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山抗震紀念館的館藏精品
國畫長卷《唐山大地震祭》
百米國畫缺喊長卷《唐山大地震祭》的4名作者趙錫復、孫叔文、喬文科、劉文甫(從左至右)在展示畫卷局部。該長卷數扮清藝術地展現了震後唐山人民從自救互救到重建家園的過程。
唐山抗震紀念館始建於1986年,原為「唐山地震資料陳列館」。1996年紀薯前念唐山抗震20周年之際,對其進行了改擴建,同時更名為「唐山抗震紀念館」,館內陳列了《今日唐山——唐山市建設成就展覽》。建館20年來,先後接待各界觀眾200萬人次。經過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在紀念抗震30周年之際,唐山市又對紀念館重新進行了調展改造,館內陳列了《唐山抗震成就展覽》。
這次《唐山抗震成就展覽》展出的內容共有10個部分,充分展示了震後30年新唐山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時充分挖掘歷史資料,加大了抗震救災、防震減災的內容,使地震文化資源得以全面整合,展覽體系完整而獨具唐山特色。設計者通過場景重復、大型浮雕等現代化展陳手段的綜合利用,將整個展館營造成了一個氣勢恢弘的展陳空間。珍貴的歷史圖片、大量多媒體景觀藝術的運用,把展覽不斷推向高潮,使觀眾精神振奮、目不暇接。為了增強展覽效果,展覽面積由1996年的2500多平方米擴大到了3500多平方米,展線達600多延長米,涉及者採用了最新的設計理念,更加註重觀眾的感受與互動性。
2. 汶川發生大地震的圖片。圖片。
能成為汶川大地震被禁照片,都是很凄慘的,讓人看了會回憶。08年大地震雖然給我們帶來了無止境的痛苦,讓我們飽受災難帶來的心理創傷,失去親人的絕望,但是仍然有美好的記憶發生。在災難面前不低頭,而是挺起腰桿前行,用實際行動來回應。
汶川大地震屬於自然災害,板塊運動造成汶川地震,汶川大地震發生龍門山,也就是說它發生在歐亞大陸和印度次大陸共同作用下的地震帶,存在三種力量的作用。
在這里有幾個斷裂:龍門山大斷點、龍門山後斷裂、龍門山主斷裂、龍門山邊緣斷裂,這幾條斷裂帶構成這次汶川特大地震和達6000、7000次餘震的禍根。
(2)唐山大地震圖片紀念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5·12汶川地震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其中,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較重災區共41個縣(市),一般災區共186個縣(市)。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3. 唐山地震資料
「這是幾十位當事人的采訪錄音,裡面講的是一個20多年前的秘密。」
「1986年出版的《唐山大地震》,主要是寫地震之後發生的事,2005年問世的《唐山警世錄》,則是對地震前的預報問題進行的調查。29年過去,唐山大地震終於在公眾面前呈現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全貌。」
★ 本刊記者/李楊
「震撼世界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震前曾被准確地預測出來了。」
唐山作家張慶洲經過長時間調查,最近向世人披露了這一令人震驚的消息。2005年5月,《報告文學》雜志社推出張慶洲的長篇調查《唐山警世錄》,揭開了鮮為人知的一幕又一幕……
「地震前,地震監測網覆蓋了整個唐山地區。」張慶洲援引1986年《地震報》統計數據說,1976年上半年,唐山地區群測點中的骨幹點就達85個。
「各種異常都已經十分明顯了,光監測地震用的微安表就不知道燒了多少塊。」張慶洲說,據他調查,絕大多數監測點都發現了不同程度的臨震異常,至少十幾個點向上級單位發出了短期臨震預報。
張慶洲把幾十盤錄音帶往桌子上一攤,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這是幾十位當事人的采訪錄音,裡面講的是一個20多年前的秘密。」
被冷遇的預報
當年唐山地震監測網的工作人員中,張慶洲說他印象最深的,是開灤馬家溝礦地震台的馬希融。這位擔任過河北省第六、七、八屆人大常委的七旬老者,曾兩次發出了臨震預報。
從1976年5月28日開始,馬希融發現,一直平穩的地電阻率值出現了急速下降的現象。他一邊加緊觀測計算,一邊注意觀察地下水和動物變化。為慎重起見,馬希融還與其他地震台站進行溝通,最後確認監測結果無誤。7月6日,馬希融正式向國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開灤礦務局地震辦公室,發出短期將發生強震的緊急預報。
7月14日,國家地震局派來兩位分析預報室負責地電的專家。他們檢查了設備、線路,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之後指出,地電阻率值下降是干擾引起的。
《唐山警世錄》記錄了馬希融與國家地震局專家那天的對話。
專家:如果按照你的意見,唐山不就在地震中毀了嗎?
