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苗族婚後服飾與婚前服飾有什麼不同,帶上圖片
已婚者梳平髻於頭頂,將頭發盤成波浪狀覆蓋在前額,頭戴銀花或銀梳。
凱里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兩縣苗族未婚女子從七、八歲起頭戴平頂縮褶帽,外纏自染的紫色或白色三角巾,已婚女子和老婦人將頭發盤纏於頭頂,戴上無底或半邊底的覆額縮褶帽,外扎紫色手帕,便裝無更多頭飾。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
中年婦女多包白毛巾頭巾,青年婦女多戴銀梳或插銀衣、塑料花等飾物。老年婦女上裝多穿右衽上衣或無領交叉式上衣,下穿長及腳踝青素百褶裙,系圍腰,圍與裙長。
㈡ 苗族女人的頭上都會戴一種銀飾,這種銀飾叫做什麼
苗族銀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護頭花、銀頂花、銀瓢頭排等。
一、銀童帽飾屬於頭飾,通常釘在童帽上。
二、貴州苗族銀角,以地域分為三種類型:西江型、施洞型、排調型。
1、西江型銀角兩角分叉,主紋通常為二龍戲珠形象,龍身、珠體均為凸花,高出底面約一厘米。
2、施洞型銀角又稱銀扇,因其在分叉的兩角間均勻分布四根銀片,頗似扇骨而得名。
3、排調型銀角,銀角似角似羽。兩角一分為二,遠觀似角,近觀如羽。正中開出一支,頂端則明顯為變形銀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雞羽。
三、銀帽分為三種類型:重安江型、雷山型、革東型。
四、銀圍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將散件銀飾固定在頭帕上;另一種則整體為銀制,內襯布墊或直接固定在頭上。
五、苗族銀發簪式樣極多,雖然同樣是花,但單瓣、復瓣,或束或簇,繁簡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六、插針的類型:有葉形銀插針、挖耳銀插針、方柱形銀插針、錢紋鑲珠銀插針、幾何紋銀插針、「壽」字銀插針、六方珠丁銀插針等等。
七、銀耳環:分懸吊型、環狀型、鉤狀型、圓輪型四種。
(2)苗家姑娘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苗族銀飾特徵:
1、以大為美,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時也體現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錯的,並顯示著苗家姑娘的大氣。
2、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只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以多為美,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徵。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復,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