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竹石流泉高清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我是長子搞笑圖片大全 2024-11-25 07:45:49
名人名言唯美的圖片 2024-11-25 07:40:11

竹石流泉高清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4-08-13 06:39:08

㈠ 漢橋話畫:鄭板橋《竹石圖》竹引清風,石存岳意

《竹石圖》,清代,鄭板橋,紙本水墨,縱217.4厘米,橫120.6厘米,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名畫鑒賞

《竹石圖》是清代畫家鄭燮62歲時所畫庭院之竹,瘦石壁立,以白描筆意為主,中鋒勾勒,用筆致瘦硬的長折帶皴勾出堅硬挺削的石質,極盡變化,神韻具足。石前有兩三枝勁拔挺秀的新篁修竹,有呼有應,以「冗繁削盡留清瘦」的簡潔畫法寫成,這正是鄭板橋的典型風格。整個畫面,簡約明快,竹清石秀,氣勢俊邁,風神肅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概。鄭板橋畫竹以「簡、瘦」為上,此圖以簡勁筆鋒勾勒突兀的山石,在整個堅硬瘦石折襇處略施以小斧劈皺,崚嶒之態頓出。竹竿雖細卻不弱,竹葉少而腴,不乏蔥翠富強,一竿修竹頂天立地,其他竹子則交錯紛雜有致,虛實、濃淡、高低、遠近兩相呼應,在妙趣橫生間又生一種孤傲之氣。

畫作上的款書直抒胸懷,題句雲:「昔東坡居士作古木竹石,使用枯樹而無竹,則黯然無色矣,余作竹作石固無取於枯木也;意在畫竹,則竹為主以石為輔之,今石反大於竹多於竹,又出於格外也;不泥古法,不執己見,維在活而已……」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創作思想:首先是作畫不落前人窠臼,不能唯古是從,食古不化,主張「師其意不師其跡」,「但得宋元氣韻在,何須依樣畫葫蘆」;其次是創作不能恪守陳法,不要怕出格,要追求新的表現手法;再者是創作不迷信古法,不固執己見,做到一個「活」字。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雲乎哉。」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正是從生活形象到藝術形象的加工、提煉、概括、提高的過程。「意在筆先」是必須遵循的法則,而只有對方法靈活運用才能創造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

鄭板橋《竹石圖》

這幅《竹石圖》,鄭板橋將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節節屹立而上,直沖雲天,每一片葉子都有著不同的表情,墨色水靈,逼真地表現竹的質感,而且竹的纖細清颯之美更襯託了石的另一番風情。在構圖上又將竹與石的位置關系和題詩文字處理得十分協調,而且他的書法是越到晚年越是風神獨具、揮灑自如、翰墨蒼勁。「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曾感嘆:相較兩人的畫品,自己畫的竹子終不如板橋有林下風度啊。

畫趣拾珍

鄭板橋被後人譽為「詩、書、畫」三絕的全才畫家,且在三絕之中又有三真,特別強調要表現真性情、真意氣、真趣味。

鄭板橋的繪畫成就極高,尤擅畫竹石,細枝粗葉,瘦勁孤高,格調超人。他畫竹有「胸無成竹」的理論,並無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他自稱:「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鄭板橋強調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卻相通,同時強調構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合,其創作體會鮮明地表露於一則題畫中:「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浮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筆下的竹注重「瘦與節」的結合,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據說,曾經有一大戶大家請鄭板橋畫竹,酒過之後他便向這家牆壁上大盆灑墨,扔筆不畫,晚上風雨大作把牆壁上的墨跡沖刷一遍,第二天一大早竟是一幅淋漓盡致的墨竹,還有幾只麻雀以為來到了竹林撞昏在壁下。傳說自然不可全信,但卻可想見鄭板橋作畫的創造性。

鄭板橋《幽蘭圖》

他所畫之蘭突出山間野氣,用筆秀逸,幽香撲人,且常借題畫詩發泄心中的牢騷和憤懣,如「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反映了他清高、落落難合的態度。他還畫過破盆蘭花、峭壁蘭花,也都隱喻胸中抱負不得施展的遭遇。

他的書法融黃庭堅、蘇東坡之體,摻入篆隸楷行諸體並雜以蘭竹筆畫入書,大小參差,標新立異,既有峻峭縱橫之雄,又有瀟灑秀麗之韻,人稱「六分半書」。

數千年來的中國文人是恥於談錢的,大多以為俗不可耐,而鄭板橋卻有著獨到的雅俗觀,認為拿畫換錢沒什麼可羞恥的。30歲的鄭板橋教書已經難以糊口,於是就到揚州以賣畫為生,當了10年的職業畫家,就是在後來擔任縣令期間也認為「苟不入仕途,鬻書賣畫,收入較多於廉俸數倍」,並想好了自己的退路,要與李姓的朋友一起以賣畫為生,在《署中示舍弟墨》的信中寫道:「速裝我硯,速攜我稿,賣畫揚州,與李同老」。果然,他辭官之後到病逝之前一直作為職業畫家,賣畫謀生20年。《申報館叢書•續集》載,人們持金銀來鄭板橋門下求畫,門堂外總是布滿客人的鞋子,客人在里間默默地等待書畫的出爐,買畫的人不乏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騷人詞伯、山中老僧、黃冠煉客,更多的買主則是鹽商、徽商之類的富商大賈。鄭板橋把書畫作品作為商品來推銷,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明碼標價,按質論值,公開表明自己職業畫家的身份。

而說到鄭板橋接下來便一定會引出「揚州八怪」的話題,在「揚州八怪」中,鄭板橋當屬代表人物,文獻載乾隆東巡時曾封鄭板橋為「書畫史」。

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指的是清朝康熙中期至乾隆中期活動在揚州的一些職業畫家,雖然名以「八怪」,但並沒有真正特指哪8位畫家,而藝術史家匯集種種史籍,被列在「八怪」名下的居然有15位畫家之多,除了鄭板橋外還有金農、黃慎、高翔、李方膺、邊壽民、高鳳翰、汪士慎、李觶、邊壽民、楊法、李苑、陳撰、閔貞、羅聘等等,而且這15個人中真正是揚州人的只有高翔一人,羅聘祖籍安徽移居到揚州,而其他人更是天南地北,因為種種原因才在揚州落腳賣畫。所以像這樣一群既沒有地緣關系,又沒有師承關系,卻能走到一起,並被劃為一個畫派,在對籍貫與門戶十分重視的古代中國是個不多見、也進步不少的現象。首先他們都是活動在揚州地區。揚州濱海,有鹽業之利,鹽商成為雍正、乾隆兩朝全國最富有的商賈,帶動了揚州一地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

但在古代中國,歷來對職業也有高低之分,商人的社會地位從來都很低,富商們為了改善自己以及家族的地位,不僅讓後代人讀書做官,同時也附庸風雅,扶植一下當地的文化藝術事業,在自己的家中組織一下文人雅集,八怪中人都不是些普通的畫匠之輩,多為飽學之士,極富風雅,而且這些畫家雖然有的曾經為官,但最終都走上職業畫家的道路,所以他們的門檻也沒有不賣畫的士人們那麼高,於是鹽商與以八怪為代表的優秀職業畫家之間建立了十分密切的關系,像「揚州八怪」中的很多人在沒有定居揚州之前都寄居在這些商賈家中。除了與鹽商的關系之外,這些人的畫風都有與當時主流風格拉開距離,注重個人感受、個性抒發、自成一家的一面,於題材方面也有新的拓展,表現了過去被文人忽視的下層生活,像黃慎筆下的漁夫、漁婦等。他們的畫作在當時之人以及在他們身後一些清朝人眼中卻是「前衛」之作,褒貶不一。

