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萬科活下去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夢幻的少女圖片唯美 2025-02-12 15:26:10
西遊記文字搞笑圖片動態 2025-02-12 15:22:30
百年變局背景圖片 2025-02-12 15:21:44

萬科活下去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3-05-28 02:21:36

1. 虎父無犬子,身家1080億,世茂少帥許世壇扛得住60億信託債重壓


萬科郁亮稱,房地產進入黑鐵時代,背水一戰,要麼死,要麼活,沒有中間狀態。萬科是國內房地產行業龍頭,連董事長郁亮都不敢坐頭等艙,哪個航班便宜買哪班,可見房企眼下有多難,遑論虎年「虎虎生威」了。


許榮茂、許世壇父子的世茂集團,不光是國內房企20強,也是福建房企之代表,與不少閩系同行一樣,也是為債發愁。世茂少帥許世壇能否扛得住近60億元信託債重壓,將是自救成功與否之關鍵。



近60億元信託債展期未定,少帥許世壇:債務整體上可控

世茂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兼總裁許世壇(中)


與父親許榮茂的穩健相比,初生牛犢不怕虎,世茂二代接班人許世壇沖勁更猛,野心也膨脹更大。


從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再到黑鐵時代,國內房地產行業龍頭的萬科,從王石到他的接班人郁亮,一直在為行業發展周期作定義。「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世茂少帥許世壇這幾年,一直在「沖沖沖」,也許想做一個敢於穿越周期的勇士;且不說他能否成功,眼下為債所逼的世茂房地產,已處於生死存亡的自救階段了。


在世茂30歲的2019年,少帥許世壇繳出一份不錯成績單:跨入房企前十、高增長、收並購,而且是TOP10陣營中唯一一家超40%增長的房企。當時,萬科在高喊「活下去」,不少房企也在「急剎車」,他無不畏懼,沖沖沖。


2019年-2022年這三年,許世壇逆流而進,「收並購」絕不手軟,也令整個行業領略了這位閩系地產少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開拓之鋒芒,不少人驚嘆其「絕非加倍努力,就有翻倍收獲!」


父親許榮茂,已經定下「百年世茂」之長青目標,對於二代許世壇來說,「我們肯定會比其他前20房企快」、「未來三年劍指行業引領者」這種話說出來,是需要有底氣的,也要看實力的,更首顫考驗耐力,蒙眼狂奔誰不會呢?!


世茂集團董事局副主席、世茂服務董事局主席許世壇(中)


2月17日,《證券日報》報道了世茂集團60億元信託債展期待解之消息。在此前一天的上周三下午16時,世茂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兼總裁許世壇、執行董事呂翼與「中信信託深圳龍崗融資集合資金信託閉芹野計劃」的個人投資者,進行了一次線上溝通,而《證券日報》記者從相關人士獲得的最新消息是「目前尚未確認展期是否成功」。


在2月16日下午召開的時長16分鍾的線上溝通會,世茂執行董事呂翼稱,目前該信託計劃的余額為59.94億元,即已於今年2月17日到期的12.94億元,以及於4月和8月陸續到期的49.46億元。世茂方面希望,分四期支付陸續到期的借款。


據報道,世茂給出的兌付方案是:今年2月份償還本息1.82億元,年內繼續償還本息20.08億元,剩餘的本息,即將於今年4月和8月到期的49.46億元,展期至2023年至2024年分批還清,且不增加增信也不罰息。


換句話說,世茂給今年8月全部到期余額約60億元該信託計劃,其中約50億元借款將延長至2024年還清。在往年,數十億借款對許世壇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眼下房地產寒冬還沒有過去,又如現在的天氣一樣遭遇一場「倒春寒」,60億元信託債展期如果能成功,許世壇就能喘口氣,如何不成,將加大世茂「自救」難度,資金鏈也會更為困難。


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


在2月16日下午的線上溝通會上,許世壇向信託計劃投資者表示:「公司的債務整體上是可控的。」他安撫投資者稱,公司的資產質量較好,正不遺餘力評估經營狀況。他還透露,世茂正與一些國企、央企探討合作方案,與深投控、中建投等國企、幾家AMC機構有在洽談,為深轎喊港國際中心項目引入戰略投資者;許世壇表示:相信不久後,項目會加大回款速度和力度。


相關報道及資料顯示,自2021年第四季度以來,世茂集團已經採取了「自救」行動,處置了近百億資產項目。


看來,向千億房企目標「沖沖沖」,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想起2020年8月世茂中期業績發布會上,當時世茂期內銷售、收入、利潤均大幅下滑,許世壇除了表示不滿意,也稱未來會適當加杠桿。


