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分析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
根據不同組對羅丹雕塑的不同認識,總結出:美術作品中的藝術美不是等同於現實中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過特定的美術形象表現出來的藝術自身的「美」。
美術形象------既是指一件美術作品中個別的、具體的、完整的藝術形象,也是指一件美術作品中由這種個別的、具體的、完整藝術形象所形成的綜合的、整體的藝術形象。
藝術美------無論哪種美術形象,它們都不是與 生活完全等同的,而是藝術家利用美術的語言,並按照美的規律和法則對現實生活進行抽離、集中、概括、綜合以至改造的結果,反映了藝術家個人和時代的精神與 審美理想。因此,人們稱這種綜合了主觀與客觀、個人審美與時代精神的藝術形象為「典型形象」或「藝術典型」,又根據它與現實生活的關系而稱之為「第二自然 」。
欣賞席里柯作品《艾普色姆的賽馬》
比較攝影作品的奔馬與繪畫作品中的奔馬帶給我們的感受是不同的
畫家所表現的馬的奔跑動作並不真實」,但通過以低矮、翻滾的雲層和陰暗的光線營造出一種賽馬時的緊張氣氛。這就是藝術美與形式美所表達出來的特有的魅力。
什麼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欣賞潘天壽的作品《雄視》
從畫面的韻律、節奏、對比與平衡,即對立與統一的形式變化上分組分析這幅畫的形式上的特點。
美術作品的形式美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構成的:
1、 語言元素(點、線、面、體、色)及 其所構成的形態變化;
2、語言手段(明暗、空間、透視、構圖、肌理)及其所構成的審美意象;
3、語言規則(變化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及其所構成的審美關系。
Ⅱ 12種構圖方式
總結: 三分法則 / 中心構圖 / 框式構圖 / 引導線構圖 / 斜線和三角形構圖 / 發現圖案和紋理 / 奇數法則 / 為畫面留白 / 簡約主義 / 空間法則 / 均衡式構圖 / 黃金三角
1. 三分法則 :
就是通過 兩條橫線和兩條豎線 將畫面平分為 9個相同的矩形 ,如下圖所示。
許多相機製造商在實時拍攝模式中可以顯示這個網格實際上已經包括了在實時視圖模式下顯示這個網格的功能。查看你的相機手冊,看看如何打開這個功能。
該構圖的思路是把場景的重要元素沿著其中一條或多條線放置,或者是放置在線的相交點附近。
比如上面這張照片,我將地平線放在畫面的 下1/3處 ,右側較大的樹,也是畫面的主體則放在 右側1/3處 。如果你將主體——這棵較大的樹放在畫面的正中間,就完全不會是上圖這種效果了。
在上面這張照片中,地平線放在畫面 上方的1/3處 ,絕大部分建築則安排在中間,廣場占據畫面的下1/3,突出的尖頂建築則放在右上角的交點附近。
2. 中心構圖與對稱:
在三分法構圖中剛講過不將主體放在畫面的正中心,但構圖就是這樣,沒有定則,因為有些時候,放在正中心真的會讓畫面很好看。 尤其是對稱的畫面 ,將中軸線放在正中心,畫面就會有很強的形式美感。
很多 建築和道路 都適合用中心構圖來表達。
有倒影的圖片也十分適用對稱構圖法。上面這張照片同時使用了三分構圖法和對稱構圖法。將樹放在畫面的右側1/3處,湖中的倒影則形成了上下對稱。在很多場景中都可以同時運用多種構圖方法。
3. 框式構圖:
框式構圖是使一個場景有 縱深感 的另一個方法。框可以是 窗戶、拱門或懸垂的樹枝 ,而且這個「框」不一定非要環繞整個場景。
上面的照片拍攝於威尼斯的聖馬克廣場,我利用用拱門作為框架來拍攝聖馬克教堂廣場盡頭的鍾樓,通過拱門觀賞風景是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一個特點。細心的你可能會發現,為什麼廣場中沒有人?因為這張照片是凌晨5點拍攝的。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攝影也是如此。
框架不一定是人造建築,比如拱門或窗戶。下面的照片是在愛爾蘭拍攝的。這一次,我利用一棵向左生長的樹乾和樹枝,形成了一個半框,創造了一個包含橋和船屋的框架。雖然沒有完全將橋和船屋「框」進去,但它仍然增加了深度感。
常常框架構圖可以培養你利用周圍環境進行構圖的好習慣。
4. 引導線構圖:
引導線可以將觀眾的視線引導至重要元素上。比如路、牆壁或 指向性較強的線條圖案 都可以作為引導線。比如像下圖這樣。
在埃菲爾鐵塔的這張照片中,我 地磚上的圖案作為引導線 。地面上的線條把觀眾的視線帶到遠處的埃菲爾鐵塔。同樣,這張照片也是用了中心構圖法,因為周圍的場景是對稱的,可以形成不錯的形式美感。
如上圖所示,引導線 不一定必須是直的 。事實上,曲線是非常吸引人的構圖特徵。在這種情況下,彎曲的道路將觀者視線引導至右側的樹木。同樣,樹木的位置依舊採用了 三分構圖法 ,也就是該照片同時使用了兩種構圖方法。
5. 斜線和三角形構圖:
人們常說,三角形和斜線構圖可以使一張照片富有動態張力。但是「動態張力」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一個很難解釋的問題,有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味在裡面。
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水平線和垂直線表明穩定。如果一個人站在水平面上,你會覺得很他很穩定。但如果這個人 站在一個斜面上,你會感覺他隨時有可能從斜坡上滑下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喜歡斜線,因為它讓我們感覺到不穩定。所以在構圖上 運用斜線和三角形 時就可以幫助我們實現 「動態張力」 這一感受。
在場景中加入三角形是讓畫面充滿動態張力的一種特別有效的方法。三角形可以是實際的三角形物體,也可以是隱含的三角形。下面將進行更詳細地講解。
採用三角形和斜線構圖拍攝塞繆爾貝克特橋是很普遍的。橋本身是一個三角形,場景中還有幾個隱含的三角形。注意畫面右邊的引導線,它們匯聚在同一點上,形成了多個三角形。這些都是「隱含的三角形」。具有不同方向的斜線讓這張照片富有張力。同樣,這張照片也是用了兩種構圖方式,引導線和三角形構圖。
這張照片拍的是巴黎市政廳酒店,同樣利用三角形和斜線為畫面 增添張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會看到傾斜的建築物(除非它要被拆了或者是比薩斜塔),所以當我們在照片中看到傾斜的建築時就會感到不太和諧,而這種「不和諧」的感覺就是視覺張力形成的原因。
6. 發現圖案和紋理:
人類天生就會被圖案所吸引。有規律的圖案和紋理會讓人感到和諧。圖案可以是人造的,比如一列拱門,也可以是自然的,比如 葉脈,花瓣 。在照片中加入圖案總是能夠讓觀者感到一種美感,而不太規則的紋理有時也可以很悅目。
上面的照片是在突尼西亞拍攝的。我通過鋪路石上的圖案將觀者的視線引至圓頂建築。建築物一連串的拱門也具有不錯的形式美感。
上面這張照片,也是在突尼西亞拍攝的。我很喜歡地面上石頭的紋理。這比第一張照片中的圖案要少一些,但是畫面的光影效果非常好。在走廊的牆壁和屋頂也有有趣的紋理。同時,拱門又形成而來一個框式構圖,依舊是同時運用了兩種構圖方式。
7. 奇數法則:
在攝影界,當然有很多「奇數」,但「奇數法則」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該規則表明, 如果主體的個數是奇數,則更容易引人關注 。該理論認為,場景中的 偶數元素會分散注意力, 因為觀眾 不確定該更關注哪一個元素。
上面的照片是奇數規則的一個例子。我故意讓場景包括三個拱門。我認為兩個拱門可能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幸運的是現場正好也有三人。這張構圖也使用了框式構圖。
在威尼斯拍攝的兩個船夫的照片。你會發現,我並沒有使用奇數規則。而且我們的 視線確實會不斷在兩個船夫間移動 。但是,這正好適合表現兩個人談話的場景,就好像兩個人在你一句、我一句的聊天。
8. 為畫面留白:
在你的主題上留下很多空白或「負面」的空間會很吸引人。它創造了一種簡約的感覺,並讓畫面充滿意境。就像讓主體充滿畫面一樣,它可以幫助觀眾專注於主體而不分心。
9. 簡約主義:
在上一條中,我們了解了如何在主體周圍進行留白,創造出一種簡約的感覺。簡潔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構圖工具。人們常說「少即是多」。簡單往往意味著拍攝簡單的背景,不會分散觀者注意力。你也可以通過拍攝景物的特寫來實現簡單化構圖。
放大了花園里一片樹葉上的水滴,以此讓畫面更簡潔。當畫面變得簡潔之後,美感就展現出來了。一個好的微距鏡頭是拍攝這些照片的有用工具。
10. 空間法則
在照片中安排空與你的照片中的主體面對或移動的方向有關。例如,如果你正在拍攝一輛行駛中的汽車的照片,那麼在汽車的前面應該留有比它後面 更多的空間。 這意味著在車有空間繼續向前行駛。看看下面這只船的例子。
在這張照片中,船被放置在畫面的左側,而畫面的右側則留有更多的空間。由於船是從左向右移動,所以我們會不自覺地認為它會移動到右側的空間中,留出的空間則符合觀者的視覺感受。而如果將船隻布置在畫面右側,我們的視線將會被引向畫面之外。
11. 均衡式構圖:
我們在本文章中看到的第一個構圖指導原則是「三分法則」。這意味著我們經常把照片的主體放在畫面的一邊,沿著1/3網格線。但有時這會導致畫面缺乏平衡,而在畫面的其餘部分留下「空白」。
為了避免畫面失重問題出現,你可以在畫面中稍遠的位置安排一個陪體,占畫面的比例也要小一些。這樣不但可以平衡構圖,而且也不會影響畫面主體表達。
比如下面這張華麗的燈柱的圖片
燈柱被安排在畫面左側,埃菲爾鐵塔則作為陪體安排在右側稍遠的位置。
12. 黃金三角:
上面這張照片遵循「黃金三角構圖法。車軌處在對焦線上,左右兩邊的建築處在兩條垂直線上。
雕像與埃菲爾鐵塔可以被對角線分開,而左右兩側的垂直線剛好穿過鐵塔和雕像。雖然這種構圖方式有些復雜,但它確實可以拍出一些非常引人注目的作品。
不管怎樣,謝謝網上的材料,鳴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