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高清蟈蟈圖片
擴展閱讀
搜索農者心的圖片 2024-10-20 18:40:18
等高線地理圖片素材 2024-10-20 18:39:27

高清蟈蟈圖片

發布時間: 2024-10-20 14:46:53

❶ 這是什麼蟲子

圖片上的昆蟲為:蟈蟈
蟈蟈是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鳴蟲的通稱,個子較大,外形和蝗蟲相像,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的聲音,清脆響亮。喜歡吃瓜果、豆類等,人們用小竹籠飼養觀賞。作為欣賞娛樂昆蟲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就有幾百年編籠捕蟈蟈的歷史。
蟈蟈的別名很多,如哥哥、蛞蛞、蚰子等。蟈蟈在中國分布很廣,與蟋蟀、油葫蘆被稱為三大鳴蟲。蟈蟈的食物主要是豆類、菜葉、螞蚱等。公蟈蟈叫聲洪亮,深受廣大鳴蟲愛好者的喜愛。

❷ 蟋蟀圖片是啥樣


蟋蟀

蟋蟀(Gryllulus;Gryllus)在中國很多人稱它為蛐蛐。蟋蟀在農民的眼裡被視為害蟲,破壞莊稼的生長。雄性喜鳴、好鬥,有互相殘殺現象。雌性個體較大,針孔狀或矛狀的產卵管裸出,翅小。
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並不是通過「自由戀愛」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敗了其它同性,那它就獲得了對雌蟋蟀的佔有權,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
中文學名: 蟋蟀
中文別名: 蛐蛐,蟈蟈
英文名:Gryllulus;Gryllus
二名法:
Gobiodon okinawae
界: 動物界
門: 節肢動物門
亞門: 有顎亞門
綱: 昆蟲綱(Isecta),舊稱「六足蟲綱」。
亞綱: 有翅亞綱
目: 直翅目
亞目: 螽斯亞目或長角亞目
科: 蟋蟀總科(Grylloidea)、蟋蟀科(Gryllidae)
種: 蟋蟀
分布: 廣泛分布。

❸ 蟈蟈是什麼樣的昆蟲

蟈蟈是螽斯科類昆蟲,主要分布於河北及河南、江蘇等地。蟈蟈的身體呈扁或圓柱形,觸角一般長於身。翅發達、不發達或消失。雄性有翅個體在前翅附近有發音器,通過左右兩翅摩擦而發音。蟈蟈具有發達的跳躍式後腳,當遇到危急時,快速彈跳避敵是它們自保的方法。保護色也是蟈蟈的自衛絕招,由於蟈蟈的體色幾乎清一色是綠色或褐色,加上有些外觀會擬態樹葉或枯葉,因此當它們不鳴叫的時候,天敵很不容易一眼便發現它們的行蹤。蟈蟈為三大鳴蟲之首,一隻母蟈蟈能繁殖200-450多粒卵。

學名:蟈蟈

別名:聒子、聒聒、山蟈蟈

漢語拼音:guo guo

英文名:katydisd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ampsaocleis gratiosa Brunner Wattenwyl.

功效:利水消腫;通絡止痛

考證:始載於《中國葯用動物志》。

科屬分類:螽斯科

主治:水腫尿少;腰膝腫痛;濕腳氣

蟈蟈生態環境:生活於荒地草叢及豆地中。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捕後沸水燙死,曬干或烘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河北及河南、江蘇等地。
動植物形態:螽斯,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復眼卵圓形。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雄蟲在左前翅的軛區有圓形的發音器,右前翅的基部有光滑的鼓膜。聽器位於前足脛節基部外側。
性味:味辛;微甘;性平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2-3隻。外用:適量,研末吹耳。
出處:《中華本草》

蟈蟈圖片(4)蟈蟈別名為聒聒、螽斯和螽斯兒、油子(河南漯河與平頂山交界處,蘇北徐州地區),蟈蟈學名為;短翅鳴螽,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鳴螽屬,一年發生一代以卵越冬。蟈蟈為三大鳴蟲之首,一隻母蟈蟈能繁殖200-450多粒卵。每粒重14毫克。蟈蟈分布於河北、河南、黑龍江、 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山西、甘肅、陝西、山東、江蘇和安徽。