深圳的深港國際中心,與世茂開發的城市標桿如上海世茂中心、廈門「兩把刀」、深圳前海世茂大廈等超高層地標建築一樣,都存在資金佔用大、周轉慢之地產開發軟肋;此外,世茂的土地儲備多集中於一、二線城市,拿地成本高,而且貨值多集中在幾個大型綜合體項目,一旦資金面遇到困難,擴張風險也會放大。


2021胡潤百富榜上,許榮茂在富豪榜排名第40,上榜身家1080億元。


許世壇不妨向萬科郁亮學點焦慮意識


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


從王石的萬科,到郁亮的萬科,很多人總有這樣的感覺,萬科老拿焦慮嚇唬人,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到「白銀時代」、「黑鐵時代」,都是他們喊的,不少人也將郁亮稱為房地產的焦慮大師。


當郁亮喊出「活下去」時,很多人可能會笑他,是不是太悲觀?


網上流傳的萬科郁亮題為「敢拼才會贏」的2022年會總結發言,除了受人矚目的「黑鐵時代」,他也談及行業發展兩大特徵:一是行業進入「縮表出清」階段,這是一場生死之戰。與此前郁亮說及的「去杠桿、去金融化」不同,這次他說「 要麼死、要麼活,沒有中間狀態。能解決過去累積下來的包袱就有開始新征程的機會,包袱甩不掉就活不下去。


二、郁亮提出了行業新發展「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即以解決老百姓居住問題為「一個中心」,房住不炒、租購並舉和人-地-房匹配的「三個基本點」。


郁亮還預期,行業將有兩大重要變化,即市場分化會越來越明顯,行業規模開始萎縮。「靠一招鮮吃天下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要開發、經營、服務並重,這也是萬科新的鐵人三項。」


萬科,成立於1984年,世茂成立於1989年,客觀地說,沒有太大的代差。房企頭部為王,確實有許世壇說的「強者上、弱者下」之競爭態勢,不過,對於世茂少帥許世壇而言,向強者學習、向先進者取經,也是修煉、夯實自己的途徑之一。郁亮有焦慮意識,今後,世茂少帥在「沖沖沖」時,也別老想「大魚吃小魚時代」了,能不能多想一想「活下去」問題,這才是跑向「百年世茂」最佳姿勢。


許世壇


世茂創始人許榮茂,生於1952年,祖籍福建石獅。他有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均早早走上事業舞台。


「世茂公主」許薇薇,生於1975年,是早年許榮茂進軍上海灘的好幫手,堪稱「左膀右臂」。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許榮茂創設世茂時,就在取名時將兒子許世壇納入,故有「世茂」二字。生於1977年的世茂少帥許世壇,1991年跟隨父親去了澳洲,也在那裡讀書,就讀於悉尼 科技 大學。1997年回國後,他一度在外面公司歷練,在香港一家地產代理公司做銷售員,一年後加入父親的世茂。


昔日,許榮茂高舉「三低一高」大旗,即低負債、低杠桿、低成本、高周轉,走輕資產運營模式,一邊利用世茂品牌積極拿地,一邊也積極引入資本,出手老辣、眼光獨具,但行穩致遠。行業對許榮茂也有評價:「做得多、說得少、走得穩、藏得深。」


許榮茂於1999年注冊了「上海世茂投資」,也就是今天世茂集團之前身,也因為「濱江模式」收獲了「豪宅教父」之美譽。世茂二次「借殼上市」,也令業內領教了他運籌資本的能力。


接班是一條荊棘路,入職世茂之初,許世壇也從最基層的樓盤銷售助理做起。由於許世壇是在國外讀書的,父親也擔心他對中國 歷史 、文化了解少,但到了2017年世茂拿下佛山兩宗奇槎地塊時,不少人稱贊他「虎父無犬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世茂國際總裁許薇薇(右)


閩系民企,出現了不少成功的父子、父女「鐵三角」傳承治理。閩南人有「愛拼才會贏」精神,但與其他區域相比,觀念也較傳統,不過在現今 社會 ,在家業傳承傳統上的「男尊女卑」已經淡化了,男女在家產繼承上都有份。


