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素材 » 畲族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鮮花暗系背景圖片 2024-11-19 14:24:52
怎樣恢復手機文件圖片 2024-11-19 14:12:55

畲族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1-13 15:26:06

1. 五十六個民族圖片和名稱

現今的中華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

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共56個民族。

(1)畲族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主體民族漢族以外的其餘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制定和實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實現平等權利,組織力量對民族名稱與族群進行辨別。這項工作,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家理清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構成,確認了56個民族成分。民族識別的順利進行,為開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據,打下了基礎。

分布區域:

中國歷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而民族的分布特點則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重慶市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是偉大祖國多民族的縮影。據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統計,全國有56個民族。其中雲南僅少數民族就有25種(每種少數民族均超過5000人),雲南各民族總人口378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250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1/3。其分布地區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3以上。

2. 畲族文化的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饒宗頤先生在《何以要建立「潮州學」?——潮州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鄭重地指出,「潮州人文現象和整個國家的文化歷史是分不開的。先以民族而論,潮州土著的畲族,從唐代以來,即著稱於史冊。陳元光開辟漳州,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即與畲民結不解緣。華南畲民分布,據專家調查,皖、浙、贛、粵、閩五省,畲族保存了不少的祖圖和族譜,無不記載著他們始祖盤瓠的傳說和盤王祖墳的地點均在饒平的鳳凰山,換句話說,鳳凰山是該族祖先策源地。」由此可見,畲族文化與潮汕文化的關系歷史上就是極其密切的。倘若運用「文化之源多層次說」的觀點,對「潮汕文化」這一文化綜合體,來一個「血液會診」與「源流」考察,那麼,人們將會立即發現,粵東畲族祖先所創造的文化,無疑是潮汕文化中一支古老的來源,也就是潮汕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基礎。本文先從文化學的語言、音樂、戲劇、民俗等要素入手,作一簡要的記錄。
畲歌。潮汕人把用方言唱出來的歌謠,統稱為「畲歌」。「畲歌」的涵義,其實就等同於「潮州歌」。其一般格式為七言一句,四句為一「條」(首),每條成一個樂段,亦即一個葉韻單位。這一格式完全被今天的「潮州歌冊」採用。
潮汕歌冊吸收了畲歌的各種形式。它以歷史上的英雄故事和戀愛故事為主要題材,實際上就是畲歌的史詩形式,或者說是「小說歌」(「小說歌」不同於《高王歌》等史詩。小說歌又稱「全連本」,系把漢族的章回小說或評話唱本改編而成)形式的余緒。今天的潮汕農村中還有「斗歌」的遺風。斗歌的序歌部分都是這樣幾句:「畲歌畲哩哩,欲唱畲歌行磨邊(意為「靠近來」);一千八百哩來斗,一百幾十勿磨邊。」或者:「畲歌畲挨挨,欲斗畲歌行磨來;一千八百哩來斗,一百幾十勿磨來。」接著,歌手們便你—條我一條地「斗」起來。這種斗歌形式,乃源於畲族的盤詩會。
古代畲人還立有招兵節。相傳盤瓠王在茅山學法後,統率各路兵馬,扶正壓邪。潮汕畲民遂用招兵節來紀念這位先祖。其儀式是:在公廳搭一高台,台上設神壇,以米斗作香爐,由法師作法、燒香、磕頭、拋杯。若杯子一陰一陽,便是「勝杯」。表示盤瓠王率各路兵馬已到。眾人於是敲鑼打鼓吹牛角,並推選出幾個壯士,各領令旗一支,到公廳祭祖。其景象十分熱鬧壯觀。招兵節習俗在今天已流行不廣,但「功德班」和潮劇武戲中仍常用「招馬」程式,表明這一畲俗深刻地影響了潮劇。
潮汕畲人日用品中還有「瓠靴」和木屐。「瓠靴」半圓形,木製,用於舀水,舀水時恰與鼎鍋的底部吻合;木屐則如同日本之制。
龍頭杖。畲族每一家族均有一根祖杖,杖首雕刻有龍頭,稱「龍頭杖」。這是畲族的圖騰物,其源極古。龍頭杖代表了畲族社會的一種民主形式:其酋長在決定族內大事時如果徇私,畲民便可用龍頭杖打他。這一形式後來也見於漢俗。潮劇老旦洪妙演《楊令婆辯本》,唱道:「老身手持龍頭杖,定打昏君不容情」。此即移用畲人的龍頭杖,擬為楊令婆打宋仁宗的戲劇道具。這一點表明了畲族民主形式對潮汕人心態上的影響。
戲劇。畲族文化對潮劇的影響,以上已言及「假聲」和「龍頭杖」二例。此外,在潮劇創作和它作為劇種的產生方面,畲族文化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其一,「畲人以言語代歌唱」,這一點影響了潮劇的歌唱形式和作曲形式。今天潮劇的清唱、拉腔和後台幫聲,都明顯模仿了畲歌的「單條落」和「雙條落」。其二,畲人的水上生活,成為潮劇創作的素材。畲人的劃船動作,被吸取為潮劇中三步進二步退的一種表演程式。其三,土著畲歌是潮劇音樂的源流之一。泰籍學者蕭遙天說:「潮州的土著,陸為畲民,水為疍民。畲歌本是潮音的老調,而疍歌卻是最原始與最有影響的東西。畲歌、疍歌是最純粹的地方性潮歌,也是潮歌的主流。今日的潮州民謠,猶有概稱作畲歌的。當外來各種戲劇未入潮境之前,戲童所唱的盡是畲歌和疍歌。」周碩勛輯《潮州府志》和陳坤的《嶺南雜事詩抄》都有記載。今日潮音戲尚有畲歌的成分存在,如《桃花搭渡》的桃花姐和渡伯斗畲歌全段,及喜劇中穿插的丑角打諢那種『扣子』(即所謂「倪了倪……」)調,都是畲歌的形式。
畲族文化對潮汕文化的影響是極為深廣的。倘作深入發掘,必定還會有大批精彩的發現。譬如:畲族人的科學技術——木樓和板築、刀耕和火種等原始文明;潮汕方言中的許多詞語,如:「媽汶笑」、「蠻汶笑」(意為微笑)、「溜絕」、「絕溜」(意為漂亮)、「浪裂」(意為非常)、「有盤口」(意為有辦法)、「天普霧普霧」(意為天亮前後的天色)、「一枝路』、「一枝蛇」(鳳凰話)等土語以及大量無字可寫但說起來卻十分形象生動、明白貼切的詞語,其中應當有很大一部分是畲語的遺跡。上述事例雄辨地說明,畲族文化早已融合於潮汕文化之中,它對潮汕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無疑有其十分重要的貢獻!

