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女子衣服的寫作素材總匯
古代女子衣服的寫作素材總匯
【衣服顏色】紅色系
珊瑚紅、洋紅、磚紅、石榴紅、銀紅、桃紅、寶石紅、水紅、霜葉紅、酡紅、玫紅、橘紅、棗紅、蓮紅、胭紅、瑪瑙紅、酒紅、磚紅、緋紅、米紅、妃紅、玫瑰紅、映紅、洋李色、墨絳紅、酒紅、碧玉紅、絳紅、鴇紅、躑躅紅、 薔薇紅、 梅紅、茜紅、洗朱、紅樺色、鉛丹淺蘇、芳鳶色、栗梅、樺色、瓦色、代赭、高粱紅
綠色系
蔥綠、 薄荷綠、 湖綠、豆綠、水墨綠、青玉、柳綠松花綠、翡翠綠、碧綠、金松綠、青蔥、煙綠、綠沈、蟹殼青、 鴉青、 天青、蓮青、石青、黛螺、石刻青、松石綠、翠色、梅子青、豆青、伽羅色、青丹、鶯色媚茶色、藍海、松茶、青鈍、 抹茶色、 苗色、薄綠、千草綠、千歲綠、萌蔥色、革色青磁、竹色、松葉綠
黃色系
琥珀黃、蔥黃、鵝黃、秋香、蜜荷色、玳瑁、蜜櫻御餞色蜜色、 檸檬黃、金魚黃、杏子黃、蛋黃、芥末黃桔黃、蜜蕊色、水鴨色、肌色、木蘭色、梔子色萱草黃、鶯茶、芥色
藍色系
寶藍、 天青、 蓮青、 石青、珍珠藍、月光藍、紺藍
紫色系
藕荷、數頌鉛紫羅蘭、粉紫、海棠紫、銀紫、丁香色、丁香紫茄色、雪青、菖蒲紫、牡丹紫、江戸紫、鳩羽色
灰色系
煙灰、軟煙色、珠灰、銀灰、霧灰、薄墨灰
白色系
絲瓜白、荔枝色、米稠色、象牙色、牡蠣白
【衣服用料】
洋緞、 撒花洋縐、 起花八團倭緞、 秋板貂皮
灰鼠皮、 黃綾、 羽緞、 白狐皮、貂裘、妝緞
蟒緞、 西洋布、月白紗、羽紗、哆羅呢、洋線
番靶絲、 海龍皮、 鳧靨裘、 天馬皮、雀金裘
猞猁猻裘、雲狐皮、無狐皮、香狐皮、鴨皮麻
葉皮、洋灰皮、羊皮、皿貂皮、羽線縐、譜氌
葛布、 麻、滾雪細紗、蘇綉、 蜀錦、織錦
羅綢、 銀霓、紅細雲錦、 廣綾、散花水霧緞
綠草百褶緞、宮絛、八幅鑼錦、素雪絹、霞影紗
逶迤白梅蟬翼紗、煙蘿紗、銀紋蟬紗絲
【衣服工藝】
縷金百蝶、五彩刻絲、插牙背心、二色金百蝶穿花
五彩絲攢花結長穗、 起草八團排穗、 錦邊彈墨
二花捻珠、松花撒花、攢珠、洋縐銀鼠、宮制堆紗
立蟒白狐腋、 碧玉紅、金蟒狐腋、 排穗、細折
赤金吳翠、 絳紋、 蝴蝶結、一斗珠、 插金消綉
掐金挖雲、青金閃綠雙環四合、斗紋錦花洋線番靶絲
挖雲鵝黃金里、 靠色鑲領袖、 秋香色盤金綉龍
貂頦滿襟、 百子刻絲、 盤金彩綉、 刻絲八團
金絲織的鎖子甲、 虎頭盤雲薯好五彩、 盤錦鑲花
錦邊琵琶襟、 一裹圓、 半臂、 馬面裙、 百褶裙
【衣服款式】
大袖衫、褙子、窄裉襖、銀鼠褂、洋縐裙、背心、 水朝靴、大襖、花綾褲、霞帔、皮裙、棉裙、斗篷、對衿褂、蟒袍、王帽、貂裘、芒鞋、 摺裙、破納、綾子襖、羊皮褂子、羊皮小靴、鶴氅、欣褶子、鷹膀褂、 大裘、 袷褲、水田小夾襖、水毛兒衣服、撒鞋、曲裾深衣、裙、圍裳、抹胸、披帛
『貳』 請問宋朝知府的上朝的衣服帽子是什麼樣的求照片或者素材。
宋代冠服分祭服、朝服、公服、時服、戎服、喪服等。
宋代朝服
由緋色羅袍裙、襯以白花羅中單,束以大帶,再以革帶系緋羅蔽膝,方心曲領,白綾襪黑皮履。六品以上官員掛玉劍、玉佩。另在腰旁掛錦綬,用不同的花紋作官品的區別。著朝服時戴進賢冠、貂蟬冠(即籠巾,宋代籠巾已演變成方頂形,後垂披幅至肩,冠頂一側插有鵬羽)或獬豸冠。並在冠後簪白筆。手執笏板。北朝至唐的方心曲領是在中單上襯起一半圓形的硬襯,使領部凸起,宋代是以白羅做成上圓下方(即做成一個圓形領圈,下面連屬一個方形)的飾件壓在領部。六品以下就沒有中單、佩劍及錦綬。中單即禪衣,襯在裡面,在上衣的領內露出。本圖為中單展示圖。
『叄』 求玄幻小說素材,古代服飾。
女服飾:腰間:腰帶系吊飾或玉佩 上身:束胸加外套 下身:長褶裙
『肆』 代表漢服的元素素材有哪些
代表漢服的元素素材有牡丹、仙鶴、龍鳳元素。
相關信息
1、漢服的風格比較端莊古典,漢服上的裝飾都是風格比較傳統的圖案,比如龍紋,鳳凰,牡丹等。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牡丹都是華貴端莊的代表。古代就常以牡丹比喻國色天香。
2、仙鶴也是經常出現在漢服上的圖案。在古代鶴就是祥瑞的代表。鶴屬於鳥類,綉在衣服上可以讓漢服看起來更加仙氣。仙鶴在老一輩的眼中代表了吉祥和長壽的意義。古代上了年紀的人喜歡養白鶴,他們認為白鶴代表著長壽和健康。
3、龍和鳳凰兩種圖案自古以來都是權利的象徵。普通人是不能輕易使用的,只有貴族才可以在衣服上綉龍紋或是鳳凰紋樣。古代的衣冠制度是非常的嚴謹的。什麼人穿什麼衣服都是規定好的。
4、漢服的六大基本元素完美地譜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以儉養德、中和之美等的形制內涵。漢服是一個系統完整的服飾體系。有六大基本元素平面結構、五行五色、交領右衽、繩帶系結、上衣下裳和寬袍大袖。
『伍』 古代歷史小說寫作素材各朝服裝介紹
秦漢
秦尚黑,大氣古樸。秦始皇以他的雄才大略統一了中國。劉邦又以他的任人唯賢建立漢室。在政治經濟法度方面漢王朝基本承襲秦的體制,東漢時正式制定了「章服制度」,各層官吏的服裝從顏色到圖案都有了嚴格規定,不得越雷池一步。經過先秦的理性思索後,秦漢人表現出征服世界的自信,衣飾趨向精美奢華。漢童謠唱:「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眉,四方皆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用匹帛」,由此可見人們對美的追求已相當自覺。
