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圖片:卡通唯美豎琴
望採納
B. 所有樂器的名稱和圖片
數碼樂器motif站長最喜愛的數碼樂器 現代改良笙 雙清,由阮演變而來,明清以來用於合奏或者戲曲伴奏 清代在民間退化為兩根弦的舊式阮
三弦 箏1 箏2 箏3
箏4 揚琴 象腳鼓演奏 揚琴
阮 阮 阮 阮
現代琵琶 老式琵琶(台灣南管琵琶)[email protected]來信指正 老式琵琶(台灣南管琵琶)[email protected]來信指正 秦琴
革胡 演奏手風琴 二弦(台灣大廣弦)[email protected]來信指正 椰胡廣東、潮州音樂及戲曲伴奏
高胡 管式中音笙 排簫 五孔尺八(背1孔)
飾龍橫笛 精品洞簫1(或尺八) 精品洞簫2 鑼
三角鐵 塤 鍾。左邊為「鎛」,右邊為「特鍾」 鞀(音tao)鼓(又名撥郎鼓)
木魚 梆子(中國樂器) 左碎子、右竹板民間叫「蓮花鬧」 鍾(甬鍾)上圖為西周晚期樣式
鈸1 現代鐃 鑼 演奏薩克斯
大鑼(易誤為銅鼓正面多謝「銀河」指正) A:日本扇子鼓?(用於佛事)B:愛斯基摩人伴唱的鼓?(最讓站長考證頭疼的樂器之一。上圖到底為何處的鼓只有樂器廠家最清楚了) 民族排鼓(部分) 我國研製的玻璃鋼民族定音鼓
延安蹩鼓(說唱式的湖北大鼓架起來敲的也是這種鼓) 腰鼓 現代譜架 老式譜架
監聽音箱(自帶功放)電聲樂隊常用 電貝司 彩陶奧卡利那笛,義大利的塤類傳統樂器 電吉他
古典吉他 民謠吉他 爵士鼓 大提琴
小提琴 木琴 鋁片琴一般用鋁鎂合金製成 串鈴?風鈴?還是什麼名稱?
三角鐵 小提琴演奏 邦戈鼓 軍鼓
小鼓 定音鼓 康加鼓 通通鼓2
象腳鼓 響板原流傳於西班牙 卡巴薩 手鈴
指揮與樂譜 六角手風琴1829年英國人C.惠茨頓發明 電子琴 節拍器
手風琴 三角鋼琴 圓號 大號
小號側背影特寫 短號 小號 爵士鼓演奏
長笛 電吹管 高音薩克管 單簧管(黑管)
次中音薩克管1 次中音薩克管2 鋼琴鍵盤 吉他演奏
小號演奏 爵士鼓演奏 演奏鋼琴 電腦音樂專用鍵盤之一
C. 豎琴,揚琴,古琴,古箏,誰能幫我區分一下,最好有圖片輔助。
豎琴是彈撥樂器,外形像弓,張弦很多,沒有共鳴箱體,顧名思義要豎起來彈。揚琴是擊弦樂器,要靠一個小棍子一樣的東西(琴棒)來敲擊琴弦發聲,有共鳴箱體,大致程扇形,但有多種形制。古琴,又叫七弦琴,總共7跟弦(最早5弦,後文王,武王各加一弦),比較小巧,沒有碼子,形制很多。古琴最早使用的是文字譜。古箏,比較大,現在多為21弦,也有25弦的。古箏有共鳴箱體,並且有碼子,琴弦與面板通過碼子傳聲,聲音洪亮,音域廣,表現力強,有東方鋼琴之稱。古箏最早使用工尺譜還有二四譜。
D. 古代樂器圖片
「箜篌」三層含義:
一,古代卧箜篌,由於現在已沒有卧箜篌,這一含義通常只在少數古籍中出現;
二,古代豎箜篌,就是我們的祖先給Cank取的中文名字,相當於「豎琴」的第一層含義;實際上是東傳至中國叫做箜篌,西傳至歐洲叫做Harp,只是近代我們中國人又設定出一個「豎琴」的翻譯名稱罷了。
三,現代的箜篌,是結合豎琴古箏並加以發展的新型樂器,或者說就是豎琴的改革類型:雙排弦豎琴。隨著現代箜篌的發展,現在「箜篌」二字越來越多的指現代的箜篌。
E. 豎琴是什麼樣子
豎琴(英:harp,意:Arpa,德:Harfe,波斯:چنگ),是一種大型彈弦樂器。
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起源於古波斯(伊朗)。早期的豎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階排列的弦,所奏調性有限。現代豎琴是由法國鋼琴製造家S·埃拉爾於1810年設計出來的,有四十七條不同長度的弦,七個踏板可改變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調性。