3. 56個民族族美女的圖片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1/content_700050.htm全都有!

4. 畲族女孩的特點。。

我祖上應該是畲族的,姓鍾,只不過現在都像漢人一樣了,沒什麼差別,我的身份證上填的也是漢族,我都不知道畲族語是怎麼樣的,全家都講普通話和閩南語,我福建泉州的

5. 畲族的資料 急急急(圖片)

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廣東省境內,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
。。。。。。額。。。。。。
這咋搞???

6. 56個民族圖片!要說明是那個民族的哦~!

56個民族圖片如下:

1、布依族。

13、羌族。

14、畲族。

15、烏孜別克族。

16、瑤族。

17、藏族。

18、壯族。

19、阿昌族。

20、傣族。

21、德昂族。

22、鄂溫克族。

23、鄂倫春族。

24、侗族。

25、東鄉族。

26、赫哲族。

27、漢族。

28、滿族。

29、珞巴族。

30、蒙古族。

31、怒族。

32、土家族。

33、塔吉克族。

34、仡佬族。

35、錫伯族。

36、保安族。

37、獨龍族。

38、柯爾克孜族。

39、傈僳族。

40、黎族。

41、普米族。

42、水族。

43、土族。

44、台灣少數民族。

45、納西族。

46、撒拉族。

47、門巴族。

48、維吾爾族。

49、塔塔爾族。

50、裕固族。

51、彝族。

52、拉祜族。

53,佤族。

54、哈尼族。

55、京族。

56、景頗族。

(6)畲族圖片素材擴展閱讀:

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這一階段首先認定了(包括歷來公認的)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東鄉、

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38個少數民族。

2、第二階段:從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在第一階段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把民族識別工作引向深入。本階段對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所剩族體名稱(183個)進行逐一研究,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畲、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

怒、崩龍(後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後改名為毛南)、門巴;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並到已確定的53個少數民族中。

3、第三階段:從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這一階段中,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1979年認定了雲南基諾山的基諾族。至此,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加到56個。