馬希融:我是這個看法。
專家:如果真是大震,發生前將有很多小震。
馬希融:如果先發生大震,後發生小震群呢?
專家:世界上還沒有這樣的震例。
馬希融:昌黎後土橋是專業地震台,為什麼近兩個月來曲線形態和我台那麼一致?
專家:後土橋地震台內外線很亂,現在也不承認是異常了。
馬希融:那您看我們地震台呢?
專家:很好。以後我給你寄一些資料來,你好好學習學習吧。
7月26日、27日,地電阻率再次急劇下降。思慮再三,27日18時,馬希融拿起電話,向開灤礦務局地震辦公室發出強震臨震預報:「地電阻率的急劇變化,反映了地殼介質變異,由微破裂急轉大破裂,比海城7.3級還要大的地震將隨時可能發生。」此時距唐山大地震發生僅有9個小時。
地震前的最後一個傍晚,與馬希融一樣焦急的還有北京地震隊的耿慶國。
那晚耿慶國正在三里屯的岳母家。家裡人說屋外晾的衣服爬滿了螞蟻。耿慶國低頭一看,地上一層潮。為預報此次地震已奔走多日的耿慶國立刻做出判斷,這是地下水往上漲,要地震!他馬上跑到三里屯派出所,借用那裡的電話跟地震隊進行了最後的溝通。
耿慶國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起29年前的那段經歷,情緒依然非常激動。
7月以來,北京市地震隊監測的各種異常已經非常明顯了。7月14日,北京市地震隊緊急給國家地震局打電話,提出震情緊急,請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立即安排時間聽取匯報。國家地震局說,先到天津、唐山等地了解情況,21日再聽匯報。
「可到了21日,國家局沒來人。不能再拖了,北京隊業務組副組長張國民就直接給主管華北震情的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副主任梅世蓉打了電話,請求立即聽取匯報,但梅世蓉把匯報時間推遲到了26日。」耿慶國說。
「26日那天,國家局來了15個人,梅世蓉沒到。國家局的同志聽取了整整一天的匯報後,傳達了梅世蓉的意見。」耿慶國回憶說,當時梅世蓉的意見是「四川北部為搞防震已經鬧得不可收拾,京津唐地區再亂一下可怎麼得了?北京是首都,預報要慎重!」
「國家地震分析預報室是一個決策部門,大震迫在眉睫,但我們過不了那道關。」耿慶國說,「按照當時的地震水平,雖然報不準7月28日,但7月底8月初的時間段是可以報出的;雖然報不準7.8級,但5級以上是可以報出的;雖然報不準唐山這個確切位置,但是京津唐一帶是可以報出的。事實上唐山地震前6個小時就出現了地聲、地光,如果給老百姓打個招呼,減輕人員傷亡是可能的。」
聽取北京市地震隊匯報的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京津組組長汪成民,也高度關注著華北震情的發展。汪成民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以他為代表的國家地震局一批年輕同志堅持認為唐山、灤縣一帶會有大震,但他們的意見始終得不到重視。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汪成民做了一次「越軌」行為,也正是這次「越軌」行為使距唐山市僅115公里的河北省青龍縣躲過了這場塌天大禍。
7月14日,全國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經驗交流會在唐山召開。汪成民要求在大會上做震情發言。當時主持會議的國家地震局副局長查志遠沒同意,讓他在晚間座談時說,但強調不能代表地震局。就這樣,汪成民利用17日、18日晚間座談時間,通報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灤縣一帶可能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震情。「我當時就想造輿論,把震情往下捅。」汪成民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青龍縣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聽到汪成民的震情通報後,火速趕回縣里。縣領導冉廣岐拍板,7月25日,青龍縣向縣三級幹部800多人作了震情報告,要求必須在26日之前將震情通知到每一個人。當晚,近百名幹部十萬火急地奔向各自所在的公社。