「揚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他們對官場的腐敗、富商的巧取豪奪都有所了解,面對現實生活中的貧富差別,結合自身的遭遇,對社會產生了強烈不滿,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並代為發出憤怒之聲。但是由於他們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而當時的清王朝又正處於盛世,他們的感慨和不滿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籬。他們當中作官的力爭能有所建樹,使百姓安居樂業,維護封建秩序;無意官場的則潔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標榜。

鄭板橋《竹石圖》局部

然而,他們又不可能擺脫對地主官商的經濟依附,所以常處在思想矛盾的極端痛苦之中,在憤世嫉俗之外,不得不妥協以求生存。 「揚州八怪」中鄭板橋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留下了許多言論,可以說是揚州八怪中的思想家,他由官到民,由士變商,由文人畫家轉為職業畫家的生活經歷,最終形成了疏離正統藝術、標新立異、以怪為上的畫風,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重要地位。鄭板橋書畫的獨特風格和傑出成就在當時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追隨者甚眾,並有了「板橋派」之稱,後世不少名家也宗學其法,吸取他勇於革新的精神,紛紛創立新格,如近代「海派」諸家以及現代齊白石等人。

鄭板橋出生於日漸破落的書香門第,父親是縣稟生,家道中落後以授徒為生,生活清苦。鄭板橋是獨子,不幸三歲喪母,依靠乳母費氏撫養。費氏乃是他祖母的侍婢,感主人之恩,拋下自己的丈夫與孩子來到鄭家共度患難,每日清晨背負著瘦弱的板橋到市上作小販,寧願自己餓著肚子,總得先買個燒餅給小板橋充飢。後來她自己的兒子雖當了八品官,請她回去享福,她仍然留在鄭家吃苦。鄭板橋特為乳娘寫了一首詩,講述患難恩撫的經過情景,詩為:「平生所負恩,不獨一乳母,長恨富貴遲,遂令慚恧久,黃泉路迂闊,白發人老丑,食祿千萬鍾,不如餅在手。」鄭板橋的繼母郝氏賢慧而有愛心,可惜體弱,禁不住飢寒的煎熬,於板橋十四歲時去世,對未成年的孩子來說也是一項很大的打擊。

鄭板橋《竹石圖》局部

鄭板橋幼隨父學,16歲隨陸震學作詞。後因娶妻生子,再加上父親年邁,為謀生計開設私塾於真州之江村(又稱西村),從事教館生涯三四年。雍正十年(1752年),鄭板橋到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到京師參加會試,中了進士,並特作《秋葵石筍圖》以自賀。鄭板橋總結自己是「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乾隆七年(1742年)春,鄭板橋赴任山東范縣縣令,五年後調濰縣又做了七年知縣,前後共當12年縣令。據史料記載,他在做范、濰知縣時很有一些惠政,案無一積牘,無一冤民,從而得到老百姓的擁護,為政清廉,節衣縮食,是位頗有政績的清官。鄭板橋曾賦詩「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范縣地處黃河北岸,有十萬人口,而縣城裡卻只有四五十戶人家,還不如一個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鄭板橋就出了個怪招:讓人把縣衙的牆壁打了許多的洞。別人不解去問他,他說這是出出前任縣官的惡習和俗氣。

鄭板橋《竹石圖》局部

五年之後,鄭板橋調任山東濰縣縣令,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迴避」和「肅靜」牌子,不許鳴鑼開道,有時還穿著布衣草鞋微服訪貧問苦。有一次夜裡出去聽到有間茅草屋裡傳出陣陣讀書聲。一看原來是一個叫韓夢周的貧困青年在苦讀,鄭板橋就拿出自己的銀子資助他,後來韓夢周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

濰縣出土過各類青銅器,上古的禮器、樂器等更受鑒藏活動的重視,乾隆帝曾頒布周代以前的十種禮器樣式,置於孔廟大成殿,推動了鑒藏活動對上古禮器的追求和尊崇。而鄭板橋擔任濰縣縣令後卻獨獨青睞於古銅鏡,對當地出土的古銅鏡興發了購藏之舉。金德瑛是鄭板橋同科狀元,路經濰縣自然要看望共同經歷了風雨的同窗。此時,二人都已成了白發點染的老人,相見時自然感慨萬端,金德瑛獲知同窗正因賑濟災民遭人誣告,分明感到他在感念情懷中透露著一種慷慨悲涼、人生升華的無窮魅力。

長夜苦短,相逢在濰縣的兩位老友終於到了分別的時刻。鄭板橋從他購藏的100餘面古銅鏡中精心挑選了5面贈送給金德瑛,並賦詩道:「土花剝蝕蛟龍缺,秋水澄泓海月殘。料得君心如此鏡,玉堂高掛古清寒。」同窗友人亦在官途,必然頭頂「明鏡高懸」的大匾,而心中的明鏡更要緊。贈鏡賦詩是要老友「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常常返觀自照,做那明斷高堂、解民倒懸的清官。金德瑛答以長詩,以「等閑長物無所以,照膽照妖殊可以。藉將鑒戒白頭心,漏盡鍾鳴庶行止」等句自明心志,表示與鄭板橋皓首同心。鄭板橋收藏古銅鏡原來有此深意:他是要友、要己以鏡鑒戒警人生。這種意識代表了文人錚錚鐵骨、滌污盪穢的清高自善,代表了文人兩袖清風、關情遺愛的入世為眾,同樣也折射著他「一片冰心在玉壺」的人生風采。

鄭板橋《竹石圖》局部

鄭板橋刻了一方圖章明志:「恨不得填滿普天飢債」。在發生嚴重災情時,他毅然決定開官倉借糧給百姓應急,下屬們都勸他慎重從事,因為如果沒有上報批准擅自打開官倉要受懲處。鄭板橋說:等批下來百姓早就餓死了,這責任由我一人來承擔!他還責令富戶輪流舍粥供飢民糊口,並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他的果斷救活了很多百姓。秋後如果遇上了災年,百姓們無法歸還糧食,鄭板橋乾脆讓人把債券燒了,百姓們都很感謝他這個體恤百姓、愛民如子的清官。

鄭板橋做官不講排場,給他帶來麻煩。由於他常下鄉體察民情,上級來視察時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責問。在乾隆十七年時濰縣發生了百年未見的旱災,欽差姚耀宗不聞不問,反而向鄭板橋求字畫,鄭板橋就以鬼畫諷刺,姚耀宗怒而撕畫。家人勸道:既然皇上不問,欽差不理,你就裝作糊塗嘛!鄭板橋怒言:裝糊塗,我裝不來。鄭板橋因為申請救濟而觸怒了上司,結果被罷了官。鄭板橋只雇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著前邊領路,一頭馱著自己所有的書畫去揚州賣畫為生。臨行前向送別他的濰縣百姓贈畫留念,畫上題詩一首:「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鄭板橋做縣令長達十二年之久卻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見了都很感動,依依不捨。

鄭板橋辭官回家後「一肩明月,兩袖清風」,只攜黃狗一條,蘭花一盆。一天夜裡,他輾轉不眠,恰有小偷光顧,他想:如高聲呼喊,萬一小偷動手,自己無力對付,可是假裝熟睡任他偷拿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聲吟道:「細雨蒙蒙夜沉沉,樑上君子進我門。」此時小偷已近床邊,聞聲暗驚,又聽到:「腹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文。」小偷轉身出門,又聽裡面說:「出門休驚黃尾犬。」小偷想既有惡犬何不翻牆而出,正要上牆又聽到:「越牆莫損蘭花盆。」小偷一看,牆頭果有蘭花一盆,於是細心避開,腳剛著地,屋裡又傳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著月黑趕豪門。」

