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戰區臂章和陸軍臂章有什麼區別分別在什麼情況下需要佩戴
戰區臂章和陸軍臂章的區別:
1、造型不同:
戰區臂章除了標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區」外,還使用紅黃雙色的「八一」標志,臂章中還融合了鐵錨、飛翅、導彈和交叉刀、槍於一體等元素。
陸軍臂章除了標注「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文字外,主標志則由兩部分組成:上方是紅黃雙色「八一」五星軍徽,下方則是陸軍新型裝備表徵物組成的陸軍符號,與其他軍種臂章圖案體例一致。
3、佩戴場合不同:
作戰、軍事演習、閱兵等重要場合時佩戴戰區臂章,平時一般情況下則佩戴陸軍臂章。
4、數量種類不同:
戰區臂章共有五大戰區臂章,分別是東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南部戰區、中部戰區。
陸軍臂章則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種臂章,分別是陸軍、空軍、海軍、火箭軍。
5、顏色不同:
戰區臂章一般都是黑色的底色配以黃色為主要配色。
陸軍臂章則是綠色為底色配以黃色為主要配色。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人民解放軍臂章
㈡ 矢志不移終成器|矢志不移
編者按:本刊發表此文,並不表示贊同其中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僅供讀者參考。 我國自上個世紀60年代末開始發展預警機,三十多年間幾經挫折卻矢志不移。最初是以前蘇聯圖-4轟炸機為平台自行改裝「空警一號」,但因技術不過關未能投產;其後采購以俄羅斯伊爾-76為平台、安裝以色列「費爾康」預警和控制系統的A-50I預警機,因遭到美國蓄意阻撓而失敗;接著准備直接購買俄羅斯A-50預警機,可該型機並不能完全滿足我國空軍的作戰需求;最後我國科學家痛下決心自主研製大型預警機。卧薪嘗膽數載終成大器,我國「新預警」在2003年秋成功飛上藍天,人民空軍無預警機的歷史從此結束。
重重壓力
我國背水一戰,決心發展大型預警機,是頂著「內憂外患」三重壓力,不可不為之,甚至可以說只許成功,不能失敗。而且發展速度越快就越能夠掌握先機,國產預警機越早服役、形成戰鬥力就越有利。
其一是我國推進空軍現代化不能沒有預警機。預警機是現代化空軍的標志性裝備之一,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的歷次戰爭表明:擁有預警機的一方在戰術上甚至在戰略上都處於優勢,可有效和精確對敵實施打擊;而沒有預警機的一方,縱然裝備一定數量的先進戰斗機,由於己方行動被敵方預警機提前獲知,所以處處被動,處外挨打。我國空軍近年來陸續裝備了多種型號的先進戰斗機,然而空中預警能力一直是邁向現代化和大幅提升作戰能力的「瓶頸」,要想變規模為優勢、要想打贏現代戰爭,就必須擁有預警機。
預警機還是現代國土防空體系的支柱。一架高性能預警機的工作效率相當於8至10個地面雷達站,可大幅減少地面防空值班兵力。美國空軍防空專家經計算後認為,美國本土防空如果沒有預警機,需要530架截擊機;建立空中預警系統後只要200架就足夠了,我國幅員遼闊,盡管建立了較完善的地面防空體系,但僅靠地面雷達很難覆蓋整個領空,且防空效率低下,因此要建立高效的現代國土防空體系,預警機就必不可少。
其二是周邊國家和地區或購買或研製預警機。日本在80年代就購買了13架E-2C「鷹眼」預警機,在國土北、中、西部設立了3個空中巡邏區。90年代初日本又決定引進4架E-767預警機,到1999年1月全部交付使用。日本還從2004年開始對現役的13架E-2C進行升級,以達到「鷹眼」-2000標准。印度在2001年初與俄羅斯、以色列達成三方協議,2003年10月簽署合同,由俄羅斯提供機體、以色列提供「費爾康」系統、印度提供軟體,為印度空軍研製3架A-50EhI預警機。印度還在開發本土小型預警機,並擬引進6架「鷹眼」-2000。