像「廈門首富」、恆興集團創辦人柯希平,除了讓90後兒子柯佳圻早早獨擋一面,且充分授權,「兩千萬以下的投資項目你自己做主,不用過問我」。對於長女柯嵐嵐,也沒有「厚此薄彼」,她也出任恆大集團董事兼副總裁。


與柯嵐嵐和弟弟柯佳圻成為二代傳承「姐弟配」一樣,世茂許榮茂也讓女兒許薇薇、兒子許世壇形成了二代接力「姐弟配」,父子、父女、姐弟構成經營管理「鐵三角」。


比許世壇大2歲的姐姐許薇薇,34歲就出任公司總裁,很早就成了父親沖鋒的好助手,而且成績斐然。


許榮茂做事業,有很強的成功欲,在許薇薇、許世壇身上也有這樣的基因,關鍵是走得快也須走得穩,走得遠。當年,蔡雪梅從龍湖房地產跳槽到世茂時,老闆許榮茂對她說:「 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做得最好,生不如死!




版權聲明:《一波說》所發布文章及圖片之版權屬作者本人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作者及/或相關權利人單獨授權,任何網站、平面媒體不得予以轉載。

2. 萬科現在經營狀況怎麼樣

目前沒有。
從行業總體經營看也不容樂觀。目前萬科的經營業績雖然有所企穩,但橫向對比,前景並不令人看好。盡管萬科董事長是一個審時度勢之人,頭腦森敏清醒,對房地產業整體趨向或形勢把控比較到位和准確,郁亮此前曾高喊「活下去」、「黑鐵時代」,不僅精準概括了房衫春困地產業當時的形勢,也在自身發展戰略上進行了重新調整和布局,化解了經營發展中的或念很多被動和不利,再才有了萬科今天這種局面,非常不容易。

3. 萬科物業全面上市是哪一年

021年11月6日,萬科公告將萬科雲(前旦啟身為萬科物業)啟動港股上市工作。而一個月前,恆大與合生創展洽談的出售恆大物業計劃破產。曾經雄居中國房地產企業前兩名飢兄的物業公司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現象。接下來聊灣區看世界盤點一下萬科和恆大這些年的大動作。
一、萬科
2018年9月,在深圳大梅沙舉辦的萬科2018年秋季例會上,萬科高喊「活下去」。這三個殷紅的大字刷屏大家的朋友圈,也是2018年以來最讓人驚心動魄的三個字!萬科的強烈危機爛遲襲感,令不少人「瑟瑟發抖」!在很多人還在嘲笑萬科嘩眾取寵的時候,2021年用恆大、佳兆業、花樣年、寶能等鮮活的例子證明了萬科當年的遠見。隨著一線城市房地產的飽和,萬科將重心放在了二線城市的新房開發上。並將萬科商業地產、萬科物業放在與萬科住宅地產同樣的位置上。萬科物業的上市融資,無疑是在嚴峻的房地產環境下,一著妙棋。

