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棉花的生長過程
棉花的生長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出苗期,幼苗期、花蕾期、結果期和吐絮期,棉花從種植到出苗需要半個月,它會在每年的6-8月份開花,在每年的9月份結果,養殖棉花時,需要為其提供腐殖質豐富且排水性良好的土壤。
棉花怎麼生長
花鈴期過後就到了棉花的吐絮期,這段時間需要控制好澆水以及施肥量,保證肥水協調。棉花一般在8月中旬開始吐絮,11月初基本完成收花。
Ⅱ 棉花株距行距多少合適,附棉花種植方法
8、防治病蟲害
(1)黃萎病一般可用三氯異氰尿酸、乙蒜素等葯劑進行防治,每隔7-10天進行1次,連續防治2-3次。
(2)棉蚜一般可用吡蟲啉、氧樂果、啶蟲脒、吡蚜酮、烯啶蟲胺等葯劑進行防治,需注意交替輪換用葯,適當加大用水量,畝用水量一般為50-60公斤,在噴葯時,單株上下以及葉片的正反面都要噴勻、噴透。
(3)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一般可在棉花蕾期用多施鉀肥,或滴施枯草芽孢桿菌。
Ⅲ 棉花種植方法和步驟 種植棉花的詳細方法
1、選擇種植棉花的地方是特別重要,雖然說棉花比其他的東西好種植,但是它是需要充足的陽光的,所以種植棉花的小夥伴一定要選擇一個陽光充足的地方來種植棉花!種植棉花對土地沒有要求,只要注意澆水就可以了。切記一定要選擇光照好的地方,這樣就可以種植出來好的棉花了。
2、大家應該都是知道種植棉花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直接用秧苗種植,沒有時間自己培養秧苗的小夥伴,可以去街上買,這個是秧苗是隨時都可以買到的。買好了種植的秧苗,我們就開始種植了。種植棉花最好的時候是在春季,因為最適合棉花生長的溫度是在15度,因為15度可以使棉花早開花,結出來更多的棉花。種植棉花秧苗的時候要控制到3cm左右就可以了,這樣不會影響秧苗發芽,切記種植秧苗的時候不要挨得太近,這樣對減少棉花的量產,要分開一點距離種植。
3、給棉花施肥並不是一下施很多的肥,是需要循循漸進施肥的。第一次施肥是在翻耕土地的時候,加入足岩早銀夠的肥料以後,我們再種植棉花。在棉花還是幼苗的時候,我們是不需要給它施肥的,等我們看到它已經開花的時候,我們再開始加肥料,這次加肥料是要加足的,因為那個時候的棉花正在生長,多施一些肥是有好處的。等到棉花長大了以後,我們就不用施肥了,我們只要定期的澆水就是可以的。
4、我們先找出來長得枝條多的棉花,開始修剪。把枝葉上面的葉子全部給修剪掉,這一步的作用就是要防止養分都被葉子吸收走了,而果實吸收不到養分就枯死了,會影響我們棉花的產量的。所以說我們要時刻注意葉子多的棉花,一定要定時的修剪一下睜畢,這樣就可以使我們產出來更多的棉花了。
5、在面對種植棉花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可能會遇到病害和蟲害,這樣我們的辛苦就白費了,我們應該怎樣預防這種事情的發生呢,我就給大家說一下。預防蟲害的辦法就是我們要定時的用農葯去制止蟲害,經常觀察棉花地里的變化,有一點有粗宴蟲害的現象,我們就及時使用農葯。病害就是有一棵棉花死掉沒有及時處理的話,就會影響到一片的棉花,所以我們要時刻觀察,看看棉花地中有沒有要變黃或者已經乾枯的棉花苗,及時的把它們清除掉,就不會影響到其他的棉花了。
Ⅳ 棉花幼苗在生長階段出現葉子焦黃現象怎麼回事
1、田間蔭蔽、濕度大
部分棉農種棉花仍然沿襲小壟小行距栽培模式,由於苗期多次降雨降溫,苗病嚴重,因為怕苗病死苗,因此留苗密度普遍偏大,甚至有的地塊畝密度高達5000~6000株。6月份以來溫度高雨水多,棉株生長過旺、過快,化控措施又不到位,形成田間郁閉通風透光性差,田間小氣候變劣,土壤板結嚴重,雨後田間高溫悶熱,直接造成下部葉片提前黃化脫落。