漢代皇帝冕服、冕冠、赤舄圖
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
漢代婦女的襦裙圖。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發現了襦裙實物,襦以淺藍色絹為面,中納絲棉,袖端接一段白色絲絹。裙子也納有絲棉,質料用黃絹。可惜由於年代久遠,這套服飾在出土時已經粉化。本圖展示的襦裙樣式,即根據該墓發掘時的形象記錄復原繪制而成。採用的紋樣,主要依據新疆民豐出土的「長樂明光錦」及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豹首紋錦等。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清代,前後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隋唐
隋唐服飾富貴典雅,封建帝國的鼎盛時期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處處洋溢著人世的富足快樂。大唐海納百川的襟懷使服裝豐富多樣,既有寬袍大袖的高貴華麗,也有胡服騎射的精悍利落。「纖羅寸縷見肌膚」,貴族婦女在華美艷麗內衣裙外罩透明寬松長紗袍,披帛飄曳,,那份對自身的自信率真坦然讓今天的人也贊嘆不已。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本圖為唐代文官大袖禮服。
隋唐普通的婦女裝束
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隋唐婦女服飾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樣束在裡面。
宋代
宋代朝服
宋代官服分為祭服、朝服、公服、時服、戎服、喪服等。宋代朝服,也叫具服,朝會時使用。上身用朱衣,下身系朱裳,即穿緋色羅袍裙、襯以白花羅中單,束以大帶,再以革帶系緋羅蔽膝,方心曲領,掛以玉劍、玉佩、錦綬,著白綾襪黑色皮履。這種服飾,以官職大小有所不同,六品以以下就沒有中單、佩劍及錦綬。中單即禪衣,襯在裡面,在上衣的領內露出。
宋代官吏公服
宋朝百官常朝視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禮及隆重朝會時穿著祭服或朝服。公服基本承襲唐代的款式曲領大袖,下裾加一道橫襕,腰間束以革帶,頭戴襆頭,腳穿靴或革履。公服襆頭,一般都用硬翅,展其兩角,只有便服才戴軟腳襆頭。公服所佩的革帶,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之一,它比服裝顏色分得更細。
宋代士人服飾,以襕衫為尚,形制為白色細布,下有一橫襕,腰綴襞積。另有紫衫、涼帽衫等。紫衫本為軍校服飾,因穿著比較簡便,成為士大夫的常用服裝,以後成為文武官員的便服。涼衫,形制如紫衫,亦稱白衫,先是官庶便服,後來成了喪服。帽服,帽以烏紗,衫以皂羅,為士大夫交際常服。士人服裝除圓領之外,大多為大袖交領。也有對襟的。
宋代婦女襦裙
宋代襦裙的樣式和唐代的襦裙大體相同。唯衣襟有所不同,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的影響。身上的裝飾並不復雜,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間正中部位佩的飄帶上增加一個玉制圓環飾物,它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壓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動時不至會隨風飄舞而影響美觀,史書所稱的「玉環綬」,就是這種裝飾。
明朝
明代皇帝服飾
明朝從蒙古貴族手中奪取政權,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廢棄了元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民的習俗,將服飾制度重新規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禮服。明太祖認為古代五冕之禮太繁,決定「祭天地、宗廟,服袞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絳紗袍。余不用。」此圖為戴冕冠的皇帝。冕,前圓後方,前後各十二旒
明代龍袍
明朝建立以後,廢棄了元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民的習俗,將服飾制度重新規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禮服。皇帝服飾有冕服、通天冠、皮弁服(弁為男子戴的一種帽子)、武弁服、常服等。同時還制定出後妃的禮服、常服,文武官員的常服基建士庶巾服。此圖為織金緞龍袍,是山東鄒縣明魯王朱檀墓出土的柿蒂膝襕五爪行龍袍,亦稱「腰線」或「曳撤」。
明代官吏常服