4. 上半年樓市10大關鍵詞


一晃又是半年,在這半年裡,房地產市場可謂經歷了起伏波折,從當初的樓市調控放鬆,再到後來的政策收緊,從開始的所謂樓市小陽春,再到後來的樓市回穩,無不是在被一條線約束著,那就是房住不炒的底線,無論市場如何扭曲,都不會偏離主航線。當然在這其中,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新鮮事兒,也讓一些關鍵詞火了,成為行業流行詞,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上半年樓市10大關鍵詞。
這些詞與政策共榮共生,既體現了政策的意圖,同時也決定了未來市場的方向,這些詞也給了購房者一個明確的方向和道路,讀懂這些詞,便能理解國家的政策導向。這些詞一環扣一環,層層遞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順序也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1、房住不炒
「房住不炒」顧名思義就是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實際上是年年底提出來的,本來大家以為現在房住不炒會逐漸被淡出,因為去年包括今年年初重要節點並沒有刻意強調,所以調控放鬆的猜測也是一浪高過一浪。這也直接影響了人們的預期,同時也推高了房價,惹火了地價。
本來此次關鍵詞不想再列,但殊不知,依然會成為今年年度熱詞。終於4月19日,國家再次重申房住不炒,讓之前過熱的市場又回歸平靜,甚至比之前還要嚴厲。到此大家也明白,房住不炒並沒有推出,更不會動搖,不提不意味著就要放棄,而是執行多年效果還算不錯,但是誰知道你們不好好珍惜,那沒辦法,房住不炒再次被重申。
2、假小陽春
小陽春就小陽春唄,咋還假的呢?沒錯,這個所謂的「小陽春」實際上是在大家以為會放鬆調控,不用堅持房住不炒的預期下製造出了的短暫陽春,是樓市出現的小高潮,但是很顯然並不可持續。因為房住不炒的定位始終沒有動搖過。4月之前確實很多城市有回暖跡象和趨勢,但也挑戰著房住不炒的底線。
所以,當房住不炒被再次重申之時,也是小陽春曇花一現之時。
3、一城一策
一城一策是在過去房住不炒定位下,在分類調控和因城施策指導下,更加精準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調控政策,就是避免搞一刀切,為的是根據不同實際情況採取針對性的調控政策。說白了,全國沒有統一的調控,除了堅持底線,各地根據市場反應因地制宜。哪裡過熱就調哪裡,熱了就潑點冷水降降溫,過冷就適當刺激一下。
這也給地方更大的自主權,但同時也容易被念歪了經,一旦把握不準,則成了救市之策。
4、鶴崗房價
全國各大城市已經嚴重分化,有的過熱,有的過冷,我們更多聽到的是哪裡的房價貴,哪裡的房子被熱搶。但是很少聽到像鶴崗這樣的城市,房價真的如白菜價了。二手房價,最低每平米賣200塊,一整套房子5萬塊就可以買,最低1萬激激多塊都可以買一套房。這雖然有點極端,但卻是事實,就算比較普通的房價也不過一兩千塊錢。這種收縮型的城市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有房價高的地方就有低的地方。
5、搶人大戰
每個城市不同,但由於各地各城市都有各自的發展需求,人才無疑是重中之重,為了吸引人才,各地招數盡出,爭奪戰進入白熱化。當然這也很容易被解讀為地方變相放鬆調控。
6、租房落戶
由於搶人政策競爭異常激烈,如今似乎房子依然是最好的需求品,所以也經常以房子來作為籌碼。比如一些城市給人才以買房補貼或綠色通道。比如結合了國家大城市落戶放開政策,對租房者也給出了比較好的優惠政策,租房落戶則是一個大趨勢。將來租房也能享受到更多的權益。但這跟調控放鬆是兩碼事。
7、穩定之器
當堅持房住不炒後,各地因地制宜後,當租房也能落戶後,買房其實已經不是所有人都該追求的住房形式,那麼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場也就會更加穩定下來,從而步入良性循環,因為這樣炒房者也喪失了機會和空間,讓剛需購房者得到更加公平的環境。
官媒強調,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減弱,也正在從過去的「發動機」向「穩定器」轉變,這樣房地產的速度也將慢下來,追求更加高質量發展。定位變了,房價上漲的預期也會變。
8、地價首降
作為穩定之一的穩地價,可以說全老純國已經開始了創新拿地模式,杭州、東莞、蘇州、合肥等地都在摸索,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受調控升級影響,5月份地價漲幅有所趨緩,溢價率指標也迎來了來的首次回調。前5個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成交價款雙雙同比大幅下降。據測算,本次土地購置均價4389元/平方米,同比下跌3.5%,全國地價迎來明含襪了自2012年以來的首次同比下跌。
雖然這個數字是平均值,而且全國各地也是分化有別,但是對於穩定人們的預期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地價降了,房價下降還會遠嗎?
9、房企破產
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大房企日子尚且不好過,更遑論一些中小房企,哪怕你再輝煌再知名也無濟於事,市場是殘酷的。近日,又一房企宣告破產——銀億集團申請破產清算,負債500億!作為寧波地區最大的房地產企業,卻在轉型路上面臨如此考驗。
無獨有偶,強監管之下,中小房企形勢更為嚴峻。華夏幸福遇到流動性困難,泰禾也被曝資金鏈問題,中弘老闆更是被曝出走。
10、收斂聚焦
中小房企如此,大房企也在收縮。去年高喊「活下去」的萬科,今年改成了四個字,「收斂聚焦」。6月28日,對於萬科「活下去」口號,萬科郁亮表示,萬科的口號其實是「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萬科是被危機感驅動的公司,不是被危機驅動的公司。
好了,以上就是上半年樓市10大關鍵詞,「收斂聚焦」,簡單的四個字,卻道破了萬科的生存法則,只有沉下心來,以「活下去」的心態,才能「活得好、活得久」。這不僅是萬科的口號,更是所有企業應該秉持的理念。因為現實很殘酷,競爭很激烈,不進則退。房企如此,購房者難道不該收斂一點嗎?不是說不讓買房,而是過去那種急躁冒進的心態是不是也要調整下了。

