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往生極樂唯美圖片
擴展閱讀
動漫的圖片有哪些 2025-02-09 05:30:13

往生極樂唯美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6-08 14:49:19

❶ 往生極樂世界後可以回到本來的我就是無嗎也就是無余涅槃,無余涅槃是不是這個意思謝謝有緣人解答。

往生到極樂世界,諸位要知道,是活著去的,沒有說死了去的。人沒有斷氣,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跟阿彌陀佛走了,這身體不要了,丟掉了,是這么走的,活著走的,所以這個法門叫一生成就的佛法。到極樂世界換了一個身體。

這個身體是微塵聚,是阿賴耶的相分變現的,到極樂世界換的身體與阿賴耶不相幹了,不用阿賴耶的物質現象,而用的是法性身,極樂世界是法性土。說到法性,我們有個概念,法性不生不滅,所以他是無量壽。法性沒有變化,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生老病死,沒有,到那個地方是化生,阿彌陀佛來接你,你坐上蓮花,那個蓮花是你自己念佛功夫成就的。

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在這個世間,聽了凈宗法門,知道有極樂世界、知道有阿彌陀佛,我發心想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就有一朵蓮花,蓮花上還有我的名字,絕對不會搞錯。我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是拿這個蓮花來接引,蓮花大小、光色全是我們現在念佛的功夫,這個是真的,帶得去的。

這個世間無論干什麼都帶不走,凡是帶不走的統統要放下,帶得走的要努力,努力念佛,你的蓮花愈念愈大,光色愈念愈好,就這么個道理。那個蓮花是法性身、法性土,是自性本願功德所變現出來的,它不是阿賴耶的相分,它不是阿賴耶的見分,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我們要認真念佛,世間的事一切隨緣,決定不攀緣。隨緣什麼?機緣一切成熟,是好事情,應該幫助這個世間一切眾生,應當干;沒有這個緣分,就老實念佛,不要去攀緣,不要去找,去找就錯了!往生極樂世界重要,別的是小事。

