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富春山居圖》是什麼意思
富春山居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並用,極富於變化。
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 屬國寶級文物。
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
《富春山居圖》原畫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副約七百公分的長卷。而黃公望並沒有一定按著每一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於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這種瀏覽、移動、重疊的視點,或廣角深遠,或推近特寫,瀏覽過程中,視覺觀看的方式極其自由無拘,角度也非常千變萬化。
第一部分:剩山圖從一座頂天立地渾厚大山開始,長篇巨制,拉開了序幕,圖畫上峰巒收斂鋒芒,渾圓敦厚,緩緩而向上的土堆,層層疊疊漸進堆砌著,又轉向左方慢慢傾斜,黃公望使用他最具獨特見長的"長披麻皴"筆法,用毛筆中鋒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畫面土壤厚實的質地,山嵐白色霧氣迷濛,表現出江南山水濕潤的獨特氣候之特色。
第二部分中所畫的山脈的發展變化發生了轉折,隨著山脈的層次變化,畫中的樹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一種層巒環抱、山野人家的蕭瑟感。隔著一段水路第二部分也將進入尾聲,主體的山巒在左邊,群山全都呼應在左面,而近處的松柏微微擺動至右,遙相呼應遠處的大山,承先啟後,路轉峰迴。
由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也是墨色變化最大,空間變化最豐富,第二部分也是呼應第三部分開始,黃公望畫筆突轉,略用皴染的坡與平靜的江面,又向後延伸,畫面由密變舒,疏離秀麗,又用濃墨細筆勾勒出畫中水波、絲草,闊水細沙,風景靈動。水是從哪裡來,是從天空的雲出來的,唐詩裡面講"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如果你跟著畫面走,在富春江上水的窮絕之處就是它的水口,然後你覺得窮是絕望,可是這個時候應該坐下來,看到雲在升起來,而雲氣剛好是生命的另外一個現象。所以黃公望也把這些哲學、文學的東西變成山石、水沙跟雲起之間的互動關系。
第四部分,全篇畫作筆墨最少,沒有皴染,只有山,只有水,還原了自然的本真,構圖上跨越第五部分,一片水沙,一段最長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時間流逝,歲月匆匆。畫中點點枯苔小樹土坡,河岸邊的小橋連接著第五部分,而《富春山居圖》這六個部分也像極了春夏秋逗尺瞎冬,從前三部分的繁華蔥榮、大氣磅礴,到第四部分如同時間中的秋冬,靜觀萬物,繁華落盡,肅靜蒼茫。
第五部分至第六部分中寬遠的白沙,留白處兩艘小船並行江中,船上漁夫也只是點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顆塵埃。遠處一片遠山,筆的線描,墨的拖帶,交織在一起,一直延續在後面的大段留白中。
【創作背景】
元分天下民眾為四類,依次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 黃公望淪為"四等公民"。 經歷國破家亡,南宋遺民在鄙視和屈辱中以求生存,如南宋遺民龔開在《瘦馬圖》卷中表現了亡國後的失落感,與他有同感的元初文人們紛紛跟進解讀,在圖後書寫跋文,江南文人們的這山空種心境一直持續了近半個世紀。