5. 房地產的「下半場」 華夏幸福如何演繹強強聯合


中新網10月19日電 近日,中國房地產市場有點熱鬧。先是融創接手萬達文旅,接著是華夏幸福與萬科展開環京合作。對於中國房地產市場,業內人士紛紛表示,這些事件或許標志著,樓市「下半場」來臨,房地產業將結束「單打獨斗」時期,進入「抱團取暖」時代。

當前,種種現象表明,房地產市場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寒冬」。而作為房地產市場的「麵粉」,土地市場也呈現出涼意。

據中指院數據,全國有統計的300個城市中,2018 年以來全國房地產市場土地流拍已超過 800 宗,其中共流拍446宗住宅用地,總規劃建築面積5645萬平方米,約是2017年全年流拍地塊總規劃建築面積的1.8倍。

易居研究院智庫研究中心總監嚴躍表示:「土地流拍增多,一方面是政府推地時期望過高,以致部分地塊的起拍價較高;另一方面是開發商或對市場預期降溫,或資金壓力較大,以致拿地動力不足。」

與此同時,償債高峰的來臨,也沒有給房企足夠的喘息機會。

2015年-2016年,房企大規模發行公司債,凈負債率不斷提升,期限上看多為3-5年期的還本付息債。多家市場機構統計,2018年下半年房企普遍步入公司債到期高峰,全行業進入每年6000億償債高峰期。

東海證券指出,進入9月後,房企償債高峰已至,據目前已披露完畢的半年報顯示,50%的公司面臨償債壓力。

「活下去」的照片曝光後,房企大佬萬科給原本冷淡的樓市「銀十」行情平添了一份悲情。事實上,雖無暖陽,也並非寒冬,萬科高喊的「活下去」更多反映的是對轉型的憂慮。

市場下行、樓市寒冬,對於房企來講,或許難的並不是「活下去」,而是下半場該「怎麼活」的問題。

今年以來,房地產企業改名的有點兒多。保利、龍湖、萬達、遠洋等多家地產公司紛紛將企業名稱中的「地產」二字去掉,幾大房企中名稱保留「地產」字樣的已經所剩不多。

其實,房企名稱去「地產」背後,更多凝聚的是轉型的共識。在因城施策、遏制房價上漲等調控政策下,大量負債、快速開發、快速周轉的傳統經營模式已難以為繼,一些房企不再熱衷追求規模與速度,已開始主動收縮規模、放穗吵慢速度、著力轉賣擾型。

未來 10 年,更多房企考慮的是合作、轉型、創新、升級。收購兼並、特色小鎮、產業地產、等越來越多的模式創新等。

10月9日晚,華夏幸福(600340.SH)發布公告稱,旗下子公司與北京萬科企業有限公司及北京恆燚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及《股權轉讓及合作協議》,計劃合作開發位於涿州、大廠、廊坊和霸州等地的4個項目。

公開資料顯示,雙方合作的具體方式為:萬科收購涿州公司80%股權、裕景公司80%股權、裕達公司80%股權、廊坊公司80%股權和霸州公司65%股權。

股權轉讓完成後,雙方按持股比例合作開發位於涿州、大廠、廊坊和霸州的項目。暫定交易價款約為32.34億元。合作共涉及10幅土地,用地總面積為509畝,住宅用地共計33.9萬平方米。

早在2018年1月,華夏幸福就在北京召開首屆產業新城合作夥伴大會,以「合作」為題,實現全方位開放合作。

當前,華夏幸福與萬科合作協議的達成正是全方位開放合作戰略的兌現。而且華夏幸福在環京區域擁有充足的土地儲備,在房企於公開市場拿地難度加大的背景下,華夏幸福在環京區域與其他房企合作可以佔有主動權。

作為「產業新城運營商」的華夏幸福,選擇與「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萬科達成戰略合作,更加有利於結合雙方各自所長,聯手開發京津冀都市圈。同時也是以合作的形式增強對市場風險的抵禦。

華夏幸福作為從河北省成長起來的企業,近年來,憑借在京津冀積累的十餘年產業新城運營經驗,迅速成長為知名房企。現如今,更是積極推進產業新城的「異地復制」,力圖將公司事業版圖從區域性逐漸擴展至全國核心城市群,助力所布局城市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此前,華夏幸福發布公告稱,公司目前已逐漸加快異地復制的速度以減少對環京的依賴。在2017年開始努力推動京津冀區域存量房的去化,加快供貨推盤,同時加速非京津冀區域的房地產業務的開展。