凈土大經科注(第一四〇集)2012/1/15BUDDHA ASSOCIATION編號:02-037-0140


夢參老和尚: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佛

夢參老和尚:理上大徹大悟他要是在娑婆世界還照樣輪轉,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佛


沒有講經之前,跟大家說幾句,最近一段時間,因為我身體不好,耽誤了很久。同時想講的經,有的人要我講大部頭的,我現在的精力講大部頭的經典很長的,沒有這個精力了。又者有些人對這《阿彌陀經》,認為他都能看得懂不需要講,這也是一種思想,同時有些個有學問的知識分子,念一句阿彌陀佛,不生尊重心,輕視心。有人修禪定,修觀,念一句阿彌陀佛,什麼人都能念,沒有文化的,一個初信佛的老太太、老年人都會念阿彌陀佛,把他不重視,這是個極端錯誤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回顧一下,你自從出家以來,特別是咱們普壽寺的道友,都是學習佔主要的,一天要上幾堂課,有很多錯誤的思想,今天我們講講《彌陀經》,開始大家可能都可理會到了。是的,這個《彌陀經》很簡單,念阿彌陀佛很簡單,當我們講講可能都不是這么簡單了,不是像你們思想想的。
念阿彌陀佛的幾種念法
念一句阿彌陀佛有幾種念法,念阿彌陀佛的時候,要觀想你自己,就像我們華嚴境界,把自己變成阿彌陀佛,這是一種。
同時念佛的時候,念到自他不二,念自性佛,這又是一種念法。念一句阿彌陀佛包括一部《華嚴經》,你信嗎?但是就看你怎麼念。
臨行贈汝無多子 一句彌陀作大舟
所以,在明朝藕溢大師,他做的註解很多,講經很久,在他臨圓寂的時候,對他的徒弟們說:「臨行贈汝無多子,一句彌陀作大舟。」他說我要死了,臨行就是我已經要走了,沒有很多話跟你們說,也沒有好多字囑咐你們,把一句阿彌陀佛作成大船。那他的一生,作《靈峰宗論》,作註解多,臨死了最主要緊的一句話,念阿彌陀佛。
因為念一句阿彌陀佛,一般人把他看輕了,你拿這一句阿彌陀佛比,比什麼呢?比你坐禪,禪堂,禪堂是選佛場,頓超直入,立證菩提,禪門一炷香,坐一炷香的時候,開了悟了,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他要是在娑婆世界照樣輪轉。知道輪轉的意思嗎?失掉現生的身,還照樣輪轉。那是禪宗祖師一代一代的,那很多了。
你念一句阿彌陀佛生到了極樂世界,念成了的,一生成佛不再輪轉了。天天有善知識,蓮池海會的那些都是善知識,也有阿羅漢,《彌陀經》里的也有阿羅漢,那些阿羅漢都是發大乘的阿羅漢,不是沒有發大心的,已經發了菩提心了。因為咱們《阿彌陀經》說話的是,不問自說,沒人請佛說,佛跟舍利子說,舍利弗啊!我上回講《金剛經》,須菩提這個都在轉小向大,把這個阿羅漢轉成了菩薩,讓他發大心。阿彌陀佛對舍利弗說的,不問而自說。
大家一般看起來,念阿彌陀佛容易,念阿彌陀佛很不容易!你就生得也得念到一心不亂,不到一心不亂能修的去得了嗎?同時這個就是那個華嚴境界。你怎樣理會呢?極樂世界離這十萬億佛土,大家想想看,一個佛土是三千大千世界,你要經過十萬億的三千大千世界,你才生得了,如果沒有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力量,你能去得了嗎?就連一個釋迦牟尼佛的三千大千世界,你也沖不破啊,你會能達到極樂世界?所以啊!大家在聽的時候,不要把他認為很容易。
但是有一個好處,不經過什麼的語言,也不經過什麼文字,不論你學過佛法,或者沒有學過佛法,聽到了,你能一心一意的念,念到一心不亂。為什麼一個老太太什麼文化也沒有,七八十歲了別人一教她,她就一心一意的,她也不懂得別的,她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就一個念頭,念佛生極樂世界。比那知識分子懂得很多很多的人,他心裡非常的亂,他生不了,他不能一心。
發願生極樂世界
因此啊,大家在聽《彌陀經》的時候,要發願生極樂世界,等你到極樂世界一生不退,生去了直至成佛,不會再生生世世的受生了。你在這個娑婆世界可不容易,因此要發大願、要發菩提心。因為生極樂世界不只這個《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特別是般若部的,勸生極樂世界的,我們在《華嚴經》,先講的《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求生極樂世界的。普賢菩薩的行願,最後導歸極樂。那個生不同了,生上品上生。如果你能念佛加十大願王,不要念十大願王的經文,或者嫌著長,你稱一者禮敬諸佛,直到普皆迴向,只念那麼十大願跟阿彌陀結合起來,你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文殊菩薩專接你到極樂世界去的。
所以在習學之前,要知道《阿彌陀經》非常的深,不是像我們想像的。大家要發願,生起信心來聽《彌陀經》。《彌陀經》不像《法華經》、《華嚴經》講那麼長,最多講一個星期,一般的三座、四座就講完了,我們講的慢一點,從淺到深,淺的一般沒有文化的,你就念一句阿彌陀佛,有時念六個字的,【南無阿彌陀佛】,念四個字的,【阿彌陀佛】。念都會念,什麼人都會念,但是念到一心不亂的,能做到的人很少很少了。
因此咱們講《彌陀經》之前,祝福大家要發信心,信,佛說的這個特殊法門。沒有哪個弟子請,就是無問而自說,無問而自說!那你要信心具足了,你聽完了《彌陀經》產生信心了。
我們一般都是求消災難的,所以我有時候勸道友們念地藏菩薩,那就是這樣的。那你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就不能消災難嗎?給大家評論一下,選哪部經、講哪部經,跟大家說那部經涵義,因此佛在說哪一部經都是無上的,不起分別心,不起分別心。
現在發願,信,願,信了極樂世界真實不虛的,相信自己能生得到,咱們學過《華嚴經》、學過《法華經》,極樂世界就在你心裡,使你心變了,心生萬法也得懂的華嚴意了。拿這意思來念阿彌陀佛,那跟咱們一般念阿彌陀佛情況不一樣的,以學習《法華經》的那個智能來念阿彌陀佛,那又不同了。果位的佛,你也就進入果位了。
極樂世界在你心中
所以看你以什麼心,現在我們都是凡夫心,消業障、生極樂世界,把現生所有的生極樂世界的障礙,把它消掉,你才能去啊!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跟你修不凈觀、白骨微塵觀相較,後者是一步一步來的,九次第定;那等於一步一步走到太原,如果你坐汽車,那就快了,五台山還沒有飛到太原的飛機,將來可能發展到小型飛機,坐上飛機,十幾分鍾就到太原了。
你念阿彌陀佛,等於是坐飛機,十萬億佛土一念間就到,這邊死了,那邊生了,蓮花生了。為什麼呢?極樂世界還在你心中,都是你一心,這是圓滿的、圓滿的。要有這種願!行呢!就念阿彌陀佛,沒有其它的,非常簡單,經文告訴我們,念到一心不亂,有的你定力好,三天你就一心不亂了,那你就三天走,一念間你就到了,這就靠信仰力,信、願、行。


凈界法師:什麼是真如呢?