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大思想家孔子刪定的《詩經》中,就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句,而蟈蟈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南宋宰相賈似道著作《促織經》開歷代蟲經蟲譜之先河,為養蟲者的經典祖書。人們飼養蟈蟈對身體起一定的保健作用,為消遣娛樂活動,極大的促進了身心健康。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蟈蟈也是如此!在蟈蟈的名產地山東省新泰市沂蒙山區因該地區不施無公害農葯沒有污染,又多山區每年春夏季節蟈蟈的產量在全國為最大!而且山東的泰山蟈蟈蝗蟲養殖基地的優良蟈蟈居多產品遠銷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內大中城市也非常暢銷如北京/上海/天津/廣州/蘭州/西安等等......
形態特徵
雄蟲體長35-41毫米,雌體長40-50毫米。全身鮮綠或黃綠色。頭大、顏面近平直;觸角褐色,絲狀,長度超過身體;復眼橢圓形。前胸背板發達,蓋住中、後胸、呈盾形。前翅各脈褐色。雄蟲翅短,具發音器;雌蟲只具有翅芽,腹末有馬刀形產卵管,長約為前胸背板的2.5倍。前足腔節基部具聽器,3對足的腿節下緣具黑色短刺並呈鋸齒狀。後足發達,善跳躍,腿節上常有褐色縱走暈紋。

蟈蟈是螽斯科中的大型鳴蟲,體長可達50mm(40—55mm),雌蟲比雄蟲略大。通體有綠色、淺綠、淡褐、草白、黑褐等各種體色。頭較大,頂部色較深,呈綠色或褐色。臉長,色淡,呈藍或淡藍綠色。牙尖紫紅色。二觸角須呈絲狀,可長達60mm,褐色。兩個復眼前方有三個單眼。顏面略前傾,基本垂直。前胸背板寬大而發達,呈馬鞍形,厚而堅硬,呈綠色或褐色。背板側區下緣有白色或淡黃色邊。胸部腹板各有一對錐狀刺,後胸的最大。前胸背板前緣平直,後緣呈弧形,向後突出。

雄蟲膠翅比雌蟲長,厚而發達。一般雄蟲前翅長為14—18mm,雌蟲前翅很短,僅為6—8mm,不能鳴叫發音。雄蟲前翅有音銼、刮器和發音鏡,兩前翅摩擦可發了鳴聲,優美響亮。後翅已經退化。腹部肚子為圓狀,尾端略尖上翹著,有背板10塊,呈綠色或褐色,腹板8板(雌蟲)或9塊(雄蟲)。雌蟲尾端有軍刀狀的產卵器,約長29—34mm。六足長而發達,後肢強大,跗式4-4-4,1-3跗節有墊,後足第一跗節跗墊分成2個葉片,後足脛節端距6個,背面2個,腹面4個,中間的2個,後足腿節略比脛節稍長。整個體軀呈縱扁或圓柱狀,腹部膨大,體形寬厚長大。

蟈蟈由於生長環境不同,體色也各不相同。體色翠綠者,稱為「綠哥」、「翠哥」或「三青蟈蟈」;體色黃中帶白者,稱為「糙白」、「白哥」或「草白蟈蟈」;體色紫紅如鐵銹者稱為「鐵哥」或「鐵皮蟈蟈」。從體色價值來說,有「黃不如綠」「綠不如黑」之說。

蟈蟈蟈蟈如按眼睛的顏色來分,綠眼又稱翠眼;黑眼又稱墨眼、烏眼;紅眼又稱赤眼、朱眼、珊瑚眼。以眼色價值來講,也有「綠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說,其中尤以「紅眼翠哥」與「黑眼鐵哥」為好,因為它們顏色艷麗,色彩調和,令人青睞。此外,在端午節後出現的蟈蟈稱「夏叫」「夏哥」,聲音低弱;在立秋後十天出現的蟈蟈稱「早叫」、「秋哥」,叫聲洪亮;在晚秋後出現的蟈蟈稱「冬蟲」、「冬哥」,叫聲柔弱。

蟈蟈的引種方式與管理,國內外幾乎很少有供優良種卵的,以農歷10月至次年的3月進種卵為最好。早春引種卵前,棚內應種上植物如白菜 油菜,蟈蟈一般為6至8天蛻皮一次為一齡 大約七齡左右為成蟲
品種分類

按產地
蟈蟈在中國分布很廣,按產地來分類,可分為北蟈蟈與南蟈蟈兩大類,北蟈蟈優於南蟈蟈。北蟈蟈又分為京蟈蟈(又名燕蟈蟈)、冀蟈蟈(易縣西山北鄉)、晉蟈蟈、魯蟈蟈。生長在我國南方各省的統稱為南蟈蟈。[2]

京蟈蟈:又叫燕蟈蟈。主要指北京山區和郊區的蟈蟈,北京人愛講究大山的蟈蟈。北京以產黑色大鐵蟈蟈著稱。

冀蟈蟈:河北山區,每年蟈蟈產量大。多為鐵皮蟈蟈,紫藍臉,紅牙,粉肚皮膀大翅長蛤蟆音。 間或有少量草白蟈蟈與山青蟈蟈。河北省蟈蟈以保定市易縣西山北鄉的為主,名氣最大。