鄭板橋《竹石圖》局部

鄭板橋52歲得子,標準的老年得子,在重子嗣的封建男權社會,其意義非同凡響。當時鄭板橋在濰縣當縣令,而家屬都在老家,相隔千里,他很牽掛兒子,於是寫信回家叮囑弟弟如何培養侄兒,一定要「愛之必以其道」,在玩耍嬉戲中可以培養他仁義真摯的性格,不要把他培養成刻薄急躁之輩。鄭板橋重視細節,建議弟弟:如果兒子正在吃糖果,一定要讓兒子拿自己的糖果跟大家分享,都是父母所生,都值得疼愛,沒有什麼老爺下人之分,千萬不能讓兒子去欺負傭人家的小孩。在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里,鄭板橋畢竟是做官的,他的兒子自然要比傭人的兒女高人一等。鄭板橋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他認為「中舉,中進士,作官」都比不過「明理做個好人」,明白大家都平等的道理,就會做一個平等待人的人,而這樣的人漸漸多起來就會有一個平等待人的好環境,優勢的衡量標准不再停留在財富地位這樣單一的基礎上,彼此承認,彼此尊重。

鄭板橋任濰縣知縣時,其堂弟為了祖傳房屋的一段牆基與鄰居訴訟,要他函告興化縣相托,以便贏得官司。鄭板橋看完信後,立即賦詩回書:「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退一步海闊天空,自然會求得心態平和。

鄭板橋經歷了前50年清貧的游歷闖盪生活,耳順之年又被貶官,頗為失意,在壯志未酬的情況下,他意識到了「糊塗」的可貴,提出了「難得糊塗」。據說,「難得糊塗」四個字是在山東萊州的雲峰山寫的。有一年鄭板橋專程至此觀摩鄭文公碑,流連忘返,夜晚不得已借宿於山間茅屋,屋主是一儒雅老翁,自稱「糊塗老人」,談吐高雅舉止不凡,與人交談起來十分融洽。老人的家中有一塊方桌般大小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實為世間極品,鄭板橋十分嘆賞。

老人請鄭板橋題字以便刻於硯背,鄭板橋認為老人必有來歷,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字,並蓋上了自己「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方印。因硯台還有許多空白,鄭板橋覺得老人應該寫一段跋語,老人便提筆寫道:「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寶貴之門也。」老人也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板橋一看大驚,知道老人是一位隱退的高潔雅士,頓感自身的淺薄,敬仰之心猶然而生。有感於糊塗老人的命名,見硯背上還有空隙,鄭板橋便補寫了一段話:「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

「難得糊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後世的人們感慨「難得糊塗」四字中富含的哲理,便以橫聯形式掛於家中,作為處世的警言。如果生活在一個社會公平、制度透明的時代,大家是沒有難得糊塗這樣的感觸的。鄭板橋的「難得糊塗」是一種自勉,一種妥協,是在「康乾盛世」這個大背景下對封建社會的絕望,也是一種智慧。無為、遁世、明哲保身的思想道出了他那個時代的無奈!

其實「難得糊塗」的含義是多種多樣,極為豐富,不說明白反而讓這四個字更具魅力。 「難得糊塗」是一種境界,心中有遠大志向的人自然對枝節不屑一顧,只著眼大方向,做中流砥柱;「難得糊塗」是一種經歷,只有飽經風霜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諦;「難得糊塗」是一種資格,名利淡泊、寧靜致遠的人內涵豐富、底蘊深厚,以平常心對待人生,泰然安詳;「難得糊塗」是一種智慧,在紛繁變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能知人間風雲變幻,處事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難得糊塗」是一種氣度,使人超凡脫俗、胸襟坦盪、氣宇灑脫、包容萬象。

名家小傳

鄭板橋畫像

鄭燮(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他善畫蘭、竹、石、松、菊,尤精墨竹,學徐渭、石濤、八大山人的畫法,擅長水墨寫意,主張繼承傳統「學七撇三」,「各有靈苗各自探」,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恩想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清代揚州畫派的代表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有詩、書、畫「三絕」之譽。傳世作品有《竹石圖》、《梅竹圖》、《墨竹圖》、《蘭竹石圖》等。​​​​

文章來源於畫家邱漢橋新浪微博

㈡ 趵突泉的簡介或圖片

濟南趵突泉公園簡介
趵突泉公園始建於一九五六年,因內有趵突泉而得名。現居市中心,位於濼源大街西首。趵突泉周圍泉池眾多,形成了趵突泉群。著名的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卧牛泉、皇華泉、柳絮泉、老金線泉、洗缽泉、尚志泉、螺絲泉、滿井泉、無憂泉、白雲泉、望水泉、東高泉、登州泉、杜康泉、混沙泉、龍池泉、白龍灣等,構成了四大泉群之首。作為眾泉之冠趵突泉成了泉城的獨特象徵。

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全園共規劃為十個景區,這就是趵突泉景區、三大殿景區、尚志堂景區、漱玉泉景區、東門入口區、楓溪景區、滄園景區、白雪樓區、南門入口區、萬竹園景區,總面積近百畝。

趵突泉景區在我們公園內西側,是全園構圖中心,由亭、堂、廊、榭組成了一個封閉空間,高低錯落的建築像眾星捧月一樣,簇擁著噴突騰涌的趵突泉,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泉景,被譽為濼水之源,在史書上第一次出現是<<春秋>>上關於魯桓公和濟襄公談判兩國邊界一事的記載。魯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齊國和魯國因邊界爭執發生戰爭,次年春,魯桓公到齊國談判邊界問題,會齊侯(齊襄公)於濼。濼,濼水的源頭,即趵突泉。所以趵突泉為人所知已經有二千五、六百年的歷史了。當然那時濼水之源,名字並不叫趵突泉,北魏時,因泉上建有娥姜(英)廟,谷稱娥姜(英)水,直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學家曾鞏始稱為趵突泉,並流傳至今。不過,宋朝.金代曾有人稱叫「溫泉」、「檻泉」、「爆流泉」、「瀑流泉」等等,但都不如趵突泉這個名字精當傳神。

趵突泉,三窟並發,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稱「趵突騰空「。「雲霧潤蒸」是趵突泉一景。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到了嚴冬早晨,水面上水氣裊裊上升,象一層薄煙,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這一切與淡淡的薄霧,構成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奇特景觀為濟南八景之一,歷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多有贊美。諸如宋代曾鞏、蘇軾、金代元好問,元代趙孟府、張養浩,明代王守仁,清代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等都有吟泉佳作。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在趵突泉邊寫詩刻石,頌揚名泉,當代文豪郭沫若等也都有贊頌的美文。

趵突泉東西之間的這座南北向的小橋,名曰來鶴橋,原為木橋,明代萬曆初所建,天啟末年重修,濟南解放後擴建公園時將其改建為石橋。橋南首的彩繪木牌坊是原來的樣子,牌坊匾額朝南的一面上刻「洞天福地」;朝北的一面是「蓬山舊跡」,「蓬山」指傳說中東海神山的蓬萊、方丈、瀛州三座神山,趵突泉為何稱「蓬山舊跡」?意為東海神山不過傳說而已,誰也沒有見過,但趵突泉的三股水其狀如山,但不可攀,好象神話中的蓬萊仙山一般,所以稱其為「蓬山舊跡」。泉池西側伸入水中的小亭叫觀瀾亭,此亭建於明朝天順五年(1461),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亭西牆壁上嵌刻的兩塊石碑,一塊「觀瀾」兩個大字,取自<<孟子.盡心>>「觀水有術,必觀其瀾」,為明代書法家張欽的墨跡。另一「第一泉」的石刻,是清朝同治年間王鍾霖的手筆。亭東泉池中這塊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鐫三個雄健大字:趵突泉,為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所寫,細心的遊客有的可能會發現突變成了「突」,缺了兩點,傳說勁挺柱涌的三股水把「蓋子」頂掉了,才使「突」字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當然這只是形容泉水勢強,人們的一種遐想。泉池南岸透窗臨池榭廊是解放後所建,近年來成了「閑時墨客會名優」京劇名流演出的舞台。趵突泉東池北岸,依水而著,窗明幾凈的建築就是有名的蓬萊茶社,又稱望鶴亭茶社,清代文人施閏章曾寫詩歌曰:「仰而見山之青,俯而見泉之潔,清流激湍兮,孰浚其源?潛蛟出蟄兮,飛虹蜿蜒」。說明這個地方在當時是極目遠眺,俯首凝視,觀賞領略遠近山水之美的絕妙境地。據說當年康熙、乾隆兩個皇帝都曾在這里臨水靜坐,品茗賞泉,領略趵突泉的萬般風韻。當品嘗到趵突泉水後,竟將南巡中攜飲之北京玉泉水全部換為趵突泉的水,故有「潤澤春茶味更真」,不飲趵突泉的水,空負濟南遊之說。趵突泉池北岸的大殿叫「濼源堂」,緊挨濼源堂的兩座大殿,統稱呂祖廟,也叫「呂仙祠」、「呂公祠」、「呂祖閣」。

