣。據《中國古鈔圖輯》記載,「中統元寶交鈔」貳貫文省摹本圖案(見圖1)下有水紋,左右兩側雲紋中各有一立龍圖。⑥又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印造的「至元通行寶鈔」貳貫上兩側有寶珠,其下有纏龍紋的花欄。⑦這就成為紙幣上龍紋的最早「先聲」,是持續流傳的奇珍異葩,在中華藝術寶庫閃耀出璀燦的神光異彩,增添了鈔幣龍文化晨曦的結晶,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可以說,把中國古鈔票上的花紋採用龍的形象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是北方歷代各少數民族在各類錢幣(鈔幣)上的創舉之一。這對明清兩代造幣藝術啟發很大,以至龍的圖案連綿不斷地在鈔票上盛行。到了近代,錢幣使用龍紋,也曾一度重新出現。
三、龍紋幣的形狀、重量和材質
有龍鳳和獸紋的鑄幣,從造型上來看,多數是圓形,有方孔之別。這些錢大小不等,品類尤繁,直徑最大的為7.28厘米,最小的1.84厘米;最重的98.3克,最輕的3.9克。從材質上看,多數是赤銅、紅銅,少量有黃銅、鐵等。從鈔幣上看,有龍圖案的特大的紙幣是235.8×178.9厘米,鈔幣一般是豎長方形的多橫長方形的多,橫長方形的少,有彩繪和黑白之別。
四、龍紋和龍字貨幣的名稱及用途
(一)龍紋鑄錢。鑄龍和龍鳳圖案的錢有:千秋萬歲、龍鳳呈祥、大泉五十、福壽康寧、泰和重寶、合家清吉、人中龍虎、從心忍耐等。還有十二生肖錢或面紋十二生肖。背龍鳳或龜、鶴或鹿、馬或北斗、龜、蛇圖案的有:天下太平、長命富貴或金玉滿堂(老子道德經語)等。還有元代的龍鳳通寶四字小平、折一、折二、折三錢。正如張端木所言:「此錢舊稱命錢,有地支十二字,又有生肖形、生肖之說,始於淮南子,則此錢不必出於近世紀也,今此錢有一字者、兩字者、四字者、十二辰全者,大小不等,品類尤繁。」⑧
以上品類繁多形形色色的遼、金、元朝龍紋鑄幣,在古代時,一小部分是當時的流通幣,在貨物交換中起媒介作用;大部分是厭勝錢,又稱壓勝錢,包括吉語錢、供養錢、降魔錢、咒語錢、廟宇錢、筮(shi音適)卜錢、瘞(yi音益)錢之類。上述錢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用途:在宗教中,以祭獻、巫術等方式祈禱主宰自然界的神靈來驅魔伏邪;在民間用於婚嫁壓箱、垂帳、新娘賢婿互贈信物,是夫妻恩愛的象徵;在祝福形式中,以祝頌家庭幸福或以祈求富貴、陞官、發財、長壽,賦予吉祥的含義,或以大吉大利和祝人們成為國家棟梁之材,寓朝廷重臣、科場回魁首、獨占鰲頭之意;或以安居樂業和高官厚祿為賀辭,表示頤養天年,祈年豐民樂之意。壓勝錢之類一般是少數民族政權所鑄行的甚少,民間私鑄的多。
(二)龍紋鈔幣。從元代起,鈔票上啟用龍圖案以來,印鈔者不斷得到有益的啟示和借鑒,進入明朝以來,尤其是到了清朝中葉末和民國時期最為廣泛應用。除此而外,1937年11月20日成立的「蒙疆銀行」發行的鈔票和成吉思汗紀元七百三十九年十二月一日發行的「蒙古自治邦政府公裕債券」上都使用龍紋票上市流通。
五、北方民族貨幣上龍圖案的藝術風格
對於龍紋的形狀與稱謂早在三國魏張捐撰《廣雅》中有雲:「有鱗甲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⑨其實歷代記載北方民族貸幣上的龍紋不僅僅是這些,還有多種多樣,可謂百態紛呈。比如:依照龍自身的姿態來說有:蟠龍、騰龍、立龍、爬龍、升龍。依此細說,還可以分為正反向旋形龍,S字龍、乙字龍、∽形龍、雙龍戲珠、雙龍搶珠等多種運動神態,充分顯示了民族審美創造的風采特色。依龍的形狀來說有:蛇形龍、鱷形龍、獸形龍、單冠龍等等;依龍所附的外環境來說,有水龍、雲龍、火龍以及配花卉龍等;依龍的數量說,有獨龍、雙龍、雄雌龍等。依不同的動物組合來看有:龍鳳呈祥、男女美滿、龍虎姻緣,龍雀鹿虎等。
