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古代集市背景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選擇似乎很好的動態圖片 2025-02-08 06:17:21
國外卡通農業人物圖片 2025-02-08 06:11:49
網頁淘寶搜索圖片不見了 2025-02-08 06:07:57

古代集市背景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3-06-15 20:51:23

⑴ 古代買賣消息的地方叫什麼

古代買賣消息的地方通常是在市場上,而且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集市」。集市是古代最早的市場形式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古代巴比倫。在集市中,商人們可銀碰以交易各種坦數商品,如食品、布匹、金屬、陶瓷等等。集市是一個熱鬧的地方,人來人往,各種聲音混雜在一起,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在古代,集市不僅僅是一個買賣商品的地方,也是鋒信談一個交流信息的場所。商人們在這里可以交換商品信息、價格信息和市場動態,以方便自己的經營活動。此外,集市還吸引了各種各樣的人,如旅行者、游手好閑的人以及政治家、文化人等等,他們會在這里交流各種信息,如政治動態、文化變革等等。

總之,集市是古代買賣消息的主要場所之一,它不僅提供了商業交易的場所,也是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對於促進古代社會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⑵ 有沒有對古代集市的描寫

北宋東京 商業、娛樂和習俗 宵禁的廢弛,坊市制瓦解,促進了東京的城市繁榮。《東京夢華錄·序》描寫北宋末期東京時說: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鼓舞;班(斑)白之老,不識干戈。時節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游苑。舉目則青樓畫閣,綉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日,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弦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花光滿路,何限春遊,簫鼓喧空,幾家夜宴。伎巧則驚人耳目,侈奢則長人精神。(註:《東京夢華錄》第39-40頁,第1頁,第14頁,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 這可以說是對東京城市繁榮、人文鼎盛的總體概括。 到了北宋末年,城內外的商業活動更加活躍,尤其是宋元話本里提到的東京城裡的「鋪席」,從中足可見出城市繁滾培榮之一斑。《張主管志誠脫奇禍》:「話說東京汴州開封府界身子里,一個開線鋪的員外張士廉」,這張員外的「門首是胭脂絨線鋪,兩壁裝著廚櫃」(註:《京本通俗小說》第44頁、第47頁,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4年版。)。與此相參對的是《鄭節度立功神臂弓》(胡士瑩先生以為宋元話本)中的記載:「話說東京汴梁城開封府,有個萬萬貫的財主員外,姓張,排行第一,雙名俊卿。這個員外,冬眠紅錦帳,夏卧碧紗廚;兩行珠翠引,一對美人扶。……門首一壁開個金銀鋪,一壁開所老備臘質庫」,這里所描寫都應是東京「鋪席」的景象。 對於「界身」和「鋪席」,《東京夢華錄》有較詳細的描述,據卷二《東角樓街巷》條:「自宣德東去東角樓,乃是皇城東南角也。十字街南去jiāng@④行。高頭街北去,縱紗行至東華門街、晨暉門、寶lù@⑤宮,直至舊酸棗門,最是鋪席要鬧。宣和間展夾城牙道矣。東去乃潘樓街,街南曰『鷹店』,只下販鷹鶻客,余皆真珠疋帛香葯鋪席。南通一巷,謂之『界身』,並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以東街北曰潘樓酒店,其下海日自五更市合,買賣衣物書畫珍玩犀玉。」(註:《東京夢華錄》第39-40頁,第1頁,第14頁,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這無疑是東京城裡最繁華的街市之一,商品之繁富,令人咋舌。 與商業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城市居民的娛樂場所——勾欄瓦子。在城市集市的設置上,宋代逐步形成了以「勾欄」為中心的「瓦子」,城市娛樂活動帶動了相關服務侍滑性行業,促進商業貿易,形成了較大規模的集市。我們來看話本中的有關描寫。《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寫到閑漢趙正騙到衣服以後,「再入城裡,去桑家瓦里,閑走一回,買酒買點心吃了,走出瓦子外面來」,《鬧樊樓多情周勝仙》中包大尹差人捉盜墓賊朱真,「當時搜捉朱真不見,卻在桑家瓦里看耍」。 