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石拱橋的資料及圖片
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叫安濟橋,又叫趙州橋。他是隋朝的石將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1400多年了。
B. 西塘古鎮主要有哪些景點
1,石皮弄
石皮弄在西塘西街的盡頭,全長68米,由216塊厚度僅三厘米的石板鋪就而成,是王家尊聞堂與種福堂之間的過道。薄如皮的石板作為下水道的表皮故稱石皮弄,它最寬處1.1米,最窄處只有0.8米,上面是一條狹長的天空,故石皮弄有西塘「一線天」的說法。
2,五福橋
五福橋位於燒香港,倪天增祖居陳列館以東,是一座單孔石板橋,橋長14米,橋孔跨度7.5米,是西塘現存最古老的橋之一,建於明正德年間,修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3,中國紐扣博物館
紐扣館位於西街上,共有六個展廳:古代紐扣展示區、近代紐扣展示區、現代紐扣展示區、貝殼紐扣生產工藝流程展示區、紐扣應用區、中國結展示區,館內有師傅現場演繹貝殼紐扣生產工藝流程。
4,明清木雕館
明清木雕館位於燒香港北。該館陳列著250多件明清時期以來以西塘為代表的江南地區民居建築木雕,有梁架、梁墊、撐拱、雀替、格窗。
5,陸墳銀杏
陸墳銀杏在西塘鎮郵電路墳浜弄口,雌雄一對共兩棵。種植於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雄銀杏高13.5米,圍抱3.92米;雌銀杏高9.35米,圍繞3.08米。
(2)水鄉小鎮的石拱橋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西塘古鎮價值:
1,杜鵑花
杜鵑花是西塘的鎮花,種植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清代中期。被稱為「杜鵑花之鄉」的西塘,在鼎盛期, 杜鵑花總栽量達 5000 盆以上,並且品種繁多,其中一些名貴品種在歷屆全國杜鵑花節上獲得獎項。
2,珍稀古樹名木
雖然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許多古樹木正面臨著滅絕的威脅,但古鎮內的種植愛好者盡力搶護,使古鎮至今仍保留了許多古樹名木。
目前,古鎮樹齡最長的是兩棵明代的銀杏,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它見證了整個古鎮的歷史發展。據有關部門完全統計,古鎮西塘樹齡50年以上的有123棵,200-300 年古樹有4棵,400年以上的有2棵。
C. 走進江南水鄉——周庄
周庄,橋街相連,依河築屋,小船輕搖,綠影婆娑,堪稱中國水鄉的典範。這些瀕水而居的明清建築,古樸典雅,水、橋、街、屋、埠,布局精巧,是江南最為典型的水鄉古鎮。走進周庄,一灣灣綠水,一座座古橋,一幢幢宅院,構成了古樸典雅的水鄉情韻。周庄,「旖旎的水鄉風光,特有的人文景觀,傳統的建築格局,淳樸的民俗風情,被國內外公認為「中國第一水鄉」。2003年,周庄鎮被列入第一批中國 歷史 文化名鎮。
周庄,位於崑山市境內西南,古稱貞豐里。春秋戰國時期,周庄境內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稱搖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為寺,始稱周庄。元代中期,沈萬三利用周庄鎮北白蜆江水運之便,通番貿易,逐成江南巨富,周庄因此成為糧食、絲綢、陶瓷、手工藝品的集散地,遂為江南巨鎮,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為周庄鎮。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在青山綠水間,尋一處水鄉古鎮,讓心靈棲居,也讓旅途中多一種體驗。每次來周庄這里都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和驚喜。走在遙遠的他鄉,帶著旅途的氣息,尋覓到這樣一處婉約的水鄉,看著河道上欸乃而過的烏篷船,靜靜地在河邊的廊棚下聽雨,在煙波槳聲里,匯聚了沁人心扉的古韻。
