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樂器小傳之簫:玉人此處正說簫
-1-
宋神宗元豐五年的農歷七月十六日這天,蘇軾和他的朋友們在月夜裡劃著小船游赤壁。
小船在江面上任意飄盪著,船上的人們敲擊船邊,打著節拍應聲高歌。其中更有會吹簫的客人,依著節奏為歌聲而和。
那簫的聲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一時間,在場的諸位皆為之動容。
當晚遊玩過後,蘇軾寫下了名篇《前赤壁賦》,由此留下了對簫聲生動基廳兄、形象、亦是最著名的一段描繪。
而簫聲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不僅激發過蘇軾等人的感時傷懷,更曾在兩軍對陣之時,起到了攻破對方心理防線的奇效。
公元前203年末,項羽受困垓下之圍。楚軍勇猛善戰,如今被困更事關生死,必定以一敵十。
劉邦向張良問計,張良以楚軍征戰多時,思鄉情切為由,提出挑動對方歸鄉之志,擾亂軍心的心理戰術。
夜深人靜之時,張良以簫吹奏出低沉的楚地小調,餘音裊裊,不絕如縷。楚軍營中,個個都哭成了淚人。
於是,四面楚歌起,垓下簫聲決。
很多人由此便將簫的聲音定位伏嫌成凄涼和悲憤,縱然不乏「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樣歡樂場景的描繪,也依然無法動搖人們牢固的刻板印象。
其實,成人的世界裡充滿了偽裝,人人身披盔甲,藏起了內心的柔軟。一樣樂器的聲音,輕易就擊破了人們表面的這層偽裝,勾起內心深處的動盪,這該是怎樣的氣場與力量。
所以說,簫聲有多凄涼和悲憤,便有多動人。
-2-
在 樂器小傳笛子篇 中,我曾提到簫笛之同源。當代的簫在沒有正式細分之前,亦搏襲被稱為笛。
但是簫這個字自古以來其實就已存在,只不過彼時它所指向的,是如今的排簫。
漢朝著名的《說文解字》中,對簫的定義是「參差管樂,象鳳之翼」。樂器小傳連載的觀眾朋友們看到此處一定很眼熟,因為這樣的描述曾經出現過,形容的是笙。
一根管子是不可能有參差的差異,更不會象鳳之翼的。由此,可以推論出此處定義的應是排簫。
排簫的樣子得益於《羋月傳》的熱播,已被大眾所熟知。正如電視劇中的道具那樣,它由多個長短不一的管子構成,一個管子對應一個音。
《詩經•商頌》中形容過排簫的聲音:簫管齊舉,喤喤厥聲,簫雍和鳴,先祖是聽。
與之有別,單管的簫准確來講應被稱之為洞簫。一根管子上,通過不同位置的音孔來區分不同的音高。樣子便有如下圖所示:
直到宋元時期,排簫、洞簫、橫笛三者之間才算是真正細分完畢。
-3-
凡我大漢民族推崇之樂器,一定會匹配美好的傳說。簫,亦是如此。
劉向在《列仙傳》中記載,秦穆公有個女兒名叫弄玉,極善於吹笙。一般女兒倘若精通音律,一定對懂音律的男子更加青睞。譬如現實中的卓文君,經不住司馬相如琴聲的引誘,深夜與之私奔。
而弄玉的故事則是這樣的,她自己在深閨之中吹笙的時候,隱約總聽到遠處有人與之應和。念念不忘的弄玉終於在夢中得到了回響:善於吹簫且十分英俊的男子簫史。
幾經周折、尋尋覓覓之後,兩人終於喜結連理。婚後,更是一派琴瑟和鳴的幸福模樣。有一天,簫史在鳳凰台上吹簫,引來了鳳凰。百鳥和鳴之中,簫史和弄玉乘赤龍紫鳳雙雙升天,成了仙人。
後來,這個故事廣泛地流傳於百姓之間,更成為了文人墨客熱衷引用的典故。
陳子昂的「結交嬴台女,吹弄升天行」,李白的「嘗聞秦帝女,傳得鳳凰聲。是日逢仙子,當時別有情。人吹彩簫去,天借綠雲迎。曲在身不返,空餘弄玉名」,杜甫的「遂有馮夷來擊鼓,始知嬴女善吹簫」,岑參的「不逢秦女在,何處聽吹簫」,白居易的「何人擬相訪,嬴女從簫郎」。
在無數詩作中,弄玉和簫史演化成為了簫,以及知音眷侶的代名詞。
從她們的故事中,更誕生了一個著名的詞牌:鳳凰台上憶吹簫。
李清照的「多少事、欲說還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便是這個詞牌之下的名作。
-4-
在我的認知里,簫是江湖的代名詞。起初我並不知曉這樣的認知是從何而起,如今寫簫的小傳,仔細想來,或許與少時讀金庸有關。
金老爺子的武俠江湖裡,人們永遠熱議的一個話題就是女主的可人度排名。其中,任盈盈尤以號稱金庸塑造的最成功、最完美的女主形象而始終位列前茅。
究其根源,大約是任盈盈的形象,還有她和令狐沖的愛情精準地吻合了傳統文化對知音的期許和追求,於是人人心嚮往之。
《笑傲江湖》中,體現這種琴瑟和諧之場景的,以任盈盈和令狐沖婚宴上的琴簫合奏最令人心動。
幾年之間,經盈盈指點,令狐沖不僅琴藝大有長進,更對琴理頗有心得。加之二人心心相印,起承轉合皆默契十足。婚宴之上,一曲《笑傲江湖》奏得是酣暢淋漓,在座的賓客們饒是不懂音韻,皆聽得心曠神怡,陶醉其中。
金庸的小說中,這是我最想穿越而去的場景之一。我對它愛慕至極,以至於每每提到簫,我的腦海里都會浮現出令狐沖和任盈盈琴簫合奏的畫面。
加上當年《還珠格格》的熱映,在五阿哥與爾康之外,又來了一位集大成的簫劍。一簫一劍走江湖的灑脫與豪邁,更在我的認知里強化了這樣一個鏈接。
簫,便是江湖的代表。拿起簫,就走進了江湖。
江湖之苦,所遭遇的顛沛流離,簫瞭然於胸,聲聲戳中淚點。
江湖之樂,所邂逅的知己情誼,琴簫、笙簫、簫鼓、簫歌,你唱我和,這便是真正的大美無言。
每一個少年,心中都曾有一個江湖夢。
在那裡,兩人一馬,明日天涯。
而在我的版本里,一定會再附加一則:帶上簫,才能出發。
如果你相中了我的文章,可以聯系我的大軍師 扣舷 喲,嘿嘿,祝你成功~~
2. 贊美梅花的詩句
1、唐代:羅鄴《梅花》
原文選段:
繁如瑞雪壓枝開,越嶺吳溪免用栽。