4、第四階段:從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本階段的民族識別工作除繼續為一小部分族體的認定進行調查研究外,主要進行民族成份的恢復、更改和某些族體的歸並工作。據統計,自1982年以來,全國恢復、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數在1200萬人以上。

中國民族識別工作的順利進行,解決了民族工作中一個艱巨而復雜的問題,為黨和國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7. 畲族茶文化

畲族是個歷史悠久,有著獨特文化內涵的民族。他們善良聰穎、勤勞勇敢,以大山為居,自稱「山哈」(「山客」之意),過著「種樹還山,種菁為活」的農耕生活。和祖國大家庭中的其他民族一樣,飲茶之風在畲族生活習俗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從畲族的「茶歌」中,我們可以領略到,飲茶不單是一般的生活習慣,而且還有一整套的迎賓待客的禮節,有其不可忽視的審美價值。
「鳳凰茶」茶藝表演,正是取材於畲鄉的一個生活習俗:飲蛋茶。

福建屏南縣的甘棠鄉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葉卧底,上擱一個完整的生蛋,用滾燙的山泉水澆熟,沏出「艾蛋茶」。每逢村中男人辦大事、乾重活,或身有小恙時必飲此茶——艾葉可祛痧解毒避邪氣,蛋可進補,故奉蛋茶又成為迎賓待客的上等禮節。

畲族人民崇尚鳳凰可追溯該民族的產生之時。鳳凰崇拜的遺風一直保留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畲族婦女的頭髻叫「鳳頭髻」,衣飾花紋叫「鳳挑」,花鞋上有「鳳尾紋」,全身裝束叫「鳳凰裝」。而在日常民事活動中,每逢喜慶,畲民總是莊重地在居屋正廳的壁上或樑上貼上「鳳凰來儀」、「鳳凰至此」的字條,或「鳳凰朝陽」的圖畫。所有的這些,都說明了畲族人民已將自己的精神與信仰與鳳凰不可分割地聯結在一起了——而鳳凰正是中華民族所崇尚的真、善、美的象徵。

在茶藝表演中用來澆沏的紅蛋叫「鳳凰蛋」。蛋在中國文化中也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從神話學的角度上看,「蛋」與人類的繁衍有象徵同構的關系。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的神話中,自然的混沌狀態是一個「宇宙蛋」——一個孕育生命的大子宮。民間中,女子出嫁時,陪嫁的被服箱里塞有煮熟染紅的紅蛋(鳳凰蛋),這與生命的觀念是聯在一起的。

整套茶具分為盆、盞、杯、壺、通、爐等,造型上設計成鳳凰的各種形象與圖案;鳳凰精神品質高潔,故用純銀來精心打造——畲民把銀看作高貴的象徵,用它來塑形,很能體現茶藝的審美特徵。我們不妨設想一個:一個身著「鳳凰裝」的畲族少女用這樣的茶具將「鳳凰茶」恭奉在貴客面前,不正是應驗著畲民們喜愛的那句著名的吉語:「鳳凰至此」嗎?再設想一下,當客人手捧銀杯輕嗅,蛋香、茶香中交雜著艾葉的苦涼之氣沁入肺腑,不令人心曠神怡嗎?

背景音樂採用了福建屏南地區音協主席、作曲家丁獻芝先生特地為茶藝表演創作的「銀芽留芳」。該音樂取材廣泛流傳在閩東、連江羅源等地的畲族傳統樂曲,表現喜慶吉祥,與表演相得益彰,和諧一體,情韻盎然,更顯民族特色。

表演共分八個步驟:

1、鳳凰嬉水:這里指淺綠色的艾葉在水中滌洗,艾葉形似鳳凰而取名。

2、鳳盞溜珠:這里指紅蛋在似月芽狀的白銀器皿中滌洗,喻意新的生命接受大自然的洗禮。

3、丹鳳棲梧:指珠形物呈圓狀在這里指蛋黃,艾葉又似梧桐葉,喻意鳳凰在梧桐樹上棲息。

4、鳳穴求芽:茶壺蓋口喻穴,茶葉喻為芽,這里指茶葉放置於茶壺中,暗喻:鳳求凰,有交媾之意。

5、鳳舞銀河:指茶壺的流,瀉出狀象天上的銀河,鳳凰在銀河上翩翩起舞狀。

6、白龍纏鳳:這里指壺的「流」直對「銀通」下瀉時水流的纏繞狀而取名,暗喻二物纏綿之意。

7、鳳凰沐浴:滾燙的大水壺在茶杯上,下瀉澆灌,似淋浴狀,這里暗喻鳳凰在「鳳凰池」中接受大自然的沐浴。

8、金鳳呈祥:「鳳凰茶」泡製完成後所呈現的景象,象一隻金色的鳳凰在梧桐樹梢上,白雲纏繞金色的太陽,相互映襯,暗喻鳳凰來到人間把幸福、吉祥無私的奉獻給所有熱愛生活的人們。