唐山大地震20周年前夕,1996年4月11日,新華社刊發消息:中國河北省青龍縣的縣城距唐山市僅115公里,但這個縣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無一人死亡。最近青龍縣被聯合國有關機構列為「科學研究與行政管理相結合取得成效」的典型。
「尋求真相是人的本能」
張慶洲展開這場艱苦調查的直接動力來自一個神秘電話。
1996年,張慶洲描寫唐山地震的長篇小說《震城》出版。此後不久,他接到一個電話。對方用沙啞的男低音對他說,唐山大地震事前曾被預報出來。這個神秘致電者沒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但卻給張慶洲提供了進一步調查此事的線索——你可以去找唐山市地震辦公室的楊友宸。
「尋求真相是人的本能。」此後,張慶洲從探訪楊友宸開始,一步步接近事件的核心。
楊友宸告訴張慶洲,1968年,唐山市防震工作上馬時就他一個人。上任後他就著手建立地震監測網。幾年之內,他在唐山市區內先後建立了40多個監測點,各個監測點每天向他報數據。他當時雖然沒有被任命,但卻是唐山市地震辦公室的實際負責人。
這些監測點絕非湊數。各廠礦監測台站的負責人,大都是地質院校的本科生。學校監測台站的負責人,大都是教物理化學的老師,也是大學畢業生。他們不僅懂業務,而且極為負責。除馬希融,山海關一中的呂興亞老師、樂亭城關中學(「文革」中稱樂亭紅衛中學)侯世鈞老師等一批監測者都發出了相當准確的臨震預報。
張慶洲對記者說,楊友宸從1968年起抓地震預報,在唐山鋪了一張巨大的地震監測網,從不敢眨一下眼。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眼看就要抓到這次大地震了,可不知什麼原因,組織上卻突然通知楊友宸去幹校勞動。在大地震即將爆發的當口,楊友宸被迫離開了至關重要的地震預測崗位,只剩下兩個業務不熟的人值班。
張慶洲分析指出,楊友宸是這個監測網的關鍵人物。他所采訪的眾多當事人都表示,楊友宸不僅極為負責,而且敢說話。如果當時楊友宸在唐山,面對如此眾多的臨震預報,一定會跑去找市長,找書記,地震預報一定被他嚷嚷出去了。幾乎每個唐山地震監測點的人提到這事都扼腕嘆息。
地震預測遭到的漠視,使唐山人付出了血的代價,也給張慶洲一家造成了災難和痛苦。1976年7月28日,張慶洲的大姐在地震中遇難。當時,大姐一隻腳被樓板卡住了,餘震不斷。為獲一線生機,大姐夫幾乎是被大姐逼著,從廢墟中扒出一把鋸,在沒有任何麻醉條件下把腳鋸了下來。後來大姐因失血過多而死。那些日子,唐山人相互見面頭一句話就問:「你家死了幾口?」
正是這種撕心裂肺、永遠無法彌合的痛苦,使張慶洲在調查遇到阻力的時候堅持了下來。
「如果說,楊友宸被臨時調離使唐山的群防群測工作遭到致命打擊的話,那麼,在中央一級地震專業部門發生的地震方位的『東西之爭』,就成為漏報地震更加重要的因素了。」張慶洲如是說。
據汪成民回憶,1975年1月,在國家地震局召開的一年一度的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上,專家對我國東部1975年、1976年地震形勢分析出現了嚴重分歧。分析預報室的權威們認為,中國東部自1969年渤海地震後,地震活動已趨減弱,問題不大了。今後一兩年,主要危險在中國西部,戰略上要轉向川滇一帶,抓8級大震。以汪成民為代表的一些青年專家則反對忽視東部的看法。1976年5月,雲南發生了7.4級地震,結果使權威們更加堅定地認為原先估計的「主要危險區在西部」是正確的。從此,工作重心轉向了西部。
「深入唐山大地震這個事件的內部,像進入了一個磁場,在錯綜復雜的礦脈之中,每走一步都會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與隱痛。」張慶洲說。
真相為何29年後才揭開
「事實上,這個調查報告是2000年寫完的。」張慶洲捧著20多萬字的《唐山警世錄》說,「壓了5年啊!」
