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分析我國多地質災害的自然原因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夏季多雨且受台風影響,全區年平均降雨量一般為1250mm-2000mm,多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則在2000mm以上。地形影響下,廣西區內有十萬大山、大瑤山、越城嶺至大苗山三個多雨區和四個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達110mm-600mm,這些區域都是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地區。
廣西地貌以山地為主,山地約占總面積71%,大部分山體切割強烈,高差懸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於30o;在岩溶石山區岩石裸露,陡壁懸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殘丘分布。廣西地質災害的主要災種包括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以及河岸侵蝕、礦坑突水和冒頂、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據統計,廣西已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點6000多處,其中滑坡崩塌約4000處,地面塌陷近2000處,泥石流50多處。
1) 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南的層狀碎屑岩出露地區。調查的滑坡中,以小型滑坡為主,約佔80%。如1993年發生的平樂縣雲盤嶺滑坡,雖體積僅5.7萬m3,卻摧毀房屋6間,掩埋街道及公路,導致交通中斷2個月,直接經濟損失12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6500萬元,治理費用550萬元。
2) 崩塌:在全區均有分布,山區公路邊坡上多見。規模較大的主要分布於桂西、桂東、桂東北、桂東南。石山區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連片石山區,如馬山、都安、大化、東蘭、巴馬、鳳山、忻城等地。據統計,體積小於2萬m3的崩塌佔93%,2-20萬m3的崩塌佔6%,大於20萬m3的崩塌佔1%。例如1990年6月9日發生的融安縣浮石鄉蔣村崩塌,造成15人死亡,6人重傷,毀房15間,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3) 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區。岩溶塌陷多發生在岩溶強發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淺埋(水位<10m)地區。岩溶塌陷的塌坑絕大多數為直徑小於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內。塌坑多成群出現,分布范圍多在1km2以內。岩溶塌陷的75%為自然形成,25%是人為誘發的;但在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人為誘發的塌陷佔50%以上。
4) 泥石流:全區調查過的有50多處,以溝道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東北,小型佔60%,中型佔20%,大型佔20%。泥石流多發生在山勢陡峻(坡度45o以上)的海相碎屑岩和岩漿岩分布地區。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資源縣、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災面積1000km2,毀房3493間,死亡54人,直接經濟損失1.6億元。
5) 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區海角大道一帶和僑港鎮及潿洲島南灣鎮海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圍約4km2,入侵縱深距離最大達1200m(距海岸);潿洲島海水入侵范圍較小,僅在南灣鎮海邊有幾口水井水質變咸,不能飲用。
地質災害的發生受自然地質條件和人為工程活動的影響。自然地質災害不受人類歷史發展轉移,而人為地質災害隨社會經濟發展而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