黃公望年輕時做過地方小官,先是任書吏,後來,大約是45歲左右時,在一個叫做張閭的官僚手下做過椽吏,後因張閭犯了官司,黃公望遭誣陷,蒙冤入獄。出獄後,不再問政事,遂放浪形骸,遊走於江湖。一度曾以賣卜為生。後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由於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生了興趣。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於心,運之於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於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於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
《富春山居圖》從構思、動筆困罩到繪制完成大約用了七年時間。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並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扎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
【藝術鑒賞】
主題
山水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富春山居圖》畫的是一個漫長的江水,在一千年的歷史里,流過淺灘、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覺,到後面一段,出現了秋天的景,樹葉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張畫,是一個哲學,一個生命態度的東西,使創作者能夠把積壓了九十年的亡國痛轉成另外一個東西,豁達,擺脫異族統治的痛苦,還原到山水裡,不管朝代的興亡,只是回來做自己,做一個簡單自己。張士誠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作者八十幾歲,行於富春江上的時候,也覺得朝代的興亡,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也就有畫中的漁、樵、讀書人的形象,隱居於山林而忘於江湖。
畫法
1.總體風格:《富春山居圖》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宛然天成。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頗有靈氣。全 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罩染一層幾近透明的墨色,並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以濃墨點苔、點葉,醒目自然。整個畫面林巒渾秀,草木華滋,充滿了隱者悠遊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散發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元畫靜謐蕭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賴此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全見於此卷。
2.構圖方式:《富春山居圖》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展卷觀覽,人隨景移,引人入勝。樹叢林間,或漁人垂釣,或一人獨坐茅草亭中,倚靠欄桿,看水中鴨群浮沉游戲。天長地久,彷彿時間靜止,物我兩忘。近景坡岸水色,峰巒岡阜, 陂陀沙渚,遠山隱約,徐徐展開,但覺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曠神怡。有時江面遼遠開闊,渺滄海之一粟;有時逼近岸邊,可以細看松林間垂釣漁人閑逸安靜。山腳水波,風起雲涌,一舟獨釣江上,令人心曠神怡。接著是數十個山巒連綿起伏, 群峰競秀,最後則高峰突起,遠岫渺茫。山間點綴村 舍、茅亭,林木蔥郁,疏密有致,近樹沉雄,遠樹含煙, 水中則有漁舟垂釣,山水布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