當我們聽著畲歌,品嘗畲家茶時,定會深切感受到畲家兒女的真情厚意。畲家泡茶有多種講究,多種方式,如「寶塔茶」、「皇帝茶」、「新娘茶」、「合歡茶」、「四大姓氏茶」等等,都可以演澤出美好的「茶藝」及其它藝術作品,只是尚待於我們的開發整理。正如畲歌里唱的那樣:「人情流(留)在碗中央,我郎接茶未在行,也知這茶真好吃,人情盡好水會香」。

8. 畲族資料

畲族,現有人口70萬餘人。畲族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等省,畲族居住地多屬江南丘陵地帶。其先民是長河「武陵蠻」的一支,後來經多次遷徙,大約在13世紀、14世紀來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區
畲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無文字,通用漢文。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畲族住房多為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一般都有廳堂和左右廂房。蓋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樑、蓋瓦,然後再築牆和整修室內。

畲族婦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花邊為寬紋的是中青年婦女的服裝;老年婦女穿窄紋花邊的衣服、短褲,褲角鑲有鋸齒形花紋,束黑色綁腿。畲族婦女的「鳳凰裝」別具風格,在衣裳、圍裙上刺綉各種彩色花邊,多是大紅、桃紅夾著黃色的花紋,鑲綉的金絲銀線象徵著鳳凰頸、腰和美麗的羽毛,金色腰帶象徵著鳳凰尾巴,周身叮當作響的銀器象徵著鳳凰的鳴叫。全套「鳳凰裝」一般作為畲族女子的嫁衣。

每年農歷三月三是畲族的傳統節日,各家照例要蒸烏米飯,用來聚餐、贈友、祭祀祖先。烏米飯的做法是把野生植物烏樹葉搗碎煮汁,然後撈出,在汁中放入糯米,這樣做出的飯顏色烏黑,數日不餿,用豬油炒熱,香軟可口。

祖圖,又稱「盤瓠圖」,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標志之一。畲 族把有關始祖盤瓠的傳說畫在布上,製成約40幅連環畫式的圖像,代代相傳,稱為「祖圖」。畲族民間還有「高皇歌」,記述盤瓠王不平凡的經歷,歌頌其英勇殺敵、繁衍子孫的豐功 偉績。畲族每年還定期舉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懸掛祖圖,是早期原始社會中圖騰 崇拜的殘跡。

二月二「會親節」是畲族傳統節日之一。由於族支繁衍,子孫散於浙南、閩東各地,省親路遠,探親無期,便約定在每年春耕前的農歷二月二為「會親節」,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節日中人們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訪親友、致問候。入夜,約為信號的信炮凌空而起,一隊隊提燈游村的人貫穿行於各個畲村,山谷里禮炮齊鳴、煙花怒放。

畲族喜愛武術。他們的武術基本上可分棍術和拳術兩大類。由於根術器械的長短及其功用有別,又有不同的名稱,一種叫「丈八棍」,長一丈二尺,由單人要弄。另一種叫「齊眉棍」或稱「盤柴極」,長六尺,兩人對打。棍術動作復雜多樣,有雙頭挺、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等。拳術(又叫「打工頭」)在一些富族山村十分盛行,還有令人叫絕的點穴功夫。

畲族地區多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有豐富的作物及特產資源,農產品以稻穀、玉米、豆類、煙葉、土豆為主,盛產林木及毛竹。樹木以松杉為主,還有世界稀有的珍貴樹種栓皮櫟、檫樹。最具特色的是方形木,樹干稜角分明,枝葉茂盛。畲族地區還盛產茶葉、油桐、香菇及名貴葯材,著名的景寧「金獎惠明茶」就出產在這里。此外,畲族地區還有豐富的動植物及礦產資源。

(內容出自雅嘎熱、韋鵬飛、祁崇海等編著的《中華各民族》一書。)

http://www.shezu.net/ 畲族網

9. 誰能幫我這張56個民族圖片確認一下

共55個人,55個少數民族應該全了,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