這三座大殿坐北朝南,在同一中軸線上,自成院落,是一組較大的古建築群。解放前,第一大殿祀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稱「呂祖閣」,第二大殿祀呂洞賓的教師鍾離權,稱「鍾離宮」,上層祀文昌,第三大殿是斗母殿。最南的大殿濼源堂,三間兩層,歇山飛檐,古色古香,楹柱上的木刻楹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是趙孟府的泳泉句,由當代著名書法家金榮先生書寫。一大殿始建於北宋熙寧年間,南殿臨濼水的源頭,故稱「濼源堂」,北殿面對歷山故稱「歷山堂」,解放後恢復為「濼源堂」。遊客們看到中間這座殿堂叫娥英祠,娥英祠是紀念大舜的兩妃娥皇和女英而建,據<<水經注>>記載:「濼水谷謂之娥姜水。以泉源的娥英祠故也」足以證明在1500年前就建有此祠。現在的祠是明代建築。娥英祠後面的「三聖殿」是清代建築。在院落內花格透牆鑲嵌著的30餘方石刻都是明清時名人的泳泉佳作,院內這尊石碑,前書「激湍」二字,後<<再題趵突泉作>>出自康熙和乾隆之手,兩個皇帝在同一石碑題詞作詩,在國內極為少見,這些碑文,石刻文物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也是研究泉水文脈不可多得的史料。

尚志堂原是「金線書院」(亦名尚志書院),由金線泉得名,同治九年,山東巡撫相寶禎建書院,手書額「尚志堂」,「尚志」是「仁義」的意思。堂後設齋舍數十間,門口寫著「金泉精舍」。此後,相繼改為「校士館」、「師范傳習所」、「存古堂」,是專門培養科舉人才的機構。院外三面小溪環抱,泉水深淙,沿屋穿廊,使整個院落顯的敞中有蔽,鬧中有靜。北廳房為主建築,背後有修竹、芭蕉相掩。西廊的冬青樹叢,掩映道路,形成綠廊。院內名石「待月峰」屬宋代壽山艮岳遺物,上面布滿月形透洞,每當皓月當空,月光穿過洞穴,灑在池邊水中,景觀奇特,故有詩贊詠:「精靈俊逸玉玲瓏,神工鬼斧渾然成,一輪三十六輪月,變幻俱在此石中」。(竹石軒)尚志堂院中栽植的白玉蘭,紫玉蘭,初春花開,芳香撲鼻,人們還把該院稱作「玉蘭院」。

漱玉泉景區與尚志堂景區相鄰。東側高近4米,重約8噸的太湖石,挺拔露骨,筋絡明顯,紋理凹凸,具有皺、痩、透的優點,名叫龜石,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張養浩之物。別小看這塊石頭,它是重要文物,現鳳、龍、麟稱為四大靈石,是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塊名石,極為珍貴,稱為鎮城之石,堪稱泉城第一名石。傳說在這塊石下留影將可健康長壽。這方名石立於這蒼松翠竹之間,宛若一幅立體山水畫軸。龜石北面隔路處的假山建於六十年代,泉溪環繞,山徑盤曲,青松垂蔭,登高望下可一覽園內外景色。漱玉泉是大家看到的這個呈長方形,四壁欄桿皆有漢白玉石砌成,潔白溫潤,清澈可見的泉池。您們看,泉水從石壁上平展溢出,狀如水晶簾幕,經過一片雲集的亂石斜濺,活潑歡騰地瀉入這方遠二十餘公尺的池塘里,其聲琅琅,響若漱玉,相傳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居住時,經常在泉邊梳妝打扮。漱玉泉對面的這座民族形式的小院落,是為紀念李清照而建的「李清照紀念堂」。這是根據李清照故居在漱玉泉邊的歷史記載,按照民族風貌六十年代的建築。院內由正廳溪亭、疊翠軒、迴廊、大門構成,奇峰聳立,松竹掩映,整個院落顯得朴實清幽。門樓、正廳、迎門屏風前後均為當代文豪郭沫若民題字。正廳楹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後主遺風」的對聯體現著郭沫若大師的文才。院內東牆壁嵌刻的20方石刻墨跡出自啟功、蔣維崧等著名書法家之手。紀念堂正廳,迎門聳立的李清照全身塑像,為著名雕塑家王照善等人創作。廳內陳列的李清照生平事跡、各種版本的著作和書畫家為紀念堂所作的字畫極為珍貴難得。漱玉泉景區名泉眾多,除了千秋飛流的漱玉泉,還有春城飛花的柳絮泉、千載神奇金線泉,古樸如鏡皇華泉,水聲聲情馬跑泉等諸多名泉。

東門入口區建築中採用了許多「建築小品」。運用障景手法,迎門疊山,避免一覽無余,山高4米,寬13米,長30米,氣勢磅礴,青條披扶,松柏儲澗。山後溪流環抱,山中洞壑幽深。遊人可繞繞山穿洞進入南側景色開朗的楓溪區。楓溪開闊狹長,透視線達120餘米。前景為向島榭,中景為曲橋,遠景是假山,山後跌瀑布,兩岸植花木,景深悠悠。

趵突泉東南的滄園,是一九五六年為紀念明代嘉清年間濟南的著名詩人,也就是「後七子」之一的李攀龍(滄溟)所建,因其自稱滄海一勺,故為滄園,共三廳兩院,外廊環繞,曲廊相圍,園內植有奇花異木,陳列有各種盆景,如果在冬季,蒼松滴翠,修竹婆娑,臘梅盛開,恰似一幅立體歲寒三友圖。滄園,內設王雪濤畫,王雪濤是當代著名畫家,善長小寫意,與潘天壽、李苦禪等齊名,展室內珍藏著200餘幅珍品遺作,供遊人長期觀賞。

白雪樓景區西臨無憂泉,東靠楓溪島、南沿新泉池,白雪樓位於景區中心。原來的白雪樓是明代萬年間所建,樓是五間兩層,坐北朝南,前面出廈,落地木鬲,起初稱「歷山書院」、「白雪書院」直到嘉慶八年,樓上房檐下方有「白雪樓」匾額。光緒年間,在此居住的膠州人匡源在門的上方又雕刻了「李滄溟先生祠」的匾額。房舍後為李姓居住,擴建公園時被拆除。白雪樓是李攀龍的讀書處。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居士,歷城人,是明代著名文學家,中國文學史上後七子之一,被尊為「宗工巨匠」,蔚為一代詞宗。倡導文學復古運動,寫過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人稱「為三百年絕調」,著有<<滄溟先生集>>,考中進士後去陝西任按察司提學副使。嘉靖三十五年,因與巡撫殷中丞意見不合,辭職東歸,後起復為浙江按察司副使,轉河南按察使,卒於官。白雪樓景區藤蘿掩蔭,地形開闊成了趵突泉的文化娛樂中心,每天絲弦悠揚,古箏陣陣,專業劇團為遊客獻上他們精心創作的節目,聽曲觀泉別有一番情趣。