解決方法:降濕和提高通風透光率。採取雨後淺中耕5厘米左右,降低田間濕度,為減少郁閉、應及時去掉下部老葉、黃葉、病葉,空果枝和空棵,頌山帶出田外集中處理,消滅部分病菌和蟲卵,郁閉嚴重的地塊還要進行推株並壟。
2、病害引起的黃化脫落
純櫻茄(1)黃萎病;6月中下旬以來,黃萎病在全省各地特別是老棉區發病重,落葉型黃萎病發病症狀為:病株葉片葉脈間或葉緣處突然出現褪綠萎蔫狀,病葉由淺黃色迅速變為黃褐色,葉片由下而上逐漸脫落。
(2)角斑病、輪紋斑病;這兩種病害也可造成葉片變黃甚至脫落。
3、缺素引起的葉黃落葉
6月中下旬以來我省各地降雨比歷年同期偏高三成多,棉株生長快而旺,消耗營養多,加之密度大部分地塊封壟早,既沒追施蕾肥,花鈴期又沒及時追上肥,出現了脫肥現象,從而造成下部葉片黃化脫落,缺素現象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狀況:
(1)缺氮素;棉株缺氮表現為莖稈細弱,上部葉片變薄變小,葉色變淡,老葉均勻褪綠呈黃綠色,嚴重時黃化枯死脫落。
(2)缺鉀素;棉花是喜鉀作物,施鉀肥量不足可造成因缺鉀而誘發抗蟲棉落葉現象。表現為中下部葉片葉尖、葉緣黃化焦枯、葉片皺縮,隨後在葉脈間出現黃色斑點並逐漸擴展為褐斑,最後整片葉成紅棕色、葉緣下垂,葉片枯死。
(3)缺鎂素;花鈴期及後期容易發生。缺鎂表現為下位葉脈間組織失綠形成黃色斑塊,有的可逐漸轉變為紫紅色,甚至全葉呈紫紅色,但葉脈仍保持綠色並可見較清晰的網狀脈紋。
(4)缺錳素;棉花對錳比較敏感,由於前期生長量大加之我省部分土壤屬潛在性缺做察錳,部分植株表現錳缺乏症狀,表現為葉片褪綠缺乏光澤呈灰黃色或灰紅色,後期葉片早衰脫落。
解決方法:
對於因缺氮肥和鉀肥引起的黃化脫落現象,應於8月10日前補施海餐沃大量元素水溶肥肥,一般畝施尿素5~7.5公斤,加海餐沃磷酸二氫鉀,滿足中後期生長需要。對徒長棉田要重點搞好化控。可有效控制贅芽的萌發和上部果枝過度伸長,增強中下部通風透光。
4、澆水不當
在棉花幼苗期一般氣溫並不太高,如澆水過早過多,就會增加土壤濕度降低地溫,影響棉苗正常生長,容易感染各種病害,並且會棉根向下生長深扎。這個時期的棉苗根系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層,如不往深層伸展,就不利於吸收土壤下層的水分和養分,從而導致棉花葉子變黃。
解決方法:
因此,在苗期應該適當控制水分,做到早中耕,勤中耕,使棉株主根深扎,增加旁根數量,讓棉苗生長敦實健壯,早現蕾早開花,為後期生長打下良好的基礎。苗期澆水除用隔行開溝輕澆小水的方法外,有些地區採用長2-3尺的圓木棍削尖一端,在棉苗旁邊2-3寸處插6-7寸深的小洞,用水壺將水灌進洞穴,待水滲後蓋土。
棉花的養護要點:
1、棉花從7月上旬進入開花期,到8月底、9月初吐絮這段時間為花鈴期。花鈴期是棉花生長發育最旺盛的時期,也是決定產量的關鍵時期。所以這個時期棉農務必要管理好下面幾點;
施好花鈴肥、澆好花鈴水、促穩防脫、防蟲控害、打好花鈴枝。
2、播種棉花時,無論什麼品種,一定要注意提高品種純度,確保種子質量,防止多亂雜。並做好播前曬種,以提高種子發芽率,減輕苗期病害。
3、棉花生長發育需要水分和養料,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獲得,所需的溫度和空氣部分取自土壤,同時需要土壤的機械支撐才能生長。棉田土壤的理化、生物屬性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棉花的產量和品質。土壤水分、養分、溫度、空氣、鹽鹼含量、質地等均對棉花生長有很大的影響。
Ⅳ 如何種植棉花
棉花是秧苗種植。
栽培技術:
一、抓全苗