《富春山居圖》所採用的是一種橫卷的方式,按照人的正常視野,構造了同一水平上的山水景色,是一種從平面上不斷進行延伸的構圖方式。在畫面上,畫家進行了山水的層次感設計,山的前後是一種由近到遠的排列,在構圖方式上給予了前後景物的一種有效聯系。在天地之間,所有的景象都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空白之處顯現出空間的實感性,也正凸顯了無畫的地方也是一種妙境的特點。在整幅畫中,可以看到黃公望先生在繪畫布局、形象安排、空間探索等方面所持有的獨特看法。值得關注的是,在繪畫構圖中,黃公望採用了闊遠的方式,實現了繪畫構圖上的轉變。在山水畫中,元代的四家所採用的是一種由近及遠的繪畫手法,有著非常清晰的層析,顯現出了畫面的闊大之意,給觀者留下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
3.枯潤墨法:在《富春山居圖》中,觀賞者看不到用大片的濃墨進行表現,而是在淡雅的筆調中體現出秋天的味道。畫家採取文人畫的傳統筆法來對畫卷進行表達。在畫中,大多通過乾枯的線條來進行表現,濃墨和濕墨只有在樹的描繪中可以看到,這就是所謂的枯中有潤的特點,既隨意又不失柔和的特點。在對山進行表現的時候,不管是濃墨還是淡漠,都是採用乾枯的筆調來進行勾效,逐漸由淡到濃,在最後通過濃墨來對其進行勾點,從而起到一氣呵成的效果。在畫樹的時候,樹幹部分或者沒有骨,或者簡單兩筆便勾勒出來,樹葉的分布則顯得錯落有致。在 《富春山居圖》中,畫者運用一筆便實現了形和墨之間的變化。畫家的筆內有著飽滿的水分,結合點和染的特點,整幅畫的變化是非常豐富的。樹的濃墨勾畫和山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干濕並濟,松緊相湊。在黃公望看來,用墨是非常重要的,先從淡墨逐漸過渡到濃墨,可以在紙上看到滋潤的特點。畫家的這一觀點正是元代人在筆墨運用上的理解,突出了筆和墨之間的一種有效結合,收到形神兼備的效果。
4.干筆墨法:在《富春山居圖》中,觀賞者看到的作者的筆墨運用為純筆墨,並沒有採用更多的濃筆墨來對畫卷進行表達,而是運用淡雅的筆墨、簡單的勾勒出了畫卷中的秋天韻味。在進行書畫表達的時候,黃公望先生運用乾枯的線條來對畫卷進行表達,是一種傳統的文人畫的表達方式。在墨法運用上,只有在進行樹的勾勒使採用了濃墨和濕墨,對於其他事物則採用淡墨的干筆描繪,凸顯了干筆淡然的一種特殊墨法。如在對山進行勾畫的時候,運用乾枯之筆,用淡墨描繪,濃墨收尾,濃淡結合,使整幅畫面顯得淡濃得體,顯然一副一氣呵成的氣勢。畫中的遠山和洲都是用淡墨來進行描繪,只是微微可以看到一點痕跡,只是在淡淡的一筆之中可以看到其形、其墨。山坡和水紋用濃墨、淡墨和枯墨進行復勾,使得這幅畫卷呈現出濃淡結合的特點,渾然天成,紙質表現效果非常好。樹的濃墨點化和山的淡墨描繪是一種非常鮮明的對比,干濕結合,淡濃結合,整幅畫呈現出節奏變化豐富的畫面。
5.披麻皴法:在《富春山居圖》中,按照富春山脈絡的延伸,應用了"長披麻皴"的畫法,江面以橫向長皴來表現水面波紋,與山體相交接的淺水處也用長線條皴擦來表示。高峰和平坡用濃淡朦朧得橫點,描寫叢林,用變化了的"米點皴"法,粗細變化,聚散組合,遠近濃淡干濕結合,蒼蒼茫茫。遠山高峰遠樹穿插淡墨小豎點,上細下粗,似點非點,似樹非樹。山石大部分用干筆皴擦,線條疏密有致;長披麻皴為主,略加解索皴;皴筆的轉折靈活自如,墨虛實枯潤相融。
【形象】
畫中一共有七個人,首先出場的是漁夫和樵夫,漁夫在釣魚,樵夫在砍柴,漁夫、樵夫絕對不是普通人,元朝的時候大部分不做官的人,都隱居於江湖,釣魚砍柴為生,或者在路邊擺個算命攤,賣卜為生。接著茅亭里有一個讀書人,戴著高高的帽子,坐在亭子里看鴨子,與漁夫對望,讀書人可以變成漁夫,漁夫可以變成讀書人,其實角色可以轉換。創作者在這里其實帶有一種暗喻,就是兩個不同角色的人,一個文人可以把自己釋放到山水裡變成漁夫,也可以出來變成朝廷里的一個官,在過去的這個社會裡面,本來就有這樣一個交換的可能。最後兩艘船行於江上,看到船上有四個人。
㈡ 裝飾設計中,吉祥圖案都有哪些
鹿表示「祿」 桃表示壽 龍表示尊貴 鶴表示高潔 等等、
一隻鵪鶉與九片落葉組成「安居樂業」(鵪居落葉);魚諧音「余」,馨諧音「慶」梅諧音「眉」、喜鵲代「喜」花生代「生」等等。以上各例,就可分別組成「吉慶有餘」「喜上眉梢」,「早生貴子」(棗,花生,桂園,蓮子)等吉祥圖案了。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初識
2007-12-19 23:07:05 本文已公布到博客頻道文化·原創分類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