趵突泉南大門佔地1575平方米,東西長47.5米,南北深13米,主門高8.4米,設計新穎,古今結合,造型別致具有傳統風格和地方特色,韻味十足的垂花門,配以懸山歇山鉤連干革塔屋面,門樓飛檐,前後丹柱,雙脊比翼。紅柱、綠瓦,盎然古意。石級、圍欄、平台典雅莊重。門前方池總長29米,寬9米,池內吐水吐雨,人造噴泉珠濺玉。大門內外顏額上的「激湍」、「趵突泉」金字匾牌取自康熙、乾隆手跡,門內側「濼源門」集書聖王羲之之字。抱柱前「噴珠屑玉水瀾翻,盈魯育齊相鼎峙」的楹聯摘取自乾隆的詩文筆跡。整個建築空間通透,園景顯露,景色交融,流線貫通,迎門假山上的紅楓、耐冬、青松、翠竹與大門相映增輝,優美和諧,有關專家認定,趵突泉南大門堪稱中國園林第一門。是濟南又一重要景觀。

萬竹園是趵突泉的園中園,位於公園西鄰,是一座環境清幽、景色宜人的園林勝景,它佔地18畝,以13個不同院落組成,園內外有白雲、白龍、東高、望水、登州、杜康諸名泉,是一處獨具風格的私人庭園。萬竹園之名始見於元朝,明代隆慶四年(1570)宰相殷士儋歸隱濟南,居萬竹園易名為「通樂園」,又名「川上精舍」,清朝康熙年間,濟南著名詩人王蘋購得此園,又易名為「二十四泉草堂」,取園內望水泉居濟南二十四位之意。到了民國初年,軍閥張懷芝占據該園,歷經數年修建方成今日規模,一九八四年正式對外開放,一九八六年,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紀念館設在園內,李苦禪珍藏的書畫、文物及本人作品共400餘件長期展出,供遊人觀賞,萬竹園也稱李苦禪紀念館。萬竹園由四部分組成,前、東、西三園成品字形排列,在北方四合院的基礎上,揉合了江南古典園林的特點和風格,利用牆、廊、溪、橋等對空間進行分割,構成了層層迭迭的院落。這個園子現有186間房舍,各院廳房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曲廊環繞,院院相連,樓、堂、亭廡參差錯落,梁、額枋等處彩繪和雕刻的人物、鳥獸巧奪天工,細膩逼真。進門假山為清末民初遺物,萬竹園以竹為基調,各色名貴花木繁多,如玉蘭院、石榴院、海棠院、木瓜院等。萬竹園是個不可多得的園林,一九九三年被收入<<中國傳統民居圖集>>,它無論從園林藝術,還是從歷史文物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㈢ 關於泉和竹的詩句

1.形容泉水和竹子的詩詞

竹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宋.蘇東坡)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詠竹(傅龐如)

破土凌雲節節高,寒驅三九領風騷。

不流斑竹多情淚,甘為春山化雪濤。

詠竹(七律)

茅舍小橋流水邊,安居落戶自怡然。風摧體歪根猶正,雪壓腰枝志更堅。

身負盛名常守節,胸懷虛谷暗浮煙。寒霜暑熱毫無畏,春夏秋冬四季妍。

唐·李建勛

瓊節高吹宿風枝,風流交我立忘歸。

最憐瑟瑟斜陽下,花影相和滿客衣。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歸傍砌栽。

好風終日起,幽鳥有時來。

篩月牽詩興,籠煙伴酒杯。

南窗輕睡起,蕭颯風雨聲。

唐·鄭谷

宜煙宜雨又宜風,拂水藏時復間松。

移得蕭騷從遠寺,洗來巰侵見前峰。

侵階蘚折春芽迸,繞徑莎微夏陽濃。

無賴杏花多意緒,數枝穿翠好相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

色侵書帙晚,隱過酒罅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翦伐,會見拂雲長。

竹石

清·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籬竹

(清)鄭板橋

一片綠陰如洗,護竹何勞荊杞?

仍將竹作芭籬,求人不如求已。

(清)鄭板橋

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滿庭除,灑然照新綠。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綠,

莫被風吹散,玲瓏碎空玉。

2.形容泉水和竹子的詩詞

竹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宋.蘇東坡)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詠竹(傅龐如) 破土凌雲節節高,寒驅三九領風騷。 不流斑竹多情淚,甘為春山化雪濤。

詠竹(七律) 茅舍小橋流水邊,安居落戶自怡然。風摧體歪根猶正,雪壓腰枝志更堅。

身負盛名常守節,胸懷虛谷暗浮煙。寒霜暑熱毫無畏,春夏秋冬四季妍。

竹 唐·李建勛 瓊節高吹宿風枝,風流交我立忘歸。 最憐瑟瑟斜陽下,花影相和滿客衣。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歸傍砌栽。 好風終日起,幽鳥有時來。

篩月牽詩興,籠煙伴酒杯。 南窗輕睡起,蕭颯風雨聲。

竹 唐·鄭谷 宜煙宜雨又宜風,拂水藏時復間松。 移得蕭騷從遠寺,洗來巰侵見前峰。

侵階蘚折春芽迸,繞徑莎微夏陽濃。 無賴杏花多意緒,數枝穿翠好相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 色侵書帙晚,隱過酒罅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翦伐,會見拂雲長。

竹石 清·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籬竹 (清)鄭板橋 一片綠陰如洗,護竹何勞荊杞? 仍將竹作芭籬,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鄭板橋 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滿庭除,灑然照新綠。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綠, 莫被風吹散,玲瓏碎空玉。

3.形容「泉水」和「竹子」的詩詞有什麼

1、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清代鄭燮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3、宋代王安石的《鍾山即事》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4、唐代李賀的《江南弄》 江中綠霧起涼波,天上疊巘紅嵯峨。

水風浦雲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鱸魚千頭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綠。

吳歈越吟未終曲,江上團團貼寒玉。 5、唐代李端的《賦得山泉送房造》 泉水山邊去,高人月下看。

潤松秋色凈,落澗夜聲寒。 委曲穿深竹,潺湲過遠灘。

聖朝無隱者,早晚罷漁竿。

4.關於竹子的詩句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行人。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唐.杜甫《詠春筍》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唐.杜甫《詠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陸游

竹勁由來缺祥同,畫家雖巧也難工。

細看昨夜西風里,若今琅玕不向東。

――明.徐渭《風竹》

細細的葉,疏疏的節;

雪壓不倒,風吹不折。

――清.鄭板橋《題墨竹圖》

雨後龍孫長,風前鳳尾搖;

心虛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清.戴熙《題畫竹》

待到深山月上時,娟娟翠竹倍生姿。

空明一片高難掇,寒碧千竿俗可醫。

――清.王慕蘭《外山竹月》

5.關於竹的詩句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唐.杜甫《詠竹》 庭竹 劉禹錫 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 嚴鄭公宅同詠竹 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