豎琴的圖片:
F. 豎琴海豹的介紹
豎琴海豹(學名:Pagophilus groenlandicus)體長1.7米,體重130千克。面部寬闊,兩眼靠近,強壯而呈黑色的爪子,銀白色而光滑的皮毛。明顯的黑色條帶在背部形成許多鞍紋,大體呈豎琴圖案。豎琴海豹是一種相當耐寒的海洋哺乳動物。主要分布於亞特蘭大以北到北冰洋間的極地地區。生活於極地的開闊海洋和海岸線邊緣地帶。以鱈魚、香魚和鯡魚等為食。通常以集群的形式沿著冰帶的邊緣大規模遷移。由於其皮毛和海豹油的價值而長期處於被捕獵狀態。從1987年開始,加拿大《海洋哺乳動物條例》禁止捕獵豎琴海豹幼崽(白毛海豹),捕獵的海豹必須是能自我生存和能獨立生活的海豹(通常年齡在25天以上)。(概述圖片來源1)
G. 豎琴最好的牌子
【什麼是豎琴】
[編輯本段]
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早期的豎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階排列的弦,所奏調性有限。現代豎琴是由法國鋼琴製造家S·埃拉爾於1810年設計出來的,有四十七條不同長度的弦,七個踏板可改變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調性。由於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美麗的音質,豎琴成為交響樂隊以及歌舞劇中特殊的色彩性樂器,主要擔任和聲伴奏和滑奏式的裝飾句,每每奏出畫龍點睛之筆,令聽眾難以忘懷。在室內樂中,豎琴也是重要的獨奏樂器。獨奏時能奏出柔和優美的抒情段或華彩段,極具感染力。
豎琴的外型精緻、優美,極富藝術性氣質,高雅、清純如珠玉般晶瑩,如朝露般清澄的音色。廣闊的音域,獨特的演奏效果,余韻悠長、彈來趣味盎然,聞之令人心曠神怡。像月光下噴泉汩汩湧出的奇景美感,彌漫著詩樣的氣氛。
【豎琴的構造】
[編輯本段]
豎琴(英:harp;法:harpe;德:harfe;拉丁:arpa),是一種包括了弧形頸部(或稱為「梁」)(neck)、共鳴箱(resonator)、五金裝置(它的主要作用相當於鋼琴或小提琴的琴軫一樣,放鬆或拉緊某條特定的弦)及琴弦(parallel strings)的弦樂器。她在每個地域,如中國、緬甸、愛爾蘭、歐洲大陸、拉丁美洲等等,又有各種不同的形狀、琴弦數、彈奏法。(中國的箜篌就是其中一種,「詩鬼」李賀曾寫過《李憑箜篌引》。)
現在最常見的音樂會用踏板豎琴,除了頸部及共鳴箱,還有一跟圓柱(column)。豎琴的底部(base)有七個踏板,這些踏板系在圓柱里的七根踏板桿(pedal rods)下端,再由踏板桿連接到頸部里的動盤(action),負責掌管七個音(左腳si-do-re 右腳mi-fa-sol-la)的升降。動盤里有兩千多個小零件環環相扣,再牽動外面的小圓盤(discs),藉由改變琴弦長度而得到所需要的音高(每個踏板呼應八度音程中的一個,並有上、中、下三個可以固定位置的凹槽。每個踏板都配有彈簧,你可以用腳去推踏板,或是放開它們,在各個凹槽間變換位置)。正因為豎琴是經過精密計算和設計的樂器,再加上木料與雕工,所以貴也是有原因的。
琴弦由共鳴箱穿出,再固定到頸部上的鐵栓(pin)。把所有調好音的琴弦加起來,它們的拉力(tension)是730公斤。(這是為什麼彈豎琴會起水泡又長繭的原因!)
