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孫子是中或肢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莊子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墨子是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韓非子是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
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13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1)古代思想家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
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出自這里。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B. 孟子見過孔子嗎孟子對孔子的繼承有哪些
孟子雖然與孔子都是儒家代表人物,但是孟子出生時,孔子已經去世一段時間了,所以孟子不可能見過孔子。
但孟子曾跟隨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學習儒家學說,他十分尊崇孔子,而孟子的許多學說,包括性善論,其實就是在回答孔子尚未講完的問題,比如孔子講了什麼「仁」,但是卻沒有解釋人為什麼應該「行仁」,而孟子的性善論則解釋了其中原因,這是孟子對孔子思想繼承與發展的體現之一。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C. 中國古代著名的三位思想家是誰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純租》《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2、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
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
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
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3、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4、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螞褲橡。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悶旁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5、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項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葛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天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戚繼光
D. 中國古代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E. 從古至今,我國涌現出的著名思想家都有誰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文化傳播這一模塊,前有古人,後有來者,著作文學作品,傳遞精髓思想,為後人學習提供豐富的素材。中華古國歷經五千年的歷史,通過自然的探索與自身的智慧,聚集了數人的才華,讓中華文化得到了傳承。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前有古人,後有來者。
F.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
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思想家有:
1、孔子
(1)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性是人類所特有的本質特性。人先天就具有四種善的萌芽: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善端是後天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發展的基礎與條件。
(2)理想人格「內聖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視道德完善甚於治理天下國家才能。「大丈夫」應該有著崇高的志向和偉大的精神境界,有著對正義行為的高度自覺性,有著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氣節。
(3)道德教育的內容:仁、義、禮、智。其基本內容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內容,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也是孟子整個教育目的所在。
2、孟子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並有所發展,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論」等方面。
(1)民本:他認為決定統治者統治地位的政治基礎是民心的向背,民心歸服是統一天下的決定性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比君主更重要。
(2)仁政:主要表現在養民、教民兩個方面。養民要制民之產、使民以時、取民有制;教民要向人民施以教化。
(3)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國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謂「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4)性善:性善論是其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3、老灶團子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在老子思想體系中是自然界的最高准則,「道」的運行規則決定著人世間的一切,人只有順其道而行之,符合自然規律才能與天地融合,達到與萬物和諧相處的目的。
在「道」的基礎上,老子提出了「無為」的思想,這種思想在西漢初年被統治者採用,對百姓採取無為而治的政策,減輕對百姓生產生活的干涉,對恢復戰國以來因戰爭造成破壞的經濟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無為而治」的基礎是小國寡民,小到「雞犬之聲相聞」。雖然小,但老子不主張百姓之間頻繁的往來,甚至最好是「老死不相往來」。老子認為這樣可以減少社會矛盾,利於社會穩定,但實際上是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屬於比較消極的思想。
老子思想中最精華的部分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事物都是相對的,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這對於人們正確全面地認識事物具有重要的意義,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對現實世界的深刻思考。
4、墨子
墨子主張「兼愛」,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從宗法制度出發的親疏尊卑之分;提出「兼相愛,交相利」,要求「節葬」、「節用」,反對奢華的生活方式以及禮樂制度;鼓尺鋒吹「尚同」、「尚賢」,反對任人唯親。
提出「非攻」,反對各國之間以掠奪陵辯晌為目的的戰爭;主張「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
5、韓非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
對於民眾,他吸收了其老師荀子的「性本惡」理論,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於民,因此他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但是主張減輕人民的徭役和賦稅的。