如果某國預警機在其邊界一線飛行,就可探測到我陸上或海上縱深300公里以內的重要軍事和政治目標、軍隊部署及調動等情況。不言而喻,這對我國安全及軍事行動構成巨大威脅,更促使我們要加快發展自己的預警機,盡快建立起有效的空中預警體系。
其三是台海局勢迫使我提升空中預警能力。台灣當局從80年代中期開始歷時8年,將原「天網」防空預警系統改裝成范圍更廣的「強網」系統,1994年8月14日啟用。「強網」是台灣防空作戰的指揮控制中心與情報系統樞紐,最初由21座防空雷達站、10座海基雷達站組成,最大探測距離463公里,不僅監控台灣防空識別區,還監視大陸北到浙江、南到廣東、西近江西和湖北的范圍。由於地基雷達存在探測盲區,台灣當局遂於1993年5月花費7億美元向美國訂購了4架E-2T「鷹眼」預警機,1995年交付,並於當年11月22日在澎湖地區與EC-130H電子戰飛機共同組成「空中預警機電子戰機隊」,成為「強網」系統的重要一環。此後,台當局又在1997年提出增購2架「鷹眼」-2000預警機,2005年正式服役,以實現全天不間斷空中巡航。
E-2T預警機對高空轟炸機的探測距離為648公里,將「強網」系統的探測距離向前推遠180公里,使其空防預警時間從原來的3分鍾延長到20分鍾,如果我國空軍沒有預警機,那麼在未來的台海斗爭中必然處於劣勢,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你有我也有」,所以發展大型預警機便是我國的必然選擇。
卧薪嘗膽
70年代「空警一號」下馬後,我國並沒有放棄獲得預警機的努力,80年代在中、美關系趨暖時曾尋求購買美製E-3A「望樓」預警機,但美國沒有同意。之後我國從英國引進「空中霸王」機載預警雷達,安裝在國產運-8運輸機上作為海上巡邏機使用,同時還在運-8基礎上開發新型預警機。
進入90年代特別是台海局勢日趨緊張後,我國發展預警機的步伐明顯加快。1992年,我國開始與俄羅斯談判購買俄制A-50「中堅」預警機(見題圖)。但俄羅斯要價太高,且鑒於當時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推向國際市場的「費爾康」系統採用相控陣雷達,較A-50使用的脈沖多普勒雷達先進,更能滿足中國空軍的需求。於是,以色列在1994年加進來,中、俄雙邊談判變成三方會談,並於1996年6月達成初步協議:我國以2.5億美元的價格購買1架以A-50機體為平台、安裝以色列「費爾康」相控陣雷達系統的A-50I預警機。到1998年我國將訂購數量增加到4架,總價值10億美元。按照計劃,首批2架A-50I預警機於2001年交付中國,第2批2架在2003年交付使用。與此同時,我國還與英國磋商希望購買GEC-馬可尼公司的「百眼巨人」-2000預警系統,擬安裝在伊爾-76運輸機上,但未達成協議。
俄羅斯提供的首架A-50I機體(已安裝固定雷達罩等設備)於1999年10月25日飛抵以色列特拉維夫國際機場,准備安裝「費爾康」系統。這時,美國開始對中、以預警機交易橫加干涉和蓄意破壞。除施加外交和政治壓力外,美國國會1999年底在討論對以色列2000年度軍事援助計劃時提出:如果以色列賣給中國一架預警機,就從軍援中扣掉2.5億美元,後來甚至威脅將完全取消對以軍援。2000年5月,美國政府更加強烈地反對這項交易,敦促以色列取消合同。同年7月12日,以色列迫於壓力單方面宣布中止與中國的預警機交易。
可以說,中、以預警機交易失敗讓我國在發展預警機的道路上浪費了數年的寶貴時間,但也激發和堅定了我國自主發展預警機的決心。引進「費爾康」系統的努力受挫後,國外大型預警機中就只有A-50可供選擇了。中、俄雙方的談判在2000年展開,我國希望租借或購買這種預警機,以彌補空中預警能力的空白。與「費爾康」系統相比,俄制A-50的性能稍遜一籌,但技術較為成熟,性能可靠。俄羅斯之前就表示,如果以色列取消「費爾康」合同,它願意租借或出售3~4架A-50給中國。但問題 是,我國空軍對其高昂的價格和相對落後的性能並不滿意。
