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卸妝的林青霞,游泳的王祖賢……80年代港星罕見舊照
4月24日,「2021香港電影主題攝影展」在廣州開幕,
一組80年代的黑白舊照引發了熱烈討論,
成龍、劉德華、林青霞、王祖賢等港片巨星,
展現了極少見的青澀模樣。
照片的拍攝者叫盧玉瑩,
曾是香港電影圈的名人,人人都知道這位「盧小姐」。
拍照片對她而言是順手而為,
拍完後她甚至沒有保存底片,
在徐克的提議下,
照片才得以出版為攝影集《電影人》,
三次上市都被一搶而空。
展覽開幕前,一條和盧玉瑩遠程連線,
聽她講述了大明星們幕後的故事,
以及港片的黃金時代。
自述 盧玉瑩
撰文 魯雨涵 責編 石鳴
4月24日,《流光 · 飛影》2021香港電影主題攝影展在廣州開幕。展覽開在廣州最潮的購物商場K11,無需門票,又正值周末,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路人觀眾,把展覽現場擠得滿滿當當。
引人駐足的是一組黑白照片:正在擦掉下眼線的林青霞,雙手托腮的徐克,半身站在泳池裡的王祖賢……一位觀眾很形象地分享了自己的觀展體驗:「看到一張照片,這個男的隨地一坐好帥,定睛一看,原來是劉德華!」
照片拍攝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定格的是這些天王巨星的純真年代。王祖賢18歲,惠英紅21歲,劉德華22歲,鍾楚紅23歲……他們才剛剛在業界初出茅廬,還不知道未來自己要拿獎拿到手軟。
那時候,梁朝偉還沒有去考TVB的訓練班,許鞍華還沒有拍出《投奔怒海》,徐克才剛剛從電視圈轉投入電影,吳宇森還在拍卓別林式的喜劇。
香港電影也正在飛黃騰達的前夕,還要等十年,才能成為「東方好萊塢」,產值亞洲第一,世界第二,「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成龍)成為賣座保證。
回憶當年,盧玉瑩形容所有人都處在一種「搏殺」的狀態,工作是拍電影,腦子里想電影,一坐下就是聊電影。「大家都覺得,一定要抓緊那個時機,現在不做就來不及了。」
「那真是香港電影人的黃金時代。」她感嘆說,「電影界、文化界、傳媒界、電視界全部打成一片,不是好朋友都要變好朋友。」
她自己有參與辦一本雜志《電影雙周刊》,內容有采訪,有翻譯,有影評,有學術研究,「其實我們辦雜志,也是學習外國,因為要讓別人肯定香港電影的水平。」
她形容這是一本「同人雜志」,來貢獻內容的都是親朋好友, 「很多香港的電影研究者親自帶著稿子過來,很慷慨地給我們,不收費」。大家琢磨著,既然是一本雜志,就需要圖文並茂,文字的內容現在有了,還差圖片。正好盧玉瑩有相機,就把拍圖片的這個任務交給了她。
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看櫻哪耐到的這一批珍貴的照片。
她在采訪中坦言,她曾經以為會有很多年輕人接任她繼續拍攝「電影人」的主題,「如果我霸佔這個位置,這些年輕人就永遠沒有機會。」但是沒想到,後面就沒有人像她一脊春樣專門拍攝電影工作者了。
對於盧玉瑩來說,事隔三十年以後,「電影人」系列突然走紅純屬意外。然而,看到現在的人們都很喜歡這些照片,她也很高興:「我們這一幫人,做的這些事情,還是有其價值的,如今想起來,付出了那麼多也不後悔。」
以下是她的自述:
為了拍一張照片,一等就是一晚上
我是1979年開始給香港《電影雙周刊》拍這些照片的,一直拍到1983年雜志停刊,5年時間,拍了將近200位香港電影人。很多我拍的電影導演和演員,雖然現在是大姐大、大哥大,當時其實都還是剛出道的新人。
大多數照片我都是在片場拍的,跟在明星後面,為了拍一張照片常常要等很久,等一整個晚上,等到天亮都有。