韓非子的觀點是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韓非子根據當時的形勢情況,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治國理念都頗受韓非子學說的影響。
G. 中國古代的主要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肢數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道家--老子: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法家--韓非子
韓非,漢族,戰國時和飢亂期的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喚檔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和荀子的樸素唯物主義融為一體,同時重視吸收墨家思想,集儒道墨法四大思想流派的精華於一身。韓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對後世影響深遠,是毛澤東最佩服的中國古代思想家。毛澤東曾經說過:」中國古代有作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韓非是韓王之子,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門。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余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
H. 中國古代三大思想家是哪幾個人啊
一:李贄:李贄(1527~1602),漢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中古自由學派鼻祖,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不應會試。歷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自刎死。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李贄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思想主張:
李贄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
① 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② 提倡人類平等③ 反對封建禮教④ 反對理學空談,提倡功利主義⑤ 「至道無為」的政治理想
二:黃宗羲:黃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銷櫻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思想主張:
哲學上反對宋學中「理在氣先」的理論,認為「理」並不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而亂斗悶是「氣」的運動規律,認為「氣質人心是渾然流行之體,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論的特色。「盈天地皆心也」的觀點又有唯心論的傾向。這與黃宗羲服役陽明學,深受其影響有關。黃認為王學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兩者別無二致。反對日益苛重的賦稅徵收,「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對傳統的「重本抑末」的大膽否定。主張文學應當反映現實社會,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這具有現實主義的特點。黃宗羲認為要限制君主的權力,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間的關系,黃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權的另一主張就是設置宰相,使學校成為輿論、議政的場所,是黃宗羲限制君權的又一措施。黃宗羲反對單一的科舉取士,主張使用多種渠道錄取人才,以制度防止高官子弟憑借嘩彎長輩權勢在錄取過程中以不正當的方式勝過平民。
三、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佣,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季諸生,青年時發憤為經世致用之學,並參加崑山抗清義軍,敗後漫遊南北,曾十謁明陵,晚歲卒於曲沃。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朴學風氣。
思想主張:顧炎武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顧炎武&清學開山」始祖,是著名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他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小學、金石考古、方誌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建樹了承前啟後之功。他繼承明季學者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陸王心學作了清算,而且在性與天道、理氣、道器、知行、天理人慾諸多范疇上,都顯示了與程朱理學迥異的為學旨趣。顧炎武為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朴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辟路徑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眾多學術領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學風的終結,開啟了一代朴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以極為有益的影響。顧炎武還提倡「利國富民」,並認為「善為國者,藏之於民」。他大膽懷疑君權,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他所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口號,意義和影響深遠,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意廣求證據,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錢穆稱其重實用而不尚空談,「能於政事諸端切實發揮其利弊,可謂內聖外王體用兼備之學」顧炎武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另著有《日知錄》、《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四、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今湖南衡陽)人。他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曆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鑒論》、《宋論》等書。
王夫之自幼跟隨自己的父兄讀書,青年時期王夫之積極參加反清起義,晚年王夫之隱居於石船山,著書立傳,自署船山病叟、南嶽遺民,學者遂稱之為船山先生。
思想主張:1.反禁慾主義,提倡不能離開人慾空談天理,天理即在人慾之中。2.均天下、反專制、愛國理想3.氣一元論,王夫之認為氣是唯一實體,不是「心外無物」。王夫之還指出,天地間存在著的一切都是具體的實物,一般原理存在於具體事物之中,決不可說具體事物依存於一般原理。4.心物(知行)之辯——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5.揭示「名」、「辭」、推的辯證性質。6.理勢合一的歷史觀。7.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論。
對於作文作詩,認為要帶有感情,不能無病呻吟。繼承和發展了古典詩學理論中言志緣情的優良傳統,提出要由「心之原聲」發言而為詩「。促成詩歌起到「興觀群怨」作用的情感在注入文字的過程中,需要處理好兩重關系:一為情與景,二為情與聲。
王夫之的史學觀