好,那麼這個概念有了以後呢,我們來看看這個左邊這個講表,這個講表非常重要,你這個講表要全部弄通了,你整個唯識學的概念就建立起來了。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右邊有一個白白的圓圈,這個請大家在上面寫真如兩個字,這個是真如,我們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

這個真如我們解釋一下。翻到講義的第十面,第十面右上角有一個性,這是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往左邊跑一念不覺,就是眾生的情識,就是八識了。真如它有兩個方向,當它覺悟的時候,往上走的時候,那叫作功德庄嚴,真如當它是一種覺悟的時候,當我們是稱性起修,從空出假的時候,那這叫功德庄嚴,它是往上;真如當它墮入了一種迷惑墮落的時候,那就變成八識,那我們這個課程呢,我們不談真如覺悟的時候,是講真如已經墮落了,真如一念不覺以後的我們凡夫的世界了,所以真如如果它往上的話呢,就是往右邊一跑的時候,那就《法華經》《華嚴經》的境界了,那麼真如往左邊跑,就是我們的八識的內涵。

那我們談談什麼是真如呢?

它的體性,經典上給它兩句話,叫清凈本然,周遍法界!清凈這兩個字很重要喔,不管我們無量劫來,打了多少的妄想,但是我們的心,還是清凈,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這個清凈的重點就在這兩個字,叫本然,這兩個字太重要了!就是說它這個清凈,它不是你修來的,它是你本來就清凈,修來的清凈是對立的,因為你這個清凈你就不是雜染,你看一張白紙,它的清凈是一種對立性的清凈,你用墨汁去潑它它就黑了嘛,但是虛空的清凈呢,它是圓融性的,虛空可以容納白色,也可以容納黑色,所以虛空的清凈是圓融性的,因為它離一切相,所以清凈的意思就是說,它不是雜染,它也不是雜染相也不是清凈相,它是離一切相這叫清凈,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惡,所以它容納一切的善惡,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因為它離一切相,以它無住的原故,所以它周遍法界,這是它的體性。

它的作用呢,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的作用有兩塊:第一個寂靜,因為我們的心本來是無所得,你不可能抓住任何東西,你看我們追求物質,總有一天你會厭煩,為什麼?因為你已違背你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是沒有相狀的,你一定要追求相狀,你最終的結果,就是跟本性抵觸了,因為你本性是寂靜的,它無所得,你只有放下,你才能夠合乎你的本性,而不是去追求,所以它的本性的第一個特點,它是寂靜的,它無所得。

第二個呢,它是有照了性的,它是有願望的,它是有作用的。所以三世諸佛就是因為證得本性,他才能夠一方面安住空性,一方面能夠從空出假,到十方世界示現八相成道,這是它有寂跟照兩種功能,這兩種功能就依止在這個清凈本然的一個止境上,這個就是我們本來具足的,就像水一樣,我們本來具足的,那麼這是第一塊,真如。

唯識學概要——009



虛雲老和尚:隨心自在,處處真如

《楞嚴經》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謂一切聖賢,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隨心自在,處處真如。我輩凡夫,因為妄想所障,所以被萬物所轉,好似牆頭上的草,東風吹來向西倒,西風吹來向東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有些人終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雖做工夫,也是時有時無,斷斷續續,常在喜怒、哀樂、是非、煩惱中打圈子。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六根對六塵。沒有覺照,隨他青黃赤白,老少男女,亂轉念頭。對合意的,則生歡喜貪愛心;對逆意的,則生煩惱憎惡心,心裡常起妄想。其輕妄想,還可以用來辦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則有種種不正邪念,滿肚穢濁,烏七八糟,這就不堪言說了。

白雲端禪師有頌曰:「若能轉物即如來,春暖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又《金剛經》雲:「應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說法。

儒家發憤,尚能如此不被物轉,我們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頭燃呢?應須放下身心,精進求道,於動用中磨煉考驗自己,漸至此心不隨物轉,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