古老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澱是先祖留給我們的巨大寶藏。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便是這寶藏中最美、最絢爛的一部分。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許多嚮往、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圖案。這些圖案巧妙地運用人物、走獸、花鳥、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文字等,以神話傳說、民間諺語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諧音、象徵等手法,創造出圖形與吉祥寓意完美結合的美術形式。我們把這種具有歷史淵源、富於民間特色,又蘊涵吉祥企盼的圖案稱之為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現民族歷史的一套完整的藝術形式。先人們通過這些直觀可感的完美形式,表達對幸福美滿生活和財富的熱切和渴望。
一、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發展簡史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的觀念意識和審美情趣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與之相生相伴的各種藝術形式也都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作為形式藝術同樣也是人類思維和意識形態的反映,必然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
遠在遠古時代圖騰崇拜時期,先民們對神秘莫測的宇宙萬象和諸多的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動植物的形狀與生活特性充滿了幻想與猜測,企福求安的圖形符號由此誕生。這一時期彩陶工藝上的動物紋、人面魚紋等都帶有人敬天神、人仰混沌的意味。這種圖騰文化,雖然還不能真正意義上被稱為人們主觀能動所創造的裝飾吉祥圖案,但客觀上它奠定了傳統吉祥圖案的發展基礎,將其源址定義在了人文藝術的范疇之內。
新石器時期的彩陶、石雕、玉刻中先後出現了各種形狀的怪獸,如龍、鳳、龜、鳥等,以及雲紋、水波紋、回紋等紋飾亦最先出現。殷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真正意義上的吉祥圖案在階級社會中得以產生。因為在階級社會,人們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伴隨這工藝水平的突飛猛進,豐富的思想內容得以通過客觀形式表現出來。例如青銅器、漆器上的饕餮紋、夔龍紋、鳥紋、象紋等各種紋飾,讓人不僅感受到那個特定時代凝重典雅又神秘古老的精神內涵。秦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佛教中的因果報應、道教中的長生不老、儒教中 的陰陽五行,三者有所融合,再加上神話傳說,極大地豐富了吉祥圖案的題材,並廣泛地應用於建築、雕塑和民俗藝術中,豐富的吉祥語言開始出現。例如在漢代織錦上已經出現不少吉祥圖案,有「萬事如意」錦、「延年益壽大益子孫」錦等。此時傳統吉祥圖案中的福、祿、壽、喜圖案已經逐漸開始成形。隋唐宋元時期,吉祥圖案日臻完善,逐漸普及。尤其是在宋元時期,吉祥圖案被廣泛應用於建築彩畫、陶瓷、刺綉、織物、漆器上,此時的吉祥圖案進入了發展的高度普及期,甚至到了「圖必吉祥」的地步。明清時期,吉祥圖案開始走向成熟。圖案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並施用圖案技法加以、表現,使吉祥圖案更趨成熟完美。吉祥圖、吉祥俗、吉祥語的流傳更為深遠,對社會文化的影響逐步加深。