缺苗的地方應盡早採取措施:將同時播種的預備苗盡早移入缺苗處,移苗越早緩苗期越短,恢復正常生長越快,越能縮小與其它苗的差別。沒有預備苗時,應盡可能移行間的多餘苗,時間越早越好。
二、早防病
棉花在現蕾之前所發生的病害統稱為苗期病害,這個時期營養面積較小,根系尚不發達,在遇到低溫陰雨天氣時,病菌極易感染,輕者棉苗生長弱小,重者造成大面積死苗。
三、中耕鬆土
對露地行早中耕鬆土能盡早消除播種時機械行走和人員踩踏形成的板結,能降低土壤濕度減輕苗期病害,能提高地溫促進棉苗早發育。
在每次降雨過後要適時中耕鬆土,使土壤疏鬆層保持疏鬆,土壤溫度、空氣、水分、養分得到較好調節,促進根系生長快、扎的深、分布廣,成為發達的根系,增強吸收水分、養分和抵抗外界不良條件的能力,實現壯苗早發。
露地行中耕深度以8~10cm為宜,中耕次數不宜過勤,經常保持地面無雜草、不板結、表土較為疏鬆即可。
四、消滅大小苗
俗話說大苗欺小苗,小苗不結桃,意思是說大苗形體大,有較強的爭光、爭營養優勢,而弱苗處於劣勢條件下越是被動,兩者差距越是拉大,形成這樣的群體結構不會獲得理想產量。
因此,棉田管理上要早動手對小苗施用偏心肥,用0.5%~1.0%尿素水溶液灌根(苗較小時用低濃度),方法是將溶液裝入噴霧器內,卸下噴頭順棵流滲,每棵流滲溶液150~200毫升即可。
五、早治蟲
棉花苗期蟲害較為嚴重,不同的危害時間和危害方式,給棉苗生長帶來較大影響,也搜鬧對田間防治帶來一定難度。害蟲的發生有的傳播病毒、有的影響棉長推遲發育,還有的失去生長點變成公棉花、或是斷莖造成無頭棵。
六、蕾期管理
棉花蕾期是指現蕾至開花這一段時間,一般棉田從6月上旬至7月上旬。此期間棉株生長最快,是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並進時期。但以營養生長占優勢,以擴大營養體為主。
1、中耕:蕾期中耕可起到抗旱保墒、抑制雜草、促根下扎、提高地溫、生長穩健的作用。
2、揭膜培土:進入盛蕾期後應及時揭膜,促根下扎,提高抗逆性。
3、 施肥:蕾期施肥既要滿足棉花發棵,搭豐產架子的需要,又要防止施肥不當,造成棉花徒長。因此要根據苗子的長勢施用。對長勢弱的棉苗,採用病苗10-15厘米偏施,多施,提高蕾期的生長整齊度,同時注意噴施葉面肥。
4、澆水:蕾期一般雨量偏小,易乾旱,特別是底墒不足的棉田,適量澆水,對提高產量有重要作用。對高產棉田容易徒長,應適當推遲澆水時間,有利棉株穩長,促根下扎,增強抗旱能力,如遇乾旱年份,澆水時一定要控制水量,最好採用小水隔溝澆,切忌大水漫灌。
(5)棉花幼苗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棉花,是錦葵科(Malvaceae)棉屬(Gossypium)植物的種籽纖維,原產於亞熱帶。植株灌木狀,在熱帶地區栽培可長到6米高,一般為1到2米。
花朵乳白色,開花後不久轉成深紅色然後凋謝,留下綠色小型的蒴果,稱為棉鈴。棉鈴內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從棉籽表皮長出,塞滿棉鈴世掘罩內部,棉鈴成熟時裂開,露出柔軟的纖維。纖維白色或白中帶黃,長約2至4厘米(0.75~1.5寸),含纖維素約87~90%,水5~8%,其他物質4~6%。棉花產量最高的國家有中國、美國、印度等。
吐絮期的管理:
棉花從開始裂鈴吐絮到吐絮收花結束的時間段稱為吐絮期。冀南一般棉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進入吐絮期,此期田間管理的重點是保根、保葉、促早熟、防早衰,具體做法是:
1、繼續搞好整枝打杈。加強棉花後期整枝,能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減少養分消耗,有利於增結秋桃,提高鈴重,促進早熟,並可減少爛桃。整枝的主要任務是:減去棉株下部老葉和空果枝,並打掉果枝群尖。