明代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其制為大襟、右衽、寬袖,下長過膝。貴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綢緞為主,上繪有紋樣,也有用織錦緞製作的。袍衫上的紋樣,多寓有吉祥之意,比較常見的團雲和蝙蝠中間,嵌一團型「壽」字,意為「五蝠捧壽『。這種形式的圖案在明末清初特別流行,不僅在服裝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築裝飾上也大量反映。用實相花紋作便服的裝飾,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個特點。另一種,為實相花是一種抽象的裝飾圖案,通常以蓮花、忍冬或牡丹花為基本形象,經變形、誇張,並穿插一些枝葉和花苞,組成一種既工整端莊,又活潑奔放的裝飾圖案。這種服飾紋樣在當時深受歡迎。從唐代開始,寶相花大量進入服飾,成為廣大人民喜愛的藝術圖案。到了明代,寶相花還一度成為帝王後妃的專用圖案,與蟒龍圖案一樣,禁止民間使用。但很快解除禁律運用於各種服裝上。本圖即為纏枝寶相花紋織錦袍展示圖,面料是織「寶相花」紋樣的織金錦。
明代婦女服飾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朴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雲肩及袍服等。袍服是由背子演變而來,特點為低領、對襟、寬袖,領、袖花邊較少或不用,衣長及足。
明代背子穿窄袖背子穿戴展示圖。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朴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雲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寬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並且領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
明代襦裙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飾,在明代婦女服飾中仍佔一定比例。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綉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腰帶上往往掛上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宮絛的具體形象及使用方法如圖所示,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藉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
清朝
清王朝取代明王朝之後,也實行了等級森嚴的九品官制。清代把胸前的這塊方布也叫「補子」或「背胸」,把綴有這種補子的袍服稱為「補服」。清代文官一至七品補子圖案與明代的相同,八品則改明代黃鸝為鵪鶉,九品及未入流綉練雀。惟文官一品都御史、三品副都御史及按察史、五品監察御史皆綉獬豸。武官補子圖案區別較明代為細,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馬。清朝官員在袍服外面要罩一件襟褂,叫作補褂。補褂的前胸和後背各有一塊綉成的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的圖案是文官為鳥類,武官為獸類;御史監察系統的官員則不分官品,都綉獬豸(xièZhì),因為傳說這種神獸能辨曲直。此外,清朝高級官員帽頂後面還拖著一束孔雀翎毛,稱為花翎。翎上的圓圈狀花紋叫眼,於是又以眼的多少顯示等級,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
皇帝的朝冠有冬夏之分,是皇帝在朝會、祭祀時戴的禮帽。冬朝冠面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為玉草。無論冬夏朝冠皆帽檐上仰,覆以珠穗,正中飾三層金頂,每層間飾以一等大東珠一顆,環繞金頂周圍,飾以四條金龍,龍的頭上、脊背各鑲嵌一顆一等大東珠,四龍口中各銜一顆大東珠,帽後飾一等東珠七顆,皇帝的朝冠上共飾有二十二顆大東珠。
皇後、皇太後朝冠亦以一、二、三等東珠為主要飾物。完頂為三隻重疊的金鳳,鳳間飾三顆一等大東珠,每隻金鳳的頭部、翅膀各飾二等東珠三顆、三等東珠一顆,金鳳的尾部各飾小珍珠十六顆,三隻金鳳的口中各銜三等東珠一顆。朝冠的檐部綴七隻金鳳,每隻金鳳各飾二等東珠九顆、小珍珠二十一顆,貓眼石一顆。冠後部飾金金一隻,貓眼石一顆,小珍珠十六顆。金尾垂珍珠橫二排豎五行共三百零二顆四等東珠。皇帝、皇後、皇太後、皇貴妃及妃嬪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員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據等級身份不同,朝珠的質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後、皇太後才能佩戴東珠朝珠,東珠朝珠由108顆東珠串成,每27顆東珠又用4粒紅珊瑚結珠等距間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結珠呈葫蘆形稱「佛頭」。