在此背景下,我國在2002年夏天主動中斷與俄羅斯的談判,轉為獨立研製大型預警機。據國外媒體報道,當時中央下達死命令,把自主研製預警機的工作當作政治任務,發誓一定要搞出自己的「爭氣機」,空軍更是把預警機項目列為「一號工程」來抓。國外媒體當時還預言,中國以從烏茲別克進口伊爾-76大型運輸機作為國產「新預警」的載機平台,「新預警」與A-50相比在設計上將更為超前。
過去幾起幾落的經歷表明:對於中國而言,最大的機會是靠自己,只有這樣才不用看別人的臉色,也才不再受制於人。我國在90年代計劃引進國外預警機的同時,國內的預警機研製,特別是預警雷達等核心技術的研製工作也從未停止過。經過我國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到2001―2002年已經基本掌握預警機的核心技術,如機載預警雷達及地理坐標圖像技術等,這意味著我們完全有能力自主研製大型預警機。
自主開發預警機的決定是在我國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做出的。事實上,南京某電子技術研究所早在90年代就開始著手研製機載相控陣雷達系統及相關設備。當我國決定獨立研製預警機後,該所挑起重擔,立即組織科研隊伍加大開發力度,對原機載雷達技術進行升級改進,並迅速生產出雷達樣機。與此同時,經過機體改造的伊爾-76運輸機進入快飛接受系統安裝和集成。首架完成系統安裝的國產預警機在2003年10月下線,移交給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CFTE)進行系統測試,第2架飛機隨即上線改裝。這種預警機的代號為「新預警」,有消息指出已被命名為「空警」-2000(KJ-2000),同年11月開始在南京試飛。首批生產4架作為原型機,完成為期1~2年的測試且所有系統均能正常工作後,正式加入我國空軍服役。
再接再歷
我國「新預警」在2003年11月開始試飛後,便參加了多次實戰演習以檢驗其作戰性能。據香港《廣角鏡》等多家媒體報道,在2004年秋我軍於南海舉行的一次實兵演習中,有「中華第一艦」之稱的「深圳」號導彈驅逐艦進入一處高危險海域,和「敵」軍海、空部隊遭遇;國產預警機不時將戰場最新狀況傳到「深圳」號的作戰控制中心,直-9艦載直升機立即升空戒備。艦長根據預警機傳來的實時戰場情報,指揮驅逐艦成功攔截「敵」軍發射的反艦導彈,並發射防空、反艦導彈和魚雷等,擊落「敵」機,擊沉「敵」水面艦艇及潛艇。在其後進行的更大規模海、空聯合演習中,「新預警」再次成為「亮點」:巡邏在高空的預警機提前獲取並實時通報「敵」軍飛機和艦船動向,並引導我航空兵戰斗機群與來襲「敵」機展開激烈空戰,水面艦艇有序展開防空和對艦攻擊作戰,成功擊落/沉或擊傷「敵」軍來襲的艦機,取得了戰斗的勝利。
毫無疑問,「新預警」的出現填補了我國空中早期預警能力的空白,標志著我軍信息化建設和整體作戰能力有了新的提升,30多年的預警機夢終於在今天變成現實。國產大型預警機可與我國一線戰斗機,如蘇-30MKK、蘇-30MK2及蘇-27SK等先進戰斗機建立數據鏈系統,同時還具備與海上艦船進行信息互傳的能力,將成為我國陸、海、空軍走向真正聯合作戰的「助推器」。
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指出,過去中國大陸的空防幾乎全部依賴陸基雷達,戰區級武器管理仍然處於手動狀態。「新預警」投入使用後無疑將極大提高中國現代化空中防禦和空中進攻的效率,作戰空間逐步信息化、擴大化和清晰化,使中國空軍具備在廣闊空間同時指揮和調動多批次飛機進行作戰的能力。台灣當局認為,大陸擁有預警機後,空中戰場管制能力將向台海延伸,預料未來大陸戰斗機將更加敢於在台海上空演訓。此前在台海,大陸只能由10多套地面雷達顯示器進行戰斗機空中管制,低空區域難以有效管控;每套雷達僅能指揮2批飛機,每批最多4架,整個指揮管制能力約24批,最多96架次。「新預警」服役後,大陸軍隊除能有效監控防空死角外,在空中管制能力上也將大幅提高。只要在台海部署超過2架預警機,在空中戰場管理能力上就將打破兩岸平衡,整個空中行動勢必更加靈活。