華夏幸福總裁孟驚曾對外界表示在2018年2000億元的銷售目標佔比中,環京市場和外地市場各佔一半。

京郊京外一起抓,在這種情況下,抓大放小,尋求知名房企合作自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實,房企之間的合作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現在,它更多是作為一種行業中族旦現象被提及。像融創與萬達之間文旅項目和資產的聯姻、中交和綠城之間土地資源和開發建設之間的抱團,都體現出,房企早年間的對立已經被「互相依賴」所取代。

隨著房地產行業步入「白銀時代」,利潤率下滑,資金面吃緊,越來越多的房企開始從當自為戰,到現在的合縱連橫、抱團取暖,「孤軍奮戰難自保,單打獨斗難為繼」的觀點已經成為中國房企的共識。一榮俱榮,房地產的「下半場」一定是一個合作的時代。


6. 從高喊「活下去」到凈利近腰斬,萬科怎麼了

萬科主要是受到了房地產行情的影響,這個問題也不止發生在萬科這一家房地產企業身上。

在房地產行情變得越來越差的時候,因為很多房地產企業的負債規模非常大,這也直接導致很多房地產企業的債務情況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之下,買房的人變得越來越少,從而導致很多房地產企業的現金流問題非常緊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萬科在眾多房地產企業都已經非常不錯了,至少萬科的負債率並沒有其他企業那麼高。

這個事情是怎麼回事?

這是關於很多房地產企業所發布的年度財務報告的新聞,在整個2021年裡,萬科的全年營收達到了4,528億元左右,但規模凈利潤卻降低了45%左右。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萬科的凈利潤嚴重下滑,萬科的各種樓盤的銷售情況也不理想。

7. 萬科活下去一語成讖,8月份42家房企破產,這些地區的房子不要碰

早在2018年9月,房地產市場投資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此時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卻突然提出:「 萬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進行戰略檢討,以『活下去』為最終目標 」。

萬科作為房地產行業的龍頭企業,此言一出可謂是「駭人聽聞」,許多同行認為萬科是不是「傻了」。龍頭企業都在探討要怎麼活下去了,作為房地產行業的中小企業,那該怎麼活?

如今3年過去,卻不曾想郁亮的話一語成讖。二手房交易迅速轉冷,房價不可能繼續大幅上漲成了大家的共識,當前買房子不是在買資產,而是買負債!

中國的房地產是經濟支柱產業,曾經每投資房地產1塊錢,就可以拉動8.2元的GDP。甚至2020年中國的GDP能夠由負轉正,房地產投資的逆勢大增也功不可沒。

以至於不少人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和房價上漲,有著高度綁定的關殲殲系。只要中國經濟還需要增長,房價就永遠不會下跌。持續了20年的房地產牛市,將繼續繁榮下去。

以此為依據,不少個人投資者、炒房團,以及恆大的智囊團,對樓市的走向判斷都出了大問題。他們重倉押注房價將繼續上漲,卻沒想到高層對「房住不炒」的決心如此之大。

隨著「三道紅線」和住房指導價的頒布,樓市調控政策絲毫沒有減輕,反而進入深水區。

僅今年8月份,全國宣布破產的房企達42家,並且這個趨勢開始向TOP50的房企蔓延。 最高負債達到了1.95萬億的恆大也慌了神,慌忙甩賣資產以求自保。

從去年開始,恆大全國共計910個樓盤,其中有613個三、四線城市的樓盤均打7.5折,優惠力度可謂是前所未有,開創了房地產行業的 歷史 先河。

剩下的297個一二線城市樓盤中,包括當時的疫情重災區的武漢在內,價格則沒有一點下降,甚至不少深圳、上海的樓盤還在提價。

恆大旗下的優質資產眾多,為何急於以斬倉的價格,即便是虧損也要出售三四線城市的樓盤呢?這些地耐辯區的樓盤,還有投資或持有價值么?