綜觀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發展史,其源於原始人文、始於商周,高速發展於宋元,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在各個時期吉祥圖案都有其相對的局限性,但其發展的腳步始終未曾停歇。直至今日,傳統吉祥圖案仍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二、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發展哲學觀念和精神特徵
1、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哲學觀念
中國古代的宇宙觀認為,宇宙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或物質構成,一切事物均可一分為二、對立轉化的整體,事物陰陽兩兩相生相剋成為「金、木、水、火、土」五行運動的原動力,這就是「陰陽五行」的思想。它構成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它既為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最具普遍意義的宇宙觀的指導,又為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設計定下了具體的模式。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的疏與密,動與靜、虛與實、藏與露、黑與白的辯證法即是陰陽五行思想在構圖中的應用。源於五行學說的紅、黃、藍、黑、白被古人視為吉利祥瑞的「正色」。它是我國傳統藝術用色的基本准則,積淀著深厚歷史文化精髓的五行色彩的綜合使用,便成為華夏民族審美的最高標准。
中國文化在思想觀念上有一個突出的特徵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即「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從孔子「仁者愛人」的重視人的思想到老莊「道法自然」的力主人們在自然、恬淡、無為之中回歸自然的思想,為「天人合一」的理論形成奠定了基礎。外在的自然事物現象與主體的情感互相滲透、融合,物我主客完美合一是藝術設計的最高境界。總而言之,「天人合一」思想對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設計和應用有著廣泛的影響。
2.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精神特徵
通過對傳統吉祥圖案的觀照、體驗和領悟,透過這些絢爛多彩的形式現象,我們發現了傳統吉祥圖案的藝術審美規律。總體而言,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精神特徵:第一,精氣神韻:即精髓、氣勢、神採的生動、自然流暢的美感。「神似」大於「形似」的審美觀念就是其體現。第二,理想浪漫:它大大擴展了藝術的自由空間,突破了自然的束縛,將分散於各處的美好事物集於一身,比如瑞獸麒麟就是多種動物的組合。理想浪漫是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所具有的最普遍的精神特徵。第三,虛無空靈:虛無空靈是道家思想在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最完美體現。畫面注重含蓄自然,若有若無、若虛若實,給人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第四,委婉含蓄: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美常常盡在不言中或者說不言而喻,這充分反映了中國人偏愛含蓄、不喜直露的習慣。在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諧音、象徵、暗喻是常用的手法,如用鴛鴦象徵「恩愛夫妻」。
三、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分類
為了方便地深入研究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人們依據各種標准,將其劃分出不同的類別體系,其中較為普遍的分類標准有:依據吉祥圖案的應用載體,可將其分為建築裝飾圖案(如石刻、磚印及木結構上的彩畫等)傢具裝飾、印染織綉圖案、瓷器圖案、漆器圖案、彩陶圖案等。依據吉祥圖案的題材可分為人物類、祥禽瑞獸類、植物類、文字類、幾何紋、器物組合類等。在這里,本文試以吉祥圖案的審美特徵為標准,將其分為以下幾類。