街迴路轉,水清舟行,看小鎮「小橋、流水、人家」景緻,探尋如煙的往事,讓如水般流逝的歲月重新呈現在我們眼前。粉牆黛瓦,前街後河,古橋駁岸,舟楫悠悠,碧水長流,古橋依舊,這就是我們心中追尋已久的江南水鄉——周庄。徜徉在周庄,看小橋流水,庭院深深,這里的一磚一石都見證了歲月的斑駁,時空的交錯,這里的慢時光讓人平和與淡泊。周庄,是一處讓人記住鄉愁的地方,心靈深處那塵封的記憶——夢中的江南水鄉。
在周庄,看小鎮「小橋、流水、人家」的景緻,探尋小鎮如煙的往事,讓如水般流逝的歲月重新呈現在我們眼前。周庄彷彿就是一塊潔白無瑕的玉不染一絲世俗的塵埃,在歲月的風塵與現實的浮躁中依然靈動與溫婉。在這里可以平靜地看時光流淌,隨心所欲地發呆或遐想……
唐風孑遺,宋水依依,煙雨江南,碧玉周庄。周庄已歷經900多年的 歷史 ,被國內外公認為「中國第一水鄉」。這里仍完好地保存著公元14世紀「井」字形河街的古代水鎮格局,民居依河築屋,鱗次櫛比,依水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建於元、明、清代的古橋,如富安橋、雙橋(世德橋、永安橋)、通秀橋、梯雲橋、報恩橋、太平橋、貞豐橋、全功橋、福洪橋等。眾多的明、清民宅庭院保存完好,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巷,蜿蜒流淌的小河,賦予周庄寧靜、古樸、典雅。這些瀕水而居的明清建築,古樸典雅,水、橋、街、屋、埠,布局精巧,是江南最為典型的水鄉古鎮。水鄉人家,因水而築,粉牆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畫棟的臨河水閣,比比皆是。小鎮不僅有建於明代的「轎從前門進,船自家中過」的張廳,也有規模恢宏的七進五門樓的沈廳,還有西晉文學家張翰「蒓鱸思歸」的南湖園。
周庄特有的人文景觀、傳統的建築格局、淳樸的民間風情,使許多傳奇故事和民情風俗綿延流傳。江南之水柔媚而多情、內斂而靈秀,精巧雅緻的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悠哉悠哉,遊人坐在船上,聽船娘唱上一首小曲,很是愜意。小鎮上不時傳出吳儂軟語和阿婆茶陣陣飄香,續說著財神沈萬三和聚寶盆的傳奇;櫓聲欸乃、崑曲悠遠,演繹著青年男女不期而至的邂逅。
漫步在小鎮的橋頭岸邊,看鱗次櫛比的百年老屋,條條河道輕舟盪漾,歸去來兮,水鄉的韻味,如詩如畫,令人沉醉,不僅讓人想起元代名句,「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游。」在小鎮上,泡一壺清茶、聽聽古箏,看看 「小橋、流水、人家」景緻,周庄,成為休閑生活的代名詞。周庄是做夢、發呆、閑逛的好地方。
千年 歷史 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朴的民俗風情,成為東方文化的瑰寶。周庄具有豐富的文化蘊涵。西晉文學家張翰、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等曾居周庄。周庄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萬三的故鄉;周庄也曾留下柳亞子、陳去病等人的足跡。
1984年,旅美畫家陳逸飛造訪周庄,以雙橋為素材,創作了蜚聲海內外的油畫作品《故鄉的回憶》。1985年,《故鄉的回憶》成為聯合國首日封的圖案。周庄由此作為江南古鎮的代表走向世界。
周庄必去的景點:雙橋、沈廳、張廳、富安橋、古戲台、全福寺、迷樓 、 葉楚傖故居 、 澄虛道院、周庄博物館等。