再從畫家筆下描繪的龍身各部位觀察,可分為以下幾種:其龍頭有大頭、小頭、禿頭、頭背長刺以及龍頭正、側、俯、仰之別;以其龍臉、龍須、龍鱗、龍尾、龍角以及其龍爪看有:三爪、四爪,五爪甚少(這可能與元代限定五爪為皇家專用有關系),又有長身龍、短身龍,異身龍等,全是身軀布滿鱗紋的龐然大物。其龍嘴,正如畫家常言「開口龍、閉口貓」,幣上一般都是開口龍。據傳,龍有吐珠之說,因此,凡是貨幣上的龍,絕大多數是龍戲珠、搶珠或吐珠的情景。
綜上所述,北方民族貸幣上的龍圖案,因有多種形態、多種類別而氣韻磅礴,久而久之,龍便成為最能為人們所接受的吉祥物被廣泛運用。「秦漢時代是龍紋盛行、普及的時代。在此期間,不僅龍的形象趨於成熟,而且龍紋的運用也更為廣泛」,⑩北方民族起初在鑄幣上應用的龍紋繪畫簡單,式樣簡陋,形狀粗糙。(參見圖1-3) 此後,龍的圖案在紙幣上出現時略有改觀。如參見圖4 其後發展到龍紋龍身豐滿、粗壯威武、構圖緊湊、層次分明、形態蜿蜒如生,氣勢非凡,各具特色。(參見圖5-6)。
還出現了龍紋風格獨特的方孔錢(參見圖7)。
龍圖案在紙幣上蘸筆領域寬闊,更有機地、栩栩如生地形成了墨氣淋漓,造型生動,氣勢雄壯的藝術形象。
其實,如上龍紋,是人附會出來的東西。隨著時間的延續,綿延不絕,龍紋或置於幣面,或置於幣背,或面背皆有,時間跨度大,成為貨幣上常見的代表性裝飾之一。我國北方民族貨幣上的龍圖案美不勝收,它為中國燦爛絢麗的貨幣文化增添了異彩紛呈的一筆,而且龍幣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格跨入藝術領域之後,頗受國內外各界愛好者、收藏家的青睞。
總之,貨幣上的這些龍或則威嚴雄建,或則舒展飄逸,色彩斑斕栩然可愛,具有較高藝術欣賞價值,因此成為深受人民所喜聞樂見的特殊物品。
六、貨幣上的龍圖案的內涵與寓意
(一)厭勝、吉祥錢類。說中國是龍的故鄉,那麼近年來考古家認為最「原始」的龍的搖籃出現在北方的遼河地帶,這當然對北方民族古錢幣龍文化的探索,有一定的連貫和推動作用。厭勝錢龍是漢代仙化思想的具體表徵。當時信徒以之供奉神靈。遼、金、元代北方民族厭勝錢等錢幣中多使用龍紋,用意直接溶入中國傳統的鬼神思想和巫術觀念,將龍以神之使者以及吉祥瑞獸的身份出現。正如黑格爾所說:「只有藝術才是最早的對宗教觀念的形象翻譯。」 龍本身就是歷代著名畫家手下衍生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這倖存下來的古北方民族創造的厭勝錢等古玩是政、教合一的興辦各類佛事活動的產物,這為我們提供了探索先民宗教觀念的依據。說明:龍是最集中賦予了神化思想而出現在厭勝錢幣中,使得厭勝錢類成為具有特殊宗教意義的載體,是反映當時地人們思想意識的產品,是迷信鬼神盛行時期出現的產物。中國原始宗教觀念以龍、虎、鹿、鱷、蛇等猛獸為通天神獸,「道教中的神仙亦多以龍虎為坐騎」。據東晉葛洪(約283-343年)在《抱朴子內篇》中說:「無君者,大神仙之人也。能調和陰陽,役使鬼神風雨,驂駕九龍十二虎,天下眾仙皆錄焉……。凡乘足喬(蹺)道有三法:一曰龍足喬,二曰虎足喬,三曰鹿足喬」 。這種包含龍的文化現象,正與厭勝之類錢幣使用者的特殊身份相符。因而厭勝錢之類上的龍的觀念,可以說是中國古人附會成龍以來的傳統觀念的組成部分。龍紋也是中國古代陰陽五行思想在錢幣上的深刻反映。龍鳳同體即為陰陽交合,從而把龍鳳同翔作為人丁興旺的吉祥圖案在貨幣上廣為流行。龍鳳紋彩斑斕,形體鮮活,配八卦圖,使之具有陰陽調合的吉祥含義;幣上有龍雲紋,猶如下雨般使錢財布滿人間,寄以「天下太平、求財求壽」的寓意;並含一本萬利,順風大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意。