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 新竹 元稹 新篁才解籜,寒色已青蔥。

冉冉飄凝粉,蕭蕭漸引風。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叢。

惟有團團節,堅貞大小同。 新栽竹 白居易 佐邑意不適,閉門秋草生。

何以娛野性,種竹百餘莖。 見此激上色,憶得山中情。

有時公事暇,盡日繞欄行。 勿言根未固,勿言陰未成。

已覺庭宇內,梢梢有餘清。 最愛返窗卧,秋風枝有聲。

新竹 韓愈 筍添南階竹,日日成清閟。 縹節已儲霜,黃苞猶掩翠。

出欄出五六,當戶羅三四。 高標凌秋嚴,貞色奪春媚。

稀生巧補林,迸出疑爭地。 縱橫乍依行,爛漫忽無次。

風枝未飄吹,露粉先含淚。 何人可攜玩,清景空瞪視。

題劉秀才新竹 杜牧 數莖幽玉色,曉夕翠煙分。 聲破寒窗夢,根穿綠蘚紋。

漸籠當檻日,欲礙入簾雲。 不是山陰客,何人愛此君。

王安石 .宋(1021-1086)。字介甫,半山, 江西臨川人。

次韻張子野竹林寺二首其二 京峴城南隱映深,兩牛鳴地得禪林。 風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緣階帖碎金。

竹里 竹里編茅倚石根,竹莖疏處見前村。 閑眠盡日無人到,自有春風為掃門。

和耿天 以竹冠見贈四首其一 竹根珠勝竹皮冠,欲著先須短發干。 要使竹林有共見,不持方帽御風寒。

和耿天 以竹冠見贈四首其二 無物堪持比此冠,竹皮柔脆截皮干。 故人戀戀睇袍意,豈為哀憐范叔寒。

和耿天 以竹冠見贈四首其三 玉潤明信好冠,錯力剜出鮮紋干。 不忘君惠常加首,要使歡盟未可寒。

和耿天 以竹冠見贈四首其四 冠工新意斷檀欒,霧卷雲蒸久未乾。 遺種山林真自稱,何須貂暖配金寒。

竹窗 竹窗紅莧兩三根,山色遙從水際門。 只我近知牆下路,能將屐齒記苔痕。

華藏院此君亭詠竹 一徑森然四詩人座涼,殘陰余韻去何長。 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 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憐倫學鳳凰。

次韻張子野竹寺 風泉隔撞哀玉,竹月緣階貼碎金。 楊萬里.宋(1127-1206)。

廷秀,誠齋。 江西吉水人。

詠竹 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

便無文與可。自有月傳神。

過單竹澤徑 喬木與修竹。相招為茂林。

無風生翠寒。未夕起素陰。

看筍 筍如藤薛爭長。竹似夷齊獨清。

只愛錦竹滿地。暗林忽兩三莖。

竹林 珍重人家愛竹林。織籬辛苦護寒青。

那知竹性無薄相。須要穿來籬外生。

記張定叟煮筍經 江西毛筍未出尖。雪中土膏養新甜。

先生別得煮簣法。丁寧勿用醯與鹽。

岩下青泉須旋汲。熬出霜根生蜜汁。

寒牙嚼出冰玉聲。余瀝仍和月光吸。

謝唐德明惠筍 高人愛筍如愛玉。忍口不餐要添竹。

雲何又遣十輩來。昏花兩眼為渠開。

煮筍 金陵竹筍硬如石。石猶有髓筍不及。

巔南市裡筍如酥。筍味清絕酥不如。

帶雨劚來和籜煮。中含柘漿新甘露。

可蒸可膾景可羹,繞齒蔌蔌水雪聲。 不須咒筍莫成竹,頓頓食筍莫食肉。

都不食筍戲題 竹祖龍孫渭上居。供儂樽俎半年余。

斑衣戲彩春無價。玉版談禪佛不知。

竹枝詞 短儂籬漏芒破。須遣拖泥帶水來。

初食筍蕨 鳳烹龍世浪傳。猩唇熊掌我無緣。

只逢筍蕨杯盤日。便是山林寶貴天。

詠十里塘姜店水亭前竹林 一見此君面。荒村不是村。

斜陽與可筆。棲雀子猷魂。

歐陽修.宋(1009-1072)。醉翁。

江西吉水人。 秋晚凝翠竹 蕭疏喜竹勁,寂寞傷蘭敗。

叢菊如有情。幽芳慰孤介。

竹間亭 啾啾竹間鳥。日夕相嚶鳴。

悠悠水中魚。出入藻與萍。

水竹魚鳥家。伊誰作斯亭。

翁來無車馬。非與彈弋並。

刑部看竹郊孟郊體 花妍兒女姿。零落一何速。

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綠。

京師多名園。車馬紛馳逐。

春風紅紫時。見此蒼翠玉。

凌亂迸青苔。蕭疏拂華屋。

森森日影閑。濯濯生意足。

幸此接清賞。寧辭薦芳醁。

黃昏人去鎖空廊。枝上月明春鳥宿。

初秋普明寺竹林小飲餞梅俞 野水竹間清,秋山酒中綠。 送子此醋歌,淮南應落木。

暇日雨後綠竹茂,日夕愛君。 佳禽哢翠樹,若與坐人親。

賦竹上甘露 梢梢兩竹枝,甘露葉間垂。 草木有靈液,陰陽凝以時。

深山與窮谷,往往嘗有之。 幸當君子軒,得為叢人知。

物生隨所詫。晦顯各有宜, 聊以助歌詠,兼堪飲童兒。

贈余以端溪綠石枕與蘄州竹簞 端溪琢出月缺樣,蘄州織成雙水紋。 呼兒置枕展方簞,赤日正午天無雲。

黃琉璃光綠玉潤,瑩凈冷滑無埃塵。 憶昨開封暫陳力,屢乞殘骸無埃塵。

聖君哀憐大臣閔,察見衰病非虛飾。 猶蒙不使如罪去。

特許遷官還舊職。 選材臨事不堪用,見利無慚惟苟得。

一從僦舍居城南, 張仲通示墨竹嗣以篇 數竿蒼翠寫生綃,寄我公齊伴寂寞。 不待雪霜常凜凜,雖無風雨自蕭蕭。

嗟予心志俱誠厚貺,遠漸為報乏瓊瑤。 劉氏竹林小飲 春榮忽已衷。

夏葉換初秀。 披荒得深蹊。

掃綠蔭清晝。 萬竿交已聳。

千畝蔚何富。 驚雷迸狂鞭。

霧籜舒文鄉。 謝提刑張郎中寄筇竹柱杖 玉光瑩潤錦爛斑。

霜雪經多節愈堅。 珍重故人相贈意。

扶持衰病過殘年。

6.關於竹的古詩

詠竹的詩中,我認為最好的一首是王安石的:

與舍弟華藏院忞君亭詠竹

王安石

一逕森然四座涼,殘陰余韻去何長。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倫學鳳凰。

另外,鄭板橋的也不錯:

題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詩中帶有竹字的詩就非常多了,列幾首有名的: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夜涼,開軒卧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

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惠崇春江晚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7.關於清泉的詩句

1、《山居秋暝 》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小池》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3、《白雲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間!