踏板豎琴因需要的不同,琴弦數與琴的大小也有不同,最常見的是47根弦,包含6個八度再加一組最高音的do、re、mi、fa、sol,重量在80磅左右。最下面的一個半八度,用的是鋼弦(wire strings),中間音域用羊腸弦(gut strings),高音則因每個人對聲音的喜好不同,有時候最高一個八度、或者一個半八度,使用尼龍弦(nylon strings);也有人因為不喜歡尼龍弦又脆又亮的音色,而從中間音域以上全部用羊腸弦。
琴弦一般有鋼弦、羊腸弦跟尼龍弦。有一屆以色列豎琴大賽的冠軍,是出身於羅馬尼亞一個貧窮家庭的小男生。他說小時候練的琴,根本沒有錢裝上琴弦,只能用釣魚線代替!現在的我們,真是何等幸福,雖然都用尼龍做成,音色卻是大不同。
豎琴同其他弦樂器一樣,每次演奏前都需要調音。演奏者必須在開演或預演前都至少47分鍾到場,豎琴的47根弦,每根都需要調音!在調音時,豎琴家還要戴一副耳機,這副耳機連接到一個看起來像隨身聽的調音裝置上,這個裝置可以讓他聽到他想要的音高,他的工作就是讓弦的聲音聽起來正好符合那些音高。
不過,就算弦都調好了,挑戰卻還未結束,你一共有47根弦,到底要怎樣來分辨它們呢?
答案在此:下次你有機會靠近看一架豎琴時,就看仔細點,你會發現所有的弦都塗上了顏色,所有C弦都是紅色的,F弦都是藍色的,豎琴家就靠這這兩根弦,繼續辨認其中從C到E的各個音符。
彈奏時,因為小指較無力,只使用大拇指到無名指(依序為1-2-3-4)。觸弦的部分是第一個關節的指腹前端(finger tips)。可想而知,只要是彈豎琴的手,指紋辨識馬上就能看出因長繭而扭曲的紋路。
豎琴里做有名的效果,就是滑奏法(glissando)。這個義大利字的意思,其實就是「滑動」。你一定看過、聽過這種效果很多次了,豎琴家把手指從豎琴的一端滑到另一端,所有的音符聽起來就好像一個非常快速的音階(通常是從下往上)。哈潑·馬克斯(Harpo Marx)是一個雙方向滑音的大師,他可以把手指從下滑到上,再從上滑到下,揮舞不停。豎琴的滑音往往會為音樂添加一種戲劇性的美感。看看一些影視節目就知道了。也正因如此,它往往被濫用,尤其是電影音樂作曲家有時特別喜歡使用這種豎琴滑音。
在莫扎特為長笛與豎琴寫作的C大調奏曲等曲目中你能夠聽到豎琴的演奏。而動畫的配樂,更常用的似乎是鋼琴,但你依然能在諸如《聖鬥士星矢冥王篇》中聽到潘多拉的豎琴聲或是《千年女王》配樂中的豎琴伴奏。
【豎琴的簡史】
[編輯本段]
「Harpa」這個字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公元600年左右;早期文獻內對豎琴的記載,使用名稱並不統一。目前被發掘的第一把拱形豎琴(arched harp),是出現在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它與緬甸豎琴相似,有13或14條琴弦。從當時古墓上的圖片可以看出,演奏者以左手撥弦,右手則負責按弦止音。現在有些中、西非地區,仍能見到這樣的豎琴。
現存最古老的愛爾蘭豎琴(Irish harp),是製造於14世紀。一般有30到36弦,最大的特色是使用指甲彈奏的聲音。當時歐洲其它地區的豎琴,與愛爾蘭豎琴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使用指尖而非指甲彈奏,而且它不像愛爾蘭豎琴的琴身,並沒有一個大共鳴箱。
豎琴樂器的演變,有一大部分是為了克服調性及半音的限制。16世紀時,Juan Bermudo比照鍵盤樂器,發明了雙排弦豎琴(double-strung harp)。這種豎琴,有兩排平行的弦,加上去的那一排,就像鋼琴的黑鍵,負責半音的彈奏。後來,蒙台威爾地(Monteverdi)的歌劇 ''Orfeo(1607)'' 里所使用的豎琴,就是雙排弦豎琴。