首先、歸納法。王夫之論史善於分析眾多史實,並加以歸納,從而得出富有啟發性的結論。
其次、比較法。王夫之運用這一方法,縱論古今歷史變遷、人物沉浮,由表及裡,去偽存真,得出了許多富有新意的結論。
其三、歷史主義的方法。王夫之論史,氣勢恢弘,雖於上下千餘年中自由出入,但從不任意評說,王夫之論史充分考慮歷史背景,不執一慨而論。
I. 世界上的古代大思想家有哪些
中國古代思想家
1、老子-中國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道家創始人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晚年,周王朝日趨沒落,老子便棄官歸隱,並且寫出《道德經》,申述道德的含義。認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環往復;德由道所產生,是道的具體表現,其思想論述帶有神秘主義色彩。他還用道德的辨證關系辨證了萬物的存在,基於這種認識,提出了「自然無為」,「無為而治」的思想觀點。代表作品:《道德經》
2、孔子-中國古代最著名思想家-儒家創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當未被當時戰火連連的大小國所接受。因此他周遊列國,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學派。孔子的學術思想以「仁」和「禮」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的思想觀點被後來的封建統治階級所採納,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作品:《論語》
3、孟子-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發揚人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子子輿,戰國魯國人。「孟母三遷」的典故自古便成為教育的典故。在學術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論」的闡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論」,重視養心,保養自己的心性。。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於君」的學說,主張用「仁義」的思想治理國家。後代人認為孟子發揚了儒家學派的思想觀點,並被尊稱為「亞聖」。代表作品:《孟子》
4、莊子-中國古代道家學派的發揚人
莊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戰國宋國人。莊子的思想集中搏早在《莊子》一書中,他的學術思想繼承和發揚了老子關於道的絕對主義和神秘主義,後人以「老莊」相提,其學術思想主要是相對主義觀點。代表作品:《莊子》
5、墨子-中國古代墨家學派創始人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魯國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最重要的倫理和政治主張是「兼愛」,但這種思想無法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在秦漢後便成為了絕學。代表作品:《墨子》
6、荀子-中國古代著名的唯物論者
荀子(前313-前238),名況,子卿,戰國趙國人。荀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唯物論者。在倫理道德觀念上,他的思想觀點與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加註重 「禮」的作用。主張「性惡論」。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禮治」與「法制」相結合,禮敬君子,法治小人。代表作品:《荀子》
7、韓非子-中國古代的法學大家
韓非子(前280-前233),戰國人。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術思想繼承了老子的「道」,但把道理解為事物發展的規律,發展了荀子的「性惡論」。在政治上,主張以法為主的「法術勢」結合。代表作品:《韓非子》,其中韓非子的著作中還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聞的成語:如,自相矛盾,諱疾忌醫,三人成虎等;
8、晏子-中國古代著名的「民本」思想家
晏子(?--前500),名嬰,字平仲,春秋齊國人。在君臣關繫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觀點,即君臣互補,取長補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無神論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認為統治者應當親民愛民,採用「民本」的思想治理國家。代表作品:《晏子春秋》
9、董仲舒-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前176-前104),西漢人。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主張,提出了「三綱五常」的前明思想觀點,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是他將儒家思想發展到新的高度,代表作品:《春秋繁露》
10、朱熹-中國古代著名理學家
朱熹(1130-1200),子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南宋人。
朱熹的學術思想繼承合發展了二程(程灝、程頤)的思想,被後世稱為朱程理學。在知行問題上,提出「知先行後」,認為明白義理才能有所作為。代表作品:《四基悔雀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
西方有哪些大思想家
德謨克里特斯:(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來自古希臘愛琴海北部海岸的自然派哲學家。
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約前580年—前500年),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和音樂理論家。
蘇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
柏拉圖: (Plato,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臘哲學哲學家,西方哲學、西方文化之一重要思想家。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約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阿基米德: (Archimedes,前287年—前212年),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出生於西西里島的敘拉古。
尼科羅·馬基雅弗利:(1469年5月3日—1527年6月21日),是義大利著名政治家,他的著作《君主論》影響了後世許多政治家,他的理論也被曲解為馬基亞維利主義,即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強權至上主義。
馬丁·路德:(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新教宗教改革的發起人。生於德國艾斯萊本。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英國散文作家、哲學家、政治家,是古典經驗論的始祖。
勒奈·笛卡爾 :(René Descartes,常作笛卡兒,1596年3月31日生於法國安德爾-盧瓦爾省笛卡爾-1650年2月11日逝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
斯賓諾莎 :(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西方近代哲學史重要的理性主義者,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出生於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從西班牙逃往荷蘭的猶太家庭。
讓·雅各·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瑞士裔法國思想家、作家、政治理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