魯蟈蟈:主要指山東北部為主的地區,魯蟈蟈又以綠蟈蟈為主,但頭項部局部泛紅褐色的邊紋,但也有個頭大點的。也有少量的草白和山青等中等身量的蟈蟈。

晉蟈蟈:山西作為主產小蟈蟈的地區,氣候有些乾旱,多產中小身量蟈蟈,以小個為主的山青、草白蟈蟈以及少量的鐵蟈蟈。晉蟈蟈的優點皮實好養,皮粗翅厚,叫聲響,但不美觀罷了,尤其以宣化蟈蟈最為出名,它耐乾旱,生命力特別強。

南蟈蟈:生長在中國南方各省的蟈蟈都統稱為南蟈蟈。西南四川成都包括長江流域等地的蟈蟈個頭較小,比札嘴略大,鳴聲也小而尖。總的來說南蟈蟈沒有北蟈蟈筋粗皮厚,皮實耐旱,鳴聲也不如北蟈蟈那樣強勁有力。在南方很難見到北方的大鐵蟈蟈。

蟈蟈按體色分類:

從觀賞的角度按體色分類,蟈蟈可分為五類:綠蟈蟈、黑蟈蟈、山青蟈蟈、草白蟈蟈、異色蟈蟈。
綠蟈蟈:綠蟈蟈多生在平原、農田、花生地、豆地、玉米地、菜地等農作物區。綠蟈蟈講究的是通體碧綠,不帶絲毫雜色,在滿目蒼茫的嚴冬里,這種大翡翠綠蟈蟈更能顯示自然之美,也格外耀目。在冬季時期,一般綠蟈蟈價超過黑蟈蟈,就是因為綠色比黑色好看,觀賞價值更高。綠蟈蟈翅薄,一般叫聲偏高,但鳴聲沒有黑蟈蟈那樣響亮寬厚。

黑蟈蟈:黑蟈蟈又稱鐵皮蟈蟈,通體都是青黑色,像鐵皮的顏色,故又稱鐵蟈蟈。主要生長在北京郊外的山區,又以西山為主。正宗黑蟈蟈個大,皮堅翅厚,通體青黑色,紫藍臉,紅牙,粉肚皮,白、黃,深褐翅,黃綠膀牆,褐色前翅背,前翅側區斑黃綠色或黃色,黑青腿,棕須,黑眼或棕眼。體色隨時間、年齡的增大而加深,直到全身黑亮似鐵,鳴聲強勁有力,響亮,寬厚。一蟲鳴叫能蓋過群蟲的鳴聲。一膀一膀地叫,沉著而穩重,有大將的風度。

山青蟈蟈:多大夏秋出現,生長在低山丘陵。灌木雜草間及干河谷、荒地、田野梯田之中,體色以灰綠為主,色淡且雜,頭項腹腿之色也不怎麼統一。山青蟈蟈肚色有綠、黃、白三種,是莊稼地里最常見的普通蟈蟈,不被愛蟲者重視。

草白(糙白)蟈蟈:多在晚秋時出現,生長在山坡、丘陵、田邊、地角、灌木雜草之中。通體色雜且淡,介於綠褐之間,似淺褐之間,似淺淡枯草灰白色,故名草白。天然草白蟈蟈因蛻皮較晚,故深秋長壽者較多,體質不錯,皮實易養。

蟈蟈異色蟈蟈:蟈蟈體色最基本的是黑褐色與黃綠色,經過長期各地環境的影響與個體變異,又逐步衍生出了很罕見的中間色、過渡色,這就是奇特的異色蟈蟈。

紅褐蟈蟈:生長在北方燕山山區,紅頭紫臉,紫紅脖項(紅前胸背板),褐紅腹背,粉紅肚皮,紫紅腿,紅須、金黃翅,前翅側區(俗稱膀牆),鮮綠色,布滿翡翠綠斑,個頭也較大,鳴聲響亮,強勁有力,長壽耐乾旱,體色極美,實為罕見。

金黃蟈蟈:生長在北方的太行山區,褐黃頭,藍臉紅牙,褐黃脖項,黃腿黃肚黃須,金黃翅,惟膀牆(前翅側區)翠綠,通體褐黃閃金光,鳴聲寬厚低沉,蒼勁有力,就像金色閃閃的盔甲在閃爍。這樣的通體褐黃蟈蟈幾十年也難遇一個,甚為稀罕。

藍綠蟈蟈:采於河北固安大提及魯北,它是由綠蟈蟈衍變而來的,其綠色特殊,通體呈藍綠色,與一般綠蟈蟈體色有明顯的不同。藍綠頭。個體肥大,鳴聲響亮,調高音脆。藍綠蟈蟈更是少見,純正天藍更是難得。

五色蟈蟈:生長在河北山區與平原交界的坡地,是由褐黑山蟈蟈衍變而來的,體分為五種顏色,棕褐頭,藍臉紅牙,紅褐脖項,棕胸花腿綠肚皮,金黃前翅,綠膀牆(前翅側區),深紫色腹背板,蟲體身披五色,各部色調鮮明,對比強烈,很是難得,蟲體大色足,皮堅翅厚,鳴聲響亮,雄渾有力。