2、 噴施葉面肥防早衰。由於後期溫度較低,根的吸散段收能力較差,應噴施葉面肥,達到保葉增產的目的,一般每畝噴施60倍液的尿素溶液或500倍液的磷酸二氫鉀溶液70公斤,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3~4次。
3、 加強病蟲害防治。棉田後期主要害蟲有:盲椿象、蚜蟲、棉鈴蟲。盲椿象可用辛硫磷、馬拉硫磷、銳勁特交替使用;棉蚜可用高深吡蟲啉、啶蟲脒噴霧防治;棉鈴蟲菊酯類、甲維鹽高氯噴霧防治。防治時間一般掌握在上午9點前、下午5點後。
4、 做到「旱能澆、澇能排」。棉花吐絮期雖然需水不多,但適宜的水分仍是提高產量和品質的保證,因此要旱能澆、澇能排。澆水時要小水溝灌,避免大水漫灌,遇澇要及時排水。
5、 堅持中耕鬆土。俗話說「棵衰根先衰、防衰抓保根」,由於棉田後期土壤板結,影響根的呼吸、養分的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的代謝,應中耕鬆土,以達到保根防早衰的目的,但中耕不宜過深,以免傷根,一般中耕3~5厘米即可。
6、化學催熟。對晚熟棉鈴較多、不能適時吐絮的棉田,可採用乙烯利催熟,一般噴葯後3~5天氣溫保持在20℃以上或枯霜前15~20天晴天噴霧(即常年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一般畝用40%乙烯利水劑300~800倍液60公斤,噴霧重點是棉株上的青鈴。
7、適時採收。棉花從開裂到收摘以5~7天為宜。過早色澤差、品質低,過晚則纖維強度下降。採摘時應注意分開爛鈴棉、蟲蛀棉和僵瓣棉。
Ⅵ 怎麼自己種棉花
步驟如下:
1、首先要挑選棉花的品種,有些棉花產量高,但是棉質不好,有些棉質好,但是產量低,挑選好你自己要種植的品種。
(6)棉花幼苗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栽培技術
1、抓全苗
缺苗的地方應盡早採取措施:將同時播種的預備苗盡早移入缺苗處,移苗越早緩苗期越短,恢復正常生長越快,越能縮小與其它苗的差別。沒有預備苗時,應盡可能移行間的多餘苗,時間越早越好。如果沒種預備苗,行間又無多餘苗而且缺苗較多時,應盡早補種。對缺苗處的移苗或補種要適當稀疏,做到缺2補1,缺3補2,缺4補3。
2、中耕鬆土
對露地行早中耕鬆土能盡早消除播種時機械行走和人員踩踏形成的板結,能降低土壤濕度減輕苗期病害,能提高地溫促進棉苗早發育。在每次降雨過後要適時中耕鬆土,使土壤疏鬆層保持疏鬆,土壤溫度、空氣、水分、養分得到較好調節,促進根系生長快、扎的深、分布廣,成為發達的根系,增強吸收水分、養分和抵抗外界不良條件的能力,實現壯苗早發。露地行中耕深度以8~10cm為宜,中耕次數不宜過勤,經常保持地面無雜草、不板結、表土較為疏鬆即可。
3、早防病
棉花啟敏在現蕾之前所發生的病害統稱為苗期病害,這個時期營養面積較小,根系尚不發達,在遇到低溫陰雨天氣時,病菌極易感染,輕者棉苗生長弱小,禪畢重者造成大面積死苗。從歷年發病情況看,立枯病、炭疽病、紅腐等最為突出,這些病種發病早、傳播快、危害重,必須高度預防。在防苗病方面要突出一個「早」字和一個「防」字。所謂早,就是在未發病之前實行噴葯。
「防」字當頭,就是體現出防病不見病,要有防的意識才能在「早」字上體現出主動性。如果等到見病後治病,會加大防治成本、費工多、弱苗多、易早衰、影響最終產量。
三片真葉之前噴葯不少於兩次,第一次是在齊苗時,噴灑80%乙蒜素,兌成2000倍溶液噴霧,第二次是在1~2片真葉期間,用70%惡霉靈3500倍液噴霧。氣溫變化較大時,應噴灑營養壯苗的葯劑,如天豐悄襲枝素、碩豐481、豐收素、天達2116壯苗靈、福施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