張慶洲告訴記者,2000年時,北京曾有一家大出版社要出這本書,剛進入印刷程序,責任編輯打來電話說,不出了,因為有人提出要把此書送國家地震局審一下,審的結果是沒通過。
「唐山大地震過去快30年了,該讓老百姓知道真相了。」張慶洲停頓了足足半分鍾後說,「我做這件事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實事求是地給後人留下一份真實記錄,使唐山的大災難不再重演。」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慶洲的努力終於得到了一些領導的理解和支持。2004年,時任國家地震局局長的宋瑞祥看到《唐山警世錄》書稿,欣然為之作序。唐山大地震漏報的真相終於公之於眾。
張慶洲的調查是從1998年開始的,歷時兩年。調查難度之大,是張慶洲始料未及的。「無論是當年成功預報了地震的人,還是由於某種原因漏報地震的人,都不願意開口。這也是事實真相20多年無法揭開的一個原因。」
張慶洲說,為了說服梅世蓉接受采訪,他已經數不清打了多少個長途電話,每個電話結束後都發現自己的煙灰缸里多了好幾個煙頭。就連當年創造了無一人死亡奇跡的青龍縣長冉廣岐,也是三顧茅廬才訪問到的。
「當時冉廣岐問,你有介紹信嗎?有公章嗎?我還是組織的人呢。」張慶洲不解,組織的人怎麼了?「地委有話,不讓說。唐山砸了個爛酸梨,青龍卻無一人死亡。國家地震局交待不過去,這個事就壓下了。」冉廣岐後來向張慶洲這樣解釋自己多次拒絕采訪的原因。
汪成民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1976年8月20日,河北省科委曾發出一份《地震群測群防簡報》,首次披露了青龍成功預防了唐山大地震的事實。但沒過多久,簡報就被回收了。
汪成民還說,青龍經驗最初為公眾知曉,要感謝聯合國的科爾博士。這位聯合國女官員,1995年10月在北京參加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時獲悉青龍縣的奇跡。經中國政府批准,次年,她親自帶隊赴青龍調查。從此,青龍奇跡不脛而走,被各國媒體廣為報道。
「真相的揭開是需要過程的。」張慶洲透露,至今,很多唐山人都不知道事實真相。一些人通過小道消息打聽他的調查結果,有的還託人輾轉購買登載《唐山警世錄》的那期《報告文學》雜志。
在采訪張慶洲的這些日子裡,《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參觀了唐山抗震紀念館。事情過去了近30年,總該看到災難的全過程了。出乎意料的是,9個展廳有8個展廳展示的是「新唐山建設成就」。只有1個展廳與地震題材有關。至於地震預報情況,只有縮在角落裡的4幅小圖畫。畫的是雞不上窩、黃鼠狼搬家等圖案。「參觀這個紀念館的人從這4 幅描繪了動物異常的畫面上,怎能看出當年唐山有著一張巨大的地震監測網?」張慶洲反問道。
就在張慶洲《唐山警世錄》問世的同時,錢鋼的那本於1986年出版的《唐山大地震》再版。
這本廣為人知的書的新版本,收錄了錢鋼2003年的一篇講演稿。他說,很多人問他,為什麼唐山大地震10年之後才寫這本書。錢鋼直言,在1976年那個歷史條件下,出這本書是不可能的。在唐山大地震時,地震的消息和人員傷亡數字都是秘密。地震的現場,如果有人帶一部照相機,立刻會被警察抓起來,相機也會被沒收。
「1986年出版的《唐山大地震》,主要是寫地震之後發生的事,2005年問世的《唐山警世錄》,則是對地震前的預報問題進行了調查。29年過去,唐山大地震終於在公眾面前呈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全貌。」正在寫回憶錄的汪成民對《中國新聞周刊》感慨道。
《唐山警世錄》問世不久,2005年9月12日,國家保密局新聞發言人沈永社宣布,自今年8月起,因自然災害導致死亡人員的總數及相關資料解密。★
唐山大地震預測時間表
1967年10月
距唐山大地震9年
時任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在國家科委地震辦公室研究地下水觀測的會議上指出,「應向灤縣、遷安地區(屬唐山地區)做些工作。如果這些地區活動的話,那就很難排除大地震的發生。」
1976年初
距唐山大地震不到半年