白蟈蟈:選自晚秋北方的丘陵砂礫荒地,由草白蟈蟈衍變而成。體色很淺淡,微微帶有灰褐淡綠之色,遠看像白色、白項、白胸、白肚、灰白腿、只有翅膀呈淡棕色,淡綠膀牆(前翅側區),銀裝素裹,個頭中等,鳴聲細脆而悠揚。

按叫聲
優雅蟈螽:體型粗壯,中等偏大,體長約35~40毫米,野生蟈螽的體色通常為草綠或褐綠色。頭大,前胸背板寬大,似馬鞍形,側板下緣和後緣鑲以白邊。叫聲如:「極-極,極-極」。

暗褐蟈螽:體形同於優 蟈螽,翅面具草綠色,條紋並布滿褐色斑點,呈花翅狀,故也有「花叫」叫聲:「吱拉,吱拉」。

鼓翅鳴螽:體型偏小且娟秀,翅薄呈半透明,翅脈清晰可見,如婦人紗裙,故「姐兒」之尊稱。叫聲:「甲、甲、甲」

素色似織螽:體形中等,體大部分為草綠,頭部背面黃褐,叫聲「絲扎-絲扎」接近紡織娘,故有「小故娘」之美名。

斑翅草螽:是一種常見種,體型小,體色為綠色和褐色兩種。叫聲:「絲-絲」中間有小停頓。

悅鳴草螽:體型與草螽相似,體色艷麗,深綠或黃綠色。叫聲:「齊-齊-」可連續鳴叫。

蟈蟈是中國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愛的鳴蟲。北方人叫它蟈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時代就被人們飼養了。因它能繁殖眾多的子孫,故被古人視為興旺的吉祥物。至今,民間在小兒搖籃邊還掛著蟈蟈的籠子。

蟈蟈中國分布有5種以上,可按產地分類為南蟈蟈,北蟈蟈兩大部分,北蟈蟈優於南蟈蟈。北蟈蟈又分為京蟈蟈,冀蟈蟈(易縣西山北),晉蟈蟈,魯蟈蟈等。南方各省蟈蟈統稱南蟈蟈,但個頭較小,鳴聲小而尖,體色不純正。總體來說沒有北蟈蟈個頭大,皮實耐旱鳴聲強勁有力!

按體色分類可分為5類;黑蟈蟈(鐵蟈蟈)綠蟈蟈,草白蟈蟈。山青蟈蟈,異色蟈蟈。如易縣西山北的蟈蟈多為鐵皮蟈蟈,所以說欲捉,欲買極品名優蟈蟈就到蟈蟈的名產地——易縣-西山北來!要想當年出蟲必須選用頭伏蟲,蟈蟈的名產地易縣--西山北--山區陽坡的蟈蟈成熟在全國為最早!一般5月-6月生長為成品。

90年代隨著農葯大量使用和普及,蟈蟈只有在山區荒石叢中還棲息一些,主要分布於中國河北、河南、山東等省,全國各地都有大小不等的蟈蟈市場,其中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西山北鄉是全國最大的蟈蟈批發集散地,山東的濟南市也是蟈蟈的大市場,各大城市也都有鳴蟲市場。近幾年每隻售價都在5元左右,在冬季蟈蟈售價從5元至上百上千不等,有些特膀的上千上萬的也有不少。養蟈蟈的容器也從以前草編的到上千上萬的象牙不等

❹ 蟈蟈的種類和介紹圖片

常見的蟈蟈有綠蟈蟈、黑鐵蟈蟈、草白蟈蟈、紅褐蟈蟈、五色蟈蟈、白蟈蟈等。
綠蟈蟈:通體碧綠色,沒有雜色,翅膀薄,叫聲偏高,但不如黑蟈蟈響亮。
黑鐵蟈蟈:通體為青黑色,肚皮粉色,翅膀為白色或黃色、深褐色,前翅背為褐色,前翅側區斑為黃綠色或黃色,並且體色會逐漸加深,叫聲響亮。
草白蟈蟈:多見於山坡、丘陵、田邊、地角、灌木雜草中,於晚秋時期最為常見。體表顏色較雜,並且顏色較淡,介於綠褐之間(淺褐色至淺淡枯草灰白色)。蛻皮時間較短,體質較好,容易飼養。
紅褐蟈蟈個頭較大,紅頭紫臉,前胸背板紅色,腹背紅褐色,肚皮粉紅色,腿腳紫紅色,觸須紅色,翅膀金黃色,前翅側區鮮綠色,並布滿翡翠綠斑。叫聲響亮,壽命較長,耐旱能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