雙橋: 周庄雙橋指位於周庄中心位置的世德橋和永安橋,建於明萬曆年間,兩橋相連,樣子很像古代的鑰匙,又稱鑰匙橋。因出現於旅美畫家陳逸飛的油畫《故鄉的回憶》中而聞名於世。雙橋,河上的石橋聯袂建築,顯得十分別致。因為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當地人便稱之為「鑰匙橋」。雙橋中,石拱橋橫跨南北市河,橋東端有石階引橋,伸入街巷;石樑橋平架在銀子浜口,橋洞僅能容小船通過,這兩座石橋,雙橋最能體現古鎮的神韻,是周庄的象徵。
關於雙橋,有一則動人的故事。1984年春,陳逸飛在周庄將雙橋繪成油畫,題名《故鄉的回憶》。這幅畫就是他這次水鄉之行的最大收獲之一。《故鄉的回憶》連同他的其他37幅作品,同年10月,在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所屬的哈默畫廊展出,這幅油畫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後來,被阿曼德·哈默用高價購藏。同年11月,哈默先生在訪問中國的時候,將這幅油畫送給了鄧小平。1985年,這幅畫又經過陳逸飛的加工成為當時聯合國首日封的圖案,深受集郵愛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睞,從此將周庄推向了世界。
站在這里舉目望去,雙橋不遠處有一座石拱橋——太平橋,連接城隍埭和蜆江街。這座石橋是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興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橋長13.2米,寬2.5 米,為單孔石拱橋,跨度 4.8 米,橋梁刻有「蓮座」圖案。橋旁是沈體蘭的舊宅。
逸飛之家: 逸飛之家是著名畫家陳逸飛的紀念館,位於周庄蜆江街 11 號,離雙橋很近的一處老房子,這里離雙橋很近。逸飛之家的匾額由陳逸飛先生生前好友著名畫家陳佩秋所題,園中的四季桂花和海棠樹是陳逸飛家人栽種。紀念館中有周庄人為陳逸飛所立的銅像,館內還陳設了陳逸飛先生一些珍貴的手稿和照片。陳逸飛的作品《故鄉的回憶》讓周庄走向了世界,而如今周庄成為了世界文化名鎮,周庄人沒有忘記他,在周庄建立了一座紀念館,以紀念他為周庄所做出的貢獻。
站在市河一側,看橋下流水潺潺,兩岸院牆斑駁,一葉輕舟,徜徉在淥水小河之上,過雙橋向北走不遠,便來到了張廳。
張廳: 張廳原名怡順堂,相傳為明代中山王徐達之弟徐逵後裔於明正統年間所建。清初出賣給張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稱張廳。進入朱漆大門, 磚雕門樓, 庭院幽深,木雕花的窗子以及古老的屋檐,大氣的廳堂,精緻的擺設,都記載著當日門庭若市的繁華。張廳是江南民居中比較典型的前廳後堂格局,是周庄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建築。整個張廳佔地面積1800多平方米,前後六進,房屋60餘間。張廳的後院還有一個箸涇穿越的後花園,園中翠竹搖曳, 花木扶疏 ,荷塘水韻,為這個小巧的花園增添了幾分靈秀之氣。
坐靠在亭台里的美人靠上,細品古園風情,想像當年的張家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可看綠水清波,吟詩作畫,觀花賞月,花下低吟,月下淺唱,是何等的閑情逸致。 小河有一個優雅的名字「箸涇」。箬涇河穿屋而過,構成 「轎從門前進,船自家中過」的張廳,構築了水鄉特有的靈動的情趣。它喚醒了遊人的懷舊意識,感慨於時光的流逝。張廳是周庄鎮僅存的少量明代建築之一,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廳: 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成。