1.漢語言諧音的運用
中國人逢遇喜慶吉祥,偏好討個「口彩」。這其中就應用了漢語的一個重要特徵:漢字有許多讀音相同,字義相異的現象。利用漢語言的諧音可以作為某種吉祥寓意的表達,這在吉祥圖案中的運用十分普遍。例如,一隻鵪鶉與九片落葉組成「安居樂業」(鵪居落葉);魚諧音「余」,馨諧音「慶」梅諧音「眉」、喜鵲代「喜」花生代「生」等等。以上各例,就可分別組成「吉慶有餘」「喜上眉梢」,「早生貴子」(棗,花生,桂園,蓮子)等吉祥圖案了。
2.對動物生態屬性的藉助
自然界的各種動植物由於生態、環境、條件、遺傳等因素,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生態屬性,人們就借物喻志,附會象徵。例如狗的不侍二主喻為忠、羊羔跪而吃奶喻為孝,鹿的不食葷腥、性情溫順比作仁,馬之順從主人謂之義。儒家提倡的忠孝仁義等抽象的概念就有了具體的象徵物。又如鴛鴦雌雄成對,形影不離,用雌雄鴛鴦並浮水面,即「鴛鴦戲水」寓意夫妻恩愛。
3.對有代表性事物的寓意
用代表性事物來寓意吉祥喜慶,是吉祥圖案對素材較為直接的應用方式,能給人最為直觀的祈福印象。例如金錢、玉石、元寶等都是屬於財物象徵的,將其直接應用於工藝品上,表示對富貴的追求;燈彩是傳統的喜慶之物,將燈籠繪上五穀、寓意五穀豐登,豐衣足食。筆墨紙硯、琴棋書畫用來寓意書香雅閣,文人雅士;具有宗教淵源的吉祥圖案,是典型的用各家有代表性的物品寓意吉祥的範例。多見的是道教的「明暗八仙」和佛教的「八寶」、「八吉祥」。
4.吉祥文字的直接應用
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裝飾性,其各種變體或書法形式都有較強的表現張力,因此直接將吉祥文字裝飾在客體上是一種很好的表現手段。常用的吉祥文字有「福」、「祿」、「壽」、「喜」四個字。它們組成的吉祥圖案是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用各種書法或變體形式可以組成「百福」、「百祿」、「百壽」、「百喜」圖,常與室內藝術品或屏風雕刻結合起來,體現出書法藝術、民族藝術和傳統文化相應相生,頗具意味。
5.古代詩情畫意的應用
古代試詞歌賦歷史悠久,沉澱深厚,常借用比、興之法,借物以言志,思路廣闊如野鶴行雲,這些特點被吉祥圖案巧借,可以營造濃厚的文化氣氛。例如,古人有人雲「與人之善,如入芝蘭之室,久不聞則其香化矣「,在吉祥畫里,人們習慣芝蘭同用,比喻君子之交;菊花秋季開放,凌霜耐寒,多為文人所詠唱。人們愛它的清秀神韻,並賦予它高尚堅強的情操。吉祥圖案中的菊花又被賦予吉祥長壽的含義,其它如「落花流水」圖案也與唐詩宋詞的意境相仿。
6.綜合運用多種象徵手法
有很多吉祥圖案是綜合運用了以上象徵手法的藝術成果。綜合手法的最大特點是可以賦予圖案更豐富的含義。使作品成熟豐滿。例如「三多圖」由石榴、桃、佛手組成,寓意多福(佛)多壽(桃)多男子(石榴,石榴子多),三多組合在一起,便成了人生幸福美好的象徵。
四、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造型特點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在遵循變化與統一的總原則的前提下,較為突出的造型特點有如下幾個方面:
1.具象題材、抽象運用
吉祥圖案中的主要題材均直接或間接取自自然界和平民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器皿、用具等。這些具象的事物,吉祥圖案在造型中不受具體形象的限制,往往服從視覺上的快感,而突破平凡的樊籠,體現出抽象形式的藝術美感。
2.對稱與均衡是構圖的慣用手法
吉祥圖案常常存在一中心線(或中心點),在其左右、上下或四周(三面、四面、多面)配置同形、同色、同量或不同形(色)但量相同或近似的紋樣,這種組成形式稱之為對稱與均衡的構圖。其中,對稱與不對稱是依據樣紋占據空間位置的狀況而言的,它交代了吉祥圖案組織單元的布局;而均衡與不均衡指的是紋樣各部分力量分布的狀況,它決定著吉祥圖案的平衡美感,通過對稱與均衡的構圖手法,吉祥圖案表現出一般描繪圖案不同的視覺效果,更加具有組織性,這正是吉祥圖案具備裝飾屬性的重要前提。