佩戴朝珠時,佛頭垂於背後,並用黃絛帶連接一組玉飾,稱做「背雲」。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紅珊瑚結珠處,分別飾一串和二串綠松石珠串,稱為"紀念"。朝珠的構成,有著深刻的含義。108顆東珠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四個紅珊瑚結珠象徵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下垂於背後的佛頭、背雲,寓意"一元復始",三串綠松石紀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個旬期。皇帝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外,還在兩肩斜持兩盤紅珊瑚結珠,以示身份特殊。
官員帽頂鑲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東珠),但珍珠數量有嚴格區別,即官銜愈高,珍珠數量愈多,但最多不超過9顆,具體規定:親王朝冠飾東珠9顆,邵五朝冠飾東珠8顆,貝勒朝冠飾東珠7顆,貝子朝冠飾東珠6顆,鎮國公朝冠飾東珠5顆,輔國公朝冠飾東珠4顆,候朝冠飾東珠3顆,伯朝冠飾東珠2顆,子朝冠飾東珠1顆,其餘非高官厚祿的沒有資格使用東珠。
官員戴的官帽又稱大帽,共有兩種:一為冬季所戴,稱「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涼帽」。根據規定,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後來北洋艦隊則較為特殊,一年四季均為暖帽)。暖帽多為圓形,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質,也有緞質、呢質、布質,視氣候而變,暖帽中間裝飾有用紅色絲絛編成的帽緯,俗稱「紅纓」。帽緯之上裝有頂珠,按品級而異,無品則無頂。涼帽為圓錐形,用藤、竹、篾席、麥秸等編成,外裹綾羅,顏色多為白色,也有湖色及黃色。涼帽頂上也裝有紅纓、頂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頂珠之下,裝一支兩寸長的翎管,用來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稱孔雀翎,藍翎則用鶡羽製作。
朝服有補,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冠兩種,
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歲奉155兩;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I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60兩;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御史大人,補服綉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81兩,加支528兩;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444兩;從二品歲奉53兩,加支324兩;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39兩,加支204兩;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27兩,加支114兩;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18兩,加支72兩;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14兩,加支35兩;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12兩;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23兩;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另:京官支雙俸。每正俸一兩兼支米一斛。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俸米再加倍支給。武官還有不少的養廉銀。
朝服以袍衫為尚,頭戴梁冠,著雲頭履。梁冠、佩綬、革帶、笏板等具體安排如下:
品級梁冠革帶佩綬笏板
一品七梁玉帶雲鳳四色織成花錦象牙
二品六梁犀帶雲鳳四色織成花錦象牙
三品五梁金帶雲鶴花錦象牙
四品四梁金帶雲鶴花錦象牙
五品三梁銀帶盤雕花錦象牙
六品、二梁銀帶練鵲三色花錦槐木
八品、一梁烏角帶鸂鶒二色花錦槐木
文章來自個人圖書館:鬼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