沈廳位於富安橋東堍南側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進五門樓,大小房屋共有100多間房屋,佔地2000多平方米。沈廳共有三部分組成。前部是水牆門和河埠,專門供家人停靠船隻、洗滌衣物之用,為江南水鄉的特有建築;中部是門樓、茶廳、正廳,是接送賓客,辦理婚喪大事和議事的地方;後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和後廳屋,為生活起居之處。整個廳堂是典型的「前廳後堂」建築格局。正廳松茂堂廳堂中央懸匾一方,「松茂堂」三個凸出的泥金大字,為清末狀元張謇所書。沈廳的第五進中,安放著江南豪富沈萬三的坐像,他的面前有金光閃閃的聚寶盆。在周庄的明清建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沈廳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萬三,名富,字仲榮,行三,吳人呼為沈萬三。元朝中葉,沈萬三的父親沈祐由吳興(今浙江湖州)南潯沈家漾遷徙至周庄東詫,後又遷至銀子浜。沈萬三在周庄、蘇州、南京等地都留下了足跡,但始終把周庄作為立業之地。沈萬三富甲天下。出身低微的沈萬三,由貧而富,又「既盈而覆」,成為元明之際江南地主豪富的一個縮影。歲月帶走了先人的足跡,也塵封了那如煙的往事,然而沈萬三在周庄的遺跡,他後裔所建造的巨宅沈廳,吸引了許多中外 旅遊 者。
富安橋 :從沈廳出來往北走不遠就到了富安橋,相傳橋旁有總管廟,所以它原名總管橋。富安橋由周庄人楊鍾為報答祖先恩德捐資創造,建成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嘉靖元年(1522年)、清咸豐五年(1855年)三次修葺。富安橋為單孔拱橋,橋長17.4米,寬 3.8米,跨度 6.6米。
富安橋,位於周庄中市街東端,橫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橋身四側的橋樓臨波拔起,遙遙相對,氣勢非凡,是古鎮橋與樓聯袂結構完美的獨特建築,也是江南水鄉僅存的立體型橋樓合壁建築。富安橋是周庄現存最古老的橋,數百年來,歷經風雨,迎送無數人的過往行人,見證了小鎮的 歷史 。
下富安橋向南,過梯雲橋向右轉走上一段便來到了葉楚傖故居。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裡面的那座橋正是周庄的梯雲橋。在周庄 歷史 上,曾經出現過很多的名人。在清末民初,這里出現了一位愛國志士,他就是葉楚傖先生。葉楚傖故居,是他的祖宅,也是他曾居住過的地方。
葉楚傖故居: 在鎮中心的西灣街上,有幢臨河坐南朝北的古宅院,它建於清同治年間,原先雅稱「祖蔭堂」,數經修葺,今為葉楚傖故居。這座五進清式建築,包括牆門、轎廳、正廳和堂樓,還有一個幽靜小巧的後天井。前樓堂為葉楚傖童年書房,後堂樓下的客廳曾是葉楚傖與南社社友柳亞子、蘇曼珠等斗酒敘詩、切磋藝文之處。葉楚傖故居由葉楚傖祖父修建,葉楚傖曾祖父葉杏江為清朝官吏,祖父葉原甫無意於仕途,在周庄開設葉太和醬園,家境比較富裕,修建了這棟老宅,清磚小瓦硬山牆,迴廊掛落花格窗,是一座仿明的建築。
葉楚傖,1887年出生於江蘇吳縣周庄一個書香門弟之家,祖籍周庄,自小在周庄長大,早年參加同盟會。他先後在上海創辦《太平洋報》、《生活日報》。1916年,葉楚傖與邵力子合辦《民國日報》,任總編輯。葉楚傖著有《世徽堂詩稿》、《楚傖文存》以及小說《古戌寒笳記》、《金閶之三月記》等作品。葉楚傖是著名的南社詩人和政治活動家,這位國民黨元老於1946年在上海病逝。
在葉楚傖故居附近還有兩處景點是值得一看的,一處是中市街北面的澄虛道院,另一處是西灣街南面的全福寺。據周庄人講,澄虛道院是周庄一帶有名的道觀。澄虛道院始建於宋代元祐年間,已有900多年 歷史 ,原名「聖堂」,是吳江澄虛人士來此捐建,故名澄虛道院,非常不幸,由於年久失修,道院已有所破壞。1994年周庄政府出資重修,又重現了當年的面貌。