山園小梅林逋,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1、《趵突泉》 元好問

白眼消盡凍雲凝,山月飛來夜氣澄。

且向波間看玉塔,不許橋畔覓金繩。

2、《趵突泉》 曾鞏

一派遙從玉水分,晴川都灑歷山塵。

滋榮冬茹溫嘗早,潤澤春茶味更真。

已覺路傍行似鑒,最憐沙際涌如輪。

層城齊魯封疆會,況托娥英詫世人。

3、《趵突泉》 張養浩

物平莫若水,堙阻乃有聲, 雲胡在坦夷,起立若紛爭。

無乃滄海穴,泄漏元氣精, 不然定鬼物,搏激風濤驚。

㈣ 竹石 鄭燮

鄭燮:漢族,江蘇興化人;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乾隆時進士,曾任濰縣縣令。
編輯本段原文
竹 石①
清 鄭燮
咬定②青山不放鬆,
立根③原④在破岩⑤中。
千磨⑥萬擊⑦還堅勁⑧,
任⑨爾⑩東西南北風。
編輯本段古詩釋義
①竹石:紮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著青山不鬆口一樣。
③立根:紮根,生根。
④原:本來,原本,原來。
⑤破岩:破裂的岩石。
⑥磨:折磨,挫折,磨煉。
⑦擊:打擊。
⑧堅勁:堅定挺拔。
⑨任:任憑。
⑩爾:你。
譯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鬆,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縫中。經歷成千上萬次的折磨和打擊,它依然那麼堅強,不管是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它都能經受得住,還會依然堅韌挺拔。
編輯本段賞析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是一首贊美岩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和它頑強的生命力;後兩句進一步寫岩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才長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從來不畏懼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的擊打。鄭燮不但
寫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筆下的竹子竹竿很細,竹葉著色不多,卻青翠欲滴,兵權用水墨,更顯得高標挺立,特立獨行。所以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竹,實際上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風傲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岩竹一樣剛強勇敢,體現了愛國者的情懷。
它還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托岩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
這首詩的語言簡易明快,卻又執著有力,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境下,長在危難中,而又自由自在、堅定樂觀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紮根,經受風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個「咬」字,寫出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定的信念。最後一句中的一個「任」字,又寫出了竹子無所畏懼、慷慨瀟灑、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
編輯本段解說
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首二句說竹子紮根破岩中,基礎牢固。次二句說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擊打,它們仍然堅定強勁。作者在贊美竹子的這種堅定頑強精神中,還表達了自己不怕任何打擊的硬骨頭精神。這首詩常被用來形容革命者在斗爭中的堅定立場和受到敵人打擊決不動搖的品格。
這首詩表面寫竹,其實是寫人,詩中的勁竹象徵了詩人面對種種艱難困苦,寧折不彎,決不向任何惡勢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的錚錚傲骨。
編輯本段作者背景
鄭燮,又名鄭板橋 字克柔,號板橋,又號理庵,江蘇興化人,生於1693年,卒於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後來由於為民眾請賑而得罪了權貴,於是辭官不做寄居揚州,靠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
板橋先世,三代都是讀書人,曾祖新萬,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廩(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於興化城東門古板橋。4歲母汪夫人去世;5歲父繼聚郝夫人。14歲繼母郝夫人卒。少時讀書真州毛家橋約於是年前後,20歲從興化前輩陸種園先生寫詞。23歲與周邑人徐氏成婚,24歲中秀才,26歲開始教館。30歲父鄭立庵卒,31歲約於本年賣畫揚州,陸續約十年時間。其子亦約於本年夭折。39歲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歲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作《得南闈捷音》,43歲二月揚州北郊與饒五姑娘定情,題《西江月》一闕。
44歲,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應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45歲,乳母費氏卒,復得程羽宸資助,納饒氏。50歲,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為范縣縣令,兼暑朝城縣。52歲妾饒氏生子。54歲由范縣改任濰縣,連任七年。60歲年底,卸去縣官職務。63歲與李禪、李方膺合作《三友圖》73歲4月作《竹石圖》,5月3日作《修竹新篁圖》。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於興化城內升仙盪畔擁綠園中,身後無子,以鄭墨之子鄭田過繼,葬子城東之管阮庄(今大垛鎮管阮村)。
板橋《閑居》雲:「荊妻拭硯磨新墨,弱女持箋學楷書」。傳說板橋學書,夜間誤以指在徐氏體膚上畢恭畢敬練習,徐氏雲:「人各有體」。這句話觸動了板橋,於是從古人的書體中學一半,撇一半,創立了「六分半書」。《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歲後又一女。 作為「揚州八怪」之一 的鄭板橋,曾當過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剛正,在任上,他畫過一幅墨竹圖,上面題詩:「衙齋卧聽瀟瀟竹, 疑是 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他對下層民眾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對民情風俗有著濃重的興 趣,在他的詩文書畫中,總是不時地透露著這種清新的內容和別致的格調。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其父親鄭立庵是縣私孰教師,教授幾百名學生。鄭燮自幼隨父親讀書,愛讀歷史書和詩文詞集,博學強記,所讀的書都能背誦。少年時在真州毛家灣讀書。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鄉試中舉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禮部試,中進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東范縣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調任濰縣縣令。鄭燮為官,愛民如子,任濰縣縣令時,正逢荒年,不顧他人阻擾,開倉貸糧,令老百姓寫借條,救活一萬多人;還大興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飢民工作就食。當年入秋又歉收,鄭燮把老百姓的借條,一把火燒掉;濰縣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為他建立生祠堂。鄭燮對於民事處理公正,十二年沒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東,封鄭燮為書畫史,鄭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東封書畫史》。
鄭燮為官清廉,後來因老病罷官客居揚州,身無長物,只有廖廖幾卷圖書,便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被世人稱為「三絕」。其詩宗陶淵明、陸放翁,畫竹似蘇東坡。鄭燮的書法揉合行書、草書,自成一體,自號「六分半書」,後人稱為「板橋」體。
著作有《板橋詩鈔》、《板橋詞鈔》、《板橋家書》、《板橋題畫》、《板橋先生印冊》等自刻本行世。
[賞析] 鄭燮,1736年(乾隆元年)考中進士。是清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文學家,素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是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揚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間揚州地區的一個畫派,這個畫派的主要人物有:汪士慎、黃慎、金農、李憚、鄭燮、李方膺、羅等八人。)鄭燮對政治態度上表現出不滿現實、傲岸不馴的個性,是「八怪」中的代表人物。
鄭燮尤愛畫竹,他畫的竹兀傲清勁,別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自宋代以來,竹被譽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它,虛心而剛直,挺拔而常青,歷來被人們看作是高潔、正直、堅韌、頑強的象徵。鄭燮喜愛畫竹,是因為竹最能體現自己的性格特徵。鄭燮號稱「三絕」:即詩、書、畫。他在這三方面都是造詣極深,結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形成所謂「三真」:真氣、真意、真趣的特色。他擅畫蘭竹,以草書中豎長撇法作蘭葉,多不亂、少不疏,秀勁絕倫。所畫之竹蒼勁蕭爽,疏落有致。在他曾在自定書畫潤筆條例:「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在這雅謔可掬的文字背後,隱藏著對世俗無情的揭露和譏諷。然而,鄭燮重情義、念深恩,他自幼喪母,依賴費姓乳母教養成長。小時候遇上飢年,費氏每天背負鄭燮上街玩耍,用自己的錢買一隻餅給他吃。鄭燮與乳母感情深如子,相依為命。他在懷念費氏乳母的詩中說:「食祿千萬種,不如餅在手,平生所負恩,豈獨一乳母」句,讀來真摯感人。
年輕時,鄭燮的家境貧窮,但他落拓不羈,每每「放言高談,藏否人物,無所忌諱,坐得狂名」。(鄭方坤《鄭燮小傳》)。四十三歲那年,他高中進士後,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在他為官期間,做了不少益民利眾的好事,深得人民愛戴,但他在荒年為百姓請求賑濟,卻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紳。他剛正不阿,心繫民眾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恥於折腰,便藐視權貴,解綬掛印,毅然辭官而歸,回揚州賣畫為生。正如他的流芳百世的銘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鄭燮晚年的一首題畫《竹石》就是他這種傲岸和剛直人格的寫照。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燮不但是丹青大師,而且填詞作賦方面頗有造詣。短短的四句詩,同樣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幀形象鮮明的畫卷:亂崖之下,幾枝青竹傲立風中,頑強地生長著、擴爭著,其堅韌挺拔之態躍然紙上。