實際上,當前房子的價格之所以這么高,是因為房子同時具備了居住和金融(投資)兩種屬性。

隨著樓市政策調控趨嚴,房子的金融屬性將會逐漸消失。只剩下居住屬性的房子,因為三四線城市的房租回報率並不高,所以價值也會隨之大打折扣。

更關鍵的是,因為城鎮化率的進程在減緩,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的速度在降低,「接盤俠」變得越來越稀缺,大部分三四線城市將面臨住房供大於求的狀況。

人口的流動大致分為兩種:農村人口湧入城鎮、地區之間的人口遷移。

尤其是北方人口大量遷徙往南方,這不僅僅是生產勞動力的轉移,而是帶著家庭財富和購買力一起的轉移,人口就是流動的GDP。

這就意味著,人口流入的城市GDP總量在提升,創造的財富在不斷累積,對住房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從而房價將有更大的支撐力。

這也就是深圳、長沙、西安等城市,不斷以人才住房補貼政策和落戶政策,吸引大學生在當地落戶的真正原因。

以強省會城市成都為例,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 為2093.8萬人,而其餘下轄市(州)的人口均不足600萬人,成都市對周邊縣市的「虹吸效應」巨大,人才都在往大城市集中。

大都市圈經濟匯聚人口和財富,不論是求職機會、薪資待遇水平,還是教育、醫療、交通環境等,大都市都具有碾壓性的優勢,年輕人嚮往大城市也是理所當然。

一個現實的窘迫是,因為東北地區人口常年凈流出,導致經濟增長一直不盡如人意。

以至於齊齊哈爾大學、吉林大學等畢業的許多大學生,竟在當地找不到合適的實習崗位,他們不得不去北京、天津等就近的大城市尋找就業機會。

諸如法律、政法、IT等專業的學子,便很難在經濟一般的三四線城市找到優質實習崗位。

即便找到了,正式工作上崗後的薪資待遇,可能也會差強人意,對不起自己4年艱辛的專業學習。也很少有高材生甘心蝸居在三四線城市,過著平凡而單調的工作生活。

學成文武藝,貨與資本家 」,大學生選擇去大城市就業,幾乎是唯一出路,也只有大企業才給得起高端人才的薪資。三四線城市3000左右的平均薪水,不可能留住真正的人才。

所以在三四線城市生活昌改缺的居民,即便自己不會去大城市打工,自己的孩子輩、孫子輩也可能要去大城市打工,三四線城市人才資源被大城市「掠奪」是很現實的問題。

中國未來的城市格局,很大概率會逐漸形成以 京津冀 滬杭蘇 粵港澳 成渝 為主的4大都市圈,這些城市的人口和GDP之和,或將碾壓其他城市的總和。

這種城市發展的趨勢已經有「前車之鑒」,一些發達國家更早經歷了這個歷程。

日本多山的國家地理,決定了其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不多。其中東京 城區的人口數量為1350.73萬,而東京灣都市圈范圍內的人口為4200萬,佔到了全日本1.26億總人口的1/3。

同時,東京還有著全世界最大的鐵道交通樞紐,全球第二多的世界500強總部數量,日本全國1/3的大學和全國半數以上的大學生,全球范圍內資源優勢僅次於紐約。

2020年, 因為疫情的原因,日本GDP萎縮至 5.05萬億美元, 東京城區的 GDP就佔到了1.52萬億美元。 而 整個東京灣都市圈的GDP,更是佔到了全國的一半以上。

東京一個城市創造的GDP,就抵得上全球很多國家的產出。 這種大都市圈的經濟發展成果,都是資金、技術、人才聚集在一起的耦合,缺一不可。

而其代價就是,日本全國其它大多數地區的小城市、鎮、村人口數量大幅流出。村子裡的年輕人幾乎完全沒有,不少孤寡老人因為害怕孤單,便在公園的座椅上放置「人形布偶」!

同樣的,美國紐約、韓國首爾、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國際都市,都有著相似的特點。