另一處值得一看的就是全福寺。周庄鎮南瀕臨的一片大湖,俗稱南湖、南白盪,與吳江分界。全福寺就坐落在南湖的北側。全福寺始建於宋代,已有900多年 歷史 原是宋元佑年間的周迪功廊舍宅為寺的,後經歷代不斷擴建,香火旺盛,成為江南一帶的名寺。據說,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間,寺廟被毀。現在我們看到的全福寺是1995年重新修建的,並從原來的白蜆湖畔移址在現今的南湖畔。張翰,字季鷹,西晉文學家、書法家,世居周庄鎮南二圖港(近南湖)。在張翰之後,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也曾經在南湖寓居游釣。這里不僅景色宜人,也是尋幽訪古的好去處。
貞豐橋 :是一座單孔石拱橋,位於中市河西口,連接貞豐弄和西灣街。由於周庄古名貞豐里,以里得名,為貞豐橋。明崇禎七年(1634年)重修,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建。橋長12.2米,寬2.8米,跨徑4.4米。該橋如今拱洞完整,磨石斑駁,石隙間伸出枸杞枝,風貌如初,整修後傲然跨河而立,呈現一派古意。
橋北西側,曾開設德記酒店,地處橋旁與鬧市中間,顧客把酒臨風,看窗外波光橋影,舟楫往來,橋樓互襯,風光無限,美不勝收,也曾經是南社成員柳亞子、陳去病、王大覺、費公直等人聚會的地方,人稱「迷樓」。貞豐橋和迷樓現仍保存如初,一橋一樓,相得益彰。
迷樓 :迷樓地處貞豐橋畔,為臨河修築的兩層小樓。進門看到的扁額「迷樓」,就是由當年柳亞子所書,一樓主要陳列南社社員聚會的照片和一些書稿,二樓主要有四個發起人當時酣歌痛飲的蠟像,還有就是有關他們生平的簡介。
迷樓原名德記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鎮江,建於清光緒末年,攜眷遷徙周庄,因擅長烹調珍饈佳餚,掌勺開設酒店。夫妻倆年過40,才喜得千金名喚阿金,年長後,如一枝出水芙蓉,在水鄉周庄壓倒群芳。求婚者紛至沓來,李德夫難舍愛女遠離膝下,小樓藏嬌,讓她守著雙親共度生涯,當壚勸酒,張羅顧客,生意火紅。
周庄系江南水鄉的重要商埠集鎮,貞豐橋又是鎮境水陸要津,店鋪毗鄰,商賈雲集。德記酒店地處小橋流水、富有詩情畫意的鬧市之中。賓客設酒臨風,吟詩作畫,窗外波光橋影,舟楫往來,頗有一番情趣,一種「酒不醉人人自醉,風景宜人亦迷人」,德記酒店幸得「迷樓」雅稱,有人說這里的景色為之一迷,酒香四溢為之二迷,樓主的女兒阿金迷人為之三迷,所以就有了迷樓之說。
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南社發起人柳亞子、陳去病、王大覺,費公直等人四次在迷樓痛飲酣歌,乘興賦詩,慷慨吟唱,後將百餘首詩篇結為《迷樓集》流傳於世。因此,周庄迷樓名聲大振。現經修葺的迷樓仍保持當年風貌,依水傍橋,令人著迷。
每位背著行囊遠足的行者也許都會有三毛情結,來到周庄的人大多都會在這里尋找三毛的蹤跡。沿著彎曲的石板小路行走,來到離普慶橋不遠的中市街111號,一座茶樓出現在眼前——三毛茶樓。周庄古鎮內最有味道最值得品讀的地方應該就是「三毛茶樓」了,這里與台灣女作家三毛有著一段不解的故事。
三毛茶樓 :周庄古鎮內最有味道最值得品讀的地方應該就是「三毛茶樓」了,這里與台灣女作家三毛有著一段不解的故事。1989年春天,是油菜花開的季節,多情的周庄迎來了一位多情的女子,那個浪跡天涯的台灣女作家——三毛。她來到這塊讓她魂牽夢繞的故土——周庄,在離開周庄後,當地作家寫下了散文《三毛在周庄》,在海內外報刊上發表。後來三毛信中寫道:「周庄真好,還要來周庄吃阿婆茶,吃大閘蟹,要在周庄的大街小巷走個夠」。 三毛把周庄當作了她夢中的故鄉,可如今香銷玉殞,已經走了,留給了人們的只是回憶與惋惜。
