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過年有什麼風俗圖片
擴展閱讀
瘋女人的圖片 2024-11-05 22:08:33
觀音佛像高清圖片 2024-11-05 21:40:43
憂傷的人物女圖片素材 2024-11-05 21:32:55

過年有什麼風俗圖片

發布時間: 2024-03-27 15:18:26

『壹』 關於春節習俗的圖片『

掃塵土

『貳』 關於春節習俗的圖片『

1、一家人吃年夜飯習俗的圖片。

(2)過年有什麼風俗圖片擴展閱讀:

1、吃年夜飯風俗的由來: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慢慢地,人們了解「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

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少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神先的祖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稈,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稈充飢。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

2、春節貼對聯風俗的由來: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卧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 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3、春節吃餃子的習俗:

餃子是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國北方,包餃子、吃餃 子,已經成為大多數家庭歡度除夕的一個重要活動。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家一進臘月的門檻,就開始忙年。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的時候起,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張彩燈、貼對聯、打掃庭院,准備迎接遠方的親人,過個團圓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餃子。

根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至遲在明代已經出現。那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代,這種習俗已經非常廣泛,已經把它固定下來。這種習俗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有關系,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每一天的時間。就把每一天分為十二個時段,那麼每天開始呢是子時,子時就相當於今天半夜二十三點到一點這個時間,那麼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時候,那麼這就不僅是新舊兩天的更替,而是新舊歲的更替,中國人管它叫「交子」。

中國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辭舊迎新這個界限,那麼在這個時候,應該搞一些儀式來祈求來年的吉祥如意,那麼在這個時候吃餃子,餃子和這個「交子」正好是諧音,而且餃子還有那麼豐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義,所以中國人才慢慢形成,在春節、在大年初一、在交子這個時刻,吃餃子這么個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