3.繁復求變,亂中有序
傳統圖案的繁復是有別於現代美術的一大特徵,但傳統吉祥圖案的繁復有別於現代應用美術圖案的一大特徵,但傳統吉祥圖案的繁復絕不是簡單的羅列,單純的重復,它更加講究在紛繁中體現出節奏和韻律,對比與調和,將疏密、大小、主次、虛實、動靜、聚散等做協調的組織,做到整體統一、局部變化,局部變化服從整體,即「亂中求序」、「平中求奇」。這更增加了吉祥圖案的層次和內涵,但從裝飾應用的角度看,它對加工工藝的要求顯然是比較苛刻的。
......「吉祥」,其意為預示好運之徵兆、祥瑞。語出《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徵。」上古之時,便有將福善之事、嘉慶之徵訴諸感性顯現的形式,即繪成圖畫,俗稱「吉祥圖」或「瑞應圖」。早在殷周時期的玉雕及青銅器上,這便是「吉祥圖案」或稱「寓意圖案」的發端。如於北京平谷、河南鄭州等地出土的商代銅器上,常飾有首尾相接的魚紋,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已賦予魚以「吉祥」寓意或「吉祥」象徵,借「魚腹多子」這一生物形態的現實存在,寄寓人們祈求多子多福的美好願望和憧憬。以後歷代此種具有「吉祥」寓意的圖像,正如「吉祥」寓意所企盼的那樣:「瓜瓞綿綿」,賡續不斷了。如春秋戰國的銅鏡,秦漢的瓦當、畫像石,南北朝石窟壁畫,隋唐碑雕、石刻,宋代陶瓷、織錦等,都作有豐富精彩的「吉祥」圖像或曰「吉祥」圖案。真正具有「吉祥」圖案的審美文化蘊意及其形式美表現特徵的,是繪制於漢靈帝劉宏建寧四年(公元171年)的《五瑞圖》,左為黃龍,右為白鹿,下左二樹四枝「連理」,中一嘉禾,禾生九莖;右有一樹,樹下一人舉盤「承露」,乃中國現存最早的吉祥圖案。另,三國吳主孫亮,製作琉璃屏風,上鏤「瑞應圖」,達一百二十種之多,可謂集吉祥瑞慶圖案之大成。①元代之後,吉祥圖案於民間廣泛流行,至明清而大行其時,成為一種蔚為風氣的民俗現象。俗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此時的吉祥圖案,除仍用於建築、車輿及日用器物之外,已將應用的中心挪移到織物以及衣帽鞋履等服飾審美文化現象形態方面上來。我們對於吉祥圖案有了概略的了解和認識,這樣便可以對吉祥圖案作出一個描述性的規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續)
吉祥圖案,即是運用諧音、嵌字、符號、象徵或曰「象德」、比喻或曰「比德」等表現手法,採用傳統的罨畫②或曰生色、球路、連鎖、拱壁、漢瓦、八搭韻、四向對稱連續(即「四方連續」)等傳統構圖式樣,並用於翡翠審美文化現象形態之上的,以表達具有福善之事、嘉慶之徵等審美蘊意的裝飾性圖案。
下面我們便將傳統吉祥圖案所表達的福善之事、嘉慶之徵等不同類型的題材,分作幾個大類進行臚陳和探究。
關於「吉祥如意」、「平安吉慶」即具有「吉祥」本體意義的題材,是「吉祥圖案」開宗明義的題材...
(1)「吉祥如意」,圖案上通作一童子手持如意,騎在大象背上戲耍;或在大象背上戲耍;或在大象背上馱一寶瓶,瓶中插「戟」及「如意」③,借「戟」與「吉」,「象」與「祥」音相諧,意為「吉祥如意」;亦有以漢字「吉祥」配如意構成紋樣者。
(2)「平安吉慶」。圖案為花瓶之中插三支利戟,戟上懸掛一磬(一種古代樂器)。「瓶」與「平」,「戟」與「吉」,「磬」與「慶」諧音。瓶中安插「戟」、「磬」,即寓意「平安吉慶」。
(3)「八寶吉祥」以「法螺」、「**」、「蓮花」(亦稱「吉祥花」)「天蓋」(亦稱「白蓋」)、「金魚」、「寶瓶」(亦稱「寶壺」、「舍利壺」)、「寶傘」、「盤長」(「長」一作「腸」,又稱「八結」、「百結」)等八種吉祥物構成圖案,每件物體上均纏有風帶。寓意為吉祥如意、富貴長命。文獻資料載:「供物以蓋、魚、罐、花、輪、螺、傘、腸為一分,名『八寶吉祥』。④另,「(蟒袍)花樣則名目繁多,以二則團花為敬,有二龍團光者,有拱璧形者,有八吉祥者。」⑤
(4)「萬事如意」,圖案中通常以「萬年青」、「」字和「柿子」、「如意」等物象組成。以「」與「萬」,「柿」與「事」諧音以代「萬事」。亦有不用柿子,僅以「」字為底紋,而上繪如意紋者。
(5)「年年如意」,圖案由兩條鯰魚和如意構成圖案。因「鯰」和「年」諧音,另此圖案在物象的表現上將「如意」變形為「水紋」與「浪花」,如魚在水,頗具新意。由蓮花和鯉魚組成的圖案即謂「年年有餘(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