那個年代我的名字在文化圈和電影圈很出名的,每個人都知道,這是盧小姐。我去電視台、廣播台,他們都認得出我,知道這個人又來拍照了,自然就開綠燈,隨便我走了。
至於去片場就更加容易了,只要和製片打聲招呼就沒問題了。大家都很配合,馬上就會緩畝告訴你時間、地點、拍攝安排,甚至有些如果在很偏僻的地方,還會派車來接你。
我的照片都不是擺拍的,因為一擺拍,他們的明星范就出來了。我不想要那種大明星的樣子,我就要他們最自然的狀態。
拍照前,我不和被拍的人聊天。對於有些人來說,聊天引導可能是一招,但我盡量不用。我是覺得,其實你跟我聊天,你已經被我賄賂了。我還是想盡量保持你原初最本真的那個樣子。
我的風格是街頭式的,不是沙龍式的。沙龍取向的攝影比較喜歡拍室內,很講究燈光等等。但我喜歡鏡頭很近的,黑白的,顆粒很粗的,不喜歡柔和的。
我拍照片像是打游擊一樣,要又快又准。我用的是28mm的鏡頭,要離得很近地拍,沖到他們面前,一按相機,按完就走。
香港金像獎是我們開始辦的
這些照片最初其實都是為《電影雙周刊》拍的。1979年,我們一群喜歡電影的年輕人,為了推廣香港的電影文化,自己掏錢辦了這本雜志。
當時香港電影正在走向全面輝煌的前夕。大家都覺得一定要抓緊機會,齊心協力,互相幫忙,都沒空想其他的事情,一坐下就在講電影,講票房,講製作。
1982年,因為想讓別人肯定香港電影的水平,我們就學習外國的奧斯卡,大膽地辦了一個「香港電影金像獎」,也就是現在的「金像獎」。我們雜志拉攏了所有香港的影評人幫我們寫影評,他們這一群人是最有資格去評選電影的,推動力和影響力也是相當之大的。
我們在雜志里開了一個專欄《曝光人物》,每期介紹一個電影工作者,把他們的專業精神展現出來。「曝光人物」這個欄目名稱和我的攝影風格也很貼切。
那時候的氣氛很好笑的。我們是雙周刊嘛,每兩個星期出一期,每一期出來之前,大家就都很緊張,不知道這一期是要「曝光」誰,最後變成了圈內一個好玩的談資。
我這個人是很公平的,既然要拍電影工作者,我就希望把每一個崗位都介紹給人認識,剪輯、配樂師、美術指導、道具、燈光……我都有拍,讓大家知道電影不是只有明星。在《曝光人物》那一頁上,我們還會印上他的名字、職位、有什麼作品。
當時人們看電影還不會去了解幕後工作者,不知道原來好電影要聽音樂的,或者要靠剪輯的。我們引導大家去了解。
我們辦這個雜志三元一本,但是銷量慘淡,那時候香港喜歡電影又肯花錢的人不多。我們的工作環境很惡劣的,辦公室一開始在灣仔的一所舊房子里,臟兮兮的,後來搬去銅鑼灣。到1983年,我自己沒有空再拍照,雜志繼續搬下去開銷也很大,就停刊了。
徐克和施南生很喜歡我的照片。有一次我們聊天的時候,他們把很多本《電影雙周刊》的「曝光人物」攤開來看,笑得很開心,就和我建議說不如出一本書,就有了《電影人》。第一版只印了1000本,很快就賣完了。
我自己是不太介意這種東西的,但是出了《電影人》之後我很感慨。這些照片原來對那些業內的人意義是這么重大的,他們很高興有一本這樣的書,或者有自己的照片保留下來。
很可惜的是香港後來還出了這么多優秀的電影人,我都沒有機會給他們拍照。
你問我這本雜志成不成功?看從什麼角度說了。站在香港的電影文化史上來說,金像獎都是它裡面的人辦出來的,那你說它重不重要。
作為一個曾經為香港電影的發展投入工作過的人,我想我們這一幫人應該都不會後悔,對於我們曾經做過的事情,拍過的照片,寫過的稿子,都是不後悔的。這是我們對電影的那一份熱誠吧。
展覽信息:
《流光 · 飛影》2021香港電影主題攝影展
時間:4.24-5.23
地點:廣州K11藝術購物中心B2 言又幾書店
主辦方:創意香港
❷ 我想找一張夏天的卡通圖片最好有小孩在游泳的
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