古人以龍等猛獸紋之類製作的厭勝錢、吉語錢、供養錢、咒語錢在宗教形式下多為興雲布雨、掌管福禍之神,或祈仕途亨通、多福多壽、安居樂業作為賀喜,或估人畜興旺,五穀豐登之意。十二生肖用在厭勝錢上,就有了各種屬相的人都具有官運長久,人丁興旺、世世代代平安之意。以此可見,這些內容反映出人們通過通天神龍紋的壓勝錢,在祈求神仙保估的同時,也祈望神仙保佑增加財富,能夠過個富貴生活,能擁有更多的金錢。
另外對面十二相,背上、下、左、右是四組人物,上一人乘龍的生肖錢,取義各屬相之人均有考取功名的祝願祝福之意和「穿上鑄一人乘龍,當為狀元及第圖。其它三組各鑄三人,均為『進士三元』故事」 。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凡是北方民族的壓勝錢,供養錢、冥錢、廟宇錢、佛藏錢等錢幣上的龍紋含義均與崇尚神靈、祭祀祈禱祖先有關,是祭祀禮儀中使用的我國傳統的陰陽五行思想和原始宗教觀念的反映,是為宗教、政治觀念服務的。再說,先民登天使用的猛獸工具(錢幣上反映)的幻想,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已成為現實,當代錢幣上諸如「殲八Ⅱ飛機」、「火箭」、「衛星」等航空工具相繼出現了,那古老的通天獸紋也漸漸地退出錢幣舞台了。
在《漢書·食貨志》「故貨寶於金,利於刀,流於泉,來於泉。」康代顏師古注說:「流行如泉也」, 一目瞭然地解釋了稱錢為泉的意義。現在的錢(泉)儀充當易物的媒介。各
朝代各地龍紋錢內涵說法不同,但在一定意義上講是相通的,龍紋錢所包含豐富的宗教、鬼神、祭祀內涵賦予其充當天、地、人三界貨物交易媒介之職責;也表述龍紋錢像滾滾流泉惠及萬物,是生財致富的象徵。
總之,貨幣上的龍紋,正如劉志雄先生所述:「我們縱覽龍紋的發展歷程,不僅僅是為了觀賞中國特有的精彩的龍紋藝術,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歷代龍紋運用情況的了解,進一步弄清龍的內涵與含義,在發展中的變化,從而對龍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有一個比較全面而客觀的認識」 。筆者認為其論同樣適合貨幣的龍,是與之相宜的評語。
七、北方民族貨幣上的龍與文學、民俗文化
北方民族的龍獸等圖案的錢是整個貨幣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在表現流通價值尺度和宗教、祭祀的同時,也浸入了民俗文化,逐漸構成了一種獨特的錢幣龍文化。
古時北方人每逢春節、元宵佳節,有把飾有龍鳳圖案的黃銅錢掛在宮燈上作配飾的習俗。人們形象地稱這些稱幣叫「掛燈錢」。在鄂爾多斯近代蒙古牧民中,也有禱告龍王爺保佑人畜兩旺、風調雨順,乾旱時惠施甘霖的習俗。禱畢,將麵食製成的蛇纏青蛙連同龍紋壓勝錢(或代用錢)一並投進湖淖中,表示敬送龍神,並在投擲地淋水,以求雨施惠。 這個習俗早在《太上洞淵請雨龍王經》中有「遇天旱或遭火災,誦經召龍王,即可普降大雨。」 的記載。這正是「在古人的觀念中,龍是一種能影響雲雨流布的神獸,於是龍也就成了祈雨巫術中的主角。」 這種民風民俗流傳相當廣泛。
在北方民俗中,人們在除夕,用龍盆裝飯,飯上放置自做的錢串和元寶錠,便成了「財神進門」的搖錢樹。如上所述,這些搖錢樹葉上有龍,盆上還是龍,總是離不開龍文化的表現。