在雙排弦豎琴後,又出現了三排弦豎琴(triple harp,17世紀初)及鐮鉤豎琴(hook harp)。鐮鉤豎琴的原理,與後來發展的半音器豎琴(lever harp)很相似,它是先將幾個特定的音調低半音,然後以左手操縱鐮鉤(hooks)而將音升高半音。
繼雙排弦與三排弦豎琴之後,在19世紀時出現了交叉弦豎琴(cross-strung chromatic harp)。交叉弦豎琴共有76根弦,44根在左邊,32根在右邊。德布西著名的「'Danse sacree et danse profane(1904)」就是寫給這種豎琴的。但是這些豎琴,因為在彈奏上的困難與樂器本身的限制,現在幾乎都不使用了,只有在特殊表演或展覽中出現。這個世紀,在愛爾蘭豎琴方面,John Egan也發明了半音器(levers)。藉由手來調整位於琴弦上端的半音器,可以改變琴弦長短,而得到所需要的調性;這就是現在還普遍使用的半音器豎琴。
踏板豎琴(pedal harp)的演變,可推至17世紀末、18世紀初。當時有單一動作踏板豎琴(single-action pedal harp),莫扎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第一次就是用這種豎琴演出。踏板豎琴就是用腳控制踏板來升高半音。單一動作的踏板,只有兩個凹槽(sluts),踏板由上凹槽到下凹槽,只動作一次,能演奏的調性仍然有限。到了19世紀初,Sebastien Erard發明了雙次動作踏板豎琴(double-action pedal harp),因為有多加一個凹槽,踏板可以動作兩次,所以每根弦可以彈奏三個半音。至此,豎琴發展為可以彈奏所有調性的樂器,而現今音樂會中所使用的音樂會用踏板豎琴(concert harp),就是從Erard豎琴慢慢改進而來。
目前世界上保有豎琴最原始風貌的地方,其實不在歐洲,而是中南美洲。中南美洲的豎琴構造,仍舊保有當時西班牙移民時期的原貌,雖然不同地域會有一些不同的改良方法。曾經在墨西哥,看過他們的街頭藝人,抱著豎琴當場即興,彈幾個chords,然後念唱一段當時他想到的歌詞,這就很像中古世紀的吟遊詩人;還有在他們最具代表性的ensemble:Mariachi(有小提琴、曼陀林、小喇叭)中,豎琴也是原來必有的樂器(現在因為這樣的豎琴手已經減少,且豎琴這個樂器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經濟負擔,只有大的Mariachi才用豎琴)。
【豎琴的演奏】
[編輯本段]
豎琴使用大譜表記譜,樂器所擁有的音與它由低至高排列的47根弦(有的豎琴有46或48根弦)一樣多,即擁有自(b)C(1)至g(4)47個音、六個半八度的寬廣音域。所有的音按自然七聲音階排列,定弦基調為(b)C大調。
豎琴琴體下方有七信踏板,每個踏板能控制音列中所有的同名音。所有踏板都設計有三級,踩動它可將音升高或降低。如將七個踏板都踩置於第一級時,音列即為定弦的(b)C大調音階;置於第二級即為C大調音階;置於第三級時,就將音列調到了#C大調。總之,利用踏板,演奏者可方便地彈出所有調的七聲音階,並可調制出其他音階形式,如:五聲音階、泛音階、含有某種特殊變者的音階等;也能將全部音列調成某種和弦式音列。
豎琴用左右手的一至四指演奏,不用小指。樂譜中的高音聲部由右手演奏,低音聲部由左手演奏。單手可奏單音、雙音、和弦(同時發響),每隻手最多奏四個音,最寬不能超出十度。音型進行幅度很寬時,用迂迴進行容易演奏,並能將音與音銜接得很連貫。
兩手交換演奏,可奏出像鋼琴一樣的單音式的分解和弦。泛音、煞音、滑奏是豎琴的特色奏法。
樂器本調:降C大調。
實用音域:大字組降C-小字四組升F。
應用譜號:高聲部:高音譜號,移調高大一度半記譜;低聲部:低譜號,移調高大一度半記譜。
結構組成:琴身(包括琴柱、掛弦板、共鳴箱和底座)琴弦系統(包括琴弦、弦軸、變音傳動機件裝置和踏板)。
