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有關於李清照聲聲慢的賞析,寫作背景,圖片等資料
李清照《聲聲慢》
原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賞析:本詞是李清照後期詞中的傑作。在這里,作者以精練的語言,概括而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後她自己的生活特徵和精神面貌,在這九十七個字中,她運用了驚人發描寫手腕,展示出自己曲折復雜的內心世界。雖然哀愁滿目。調子凄苦,但又無一處不是她飽經憂患後消沉的傾訴,無一處不是她歷盡折磨後急促的憂嘆。
在凄風苦雨的秋日的黃昏,她若有所思,如有所待。乍暖還寒的時節,晚來的寒風,雁兒南來,黃花憔悴,樣樣都觸動著詞人的滿懷愁緒。接著來的梧桐更兼細雨,象是灑不完的傷心淚,又引起她無限的感嘆。郁積在心頭的坎坷淪落的憂思,正隨著點點滴滴的魚聲在翻騰。在詞里,作者的思潮是起伏不定的,情緒是對抗不平的;「怎敵它晚來風急。」、「怎一個愁字了得?」這兩句都是以反詰的口吻,反映出詞人不滿現實的思想。至於她的「愁」則是在顛沛流離、歷盡挫折以後的產物,其中充滿了作者的身世之感、淪落之悲。全詞雖然迫促愁苦,但仍流露出詞人對生活的執著,以及不甘心走向絕境的心情。
作者在這里充分利用了雙聲、迭字等語言特點,使之在聲音、節奏和情調、氣氛各方面都與內容密切配合,達到真切反映特定思想感情的要求。象一開頭連下的十四個疊字,真如珠走玉盤。「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八個疊字,抒寫出作者如有所思、若有所待、而終又恍有所失的心情;「凄凄慘慘戚戚」,六個雙聲字,又屬齒音,讀起來給人以凄涼的感覺;後面的「點點滴滴」四個雙聲字,寫盡詞人在黃昏梧桐雨聲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天涯淪落之悲。全篇多用齒聲、舌聲字,象「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等,是連續下來的九個齒聲字,「點點滴滴」為四個舌聲字。這是作者為加深讀者對她那種憂郁不平的愁緒的印象而著意經營的。張端義在《貴耳集》中對她這種使用疊字的手腕,稱之為「公孫大娘舞劍手」,也即指出了作者能結合內容,以變化萬態、用力鍛煉而又不著痕跡的功夫,發揮了這些雙聲疊字的作用;可見作者在運用這些具有音樂性的語言時,不僅能使之盡量表達內容,而且還從而豐富了內容,使全篇產生了感染力極其強烈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