唐山市地震辦公室負責人楊友宸,綜合唐山市40多個地震台、站的觀測情況,在唐山防震工作會議上做出了中短期預測:唐山市方圓50公里內,1976年7、8月份或下半年的其他月份將有5到7級強震發生。
1976年7月6日
距唐山大地震22天
開灤馬家溝礦地震台馬希融正式向國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和開灤礦物局地震辦公室做出短期將發生強震的預報。
1976年7月7日
距唐山大地震21天
山海關一中的地震科研小組向河北省、天津市和唐山地區地震部門發出書面預報意見:7月中下旬,渤海及其沿岸陸地有6級左右地震。
1976年7月14日
距唐山大地震14天
北京市地震隊電告國家地震局,出現七大異常,要求立即安排時間聽取匯報。北京、天津、唐山、張家口和渤海沿岸的群測群防經驗交流會在唐山召開。國家地震局副局長查志遠等近百名中國地震界官員、專家到唐山二中參觀地震科研小組的工作。唐山二中田金武老師鄭重發出地震警報:1976年7月底8月初,唐山地區將發生7級以上地震,有可能達到8級。趙各庄礦地震台姜義倉在唐山市地震辦公室會商會上正式提出:唐山即將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
1976年7月16日
距唐山大地震12天
樂亭紅衛中學向唐山地區地震辦公室、河北省地震局唐山監測中心台發出書面地震預報意見:7月23日前後,我區附近西南方向將有大於5級的破壞性地震發生。
1976年7月22日
距唐山大地震6天
山海關一中的地震科研小組再次向河北省、天津市、唐山地區地震部門發出書面預報意見:7月下旬,渤海及其沿岸陸地有6級左右地震。
1976年7月26日
距唐山大地震2天
國家地震局汪成民等一行15人到北京市地震隊聽取匯報,北京隊提出,發現臨震七大異常。
1976年7月27日10時
距唐山大地震17小時
國家地震局副局長查志遠等人聽取了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京津組長汪成民等的匯報。之後,查志遠決定,下周一開會研究一下,讓汪成民等先去廊坊落實水氡異常。
1976年7月27日16時
距唐山大地震11小時
呂家坨礦地震辦公室的趙聲和王守信兩人通過電話向開灤礦務局地震辦做了緊急震情匯報:第二個峰值一直在上升、上升、上升……
1976年7月27日18時
距唐山大地震9小時
開灤馬家溝礦地震台馬希融向開灤礦務局地震辦公室做出強震臨震預報:「地電阻率的急劇變化,反映了地殼介質變異,由微破裂急轉大破裂,比海城7.3級還要大的地震將隨時可能發生。」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
唐山發生里氏7.8級大地震,超過24萬人在地震中遇難。 (記者李楊根據《唐山警世錄》編輯整理)
訪唐山大地震倖存者:我總有一種犯罪感
中國新聞周刊
劉占武,這位當年唐山地震監測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事隔20多年後終於說出埋藏心底的秘密
★ 本刊記者/李楊
劉占武,1976年任河北省地震局唐山監測中心台業務組組長。從1979年起,擔任中心台台長,直至2002年退休。
這位當年唐山地震監測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事隔20多年後終於說出埋藏心底的秘密,為張慶洲調查唐山地震漏報真相提供了鮮為人知的內容。
劉占武也是錢鋼《唐山大地震》一書中的人物。錢鋼描述了震後受傷的劉占武被群眾唾棄的過程,這部分的小標題是「『餓死他們!』『疼死他們!』『槍斃他們!』」。
中國新聞周刊:請介紹一下唐山大地震之前,唐山地區的地震監測情況。
劉占武:當時唐山地區監測地震的機構有兩個,一個是我們唐山監測中心台,還有一個是唐山地震辦公室。我們中心台是專業隊伍,唐山地震辦公室管轄唐山市市區范圍內的地震台,是業餘地震監測隊伍,負責人是楊友宸。我們兩家是平行機構,兩家上面還有一個機構,是唐山地區地震辦公室。
楊友宸這個人非常能幹。他東奔西走,在唐山市建起了幾十個地震監測台站。遺憾的是,地震前不久,他被弄到幹校去了。
中國新聞周刊:地震前,你們掌握了哪些情況?