盡管剛剛誕生就在實戰演習中表現不錯,且海外軍事專家和媒體大加吹捧,但是我們應該對「新預警」保持清醒的認識,不可盲目自信。「新預警」雖然採用相控陣雷達,但並不意味著就比美、俄等國的E-3、A-50預警機先進許多。相控陣雷達無疑是未來預警機的發展趨勢,但目前技術並不十分成熟,如以色列出售給智利的「費爾康」系統就曾一度故障頻繁。相反,美國E-2C和E-3的機械掃描雷達已經使用數十年,技術非常成熟且可靠性很高。如E-3A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近30個小時,而一般戰斗機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都達不到這個水平。而且,僅有可靠的機體和優良的預警雷達,還不能構成一架先進的預警機,其他系統如敵我識別、電子及通信偵察、數據處理、通信和顯示控制系統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性能的高低對預警機整體作戰性能產生較大的影響,而我國在電子系統方面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經過冷靜地分析,可以說「新預警」的先進只體現在局部系統或某些設計方面。對此,我國應認清優勢和不足,再接再厲或改進現有系統,或研製新的系統。美國海軍E-2「鷹眼」每隔幾年就有一個升級型號,空軍的E-3「望樓」同樣不斷得到改進,俄羅斯A-50「中堅」也有多個改進型。欲窮千里且,更上一層樓。我國「新預警」初出茅廬,在實際操作中必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只有不斷改進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滿足我軍未來不斷增長的作戰需求。此外,無論從空中作戰或國土防空角度來看,目前生產的4架「新預警」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的實際需要。軍事專家指出,如果要對台海情況實行全天候監控,需要6~8架預警機;如果要對我國漫長的陸上邊界線和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進行有效管控,那麼就需要更多、更好的預警機。
未完待續
(編輯萬曆)
㈢ 《戰區》翻譯:烏克蘭戰局基輔稱俄用朝鮮導彈半數失敗
1. 烏克蘭沖突中,俄羅斯據信使用了朝鮮供應的約50枚KN-23導彈。
2. 烏克蘭方面表示,這些導彈的精確度和可靠性存在問題,大約一半的導彈在發射後偏離了目標,並在空中爆炸,降低了其戰術效果。
3. 烏克蘭國家檢察官辦公室對2023年12月30日至2024年2月期間發射的21枚朝鮮導彈碎片進行了分析,並得出了這一結論。
4. 最後一次記錄到俄羅斯發射朝鮮導彈是在2月27日,此後,大約50枚導彈的庫存耗盡。
5. 盡管朝鮮提供的導彈只佔俄羅斯對烏克蘭武器庫襲擊武器的一小部分,但長期關注俄朝關系的人士擔心,這可能預示著更深層次的軍事合作,包括彈道導彈、核武器及其他武器和專業技術的轉移。
6. 朝鮮短程彈道導彈的襲擊導致烏克蘭24人死亡,115人受傷,並損壞了部分住宅和工業設施。
7. 導彈發射地點被確定在俄羅斯西部的別爾哥羅德、沃羅涅日和庫爾斯克地區。
8. 烏克蘭方面未提供任何關於攔截導彈的詳細信息,盡管美國製造的愛國者防空系統有能力攔截彈道導彈。
9. 《戰區》將繼續關注並報道烏克蘭沖突的最新進展,這是一個涉及多方利益和軍事行動的復雜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