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足竅陰在什麼位置或圖片
擴展閱讀
算計的搞笑圖片 2025-04-16 17:03:16
落日水粉畫圖片大全 2025-04-16 16:54:28
紋身圖片女生霸氣高清 2025-04-16 16:48:46

足竅陰在什麼位置或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3-08 11:11:19

㈠ 足少陰膽經(子時)

     陽代表腑,陰代表臟。    

五臟 :脾、肺、腎、肝、心; 六腑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人體內臟器官的統稱。也比喻事物的內部情況。

陽明是陽氣最盛的意思(陰氣最少)。 少陽陽氣較弱(但陰氣較多) 。 太陽陽氣算足(但陰氣較少) 。

 人體 十二經脈 之一 。(起於面部目外側,止於第4腳趾)

足厥陰肝經與 足少陽膽經 相表裡

子時膽經最旺。養生學認為「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取決於膽。膽氣虛則怯,氣短謀略而不能決斷。」膽汁需要新陳代謝。人在子時前入睡,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有多清,腦有多清「」凡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頭腦清醒,氣色紅潤。反之,氣色青白。

         足少陽膽經簡稱膽經,是人體 十二經脈 之一,共四十四穴,原穴為 丘墟穴 , 絡穴 為光明穴,少陽是陽氣初生的經絡,所以他能治療發熱病,主要大致在足部以下,他的性質介於陰陽明之間。足少陽膽經的位置:足少陽膽經 起於瞳子髎穴、止於足竅陰穴,左右各44穴。

(一)體表循行部位:

        起於 目外眥zì旁瞳子髎liáo 穴,經耳前、耳後、顳niè部(太陽穴)、項部、胸部、腹側面,至下肢外側正中及外踝前, 止於 第4趾外側端足竅陰穴。此經絡和肝經相表裡。當班時間:子時(11-1點)。本經脈又一分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側端,折回穿過爪甲,分布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交於足厥陰肝經

(二)功能 :

1、膽貯藏、排泄膽汁。肝生成 膽汁 ,膽就擔負著貯存膽汁的功能。膽的下方有管道與小腸相通,隨著消化的需要,膽汁經此管道排泄到小腸中,以幫助對飲食物的消化。

膽功能2、膽主決斷。是指膽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措施的功能。

(三)主治 :

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1 、瞳子髎(liáo)穴位置: 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

本 經脈腧穴有: 瞳子髎  聽會 上關  頷厭  懸顱 懸厘曲鬢 率谷 天沖 浮白 頭竅陰 完骨 本神 陽白 頭臨泣  目窗   正營   承靈  腦空 風池 肩井 淵腋 輒筋 日月 京門 帶脈 五樞 維道 居髎 環跳 風市 中瀆膝陽關 陽陵泉 陽交 外丘 光明 陽輔 懸鍾 丘墟 足臨泣 地五會 俠溪 足竅陰

㈡ 足竅陰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出處
  • 5 穴名解
  • 6 特異性
  • 7 所屬部位
  • 8 足竅陰穴的定位
  • 9 足竅陰穴的取法
  • 10 足竅陰穴穴位解剖
    • 10.1 層次解剖
    • 10.2 穴區神經、血管
  • 11 足竅陰穴的功效與作用
  • 12 足竅陰穴主治病證
  • 13 刺灸法
    • 13.1 刺法
    • 13.2 灸法
  • 14 足竅陰穴的配伍
  • 15 特效 ***
  • 16 文獻摘要
  • 17 足竅陰穴研究進展
    • 17.1 治療頭痛
    • 17.2 治療急性結膜炎
  • 18 參考資料
  • 附:
    • 1 古籍中的足竅陰

1 拼音

zú qiào yīn

2 英文參考

zúqiàoyīn GB44 [中國針灸學詞典]

zúqiàoyīn [中醫葯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葯學名詞(2004)]

G44 [中醫葯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葯學名詞(2004)]

GB44 [中醫葯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葯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足竅陰 漢語拼音 Zuqiaoyin 羅馬拼音 Tsuchiaoyin 美國英譯名 Foot Empty Yin 各