集中優勢資源打造都市圈經濟,我國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的趨勢很明顯。

這就註定了三四線城市的房子,已經被各大聰明資金剔除了核心資產的行列,不再具有長期投資價值。恆大和各大房企,首先打折甩賣中小城市的房產,已經證明了這點。

隨著二手房流動性的鎖死,房子的金融屬性也會逐漸喪失,回歸其僅有的居住屬性。持有三線或以下城市的房子,或將率先面臨房子貶值、很難脫手的風險。

8. 萬物雲上市對萬科的影響萬科房子質量怎麼樣


在如今,房地產的開發商是越來越多了,萬科地產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房地產開發商,知名度也是非常的高,在全國也是有很多的萬科樓盤,但是買房子是很重要的事情,必須要選擇一個好的開發商,下面我們說說萬物雲上市對萬科的影響?同時也來說說萬科房子質量怎麼樣?一起看看吧。
萬物雲上市對萬科的影響
早在,萬科就喊出活下去的口號,但是在一大批房產公司死在沙灘上的,萬科雖然活下來了,但是也交出了一份不太理想的成績單。據其最新發布的三季報,盡管營收仍然正增長,但增收不增利,凈利潤再度錄得雙位數下跌。
不僅盈利受阻,讓萬科引以為傲的連續12年為正的現金流也遭遇斷崖式下滑。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九個月,睜弊埋萬科的經營性現金流錄得12.2億元,同比大幅下滑96.35%,其中7~9月,萬科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進一步降為-55.62億元,同比下降151.62%。
受政策和業績下滑影響,萬科的股價自三月份起沖高回落,8個月內累計跌幅近50%,更在近日創下五年新低,跌破凈資產。正當外界唱衰萬科之際,萬科放出了殺手鐧萬物雲震撼了整個房產圈,也讓廣大股民喜大普奔。
盡管當前萬物雲還沒有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是萬物雲的估值已經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從當前物業行業的龍頭企業來看,碧桂園服務的營收為156.00億元,截至11月8日下午收盤,碧桂園服務的市值為1749.06億港元。而萬科的在管面積僅次於碧桂園,其IPO估值必然也向2000億市值看齊。
至於萬物雲的上市能否改善萬科的生存質量,富瑞最新研報指出,上述分拆仍有待中國證監會批准,預計該IPO將於明年第三季度完成,而考慮到萬科目前的歷史低谷估值,認為潛在的分拆有卜滲利於萬科非開發業務的價值釋放,亦假設公司明年盈利增長50%,市盈率20倍,估計萬物雲將占萬科當前市值約17%。該行續指,考慮到雙層股權結構,公司股東只能部分受益於分拆,亦需要數個季悉螞度以獲得批准,市場對開發商的情緒亦較弱,預計短期內只會看到溫和的市場反應。
萬科房子質量怎麼樣
萬科作為國內名列前茅的房地產公司,口碑向來就很好。萬科盡管是私企,可是在業界中屬於佼佼者,處於領先地位,萬科的房子質量還是不錯的,工程質量和標准都非常高,售後服務也貼心,若房屋出現問題,地產客戶都會很積極的實行維修,同時萬科在開發房子的時候,附近的配套設施都做得很好。
上面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有關萬物雲上市對萬科的影響的知識,另外也跟大家分享了萬科房子質量怎麼樣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萬科是屬於一個非常好的樓盤,而且知名度也是非常的高,所以值得大家信賴,大家想要買房,那麼就選擇萬科地產吧,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哦。

9. 旅遊地產和養老地產能買嗎

未來老齡化越來越厲害,分時度假和養老需求是客觀存在的,但旅遊地產和養老地產不能買,坑坑大。
原因是,度假需求和買房漲價之間沒有直接聯系。
度假需求,對標的是一種短時租賃居住服務,在發達國家,在旅遊勝地多買一套住房僅用於自己度假使用的人,也只是極少數富人,大部分普通人都是選擇在旅搜桐游地住酒店。所以滿足這種需求的主要是靠五星級酒店和為數不多的個性化的名宿。如果個人去買房,能賺到的也是租金。
但是買房賺大錢主要是靠資本增值,就是房價漲產生的。房價要漲是靠接盤俠,只有願意在當地安居樂業的人才會買一套房子。
旅遊城市的產業人口是很少的,而且大部分在當地都是基層服務業,基層服務是沒有高薪的,自然也沒法拉動房價上漲。旅遊城市容易產生泡沫的原因,就是一波一手房拉上去,忽然發現二手沒人接盤了,因為住猜漏槐在當地,又願意買房的接盤俠真的是沒錢啊。
養老需求,自然而然讓人想起來,在度假勝地造房子,就變成了養老地產。聽上去邏穗友輯沒有錯,但這絕對是偽需求。老人最需要的,美景和空氣自然是好的,但這個不是必需品,
老人要的是健康的醫療環境!是三甲醫院,是隨時隨地養病看病的續命!這些恰恰是旅遊勝地稀缺的。事實上在美國,有錢富人,都是住在大城市的近郊養老院,裡面有頂尖的醫生,不遠處有非常棒的醫院。而中國的醫療資源都在一線城市和省會。
養老地產被證偽是有事實依據的。以前萬科曾經提出過養老地產,現在也已經不做聲了。萬科要活下去,估計要砍掉養老地產項目。
結論是旅遊地產和養老地產不能買,大坑。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大家平時喜歡買的遠郊新房,沒有配套和產業,非常容易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