卻是五侯家未識,春風不放過江來。
釋義:
一簇簇梅花綻放壓低枝頭,不用翻山越嶺到處栽種,隨處都可成活。
只是權貴之家卻看不到梅花的堅毅品性,和煦的春風遲遲不肯到來。
2、宋代:蘇軾《西江月·梅花》
原文選段: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素麵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釋義:
玉潔冰清的風骨是自然的,哪裡會去理會那些瘴霧,它自有一種仙人的風度。海上之仙人時不時派遣來探視芬芳的花叢,那倒掛著綠羽裝點的鳳兒。
它的素色面容施鉛粉還怕弄臟,就算雨雪洗去妝色也不會褪去那朱唇樣的紅色。高尚的情操已經追隨向曉雲的天空,就不會想到與梨花有同一種夢想。
3、南北朝:何遜《詠早梅 / 揚州法曹梅花盛開》
原文選段:
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
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
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台。
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
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
釋義:
在花園里是容易看出時節的變化的,其中最使人驚異、最能標志時節變化的就是梅花。梅花不怕霜雪、不畏風寒,在零霜下雪的時候,它就在路邊開放了。梅花的枝葉和花朵開遍揚州。梅花盛開的時候可以使被遺棄者見之有感而落淚,也可以使鍾情的人觸景興懷而勃發。梅花大概也知道自己飄落得早,所以趕在正月就開起花來了。
4、唐代:崔道融《梅花》
原文選段:
數萼初含雪,孤標模豎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閉碼此斜枝倚病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釋義:
梅梅花初放,花萼中還含著白雪;梅花美麗孤傲,即使要入畫,都會擔心難畫的傳神。花香中別有韻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梅花的枝幹橫斜錯落,似愁似病,北風如果能夠理解梅花的心意,就請不要再摧殘她了。在孤寒中的梅花,堅韌頑強,傲然獨立,瀟灑的北風啊,請你放慢腳步,精心的呵護她吧!你忍心在如此嚴寒之中再摧殘她嗎?
5、宋代:王安石《梅花》
原文選段: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釋義:
牆角有幾枝梅花,轎迅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3. 描寫「庭院」的句子有哪些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宋代:歐陽修《蝶戀花》
釋義: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楊柳依依,飛揚起片片煙霧,一重重簾幕不知有多少層。
柳下笙歌庭院,花間姊妹鞦韆。——宋代:晏幾道《破陣子》
釋義:庭院下的柳樹還有人彈奏歌曲,花叢間也有姐妹在嬉戲。
謝家庭院殘更立,燕宿雕梁。——清代:納蘭性德《採桑子》
釋義:夜過殘更,兩人偎依庭院。燕子已在樑上棲息。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鸚哥,錯報韋郎到。——清代:譚獻《蝶戀花》
釋義:深院寂靜,室內也是悄然無聲。女子忽然聽見自己的鸚鵡在呱呱人語。她急忙開門,誤以為鸚鵡告訴她是她的情郎來了,結果大失所望。
纖月黃昏庭院,語密翻教醉淺。——清代:納蘭性德《如夢令》
釋義:黃昏時的庭院,纖月當空,兩人情話綿綿,醉意也漸漸消減。
前時小飲春庭院。悔放笙歌散。——宋代:柳永《御街行》
釋義:從前的一個春天,我在一處庭院里小酌,這里有歌相隨,有舞相伴,並有幸和她邂逅。可是,我現在悔恨當初輕易放手讓她離我而去。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圓哪,重門須閉。——宋代:李清照《念奴嬌·春情》
釋義:蕭條冷落的庭院,吹來了斜風細雨,一層層的院門緊緊關閉。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含察蘚侵階。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五代:李煜《浪淘沙》
釋義:往事回想起來,只令人徒增哀嘆;即便面對多麼美好的景色,也終究難以排遣心中的愁苦。秋風蕭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滿苔蘚的台階,觸目可見。門前的珠簾,任憑它慵懶地垂著,談腔茄從不捲起,反正整天也不會有人來探望。
芳草池塘,綠陰庭院,晚晴寒透窗紗。——宋代:李清照《轉調滿庭芳》
釋義:池塘生春草,庭院有綠蔭,夕陽透過紗窗照射進來卻帶著一絲寒意。
綠楊庭院,暖風簾幕,有個人憔悴。——宋代:歐陽修《青玉案》
釋義:庭院中,楊柳依依,簾幕里吹拂著暖風。有個人正在憂心忡忡,滿面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