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古代財主老夫妻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白描鳥圖片大全 2025-02-12 09:32:19
索尼手機圖片大全 2025-02-12 09:31:01
寶寶屏保圖片大全 2025-02-12 09:10:07

古代財主老夫妻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3-05-29 09:52:40

⑴ 水滸傳的主要人物介紹(至少八個)

1、宋江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人物。原為山東鄆城縣押司,身材矮小,面目黝黑,為梁山起義軍領袖,在一百零八將中穩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

2、盧俊義

綽號「玉麒麟」,武藝高強,棍棒天下無雙,江湖人稱「河北三絕」,祖居北京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有妻子賈氏、管家李固、僕人燕青。原本是河北大名府富商、大財主、員外,被吳用等人利用李固與賈氏的姦情,使計賺上樑山,後來成為梁山第二首領。盧俊義和宋江一同受招安後,征討了遼國、田虎、王慶、方臘,官至武功大夫、盧州安撫使。

3、吳用

吳用(?~1124)是小說《水滸傳》中登場的虛擬人物,梁山排名第三,上應天機星,山東菏澤市鄆城縣車市村人。

吳用滿腹經綸,通曉文韜武略,足智多謀,常以諸葛亮自比,道號「加亮先生」,人稱"智多星"。

4、公孫勝

綽號入雲龍,道號一清,薊州人氏。他與晁蓋、吳用等七人結義,一同劫取生辰綱,後上樑山入伙。後離開梁山,回鄉探母,直到大破高唐州時方被戴宗請回。梁山大聚義時,排第四位,上應天閑星,擔任掌管機密軍師。征方臘前返回薊州,潛心修道。

5、關勝

綽號大刀,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五,位居馬軍五虎將第一位,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是三國名將關羽的後代,精通兵法,慣使一口青龍偃月刀。

6、林沖

綽號豹子頭,東京人氏,原是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養子高衙內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終被逼上樑山落草。後火並王倫,尊晁蓋為梁山寨主。他參與了梁山一系列的戰役,為山寨的壯大立下汗馬功勞。

7、秦明

一百單八將之一。因其性如烈火,故而人稱「霹靂火」。祖籍山後開州。善使一條狼牙棒。本是青州指揮司統制,攻打清風山時,因中宋江的計策,被俘後無家可歸,只得歸順。自上樑山後,秦明憑手中狼牙棒,在一系列戰斗中屢立戰功。

8、呼延灼

宋朝開國名將鐵鞭王呼延贊嫡派子孫,祖籍並州太原(今屬山西太原),上樑山之前為汝寧郡都統制,武藝高強,殺伐驍勇,有萬夫不當之勇。因其善使兩條水磨八棱鋼鞭,故人稱「雙鞭」呼延灼。在梁山排座次時,坐第八把交椅。

(1)古代財主老夫妻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

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後鎮壓田虎,王慶,方臘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勢力,最終走向悲慘失敗的宏大故事。

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水滸傳》問世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了後世中國小說創作的典範。明清兩朝,出現了多個版本的《水滸傳》續作,另有很多小說、戲劇等以《水滸傳》中的故事為素材,比如明朝的世情小說《金瓶梅》就是從《水滸傳》中武松殺嫂的情節發展而來的。

另外,《水滸傳》還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在國外很多國家流傳開來,如18世紀流傳到日本、朝鮮,朝鮮最早的小說之一《洪吉童傳》和日本曲亭馬琴的小說《南總里見八犬傳》的創作,都受到了《水滸傳》的影響。19世紀,《水滸傳》又流傳到了歐美各國,出現了德語、法語、英語等譯本。

⑵ 古代財主衣服上的花紋是什麼意思啊

史傳黃帝時代就有彩繪花紋的記載。那就是說,古代原始人類早懂得用色彩來美化自己。開始時將顏色塗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在身上,稱「文身」;後來就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綉在服裝上。《尚書》說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種花紋,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下裳六種花紋,為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種花紋,稱十二章。這里至少有兩種是刺綉的(指黼黻)。周代《禮記·祭義篇》中說「古代天子諸侯都有公室養蠶。

蠶熟,獻繭繅絲,把它們染成紅、綠、玄、黃等色,以為「黼黻文章」(即用不同色彩的絲線,在禮服上刺綉成各種圖案)。據《辭海》,「黼(音輔)」字解釋為在古代禮服上或喚綉半黑半白的花紋;「黻(音符)」字解釋為在古代禮服上綉半青半黑的花紋。至於「文章」兩個字,在現代漢語中已成為一個詞彙,意思非常明白,但在古漢語中,卻別有含義。用青、紅兩色線綉稱之為「文」,用紅、白兩色線綉稱之為「章」。實際上,「文章」二字古意為錦綉,後來轉義喻文。「文」的另外一個意義是指畫,同「紋」。《禮記·月令篇》說「文綉有恆」,據注釋「文,是指畫,古代祭祀的禮服上衣是畫的,下裳是綉的」。總之一句話,刺綉發源很早,古已有之。

目前能看到的刺綉實物最早的當然要數荊州戰國楚墓出土的「龍鳳虎紋綉羅」了(見左圖)。這是一幅羅地上用鎖綉法表現的作品,保存完好。另外還有同墓出土的龍鳳紋綉絹、湖南長沙烈士公園出土楚國刺綉,也保存得很完好陪團舉,這是認識古代刺綉的最好資料。在稍後的漢墓出土文物中,綉品更多了,如馬王堆西漢文物中蘆碧就有綉花絹綿袍、黃綉花袍,所用綉線極細,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