號 中國 GB44 日本 44 法
國 莫蘭特氏 VB44 富耶氏 VB44 德國 G44 英國 G44 美國 GB44

足竅陰為經穴名(zúqiàoyīn GB44)[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原名竅陰,《聖濟總錄》名足竅陰。屬足少陽膽經[1]。足竅陰是足少陽膽經的井穴,五行屬金[1][2]。足即足部,竅即孔竅,陰為陽之對,開竅於耳目的腎和肝均屬陰臟,此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諸疾,故名足竅陰[1]。足竅陰穴主治頭、五官、胸脅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痛,耳鳴,耳聾,喉痹,口於,舌強,舌本出血,熱病脅痛,咳逆,煩心,夢魘,手足轉筋,肘不得舉,癰疽,耳赤腫痛,咽喉腫痛,熱病,失眠,脅痛,月經不調,目赤腫痛,足跗腫痛,多夢,現代又用足竅陰穴治療肋間神經痛,高血壓,胸膜炎,乳腺炎,偏頭痛,目眩,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腦血管病後遺症,足踝腫痛,結膜炎,哮喘等。

4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為井金。

5 穴名解

足即足部,竅即孔竅,陰為陽之對,開竅於耳目的腎和肝均屬陰臟,此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諸疾,故名足竅陰[1]。

竅,有空隙之義。陰,陰、陽之陰。竅指空孔。《黃帝內經素問》說:「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心開竅於舌,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口。」此五臟皆屬陰臟。該穴所主治目疾、耳聾、舌強、鼻塞、口中惡苦諸疾與頭竅陰相類,《黃帝內經靈樞·根結》:「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中也。」此穴位人體最下,在足第4趾外側趾甲角根旁1分處,為足少陽脈氣所發之地,猶如井泉,故名足竅陰。[3]

6 特異性

足竅陰是足少陽膽經五輸穴的井穴,五行屬金[1][2]。

7 所屬部位

趾端[4]

8 足竅陰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足竅陰穴在足第4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2]。

足竅陰穴位於足趾,第四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指寸),伸足取穴[1]。

足竅陰穴位於第四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處[5]。

足竅陰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足竅陰穴在趾端的位置

足竅陰穴在趾端的位置[1]

足竅陰穴在趾端的位置

足竅陰穴在趾端的位置(肌肉)

足竅陰穴在趾端的位置(骨骼)

9 足竅陰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四趾外側,距趾甲角0.1寸處取穴。

足竅陰穴位於足趾,第四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指寸)。伸足取穴。[1]

仰卧或垂足,在足第4趾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處取穴;或於足第4趾外側甲根角側後方(即沿角平分線方向)0.1寸,相當於沿爪甲外側畫一直線與爪甲基底緣水平線交點處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第4趾趾甲外側緣與下緣各作一垂線,其交點處即是足竅陰穴[7]。

10 足竅陰穴穴位解剖

足竅陰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趾背腱膜、趾骨骨膜。皮膚由足背中間皮神經的外側支和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跖背動脈在趾蹼處分出二支趾背動脈,分布於各趾的相對緣。趾底總動脈也發出趾底固有動脈到各趾,因此各趾均有四條趾動脈,即二條趾背動脈,二條趾底固有動脈,各動脈均與同名靜脈和神經伴行,走行於各趾的跖背面與側面的交界線上,在趾端形成各自的網,營養並支配趾關節、腱膜和皮膚。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第四趾甲根[1]。

皮膚→皮下組織→趾甲根[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有趾背神經(腓淺神經分支)和趾背動脈分布[8]。

布有趾背神經,趾背動、靜脈和趾底動、靜脈形成的動、靜脈網[5]。

11 足竅陰穴的功效與作用

足竅陰穴具有疏肝解郁,通經活絡的功效。

足竅陰穴有疏肝氣、清膽火、熄風熱的作用[1]。

足竅陰穴為膽經之井穴,具有清熱、安神之特點,主治熱病、神志病等[9]。

足竅陰穴系膽經之井穴,有清熱養陰之功,所治為心煩,喉痹、舌強,目干、目痛,耳聾,咳而汗出,頭痛不可動,月信不調,汗不得出,亦多關於陰藏之竅。[3]

頭竅陰之治症,多調之於局部。足竅陰之治病,為導引下行,而通散之也。又凡陽經末穴,皆取名陰象。以其下接於陰經也,如足太陽之至陰,足陽明之厲兌,及本經之「竅陰」,同此一義。古人於經穴命名,照及全面,形同經絡巨網,非但一點一線也。[3]