劉占武:我們管轄的昌黎後土橋地震台的地電阻出現了明顯變化,特別是到了1976年上半年,地電阻率值下降得相當快,很不正常。我們先後到昌黎後土橋地震台檢查了3次,線路沒有問題,也排除了干擾。
中國新聞周刊:聽說楊友宸下轄的地震台站很多出現了異常,而且有的台站還做出了明確的地震預報?
劉占武:是。唐山二中的地震台、唐山八中的地震台、馬家溝礦地震台都和我們交流過震情。山海關一中的呂興亞老師、樂亭紅衛中學侯世鈞老師還發出了地震警報。楊友宸下面的地震台站真的很厲害。呂興亞預報:山海關西南100公里左右的地方(正好是唐山南火車站附近),7月底8月初將發生6到7級地震。侯世鈞預報:7月23日前後,唐山將發生6到7級地震。
中國新聞周刊:呂興亞和侯世鈞的地震預報報給你們中心台了嗎?
劉占武:報給我們了。
中國新聞周刊:接到他們的預報之後,你們是怎麼做的?
劉占武:我們向上級機構,就是唐山地區地震辦公室做了匯報。當時我說,第一,應該肯定他們的大膽預報,這種探索精神是可嘉的。第二,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現在地震預報尚處於探索階段,不能說人家的預測結果完全不對。第三,我們認為應繼續觀察。
當時已經有昌黎後土橋地震台出現異常,又有山海關一中和樂亭紅衛中學的短期預報,還有唐山二中、唐山八中、馬家溝礦等好幾家監測台站提出可能發生大震。我們收到的異常資料已經很多了,當時應該立即要求唐山地區地震辦公室組織會商,可我們當時沒有這么做,而是提出繼續觀察,延誤了戰機。
中國新聞周刊:你覺得當年唐山大地震漏報的原因在哪裡?
劉占武:沒有做好專群結合。當時對於呂興亞和侯世鈞的預報,我也是將信將疑,有點看不起群測群防的土方法,覺得他們用的是土地電,只能打到地下幾米深,而我們專業台用的地電能打到地下1000多米深。現在看來,他們搞了多年的監測,經驗豐富,能夠敏銳地捕捉地震信息,也積累了許多極其重要的資料,他們才是真正的專家。
另外就是國家地震局的作用沒有發揮好。專業地震隊和地方地震工作隊是地震預測的兩條線,這兩條線的交匯點應該在國家地震局。
中國新聞周刊:如果唐山大地震發生在今天,唐山災難能夠不再重演嗎?
劉占武:很難說。
中國新聞周刊:為什麼?
劉占武:地震預測要靠兩條腿走路,專群結合。可唐山大地震以後,群測點都撤了。
中國新聞周刊:既然群測群防那麼重要,怎麼反而撤了呢?
劉占武:(沉默)。
中國新聞周刊:這些事當年你向《唐山大地震》作者錢鋼說過嗎?
劉占武:沒有。
中國新聞周刊:那你為什麼20多年後又講出來?
劉占武:我總有一種犯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