綜上所說,龍文化漫長豐富,自將龍文化引入北方民族貨幣之後,由經濟、宗教領域擴展到政治、經濟領域,最後在經濟、文化藝術領域中大放光彩。以龍作為裝飾的貨幣(當然包括厭勝等花錢)其龍圖案是我國獨特的藝術瑰寶,又使龍成為東方瑞兆的神物,展示了古代北方不同的部族的氣質與審美觀。到了近代清朝時,北方滿族對龍文化的豐富尤其盛行發展,進一步宏揚了北方民族文化。這一切正如胡照華教授所說:「……由圖騰崇拜趨於向祖神崇拜發展,集中反映了原始的上古時代自然文化向人文文化邁進的歷史進程,同時也透露了中華文明起源的信息」 是吻合的。不管怎樣說,筆者認為:貨幣上的龍雖然成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之物,但仍在貨幣上增添了審美情趣,使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我國北方各部族,自古以來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有積極的貢獻,其中貨幣上的龍文化,其影響是深遠的,它雖然出現在故鄉,又「娘家」的北方地區,但不排斥中原地區發達文化,貨幣上的龍文化的發展與豐富與吸收中原文化是分不開的,它將對中華民族的思想、藝術、信仰、生活、風俗發揮長久的作用,使之成為氣壯山河震憾民族靈魂的不朽之作,真可謂龍飛鳳舞,萃於中華。
注 釋:
①② 胡照華:《中華神龍》,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年。
③泰亦·滿昌:《紅山玉龍》,《金鑰匙》雜志(蒙文),2000年第一期。
④⑤⑨⑩ 劉志雄、楊靜榮:《龍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⑥⑦ 內蒙古錢幣研究會,《中國錢幣》編輯部合編:《中國古鈔圖輯》,中國金融出版社,1987年。
⑧丁福保:《古錢大辭典》,中華書局出版,1982年。
何林:《民俗錢圖說》,學苑出版社,2003年
金永田:《遼朝有鐵錢》,《內蒙古金融》,1987年錢幣增刊。
王新文:《錢眼裡的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虹寶音:《中國錢幣實用知識與元代貨幣》,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任繼愈:《宗教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鄂前旗支行
⑸ 夔龍紋和回形紋的區別。
1、紋路不同
回形紋圖案呈圓弧形捲曲或方折的迴旋線條,以連續的「回」字形線條所構成。
夔龍紋是夔形紋飾,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奇異動物,似龍而僅有一足。
2、用途不同
夔龍紋是傳統裝飾紋樣,常見於古鍾鼎器物上。
回形紋是青銅器、陶瓷器上一種原始紋飾。
3、起始時間不同
夔紋始流行於商、西周青銅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造型和紋飾均模仿當時的青銅器,因此也有印夔紋裝飾的。瓷器上的夔紋主要流行於明、清景德鎮瓷器上,如宣德青花夔紋罐、嘉慶青花夔龍福祿萬代瓜棱形龍耳瓶等。
雲雷紋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可能從漩渦紋發展而來。商周時代雲雷紋大量出現在青銅器上,春秋戰國時期仍見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