12 足竅陰穴主治病證

足竅陰穴主治頭、五官、胸脅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痛,耳鳴,耳聾,喉痹,口於,舌強,舌本出血,熱病脅痛,咳逆,煩心,夢魘,手足轉筋,肘不得舉,癰疽,耳赤腫痛,咽喉腫痛,熱病,失眠,脅痛,月經不調,目赤腫痛,足跗腫痛,多夢,現代又用足竅陰穴治療肋間神經痛,高血壓,胸膜炎,乳腺炎,偏頭痛,目眩,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腦血管病後遺症,足踝腫痛,結膜炎,哮喘等。

足竅陰穴主治頭、五官、胸脅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痛、耳鳴、耳聾、喉痹、口於、舌強、舌本出血、熱病脅痛、咳逆、煩心、夢魘、手足轉筋、肘不得舉、癰疽等[1]。

足竅陰穴主治頭痛、耳赤腫痛、耳聾、咽喉腫痛、熱病、失眠、脅痛、咳逆、月經不調[8]。

足竅陰穴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咽喉腫痛;脅痛,足跗腫痛;失眠,多夢;熱病[6]。

現代又多用足竅陰穴治療肋間神經痛、高血壓、胸膜炎、乳腺炎等[1]。

足竅陰穴主治偏頭痛,目眩,目痛,耳聾,脅痛,失眠,多夢,熱病;以及高血壓,肋間神經痛等[5]。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

2.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腦血管病後遺症,足踝腫痛;

3.五官科系統疾病:結膜炎,耳聾,耳鳴;

4.其它:哮喘,胸膜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淺刺0.1寸[8]。

一般直刺0.1~0.2寸[1]。

斜刺0.1~0.2寸[5]。

淺刺0.1~0.2寸[6]。

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6][5][1][8]。

13.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5~10分鍾[5]。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14 足竅陰穴的配伍

足竅陰配頭維、太陽,有祛風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足竅陰配頭維、太陽、風池、率谷、外關,治偏頭痛[6]。

足竅陰配翳風、聽會、外關,有清熱瀉火,通經活絡聰耳的作用。治耳鳴、耳聾[6]。

足竅陰配少商、商陽,有清熱利咽的作用。治喉痹[6]。

15 特效 ***

頭痛和牙痛時,用5根牙簽捆在一起點刺足竅陰穴,每次100下[7]。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脅痛,咳逆,不得息,竅陰主之。手足清,煩熱汗不出,手肢轉筋,頭痛如錐刺之,循然不可以動,動益煩心,喉痹,舌卷干,臂內廉不可及頭,耳聾鳴,竅陰皆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癰疽,頭痛如錐刺,不可以動,動則煩心。

《針灸大成》: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轉筋,癰疽,頭痛心煩,喉痹,舌強口乾,肘不可舉,卒聾,魘夢,目痛,小眥痛。

《醫宗金鑒》:主治脅間痛,咳不得息熱躁煩,癰疽頭痛耳聾病,喉痹舌強不能言。

17 足竅陰穴研究進展

17.1 治療頭痛

①取雙側足竅陰,常規消毒後,選用1寸毫針,針尖稍斜向上刺入0.2~0.3寸,施用瀉法,得氣後留針30 min,病程長者可延長至1h。留針期間每間隔15 min快速捻轉一次。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1個療程結束後休息3d進行下一療程。治療50例,顯效40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②治療高顱壓頭痛。採用降顱壓、脫水葯物(選用20%甘露醇250 mL靜脈滴注,每隔8h或6h一次,或呋塞米100 mL加入生理鹽水50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同時足竅陰局部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每次放血10~15滴。每日放血1次,3次為一療程。放血治療頭痛即刻有效率達65%,1~3 d內有效率達95%。[9]

17.2 治療急性結膜炎

㈢ 腳底穴位學問多,哪些穴位每天按摩有益健康

在中醫中,不同的穴位對人體健康有不同的影響。 通過按壓不同的穴位,可以達到一定的理療效果。 如今,針灸保健方法越來越普及,人的腳底也覆蓋著許多重要的穴位,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不同。 那麼您對穴位了解多少呢?首先,讓我們看一下腳上一些關鍵點的位置