使用材質:琴身:木製結構;琴弦:通常(即最理想搭配方式)高音區用尼龍弦,中音區用腸衣弦,低音區用金屬纏弦;
變音傳動機件:使用曲型銅板。
樂器特色:具有無以倫比的美妙音色,尤其在演奏琶音音階時更有行雲流水之境界;音量雖不算大,但柔如彩虹,詩意盎然,時而溫存時而神秘,是自然美景的集中體現。
【豎琴的保養】
[編輯本段]
豎琴在正常使用下,其壽命可以保持很長久,保養上僅需注意:
1、避免日曬雨淋,或高溫差變化及撞擊。
2、琴身(木質部分)可用擦琴油,及細致干布塗擦琴身,即可常保光亮潔凈。
3、琴弦(尼龍弦部分)是屬於消耗性材料,若於不當使用或環境下,較易斷弦,故應多預留一組備弦。
若有故障產生,無法簡易修復時,可請專業技術人員來維修。
【選購注意事項】
[編輯本段]
選擇豎琴的優劣品,需注意:
1、外觀平滑潔凈無傷痕裂縫。
2、撥弦聆聽琴聲,高音部份需堅硬有力;中音部份需鏗鏘動聽;低音部份需沉穩悠長,
3、整體音色婉如珠玉般晶瑩,如朝露般清澄,余韻悠長,令人心曠神怡, 方為上品。
4、五金裝置部份,應為亮麗緊固,整齊美觀為佳。
5、認明品牌信譽,售後服務,及維修能力等,應列為考量。
H. 豎琴的圖片
豎琴(英:harp,意:Arpa,德:Harfe,波斯:چنگ),是一種大型彈弦樂器。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起源於古波斯(伊朗)。早期的豎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階排列的弦,所奏調性有限。現代豎琴是由法國鋼琴製造家S·埃拉爾於1810年設計出來的,有四十七條不同長度的弦,七個踏板可改變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調性。
I. 求最美的豎琴圖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A%FA%C7%D9&in=20126&cl=2&cm=1&sc=0&lm=-1&pn=38&rn=1&di=192739248&ln=2000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A%FA%C7%D9&t=3&rn=21&pn=21
http://pic.sogou.com/pics?query=%CA%FA%C7%D9&mode=1&h=&pid=&di=2&w=05009900&_asf=pic.sogou.com&_ast=
這個比較齊
J. 豎琴的來歷和故事
起源概述
1.新石器時代至古希臘、美索布達米亞時期:
豎琴與箜篌、古典吉他、魯特琴等古老的西洋彈撥樂器(箜篌與琵琶一樣,在我國古代是西域傳入樂器)都是由新石器時代的原始弦琴衍化而來,原始弦琴常在原始部落中扮演占卜、喪葬、祈雨等祭祀工具,可以認為它一切古典式弦琴的起源。隨著人類音樂藝術發展的不斷需要,原始弦琴開始了拓寬音域的努力,其中一支採用增加弦數拓寬音域,豎琴的樂器形式便產生了(另一支則通過指板按弦改變音高,衍化成魯特琴的雛形)。到古希臘及美索布達米亞時期,古典式弦琴早已從走入民間,成為吟遊詩人的伴奏樂器,不再局限於祭祀。
2.古希臘、美索布達米亞時期至中古時期:
「Harpa」這個字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公元600年左右;早期文獻內對豎琴的記載,使用名稱並不統一。目前被發掘的第一把拱形豎琴(arched harp),是出現在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它與緬甸豎琴相似,有13或14條琴弦。從當時古墓上的圖片可以看出,演奏者以左手撥弦,右手則負責按弦止音。有些中、西非地區,仍能見到這樣的豎琴。