這首詩純為寫景,但又絕不是自然景物的寫生和翻版。這個畫面有鮮明的象徵意義,亂崖惡風,壓制摧殘著竹枝的生長,聯想到封建王朝的殘酷統治,這不正是當時社會環境的象徵和寫照嗎?竹枝「咬」住青山,紮根亂崖,挺立風中,雖經千磨萬擊,不管是在炎夏還是在殘冬,仍然節節向上,傲然屹立,這不正是作者那種不屈不撓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嗎?亂崖惡風是兇殘的,但在惡勢力的催殘中,竹枝不僅沒有屈服,反而更加堅勁挺拔。從這強烈的對比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對惡勢力的強烈憎惡,更能體會到作者對竹所象徵的那種剛強人格的崇高贊美。
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和純熟的藝術語言,使所描寫的竹,具有人格化的特徵,這不僅體現在「咬定」、「不放鬆」等具體擬人手法的具體運用上,還表現在對竹枝形態描繪上。「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里的竹,分明是堅韌頑強的鬥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讀者感到親切、真實,不僅為詩中的自然美陶醉,更為其性格美所感染。詩人的語言尤其准確、生動、形象,「千磨萬擊」寫惡勢力之甚,「東西南北」寫惡勢力無處不有,准確地概括了那個黑暗時代的特徵。動詞的運用,更是功力不同尋常,「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個「咬」字,表現出了倔強和堅韌的性格,還顯示出了無窮的韻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開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絕。「任爾東西南北風」,一個「任」字,多麼生動、准確地寫出了傲竹凜風而立,斗惡不止的英雄氣概!
作者描繪了一幅堅韌、剛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過這鮮明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剛烈、不屈不撓和高風亮節的品格。
編輯本段詩歌賞析
【賞析一】
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首二句說竹子紮根破岩中,基礎牢固。次二句說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擊打,它們仍然堅定強勁。作者在贊美竹石的這種堅定頑強精神中,隱寓了自己風骨的強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常被用來形容革命者在斗爭中的堅定立場和受到敵人打擊決不動搖的品格。
【賞析二】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佳。既是贊美了岩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風神;後兩句進一步寫岩竹的品格,她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一身特別挺拔的豐姿,決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鄭燮不但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岩竹一樣剛強勇敢。
【賞析三】
這首詩原來是一幅畫的題詩,後來漸漸流傳開來。「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講的是翠綠的竹子牢牢地生長在青山上面,它的根須深深地扎在破損的岩石縫隙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講的是長在岩石縫隙里的竹子,經受了千百次的磨難,依然堅韌不拔,任憑你從四面八方刮來陣陣狂風。
詩人用「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和「破岩」比喻竹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困難,而竹子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鬆」,還要「立根破岩中」,把根深深地扎進去。詩人借竹子的這種精神,抒發了他不畏磨難,堅韌不拔的樂觀人生態度。我也要學習竹子的這種不怕困難的精神。
【賞析四】
這是一首是在竹石圖上的題畫詩,作者詠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對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寫,而是蘊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實寫竹子,贊頌的卻是人。詩人屹立的青山,堅硬的岩石為背景而基礎,說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萬擊」。「堅勁」則正是這個歷經風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徵的人的真實寫照。因此,可以說,詩歌通過歌詠竹石,塑造了一個百折不撓,頂天立地的強者的光輝形象。全詩清新流暢,感情真摯,語言雖然通俗但意義深刻而意味深長。
【賞析五】
這首詩表面純為寫景,但絕不是對自然景物的白描。這個畫面有鮮明的象徵意義,破岩惡風,壓制摧殘著竹枝的生長,讓人聯想到封建王朝的殘酷統治,這正是當時腐朽黑暗社會環境的象徵和寫照。竹枝「咬」住青山,紮根岩石,挺立風中,雖經千磨萬擊,不管是在炎夏還是在殘冬,仍然節節向上,傲然屹立;一個「咬」字使讀者感到多少頑強的力量,這不正是作者那種不屈不撓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嗎?破岩惡風是兇殘的,但在惡勢力的催殘中,竹枝不僅沒有屈服,反而更加堅勁挺拔。竹子「立根破岩」不但不足慮,反倒磨練出堅韌的特質;人面對貧窮亦不足恥,反而正好磨礪自己的品格。從這強烈的對比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對惡勢力的強烈憎惡,更能體會到作者對竹所象徵的那種剛強人格的崇高贊美。
詩人高度的技巧還體現在語言具有人格化的特徵, 「咬定」、「不放鬆」等擬人手法的運用,再有對竹枝形態描繪上。「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里的竹,分明是堅韌頑強的鬥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讀者感到親切、真實,不僅為詩中的自然美陶醉,更為其性格美所感染。千磨萬擊指經受各種磨難,東西南北風指來自各方面的打擊和壓力,惡勢力無處不有,准確地概括了那個黑暗時代的特徵。一個「咬」字,表現出了倔強和堅韌的性格,還顯示出了無窮的韻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開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絕。「任爾東西南北風」,一個「任」字,多麼生動、准確地寫出了傲竹凜風而立,斗惡不止的英雄氣概!
全詩短短四句,無僻字,不用典,通俗明白,卻有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第一句寫根堅,第二句寫石基,第三句寫磨難,第四句寫骨氣;句句推進,前後照應,作者描繪了一幅堅韌、剛直、不屈的竹枝形象,表面寫竹,實際寫人,不管經受多少打擊,承受多少壓力,多少磨難,依然心志堅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表達了作者剛烈、堅忍不拔的品格。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於興化城東門古板橋。4歲母汪夫人去世;5歲父繼聚郝夫人。14歲繼母郝夫人卒。少時讀書真州毛家橋約於是年前後,20歲從興化前輩陸種園先生寫詞。23歲與周邑人徐氏成婚,24歲中秀才,26歲開始教館。30歲父鄭立庵卒,31歲約於本年賣畫揚州,陸續約十年時間。其子亦約於本年夭折。39歲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歲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作《得南闈捷音》,43歲二月揚州北郊與饒五姑娘定情,題《西江月》一闕。
44歲,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應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45歲,乳母費氏卒,復得程羽宸資助,納饒氏。50歲,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為范縣縣令,兼暑朝城縣。52歲妾饒氏生子。54歲由范縣改任濰縣,連任七年。60歲年底,卸去縣官職務。
63歲與李禪、李方膺合作《三友圖》。
73歲4月作《竹石圖》,5月3日作《修竹新篁圖》。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於興化城內升仙盪畔擁綠園中,身後無子,以鄭墨之子鄭田過繼,葬子城東之管阮庄(今大垛鎮管阮村)。
板橋《閑居》雲:「荊妻拭硯磨新墨,弱女持箋學楷書」。傳說板橋學書,夜間誤以指在徐氏體膚上畢恭畢敬練習,徐氏雲:「人各有體」。這句話觸動了板橋,於是從古人的書體中學一半,撇一半,創立了「六分半書」。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歲後又一女。
作為「揚州八怪」之一 的鄭板橋,曾當過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剛正,在任上,他畫過一幅墨竹圖,上面題詩:「衙齋卧聽瀟瀟竹, 疑是 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他對下層民眾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對民情風俗有著濃重的興 趣,在他的詩文書畫中,總是不時地透露著這種清新的內容和別致的格調。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茶是鄭板橋創作的伴侶,「茅屋一間,新篁數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 枝花。朋友來至,風聲竹響,愈喧愈靜」。
鄭板橋的藝術成就,是他一生最光輝最絢爛的部分,他的作品富有思想性、創造性、戰斗性,把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較好地統一起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板橋風格。他的作品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而且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文學家藝術家的重視。
鄭板橋是一位充滿個性的藝術家,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他一生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他在文學藝術上的偉大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近年來,文化界、學術界對鄭板橋的介紹不斷普及,對他的研究不顧深入,電視台插出了反映他生平和趣事的電視劇,出版界推出了《鄭板橋全集》、《鄭板橋評傳》等一大批有價值的著作。鄭板橋是揚州人民的驕傲,這位在揚州的土地上成長和成名的藝術家,正作為世界文化名人的形象受到人們的日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