可是周庄人沒有忘記她。周庄的朋友為了把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台灣女作家三毛在周庄短暫的停留與當地作家的情緣永遠定格,幾年後終於在周庄開設了一間茶樓,取名為「三毛茶樓」。一位周庄本土作家張寄寒先生與台灣女作家三毛有過一段文字交往,幽思難遣,故收集了三毛與周庄的前世情緣,開了這個茶樓,取名「三毛茶樓」。三毛茶樓開設以來,慕名來訪者眾多,其中更多的是懷念三毛的讀者。茶樓上下掛滿三毛的照片、三毛的生平,還有她寫給張寄寒先生的信件。周庄的遺憾在於沒讓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離開周庄便陷入了更大的孤獨,三毛臨死時還在念叨周庄。枕河而居的三毛茶樓, 有了一種文化的意韻,讓人難以忘懷。 如今,伊人已去,只有一座三毛茶樓在訴說著三毛和周庄的故事。
走累了,我們走進了三毛茶樓,找一個樓上靠窗臨河的位置叫上一壺阿婆茶,要上幾碟茶點,透過窗子看過往的船隻在河上悠然往來,想像三毛當年行走在周庄的樣子,引起無限幽思。淡泊寧靜的閑適中,是心靈的歸處,水天一色,方寸咫尺之間,別有一番江南水鄉之美。在遠離塵世喧囂的寧靜小鎮,我們靜下心來,在水鄉小鎮的慢時光里更是品味一份休閑的愜意和安逸,體會歲月在這里變緩的步伐,詮釋生命的意義。茶樓里正在播放三毛最喜愛的歌曲《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周庄還有一些值得一看的景點,如大誠堂、沈萬三故居、沈萬三水冢、貞固堂(沈體蘭故居)、南湖園、周庄博物館、怪樓、周庄舫等。
沈萬三故居位於周庄鎮東垞,是周庄富貴園根據 歷史 資料和 歷史 原貌,在原址精心設計、精心修建、精心布置的仿明式建築。沈萬三水冢在鎮北銀子浜底。水下有一古墓,埋著沈萬三的靈柩。河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酷似無數碎銀在閃爍,籠罩著神秘色彩。
貞固堂,又稱沈體蘭故居,系愛國教育家沈體蘭先生幼年生活之處所。沈先生出生於周庄書香門第。貞固堂位於古鎮太平橋堍,是一座高牆花窗、粉牆黛瓦的宅院式民居建築,面街臨河,環境幽雅,古色古香,別具風格。
來到古鎮後港西街的周庄博物館,瀏覽林林總總的陳列品,溯古尋源,在濃縮了的時空中,領略 歷史 的厚重,感受多姿的水鄉風情。周庄鎮北的白蜆湖,湖水清澈,微波盪漾,湖畔垂柳依依,曲廊亭台一派典雅,沿著鵝卵石小徑穿過穿過「雲海閣」,走過木質棧橋,就上了周庄舫。
夜幕夜幕降臨,我們來到周庄古戲台,在這里聽上一場崑曲,讓忙碌的心情變得輕松,會讓旅途的疲勞頓消,感受心靈之旅的愉悅。
古戲台: 戲台座南面北,以古戲台和走馬樓式觀演樓、展覽館為主體的古建築群。台中心是由四百二十隻木雕鳳凰盤旋成復盆狀,叫「鳳凰藻井」,這是古代利用共鳴原理築成的「高級音響」,使演唱婉轉動聽,繞梁三匝。古戲台上崑曲表演,水袖飄逸賞目,淺吟低唱天,賞心悅目……
古戲台上演的劇目:《長生殿》、《牡丹亭》、《白兔記》、《竇娥冤》、《孽海記》、《尋親記》、《雙珠記》等。古戲台常年上演崑曲,崑曲也叫「崑山腔」、「昆劇」,是戲曲劇種最古老的一種,崑曲形成的 歷史 ,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今屬於江蘇),崑曲成了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至今已有600多年的 歷史 ,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漫步古鎮,體會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逸,走過一座又一座的橋,觀賞古橋駁岸、看小船搖搖晃晃地漾起一泓碧波;一葉輕舟,綠水逶迤,聽一曲吳歌小曲,與船娘聊聊家常,讓水鄉韻味靜靜流淌。在煙波槳聲里,碧波盪漾中,彌漫的古韻裊裊而來。此時的周庄清新而溫婉,飄逸著古風古韻,散發出濃濃的鄉情,時光彷彿在這里停頓,我們如同回到夢中的故鄉。周庄,一個可以讓時光駐留的地方,如詩,如畫。周庄之美,讓人縈繞心間,揮之不去。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