從以上各種穴位的介紹可以看出,人體腳底的穴位豐富,按摩可以對人體健康起到良好的調理作用。 除了上述穴位外,腳底還有許多穴位,讀者可以閱讀其他文獻,繼續了解。

㈣ 腳底穴位

腳底穴位包括隱白穴,大都穴,太白,公孫,然谷,照海,水泉,大鍾,太溪穴,商丘,中封穴,湧泉,足竅陰,至陰穴,俠溪穴,足通谷,束骨穴,京骨穴,金門穴,申脈穴,仆參穴,昆侖穴,解溪穴,丘墟穴,足臨泣穴,地五會穴,沖陽穴,陷谷穴,內庭穴,太沖穴,行間穴,大敦穴,厲兌穴等。

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就是此穴。《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這個穴位對於滋陰降火很有意義,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乾、眩暈、焦躁等。方法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有助於滋陰降火。

就中醫的經絡穴位來說,腳底有很多穴位,像湧泉,至陰,太白,大都,公孫,然股,京骨,金門等穴位。而就足底反射區來說,其反射區就更多,代表身體不同的部位和臟腑器官。兩者是不同的概念。腳底下主要是足少陰腎經的湧泉穴。

雙腳並攏一起,就像個從後上方向下看到的一個屈膝盤坐並向前俯伏的投影人形,腳的拇趾,形似人的頭部;腳底的前半部,形似人的胸部(有 肺及心臟);腳底的外側,自上而下是肩、肘、膝等部位;腳底的中部,形似人的腹部,有胃、腸、胰、肝、膽(右側)、脾(左側)、腎等器官;腳跟部位,有生 殖器官(子宮、卵巢、前列腺等)、膀胱、尿道及陰道、肛門等;腳的內側,構成足弓的一條線,形似人的脊椎(頸椎-胸椎-腰椎-骶椎)。

通過按摩推拿的手法可以達到舒筋活絡的功效,刺激足部的穴位,激發人體的經氣,從而達到調理身體,治療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足拇指下四指,腳心和靠足內側邊緣大約一寸是胃的反射區;腳心下緣到足根處是腸道的反射區;腳底第一趾骨和第二趾骨間,呈帶狀名叫甲狀腺,經常按揉有治療失眠、情緒不安、肥胖的效果。

足底按摩帶來的好處:

磁療的好處:

磁場能改善血液循環和組織營養,降低末梢神經的興奮性,促使致痛物質的分解和轉化,從而具有鎮痛作用;磁場可以加強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的通透性,有利於炎症的消散和滲出物的吸收。同時,磁場還能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似改變病人的全身狀態,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抑制和防止疾病的復發;磁場可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滲出物的吸收和消散,具有消腫作用。

熱水泡腳的好處:

1、促進血液循環:

從養生理論看,腳離人體的心臟最遠,而負擔最重,自古就有人體的第二心臟之說,也最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好。醫學典籍有記載「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對於手腳冰涼的人,泡腳是一個促進血液循環的最好的辦法。

2、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區和經絡:

按壓腳步還能反射出相對應的肝臟是否有問題,做足療時,按摩師點壓我們的腳時,會感覺痛疼、酸脹,而按完之後,會感覺渾身輕松。腳底有6條主要的經絡,泡腳能刺激這六條經絡,有利於活血。

3、輔助治療疾病:

早在幾千年前,中醫就很重視對雙足的鍛煉和保養,並運用足部泡腳按摩(足療)來防病治病。民間有俗語稱「富人吃補葯,窮人泡泡腳」,由此可見泡腳的作用之大。現代人長期待在空調房內,並且喜愛吃涼的食物,所以部分人會體內多寒濕,而通過泡腳能加速體內排寒。

4、改善睡眠,消除失眠症:

堅持泡腳對改善睡眠也有不錯的作用。用43攝氏度的水浸泡雙足30分鍾,能使血液中的乳酸降低。而且,足部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毛細血管,用熱水泡腳對神經和毛細血管有溫和良好的刺激作用。這種溫熱刺激反射到大腦皮層,對大腦皮層起到抑製作用,從而改善睡眠,消除失眠症。泡腳能使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加,從而改善心臟功能,降低心臟負荷,促進新陳代謝,還可調節經絡和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