3.中古時期以後:
現存最古老的愛爾蘭豎琴(Irish harp),是製造於14世紀。一般有30到36弦,最大的特色是使用指甲彈奏的聲音。當時歐洲其它地區的豎琴,與愛爾蘭豎琴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使用指尖而非指甲彈奏,而且它不像愛爾蘭豎琴的琴身,並沒有一個大共鳴箱。
目前世界上保有豎琴最原始風貌的地方,其實不在歐洲,而是中南美洲。中南美洲的豎琴構造,仍舊保有當時西班牙移民時期的原貌,雖然不同地域會有一些不同的改良方法。曾經在墨西哥,看過他們的街頭藝人,抱著豎琴當場即興,彈幾個chords,然後念唱一段當時他想到的歌詞,這就很像中古世紀的吟遊詩人;還有在他們最具代表性的ensemble:Mariachi(有小提琴、曼陀林、小喇叭)中,豎琴也是原來必有的樂器(因為這樣的豎琴手已經減少,且豎琴這個樂器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經濟負擔,只有大的Mariachi才用豎琴)。
從巴洛克時期到古典主義時期
豎琴樂器的演變,有一大部分是為了克服調性及半音的限制。16世紀時,Juan Bermudo比照鍵盤樂器,發明了雙排弦豎琴(double-strung harp)。這種豎琴,有兩排平行的弦,加上去的那一排,就像鋼琴的黑鍵,負責半音的彈奏。後來,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Monteverdi)的歌劇「Orfeo(1607)」里所使用的豎琴,就是雙排弦豎琴。
在雙排弦豎琴後,又出現了三排弦豎琴(triple harp——17世紀初)及鐮鉤豎琴(hook harp)。鐮鉤豎琴的原理,與後來發展的音級豎琴(lever harp)很相似,它是先將幾個特定的音調低半音,然後以左手操縱鐮鉤(hooks)而將音升高半音。
繼雙排弦與三排弦豎琴之後,在18世紀時出現了交叉弦豎琴(cross-strung chromatic harp),及半音階豎琴。交叉弦豎琴共有76根弦,44根在左邊,32根在右邊。德彪西著名的「'Danse sacree et danse profane(1904)」就是寫給這種豎琴的。但是這些豎琴,因為在彈奏上的困難與樂器本身的限制,幾乎都不使用了,只有在特殊表演或展覽中出現。這個世紀,在愛爾蘭豎琴方面,John Egan也發明了半音器(levers)。藉由手來調整位於琴弦上端的半音器,可以改變琴弦長短,而得到所需要的調性;這就是現在還普遍使用的半音器豎琴。
現代化改進
踏板豎琴(pedal harp)的演變,可推至17世紀末、18世紀初。當時有單一動作踏板豎琴(single-action pedal harp),莫扎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第一次就是用這種豎琴演出。踏板豎琴就是用腳控制踏板來升高半音。單一動作的踏板,只有兩個凹槽(slots),踏板由上凹槽到下凹槽,只動作一次,能演奏的調性仍然有限。到了19世紀初,S·埃拉爾(Sebastien Erard)發明了雙次動作踏板豎琴(double-action pedal harp),因為有多加一個凹槽,踏板可以動作兩次,所以每根弦可以彈奏三個半音。至此,豎琴發展為可以彈奏所有調性的樂器,而現今音樂會中所使用的音樂會用踏板豎琴(concert harp),就是從Erard豎琴慢慢改進而來。
20世紀上半頁,尼龍弦被發明,逐漸改變了古典式弦琴。使豎琴與古典吉他(古典式弦琴兩大經典形式)在短期內普及了尼龍弦。由於尼龍弦具有更優秀的延展力與穩定性,使樂器的音色、音量等表現力相對來說都有了較顯著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