作者: 南冠生 2006-10-4 19:02 回復此發言 -------------------------------------------------------------------------------- 4 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東京故事」(孫遜,葛永海) 宋元時頗為興盛的勾欄瓦舍在五代時已有了,《史弘肇龍虎君臣會》(譚正璧先生以為宋元話本)就寫到了後周太祖郭威在當時東京的瓦舍里廝混的情況,「這郭大郎因在東京不如意,曾撲了潘八娘子釵子。潘八娘子看見他異相,認做兄弟,不教解去官司,倒養在家中。自好了,因去瓦里看,殺了勾欄里的弟子,連夜逃走。」(註:《喻世明言》第215頁,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就瓦舍的設立,我們可以從五代上溯至唐代,從中看出唐代城市娛樂活動所造成的影響(註: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第272-27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唐人已經在長安朱雀大街的空地上建造綵樓,進行各種曲藝活動的比試,《樂府雜錄》就有琵琶能手之間比試的記載,另外長安的戲場集中於慈恩寺、薦福寺等地,也應該是在寺院前的空地上進行表演。宋時的勾欄也應始自街頭空地上臨時設置的戲場,比如,在南宋,沒有固定場所的表演藝人,即所謂「路歧人」,就是在路邊空地上開展表演的。臨安「執政府牆下空地,諸色路歧人在此作場」,「其他街市如此空閑地段,多有作場之人。」(《都城紀勝·市井》)勾欄最初創立時,也應有這一階段,然後逐步發展並固定下來,最終形成「瓦子」的規模。 北宋開封瓦子以東角樓最為集中,其他如曹門外、保康、舊封丘門、大內西等均有大型瓦子,諸多瓦子中又以桑家瓦子最大、最著名,這在前文提到的話本里有較多的反映。《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載:「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自丁先現、王團子、張七聖輩,後來可有人於此作場。瓦中多有貨葯、賣卦、喝故衣、探搏、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可見當時瓦舍繁富的景象。 城市娛樂和習俗總是結合在一起,以節日習俗而言,則以元宵節最為引人注目,由於早在唐代,元宵夜就被解除了宵禁,在這一時間里,城市生活的自由空間和時間被無限制放大,因此在歷代小說中,元宵節描寫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宋元話本中,東京的元宵節更是被極力突出和渲染。 宋代的元宵節制度比之前代,更顯寬松。《燕翼詒謀錄》卷三:「國朝故事,三元張燈。太祖乾德五年正月甲辰,詔曰:『上元張燈,舊止三夜,今朝廷無事,區宇又安,方當年穀之豐登,宜縱士民之行樂,其令開封府更放十七、十八兩夜燈』。後遂為例。」(註:《燕翼詒謀錄》第25頁,中華書局1981年版。) 如果說《鄭意娘傳》中對元宵的描繪總是處於追憶中,其他話本對此則有大,量的正面描寫,《戒指兒記》:「不覺時值政和二年上元令節,國家有旨賞慶元宵。鰲山架起,滿地華燈。笙簫社火,羅鼓喧天。禁門不閉,內外往來。人人都到五鳳樓前,端門之下,插金花,賞御酒,國家與民同樂。自正月初五日起,至二十日止,萬姓歌歡,軍民同樂,便是至窮至苦的人家,也有歡娛取樂。」(註:見《清平山堂話本》,此篇譚正璧先生以為宋元篇目。) 關於元宵的扎鰲山、賜御酒、撒金錢在《宣和遺事》前集中也有描寫:「東京大內前……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鰲山,高一十六丈,闊三百六十五步;中間有兩條鰲柱,長二十四丈;兩下用金龍纏柱,每一個龍口裡點一盞燈,謂之雙龍銜照。中間有一個牌,長三丈六尺,闊二丈四尺,金書八個大字,寫道:宣和彩山,與民同樂」,「那看燈百姓,休問富貴貧賤老少尊卑,盡到端門下賜御酒一杯。」再如撒金錢,那四個貴官「得了聖旨,交撒下金錢銀錢,與萬姓搶金錢」(註:《宋元平話集》第344頁,第32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雲雲。除了宮廷主持的元宵活動,一些貴官豪族也紛紛縛鰲山,放煙火。如《張主管志誠脫奇禍》寫到「王招宣府里抓縛著小鰲山」,張員外宅「添許多煙火」(註:《京本通俗小說》第50-51頁,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4年版。)。 .

⑶ 有哪些是關於古代集市的名畫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橡逗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謹手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九艘。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祥如嫌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2015年9月,專家表示,《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的並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官兵懶散稅務重。

⑷ 求圖片素材,古代寢宮內部圖,還有古董店(《啞舍》)內部圖,用作話劇的背景,

⑸ 求古風唯美的背景素材,不要人物的,要宮斗宣傳用的。還求上面帶有鳳凰圖片有可做餘地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