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飲食衛生好習慣
1.按時定位飲食,餐前有準備。
小朋友每天吃飯要有個相對規律的時間,不能今天5點吃飯,明天改6點,後天再換成7點,如此不利於消化吸收,長期以往,還會導致小朋友患上胃病。
因為人體的一切活動都是由大腦支配的。我們的胃腸道也不例外。每當食物進入口腔後,大腦便發出信號使消化液分泌,胃腸道開始蠕動,提供各個營養器官需要的營養物質。然後休息一段時間等著下一次進食。如果吃飯不規律,久而久之便淡漠了大腦對進食的強烈刺激。消化液分泌減少了,胃腸活動被打亂而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孩子也整日處於不飢不飽的狀態下,既沒有飢餓感也沒有食慾,於是便出現了厭食、食慾不振的症狀。
這時即使提供的食物營養價值高,也得不到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從而影響了孩子的生長發育。定位飲食是指家長要為幼兒提供相對穩定的進餐環境,並且督促幼兒在一處完成飲食。
餐前有準備,指飯前,讓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與吃飯關聯的事:如抹桌子、擺筷子等,幼兒在這一系活動中,身體會發生一些變化,使食慾大增。
2.進餐環境安靜,心情愉快細嚼慢咽。
在吃飯的時候,家長要提供給幼兒專用的茶杯、碗筷等,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使孩子能愉快地吃飯。為了使孩子能專心吃飯,凡會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玩具、圖片都不宜放在餐桌上,要收起來。
俗話說:「一心不可二用」,幼兒只好集中精力進餐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食物,所以要保持進餐的環境安靜、心情愉快、不能在幼兒進餐時向幼兒提問,包括向幼兒詢問在幼兒園的情況等,應避免與幼兒提及與吃飯無關的問題。孩子也不能拿著玩具邊吃邊玩,或邊說邊吃,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消化功能。因為消化器官的活動和消化液的分泌都是由神經調節的,吃飯時不愉快的刺激和過度興奮,都會對消化系統產生不良的作用,而且使孩子一到吃飯時,就引起條件反射而影響食慾。
細嚼慢咽是進餐的正確方法。一旦養成習慣將對一生健康有利。因為細嚼慢咽不但能提高幼兒的咀嚼能力,而且有利於齶骨的發育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3.食物色澤品種多樣,葷素搭配,防止挑食。
目前世界上尚未發現任何一種食物能完全滿足人體的需要,每種營養可各有優缺點,對於處於生長發育的幼兒更需要汲取各種營養這就好比砌房子,只有水泥建不好,只有木材建不成,需要很多種材料才能建一座好房子,所以應該注意食物色澤品種的多樣化。
有的家長比較寵愛孩子,養成偏食的習慣,營養單調,很不利於幼兒的生長發育,我們在飲食品種上要給予幼兒多樣化的飲食。多數肥胖兒和營養不良兒童都是挑食造成的。
4.控制零食,飯前忌糖果甜食。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孩子是家中的太陽,孩子要什麼零食,家長就給吃什麼零食,養成了幼兒隨時吃零食的壞習慣。
零食多數屬高熱量的食品,簡單地說就是含糖份多,而且吃了不容易餓的食品。可想而知,零食吃多了勢必影響正常吃飯的進食量,而零食所提供的營養很少,而且比較單一,所以控制零食的數量很重要,只能在幼兒飯後或者比較餓的情況下吃少許,不能在飯前吃糖果、甜食。
另外,過多吃零食也是引起幼兒駐牙的最常見的原因。因為零食多含糖分,吃了以後總有糖分滯留在口腔內,如再不注意刷牙,就會引起駐牙。
② 如何培養大班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幼兒期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一段時間好的習慣將影響孩子今後一生的發展,進餐是幼兒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可以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小班幼兒進餐習慣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餐前活動的組織很重要,餐前可做安靜活動,幫助幼兒調節情緒,讓幼兒在良好和愉快的情緒下進餐是餐前安靜活動...的主要目的。我覺得,餐前盡量避免一些太劇烈的運動,可進行一些安靜活動,如《大公雞和漏嘴巴》,讓小朋友明白吃飯時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使桌面、地面、身上弄得不幹凈。多告訴幼兒吃飯時要專心。還可以通過一些兒歌潛移默化地告訴小朋友一些用餐時的小禮儀。 進餐前一定要讓小朋友洗手,我們可將洗手的方法分解成相互聯系的幾個步驟:卷衣袖,把手打濕,擦肥皂,搓洗手指,手心,手背,沖冼干凈,甩掉手上的水,用毛巾擦乾。我們讓孩子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學,為了讓他們更感興趣,還可以將這些動作編成好聽的兒歌「嘩嘩流水清又清,小手洗洗講衛生,捲起袖子再洗手,小手搓搓,白又白。」老師在多次反復練習中,孩子會慢慢地掌握了正確的洗手順序及方法,養成了進餐前的好習慣。 准備進餐時,可為幼兒播放輕音樂,使幼兒在優美輕松的音樂中安定,愉快地進餐。對進餐好的孩子給予贊許,激勵幼兒積極用餐。針對挑食的孩子可以從開始盛少點,到以後慢慢增加,讓他逐漸適應,老師要及時給予鼓勵,「真棒,再多盛點吧!」……「今天你學會了吃青菜,真了不起」,在老師反復鼓勵下,激發幼兒食慾,幫助孩子改掉挑食的小毛病。 良好的進餐習慣是可通過教育來培養的,當然幼兒的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相信我們通過各方面的努力,我想小朋友們都能養成良好進餐的好習慣,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